2003年“互联网式民主”的三大冲击波

2003年“互联网式民主”的三大冲击波

一、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论文文献综述)

邵道生[1](2004)在《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究竟怎样——有感于张维迎教授在深圳的演讲》文中认为 着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近日在深圳“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讲演中,对当今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提出了一个论断:“我们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舆论环境变化非常大,网络时代是信息特别容易偏离的时代,是一个少数人的意见被认为是多数人意见的时代,是一个很多人可以说话但是又可以不负责任的时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看得出来,张教授对中国当今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是很不满意的。这的确是我们应该好好讨论的问题。

林世芳[2](2004)在《论信息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以信息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为题,剖析了信息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提出了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 论文第一部分界定了信息化的概念,介绍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态势,阐述了信息化的深远意义。着重阐述了信息化的政治意义。 论文第二部分对政治文明的概念进行了界说,论述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分析了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 论文第三部分立足于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具体的实践发展,深入分析了信息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与负面效应。 论文第四部分探寻了以信息化的发展为契机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消除信息化的负面影响,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政治素质。 论文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邵道生[3](2004)在《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文中认为 2003年,“互联网”发生了“三大冲击波”:对“孙志刚”案件、“非典”和“辽宁高法对刘涌案改判”的讨论与反思。这三大冲击波对社会民主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互联网式的民主”对“孙志刚案件”冲击了什么? 它冲击的是整个社会的收容制度,冲击的是个别违法部门的草菅人命,冲击的是一些部门的腐败现象,冲击的是

邵道生[4](2003)在《“弱势群体”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文中认为日前,权威媒体人民网刊发的“互联网式的民主”系列文章引起广泛关注,众多媒体纷纷转载。本刊上期刊发了其中的部分内容,这是第二部分。文章作者邵道生先生,生于194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专攻“国民心态,反腐败研究”。

邵道生[5](2003)在《“互联网式的民主”改变中国》文中研究指明近日,权威媒体人民网刊发了《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的“社会实验”》系列文章,并由此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相关文章旋即被众多媒体转载。文章作者邵道生先生,生于1942年,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专攻“国民心态、反腐败研究”。

二、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论文提纲范文)

(2)论信息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信息化概述
    一、 信息化的内涵
    二、 全球信息化浪潮
    三、 信息化的深远意义
第二章 政治文明与政治文明建设
    一、 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界说
    二、 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三、 政治文明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章 信息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一、 信息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正面影响
    二、 信息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负面效应
第四章 以信息化发展为契机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对策探寻
    一、 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 积极消除信息化负面影响,保障国家政治稳定
    四、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政治素质
注释
参考文献
结束语

四、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究竟怎样——有感于张维迎教授在深圳的演讲[J]. 邵道生. 中国信息界, 2004(19)
  • [2]论信息化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D]. 林世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3]2003“互联网式的民主”三大冲击波[J]. 邵道生. 中国信息界, 2004(01)
  • [4]“弱势群体”欢迎“互联网式的民主”[J]. 邵道生. 中国信息界, 2003(13)
  • [5]“互联网式的民主”改变中国[J]. 邵道生. 中国信息界, 2003(12)

标签:;  ;  ;  ;  

2003年“互联网式民主”的三大冲击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