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CDMA系统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卢忠勉[1](202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智能抗干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具有传输速率快和抗衰落性强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领域。然而,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电磁环境变得愈发恶劣,无线通信系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通信干扰设备所施放的干扰信号一般有单音干扰、多音干扰和部分带干扰等,这些干扰会使OFDM系统误码率增大甚至无法通信。OFDM系统在面对干扰时,如何实现高速、高效和高质量的通信是本文的重点研究问题,本文采用三种解决方案:(1)调整调制方式,采用高效率的调制方式能有效提高OFDM系统通信速度;(2)调整发射功率,使OFDM系统尽可能用较小的发射功率获得较好的通信效果;(3)调整子带,通过改变OFDM信息子带的分配方案灵活有效地躲避干扰,保证高质量通信。然而,在实际的OFDM系统中,这三种方案往往不能同时兼顾,因此需要一种智能决策方法对三种调整方法进行折中选择。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RL)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能通过学习以达成回报最大化或实现特定目标,因此本文根据不同的干扰类型,利用强化学习对OFDM的调制方式、发射功率和子带位置三者进行智能决策来实现通信性能最优的目的。首先,对OFDM智能抗干扰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强化学习设计了一种OFDM智能抗干扰系统模型。在OFDM系统中加入强化学习算法,建立了由功率、子带分配、调制方式构成的状态集合,以及由OFDM调整方案构成的动作集合。通过训练,使OFDM系统在面对不同类型干扰时能对功率、子带位置、调制方式等参数配置进行一个智能的决策选择。进而,基于Simulink仿真平台对OFDM智能抗干扰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分析比较了OFDM不同调制方式和子带调整前后的抗干扰性能。最后,基于软件无线电(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平台对OFDM智能抗干扰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采用GNU Radio软件无线电平台和USRP设备搭建了OFDM智能抗干扰实验验证系统,在实际电磁环境中对抗干扰表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OFDM智能抗干扰方法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效果,在不显着提高发射机发射功率的前提下能有效抵抗部分带干扰、多音干扰等,在使用高速调制方式、低发射功率情况下仍能保持较低的误码率水平。本文所设计的OFDM智能抗干扰系统为实际环境下的通信抗干扰研究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马淑香[2](202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着眼于无人机高清视频无线传输技术。在系统仿真的基础上,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研制了DVB-T标准的数传发射原理验证单机。系统测试结果表明,验证单机方案可行,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针对无人机传输环境的复杂性和对传输质量的要求,本文系统设计采用DVB-T(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DVB-T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作为调制方式,该调制技术频谱利用率高,在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对抗平坦性衰落及多普勒频移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搭建的原理验证单机以AD9361作为射频前端,以AX7350作为基带处理单元,具有灵活性好、功能扩展性强、可靠性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本文以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系统实现为研究内容,包括基带和射频两部分。基带部分的主要工作为:设计了DVB-T标准中能量扩散、外编码、外交织、内编码、内交织、星座映射、组帧、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模块的实现方案,并完成了算法及时序仿真。最后在FPGA平台上完成了板级验证。射频部分的主要工作为:进行了基带与射频部分通信接口的优化设计,实现了AD9361软件无线电模块与AX7350开发板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并产生了正交信号和QPSK的已调波信号。相对于传统的方法,该设计减少了FPGA资源的消耗,增强了调制平台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论文使用Verilog语言实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并在Matlab及Vivado开发环境中完成了各模块的仿真验证。系统调试结果表明,论文研制的数传发射机符合标准,EVM(误差向量幅度)较小,能够稳定可靠地传输数据,可为无人机的无线视频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刘雨[3](2020)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信道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线信道衰落和多径效应对于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尤为重要,因此,准确测量并获取无线信道的统计特性参数,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和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无线通信终端与各类无线通信应用的广泛普及,基于大数据的无线信道建模研究越来越受关注。然而,现有信道测量设备通常价格昂贵且体积重量较大,不利于大量广泛的信道测量与数据采集。因此,研究开发低成本、高灵活度且精度合理的信道测量系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文基于软件无线电的开放性、通用性和灵活性的优势,结合了无线信道测量和软件无线电技术。通过研究无线信道建模与测量原理,基于通用软件无线电平台开发了一套无线信道测量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了试验验证和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无线信道建模原理和经典的信道模型,为信道测量应关心的大尺度和小尺度衰落参数提供了指导。分析比较了常用的信道测量方法,包括扫频法、连续波测量法、直接脉冲法和扩频滑动相关法。然后研究了软件无线电软硬件平台。从开发成本、性能参数和方案需求等方面考虑,选择Hack RF One和GNU Radio用于开发信道测量系统的无线电收发部分。深入研究和分析了Hack RF One的软硬件架构和参数配置,评估其性能指标,作为设计信道测量方案的基础。其次重点分析了扩频滑动相关法的测量原理,比较了m序列、M序列、gold序列和CAZAC序列的相关性。以扩频滑动相关法为测量方法,m序列为探测序列设计信道测量方案。搭建了信道测量平台,包括发射和接收两部分。并仿真了信噪比和序列长度对于该测量方案估计信道特性的影响。开发了测量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帧同步、连续滑动相关、迭代消除滑动相关以及信道统计特性分析。最后,测量并分析了收发信号波形,校正了接收误差,验证了信道测量平台收发部分的稳定性。此外,采用信道测量和射线跟踪法来估计屏蔽室信道。两种方法得到的信道冲激响应时延和幅度基本一致,测量与仿真的相对误差均值为0.26%,验证了信道测量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和合理的精度。然后使用该测量系统测量并提取得到了走廊信道冲激响应,分辨出三簇相对时延分别为200ns、500ns和800ns的多径信号。对主径的幅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其服从莱斯因子为61.03的莱斯分布。对第二径信号幅度和相对时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拟合了其服从的概率密度曲线和累积分布曲线。其中第二径幅度服从双高斯分布,相对时延服从高斯分布。拟合与理论的相对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腾克[4](2020)在《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OFDM信号处理系统设计》文中认为伴随着移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通信标准、规格和传输形式层出不穷,更高阶更稳定的通信系统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伴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建设开始普及,作为承载网建设中前传技术的首选方案之一,基于有源光网络和无源光网络的多种OFDM技术,当前已成为研究重点。OFDM技术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信道均衡易实现和频谱利用率较高等优点。但其对时频同步的误差相对敏感,较小的误差便会导致较大的传输误码率,因此对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传统的通信系统测试验证需要设计原型机,具有制造成本高、设计周期长、实现难度大等缺点。此外,虽然现有的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已经相当全面,但仍有着在复杂地理阻隔条件或应急通信条件下灵活性较差、光缆铺设成本高等问题,需要采用若干种其他的通信方式进行弥补。本文研究了 OFDM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OFDM通信实验平台。提出了基于CAZAC序列作为数据帧训练序列的定时同步优化算法,设计实现了一套OFDM无线光通信实时传输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进制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架构。随后通过NI-LabVIEW和NI-USRP的实现,通过传输结果表明了该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可实用性。2.提出了基于CAZAC序列作为数据帧训练序列的定时同步优化算法。研究了 OFDM关键技术中的定时同步问题,提出了通过CAZAC序列生成数据帧训练序列的改进设计方案,及其对应的定时同步优化算法,通过仿真及实验得到此优化算法要比经典算法具有更加良好的时间度量函数形态特征,时间均方误差与系统误码率也更低。3.设计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M-QAM-OFDM无线光实时通信系统,采用了优化的定时同步算法。实现了在10m的距离下,峰值速率可以达到2.5Gbps的实时数据无线光传输。实验验证了该无线光传输系统在传输速率和格式上的透明,且具有优越的灵活性。4.研究了无线光通信系统中误码率的估算方法。通过矢量误差幅度对误码率进行估算的传统计算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光信噪比和矢量误差幅度的误码率估算表达式。通过实验对照,证明该优化估算方法具有计算误差小的优点,以及该系统及算法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景学[5](2018)在《MIMO-OFDM-CDMA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在高动态双选择复杂无线信道中高可靠地传输信号,一直是移动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的一项热点问题。码分多址接入(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技术作为一种多址接入扩频技术,具有系统容量大、抗衰落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由于频域信号子载波之间相互正交,因此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多径能力强等优点;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技术通过在系统的收发端构造多根天线,使系统在不增加带宽和功率的情况下获得成倍的容量增益。综合考虑后,研究这三种技术相结合的MIMO-OFDM-CDMA系统,使得无线通信系统在恶劣信道环境下能够获得可观的系统容量、功率效率、分集增益以及传输误码率性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几种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方案,对比分析其性能,选择出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的MIMO-MC-CDMA系统作为本文主要研究的系统模型。针对应用于恶劣信道环境条件下MIMO-MC-CDMA系统性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扩频序列设计、子载波分配以及空时编码技术三个方面对该系统做进一步的系统设计和性能优化。其次,本文选择具有优良相关特性的正交扩频序列作为MIMO-MC-CDMA系统的用户扩频序列,仿真分析了正交扩频序列对系统功率效率以及传输误码率等方面的影响。紧接着对传统选择映射算法应用于空时编码MIMO-MC-CDMA系统中时,算法复杂度和系统性能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联合选择映射法的扩频改进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扩频序列作为选择映射法的相位选择因子,并结合空时编码正交特性,使系统性能得到提升的同时,其计算复杂度减少了一半。最后,本文详细推导了空时编码MIMO-MC-CDMA系统的接收机数学模型,然后介绍了经典的用户检测算法,在已知单天线MC-CDMA系统用户检测算法加权系数的基础上,理论推导出适用于空时编码MIMO-MC-CDMA系统的用户检测算法加权系数。针对恶劣信道环境下经典算法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联合部分并行干扰消除的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是在具有优良性能的并行干扰消除算法的基础上乘以部分消除因子,并利用现有的具有优良性能的用户检测技术作为部分并行干扰消除算法的初始估值估计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恶劣的信道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性能,同时,本文以AD9361软件无线电平台为验证平台,对系统进行仿真平台验证。
许秀娟[6](2018)在《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间反演(Time Reversal,TR)技术的“超分辨率聚焦”和“空-时同步聚焦”特性,在无线通信中,能够压缩多径信道时延扩展,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无线通信信道容量。随着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舱内高可靠性、高信道容量及多用户无线通信,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因此,本文针对航天器舱内复杂电磁散射环境,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利用时间反演技术,以提高无线通信信道容量及用户量为目的,提出了聚焦无线通信技术方案,并对聚焦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及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分析了航天器舱内无线通信环境,针对舱内复杂电磁散射环境的多径延时扩展问题,提出了聚焦无线通信方案。理论分析了聚焦无线通信方案原理,论证了聚焦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利用其特有的时间聚焦特性,充分利用多径效应,压缩多径时延扩展,提供信噪比,进而提高信道容量;其空间超分辨率聚焦特性为大幅度增加用户数量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从而,为提高密闭复杂电磁散射环境中无线通信系统可靠性及增加用户数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构建了传输窄带时域信号的聚焦无线通信系统仿真模型,并针对丰富多径无线信道造成的频率衰落和目前锁存器精度不够造成的载波频率偏移问题,仿真分析了聚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载波频偏性能,仿真结果证明了聚焦无线通信系统能够利用时间反演技术的自适应聚焦特性,将载波频率偏移信号与有用传输信号分离开,提高系统抗载波频偏性能。最后,基于Simulink设计了聚焦无线通信系统模型,利用金属腔体模拟航天器舱内复杂电磁散射环境,成功搭建了聚焦无线通信实验平台,实验验证了聚焦无线通信系统具有抗载波频偏及抗多径时延扩展特性。该项研究为航天器舱内等复杂电磁散射环境中的无线通信提供了极具参考性的设计方案,对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颖[7](2016)在《矿井时频扩展MC-CDMA无线通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井巷空间受限、壁面粗糙、形态不规则、噪声干扰大,存在严重的多径衰落,码间干扰严重,且存在电机车等移动物体,致使原本在地面上能够传输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无线收发信机,在井下仅能传输几十米至几百米。因此,本文研究既能很好地抗多径衰落,又能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的矿井时频扩展MC-CDMA技术。在对三种经典的OFDM-CDMA系统在子载波上符号周期、码片周期、子载波间隔和所需带宽等方面进行仿真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既能很好地抗多径衰落,又能抵抗时间选择性衰落的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给出了系统的原理、信号频率和收发信机结构。常规的时频扩展MC-CDMA系统中所有用户必须具有相同传输速率,但矿井各个用户速率需求差异较大,为了研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具有不同传输速率的无线通信系统,本文对上述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进行改进,采用载波块分集技术,通过间隔块分集方法,使扩频码长可以是子载波数的整数倍,以满足矿井中不同用户对信源速率要求差异较大的实际需求,使得系统抗多径衰落能力更强。分别给出了改进后的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的原理和系统构成。最后,仿真验证了时频扩展MC-CDMA系统比传统的MC-CDMA系统具有更强的抗多径衰落能力。然后对矿井时频扩展OFDM-CDMA系统的抗多址衰落性能做了分析。另外,也用仿真验证了改进后的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比改进前抗多径衰落能力更强。
胡积宝,解军[8](2014)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分析了4G通信技术中的正交频分复用、多输入多输出、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IPV6等关键技术问题,与3G相比,4G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优势,更能适合不断发展的通信潮流。
李琳[9](2012)在《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软件无线电是指一个简单通用的硬件平台,通过可重配置、可升级的应用软件来实现各种无线电功能。软件无线电让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使系统的升级和互联变得非常方便。TD-SCDMA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也是我国向ITU正式提交的三个3G标准中的一个。本文对基于TD-SCDMA的软件无线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它对TD-SCDMA物理信道和软件无线电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宽带中频带通来采样软件无线电的TD-SCDMA终端接收机的硬件模块的设计方案。模块中的硬件设计包括:A/D转换器、DDC及DSP.详细讨论了A/D转换器和DDC器件的设计及应用:软件设计包括:DSP的基带信号处理及DDC滤波器参数设计。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软件无线电的应用是可行的。
闫明[10](2012)在《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设计》文中指出在当今无线通信领域中,受到前端A/D器件采样速率和后端DSP处理器处理速度的限制,一般会把前段的射频信号转换到中频,然后在中频部分采用带通采样原理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数字下变频技术经过混频、抽取、滤波,把高速信号没有损失的转换为低速信号后,再送给后续DSP器件进行基带部分的各种处理。因此数字下变频技术对实现理想的软件无线电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在软件无线电理论、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技术的实现方法,对数字下变频的各模块进行分块研究;对设计中主要的相关算法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各模块的实现方式;运用MATLAB和FPGA对数字下变频中的NCO、积分梳状滤波器、半带滤波器和FIR滤波器等关键模块进行了分析、设计和仿真验证。本文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采样定理理论、数字滤波器理论;(2)详细讨论了本论文实现的数字下变频系统中主要的几种算法,分别为:CORDIC算法、CIC滤波器、半带滤波器、频罩法(FRM);(3)将本论文实现的数字下变频器按功能模块划分,详细讨论了主要的数字下变频算法在各个模块中的应用及各个模块的实现;(4)对数字下变频的主要模块进行了MATLAB和FPGA的分析和设计;(5)通过FPGA器件(Altera公司的CeycloneⅡ系列的EP2C70F672I8)完成DDC系统的各个模块设计,实现了从输入的宽带高速数字信号中提取得到所需的窄带信号,将其下变频为数字零中频信号,并降低数据的速率,从而实现DDC电路功能,并对其进行仿真与结果分析。
二、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CDMA系统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CDMA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智能抗干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章 基础知识 |
2.1 OFDM基本原理 |
2.2 强化学习基本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OFDM智能抗干扰系统设计 |
3.1 OFDM智能抗干扰系统设计 |
3.2 基于强化学习的OFDM智能决策方法 |
3.3 OFDM子带选择和调制方式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Simulink的 OFDM智能抗干扰仿真验证 |
4.1 OFDM收发系统仿真 |
4.2 OFDM系统调整方式抗干扰效果仿真实验 |
4.3 OFDM系统智能抗干扰仿真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OFDM智能抗干扰实验验证 |
5.1 实验验证平台的搭建 |
5.2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抗干扰系统流程图设计 |
5.3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参数调整 |
5.4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调整方式实验验证 |
5.5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智能抗干扰性能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DVB-T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及DVB-T系统简介 |
2.1 OFDM技术简介 |
2.2 COFDM技术概述 |
2.3 DVB-T系统简介 |
2.3.1 DVB-T系统概述 |
2.3.2 DVB-T系统帧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DVB-T数传发射机平台与实现原理 |
3.1 DVB-T数传发射机平台 |
3.1.1 FPGA平台简介 |
3.1.2 射频平台简介 |
3.2 DVB-T数传发射机基带部分原理 |
3.2.1 能量扩散(加扰)原理 |
3.2.2 外编码(RS编码)原理 |
3.2.3 外交织(卷积交织)原理 |
3.2.4 内编码(卷积编码)原理 |
3.2.5 内交织原理 |
3.2.6 星座映射原理 |
3.2.7 组帧原理 |
3.2.8 IFFT调制及保护间隔插入原理 |
3.3 DVB-T数传发射机射频部分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DVB-T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 |
4.1 能量扩散(加扰)设计与实现 |
4.1.1 能量扩散设计方案 |
4.1.2 能量扩散实现结果 |
4.2 RS编码设计与实现 |
4.2.1 RS编码设计方案 |
4.2.2 RS编码实现结果 |
4.3 卷积交织设计与实现 |
4.3.1 卷积交织设计方案 |
4.3.2 卷积交织实现结果 |
4.4 卷积编码设计与实现 |
4.4.1 卷积编码设计方案 |
4.4.2 卷积编码实现结果 |
4.5 内交织设计与实现 |
4.5.1 比特交织设计方案 |
4.5.2 比特交织实现结果 |
4.5.3 符号交织设计方案 |
4.5.4 符号交织实现结果 |
4.6 星座映射设计与实现 |
4.6.1 星座映射设计方案 |
4.6.2 星座映射实现结果 |
4.7 组帧设计与实现 |
4.7.1 组帧设计方案 |
4.7.2 组帧实现结果 |
4.8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设计与实现 |
4.8.1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设计方案 |
4.8.2 IFFT调制和保护间隔插入实现结果 |
4.9 射频部分设计与实现 |
4.9.1 射频部分设计方案 |
4.9.2 射频部分的实现 |
4.10 本章小结 |
第5章 DVB-T数传发射机测试与验证 |
5.1 DVB-T数传发射机基带部分测试与验证 |
5.2 DVB-T数传发射机射频部分测试与验证 |
5.3 DVB-T数传发射机系统测试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信道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无线通信简述 |
1.1.2 无线信道简述 |
1.1.3 无线信道测量和软件无线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无线信道建模与测量 |
2.1 无线信道特性 |
2.1.1 电波传播简述 |
2.1.2 信道衰落 |
2.1.3 大尺度衰落 |
2.1.4 小尺度衰落 |
2.2 无线信道建模 |
2.2.1 信道建模原理 |
2.2.2 信道模型 |
2.3 无线信道测量 |
2.3.1 频域测量法 |
2.3.2 时域测量法 |
2.4 本章小结 |
3 软件无线电软硬件平台 |
3.1 软件无线电综述 |
3.1.1 软件无线电概况 |
3.1.2 软件无线电理论基础 |
3.1.3 软件无线电基本结构 |
3.2 软件平台 |
3.2.1 GNU Radio概述 |
3.2.2 GNU Radio软件架构 |
3.2.3 图形化开发工具GRC |
3.3 硬件平台 |
3.3.1 USRP |
3.3.2 HackRF One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HackRF One的信道测量原型机 |
4.1 引言 |
4.2 信道测量方案 |
4.2.1 方案概述 |
4.2.2 扩频滑动相关法原理 |
4.2.3 数据帧格式 |
4.3 信道测量平台 |
4.3.1 发射部分 |
4.3.2 接收部分 |
4.3.3 仿真验证 |
4.4 接收数据处理流程 |
4.4.1 信号帧同步 |
4.4.2 连续相关峰信道冲激响应 |
4.4.3 迭代消除相关峰信道冲激响应 |
4.4.4 信道参数统计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信道测量系统性能验证 |
5.1 硬件基本功能验证 |
5.1.1 发射功能验证 |
5.1.2 接收功能验证 |
5.2 信道测量验证 |
5.2.1 验证方案设计 |
5.2.2 信道测量系统结果 |
5.2.3 射线跟踪法结果 |
5.2.4 测量与仿真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6 室内信道测量 |
6.1 测量环境 |
6.2 测量方案设计 |
6.2.1 测量参数配置 |
6.2.2 测量项目 |
6.3 测量结果分析 |
6.3.1 信道冲激响应 |
6.3.2 主径统计特性分布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OFDM信号处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OFDM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 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无线光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OFDM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OFDM软件无线电平台的多进制OFDM无线通信系统 |
2.1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 |
2.2 OFDM的关键技术研究 |
2.2.1 循环前缀技术 |
2.2.2 F-OFDM技术 |
2.2.3 FB-OFDM技术 |
2.3 软件无线电平台基础技术 |
2.4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OFDM通信系统架构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OFDM同步技术研究 |
3.1 OFDM同步技术概述 |
3.2 基于数据的定时同步技术 |
3.2.1 定时同步算法原理 |
3.2.2 Schmidl & Cox算法 |
3.2.3 Minn算法 |
3.3 优化定时同步算法 |
3.4 定时同步算法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M-QAM-OFDM的无线光实时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无线光通信系统的基础架构 |
4.1.1 光发射机 |
4.1.2 光接收机 |
4.1.3 光纤通信系统的综合构成 |
4.2 系统总体结构 |
4.3 系统各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1 射频OFDM发射机 |
4.3.2 射频-光电转换器 |
4.3.3 光纤与光学天线链路传输 |
4.3.4 OFDM接收机与实时解调 |
4.4 通过误差矢量幅度计算误比特率的算法与优化 |
4.4.1 误差矢量幅度的定义 |
4.4.2 由EVM计算误码率的转换算法与优化 |
4.5 实验结果与算法性能比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MIMO-OFDM-CDMA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篇章结构 |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总结 |
1.3.2 本文篇章结构 |
第二章 MIMO-OFDM-CDMA系统模型与基础理论 |
2.1 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分类 |
2.1.1 MC-CDMA |
2.1.2 MC-DS-CDMA |
2.1.3 MT-CDMA |
2.1.4 多载波扩频通信系统性能比较 |
2.2 MIMO-MC-CDMA系统模型框架 |
2.3 MIMO-MC-CDMA系统关键技术 |
2.3.1 扩频序列设计准则 |
2.3.2 频域用户检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IMO-MC-CDMA系统扩频调制 |
3.1 MIMO-MC-CDMA系统模型设计 |
3.1.1 扩频序列选择 |
3.1.2 子载波分配方式选择 |
3.1.3 空时编码选择 |
3.2 CDMA扩频序列设计 |
3.2.1 传统正交扩频序列 |
3.2.2 正交扩频码系统性能分析 |
3.2.3 正交扩频码和函数特性与功率效率 |
3.3 联合SLM的STBC-MC-CDMA系统扩频方法 |
3.3.1 SLM算法原理分析 |
3.3.2 本文提出的联合SLM扩频方法 |
3.3.3 仿真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IMO-MC-CDMA系统接收机检测 |
4.1 MIMO-MC-CDMA接收机数学模型 |
4.2 空时频检测合并算法分析 |
4.2.1 单用户检测合并算法 |
4.2.2 多用户检测合并算法 |
4.3 提出的联合部分并行干扰消除的用户检测算法 |
4.3.1 联合部分并行干扰消除算法原理分析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系统FPGA平台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聚焦无线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 聚焦无线通信技术的物理实现 |
2.2 聚焦无线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1 聚焦无线通信技术的时间聚焦原理 |
2.2.2 聚焦无线通信技术的空间聚焦原理 |
2.3 聚焦无线通信系统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聚焦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 |
3.1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系统结构 |
3.2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3.2.1 软件无线电平台基带信号特性分析 |
3.2.2 航天器舱内复杂电磁散射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
3.2.3 聚焦无线通信窄带信号传输脉宽性能分析 |
3.2.4 聚焦无线通信系统抗载波频偏性能分析 |
3.3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系统的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实验研究 |
4.1 聚焦无线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
4.2 聚焦无线通信实验方案设计 |
4.3 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实验研究 |
4.3.1 聚焦无线通信抗多径信道时延性能的实验研究 |
4.3.1.1 非聚焦无线通信方式下多径时延性能研究 |
4.3.1.2 聚焦无线通信方式下多径时延性能研究 |
4.3.2 聚焦无线通信抗载波频偏性能的实验研究 |
4.3.2.1 非聚焦无线通信方式下载波频偏性能研究 |
4.3.2.2 聚焦无线通信方式下载波频偏性能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期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7)矿井时频扩展MC-CDMA无线通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矿井无线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2 MC-CDMA系统组成和关键技术 |
2.1 OFDM-CDMA接入方案比较 |
2.2 MC-CDMA系统组成 |
2.3 MC-CDMA系统分析 |
2.4 MC-CDMA中的关键技术 |
3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 |
3.1 MC-CDMA系统的矿井应用问题 |
3.2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扩频方式研究 |
3.3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原理 |
3.4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构成 |
3.5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的载波块分集系统 |
4 仿真分析 |
4.1 仿真参数 |
4.2 文献[25]系统与MC-CDMA系统性能比较 |
4.3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与文献[25]系统性能比较 |
4.4 矿井时频扩展MC-CDMA系统改进前后性能比较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
2 4G网络结构及3G/4G参数比较 |
3 4G通信关键技术 |
3.1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
3.2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
3.3软件无线电技术 |
3.4智能天线技术 |
3.5 IPv6技术 |
4 4G网络的发展优势 |
4.1超快的通信速度 |
4.2极宽的信道频谱 |
4.3更优的多媒体通信 |
4.4更多的增值业务 |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软件无线电与移动通信 |
1.1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 |
1.1.1 软件无线电的起源 |
1.1.2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 |
1.1.3 软件无线电的特点 |
1.1.4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趋势 |
1.2 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
1.2.1 软件无线电的理论基础 |
1.2.2 软件无线电的电子原理框架图 |
1.2.3 射频全宽开低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
1.2.4 射频直接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
1.2.5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软件无线电结构 |
1.3 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及实现难点 |
1.3.1 多频段、多波束与宽带射频 |
1.3.2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DSP)部分 |
1.3.3 高性能的互联结构 |
第二章 TD-SCDM及其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 |
2.1 TD-SCDMA标准发展概述 |
2.2 TD-SCDMA网络结构 |
2.2.1 TD-SCDMA网络结构 |
2.2.2 TD-SCDMA的特点 |
2.3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基于DSP硬件平台的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无线电系统设计方案 |
3.1.1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发射部分设计 |
3.1.2 软件无线电系统接收部分设计 |
3.2 软件无线电硬件系统搭建 |
3.2.1 DSP模块电路 |
3.2.2 软件无线电系统中的调制 |
3.2.3 AM调制算法及其DSP实现 |
3.2.4 信号调制样式的自动识别及其DSP实现 |
3.2.5 模拟数字信号的联合识别及其DSP实现 |
3.3 系统的DSP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基于无线电系统的软件无线电系统MATLAB仿真概述 |
4.1 MATLAB简介 |
4.2 宽带中频带通采样接收仿真 |
4.3 多种调制模式仿真 |
4.4 DSP的开发设计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数字下变频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本人的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
第2章 数字下变频的框架结构 |
2.1 数字下变频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 |
2.1.1 基本信号采样理论——Nyquist 采样定理 |
2.1.2 带通信号采样理论 |
2.2 数字下变频的系统结构 |
2.3 影响数字下变频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下变频系统的重点模块的设计 |
3.1 基于 FPGA 的数字下变频器的整体设计方案 |
3.2 数字下变频中关键模块的分析与研究 |
3.2.1 数控振荡器(NCO)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3.2.2 CIC 积分梳状滤波器 |
3.2.3 HB 半带滤波器 |
3.2.4 FRM(频罩法)设计 FIR 滤波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FPGA 设计思想及技术分析 |
4.1 FPGA 结构与特点 |
4.2 FPGA 设计流程 |
4.3 FPGA 设计的基本原则 |
4.4 FPGA 设计思想与常用技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下变频中重点模块的实现与仿真 |
5.1 数控振荡器的实现与仿真 |
5.2 CIC 滤波器的实现与仿真 |
5.3 HB 半带滤波器的实现与仿真 |
5.4 频罩法设计的 FIR 滤波器的理论研究 |
5.5 系统的搭建与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CDMA系统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软件无线电的OFDM系统智能抗干扰方法研究[D]. 卢忠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数传发射机设计与实现[D]. 马淑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3]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无线信道测量方法研究[D]. 刘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OFDM信号处理系统设计[D]. 腾克.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MIMO-OFDM-CDMA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景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02)
- [6]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聚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D]. 许秀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7]矿井时频扩展MC-CDMA无线通信系统研究[D]. 郭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8]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J]. 胡积宝,解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9]基于软件无线电的TD-SDMA实现技术研究[D]. 李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10]基于FPGA的数字下变频设计[D]. 闫明.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