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苜蓿在澳大利亚半干旱地区作为绵羊放牧补充饲料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也[1](2021)在《干旱地区杜泊羊与湖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及多胎性研究》文中认为
刘婷[2](2021)在《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吴孔佳[3](2021)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随着新世纪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畜不平衡、草地生产力下降,探索适合内蒙古草原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域,调查四个牧业旗(市)家庭牧场的具体经营情况,选取典型牧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经营模式的收支状况,从中选择出具有较好效益的经营模式;并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和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两个研究区域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最适合该类型草地的经营模式。通过研究发现:(1)2019年牧业四旗(市)家庭牧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东珠穆沁旗地处草甸草原区域,天然草场面积大,产草量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经济收入最高;锡林浩特市、镶黄旗位于典型草原区域,交通条件便利,家庭牧场除畜牧业之外,还可以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等其它产业来增加收入,整体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苏尼特左旗所属的荒漠草原区域天然草场生产力低下,饲草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家庭牧场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最低。(2)在对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东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是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锡林浩特市和镶黄旗是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苏尼特左旗是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认为锡林浩特市与镶黄旗的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综合效益最好。(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三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在草甸草原区域采用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典型草原区域采用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两种经营模式时,综合效益最好。
皮伟强[4](2021)在《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文中指出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统计是草地生态监测的重要基础环节,是草原退化程度分级的重要量化参数,也是制定草原生态恢复方案的重要依据。近半个世纪以来,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遇到了严峻挑战,全球逾34%的陆地生态系统已处于荒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草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简单是最易受荒漠化影响的生态景观。如今草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荒漠化的主体和沙尘暴主要发源地之一,已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当地人民的发展与生存。由于退化草地分布广泛且退化程度不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成为草原生态恢复的关键,而高效的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精准的退化程度调查是必要前提。在国家标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的分级指标》中植物群落覆盖度、草地退化指示物种相对占比、植被群落中植被组成等均是必要监测项目。而传统人工野外调查消耗大量人力,无法实现区域性动态监测;卫星遥感成像质量易受天气影响、重访周期长、空间分辨率低等原因限制,难以实现对草原细小地物的精准统计。草地生态信息统计、监测手段上的不足制约了生态恢复的进程,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捷、无损、高精度、可大面积进行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监测手段和识别分类方法。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不仅为草原退化的实时监测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基于遥感的草原退化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它将为草原退化监测和研究实现高效、实时、准确和定量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模式,为我国草原退化的防治做出贡献。本研究建立了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平台,该平台兼具图谱合一、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机动、灵活等优势,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了硬件基础。采集了连续两个植物生长期的内蒙古荒漠化草原遥感影像,获得了研究区域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底本数据。由于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的限制,目前基于无人机遥感的地物识别仍然处在大面积单一地物的识别与分类水平。而荒漠化草原地物植株细小、种群间相似度高、呈碎片化斑块状分布,识别与分类难度极大,对获取的数据质量和分类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现有的数据采集和分类方法无法解决,只有突破才能达到分类精度,研究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本研究针对退化草原地物相似度高、难以分类的问题,结合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特性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特性,分别基于传统图像分类方法和深度学习分类方法建立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种群间高精度识别与分类模型,为草地生态信息统计与监测提供模型基础。本研究提出了CSI指数、CDI指数并确定分类规则,解决了草原物种相似度高,光谱差异微弱,难以区分的问题,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3.12%,Kappa系数达0.91。本研究综合运用特征波段提取、PSIR指数、光谱缩放、阈值统计等方法确定了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植物群落与裸土、枯草的分类规则,实现了对草原退化指标地物中群落间的高精度分类。经精度评价,分类总体精度达95.71%,Kappa系数达0.93。深度学习分类模型泛化程度不一,目前对低空无人机高光谱高维度、高空间分辨率数据进行分类模型研究的较少,对荒漠化草原细小植株、分布随机且存在大量混合像元的地物分类模型研究更是鲜有报道。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DGC-3D-CNN模型并制作了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DGC-3D-CNN模型充分利用了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空间联合信息,对群落数据集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通过对模型9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同时发现DGC-3D-CNN模型中卷积核数量、Batch size、Spatial size三个参数对群落数据集的分类精度影响较大,而较轻的网络结构,较小的卷积核尺寸对细小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性能更好。优化后的DGC-3D-CNN模型对群落数据集的总体识别精度提升了9.14%,总体精度达98.11%,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群落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建立了轻量化GDIF-3D-CNN模型,针对草原植物种群间相似度高、分类难度大的问题,制作了两类无人机高光谱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数据集,分别为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和种群混合像元数据集,用来评价模型分类性能。研究表明GDIF-3D-CNN模型对建群种、优势种展现了良好的分类潜力,单类分类精度均超过91%;通过对模型8个参数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效率与精度,对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的分类总体精度达94.815%,效率提升了76.2%;对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的总体精度达92.625%,效率提升了76.5%,实现了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对退化指标地物种群间高精度分类。本研究所建立的两种植被指数及分类规则和两种深度分类模型实现了对无人机高光谱数据中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群落间、种群间的高精度分类,是基于遥感信息的荒漠化草原地物分类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为荒漠化草原实时、高效、高精度的生态信息监测与统计奠定模型基础,为荒漠化草原生态恢复手段的精准实施提供参考。
蒲小剑[5](2021)在《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文中指出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是营养价值和草产量仅次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多年生豆科牧草之一。该牧草用途广泛,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白粉菌(Erysiphales)作为一类普遍而重要的专性生物营养型病原菌,可严重降低红三叶草产量与品质,限制其在草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为阐明白粉菌对红三叶生理生化、内源激素和细胞结构的影响并验证抗白粉病TpGDSL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感白粉病品种(岷山红三叶)和×抗白粉病品种(“甘农RPM1”红三叶)的杂交F2代进行抗病性评价,并建立白粉病抗性分离群体,采用人工接菌的方法,测定白粉菌侵染后不同抗性群体的生理生化变化、内源激素含量和细胞结构变化;利用F2代群体的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作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克隆由转录组分析得到的红三叶抗白粉病相关候选基因TpGDSL,同时构建p HB-GDSL过表达载体,并遗传转化拟南芥。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粉病病原菌为三叶草白粉菌(Erysiphe trifoliorum);人工接菌后抗病材料的电导率(EC)先升高后降低、感病材料持续升高,接菌15 d时感病材料EC较接菌前增加3.57倍。抗病材料的相对含水量(RWC)先降后升,感病材料持续降低,接菌15d时感病材料的RWC含量较接菌前减少了31.8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分别在接菌后第7 d和11 d升高,随后降低,其最高值分别为534.43±10.07 U·g-1·min-1 FW、411.73±4.08 U·g-1·min-1 FW、136.53±1.00 U·g-1·min-1 FW和32.02±0.57 mg·g-1。接菌第15 d的丙二醛(MDA)与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分别是接菌前的4.84和5.38倍。接白粉菌后第1和7 d,抗病材料的玉米素(ZR)、茉莉酸(JA)与水杨酸(SA)含量出现两个峰值,感病材料接菌第1d后增加,之后持续降低。抗病材料的ABA含量先升后降,感病材料的变化趋势相反。抗病材料的ZR、JA、SA与ABA含量的分别在接菌第7 d、1 d、7 d和1 d时最大,其值分别为12.23±1.27 ng·g-1、15.55±0.30 ng·g-1、124.82±1.68 ng·g-1、483.50±125.50 ng·g-1,分别较接菌前增加3.52、0.93、1.60和1.04倍。接菌后红三叶抗病材料内源激素变化幅度大于感病材料,表明抗病材料中白粉菌对红三叶体内内源激素的效应更明显。2.抗病红三叶单株叶片的上表皮细胞宽,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及蜡质含量均极显着高于感病材料(P<0.01),分别高16.13%、22.29%、29.99%与85.90%;抗病材料的上表皮细胞宽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栅栏组织细胞排列更紧密有序,感病材料的海绵组织厚度显着增加、海绵细胞排列松散混乱。白粉菌侵染增加了细胞壁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降低了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其中抗病材料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羟脯氨酸糖蛋白含量略高于感病材料。3.白粉菌侵染后抗性差异红三叶代谢中DEGs分别富集在苯丙烷途径、甲醛戊酸途径、木质素和木酚素途径与硫代葡萄糖苷等代谢途径。CHRs、C2H2、HAD、MYB、b ZIP和MADS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参与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SA与IAA通路中相关基因AXR1、CYP、CAND1和PPR-like可能在红三叶白粉病防御反应中具有积极作用。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类、磷酸酶、腈水解酶及GDSL脂肪酶等家族中DEGs分别富集23、20、18、14与2条。木质素代谢途径中PAL、C4H、4CL和BGL、ABA调控路径中NAD(P)-binding Rossmann-fold、赤霉素代谢途径中2-氧戊二酸/铁(II)依赖双加氧酶及JA合成前体12-Oxo-PDA等基因均参与调控红三叶的防御过程。转录组分析显示红三叶GDSL同源基因有较高的本底表达和差异表达倍数,Log2(FC)为10.62,本研究选择GDSL基因进行研究。4.克隆得到编码366个氨基酸,全长1101bp的TpGDSL基因。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GDSL基因与该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86.47%。TpGDSL基因编码蛋白分子式为C1776H2704N470O561S15,相对分子量为40.9672kD,理论等电点(p I)为4.39,正、负电荷残基为20和35,不稳定系数为31.38,为不稳定蛋白,脂肪系数为81.01。TpGDSL编码蛋白可能存在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TpGDSL蛋白主要包括36.34%α螺旋(Alpha helix,Hh)、4.10%β转角(Beta turn,Tt)、17.49%延伸链(Extended strand,Ee)、及42.08%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Cc)。该基因翻译的蛋白均由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覆盖,覆盖率和可信度分别达82%和100%。本试验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花序浸染法将重组过表达载体p HB-GDSL转入模式植物野生型拟南芥中,得到16 lines T1代阳性转基因种子,为TpGDSL基因的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廖智[6](2021)在《永昌羊肉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昌肉羊养殖历史悠久,底蕴丰富,以永昌羊肉做成的“永昌羊羔肉垫卷子”、“永昌炕锅子”等地方风味小吃享誉国内外,是着名“甘味”农产品,也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为用科学数据支撑“永昌肉羊”品牌,推动“甘味”农产品品牌建设,本研究在永昌肉羊代表性产地——红山窑镇毛卜啦草原选取15只健康、自然放牧加短期舍饲育肥的6月龄永昌肉羊,屠宰后测定屠宰性能、安全性、肉品质等指标,并分析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生产过程等方面的特征。同时查阅国内有关绵羊屠宰性能和肉质方面的文献,以及课题组同期异地测定的179只湖羊、76只滩羊和40只杜泊羊6月龄公羔的屠宰性能和肉质数据作为对比框数据库,从多维度评价永昌肉羊的特色。结果表明:(1)产地环境方面,永昌县位于河西走廊中东部,常年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全年日照时数2874.6小时,≥0℃有效积温3051.08℃,年平均降水量255.12毫米,年蒸发量2153.48毫米,最热月均温达25.92℃,最冷月均温为-14.82℃。在毛卜啦草原随机采集了20个土壤样,检测发现土壤p H为8.74,呈弱碱性,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苯并芘等农药残留,土样中镉、汞、砷、铅、铬、铜、镍、锌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GB 15618-2018)。畜牧业饮水主要是祁连山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在放牧地抽样40份水样的p H为8.11,为天然弱碱性水源,抽测饮水样本中未检测到大肠杆菌等病菌微生物以及凯氏氮和磷;汞、镉、砷、铅等重金属,锌、硒、钡、银、铬、镁、钙、铜等常量元素的含量均符合国家农用水源地标准(NY-T 396-2000)。(2)永昌肉羊生产以放牧加补饲为主,到胴体重30-40斤上市。通过放牧草原实地调查,发现主要有甘肃霸王、蒙古韭、碱蓬、红砂、盐爪爪属和黄毛六种牧草,其粗灰分为24.63%,水分68.53%,粗蛋白17.02%,粗脂肪2.23%;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为10515.67 mg/kg、铁含量为354.89 mg/kg、镁含量为1232.00 mg/kg;重金属元素砷、铅、汞、镉、铬等远低于国家标准(GB/T13885-201),没有检测到六六六、DDT等农残;补饲牧草主要为青贮饲料、燕麦秸秆及玉米秸秆,粗蛋白含量为6.63%,粗脂肪含量0.67%,粗灰分为7.83%,水分含量为7.13%;其重金属砷、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含量远低于饲料原料卫生标准(GB 13078-2017),农残六六六、DDT均在国家标准(GB/T 13090-2006)范围之内。(3)屠宰性能和羊肉安全方面,永昌肉羊先放牧至5月龄,后集中育肥至6月龄屠宰。宰前活重36.81±2.27 kg,胴体重15.57±0.97 kg,背膘厚1.48 cm,眼肌面积11.41 cm2,屠宰率42.40%。羊肉表面无肉眼可见异物,没有寄生虫,且肉色鲜红。羊肉中没有检测到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及沙丁胺醇等瘦肉精,以及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邻二甲氧嘧啶(SM2、SMM、SDM、SQX)这四种磺胺类药物,镉、砷、汞等重金属;铅、镍、铬的含量也低于国家标准(GB5009.268-2016)。(4)肉品质方面,永昌肉羊屠宰后45min b*为3.99,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排酸24h后永昌羊肉L*和b*分别为41.50和8.21,显着(P<0.05)高于滩羊和湖羊。永昌羊肉肉质细嫩,剪切力为67.86 kgf,肌纤维直径为26.94μm,均显着(P<0.05)低于同类产品平均值。永昌羊肉富含多种有益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含量为46.7 mg/100g,显着(P<0.05)高于同类羊肉产品,肌内脂肪酸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率(P:S)为0.67,高于WHO理想标准值0.4;永昌肉羊氨基酸比例合理,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为40.08%,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EAA/NAA)为66.51%,满足FAO/WHO所述的质量较好蛋白质的要求;永昌肉羊富含多种矿物质,其中钾含量达到3426.88 mg/100g,Fe含量为26.22 mg/100g,Zn含量为10.67 mg/100g,Mg含量为301.93 mg/100g,均显着高于同类绵羊肉;永昌羊肉具有独特的甘甜香气,膻味轻,其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3.16 mg/kg,比同类绵羊肉高0.37g/100g,甜味氨基酸L-谷氨酰胺显着(P<0.05)高于湖羊和杜泊羊,香味核苷酸5’腺嘌呤核苷酸比湖羊和杜泊高41.42%、35.98%,没有检测到与膻味相关的辛酸,酮类及相关化学物质。永昌羊产地环境各指标检测均符合国家标准。养殖模式多为放牧+补饲,生产过程安全。肉质质量检各指标均国家标准(GB 5009.268-2016)。肉品质检测中,剪切力最小,肌肉组织纤学结果表明永昌羊肉瘦而不柴,口感细嫩,脂肪酸和氨基酸比例达到优质蛋白要求;矿物质含量高;苦味氨基酸含量低于同类绵羊、鲜香风味前体物质比例比湖羊及杜泊高,总体上永昌羊肉口感细嫩,风味鲜香、膻味轻,营养丰富。
乔江[7](2020)在《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草地面积大、类型丰富,是重要的家畜生产和生态安全区域。在长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下,我国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处于长期落后状况,草地生态退化得不到有效缓解。家庭牧场是我国北方草地利用的主要经济体。由于历史传承、利益驱动、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超载放牧、草地退化在家庭牧场尺度上成为常态。为了缓解牧场生产经营效率低下,促进农牧民脱贫增收,摆脱恶劣环境的限制,急需通过高效、精准的生产经营模式来替代传统模式,实现草畜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模拟模型的使用是快速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畜牧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借鉴澳大利亚ACIAR系列模型StageTWO的建模方法,通过建立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经济分析子模型和家畜放牧草畜平衡子模型,自主设计和开发了最优经营方式的规划求解算法。同时,本文于2011~2014年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区通过半结构式问卷调查和牧场控制性对比试验监测数据,依据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和草地生态状况调查结果,将牧户分为实验户和对照户,基于实验户成功经营经验,将家畜生产理论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自主开发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求解过程引入家畜采食限制因素和采食喜好问题,使用VC++编程,完全底层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牧场优化生产模型。该模型运行于Windows系统,共有15296行代码,运行模块仅3.5 MBytes,软件无需安装,操作简单。(2)模型通过对草地、家畜、经济、环境和生产管理参数的输入设置,自主进行决策运行,确定最高经济收入时的生产经营方案。该最佳方案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现,包括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净收益最高时的载畜率、人工草地建植组合,家畜逐月补饲种类和数量,并基于上述优化经营方式分析家庭牧场的经济收支情况,设计出最优经营方案的家畜生产日历和家畜放牧行为。(3)通过在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区的家庭牧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度高,适合于不同草地类型家庭牧场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具体优化决策结果包括:①内蒙古地区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最适合的载畜率分别是1.2羊单位/公顷/年、1.0羊单位/公顷/年和0.7羊单位/公顷/年。②冷季补饲是家庭牧场主要支出,不同草原类型地区补饲占总支出比例在55%~63%之间,人工草地经营可以显着减少补饲支出,建议鄂温克族自治旗草(?)草原区家庭牧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发展高产人工草地。③生产优化管理可以显着提高单位家畜净收益,鄂温克族自治旗草甸草原、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和四子王旗荒漠草原模拟值比对照户可分别提高26.6%、39.6%和 98.3%。④牧场优化管理对不同草原区喜食多年生和一年生牧草的高度、密度、生物量均有所提高,不喜食多年生牧草也有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喜食多年生牧草密度和生物量在草甸草原会出现显着下降。⑤根据生产优化模型决策分析,不同草原区推迟产羔时间可以减少补饲支出,提高生产效益。
王军亮[8](2020)在《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天然草地资源非常丰富,总面积达3.93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居世界第三位。放牧草地面积为3.31亿hm2,占天然草地资源总量的84.27%,是农田面积的2.2倍,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草地资源类型。天然草地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区,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和高原寒带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深居亚欧大陆腹地的新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覆盖率仅为40.4%,其中天然草地面积为5725万hm2,占植被覆盖总面积的85.1%,因而天然草地在维护新疆生态安全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新疆放牧草地4800万hm2,是新疆37个牧业及半牧业县极其重要的物质资源和农牧民增收的主阵地,2019年底存栏食草牲畜4616.9万头(只),出栏4552.3万头(只),新疆的放牧草地是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保障人类生存环境、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新疆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过牧和、人为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干扰甚至掠夺式利用,导致我国放牧草地退化、沙化,养分固持作用减弱,涵养水源能力丢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甚至绝大部分放牧草地被毒害草、劣质植物滋生蔓延,鼠虫病害等生物灾害频发多发,导致放牧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草原生产功能。近年来,放牧草地毒害草对牧民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这直接影响国家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的效果及牧民的脱贫致富。因此,本文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放牧草地的主要毒害草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危害严重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用传统的植物化学方法,对其生物碱成分进行提取和分析,对后三种毒害草颗粒化替代山羊日粮中粗饲料,进行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目的是为减少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危害、发生,为综合防控和利用进行理论和技术上的技术支撑。1.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及危害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主要分布在伊犁州河谷草原、阿勒泰高山草原、阿克苏荒漠草原、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草原、博州荒漠草原、巴州塔里木河沿岸荒漠草原、哈密荒漠戈壁草原等70多市县的放牧草地。毒害草种群分布中,主要以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乌头(Aconitum)、橐吾(ligularia sibirica)、毒芹(Cicuta virosa)、无叶假木贼(Anabasis aphylla)、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9种毒害草为优势种,其危害面积约占毒害草危害总面积的80%以上。从区域分布来看,新疆东部干旱荒漠草原以醉马芨芨草和变异黄芪分布为主;新疆南部塔里木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以小花棘豆危害分布最广,昆仑山北坡高山草甸草原以黄花棘豆分布为主,巴音布鲁克高寒草甸草原以马先蒿、唐松草、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新疆北部伊犁河谷草原和阿勒泰山高山草原以乌头、橐吾分布为主,天山北坡平原冲积带荒漠戈壁以无叶假木贼、苦豆子分布为主。可见,新疆天山东部、南部和北部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差异性,导致毒害草种群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尤其是毒害草种群在海拔1500-2500m垂直范围内分布广,且危害严重。调查发现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发生面积为682.06万hm2,其中轻度危害469.93万hm2,中度危害126.73万hm2,重度危害89.4万hm2,危害放牧家畜的主要毒害草约有44种。其中,在全疆分布造成危害的毒害草有9种,占毒害草总数的20.5%;北疆有25种;南疆有27种。每年数十万放牧牲畜中毒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56亿元。2.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在南疆选择引起放牧家畜中毒的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五种主要毒害草,分离提取生物碱,并经GC-MS和UPLC-MS/MS联用仪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8种生物碱(GC-MS鉴定出6种,UPLC-MS/MS鉴定出12种)。骆驼蓬主要含鸭嘴花酮碱、骆驼蓬灵、骆驼蓬碱、6-甲基哈马兰、6-甲基哈尔满、哈尔明碱、促黑激素N-氧化物和野百合碱;白喉乌头主要含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醉马芨芨草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和倒千里光裂碱;黄花棘豆检主要含新乌头碱、天芥菜碱、倒千里光裂碱、次乌头碱、毛果天芥菜碱N氧化物、克氏千里光碱;碎米蕨叶马先蒿主要含3-乙基石松胺、槐果碱、去甲基蝙蝠葛啡碱和9-甲氧基玫瑰碱。表明这些毒害草含有多种生物碱,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是这些生物碱共同作用的结果。3.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含毒害草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进食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但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添加毒害草制成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可明显提高山羊瘤胃内的乙酸浓度,同时提高山羊的血红蛋白浓度,试验中各处理间山羊血清中的谷氨酰转移酶、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均无显着差异;含10%黄花棘豆的颗粒饲料,饲喂山羊后其血清中的钾、钠、氯、钙、镁和磷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但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均显着升高。4.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按照地貌对新疆天然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毒害草的防控对策。对重要放牧地,优先保证畜产品的生产与供应,采用化学防控、轮牧和区域生物防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毒害草治理,辅之栽培草地建设;涵养水源地采用栽培草地与生物防控配合的方法实施;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沙漠化控制和荒漠化控制功能的生态功能区,对毒害草不进行防控,有条件时要进行科学种植与开发,发挥其生态修复功能;对于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畜产品加工和水文调蓄生态功能的毒害草防控主要采取人工与机械的物理防控方法、农牧结合、牧民定居、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防控。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治理的策略要充分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价值,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综合防制和开发利用措施。一是要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不能简单采取清除或灭除的方法。二是要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三是要大力建设栽培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实现草畜平衡。四是要科学定位毒害草的利与害,挖掘毒害草的潜在利用价值,提升毒害草资源化利用水平。综上所述,该研究比较系统地调查了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的种类与分布,明确了主要优势毒害草种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通过对五种主要毒害草骆驼蓬、白喉乌头、醉马芨芨草、黄花棘豆和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成分的提取与分析,初步阐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的种类;研究了毒害草颗粒化替代日粮中粗饲料对山羊瘤胃发酵和血液指标的影响,表明按照10%的比例添加制成的草颗粒对山羊的毒性作用较低。提出了新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对策,对指导新疆草地毒害草的科学防控和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张欣[9](2020)在《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后置定语的翻译策略 ——以《应对全球变暖》(1-11章)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选取科技文本《应对全球变暖》中的部分章节作为翻译实践。全球变暖是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书中主要介绍了全球变暖带来的系列变化,着重于现下粮食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提出了野生作物亲缘种的重要性。由于科技文本用词严谨,句式复杂,本实践报告的目的在于通过探究科技文本中后置定语的翻译,解决部分翻译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表达更加清晰准确、通顺易懂、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在翻译过程中,以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该理论可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以细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体系转换,以便于分析和解决不同层面的问题,并使用拆分法、逆序法、增译法、转换法这四种翻译方法,为翻译后置定语时遇到的障碍提供解决方案。本报告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描述了项目过程。第三章阐述了翻译转换理论。第四章是报告中选用的后置定语形式的介绍。第五章是本文主体部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最后一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陶君颖[10](2020)在《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伴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污问题越发严峻。2017年我国畜禽粪污产生量约为38.18亿吨,相比2010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数据32.52亿吨,上升了5.66亿吨,其中畜禽养殖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约为1080.10万吨,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为85.36万吨和13.37万吨,畜禽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巨大压力,也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转型。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畜禽粪污治理的根本途径,近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畜禽污染控制与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条例,但直至2017年,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60%,总体仍然偏低,现有政策效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实际的政策效果距目标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养殖户是畜禽废弃物最直接的处置者,也是畜禽养殖产业中最基本、最庞大的微观主体,从源头上改善养殖户的生产行为,引导其进行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是改善畜禽粪污问题,引导畜禽养殖循环发展的有力途径。但由于畜禽废弃物处理的公共物品属性与非排他性,养殖户缺乏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不少学者研究指出,只有在充分利用政府生态补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调动养殖户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积极性,提升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正外部性,实现畜禽养殖的绿色转型。因此,本文以畜禽废弃物处理的“环境影响研究—潜在价值评估—行为意愿分析—补偿意愿估计—补偿标准讨论—补偿机制构建”为逻辑主线,系统分析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方式与行为意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补偿机制的设计,以期为政府的畜禽粪污治理给予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研究的主体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以国家的统计资料数据为基础介绍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以及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同时对其资源化处理的潜在价值进行测算与估量;第二部分主要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揭示畜禽养殖户的废弃物处理现状,分析其行为特点,并借助UTAUT模型与无序多分类Logit回归分析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部分对养殖户三种不同程度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进行了现状描述与原因分析,并以UTAUT模型为基础,基于二元Logit回归进一步识别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主观意愿与资金投入意愿的主要因素;第四部分主要依靠条件价值评估法与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对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进行讨论与估计,同时以UTAUT模型为研究框架分析影响养殖户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的主要因素;第五部分则是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对影响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处理方式、补偿意愿及其水平的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考量,结合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偏好描述与补偿标准估计结果,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与我国实际情况,从基本思路与原则、基本框架、配套措施与保障等方面进行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通过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我国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污染严重,但其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潜力巨大,畜禽粪尿肥料化与能源化利用的价值空间与发展前景均十分可观;现阶段养殖户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很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上也缺乏力度,畜禽废弃物的处理总体上还处于低效利用阶段;养殖户大多具备资源化处理畜禽废弃物的意愿,但主要考虑到处理成本与家庭的经济压力难以将意愿转变为实际行动,而政府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可以有效弥补养殖户的费用开销,激励畜禽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置;养殖户补偿意愿和意愿补偿水平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与自身基本特征和养殖特征的影响,在消除样本选择性偏误后,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期望值为98.02元/月·户;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需融合经济、行政、法律、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公平性、普惠性、多样性、及时性、差异化、透明化、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明确补偿主客体、确定补偿对象及范围、丰富补偿方式与形式、扩充资金来源、细化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进一步完善补偿相关条例,同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设立和优化相关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加大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进一步落实配套辅助措施,加强多方位保障。
二、苜蓿在澳大利亚半干旱地区作为绵羊放牧补充饲料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在澳大利亚半干旱地区作为绵羊放牧补充饲料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3)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草畜平衡 |
1.3.2 经营模式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锡林郭勒草原概况 |
2.2 锡林郭勒草原牧业四旗(市)概况 |
2.3 呼伦贝尔草原概况 |
2.4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概况 |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分析 |
3.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
3.2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分析 |
3.2.1 经营收入分析 |
3.2.2 经营支出分析 |
3.2.3 经营收益分析 |
3.2.4 经营收支特征 |
3.3 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3.3.1 草甸草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 |
3.3.2 典型草原: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
3.3.3 荒漠草原: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
3.3.4 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
4.1 基本概况对比 |
4.1.1 自然地理概况对比 |
4.1.2 社会经济概况对比 |
4.2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现有经营模式 |
4.2.1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2 呼伦贝尔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3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3 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 |
4.3.1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4.3.3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20年11月牧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4)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地面光谱数据的分类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卫星、无人机遥感数据分类研究现状 |
1.2.3 遥感影像分类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分类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2 研究区域概况、试验设备及数据采集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植被特征 |
2.1.5 土壤特征 |
2.2 试验设备简介 |
2.2.1 高光谱成像仪 |
2.2.2 无人机 |
2.2.3 云台 |
2.2.4 其他仪器 |
2.3 试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2.4 数据预处理 |
2.5 数据采集总结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光谱特性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分类研究 |
3.1 研究进展概括 |
3.2 草原地物光谱特性及分析流程 |
3.3 植物群落与非植物群落的阈值分类 |
3.3.1 植物群落、裸土和枯草的光谱特性分析 |
3.3.2 光谱缩放 |
3.3.3 植被群落的阈值统计与分析 |
3.3.4 裸土与枯草的阈值分类 |
3.4 植被种群的分类 |
3.4.1 建群种、优势种与伴生种的光谱特性分析 |
3.4.2 伴生种的阈值分类 |
3.4.3 建群种与优势种的阈值分类 |
3.5 精度评价 |
3.5.1 植被群落的精度评价 |
3.5.2 植物种群的精度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群落分类研究 |
4.1 研究背景介绍 |
4.1.1 深度置信网络 |
4.1.2 卷积神经网络 |
4.2 制作群落数据集 |
4.3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分类对比 |
4.3.1 三种神经网络模型 |
4.3.2 分类结果 |
4.4 DGC-3D-CNN模型的构建与优化 |
4.4.1 构建DGC-3D-CNN模型 |
4.4.2 数据降噪降维 |
4.4.3 DGC-3D-CNN模型参数优化 |
4.5 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种群分类研究 |
5.1 研究背景介绍 |
5.2 制作种群数据集 |
5.2.1 制作种群纯净像元数据集 |
5.2.2 制作种群全部像元数据集 |
5.3 GDIF-3D-CNN模型 |
5.3.1 构建GDIF-3D-CNN模型 |
5.3.2 初始GDIF-3D-CNN模型分类结果 |
5.4 GDIF-3D-CNN模型优化 |
5.4.1 卷积核数优化 |
5.4.2 卷积核尺寸优化 |
5.4.3 Spatial Size优化 |
5.4.4 Batch size优化 |
5.4.5 其他参数优化 |
5.5 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作物白粉病及病原菌鉴定的研究进展 |
2.1 红三叶主要病虫害 |
2.2 白粉病研究进展 |
2.3 病原菌鉴定研究进展 |
3 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3.1 转录组学 |
3.2 转录组学在寄主植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
4 植物抗病机制与GDSL脂肪酶的研究进展 |
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
4.2 植物结构抗性研究进展 |
4.3 植物内源激素抗病性响应研究进展 |
4.4 GDSL脂肪酶基因研究进展 |
5 选题依据与意义 |
5.1 选题依据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5.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
前言 |
第一节 红三叶白粉菌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病害症状观察 |
1.3 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
1.4 病原菌rDNA-ITS片段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害症状与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 |
2.2 rDNA ITS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生理基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测定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的生理生化差异 |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接菌后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生理生化的差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色谱条件及流动相的选择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标准样品保留时间?回归方程和决定系数 |
2.2 单因素处理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
2.3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各内源激素的差异 |
2.4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内源激素的差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红三叶响应白粉菌侵染的结构抗病性 |
前言 |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细胞结构变化规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粉病不同抗性红三叶叶片显微结构 |
2.2 不同红三叶抗性材料叶片组织结构特征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白粉菌侵染后红三叶叶片细胞壁成份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处理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
2.2 二因素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
2.3 人工接菌×抗病性×浸染时间交互作用间红三叶叶片细胞壁组分的差异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及TpGDSL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转化 |
前言 |
第一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的转录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测序样品准备和RNA提取 |
1.3 建库、测序及信息分析 |
1.4 测序数据质控与转录组组装 |
1.5 Unigene的注释 |
1.6 差异表达基因数字分析 |
1.7 基因功能注释及通路富集 |
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NA-seq结果的实时定量PCR验证 |
2.2 转录组组装与注释 |
2.3 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析 |
2.4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GO富集分析 |
2.5 接种白粉菌后DEGs的KEGG富集分析 |
2.6 白粉菌侵染红三叶叶片诱导的 DEGs的 Map Man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红三叶抗白粉病TpGDSL基因克隆与遗传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红三叶TpGDSL基因克隆 |
1.2.2 构建表达载体 |
1.2.3 红三叶抗白粉病基因TpGDSL遗传转化拟南芥 |
1.2.4 拟南芥T_1代阳性植株鉴定 |
1.2.5 目的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 |
2.1 TpGDSL基因阳性克隆鉴定 |
2.2 TpGDS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
2.3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一级结构分析 |
2.4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分析 |
2.5 TpGDSL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分析 |
2.6 TpGDSL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
2.7 转基因拟南芥T_1阳性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永昌羊肉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
1.1.1 国外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前景 |
1.1.2 国内绵羊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 .甘肃羊产业现状 |
1.2.1 永昌县肉羊产业情况 |
1.2.1.1 永昌肉羊养殖历史 |
1.2.1.2 永昌肉羊产业现状 |
1.3 影响羊肉品质的因素 |
1.3.1 产地环境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1.3.2 生产过程对羊肉品质的影响 |
1.3.3 屠宰性能 |
1.3.4 肉用品质评价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永昌羊产地环境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和数据采集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土壤测定方法 |
2.2.2 水样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气候环境分析 |
2.3.2 土壤资源 |
2.3.3 水资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生产过程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饲草料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饲养管理调查 |
3.3.2 牧草分析 |
3.3.3 饲草料分析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永昌肉羊屠宰性能和安全品质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试验动物 |
4.1.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肉质安全性检测 |
4.2.2 布鲁氏杆菌的测定 |
4.2.3 屠宰性能测定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流行病学调查及安全性检测 |
4.4.2 屠宰性能测定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肉品质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动物 |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肉用品质的测定 |
5.3.2 营养成分的测定 |
5.3.3 脂肪酸的测定 |
5.3.4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
5.3.5 肌纤维组织特性的测定 |
5.4 数据处理 |
5.5 结果与分析 |
5.5.1 肉用品质结果与分析 |
5.5.2 营养指标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5.5.3 代谢组学检测差异风味前体物质 |
5.5.4 背最长肌肌纤维组织学特性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土壤各元素测定 |
附录2 水样各元素测定 |
附录3 饲料及饲草中各元素测定 |
附录4 永昌羊肉中风味化合物测定 |
致谢 |
(7)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草原管理研究进展 |
1.2.2 家庭牧场生产优化管理研究进展 |
1.2.3 家庭牧场模型模拟研究进展 |
1.3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草甸草原研究区概况 |
2.1.1 草甸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草甸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
2.1.3 草甸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
2.1.4 草甸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概况 |
2.2.1 典型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
2.2.2 典型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
2.2.3 典型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
2.2.4 典型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3 荒漠草原研究区概况 |
2.3.1 荒漠草原研究区地理位置 |
2.3.2 荒漠草原研究区气候特征 |
2.3.3 荒漠草原研究区植被特征 |
2.3.4 荒漠草原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3 实验设计及测定方法 |
3.1 实验设计 |
3.2 试验内容及步骤 |
3.3 实验方法 |
3.3.1 牧户调研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
3.3.2 牧户对比试验 |
3.3.3 基础数据收集 |
3.4 模型原理与方法 |
3.4.1 模型基本原理 |
3.4.2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建模方法 |
3.4.3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流程图 |
3.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 家庭牧场生产经营参数的表达 |
4.1 家庭牧场参数 |
4.1.1 天然草地参数 |
4.1.2 人工草地参数 |
4.1.3 气候特征参数 |
4.1.4 其他参数 |
4.2 市场经营参数 |
4.2.1 经营性收入参数 |
4.2.2 经营性支出参数 |
4.3 家庭牧场家畜生产参数 |
4.3.1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基础数据 |
4.3.2 放牧家畜生产节律 |
5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建立 |
5.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草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
5.1.1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需求 |
5.1.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家畜代谢供给 |
5.1.3 不同载畜率模拟放牧家畜代谢能平衡子模型 |
5.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
5.2.1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收入 |
5.2.2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生产经营支出 |
5.2.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经济分析子模型 |
5.3 不同载畜率水平家庭牧场草畜平衡子模型 |
5.3.1 不同草场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产量 |
5.3.2 不同载畜率畜群采食干物质逐月需求量 |
5.3.3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天然草地逐月采食量 |
5.3.4 不同载畜率放牧家畜粗饲料逐月补饲量 |
5.3.5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逐月干物质逐月现存量 |
5.3.6 不同载畜率不同草地不同种类牧草逐月干物质可利用量 |
5.3.7 草地生态平衡子模型建立 |
5.4 家庭牧场优化生产管理模型的建立 |
5.4.1 目标函数 |
5.4.2 决策变量 |
5.4.3 约束条件 |
5.4.4 初始条件 |
5.5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求解 |
5.5.1 最优解算法流程图 |
5.5.2 家庭牧场生产最优经营方式模型求解步骤 |
5.6 模型的改进 |
5.6.1 原有模型的缺陷 |
5.6.2 现有模型的改进 |
6 家畜优化生产管理模型开发及模拟结果 |
6.1 开发平台 |
6.1.1 开发平台 |
6.1.2 运行环境 |
6.2 模型使用概述 |
6.3 模型运行结果 |
6.3.1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列表 |
6.3.2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图示 |
6.3.3 不同载畜率水平模拟放牧实验结果报表 |
7 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结果验证 |
7.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优化管理验证 |
7.1.1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载畜率优化管理验证 |
7.1.2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生产日历优化管理验证 |
7.1.3 不同类型草原家畜补饲优化管理验证 |
7.2 不同类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
7.2.1 草甸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
7.2.2 典型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
7.2.3 荒漠草原放牧草地优化管理验证 |
7.3 不同类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
7.3.1 草甸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
7.3.2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
7.3.3 荒漠草原家庭牧场经济收入验证 |
8 讨论 |
8.1 模型设计 |
8.2 模型算法 |
8.3 模型功能 |
8.4 模型创新点 |
8.5 模型评价与验证 |
8.5.1 模型评价与验证的原则和方法 |
8.5.2 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8.6 模型的不足及后续优化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8)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生态安全 |
1.1 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1.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 |
1.2 天然草地畜牧业的生态安全 |
1.2.1 国外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1.2.2 我国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发展现状 |
1.2.3 新疆天然草地畜牧业生态安全 |
第二章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
2.1 天然草地资源特征 |
2.1.1 水分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决定草地在地表的分布 |
2.1.2 草原植物种群与特征 |
2.2 草地退化及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2.2.1 天然草地退化 |
2.2.2 天然草地退化程度评价 |
2.3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及退化类型 |
2.3.1 我国天然草地退化现状 |
2.3.2 我国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及危害 |
2.4 天然草地退化成因分析 |
2.4.1 自然因素 |
2.4.2 人为因素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调査研究 |
3.1 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与危害调查 |
3.1.1 北疆片区的基本情况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调查结果 |
3.2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种类分布及危害调查 |
3.2.1 南疆片区的基本概况 |
3.2.2 材料与方法 |
3.2.3 调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北疆片区天然草地毒害草因生态环境差异而分布不同 |
3.3.2 放牧牲畜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区域性 |
3.3.3 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危害严重,部分地区仍在持续 |
3.3.4 要更加重视南疆天然草地毒害草的生态价值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南疆放牧草地五种主要毒害草生物碱成分分析 |
4.1 采样地区基本概况 |
4.2 试验材料 |
4.2.1 植物来源 |
4.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3 生物碱提取与鉴定 |
4.3.1 生物碱提取 |
4.3.2 气质联用和液质联用检测 |
4.3.3 生物碱成分鉴定 |
4.4 结果 |
4.4.1 骆驼蓬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2 白喉乌头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3 醉马芨芨草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4 黄花棘豆生物碱检测结果 |
4.4.5 碎米蕨叶马先蒿生物碱检测结果 |
4.5 讨论 |
4.5.1 植物生物碱与毒性形成的关系 |
4.5.2 不同种类植物生物碱对动物毒性的种属差异 |
4.5.3 毒害草毒性成分检测技术比较 |
4.5.4 毒害草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3种毒害草对山羊瘤胃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日粮 |
5.2.2 试验设计 |
5.2.3 测定指标 |
5.2.4 数据统计 |
5.3 结果 |
5.3.1 干物质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变化 |
5.3.2 瘤胃内发酵性状的变化 |
5.3.3 血液指标的变化 |
5.4 讨论 |
5.4.1 毒害草经过适当加工可作为饲料来源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瘤胃发酵性状的影响 |
5.4.2 毒害草添加对山羊血液指标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综合防控技术与治理策略 |
6.1 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现有虽技术 |
6.1.1 人工防控技术 |
6.1.2 机械防控技术 |
6.1.3 物理防控技术 |
6.1.4 化学防控技术 |
6.1.5 生物防控技术 |
6.2 天然草地毒害草治理策略 |
6.2.1 正确认识毒害草的生态作用 |
6.2.2 合理利用天然草地生态功能区 |
6.2.3 严格控制载畜量,防止草地超载过牧 |
6.2.4 科学定位毒害草利与害,提升资源化利用水平 |
6.2.5 加大科技投入,避免草地恶化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名录 |
附录2: 新疆天然草地主要草原类型 |
附录3: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种类 |
附录4: 新疆放牧草地主要毒害草地理分布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后置定语的翻译策略 ——以《应对全球变暖》(1-11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2 Layout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ask Description |
2.1 Preparation for Translation |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3 Revision of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
3.1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 Theory |
3.1.1 Level Shifts |
3.1.2 Category Shifts |
3.2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ng Sci-tech Texts |
Chapter Four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4.1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4.2 Adjective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4.3 Non-finite Verb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4.4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Chapter Five Case Study |
5.1 Prepositional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 |
5.1.1 Amplification |
5.1.2 Conversion |
5.2 Adjective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5.2.1 Conversion |
5.2.2 Inversion |
5.3 Non-finite Verb Phra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5.3.1 Conversion |
5.3.2 Division |
5.4 Attributive Clause as Postpositive Attributives |
5.4.1 Amplification |
5.4.2 Conversion |
5.4.3 Division |
5.4.4 Inversion |
Chapter Six Summary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Ⅰ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
1.3.1 畜禽废弃物排放与环境影响研究 |
1.3.2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研究 |
1.3.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意愿研究 |
1.3.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补偿意愿研究 |
1.3.5 畜禽废弃物生态治理政策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畜禽养殖户 |
2.1.2 畜禽养殖废弃物 |
2.1.3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 |
2.1.4 生态补偿 |
2.1.5 相关概念对本研究的借鉴 |
2.2 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经济学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理论 |
2.2.5 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 |
2.2.6 相关理论对本研究的借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畜禽废弃物的排放现状与环境影响 |
3.1 畜禽养殖的发展概况 |
3.2 畜禽废弃物排放的环境影响 |
3.2.1 畜禽粪尿的排放量与污染物产生量测算 |
3.2.2 畜禽粪尿排放的环境承载力评价 |
3.3 畜禽废弃物处理的潜在价值评估 |
3.3.1 畜禽粪尿的可收集利用量测量 |
3.3.2 畜禽粪尿肥料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
3.3.3 畜禽粪尿能源化利用的潜在价值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 |
4.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研究的样本来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调查区域与抽样方法 |
4.2 养殖户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养殖户基本特征 |
4.2.2 养殖户养殖特征 |
4.2.3 养殖户相关态度与认知特征 |
4.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的行为特点与现状描述 |
4.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4.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4.2 研究方法与变量说明 |
4.4.3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研究 |
5.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现状描述 |
5.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
5.2.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1.1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
6.1.2 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 |
6.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非参数估计 |
6.3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 |
6.3.1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及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6.3.2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补偿意愿的参数估计结果 |
6.4 养殖户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估计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生态补偿机制的优化设计 |
7.1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与概念内涵 |
7.2 国内外畜禽废弃物管理生态补偿的实践经验 |
7.2.1 国外实践 |
7.2.2 国内实践 |
7.2.3 启示与建议 |
7.3 构建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7.3.1 基本思路 |
7.3.2 基本原则 |
7.4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7.4.1 补偿主体与补偿客体 |
7.4.2 补偿对象与补偿范围 |
7.4.3 补偿方式与补偿形式 |
7.4.4 资金来源与支付模式 |
7.4.5 补偿标准与定价方式 |
7.5 畜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机制的配套保障措施 |
7.5.1 法律法规与政策条例保障 |
7.5.2 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保障 |
7.5.3 教育宣传与社会监督保障 |
7.5.4 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养殖户畜禽废弃物处理行为与生态补偿意愿调查问卷 |
附录C:论文图表清单 |
四、苜蓿在澳大利亚半干旱地区作为绵羊放牧补充饲料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干旱地区杜泊羊与湖羊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及多胎性研究[D]. 张也.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鄂尔多斯市绒山羊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D]. 刘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D]. 吴孔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基于无人机高光谱遥感的草原退化指标地物的识别与分类研究[D]. 皮伟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红三叶抗白粉病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及抗病基因TpGDSL的克隆与遗传转化[D]. 蒲小剑.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6]永昌羊肉品质评价[D]. 廖智. 兰州大学, 2021(11)
- [7]家庭牧场草地家畜生产优化管理模型研制与验证[D]. 乔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8]新疆放牧草地毒害草种属多样性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D]. 王军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9]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后置定语的翻译策略 ——以《应对全球变暖》(1-11章)为例[D]. 张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10]基于UTAUT模型的畜禽废弃物处理与补偿机制研究[D]. 陶君颖. 江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