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刘龙辉[2](2021)在《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临床疗效,明确其有效性,为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提供有效验方。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和脾胃病房收集的66例痰瘀互结型NAFLD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化瘀消脂方、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观察治疗前后3个月的中医症状积分和证候评分、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肝功能(ALT、AST、GGT)、血脂(TG、TC、HDL-C)、腹部B超和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等指标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结果:(1)收集的66例患者中,共脱落6例,最终收集60例,每组30例。(2)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和GGT均改善,两组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在改善血脂水平上,两组TC、TG下降,HDL-C上升。两组TC、TG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HDL-C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在改善腹部B超中,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经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改善CAP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在BMI中,两组BMI值均减小,经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研究用药期间及用药后,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未见明显异常,说明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安全性良好。结论:本次研究采用化瘀消脂方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的对照研究,通过观察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BMI、CAP和中医临床症状等指标,结果显示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NAFLD疗效显着。
朱绘[3](2021)在《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舌苔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 ase,NAFLD)患者舌苔、肠道菌群的特点及相关性,并调查微生物信息与生化指标、中医体质、舌象信息以及身体成分的相关性,从而为NAFLD患者人群分类及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中医经典病房与肥胖专科门诊就诊的29位NAFLD患者,收集其身体成分测量结果、生化信息的检测报告、中医体质调查结果、舌象信息进行统计,调查NAFLD患者的代谢风险因素。并对其舌苔及粪便菌群进行16S r RNA基因高可变区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肠道菌群与舌苔菌落与之相关性。结果:(1)体质调查中,NAFLD患者以痰湿质(37.93%)为主要体质;男性多于女性(62.07%VS 37.93%),患者多为青年人(27.96±10.28)。(2)人体成分结果显示,痰湿体质患者瘦体重,蛋白质,去脂体重,骨骼肌重量指标均高于平和体质患者;而身体总脂肪、内脏脂肪面积均低于平和体质患者,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合并症统计中,患者多合并肥胖症(86.21%)、高脂血症(79.31%)、高尿酸血症(65.52%),同时可见UA、HOMA-IR、HDL-C、TG等糖脂代谢指标异常。NAFLD患者生化指标中HOMA-IR、TG、HDL-C、APO-B、UA、CREA与身体成分存在相关性。(4)舌象分析中,舌色红(65.52%),舌体胖(41.38%),白厚苔(75.86%,65.52%)为患者主要舌象表现,痰湿体质患者兼见剥苔,平和体质患者兼见裂纹舌。(5)菌群丰度分析中,患者在门水平上,舌苔菌群及肠道菌群优势菌群较为一致,为Bacteroidetes、Firmicute、Proteobac teria、Fus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Spirochaetes、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仅见于舌苔菌群;Lentisphaerae、Synergistetes和Verrucomicrobia仅见于肠道菌群中。属水平上,菌群差异性较大,舌苔与肠道共有菌群多为Prevotella、Fusobacterium、Eubacterium。(6)舌苔及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中,患者肠道菌群Veillonella、Streptococ cus与舌苔Haemophilus均呈正相关(P=0.037/0.008);肠道Alloprev otella、Haemophilus与舌苔Prevotella均呈正相关(P=0.001/0.05)。(7)痰湿体质患者特征菌群分析中发现,痰湿体质患者肠道Sutterella菌群丰度多于平和体质患者;痰湿体质患者肠道Streptococcus与舌苔P revotella呈显着负相关(P=0.013)。结论:NAFLD患者中痰湿体质占比较多,且痰湿聚集在病因病机中占主要地位。NAFLD患者代谢风险因素的增加,随之而产生的代谢紊乱类疾病可能存在的共同发病机制并相互影响。痰湿体质患者中多存在血脂异常,可通过颈围、腹围等身体成分进行筛查及时干预。患者因痰湿内困而多见红胖舌兼白厚苔,亦可伴随体质不同间杂见到其他特征舌象。NAFLD患者舌苔菌群与肠道菌群优势菌群具有一致性,可考虑协同治疗,共同达到内在的相对平衡,痰湿体质患者存在与炎症因子释放及糖脂代谢紊乱的特征相关性菌群。
安柳[4](2021)在《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多元统计学数理分析方法,对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四诊信息(包括舌脉)进行简化降维,客观地对纳入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根据证型分组,进一步探究各中医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及脂肪肝Fibro Touch分度的差异,以验证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辨证分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NAFLD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以期为建立该疾病客观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1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住院病房及体检中心就诊的中老年NAFLD患者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合并疾病、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等信息,通过因子分析合并四诊信息获取公因子,继续以因子得分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最终得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聚类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对聚类结果进行解释,并确定中医证型。进一步以证型分组,探讨各证型组间生化指标、人体学指标、合并疾病及Fibro Touch分度等指标差异。结果(1)中医四诊信息分析:NAFLD主要证候群包括:形体肥胖、脘腹痞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失眠、大便粘滞、口干、烦躁易怒、大便溏泄、双目干涩、嗳气、头晕,舌象主要以舌质淡、苔薄白、舌有齿痕多见。脉象以脉弦细及脉数多见。(2)中医证型分布: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结果显示,NAFLD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其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患者占比最高,达59.70%。(3)证型与生化指标分析:ALT、?-GT组间差异为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AST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证;T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TG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LDL-C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BUA组间比较,脾肾阳虚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4)证型与人体学指标:BMI组间比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WC、WHR、WHTR组间比较,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5)证型与合并疾病分析: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比重,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合并高血压比重,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肥胖比重,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高脂血症,痰瘀互结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P<0.05);(6)证型与Fibro Touch分度:轻度NAFLD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重度ANFLD证型分布,痰瘀互结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P<0.05)。结论经过对武汉市第一医院收集的263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人体学指标、生化指标等相关信息分析发现:1.NAFLD单个临床症状出现频率较高,出现频率最高的症状为形体肥胖(67.68%),且NAFLD临床症状具有非特异性特征;2.中老年NAFLD患者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以及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和湿热蕴结证最为常见;3.痰瘀互结证和湿热蕴结证的肝脏炎症较其他证型明显、血脂水平较其他证型升高,且两证型均集中于重度脂肪肝,提示痰瘀互结与湿热蕴结证病情程度较其他证型重;4.证型间临床指标差异表明,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辨证存在合理性。
惠靖瑞[5](2021)在《健康促进视域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锻炼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中职业人群运动锻炼现状,分析影响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锻炼相关因素,为NAFLD患者运动锻炼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20年7月~2020年11月就诊于武汉市某三甲医院肥胖专科、慢性肝病研究门诊及在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NAFLD职业人群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健康促进模式,采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国际体力活动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运动益处/障碍量表、运动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收集相关数据。将数据输入SPSS25.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表示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6分,回收有效问卷158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5.18%。2.NAFLD职业人群患者每周参与运动锻炼总时间的中位数为240.00min,中重度运动锻炼时间的中位数为60.00 min;运动锻炼总消耗能量中位数为1091.00 MET,中重度运动锻炼能量消耗中位数为410.00 MET。98.1%的患者有运动锻炼行为,58.2%的患者未达到成年人运动锻炼推荐量。3.NAFLD职业人群患者正性情绪得分为(28.42±4.73)分,负性情绪得分为(19.04±4.27)分,感知到的运动益处得分为(86.24±9.98)分,感知到的运动障碍得分为(41.72±5.15)分,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为(4.06±2.35)分,客观支持得分为(9.34±2.85)分,主观支持得分为(21.39±4.75)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为(7.56±1.68)分。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婚姻状况、居住环境、家庭人均月收入、病程、合并症在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锻炼水平上有显着差异(P< 0.05);年龄、正性情绪、感知运动益处、感知运动障碍、运动自我效能、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与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锻炼水平呈正相关(P<0.0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运动自我效能、正性情绪、感知到的运动障碍、感知到的运动益处、年龄与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相关(P<0.05)。该模型调整后R2为0.715。结论虽然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锻炼参与度高,但能够达到指南推荐量的患者较少,运动锻炼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运动自我效能、正性情绪、患者感知到的运动障碍、感知到的运动益处、年龄,可解释NAFLD职业人群运动锻炼水平总变异的71.5%。未来可以以提高NAFLD职业人群患者运动自我效能、提升其正性情绪、减少其感知到的运动障碍,增强其感知到的运动益处为基础,制定运动锻炼干预方案,达到提高NAFLD职业人群运动锻炼水平、促进健康的目的。
钟郁萱[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导师刘汶教授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临床病例,探索NAFLD疾病人群分布特点、证候规律及中医治疗NAFLD的辨证施治规律和用药特色。研究方法选取自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刘汶主任医师门诊就诊,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90例,涉及处方746个,借助HIS系统中对NAFLD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及西医诊断、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嘱记录、中药处方及病历记录等进行数据采集。将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刘汶教授治疗的NAFLD患者病例数据库,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以百分比或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以频次统计分析,高频药物以聚类分析进行分类。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将纳入的190例NAFLD患者进行性别、年龄统计分析,男性106例,占55.79%;女性84例,占44.21%;年龄最小16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为46.92±14.129岁,总体患者年龄集中在51-60岁,占28.4%;男性患者年龄分布的高峰为31-40岁,女性患者则为51-60岁的年龄区间。2.主要症状:190例NAFLD患者的主要症状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胁痛”、“无症状”、“乏力”、“腹胀”、“口苦”、“眼干”、“眠差”、“便秘”、“头晕”和“腹泻”,其中“无症状”是指患者因为腹部超声、肝脏弹性、腹部CT等检查提示患有脂肪肝,或伴有肝功能异常而前来就诊。3.190例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肝郁脾虚证有63例,占33.2%,是所有证型中最多的;其次为肝肾两虚证、脾虚痰阻证、痰浊闭阻证,分别为26(13.7%)、21(11.1%)、20(10.5%)例;其余证型占比不足10%,由高到低分别为湿热蕴结证、肝胆湿热证、脾胃虚弱证、湿浊内停证和痰瘀互结证。“胁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肾两虚证、湿热蕴结证、湿浊内停证、痰瘀互结证。4.刘汶教授治疗“无症状”NAFLD患者的处方中,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虚痰浊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痰浊闭阻证、肝肾两虚证、痰瘀互结证、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证和气阴两虚证。5.总体用药:纳入的190例NAFLD患者共开具中药处方746个(包含初诊及复诊),高频药物:当归、柴胡、陈皮、茯苓、白芍、法半夏、黄芩、白术、麦冬、龙胆、党参、郁金、香附、甘草、丹参、苦杏仁、黄芪、延胡索、枸杞子、化橘红、决明子、炙甘草、酸枣仁、五灵脂、女贞子、砂仁、北沙参、栀子、石斛、太子参。6.药物聚类分析:关联强度大的中药药对有苦杏仁和化橘红,郁金和香附,五灵脂和蒲黄,枸杞子和女贞子,黄芩和龙胆,白术和党参。研究结论1.近三年就诊于刘汶教授门诊的NAFLD患者中,男性多见于31-40岁,女性则为51-60岁,与总体年龄区间一致。2.NAFLD患者可出现“胁痛”、“乏力”、“腹胀”、“口苦”、“眼干”、“眠差”、“便秘”、“头晕”和“腹泻”等症状,其中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最常见;另外,患者也可能无明显症状。3.总体NAFLD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有63例,占33.2%,是所有证型中最多的;其次为肝肾两虚证、脾虚痰阻证、痰浊闭阻证,其余证型占比不足10%。主症为“胁痛”的NAFLD患者,肝郁脾虚证是最多的中医证型。4.治疗“无症状”NAFLD患者处方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虚痰浊证、肝郁脾虚证。5.刘汶教授治疗NAFLD的高频药物为当归、柴胡、陈皮、茯苓、白芍、法半夏、黄芩、白术;中药药对为苦杏仁和化橘红、郁金和香附、五灵脂和蒲黄、枸杞子和女贞子、黄芩和龙胆、白术和党参;常用方剂为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小柴胡汤、龙胆泻肝汤、参苓白术散、温胆汤、清气化痰汤、二陈汤。
罗东[7](2021)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部及门诊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黄芪人参汤加减。疗程均为12周,两组均合理运动及饮食。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彩超、CAP值、肝酶及血脂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从中医症状评分表可看出,治疗前后两组的单项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两组药物均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症状;治疗后两组在胁痛、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纳食等症状方面疗效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夜尿次数、大便情况两项症状疗效比较(P>0.05),两组疗效相当。2.在中医证候总疗效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更优。3.在改善肝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有下降,两组间ALT、AST指标下降情况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药物都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4.在改善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值均有好转(P<0.05);但中药组对TG的改善更加有效(P<0.05),而两组药物对TC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P>0.05)。5.在降低CAP值方面,两组药物对受试者的肝脏脂肪含量均有较好疗效(P<0.05),两组间CAP值差异经分析(P<0.05),中药组效果更加明显。6、在B超检查疗效方面,治疗后两组B超均有好转,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相当。结论:1、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血脂疗效显着。2、黄芪人参汤加减联合西药能够有效改善脾肾两虚型NAFLD患者的肝脏脂肪含量,更好的降低患者CAP值。3、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对脂肪肝的检测率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4、黄芪人参汤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张黎雯,任明星,薛国昌,沈琳娜,夏雪霞,宋月娟,夏欢[8](2020)在《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肥胖儿童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门诊肥胖儿童541例作为肥胖组,同期接受常规体检并证实为非肥胖且无其他严重合并症儿童112例作为对照组。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全部儿童均接受肠道菌群检查,比较肥胖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情况,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的关系。结果肥胖组患儿BMI、腰围分别为(29.17±1.11)kg/m2、(81.21±5.54)c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肠杆菌、肠球菌菌落检出数分别为(8.62±1.33)、(7.49±1.11)高于对照组,其他菌落检出数低于对照组;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18.67%、9.4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呈正相关(r=0.673,P<0.05);肠道菌群失调的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41.58%)高于正常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失调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肝病危险因素(OR=34.090,P<0.05)。结论肥胖儿童多伴肠道菌群失调,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尽早发现并干预。
李竹苑[9](2020)在《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观察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及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2.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建立NAFLD大鼠模型,运用加味理中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实验大鼠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探讨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一般基础治疗。治疗组予加味理中汤治疗,采用农本方颗粒制剂,每日1剂,每剂用温开水150ml冲服;对照组予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每次456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通过肝脏瞬时弹性检测(Fibrotouch)测定肝脏受控衰减参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及安全性的情况。2.动物实验研究:选取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65只,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组,余55只大鼠予高脂饲料(58%基础饲料+2%胆固醇+40%猪油)喂养12周以建立NAFLD大鼠模型,从第8周周末起至第12周周末,随机抽取1只大鼠观察其肝脏病理改变,至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随机取10只为模型组,剩余40只为实验组。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即中药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西药对照组。按《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计算出大鼠模型实验所需用药剂量,高、中、低剂量加味理中汤混悬液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灌胃4周;西药对照组则予易善复按142.5mg/kg/d剂量分别给予10只大鼠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模型组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空白组不造模,予等体积蒸馏水(10ml?kg-1)灌胃,每天1次,共4周。16周末处死,观察大鼠肝脏形态及病理改变,计算肝指数;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观察实验大鼠的体重、肝湿重、肝指数、肝脏形态及病理学、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显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脏CAP值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血脂(TC、TG)、CAP、FPG、FINS、HOMA-IR、CAP值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1)体重、肝湿重、肝指数:(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升高(P<0.01);(2)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体重、肝湿重、肝指数降低(P<0.01),其中高剂量组体重下降效果优于中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肝湿重、肝指数下降优于中剂量组(P<0.01);(2)肝脏病理:(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病理切片光镜下呈弥漫性脂肪变性,可见大小不一的脂肪空泡,部分可见炎细胞浸润;(2)治疗后,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的肝脏病理切片示脂肪变较模型组改善;(2)血清瘦素(LP)、FPG、FINS及HOMA-IR:(1)造模成功后,与空白组相比,LP、FPG、FINS及HOMA-IR均升高(P<0.01);(2)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中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均下降,(P<0.01);中药低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无明显下降(P>0.05);(3)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大鼠的LP、FPG、FINS及HOMA-IR降低效果优于后者(P<0.01);(3)实验研究过程中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1.加味理中汤在治疗NAFLD过程中有显着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症状评分、肝功能(AST、ALT)、血脂(TC、TG)、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CAP,且安全性较强,无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加味理中汤能减轻模型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降低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血清瘦素水平,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3.加味理中汤对NAFLD的综合治疗作用优于易善复。
张雯雯[10](2020)在《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对比自拟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 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湿热内蕴证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水平及腹部超声的改变情况,评估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内蕴证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筛选80例2018年3月一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导师门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肝功能异常湿热内蕴证患者,其中脱落病例14例,将有效入组的64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组予自拟调肝理脾方颗粒,对照组予水飞蓟宾胶囊,观察疗程8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表、肝功能(ALT、AST)水平、腹部超声脂肪肝等级,将记录的数据资料录入Excel表形成数据库,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组内及组间各记录值的变化情况,评估调肝理脾方治疗NAFLD湿热内蕴型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调肝理脾方的安全性。结果:1.基本情况分析比较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本次课题所参与者中,男性所占比例(67.19%)高于女性所占比例(32.81%)。参与者平均年龄为49.3岁,50~59岁年龄段的患者最多。本次课题研究结果认为,男性较女性易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0~50岁为本病的高发年龄段。2.中医证候评分表分析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差值经统计学检验均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NAFLD的中医症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两组药物对中医症候的疗效对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90.63%;两组组间疗效对比,经统计学分析P=0.012<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以上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均能有效改善NAFLD湿热内蕴型患者的中医症候,但调肝理脾方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的疗效优于水飞蓟宾胶囊。3.肝功能分析比较(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两组组内P值均小于0.05,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均可以降低ALT水平。疗程结束后两组组间P=0.85,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ALT水平的改善作用无明显差别。(2)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药物均可以改善AST水平,但两组药物治疗改善ALT疗效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AST疗效相近。4.腹部超声分析比较(1)试验组治疗前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为1.65,治疗后均值1.18;对照组治疗前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为1.62,治疗后均值1.31。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脂肪肝程度积分均值较治疗前都有一定改善。(2)两组疗效对比,试验组总有效率46.9%,对照组总有效率34.4%,两组组间疗效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调肝理脾方和水飞蓟宾胶囊对脂肪肝程度的改善无明显差别。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调肝理脾方能够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内蕴证患者的中医症候、肝功能(ALT、AST)水平及腹部超声脂肪肝分级,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
二、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2)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代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1 NAFLD的认识过程及分类 |
1.1.2 NAFLD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3 NAFL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1.4 NAFLD的临床表现 |
1.1.5 NAFLD的治疗 |
1.1.6 现代医学治疗NAFLD的不足与展望 |
1.2 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现状 |
1.2.1 NAFLD的中医病名认识过程 |
1.2.2 NAFLD的病因病机 |
1.2.3 NAFLD的辨证分型 |
1.2.4 NAFLD的辨证论治 |
1.2.5 NAFLD的中医特色治疗 |
1.3 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西医诊断 |
2.1.3 中医诊断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2.1.7 终止试验的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 |
2.2.2 治疗 |
2.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
2.3.1 一般特征指标 |
2.3.2 安全评价 |
2.3.3 疗效性指标 |
2.3.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2.3.5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
2.3.6 腹部 B 超疗效评价 |
2.3.7 肝脏脂肪含量测定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处理 |
2.5 结果 |
2.5.1 病例入组情况 |
2.5.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5.3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5.4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 |
2.5.5 治疗前两组血脂比较 |
2.5.6 治疗前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
2.5.7 治疗前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分度比较 |
2.5.8 治疗前两组 BMI 比较 |
2.6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6.1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6.2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ALT、AST、GGT)比较 |
2.6.3 治疗后两组血脂(TC、TG、HDL-C)比较 |
2.6.4 实验室指标疗效评价 |
2.6.5 治疗后两组腹部 B 超比较 |
2.6.6 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比较 |
2.6.7 治疗后两组 BMI 比较 |
2.6.8 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析 |
2.7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立题背景 |
3.1.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3.1.3 化瘀消脂方的方药分析 |
3.1.4 现代药理研究 |
3.1.5 临床疗效分析 |
3.2 结论 |
3.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舌苔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西医学认识NAFLD |
1.1 NAFLD的诊断 |
1.2 NAFLD发病机制 |
2.中医学认识NAFLD |
2.1 NAFLD中医病名 |
2.2 NAFLD病因病机 |
3.NAFLD与菌群相关性 |
3.1.NAFLD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分析 |
3.2.NAFLD与菌群失调 |
4.基因表达影响菌群多样性 |
5.体质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中医体质分型标准 |
1.4 纳排标准 |
2.资料收集 |
2.1 基本资料 |
2.2 生化指标收集 |
2.2.1 粪便样本采集 |
2.2.2 舌象样本采集 |
2.3 实验所用试剂设备 |
3.实验方法 |
3.1 口腔拭子DNA提取方法 |
3.2 粪便DNA提取方法 |
3.3 16S rRNA全长建库技术 |
3.4 统计方法 |
4.结果 |
4.1 体质分布 |
4.2 一般情况 |
4.2.1 身体成分 |
4.2.2 合并疾病及生化指标 |
4.3 NAFLD患者舌象特点 |
4.4 NAFLD患者舌苔及肠道菌群特点 |
4.4.1 NAFLD菌群结构 |
4.4.2 痰湿体质患者菌群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1.NAFLD患者体质多为痰湿质 |
2.NAFLD患者代谢紊乱风险增高 |
3.菌群失调作用于NAFLD发生发展 |
第四章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使用调查表 |
2.1 九种体调查表 |
致谢 |
(4)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NAFLD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NAFLD的Fibro Touch检测及分级标准 |
2.6 临床指标采集规范 |
2.7 签署知情同意书 |
3 研究方案 |
3.1 编制NAFLD临床信息采集量表 |
3.2 信息采集 |
3.3 数据管理 |
3.4 统计学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资料一般性描述 |
4.2 263 例中老年NAFLD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分布情况 |
4.3 基于因子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
4.4 基于聚类分析研究中老年NAFLD患者证候 |
4.5 NAFLD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
4.6 不同证型组间临床指标比较 |
4.7 基于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3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证候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4 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5 证型与生化指标关系分析 |
6 证型与合并疾病关系分析 |
7 证型与人体学指标关系分析 |
8 证型与Fibro Touch程度关系分析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致谢 |
(5)健康促进视域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锻炼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一览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背景 |
1.1 NAFLD研究现状 |
1.2 运动锻炼研究现状 |
1.3 健康促进模式研究现状 |
1.4 健康促进模式在NAFLD患者中应用的文献研究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横断面研究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来源 |
3.2 纳排标准 |
3.3 样本量的确定 |
4 方法 |
4.1 资料收集方法 |
4.2 研究工具 |
4.3 统计学方法 |
4.4 质量控制 |
4.5 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NAFLD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查 |
1.1 NAFLD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资料 |
1.2 NAFLD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2 NAFLD患者的运动锻炼现状调查 |
2.1 NAFLD患者运动锻炼时间 |
2.2 NAFLD患者运动锻炼能量消耗 |
2.3 NAFLD患者运动锻炼量达到指南推荐水平情况 |
3 NAFLD患者的心理情绪现状 |
4 NAFLD患者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现状 |
5 NAFLD患者运动自我效能现状 |
6 NAFLD患者社会支持情况调查 |
7 NAFLD患者运动锻炼现状的单因素分析 |
7.1 NAFLD患者不同基本情况的运动锻炼水平比较 |
7.2 NAFLD患者心理情绪对运动锻炼水平的影响 |
7.3 NAFLD患者感知运动益处及障碍对运动锻炼水平的影响 |
7.4 NAFLD患者运动自我效能对运动锻炼水平的影响 |
7.5 NAFLD患者社会支持对运动锻炼水平的影响 |
8 NAFLD患者运动锻炼现状的多因素分析 |
8.1 数据处理与赋值 |
8.2 进入多元线性回归的变量 |
8.3 NAFLD患者运动锻炼水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8.4 模型效果评价 |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
1 NAFLD患者基本情况 |
2 NAFLD患者运动锻炼现状 |
3 NAFL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因素 |
3.1 NAFLD患者运动自我效能 |
3.2 NAFLD患者正性情绪 |
3.3 NAFLD患者感知运动益处与障碍 |
3.4 NAFLD患者年龄 |
4 健康促进模式在NAFLD患者运动锻炼相关因素中的应用价值 |
5 建议 |
5.1 强化自我效能,提高锻炼水平 |
5.2 重视心理状态,保持积极心态 |
5.3 增强感知效果,促进锻炼维持 |
结语 |
1 结论 |
2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2.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2.2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NAFLD主要危险因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 生活方式治疗 |
4 西医药物治疗 |
5 外科手术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中医药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主要症状 |
3 NAFLD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 总体用药 |
5 主症与处方药物分布 |
6 “胁痛”的中医证型与处方用药 |
7 药物聚类分析 |
8 “无症状”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药物聚类 |
第三节 研究讨论 |
1 NAFLD的中医症候规律 |
2 常用药物及组成分析 |
3 “无症状”的证型及处方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6 脱落处理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疗效观察指标 |
4.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4.3 疗效评定标准 |
5.统计学处理 |
6.研究质量控制 |
7.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基线资料比较 |
1.1 年龄比较 |
1.2 性别比较 |
2.临床疗效分析 |
2.1 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单项中医症状比较 |
2.3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血脂比较 |
2.4 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血脂疗效比较 |
2.5 治疗前两组B超比较 |
2.6 治疗后B超疗效比较 |
2.7 治疗前CAP值情况 |
2.8 治疗后CAP值疗效比较 |
2.9 中医证状总有效率比较 |
2.10 证候积分治疗前 |
2.11 证候积分治疗后 |
3.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
讨论 |
1.结果分析 |
2.黄芪人参汤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3.问题与展望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
1.祖国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1.1 .NAFLD的中医病名论述 |
1.2 .中医对NAFLD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NAFLD的中医病机 |
1.4 辩证论治 |
2.现代医学对NAFLD的研究进展 |
2.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2.2 NAFLD的诊断 |
2.3 病因与发病机制 |
2.4 西医治疗 |
2.5 手术治疗 |
3.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8)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肠道菌落检出结果 |
三、肠道菌群失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情况 |
四、肠道菌群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相关性分析 |
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出比较 |
六、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
讨论 |
(9)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辨证依据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标准 |
1.3.4 脱落及中止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病例分组 |
1.4.2 一般基础治疗 |
1.4.3 治疗组治疗方法 |
1.4.4 对照组治疗方法 |
1.4.5 观察指标 |
1.4.6 疗效评定 |
1.4.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例资料 |
2.2 症状评分比较 |
2.3 肝功能比较 |
2.4 血脂比较 |
2.5 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 |
2.6 肝脏CAP值比较 |
2.7 综合疗效评价 |
2.8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3.2 祖国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因病机 |
3.2.2 中医治疗 |
3.3 理中汤的证治研究 |
3.4 关于加味理中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分析 |
3.4.1 加味理中汤的组方依据 |
3.4.2 加味理中汤的用药分析 |
3.5 观察结果分析 |
3.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研究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主要试剂与实验器材 |
1.4 实验方法 |
1.4.1 造模与分组 |
1.4.2 给药方法 |
1.4.3 标本采集 |
1.4.4 指标与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2.2 肝脏形态观察 |
2.3 各组大鼠体重、肝湿重及肝指数比较 |
2.4 各组大鼠肝脏病理学观察 |
2.5 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结果的比较 |
2.6 各组大鼠血清瘦素(LP)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3.1.1 “二次打击”学说 |
3.1.2 与NAFLD相关的因素 |
3.1.3 现代医学对NAFLD的治疗 |
3.2 瘦素、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1 瘦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2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
3.2.3 瘦素与胰岛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3.3 动物造模分析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NAFLD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辩证论治 |
4 中医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
1.西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危险因素 |
1.3 发病机制 |
1.4 诊断标准 |
1.5 非酒精性脂防肝的临床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病名沿革 |
2、病因病机 |
3、辨证论治 |
3.1 辩证分型 |
3.2 治则治法 |
3.3 方药治疗 |
3.4 其他中医药疗法 |
4、小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病例 |
3、研究方法 |
4、数据资料 |
5、疗效评价 |
6、安全性评估 |
7、统计学方法 |
8、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病例基本资料讨论 |
2、临床症状的分析 |
3、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
4、超声疗效的分析 |
5、水飞蓟宾治疗NAFLD的讨论 |
6、治法、方药的讨论 |
7 对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四、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化瘀消脂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刘龙辉. 河北大学, 2021(09)
- [3]痰湿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舌苔及肠道菌群特征研究[D]. 朱绘.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中老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 安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健康促进视域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锻炼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惠靖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汶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回顾性研究[D]. 钟郁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黄芪人参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D]. 罗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肠道菌群失调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影响[J]. 张黎雯,任明星,薛国昌,沈琳娜,夏雪霞,宋月娟,夏欢. 肝脏, 2020(07)
- [9]加味理中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 李竹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调肝理脾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湿热内蕴证的临床研究[D]. 张雯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论文; 肝郁脾虚的症状论文; 肝病饮食论文; 肝功能异常论文; 湿热体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