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纤公司成为新宠(论文文献综述)
田刚[1](2021)在《基于FPGA与无线局域网高低速视频传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G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和智能化工具的普及对数据的传输通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需要更高的通信速度,还应当在高速传输时保证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5G技术将网络延迟压缩到几毫秒的级别,加速了一些实时性高速传输应用的发展,如远程视频会议,远程手术控制等。在实时数据高速传输过程中实现低误码率保证数据传输完整性研究值得关注。针对实时数据在低误码率高速传输中的难点,首先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板卡用PCIe高速接口与单路万兆光纤通信的高速传输方式,FPGA与PC端的数据交换采用PCI Express 3.0 X8规范协议,万兆光纤使用Aurora 64b/66b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针对目前主流的无线网络通信方式,又设计了一种在无线局域网内基于Nginx转发服务器的低速传输方式。两种方式传输的数据源是通过FFmpeg进行解码解压缩后的1080P分辨率,帧率为24FPS的实时视频帧,然后分别在接收端通过上位机对实时视频帧计算传输时延,对两种方式传输效果进行直观的展示。针对随机噪声以及FPGA开发板的温度上升对高速传输稳定性的影响,为进一步验证设计的FPGA万兆光纤高速传输系统在实现高速传输的同时还能保证低误码率实现数据完整传输,在单通道万兆光纤通信的基础上又设计了四路万兆光纤通信。在发送端的FPGA板卡外部留出四通道SFP与四个接收端的FPGA板卡进行万兆光纤互联,把多个压缩文件从四路光纤随机传输到不同主机。通过设计上位机软件进行远程调用测试对接收的压缩文件进行解压操作,所有文件解压成功说明高速传输过程中数据完整不丢失。最后对设计的FPGA PCIe接口万兆光纤高速传输方式与Nginx无线局域网低速传输方式传输速度分别进行了测试,前者的传输速度最高可达600MB/s,后者最大速度为25MB/s。FPGA光纤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不仅可以满足高速传输,经测试还可以保证数据传输完整性,速率和效率均优于传统无线局域网,FPGA通信方式也在未来的超高速数据传输中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霍知节[2](2021)在《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文中研究说明玻璃通常是以石英砂、硼砂等为主料,自然纯碱、草木灰或铅丹为助熔剂,石灰石为稳定剂加工而成非晶态无机物[1]。玻璃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不仅练就了独特的透明性,而且也成就了光学玻璃近二百年的辉煌和稀土玻璃的百年传奇,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道路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1玻璃的前世传奇1.1一顿饭里的传说玻璃不是名正言顺地诞生于实验室的,它的问世完全是个偶然。
顾跃[3](2020)在《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秦皇岛的有线电视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有线电视的网络信号不局限于传送模拟信号,已经发展到传送数字电视信号、高清电视信号、宽带的双向回传信号乃至全光信号。随着信息量的激增,原始传输方式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适应潮流发展和社会需求,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也在发生变化。当前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深入,5G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应用,对于有线电视行业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一次难得机遇,新政策的实施使广电网络有了开展新业务的可能。本文就改进落后的设备和技术、运用新的技术以及更合理的对网络结构进行优化展开了相关工作。首先,以秦皇岛有线电视的网络结构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对网络传输方式进行合理规划设计。论文完成了秦皇岛广电网络市区部分主干线网络的光缆结构设计、农村农网的双向网络设计和分机房内上行光电系统的结构设计,为拓展新的业务打下重要基础。其次,分析了当前秦皇岛广电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在新的环境下有线电视行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并针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一些建议。最后,分析了秦皇岛广电网络的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案例,重点论述了如何使用CMTS系统排查噪声,优化网络环境,解决日常故障以及遇到光缆突发大故障时,如何快速定位故障位置,进行排查和抢修,从而保障传输正常进行。
杨丹青[4](2020)在《非均匀光纤光栅制作与特性研究》文中认为与传统的电传感器相比,光纤光栅传感器具有其固有的优点,如体积小、抗干扰、耐高温高压环境等,因此在光纤传感领域具有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由于成熟的刻写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光纤光栅传感测量领域。然而,对于非均匀光纤光栅,如相移光纤光栅(Phase shift fiber grating,PSFG))、莫尔光纤光栅、超结构光纤光栅(Superstructure fiber grating,SFG)等等,由于其复杂的周期变化以及刻写技术的限制并未得到广泛地研究与应用。本文首先理论分析了PSFG和SFG的传感机理,然后基于普通单模FBG的刻写方法—相位掩膜法,通过采取调整光路、更换材料以及与光纤Fabry-Perot(FP)腔级联等措施,制作了小尺寸、多功能的非均匀光纤光栅,包括PSFG、SFG和结构相移光栅。此外,实验研究了上述非均匀光纤光栅对环境温度、拉力、压强和折射率等的传感响应特性。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实验结论概括如下:(1)首先利用传输矩阵法理论分析了FBG、PSFG、SFG和结构相移光栅的光波传输特性;使用MATLAB软件设置合适参数模拟了上述光纤光栅的反(透)射谱;理论分析上述非均匀光纤光栅对温度、拉力、压强和折射率等的传感响应;(2)制作相移光栅传感器,并研究其传感特性。首先,采用遮挡法刻写了PSFG传感器,实验研究了该传感器的温度和拉力传感特性,得到了PSFG的温度灵敏度为10.1pm/℃,拉力灵敏度为1.361 nm/N;然后,制作光栅—感光胶腔传感器,研究其温度和压强传感特性,得到了该集成传感器中光栅元件对温度(温度变化范围为30℃—110℃)的响应灵敏度为11.6 pm/℃、感光胶腔对温度的响应灵敏度为223.4 pm/℃,感光胶腔对压强(压强变化范围为0 MPa—0.7 MPa)的响应灵敏度为25.0 nm/MPa,光栅对压强不响应,因此根据温度补偿法,该光栅—感光胶腔集成传感器可实现温度与压强的同时区分测量,测量分辨率分别为0.086℃和0.730 KPa;最后,为了制作非均匀光纤光栅,进一步优化了光栅-感光胶腔传感器,制作了结构相移光栅传感器,然后实验研究了该传感器的温度、压强、折射率、拉力等传感特性,实验表明该传感器在温度环境25℃-50℃中,光栅的响应灵敏度为6.2 pm/℃和-0.2299 dB/℃、感光胶腔的响应灵敏度为307.6pm/℃,在气体压力环境0 MPa-1.2 MPa中,感光胶腔的响应灵敏度为0.81 nm/Mpa,而光栅对压强不响应;液体折射率环境1.3342 RIU-1.3478 RIU中,感光胶腔的响应灵敏度为355.03 nm/RIU、光栅的响应灵敏度为319.82 dB/nm,该传感器可以实现温度、压强和折射率的同时区分测量,且测量误差分别为0.16℃,0.1245 MPa和0.0001 RIU;(3)制作SFG传感器,并实验研究其温度、拉力传感特性通过,实验得到了SMF-SFG的温度响应灵敏度为10.5 pm/℃、拉力响应灵敏度为1.3263 nm/N;SCF-SFG的温度响应灵敏度为10.6 nm/℃、拉力响应灵敏度为0.9113 nm/N。综上,我们研究了非均匀光纤光栅的光波传输特性和传感理论,然后基于FBG的刻写光路,通过调整光路、更换光纤材料、以及将光束调制技术、光纤微结构制作和特种光纤刻写等多技术进行融合,成功制作了非均匀光纤光栅传感器,并研究了其传感特性。通过对非均匀光栅理论及刻写技术的研究,将对其在光纤通信与传感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玉丽[5](2020)在《基于少模光纤的扭曲传感器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光纤扭曲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工程、建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当前,线性响应区域拓展、低预扭曲测量、低成本强度解调等是扭曲传感器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错位熔接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少模光纤的在线马赫增德尔干涉仪(Few-mode fiber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FMF-MZI),并对干涉仪的扭曲敏感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理论研究了纤芯错位型FMF-MZI的模式干涉原理。基于光束传播方法,仿真分析了FMF-MZI的传输模式和“芯-包”间的模式分配,为FMF-MZI的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开展了FMF-MZI的温度与扭曲传感原理研究。(2)定量分析了FMF长度、错位量、错位角度对于输出干涉光谱的影响,开展了基于FMF-MZI的光纤传感器扭曲特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360?~-360?范围内,干涉仪表现为显着的强度调制特征,且条纹存在明显的波峰/波谷转折点,便于通过预扭曲实现扭曲方向识别。在0~?13.08 rad/m范围内,所制备FMF-MZI的扭曲灵敏度约110 d B/(rad/cm)。此外,开展了FMF-MZI的温度和弯曲特性测试。(3)基于角度错位熔接,开展了新型FMF-MZI的扭曲特性研究,验证了错位角度与线性响应区域间的调控关系。进而,开展了FMF-MZI的局部扭曲研究,揭示了干涉条纹波长漂移随剪切应变的反比例变化关系。基于局部扭曲,精细调控错位量值,首次实现了零扭曲状态下的近零条纹转折与扭曲方向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40~40 rad/m范围内,传感器的扭曲灵敏度达21.485 d B/(rad/cm),具有高线性度和低温度串扰特征。
王崇禧[6](2020)在《少模光纤双参量传感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光纤传感器因其传感灵敏度高、抗电磁干扰、耐高温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部署成本高是主要的挑战之一。少模光纤能够支持多个模式的光信号,可以同时用于多个物理量的传感,具有潜在的集成化程度高的优点,可以极大的降低运营成本。针对少模光纤传感时双参量、高交叉敏感区分度、高灵敏度等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少模光纤弯曲、扭曲散斑传感器和三种少模光纤温度、应变双参量传感器。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和光谱(S2)成像技术的弯曲、扭曲散斑传感器。使用S2技术研究了少模光纤中的横向偏移、偏振、弯曲、扭曲等特性;利用S2成像方法重构少模光纤中LP11模式散斑,省去了使用模式转换器分离出纯净LP11模的步骤,简化了实验,降低了成本;在不需要知道光纤参数和结构的前提下,就能分析出所有高阶模的差分群延迟、相对强度、模场分布等参数,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将S2成像技术用于分析保偏少模光纤高阶主模式情况,拓展了 S2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2、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保偏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温度、应变双参量传感器。通过选择性偏振激发研究了保偏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中的模式耦合,全面分析了保偏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温度、应变传感特性。首次观测到保偏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反射峰强度随温度、应变正弦变化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同时利用波长解调和相位解调,实现了基于保偏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温度和应变双参量传感,温度、应变交叉敏感区分度是目前已有方法中最好的之一。3、优化少模光纤参数和长周期光纤光栅参数,实现了一种基于少模光纤长周期光栅的高灵敏度温度、应变双参量传感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了少模光纤长周期光栅中周期拐点和透射谱双响应峰的存在,在周期拐点附近应变、温度灵敏度达到最大,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少模光纤长周期光栅的温度、应变双参量传感器,探测灵敏度比参数未优化时提升一个数量级。4、首次提出了一种长周期光栅辅助型温度、应变双参量干涉传感器。理论和实验证明了少模光纤中LP01和LP11模式干涉的临界波长现象,是对现有临界波长理论的补充。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高调制度的长周期光栅辅助型模间干涉传感器,由于两个干涉峰具有相反的灵敏度系数,因此传感器具有很好的温度、应变区分能力。
贾雅情[7](2020)在《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氧化碳(CO2)是空气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成分之一,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已逐步蔓延,使得大气中CO2含量远远超出了所占空气比例的0.03%,这严重破坏了大气中CO2的动态平衡,进而形成“温室效应”。光谱测量技术具有选择性强、探测灵敏度高、快速便捷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气体检测领域。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开展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对CO2浓度测量的方法研究。(1)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和超连续谱激光的CO2浓度测量研究分析了近红外区域其它痕量气体吸收谱线对CO2测量的交叉干扰,最终选取1432nm附近的吸收谱线作为目标谱线。基于中心波长为1430 nm的分布反馈(DFB)激光器和14291435 nm的超连续谱(SC)激光器对CO2开展了浓度实验,针对光电探测器接收的CO2气体吸收光谱,采用求和法和峰值法求解CO2浓度,经对比分析得出求和法反演浓度的测量误差较小,最大相对误差为2.7%。采用均方误差(MSE)和波形相似系数(NCC)等性能参数对去噪效果进行了评价,得出MSE为1.59×10-7,NCC为1.0032,表明了S-G数字平滑滤波技术具有较好的去噪能力。比较了基于两种激光传感系统检测CO2的性能参数,得到DFB激光系统和SC激光系统检出限分别为0.59×10-6和1.05×10-3、精度分别为1.64%和1.35%,研究结果为后续研究内容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2)基于光电探测器和光谱仪同时探测CO2浓度的定量分析为提高系统对光信号的探测概率和采集效率,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并行气体探测系统,实现了光电探测器和光谱仪对CO2信号的同时探测。结合前期实验,发现实验参数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首先对实验参数进行测试,确定了最佳实验参数。然后分析了由光电探测器探测CO2信号所得到的吸收光谱,并对测量过程中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线性度为0.99634、检出限为1.56 ppm和系统稳定性的误差不超过0.058%。最后探究了光谱仪探测CO2信号所得到的吸收光谱,选取了14241434 nm范围内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线性度、重复性和零点漂移等性能参数,得到线性度为0.99233、重复性为2.8×10-44.2×10-4和零点漂移为0.496 ppm/h。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探测器可稳定、准确地实现对CO2信号的测量。(3)基于加权融合模型的方法研究为提高系统检测精度,增强模型的稳健性,在数据处理方法上,针对光电探测器与光谱仪同时探测CO2所得到的浓度与信号强度模型,通过标准离差法进行加权融合,最终得到了一个新的组合测量模型,经对比分析得出:组合模型的测量误差由单一模型的36.3%减少到13.6%,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可有效地提高浓度反演能力和探测系统的检测精度。
邵志舜[8](2020)在《广东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电子商务的未来市场空间开始从城市向农村逐步渗透。国家政策从多年以前就开始关注于农村电商的发展,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电商的发展对整合农村区域自然资源要素、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带动农村劳动人口就业产业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力。农村电商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成为解决农村脱贫攻坚、促进产业兴旺、实现生活富裕的有力突破点,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广东省徐闻县物产丰富,围绕菠萝、香蕉等产品建成十大商品生产基地;名产众多,菠萝、茶叶等特产久负盛名,是粤西重要的农业产业大县和全国驰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自身丰富的农业产品资源,近年来,徐闻不断推进农村电商建设规模,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农业产品,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以广东徐闻为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和把握我国典型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状况,为促进农村电商事业发展提供有力对策。鉴于此,本文的研究按照以下逻辑进行展开:第一部分,对农村电商研究的政策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农村电商相关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期把握农村电商的政策导向、定位相关领域的研究价值以及了解当下对农村电商研究的现状水平;第二部分,对农村电商的相关研究概念和主要模式进行界定和说明,奠定进一步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以广东省徐闻县为目标对象,通过统计年鉴和资料收集,对广东省徐闻县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当地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农村电商的发展规模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第四、五部分,总结了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充分借鉴我国典型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和启示;第六部分,在总结徐闻农村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继而提出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本文通过研究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路径模式,从构建电商产业体系、培育专业人才队伍、优化电商发展环境和完善产品销售体系等环节提出可行对策建议,为政府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和理论支撑。
卫荣玲[9](2020)在《基于三阶色散补偿的全光纤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快光纤激光器具有结构紧凑、无需光路准直、环境稳定好、输出光束质量良好等优点,在光通信、生物医学成像、超高精密材料加工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1.5μm波段处于光通信的低损耗窗口波段,也是人眼安全波段,该波段的高功率飞秒激光器更是由于在光通信传输、硅波导刻蚀、眼角膜手术等许多方面重要的应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1.5μm波段的高功率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CPA)系统:1.介绍了超短脉冲放大技术的发展、1.5μm波段光纤结构的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的研究现状,并重点阐述了在高功率输出下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中通过三阶色散(TOD)和自相位调制(SPM)效应互相补偿获得高质量压缩脉冲的研究进展。2.首先介绍了锁模的基本原理以及锁模光纤激光器中常见的几种被动锁模方式,着重介绍了锁模光纤激光器中孤子脉冲、拉伸脉冲、自相似脉冲、耗散孤子脉冲、巨啁啾脉冲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其次阐述了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基本原理、影响CPA系统中光脉冲传输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了TOD和SPM之间的补偿机制;最后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的结构、分类以及空芯光子晶体光纤(HC-PBF)压缩器的结构、特性。3.介绍了色散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于白光干涉法搭建了由马赫-曾德干涉仪和宽带光源组成的色散测量系统,通过从干涉光谱中提取相位信息从而得到了不同光纤(如色散补偿光纤(DCF),单模光纤及HC-PBF等)对应的二阶色散参数和三阶色散参数。4.搭建了基于HC-PBF压缩的全光纤结构的铒镱共掺CPA系统,以碳纳米管(CNT)锁模的孤子光纤激光器作为种子源,色散补偿光纤(DCF)作为展宽器。种子源输出的孤子脉冲宽度为227.3 fs,光谱3d B带宽为11.4 nm,平均功率为4.67 m W。通过研究CPA系统中不同净三阶色散下对压缩后脉冲的影响,首次提出在1.5μm波段CPA系统中较大的负三阶色散可以补偿系统放大过程中产生的SPM,有助于提高压缩后脉冲的质量;并通过优化光纤CPA系统中的TOD,在净三阶色散值为-0.041 ps3时获得344 fs脉冲输出,输出平均功率为~1.02 W,对应的单脉冲能量为25.1 n J。这是目前为止在1.5μm波段真正全光纤结构的输出功率在瓦级以上的铒镱共掺CPA系统获得的最窄脉冲输出。5.基于非线性放大环形镜结构搭建具有更大带宽的全保偏自相似锁模激光器作为铒镱共掺CPA系统的种子源,自相似脉冲的光谱宽度为40.82 nm,平均功率为54.4 m W,光谱的转换极限脉冲宽度为88 fs。同样以DCF作为展宽器、HC-PBF作为压缩器搭建CPA系统,通过研究铒镱共掺CPA系统中不同净三阶色散对压缩脉冲的影响,在CPA系统中净三阶色散为-0.036 ps3时,获得了233 fs的超窄脉冲输出,平均输出功率为1.14W,脉冲能量为22.8 n J。虽然种子源不是全光纤结构,但CPA系统输出的脉冲宽度进一步缩短。
戚蓉蓉[10](2020)在《光纤导光照明中的异常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半导体照明技术已逐渐成熟。光纤导光照明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照明技术,它是光纤与半导体照明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光电分离、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柔性传播、维护简单等优点。因此,研究激光光纤照明中的异常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在光纤导向照明系统中,需将瓦特级通量耦合到光纤的纤芯中,因此功率密度非常高。光纤在经过高功率密度的光束后可能发生劣化、光纤端面受到污染等,都容易引起燃烧等事故。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激光光纤照明异常检测方法(光纤纤内检测和光纤纤外检测)。在光纤纤内检测方案中,利用裁剪方法设计了自由曲面透镜,该方法可以将波长为450 nm的激光光束耦合到纤芯为62.5μm、数值孔径为0.26的多模光纤中。并利用荧光粉背向散射特性结合支撑卵形面法,设计了信号光汇聚透镜;光纤纤外检测方案分别采用近红外光检测和荧光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详细如下:1.纤内检测方案:设计了自由曲面耦合透镜,其耦合效率为94.4%;同时设计了信号光汇聚透镜,其汇聚效率理论值为43%。耦合透镜会影响汇聚效率,在没有耦合透镜影响时,汇聚透镜汇聚效率为32.1%,有耦合透镜影响时,汇聚透镜汇聚效率为25%。2.纤外“1-7”检测方案:利用支撑椭流面法设计了8芯光缆近红外光检测反向耦合罩,利用反射罩将信号检测光分别耦合进其他7根光纤中,每根光纤耦合效率约为8.5%,足够满足检测需求。3.纤外“1-1”检测方案:一根光纤用于传输蓝光,另一光纤用于检测,检测光来自荧光帽的背向散射。实验结果表明:在检测光纤长100 m、照明光纤输出功率1.35W3.13W时,探测器能检测到约2050 lx的光照度;在检测光纤长800m、照明光纤输出功率3.13 W时,探测器也可以检测到9 lx光照度。
二、光纤公司成为新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纤公司成为新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与无线局域网高低速视频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速通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5G高速通信的发展现状 |
1.2.2 高速接口的发展现状 |
1.2.3 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PCIe接口与视频编解码理论介绍 |
2.1 PCIe基本理论 |
2.1.1 PCIe的体系结构 |
2.1.2 TLP包分析 |
2.1.3 TLP包格式 |
2.1.4 TLP包路由 |
2.1.5 PCIe的中断机制 |
2.2 视频编解码介绍 |
2.2.1 视频编码的必要性 |
2.2.2 常见的视频编码 |
2.2.3 视频播放原理 |
2.3 FFmpeg编解码应用 |
2.3.1 FFmpeg介绍 |
2.3.2 FFmpeg结构介绍 |
2.3.3 FFmpeg视频解封装实现 |
2.3.4 FFmpeg视频解码实现 |
2.3.5 FFmpeg视频编码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PGA PCIe接口与Aurora协议的高速传输系统设计 |
3.1 单通道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
3.1.1 整体方案设计 |
3.1.2 FPGA逻辑设计 |
3.1.3 上位机搭建与视频流传输 |
3.2 四通道文件传输系统设计 |
3.2.1 FPGA互联通信结构与方案结果 |
3.2.2 上位机搭建与PCIe驱动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ginx服务器的无线局域网低速传输系统设计 |
4.1 局域网通信的优缺点 |
4.2 流媒体服务器与实时传输协议选择 |
4.2.1 流媒体服务器的应用 |
4.2.2 Nginx流媒体服务器的设计 |
4.2.3 流媒体传输协议选择 |
4.3 Nginx流媒体视频传输系统搭建 |
4.4 文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FPGA单通道光纤视频传输速度测试 |
5.1.1 功能测试 |
5.1.2 性能测试 |
5.2 无线局域网视频传输速度测试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FPGA四通道光纤通信数据完整性测试 |
5.3.1 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论文提纲范文)
1 玻璃的前世传奇 |
1.1 一顿饭里的传说 |
1.2 中国琉璃的传奇 |
1.3 穿越千年的“玻璃岁月” |
2 玻璃的今生传奇 |
2.1 玻璃的科学担当 |
2.2 玻璃纤维的“传奇” |
2.3 玻璃的“新家族” |
3 稀土玻璃材料的“传奇” |
3.1 稀土颜色玻璃 |
3.2 镧系光学玻璃 |
3.3 稀土光纤玻璃 |
3.4 特种稀土光学玻璃 |
3.4.1 稀土光色玻璃 |
3.4.2 稀土发光玻璃 |
3.4.3 稀土磁光玻璃 |
3.4.4 稀土红外玻璃和防辐射玻璃 |
3.4.5 稀土激光玻璃 |
3.4.6 稀土微晶玻璃 |
3.5 稀土玻璃的“新传奇” |
4结语 |
(3)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 |
1.1.1 国外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2 国内有线电视光纤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秦皇岛广电网络的现状和组成 |
1.2.1 秦皇岛广电系统现状 |
1.2.2 秦皇岛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秦皇岛广电双向网络光缆系统分析 |
2.1 光纤传输技术的原理及光纤选择 |
2.1.1 光纤传输技术的原理 |
2.1.2 广电光传输网络的光纤选择 |
2.2 秦皇岛广电网络光缆系统分析 |
2.2.1 双向网络光缆级别的划分 |
2.2.2 秦皇岛广电光缆网络的结构特点 |
2.2.3 广电主要业务对干线光缆的需求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广电市区及农村干线规划与设计 |
3.1 秦皇岛广电市区干线网络的规划设计 |
3.1.1 市区干线网络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原因 |
3.1.2 市区干线光缆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 |
3.2 秦皇岛广电农村网络双向改造设计 |
3.2.1 秦皇岛广电农村网络发展现状 |
3.2.2 三村双向网络改造方案设计及分析 |
3.2.3 滤马庄村双向网改造设计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广电网络上行平台设计 |
4.1 上行平台的设计思路 |
4.2 分中心机房的上行射频分配监测系统 |
4.3 分中心上行射频混合系统 |
4.4 分中心CMTS下行信号接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干线故障分析 |
5.1 秦皇岛广电网络面临的问题 |
5.2 上行通道干扰及解决方案 |
5.2.1 上行通道噪声干扰的来源 |
5.2.2 回传噪声的抑制 |
5.2.3 通过CMTS设备查找噪声 |
5.3 主干线光缆网络的维护 |
5.3.1 光缆故障的产生原因 |
5.3.2 光缆故障的排查及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非均匀光纤光栅制作与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光纤光栅的分类与制作技术 |
1.2.1 光纤光栅的分类 |
1.2.2 光纤光栅的成栅机制 |
1.2.3 光纤FBG制作技术 |
1.2.4 相移光纤光栅制作技术 |
1.2.5 超结构光纤光栅制作技术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创新性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均匀光纤光栅及其传感理论研究 |
2.1 非均匀光纤光栅理论分析 |
2.1.1 均匀FBG耦合模理论 |
2.1.2 均匀FBG传输矩阵法分析 |
2.1.3 PSFG传输矩阵法分析 |
2.1.4 SFG传输矩阵法分析 |
2.1.5 结构相移光栅传输矩阵法分析 |
2.2 几种非均匀光纤光栅光谱模拟 |
2.2.1 均匀FBG光谱模拟 |
2.2.2 PSFG光谱模拟 |
2.2.3 SFG光谱模拟 |
2.3 非均匀光纤光栅传感理论 |
2.3.1 光栅温度拉力传感特性 |
2.3.2 光栅-FP腔传感特性 |
2.3.3 多参量传感理论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相移光纤光栅制作与传感特性研究 |
3.1 制作普通FBG |
3.2 基于遮挡法的PSFG制作及传感特性研究 |
3.2.1 制作PSFG |
3.2.2 PSFG温度拉力传感特性 |
3.3 结构相移光栅制作及传感特性研究 |
3.3.1 制作光栅-感光胶腔 |
3.3.2 光栅-感光胶腔传感特性研究 |
3.3.3 制作结构相移光栅 |
3.3.4 结构相移光栅传感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超结构光纤光栅制作与传感特性研究 |
4.1 超结构光纤光栅的制作 |
4.1.1 制作SMF-SFG |
4.1.2 制作SCF-SFG |
4.2 超结构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 |
4.2.1 SMF-SFG传感特性 |
4.2.2 SCF-SFG传感特性 |
4.3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少模光纤的扭曲传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光纤扭曲传感器研究现状 |
1.3 少模光纤传感研究现状 |
1.3.1 少模光纤概述 |
1.3.2 少模光纤研究发展 |
1.3.3 少模光纤在传感领域的应用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少模光纤的模式干涉仪原理 |
2.1 少模光纤结构与模式分析 |
2.1.1 少模光纤基本参量 |
2.1.2 少模光纤模式激发理论 |
2.2 少模光纤模式干涉原理 |
2.2.1 偏芯结构少模光纤马赫增德尔干涉原理 |
2.2.2 温度传感特性 |
2.3 少模光纤扭曲传感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FMF-MZI制备与传感特性研究 |
3.1 偏芯型FMF-MZI制备与分析 |
3.1.1 偏芯型FMF-MZI制备 |
3.1.2 角度偏芯熔接 |
3.2 变量分析 |
3.2.1 偏芯熔接光传输数值分析 |
3.2.2 错位量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
3.2.3 少模光纤长度对透射光谱的影响 |
3.3 偏芯型FMF-MZI传感特性测试 |
3.3.1 扭曲传感特性 |
3.3.2 温度传感特性 |
3.3.3 弯曲传感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少模光纤的扭曲传感器研究 |
4.1 角度错位扭曲特性研究 |
4.2 局部扭曲特性研究 |
4.2.1 少模光纤变长度扭曲特性研究 |
4.2.2 变局部扭曲长度特性研究 |
4.3 零度转折点特性和扭曲方向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少模光纤双参量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光纤传感技术概述 |
1.1.1 光纤传感器分类 |
1.1.2 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
1.1.3 干涉型光纤传感器 |
1.1.4 光纤偏振传感器 |
1.1.5 光纤光栅传感器 |
1.2 少模光纤概述 |
1.3 少模光纤传感器概述 |
1.4 交叉敏感与双参量传感技术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少模光纤传感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少模光纤参数与制造工艺 |
2.1.1 少模光纤类型 |
2.1.2 少模光纤制造工艺 |
2.2 少模光纤模式理论 |
2.3 耦合模理论 |
2.4 温度、应变传感模型 |
2.4.1 少模光纤模间干涉传感模型 |
2.4.2 光纤光栅传感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2成像的少模光纤传感特性研究 |
3.1 空间和光谱(S~2)成像技术 |
3.2 少模光纤模式偏移激发研究 |
3.3 少模光纤扭曲、弯曲传感特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少模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特性研究 |
4.1 光纤光敏性 |
4.1.1 光纤掺杂与光敏性 |
4.1.2 高压载氢 |
4.1.3 光纤光栅类型 |
4.2 光纤布拉格光栅制造技术 |
4.2.1 空间光路干涉法 |
4.2.2 相位掩模板法 |
4.2.3 逐点写入法 |
4.3 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实验 |
4.3.1 实验装置和传感理论 |
4.3.2 保偏单模布拉格光栅传感特性 |
4.3.3 圆芯少模布拉格光栅传感特性 |
4.3.4 保偏少模布拉格光栅传感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 |
5.1 CO_2激光刻写技术 |
5.2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理论与仿真分析 |
5.2.1 光栅周期拐点与临界波长 |
5.2.2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理论 |
5.3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实验 |
5.3.1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制造 |
5.3.2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光谱特性 |
5.3.3 少模长周期光纤光栅应变、温度实验 |
5.3.4 长周期光栅辅助型SMS结构干涉传感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气体检测方法及特点 |
1.2.1 气体检测的化学测量技术 |
1.2.2 气体检测的光学测量技术 |
1.3 激光光谱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SCLAS技术研究现状 |
1.3.2 TDLAS技术研究现状 |
1.3.3 TDLAS技术在CO_2 检测领域的发展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检测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激光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1 Lambert-Beer定律 |
2.2.2 分子吸收光谱基本理论 |
2.2.3 吸收谱线线强度 |
2.3 线型函数 |
2.3.1 Gaussian线型函数 |
2.3.2 Lorentzian线型函数 |
2.3.3 Voigt线型函数 |
2.4 气体浓度定量分析方法 |
2.4.1 直接吸收光谱法 |
2.4.2 波长调制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检测系统设计及检测原理 |
3.1 基于SCLAS技术的CO_2 检测系统 |
3.1.1 光源系统 |
3.1.2 中央处理系统 |
3.1.3 信号接收系统 |
3.2 基于TDLAS-DAS技术的CO_2 检测系统 |
3.2.1 激光发射系统 |
3.2.2 接收与处理单元 |
3.3 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并行气体探测系统及检测原理 |
3.3.1 接收与处理系统 |
3.3.2 数据处理中心 |
3.3.3 锁相放大技术 |
3.3.4 谐波检测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FB激光和超连续谱激光的CO_2 浓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HITRAN数据库的CO_2 气体吸收谱线选择 |
4.3 基于TDLAS-DAS技术的CO_2 浓度测量研究 |
4.3.1 实验流程 |
4.3.2 CO_2 的吸收光谱数据分析 |
4.4 基于TDLAS-DAS技术的CO_2 浓度求解方法 |
4.4.1 求和法求解浓度 |
4.4.2 峰值法求解浓度 |
4.4.3 求和法和峰值法求解CO_2 浓度的对比分析 |
4.5 TDLAS-DAS系统测量的不确定度分析 |
4.6 基于SCLAS技术的CO_2 浓度测量研究 |
4.6.1 实验流程 |
4.6.2 CO_2 的吸收光谱数据分析 |
4.6.3 CO_2 吸收光谱的去噪处理 |
4.6.4 求和法求解CO_2 浓度 |
4.7 TDLAS-DAS技术和SCLAS技术的比较 |
4.7.1 检测限分析 |
4.7.2 精度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并行气体探测系统的测量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参数的选择 |
5.2.1 扫描频率的确定 |
5.2.2 扫描幅度的确定 |
5.2.3 调制频率的确定 |
5.2.4 调制幅度的确定 |
5.3 气体探测实现流程 |
5.4 光电探测器探测CO_2 信号的结果分析 |
5.4.1 CO_2 的浓度测量实验 |
5.4.2 系统线性度分析 |
5.4.3 系统检出限分析 |
5.4.4 系统稳定性分析 |
5.5 光谱仪探测CO_2 吸收光谱的结果分析 |
5.5.1 CO_2 浓度测量的吸收光谱分析 |
5.5.2 系统可重复性分析 |
5.5.3 零点漂移分析 |
5.6 加权融合模型的建立 |
5.6.1 标准离差法加权融合 |
5.6.2 加权融合模型的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8)广东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电子商务 |
2.1.3 农村电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电商发展模式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3 徐闻县农产品电商现状分析 |
3.1 徐闻县农业概况 |
3.2 农产品物流配送 |
3.2.1 交通网络体系现状 |
3.2.2 物流网络体系现状 |
3.3 农产品电商模式 |
3.3.1 政策导向引领电商发展趋势 |
3.3.2 平台整合集中电商发展资源 |
3.3.3 企业参与助推电商发展速度 |
4 徐闻农村电商发展阻碍因素 |
4.1 现代产业结构仍待完善 |
4.2 专业人才队伍支撑不足 |
4.3 基础设施建设仍待优化 |
4.4 品牌标准体系亟待建立 |
5 我国典型地区农产品电商模式探索 |
5.1 产品特色型——湖北农村电商“第一果” |
5.2 资源整合型——贵州农村电商“供销合作社” |
5.3 政策主导型——四川促建“仁寿模式”电商示范 |
5.4 典型地区电商模式的经验启示 |
6 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
6.1 提升农业生产方式,构建电商产业体系 |
6.1.1 整合电商平台资源要素 |
6.1.2 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程度 |
6.1.3 建立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
6.2 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培育专业人才队伍 |
6.2.1 提升农民技术掌握程度 |
6.2.2 建立农业人才培育体系 |
6.2.3 提高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
6.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商发展环境 |
6.3.1 健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 |
6.3.2 推进电商网络体系建设 |
6.4 提升品牌建设意识,完善产品销售体系 |
6.4.1 构建地方特色品牌优势 |
6.4.2 更新企业电商经营理念 |
6.4.3 完善发挥产业协会作用 |
7 研究小结与展望 |
7.1 研究小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导师简介 |
(9)基于三阶色散补偿的全光纤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综述 |
1.2 高功率超短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究背景 |
1.2.1 超短脉冲放大激光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2 1.5 μm波段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基于三阶色散/自相位调制补偿的超快光纤激光器研究进展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产生高功率超短脉冲的基本理论 |
2.1 锁模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 |
2.1.1 锁模的基本理论 |
2.1.2 锁模光纤激光器分类 |
2.2 啁啾脉冲光纤放大器的理论研究 |
2.2.1 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的基本原理 |
2.2.2 啁啾脉冲放大系统中影响光脉冲传输的因素 |
2.2.3 三阶色散/自相位调制补偿机制的研究 |
2.3 空芯光子晶体光纤脉冲压缩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光纤色散测量 |
3.1 光纤色散测量的基本原理 |
3.2 光纤色散测量系统和实验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光纤结构的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 |
4.1 基于碳纳米管的孤子锁模光纤振荡器 |
4.1.1 孤子锁模振荡器系统结构 |
4.1.2 振荡器输出结果 |
4.2 基于孤子脉冲的全光纤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研究 |
4.2.1 啁啾脉冲放大系统 |
4.2.2 系统中净三阶色散对压缩后脉冲的影响 |
4.2.3 基于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压缩的啁啾脉冲放大系统输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窄脉冲输出的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 |
5.1 基于非线性放大环形镜的自相似锁模光纤振荡器 |
5.1.1 自相似锁模振荡器系统结构 |
5.1.2 .振荡器输出结果 |
5.2 基于自相似脉冲的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研究 |
5.2.1 系统中净三阶色散对压缩后脉冲的影响 |
5.2.2 基于空芯光子晶体光纤压缩的啁啾脉冲放大系统输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光纤导光照明中的异常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激光光纤照明研究现状 |
1.2.2 光纤检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激光光纤照明系统 |
2.1 光纤传光原理 |
2.1.1 光纤结构 |
2.1.2 光纤的光线理论分析 |
2.2 激光光束特性 |
2.2.1 半导体激光器工作原理与光束发散角 |
2.2.2 半导体激光器光场特性 |
2.2.3 激光质量因子 |
2.3 非成像光学基本原理 |
2.3.1 斯涅尔定律 |
2.3.2 光展守恒定律 |
2.4 常用照明设计方法 |
2.5 光度学基本理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光纤异常纤内检测 |
3.1 纤内检测设计原理 |
3.2 激光导光照明耦合透镜设计 |
3.2.1 450nm半导体激光器 |
3.2.2 激光照明自由曲面耦合透镜设计及仿真 |
3.3 荧光粉激发性质 |
3.3.1 荧光粉散射分析 |
3.4 纤内检测仿真及分析 |
3.4.1 光源模型分析 |
3.4.2 反向汇聚透镜设计方法 |
3.4.3 仿真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光纤异常纤外检测 |
4.1 纤外荧光检测工作原理及实验设备 |
4.1.1 荧光检测工作原理 |
4.1.2 荧光检测实验系统概述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4.2 纤外近红外红光检测 |
4.2.1 8芯光缆检测原理 |
4.2.2 反向耦合光学结构设计 |
4.2.3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光纤公司成为新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与无线局域网高低速视频传输研究[D]. 田刚.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稀土越千年,奏“璃”歌奇韵[J]. 霍知节. 新材料产业, 2021(01)
- [3]秦皇岛广电双向光纤网络改造设计与干线故障分析[D]. 顾跃. 燕山大学, 2020(01)
- [4]非均匀光纤光栅制作与特性研究[D]. 杨丹青. 西安石油大学, 2020
- [5]基于少模光纤的扭曲传感器研制[D]. 任玉丽.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少模光纤双参量传感特性研究[D]. 王崇禧. 天津大学, 2020(01)
- [7]基于近红外激光光谱技术的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方法研究[D]. 贾雅情. 河北大学, 2020(08)
- [8]广东徐闻县农村电商发展对策研究[D]. 邵志舜.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9]基于三阶色散补偿的全光纤铒镱共掺啁啾脉冲放大系统研究[D]. 卫荣玲. 深圳大学, 2020(10)
- [10]光纤导光照明中的异常检测[D]. 戚蓉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