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邓鑫悦[1](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包括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其中,助读系统以辅助性材料的形式呈现,最为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反思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提出完善建议;结合教学案例和访谈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使用建议。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具体来说,采用文献研究法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论文研究设计入手,探讨两版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期丰富比较研究内容,并从先行组织者和支架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助读系统进行学理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上阐述各类助读要素的特点及作用,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分析助读系统在结构上的编排特点,明确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改革发挥的作用。采用比较研究法从随文泡泡语、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语、旁批四方面对提示类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的思考型随文泡泡语减少,但更加注重学生体验;部编版单元导语分条列出学习目标,整体序列性有所提升,多采用陈述式和引用修辞,而人教版主题明确,增加了感叹式和思考式,多用排比修辞,但二者都需协调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人教版课前提示语注重与前文的联系,而部编版更重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其新增的旁批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从封面和随文插图两方面对图像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纸张变大,留白以供学生做笔记;封面色调以橙色为主,生动活泼,主题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文插图更加注重情境图和水墨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且排版方式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但两版教科书都有待提升图文契合度。从注释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注释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注释都以脚注形式呈现,点明文章作者和出处,但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词语缺少相应的解释;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文言文注释位置由文字下方变为文字右方,更注重人文性;人教版的注释内容更加详细,而部编版更注重准确性。以包含“我知道”“宽带网”“资料袋”“阅读链接”模块在内的课文后附加资料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为研究对象,对资料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低学段附录新增“偏旁名称表”“词语表”,多音字标蓝;课文后附加资料更重视学生的对比阅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一步反思部编版各类型助读系统的编排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频次不高,认识上有待加深,忽视方法指导,效率上有待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过于重视选文内容,忽略助读系统功用,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难以自觉高效的利用助读系统。基于此提出完善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此外,教师也应高效使用助读系统,不仅要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树立整体意识分析和二次开发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有针对性的使用各类助读系统,以求发挥其助学促教的作用。
李国华[2](2021)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宝库。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与喜怒哀乐。每每吟诵时,古人的智慧与趣味总会跃然纸上,令人向往。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文言文教学的流畅衔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流畅衔接,论文以山东省曲阜市中小学教学实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东省曲阜市两所中小学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归纳出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衔接的有效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以及方法,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和“文言文教学衔接”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不仅对论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还对衔接工作的实施依据与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以问卷的形式,就文言文教学现状及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情况,对山东省曲阜市两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详细调查。第四部分基于前一部分调查内容的汇总,主要从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学校教学管理三个维度,对教学衔接中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地归纳与分析。第五部分在以上几部分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这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教学内容层面的衔接改进主要从研读课程标准、聚焦文言选文、把握题目差异这三方面入手;“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主要涉及对学生的衔接指导、增强方法连续性、制定衔接计划以及建构衔接思维导图;针对教学管理层面的衔接提出应该从加强中小学校际互动、推广文言文成长记录袋、实施衔接课教学机制这三方面着手。在第六部分中,根据第五部分所提出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课示例,通过课前导学案以及教学方案设计,尝试为文言文教学衔接课的实施提供一些思路。
常明明[3](2021)在《“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部编版”),在2019年秋季实现了全国统一使用。与其他版本的语文教科书相比较,“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在编排上有其特点,尤其是课后习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指导性,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研究,旨在引起广大教师对课后习题的重视,加强对课后习题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们在完成习题、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掌握相应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课后习题的价值。本研究以小学中段“部编版”语文教科书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的内容包括课文课后练习题、单元练习题和专题练习题,其单元练习题特指“语文园地”板块,专题练习题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性学习)的使用为研究对象,对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界定了语文教科书、“部编版”语文教课书和语文课后习题的概念,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的含义、特点、类型及功能。本文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理论基础,首先,从题量、题型、结构和内容四个方面对课后习题编制进行研究,并总结了其特点。其次,为了了解“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师生的使用情况,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某小学中段的学生和授课教师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方面的问题有四:1.对课后习题重视度不够;2.未能完全开发课后习题的价值;3.对课后习题缺少主动开发的积极性;4.讲解课后习题方式单一。学生方面的问题有三:1.对课后习题的重视度不高;2.对课后习题的兴趣度有待提高;3.没有正确认识到课后习题的价值。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分别总结出关于课后习题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建议。教师方面的建议有六:1.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教学目标;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习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根据题目需要,跨越学科延伸;4.根据题目需要,适当补充调整;5.合理进行划分,灵活使用习题;6.转变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反馈。学生方面的建议有四:1.树立练习主体观念,充分重视课后习题;2.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3.增强合作、探究式的习题学习法;4.增强批判性思维,勇于提出质疑。希望此研究能对师生使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提供一些借鉴。
严泽花[4](2021)在《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群文阅读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群文阅读走进课堂教学既有课程标准的理论要求,又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现实需要。目前群文阅读教学应用以小学和初中为主,高中运用以小说教学为主,散文特别是现代散文教学应用较少。本论文以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作为切入点,探讨群文阅读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适用性,探索高中现代文教学的新思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论述群文阅读及现代散文的概念,分析群文阅读在完成教学目标、转变散文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成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以此凸显群文阅读的教学优势。同时论述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主要对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包括高中教师对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情况和学生对群文阅读学习情况两个方面内容,并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并对得出结论加以总结,提出当前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理念和教学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三章主要论述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方法。第一节主要内容是议题相关论述,主要包括群文阅读议题的特征、议题拟定的原则、群文阅读主题示例等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二节重点研究群文阅读内容的选择,主要从题材、考点、作者、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第三节主要论述全员参与、达成共识,以此达到教学目标。第四章主要论述群文阅读在高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第一节主要论述进行现代散文教学应该注意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群文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做篇章组合;避免教学流于形式把握教学特色,进行适度创新等问题。第二节和第三节主要论述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并将群文阅读付诸实践。这次教学实践以仁怀市第五中学高中学生为对象,以《故都的秋》、《异国的秋思》、《秋夜》、《库尔勒的秋天》为教学素材,将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教学进行对比,并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钱莙妍[5](2021)在《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不少研究都发现:传统的线下教学和单一的录播课线上教学都有各自不足之处,无法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翻转课堂则能较好地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获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有不少,但在各类课型中,对阅读课的研究相对较少。阅读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技能课,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其中初级阅读课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翻转课堂的线下部分难以开展,有学者提出线上翻转的教学模式,即“在线异步录播(录播课)”+“在线同步直播(直播课)”,为疫情下的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基于以上几点,本文提出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旨在:第一,为目前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互动和训练,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巧。第二,设计出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对外汉语线上阅读课教学,甚至其他课型的线上教学,提供一定的基础和借鉴。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意义、方法等内容;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教师和学生对于阅读课的看法和遇到的困难,以及对线上翻转课堂的需求,进一步确定问题;第三章为总体教学设计,通过建立线上翻转课堂对发现的问题予以解决,包括对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式、平台、过程等的选择和确定。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基础上,以《新编初级汉语阅读教程Ⅱ》的第三课《上学读书》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教学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对线上翻转课堂的看法,再结合教师的反馈,总结了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反思,提出了教学建议。第五章是主要结论、不足和展望。通过研究发现,线上翻转课堂能使线上互动和训练的比重大大增加,学习氛围也更加活跃。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所提高。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也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监管学生,并且能够根据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对外汉语线上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李童耕[6](2021)在《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五二”教学模式是栾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开发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理念及操作方法大不相同,它的核心理念包含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四个层面,它的操作方法包含三大环节、九大步骤,它的得名就来源于其操作方法,即课前对学生、教案两方面的准备,课堂上的五步学习法,课下对学情、教情两方面的反馈。“二五二”教学模式具有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传统思维方式等多种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弊病,包括评价主体不够多元导致的评价结果偏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导致的课堂实施效率不高,学生水平不一导致的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受阻等,针对上述问题,应完善相应评价机制,转变教师授课理念及学生思考方式,使新课改深入人心,使“二五二”教学模式深入人心,同时,提高教师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二五二”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发挥价值。在上述策略的基础上,笔者结合自己在栾川一高时的具体高中语文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课型的开展情况,归纳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的系统性实施方案,以期达到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论的效果,从而更好地指导高中语文教学。
陈诗怡[7](2020)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预测策略单元”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2016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用,到2019年秋季全国统一使用。随着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五·四学制)中的重大变革之一就是专门安排了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开始,每学年独立设置一个“阅读策略单元”,虽然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也不是完全忽视阅读策略,但是没有把阅读策略单独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训练。可见随着统编本教材的普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只注重课文内容学习的观念,转变为重视并培养学生学会用阅读策略进行学习。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个阅读策略单元“预测策略单元”展开研究,以上海B小学为研究基地,重在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学生关于预测策略学习的学情,并针对学情制定教学目标,通过整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后再次进行后测,了解学生后续的预测学习现状,将其与前测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一些差异点,提出一些改进教学的意见,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更好地习得预测策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王景[8](2020)在《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4项要求已经成为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基本标准,“学会学习”首当其冲。随之而来的便是用人单位也对应聘者逐步抬高门槛。对于中职生而言,仅凭一张中专学历证书就业越来越难,特别是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因此,医学生只有在中专阶段结束后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夯实专业并且持续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来应对进入社会的挑战。中职高考班的学生有幸能有机会参加单招考试或对口高考,从而进入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尽如人意的,英语便是学生最感头疼的科目之一。他们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甚至还产生厌学情绪,这和要进入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目标相矛盾。目前笔者在中职高考班担任英语教学工作,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处于比较懒散的状态,从日常作业和测验中也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不能达到对口高考的要求。这种现状令教师为学生的前途担忧。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成都某卫校的高考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学习力理论为理论基础,查阅文献进行学习力相关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对在校高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对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采集数据,发现学生英语学习力的问题并分析归因,最后提出提升中职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策略。本文共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第二部分为问卷设计、测试问卷,确定正式问卷、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对回收的问卷、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量表进行数据分析。问卷分析主要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统计、相关性分析统计几方面展开。分别详细分析中职高考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力现状、学习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剖析中职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生记忆能力、语法运用能力、质疑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归因结合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入手。第四部分提出提升中职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策略。在发现中职高考班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归因后,从记忆能力、语法运用能力、质疑能力和创造力以及运用语言能力方面提出学习力提升策略。本研究通过对中职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提高中职高考班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育部[9](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欢[10](2020)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因水平而教是指根据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而进行差别化教学,按照学生的现有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以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差异性、针对性、发展性、自由性的特点,按学生现有水平进行分层教学,为不同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因水平而教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革新,是对因材施教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具有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教育向个性教育、分流发展、自由生态发展的时代价值。研究立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以H小学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法,对语文复习课改革的成效、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教学改革策略。全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因水平而教的研究现状、意义、思路及方法的阐述。第二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理论视角探讨因水平而教内涵、特点、影响因素和实践意义。第三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首先对因水平而教的学生和复习课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其次对行动的内容、信源、步骤进行介绍,接下来结合行动前的学情和学生情况,对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进行应用分析,基于此提出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行动设计。第四部分,第一阶段行动研究。主要以阅读和习作表达这两个部分的复习内容进行策略实践行动研究,展示了阅读复习中的《体会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实践。第五部分,第二阶段行动研究。主要在实践中完善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复习课《积累运用&反问句》的设计和实践,观察应用效果,总结在复习课中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推动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实践应用。第六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结论分析。经过两轮的行动实践,关于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时间、行动研究的条件等限制,研究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七部分,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改进对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因水平教教学策略的改进途径。
二、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1.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
(1)助读系统体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2)助读系统反映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
2.助读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
3.助读系统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语文教科书 |
2.助读系统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助读系统的整体研究 |
2.关于助读系统的局部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五)论文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思路 |
4.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述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容分析 |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结构分析 |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分析 |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2.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
3.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
(四)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学理分析 |
1.先行组织者 |
2.支架教学模式 |
二、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随文泡泡语的比较 |
1.数量的比较 |
2.类型的比较 |
(二)单元导语的比较 |
1.主题范围的比较 |
2.表述方式的比较 |
3.修辞手法的比较 |
(三)课前提示语的比较 |
(四)旁批的比较 |
三、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封面的比较 |
1.封面色彩的比较 |
2.封面插图主题内容的比较 |
(二)随文插图的比较 |
1.插图数量的比较 |
2.插图类型的比较 |
3.插图与文本内容契合度的比较 |
4.插图排版形式的比较 |
四、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注释形式的比较 |
(二)注释内容的比较 |
五、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一)课文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
1.人教版“我知道”模块的分析 |
2.人教版“宽带网”模块的分析 |
3.两版教科书“资料袋”模块的比较 |
4.两版教科书“阅读链接”模块的比较 |
(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
六、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一)对助读系统编排的反思 |
1.对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2.对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3.对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4.对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
(二)对助读系统使用的反思 |
1.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 |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七、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
(一)完善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
1.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
2.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 |
3.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 |
4.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 |
(二)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
1.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 |
2.优化使用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案例分析 |
案例一:《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案例二:《秋天的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案例三:《jqx》(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案例四:《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
致谢 |
(2)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成果 |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成果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学 |
二、衔接 |
第二节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施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指导 |
二、语文教科书的全新编排 |
三、相关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撑 |
第三节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价值 |
一、提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水平 |
二、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四、增强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教学统筹管理能力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基于教师问卷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第三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群体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衔接意识薄弱,忽视方法层面的衔接 |
二、衔接技能不足,指导行为落实不到位 |
三、理论支撑不足,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解读 |
四、衔接视野狭窄,对文言选文缺少系统认识 |
五、忽视题目差异度,对重难点的定位不够准确、客观 |
第二节 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学习兴趣较低,衔接意识薄弱 |
二、学习自制力较差,错失衔接关键期 |
三、学习主动性较低,日常习惯比较消极被动 |
第三节 学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交流渠道单一,缺乏针对性 |
二、重视程度较低,对衔接缺乏关注 |
第四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层面的衔接 |
一、研读课程标准,找准衔接立足点 |
二、聚焦文言选文,定位衔接切入点 |
三、把握题目差异,以试题指导教学 |
第二节 “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 |
一、关注学生,加强衔接指导 |
二、增强方法连续性,搭建衔接桥梁 |
三、制定衔接计划,提高学习主动性 |
四、加强知识迁移,构建衔接思维导图 |
第三节 教学管理层面的衔接 |
一、加强中小学校际互动,构建一体化格局 |
二、推广文言文成长记录袋,记录衔接历程 |
三、实施衔接课教学机制,搭建缓冲平台 |
第五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课举隅 |
第一节 课前导学案设计 |
第二节 教学方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一、课后习题的重要价值 |
二、教科书课后习题的利用现状 |
三、课程标准对课后习题的设计要求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课后习题相关理论的研究 |
二、课后习题编排的研究 |
三、课后习题使用的研究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语文教科书 |
二、 “部编版”语文教科书 |
三、语文课后习题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法 |
三、统计法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 |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后习题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二节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二、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对课后习题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三章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总体概况 |
第一节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分析 |
一、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题量分析 |
二、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题型分析 |
三、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结构分析 |
四、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内容分析 |
第二节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特点 |
一、题量设置少而精 |
二、题型丰富,互相联系 |
三、结构层次鲜明、重点明确 |
四、内容注重能力培养、文化传承 |
第四章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使用现状的调查——以昆明xx小学为例 |
第一节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小结 |
一、教师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二、学生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使用建议 |
第一节 教师使用教科书课后习题的建议 |
一、充分利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习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三、根据题目需要,跨越学科延伸 |
四、根据题目需要,适当补充调整 |
(一)补充课后习题的形式 |
(二)调整使用练习的方式 |
(三)根据题目需要补充适当的方法指导 |
五、合理进行划分,灵活使用习题 |
六、转变评价方式,及时给予反馈 |
(一)评价以学生为主,鼓励互相评价 |
(二)因人而异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体制 |
第二节 学生使用教科书课后习题的建议 |
一、树立练习主体观念,充分重视课后习题 |
二、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 |
三、增强合作、探究式的习题学习法 |
四、增强批判性思维,勇于提出质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学生的问卷调查 |
附录 B 关于“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教师的问卷调查 |
附录 C 关于“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教师访问提纲 |
致谢 |
(4)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群文阅读的学理阐释 |
第一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群文阅读教学的独特价值 |
第二章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高中教师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
第二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
第三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方法 |
第一节 议题的拟定 |
第二节 内容的选择 |
第三节 全员参与、达成共识 |
第四章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具体应用 |
第一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理性反思 |
第二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
第三节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应用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2 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致谢辞 |
(5)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2.1 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1.2.2 线上翻转的研究现状 |
1.2.3 对外汉语阅读课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对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二章 初级汉语阅读课的教学现状调查 |
2.1 调查问卷设计 |
2.1.1 针对教师的问卷 |
2.1.2 针对学生的问卷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 |
2.2.2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
2.3 线上翻转运用于对外汉语阅读课的可行性分析 |
2.3.1 已具备的条件 |
2.3.2 可解决的问题 |
2.3.3 能实现的展望 |
第三章 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
3.1 图式理论 |
3.2 教学目标与原则 |
3.2.1 教学目标 |
3.2.2 教学原则 |
3.3 课时安排 |
3.4 教学资源 |
3.4.1 教材 |
3.4.2 线上资源 |
3.5 教学平台和软件 |
3.6 教学内容 |
3.7 教学过程 |
3.8 教学评价方式 |
3.9 教学模式 |
第四章 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翻转课堂的实施 |
4.1 线上翻转课堂 |
4.1.1 第一周录播课 |
4.1.2 第一周直播课 |
4.1.3 第二周录播课 |
4.1.4 第二周直播课 |
4.1.5 辅助教学 |
4.2 效果评价 |
4.2.1 教师角度 |
4.2.2 学生角度 |
4.3 教学反思 |
4.3.1 课程安排 |
4.3.2 教学内容设计 |
4.3.3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
4.3.4 课堂活动和教学节奏 |
4.3.5 教学评价 |
4.4 教学建议 |
4.4.1 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
4.4.2 增加实践阅读的机会 |
4.4.3 注重词汇的积累 |
4.4.4 适当增加阅读课课时 |
第五章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不足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调查(教师版) |
附录二: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线上教学的调查(学生版) |
附录四: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 |
附录五:关于线上翻转课堂的调查 |
(6)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的目的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相关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概述 |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
(一)教学目标以“传授知识”为主 |
(二)教学方法以“灌输式”为主 |
(三)考核标准以“应试”为主 |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四、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概况 |
五、传统教学模式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
六、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变革 |
第二章 “二五二”教学模式的概述 |
一、内涵 |
二、特点 |
(一)针对性 |
(二)创新性 |
(三)自主性 |
(四)启发性 |
(五)系统性 |
(六)完整性 |
三、理论依据 |
(一)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 |
(二)哲学理论依据 |
四、基本流程 |
(一)课前准备环节 |
(二)课堂操作环节 |
(三)课后反馈环节 |
五、意义 |
(一)课堂学习方式方面 |
(二)学生思维能力方面 |
(三)教师教学理念方面 |
第三章 “二五二”教学模式在不同语文课型中的应用 |
一、文本讲授课 |
(一)诗歌 |
(二)文言文 |
(三)小说 |
(四)戏剧 |
(五)散文 |
二、练习讲评课 |
(一)基本操作流程 |
(二)注意事项 |
三、作文指导课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操作 |
(三)课后反馈 |
四、阅读探究课 |
(一)明确目标 |
(二)自主学习 |
(三)质疑探究 |
(四)总结阅读 |
五、思维训练课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堂操作 |
(三)课后反馈 |
六、复习提升课 |
(一)关于复习提升课教学流程的总体介绍 |
(二)具体分类介绍 |
第四章 “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情况及效果评估 |
一、“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 |
(一)学校重视“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 |
(二)教师对“二五二”教学模式的运用情况 |
(三)学生对“二五二”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及其所受到的影响 |
二、“二五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
(一)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学生成绩显着提高 |
(二)课堂氛围有所改善,师生关系更加亲密 |
(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方式有所转变 |
(四)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
(五)团队智慧得到发挥,教师能力得以提升 |
第五章 “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反思及策略研究 |
一、“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二、“二五二”课堂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 |
(一)学校方面 |
(二)教师方面 |
(三)学生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问卷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学生问卷 |
附录4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7)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预测策略单元”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1.社会需要策略性的阅读者 |
2.统编本教材重视阅读策略教学 |
3.预测策略作为首个策略单元的重要性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综述 |
1.阅读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
2.预测策略的意义 |
3.预测策略的教学现状 |
四 理论基础 |
1.元认知策略 |
2.建构主义理论 |
五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学习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与对象 |
第二节 调查方法与设计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章 “预测策略单元”教学梳理与设计 |
第一节 单元规划设计 |
第二节 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
第三节 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
第三章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学案例研究 |
第二节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学案例研究 |
第三节 《小狗学叫》教学案例研究 |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学习调查(后测) |
第二节 小学语文预测策略教学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预测策略掌握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预测策略学习访谈提纲 |
附录C 学生预测策略学习访谈内容 |
附录D 小学阶段阅读目标与内容 |
致谢 |
(8)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研究设计 |
二、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发放与回收 |
(二)英语学习力整体情况 |
(三)不同个人基本情况英语学习力的差异分析 |
(四)学习力影响因素与学习力的相关分析 |
(五)访谈结果分析 |
(六)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三、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存在的问题 |
(二)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存在问题的归因 |
四、提升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的策略 |
(一)加强基础训练以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
(二)灵活教法以优化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 |
(三)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以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 |
(四)提升第二语言习得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语言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职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 |
附录三 因子载荷系数表格 |
附录四 |
致谢 |
(10)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实施因水平而教的重要意义 |
第二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研究设计与实践行动概况 |
第一节 行动研究基本信息 |
第二节 行动研究的设计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分析 |
第三章 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 |
第二节 行动实施 |
第三节 观察分析 |
第四节 反思总结 |
第四章 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行动计划 |
第二节 行动实施 |
第三节 观察分析 |
第四节 反思总结 |
第五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行动研究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实施成效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剖析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应用的问题归因 |
第六章 因水平而教教学策略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内容优化路径 |
第二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方法优化路径 |
第三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组织优化路径 |
第四节 因水平而教的教学评价优化路径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一:行动研究学生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二:行动研究教师访谈记录表 |
附录三:第一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四:第二阶段行动研究课堂教学实录 |
附录五: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四、抓住课文题目进行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D]. 邓鑫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D]. 李国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研究[D]. 常明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高中现代散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严泽花.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5]基于线上翻转的对外汉语初级阅读课教学设计[D]. 钱莙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6]栾川一高“二五二”语文教学模式研究[D]. 李童耕.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7]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预测策略单元”教学实践研究[D]. 陈诗怡.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8]中职学校高考班学生英语学习力调查研究[D]. 王景. 西南大学, 2020(05)
- [9]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10]小学语文复习课中的因水平而教 ——一个行动研究的视角[D]. 赵欢. 三峡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