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上”与“下”的位置隐喻

认知视角下“上”与“下”的位置隐喻

一、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古丽扎尔·阿卜杜[1](2021)在《汉语概念隐喻的维译研究 ——以《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为例》文中指出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汉语维吾尔语文版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并从隐喻翻译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对汉语概念隐喻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进行论述。第一章绪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与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介绍了语料来源。第二章概念隐喻的汉语维吾尔语对比分析。运用概念隐喻分类方法,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中10125处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方位性隐喻等三类,对其子类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概念隐喻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从隐喻翻译角度,分析了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归纳出《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中概念隐喻维吾尔语翻译的四条基本特点,总结了影响隐喻翻译策略的四大因素。第四章结论。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相关研究的展望。

曹露露,王占斌[2](2021)在《概念隐喻视角下信天游的隐喻翻译》文中指出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精髓,是陕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体裁,其歌词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系统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修辞翻译的局限。认知语言学将概念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来研究,其实质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主要以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本体性隐喻为依托,对信天游的现有译本进行认知性分析,旨在使读者通过隐喻的认知性思维能有效的理解原文和译文中再现的文化特征。

唐嘉俐[3](2021)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庄子》隐喻英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概念隐喻的核心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深层思维中,也体现在语言的层面。这种系统映射在《庄子》一书中,从词语层面到语篇层面甚至是语言层面都有所体现。充分理解这些概念隐喻,是做好《庄子》英译的关键。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为基础,以Watson, Hamill, Seaton和冯友兰的三个《庄子》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性隐喻三个分类中,分析《庄子》隐喻的英译。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学对隐喻英译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而隐喻的英译分析又为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宋楚宁[4](2021)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中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着作发行以来,目前为止已经出了三卷,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其中的政治性隐喻是书中的一大特色,使用生动影响的概念隐喻去表达抽象的政治语言,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本研究以美国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的中文版本作为语料,对其所有篇章整合并分类出对内话语和对外话语,并将对内和对外话语体系类别中的概念隐喻分别分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方位性隐喻这三种类型隐喻去研究,对各个分类中的常见的隐喻类型举例分析,进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发现,习近平在对内和对外发言隐喻使用的隐喻的方法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其隐喻应用的相似性来源于国内和国外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经验,如建筑隐喻、道路隐喻、河流隐喻、人类隐喻、家庭隐喻等都很常见,而差异来自于各国文明不同的习俗和文化背景,对内话语中的隐喻常见于中国俗语、歇后语、成语等,而对外话语讲究平等、自由、友好趋向的隐喻等等。

汤璐妍[5](2020)在《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特蕾莎·梅辞职报告语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概念隐喻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使关于隐喻的研究从修辞学领域转向认知学领域,而政治语篇中的隐喻认知研究也日益成为热门议题。《特蕾莎·梅辞职报告》是典型的政治语篇,本文以 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根基,在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以及实体性隐喻视角下,考察 2019 年5月4日特蕾莎·梅辞职报告中隐喻的认知模式,详细阐释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特征,为政治语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熊奥奔[6](2020)在《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五官作为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要通道。人类借助五官接收信息,同时结合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人脑进行加工后形成思维,用来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壮语五官相关词汇作为壮语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反映壮族人民通过自身认识世界。对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研究,可以揭示它们所承载的壮族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展示。因此,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壮语五官相关词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旨在发现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造词理据,以及壮语五官相关词汇所反映的壮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五官相关词汇主要指壮语“(?)(?)2(耳)”、“ta1(眼)”、“pa?k?(口)”、“(?)1(鼻)”、“lin?(舌)”五个感官的相关词汇。文章先在第一部分的绪论中对壮语的五官词进行界定说明,研究这几个感官所构成的词汇的分类情况。探索在原型范畴理论中各词义之间是通过何种机制进行联系的,壮语五官相关词汇在概念隐喻理论中又是如何实现从身体经验域向抽象概念域的跨越,以及壮语五官相关词汇如何通过隐喻实现词义的引申和发展。通过运用原型理论范畴和概念隐喻理论,综合分析壮语五官相关词汇,探明了壮族人民的思维方式,以及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生成机制所反映的壮族人民的认知特征,包括以身体作为认知基础、认知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等。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7](2020)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文中提出翻译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挥着促进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桥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主题的重要讲话,并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全面详细阐述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和维吾尔文译本为语料,对概念隐喻进行了收集与分类,并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及特点。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从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和论文中撰写符号的写法进行阐述,为后文的写作提供参考。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即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政治文献翻译和概念隐喻研究综述等。第三和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根据隐喻意义及结构形成的认知理据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前人们总结的政治文献翻译原则及概念隐喻翻译策略,对收集到的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出每一类概念隐喻的翻译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进而归纳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概念隐喻的翻译特点。第五章为结论,对以上三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据笔者统计整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共1986处使用了概念隐喻。本文在分析这些概念隐喻时,以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可将概念隐喻归纳为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和方位性隐喻。其中结构性隐喻包括旅程隐喻、建筑隐喻、军事隐喻、疾病隐喻、家庭隐喻和为数不多的其他结构性隐喻。本体性隐喻包括人类隐喻、植物隐喻、河流隐喻、动物隐喻和其他本体性隐喻。方位隐喻包括上-下隐喻、前-后隐喻和中心-边缘隐喻。经统计概念隐喻的使用比例发现,结构性隐喻的使用频率最高,占81.52%,其中旅程隐喻占37.51%,建筑隐喻占24.51%,军事隐喻占14.45%,疾病隐喻占2.25%,家庭隐喻占1%,其他结构性隐喻占1.81%。本体性隐喻的使用次数仅次于结构性隐喻,占总使用次数的17.37%,其中人类隐喻占9.91%,植物隐喻占2.31%,河流隐喻占3.91%,动物隐喻占1.06%,其他本体性隐喻占0.2%。方位性隐喻使用次数最少,占总使用次数的1.2%,其中上-下隐喻占0.4%,前-后隐喻占0.5%,中心-边缘隐喻占0.3%。通过对概念隐喻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维吾尔文翻译主要采用了三种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法、意译法和套用法。其翻译策略为保留原文隐喻意象直译重现,舍弃原文隐喻意象解释喻义,译为明喻,保留喻义替换原文隐喻意象等。

甘璐[8](2020)在《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在结合意象图式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学说对现代汉语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语义生成过程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分析。文章将“吃+NP”述宾结构分为原型结构与非原型结构,指出非原型结构包括表征“吃饭事件”的非原型和表征“其他事件”的非原型两类,然后分别考察隐喻和转喻机制在这两类结构的形成中所体现的作用。全文旨在针对这两类结构在语言学界引发的语义理解争议和从语义到句法的生成映射等研究问题作出较为详尽的回答和预测。全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引言。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其次回顾、梳理并评述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述宾结构发展历程和整体概况,肯定研究成果的同时找到其中潜在的问题,并说明这些现有的成果和不足为本文提供了解题思路和探索空间;再次说明本文的创新点,阐述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最后指出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理论基础。介绍认知视域下的隐喻与转喻的核心内容。就隐喻而言,主要涉及隐喻的界定、概念性和系统性特点;就转喻而言,除了涉及转喻的界定等基础内容外,还将转喻置于句子的层面进行分析。从转喻与句法结构的互动、影响转喻实现的语境因素中体现转喻句法解释力的相对性和语境调控力的支配性。本章最后指出隐喻与转喻的互例,提出影响二者形成和运作的基本要素即意象图式的概念,进而阐释意象图式对隐喻意义和转喻意义的构建作用。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的结合可以构成识解语义动态生成的网状框架。这些都为后章节关于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研究的开展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第三章:表征“吃饭事件”的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对“吃饭事件”场景中涉及的处所成分和工具成分从常规的状中位置位移到动词宾语位置的认知理据进行个案分析。研究表明,位移而成的非原型“吃+NP(处所/工具)”述宾结构归因于这两类语义角色的转喻操作。突显的处所/工具格与受事格“食物”的概念邻近性是它们占据宾语位置的认知动因。在揭示结构生成性的转喻机制同时也分别例证了转喻的能产性、限制性同句法语义的互动,以及语境对转喻限制性的临时压制所表现出的语用调控力。本章的最后还根据上述包括处所宾语和工具宾语在内的个例分析提出自足、半自足和虚自足的分类概念,继而从“先入为主”的角度对促使结构形成和发展的自足度变化机制作了说明。第四章:表征“其他事件”的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对影响结构意义生成和理解的重要组分,即动词“吃”从原型义扩展到引申义的意义连接机制、宾语“NP”在动词“吃”引申语义限制下发生指称物和指称属性变化的现象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动词“吃”的意义衍生遵循一般的认知规律和原则,空间运动图式是原型“吃饭事件”的图例表征,用以整合非原型“其他事件”的“吃”的引申义是以图式系统的动态连贯性为基础,进食活动中特定阶段的突显和其他阶段的隐藏引发的过程相似为理据扩展而来。由此可知,“吃”的意义连接机制是隐喻的思维运作。宾语“NP”则在“吃”隐喻义的引导下发生了域内、域外的指称转移和属性义的变化,“NP”不同侧面的质性突显是促发变化的概念基础。动词“吃”、宾语“NP”及“吃+NP”述宾结构的语义框架也在论述的过程中依次建构。同时,文章进一步细化了过程相似的本质表现点,并运用实例解析了表征同一事件的常规与非常规述宾表达之间的异同之处。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今后研究应继续深入的方向。

程美馨[9](2020)在《《这边风景》中的隐喻研究》文中指出隐喻是现下语言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从修辞角度对隐喻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对比论”“替代论”“互动论”“映射论”“概念合成论”五种理论。其中莱考夫和约翰森(Lakoff&Johnson)提出的“映射论”,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认为隐喻形成于人的思维,而语言是其表现形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隐喻为理论基础,以作家王蒙的作品《这边风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隐喻进行描写解释和分析研究。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梳理国内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现状,厘清其理论系统和主要学术观点,并结合小说文本和语料,分析施喻者和受喻者的主体性内涵,探究施喻者如何构建隐喻,受喻者解读隐喻的思维路径,方便人们理解隐喻的构建方式及其背后的含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由五小节构成。第一节为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二节为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三节为国内外研究综述,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理论观点,以及《这边风景》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四节为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五节为本文语料来源介绍。第二章为隐喻理论概述部分,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为概念隐喻理论介绍,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三种类型即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其次,介绍了隐喻的特点即隐喻具有系统性和相似性。然后,介绍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最后,介绍了隐喻具有使抽象事物具象化、使语言生动形象化、使表意丰富委婉化、通过隐喻探寻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隐喻探究事物的本质等功能。第二节为概念合成理论介绍,主要介绍了概念合成理论及概念合成网络图。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这边风景》中隐喻的分类与阐述部分,由四小节构成。第一节为方位隐喻,主要结合书中的例句介绍了上和下、前和后、高和低的方位隐喻。第二节为本体隐喻,从实体与物质隐喻、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对文中存在的本体隐喻进行阐述。第三节为结构隐喻,对文中存在的旅途隐喻、河流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进行了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这边风景》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部分,由三小节构成。第一节为施喻者与隐喻构建,分析了隐喻产生的原因、施喻者构建隐喻的过程。第二节为受喻者与隐喻解读,分析了受喻者解读隐喻的过程、影响解读的因素。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这边风景》中隐喻研究的借鉴意义部分,由四小节构成。第一节为始源域的多元性,通过对文中的隐喻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始源域具有多元性,既可是具体始源域又可是抽象始源域。第二节为隐喻构建的指导原则,施喻者在构建隐喻时具有主体性,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认知来进行构建,但为了避免造成隐喻滥用现象,施喻者在构建隐喻时需遵循自洽原则。第三节为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通过总结《这边风景》中隐喻的功能来概括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六章结语部分。对全文的观点进行了总结,说明本文存在的局限与问题。

荒木京(KEI ARAKI)[10](2018)在《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也是构成语言基本词汇和常用词汇的重要来源。因此,很多语言里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体词汇和惯用语。汉语和韩语都存在着大量人体器官隐喻方面的惯用语,这些惯用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长期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其中隐喻所具有的思维上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独特性,使其理解过程必然需要透过语言表象进行思维分析和文化阐释。本论文以汉韩语中的人体惯用语为考察对象,以日常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体隐喻惯用语为考察语料,共对比分析了涉及“头颈部”、“躯干部”、“四肢部”、“脏腑部”等26个人体部位组成的惯用语。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Humboldt的语言世界观、Spair-Whorf的语言相对论以及其他语言哲学、人类文化学方面的论着为理论与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汉韩两种语言中人体隐喻惯用语的认知方式的异同及其成因。首先,通过对人体惯用语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汉韩人体惯用语的隐喻及转喻,进而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体惯用语的空间隐喻、容器隐喻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继而对汉语和韩语人体惯用语的隐喻类型、认知机制以及认知映射模式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然后分析了从人体域映射到各种目标域的现象,按源域到目标域的分类进行了隐喻研究,从多角度比较了汉韩人体隐喻机制和类型的异同。汉韩人体惯用语的映射模式分为两种,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以及从非人体域投射到人体域。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有利于人类新概念的形成与表达,通过本文的考察,汉韩人体惯用语以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和“抽象域”为主。从非人体域向人体域投射有利于人类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和对相关事物或概念的认识与表达。这类投射分为:空间域、颜色域、味觉域等。最后,本文分析了汉韩人体的惯用语映射模式的异同,分别归纳了汉韩“源域和目标域相同的惯用语”和“源域不同”、“目标域不同”的惯用语。在对汉韩人体惯用语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做了文化方面的扩展性研究,探索了汉韩民族的隐喻认知机制,概括出了两种语言背后所折射出的源于不同文化和思维的模式及其映射模式。

二、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概念隐喻的维译研究 ——以《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第四节 语料来源与转写符号
第二章 概念隐喻的汉语维吾尔语对比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认定和统计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汉语维吾尔语对比实例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方位性隐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概念隐喻的维吾尔语翻译研究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维吾尔语翻译方法分析
        一、保留原隐喻——直译法
        二、释义原隐喻——意译法
        三、转换原隐喻——转换法
        四、舍弃原隐喻——缩略法
        五、音译原隐喻——音译法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维吾尔语翻译特点
        一、忠实表达原作的观点
        二、保持原作语言特点
        三、注重语言差异,使译文通俗易懂
        四、确切反映爱憎色彩
    第三节 概念隐喻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文本类型
        二、文化因素
        三、语言因素
        四、社会因素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概念隐喻关键词总表
    附录二、《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概念隐喻的翻译方法关键词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概念隐喻视角下信天游的隐喻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与陕北信天游英译
    (一)结构性隐喻
    (二)方位性隐喻
    (三)本体性隐喻
四、结语

(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庄子》隐喻英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概念隐喻理论
3《庄子》概念隐喻英译分析
    3.1《庄子》结构性隐喻的英译分析
    3.2《庄子》方位性隐喻的英译分析
    3.3《庄子》本体性隐喻的英译分析
4 结语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中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习近平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方位性隐喻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中的概念隐喻的分类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的概念隐喻分析
    第一节 对内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方位性隐喻
    第二节 对外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本体性隐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内和对外话语中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第一节 结构性隐喻的特征
        一、对内和对外话语中相似的结构性隐喻特征
        二、对内和对外话语中不同的结构性隐喻特征
    第二节 本体性隐喻的特征
        一、对内和对外话语中相似的本体性隐喻特征
        二、对内和对外话语中不同的本体性隐喻特征
    第三节 对内和对外话语的方位性隐喻的特征对比
    第四节 对内和对外话语使用隐喻相似和不同的原因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社会环境因素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特蕾莎·梅辞职报告语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结构性隐喻
    (二)方位性隐喻
    (三)本体性隐喻
三、结语

(6)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理论综述
        二、研究成果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五节 行文框架
第二章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概述
    第一节 壮语五官词的界定
    第二节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分类
        一、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形式
        二、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感情色彩
        三、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表达作用
第三章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范畴与范畴化
        二、原型范畴理论
    第二节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一、(?)(耳)的原型理论范畴分析
        二、(?)(眼)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三、(?)(嘴)的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四、(?)(鼻)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五、(?)(舌)原型范畴理论分析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隐喻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隐喻的定义
        二、隐喻的基础
    第二节 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生成与概念隐喻的类型
        一、结构性隐喻
        二、方位性隐喻
        三、本体性隐喻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从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看壮族的认知特征
    第一节 身体是认知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认知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
    第三节 隐喻是认知的重要手段
    第四节 认知是概念整合的过程
第六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第三节 语料来源与转写符号
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治文献的翻译理论概述
        一、政治文献的定义和特点
        二、政治文献的翻译原则
    第二节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一、概念隐喻的定义
        二、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第三节 政治文献翻译与概念隐喻研究综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及实例分析
    第一节 概念隐喻的认定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实例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
        二、本体性隐喻
        三、方位性隐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隐喻维译策略研究
    第一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一、结构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二、本体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三、方位性隐喻维译实例分析
    第二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概念隐喻维译方法分析
        一、直译法
        二、意译法
        三、套用法
    第三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概念隐喻的维译特点
        一、忠实原文内容,保持原作语言特点
        二、注重语言差异,使译文通俗易懂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
    1.2 与选题有关的研究概况
        1.2.1 初始阶段: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
        1.2.2 发展阶段: 从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1.2.3 深入和多样化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1.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隐喻理论
    2.2 转喻理论
    2.3 隐喻与转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表征“吃饭事件”的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
    3.1 非原型“吃+NP(处所)”述宾结构
    3.2 非原型“吃+NP(工具)”述宾结构
    3.3 表征“吃饭事件”的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生成的自足性预测
        3.3.1 结构自足度的划分
        3.3.2 从“先入为主”的角度看结构自足度的变化机制
        3.3.2.1 社会现象的“先入为主”
        3.3.2.2 语言背景的“先入为主”
        3.3.2.3 “常说性”探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征“其他事件”的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认知语义分析
    4.1 动词“吃”的认知语义分析
        4.1.1 动词“吃”的意象图式及意义连接机制
        4.1.2 动词“吃”的多义体系
    4.2 宾语“NP”的认知语义分析
        4.2.1 领属突显
        4.2.2 构成突显
        4.2.3 性质突显
    4.3 “吃+NP”述宾结构语义框架的建构与表征“其他事件”的结构特征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语料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这边风景》中的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2 隐喻理论概述
    2.1 概念隐喻
        2.1.1 概念隐喻的分类
        2.1.2 概念隐喻的特点
        2.1.3 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
        2.1.4 概念隐喻的功能
    2.2 概念合成理论
    2.3 小结
3 《这边风景》中隐喻的分类与阐述
    3.1 方位隐喻
        3.1.1 上和下的方位隐喻
        3.1.2 前和后的方位隐喻
        3.1.3 高和低的方位隐喻
    3.2 本体隐喻
        3.2.1 实体与物质隐喻
        3.2.2 容器隐喻
        3.2.3 拟人隐喻
    3.3 结构隐喻
        3.3.1 旅途隐喻
        3.3.2 河流隐喻
        3.3.3 建筑隐喻
        3.3.4 战争隐喻
    3.4 小结
4 《这边风景》中隐喻的构建与解读
    4.1 施喻者与隐喻构建
        4.1.1 隐喻产生的原因
        4.1.2 施喻者构建隐喻的过程
    4.2 受喻者与隐喻解读
        4.2.1 受喻者解读隐喻的过程
        4.2.2 影响解读的因素
    4.3 小结
5 《这边风景》中隐喻研究的借鉴意义
    5.1 始源域的多元性
        5.1.1 具体始源域
        5.1.2 抽象始源域
    5.2 隐喻构建的指导原则
    5.3 文学作品中隐喻的功能
        5.3.1 表达情感,引发共鸣
        5.3.2 幽默风趣,激发兴趣
    5.4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先行研究
        1.4.1 中国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汉韩人体惯用语对比研究现状分析
    1.5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对象及界定
        1.5.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汉韩人体惯用语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
    2.1 认知语言学
        2.1.1 隐喻与认知
        2.1.2 概念隐喻理论
        2.1.3 概念转喻理论
    2.2 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2.2.1 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
        2.2.2 沃尔夫-萨丕尔的语言相对论
        2.2.3 人类语言学
第三章 基于认知的汉韩人体惯用语考察
    3.1 人体部位的界定
        3.1.1 人体范畴
        3.1.2 人体部位的分类与界定
    3.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具体分类
        3.2.1 头颈部
        3.2.2 四肢部
        3.2.3 躯干部
        3.2.4 脏腑部
    3.3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统计
    3.4 小结
第四章 从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投射对比
    4.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人体域投射于具体域
        4.1.1 形状类比
        4.1.2 状态/性质类比
        4.1.3 行为类比
    4.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人体域投射于抽象域
        4.2.1 喜悦
        4.2.2 愤怒
        4.2.3 悲伤
        4.2.4 恐惧
    4.3 小结
第五章 从非人体域到人体域的投射对比
    5.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空间域投射于人体域
        5.1.1 前后空间域
        5.1.2 上下空间域
        5.1.3 长短空间域
        5.1.4 大小空间域
        5.1.5 中心-边缘空间域
    5.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颜色域投射于人体域
        5.2.1 红色
        5.2.2 黑色
        5.2.3 白色
    5.3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味觉域投射于人体域
    5.4 小结
第六章 映射模式的异同
    6.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的相同点
        6.1.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和目标域相同
        6.1.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相似性
    6.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模式的不同点
        6.2.1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6.2.2 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映射源域不同目标域相同
    6.3 小结
第七章 映射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1 汉语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1.1 汉语人体惯用语的多义性
        7.1.2 汉语独有的人体惯用语
    7.2 韩语人体惯用语的认知模式内部机制探析
        7.2.1 韩语人体惯用语的多义性
        7.2.2 韩语独有的人体惯用语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文研究的内容总结
    8.2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
    8.3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后记

四、从认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概念隐喻的维译研究 ——以《毛泽东选集》(第一、二卷)为例[D]. 古丽扎尔·阿卜杜.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概念隐喻视角下信天游的隐喻翻译[J]. 曹露露,王占斌. 榆林学院学报, 2021(03)
  • [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庄子》隐喻英译分析[J]. 唐嘉俐. 英语广场, 2021(09)
  •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三卷)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 宋楚宁.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特蕾莎·梅辞职报告语篇分析[J]. 汤璐妍. 汉字文化, 2020(24)
  • [6]壮语五官相关词汇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 熊奥奔.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概念隐喻维译研究[D]. 古丽妮尕尔·玉苏普.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8]非原型“吃+NP”述宾结构的隐喻与转喻认知模式研究[D]. 甘璐. 南昌大学, 2020(01)
  • [9]《这边风景》中的隐喻研究[D]. 程美馨.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汉韩人体惯用语的认知对比研究[D]. 荒木京(KEI ARAKI).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认知视角下“上”与“下”的位置隐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