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曹性明[1](2016)在《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安全是关乎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先决条件。我国人口占全世界近四分之一,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搞好粮食种植,不断提升产能以满足中国人民日渐增加的粮食消费需求。在先后出台耕地保护措施、粮食补贴政策后,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热情不断增长。本研究通过对基层乡镇的实际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运用个案分析、实例分析方法来找出影响农民种粮意愿的因素,经过比较分析确定影响种粮意愿的强烈,为妥善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一些看法。研究发现:长时间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政策倾斜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农民种粮意愿;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民种粮愿意的重要方式;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种粮意愿提升有促进作用;农业保障政策可以有效保护农民的种粮意愿。
刘旭莉[2](2014)在《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方法对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态势分析法(SWOT研究方法)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内部存在的优势、劣势,理清外部环境可能给产业带来的机遇、威胁,明确产业该采用“公司+专合+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并有针对性地为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民增收,产业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六节,其中第三、四、五、六节为本文重点。第一节绪论,论述文章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二节是理论基础阐述,主要介绍了特色农业产业相关的部分理论。第三节是对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为兴文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铺垫。第四节是对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介绍,描述了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目前的良好发展状况。第五节是对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探讨产业发展模式。第六节是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参考意见。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1)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虽具有显着优势,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服务体系不到位;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规模偏小和品牌意识欠缺等。(3)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采用“公司+专合+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壮大和发展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
李燕[3](2012)在《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国家连续出台9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经济层面看,全省“三化”进程明显提速,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沿海产业向省内腹地转移进程不断加快,加上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等战略工作的推进,为“三农”业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与此同时,“三农”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从农行股改上市后要求看,利润增长刚性化、信息披露透明化、市场目标多元化对服务“三农”的压力空前加大,县域银行作为单纯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管理体制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导及应变能力的缺失和不足,加剧了“三农”客户不断丰富的金融需求和县域金融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从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入手,着重从县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效及服务动作体系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本文论述了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三项扶持政策即财税政策、监管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落实情况及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成效,即经营活力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扩大,服务县域经济力度不断提升,资产质不断提升,县支行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快,呈现较强的财务可持续性及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等,并提出服务“三农”的县域农行必须根据各地的区域发展特征,经济结构等着重在产品创新、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适用于“三农”和县域业务并有异于他行的运作体系。本文选择此课题的出发点是想基于自身工作体会,通过借鉴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对服务“三农”进行分析,并根据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当前机遇,提出了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并从五个方面即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加大金融创新、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为县域农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经营提供参考。
阳恺[4](2011)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提升国家和区域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本论文根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框架,结合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及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对四川省现代农业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效、农业科技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等予以分析阐述,尤其对政府主导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制度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践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分析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四川创新团队的建设的现实背景,指出了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创新团队建设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作用,在介绍“四川创新团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政府主导下“四川创新团队”制度化建设、组织管理、团队构建、运行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探索,总结了其在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和经验,其中对最大的亮点在于政府的强力推动,同时指出当前尚存在的组织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科技资源整合度不高、经费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等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汪雪梅[5](2010)在《SCP框架下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以四川水稻生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良种推广补贴”是我国在入世后,利用《农业协议》等有关规则,出台的第一个农业补贴政策。自2002年以来,国家对良种推广补贴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其投入也随着其政策效果的显现而逐步增大。8年来,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对提高我国种植业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激发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快种植业生产的规模化程度以及促进种植业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致使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种植业生产的助推作用,有的甚至与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完全相悖。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作为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水稻产业发展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因此,为确保政策能发挥出预期的作用,以四川水稻生产为例,分析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对种植业的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农业补贴特别是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研究成果回顾的基础上,借鉴产业组织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及农业政策学的相关知识,尝试构建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的SCP分析框架。并以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四川水稻生产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将良种推广补贴政策对水稻生产的作用过程进行量化。在市场结构方面,主要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及生产经营者的进入退出壁垒三个方面分析四川水稻市场的结构类型,其中市场集中度主要采用绝对集中度这一指标,从水稻年产量、水稻种植面积、水稻出售量三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在确定市场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分析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作用于市场结构的过程;在农户生产行为方面,在确定农户生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设定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探寻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讨论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的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一般设定的影响因素之间是否相同,并分析此现象的原因,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作用于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过程;在绩效分析方面,则主要对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示范区、项目辐射区和非项目区的农户水稻生产情况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用量化的方式分析良种推广补贴对农户水稻生产的助推作用。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1)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属于“绿箱”政策范畴;(2)四川水稻市场现阶段正处于完全竞争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转变的时期,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主要作用于市场集中度来影响其市场结构;(3)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的四川农户水稻生产行为主要受农户基本特征变量、投入产出变量、农户认知变量及区域变量的影响,其中投入产出变量是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作用于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主要着力点;(4)在绩效方面,发现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示范区与项目辐射区的农户水稻生产效果均比非项目区的更好等结论。最后,文章根据良种推广补贴对水稻生产的作用过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黎汉云,何祖才[6](2001)在《稻米结构调整的实践和再思考》文中认为2 0 0 0年作者提出了调整稻米结构的战略。经过 1a来的实践 ,对稻米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认为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稻米结构调整 ,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之前 ,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是高产而不是优质。并就四川省优质米品种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姜心禄[7](2000)在《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市场需求 ,克服农民增粮不增收 ,增产不增效的现象 ,对四川省现阶段发展优质稻生产中的五项必要工作 ,提出了个人见解。
四川省农业厅!成都 610041[8](2000)在《四川省2000年优质稻生产发展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伯霜[9](1999)在《牢牢牵住优质稻米这个牛鼻子》文中研究指明
柳谷春[10](2012)在《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荆州市畜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家庭副业向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畜禽养殖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向规模化、专业化养殖转变,促进了荆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但是,在“城镇化、工业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荆州市畜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调整与优化畜牧生产结构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荆州市畜牧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开篇对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进行了理论诠释,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然后运用实地调查的资料,对荆州市畜牧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湖北省、荆州市周边县市以及荆州市各县市区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畜群结构和畜产品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根据荆州市畜牧生产的现状,结合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相关理论,提出了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对策及保障机制。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够,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低,2011年畜牧产值121.5亿元,只占25.1%,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畜牧生产结构不优,猪禽比重大、草食畜禽比重低,生猪、家禽分别占49.6%、36.1%,草食牲畜只占14.29%,畜禽肉产量中猪肉占75%、禽肉占22.4%、牛羊肉只占2.6%;大型加工型龙头企业缺乏,畜禽产品加工滞后,加工产值比只有1:1;疫病防控难度大,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影响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是:在产业外部,社会把畜牧业当家庭副业、救灾产业的传统认识依然存在,思想观念陈旧;畜牧业养殖用地难、发展空间受限;融资难、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粪污处理难,养殖环保压力大;在产业内部,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困扰产业健康发展;畜禽养殖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比重低、标准化水平不高;加工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生产要素配置缺失,保障体系不健全。荆州市畜牧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荆州市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坚持“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产业化”,稳定生猪和家禽数量,着力提高品质和质量,突破性发展水禽养殖,积极发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努力把荆州市建成江汉平原优质猪、优质禽、优质蛋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水禽(蛋鸭)养殖加工基地和具有农区特色的草食畜禽基地。实现目标:到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500万头,家禽出笼1亿只,牛出栏20万头、羊出栏30万只、兔出笼30万只,猪、禽、草食牲畜出栏比例由53.5:41.3:5.1调整为44.8:44.8:10.4;畜牧业生产产值170亿(现价),力争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以上,力争畜牧业产值比重占50%的县市1个,占30%的县市2个。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力争突破350亿,加工产值比达2:1。在区域布局上,重点建设6大板块,即:以松滋、监利、公安为重点的400万头生猪板块;监利、洪湖、公安为重点的3000万只蛋鸭板块;以荆州区、沙市区、公安、石首为重点的2000万只蛋鸡板块;以洪湖市、监利县为重点的2500万只肉鸭板块;以监利、荆州区、江陵县、松滋市为重点的5000万只肉鸡板块;以省畜牧良种场、喜洋洋、青阳岗牛场、康源兔业等公司为重点的20万头肉牛、30万只肉羊、30万只肉兔基地板块。在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上,要坚持资源合理利用原则、效益优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在工作措施上,要突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一是要突出县市区特色,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布局;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禽和草食牲畜,调整优化畜种结构;三是突出猪禽骨干品种,提升质量和档次,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四是突出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五是突出精深加工,推进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六是突出农牧结合,发展饲料作物,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障机制上,要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加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生产和信息服务等保障体系建设,破解养殖用地、融资、环保等发展瓶颈,优化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荆州市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国内和国际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意愿的相关理论 |
2.1 粮食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
2.1.1 农民种粮意愿 |
2.1.2 粮食生产相关政策 |
2.1.3 土地流转 |
2.1.4 土地抛荒 |
2.2 保障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修水县SF镇农民种粮现状 |
3.1 修水县SF镇情况概述 |
3.2 修水县SF镇农业发展情况概述 |
3.3 修水县SF镇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果 |
3.3.1 加快农业产业招商 |
3.3.2 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
3.3.3 加快做好农业基础完善工作 |
3.3.4 加快有序推进土地流转 |
3.3.5 对农业产业合作社培植 |
3.3.6 增加农业产业科技培训 |
3.3.7 注重打造本地特色品牌创建 |
3.4 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 |
第4章 SF农民粮食生产案例分析、比较 |
4.1 调查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访谈情况概述 |
4.2.0 农民种粮意愿简要分析 |
4.2.1 访谈反映情况概述 |
4.2.2 访谈对象和种粮意愿分类相关分析 |
4.3 各因素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情况分析 |
4.3.1 各因素对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 |
4.3.2 是什么正真影响农民种粮意愿 |
4.3.3 农民不愿种粮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注重完善体制机制,切实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2 注重加大农业投入,不断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3 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提升农民的种粮的意愿 |
5.2.4 注重农业科技发展,有序提升农民的种粮意愿 |
5.2.5 涉及提升农民种粮意愿的其他建议 |
5.3 延伸分析农业产业化中的新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 兴文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分析 |
3.1 兴文县概况 |
3.2 丰富的自然资源 |
3.3 发达的交通条件 |
3.4 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 |
3.5 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 |
4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兴文县农业发展现状 |
4.2 兴文县特色农业百花争艳 |
4.3 专业机构引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4.3.1 示范园区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
4.3.2 实力雄厚的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快速发展 |
4.3.3 广泛的专业合作组织推动产业发展 |
5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5.1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 |
5.1.1 地理优势 |
5.1.2 交通发达 |
5.1.3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
5.1.4 全县经济基础雄厚 |
5.1.5 多极特色产业支撑 |
5.1.6 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
5.1.7 产品品牌初具影响力 |
5.2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劣势 |
5.2.1 基础设施落后 |
5.2.2 产业规模偏小 |
5.2.3 特色农业效益偏低 |
5.2.4 品牌意识不强 |
5.2.5 服务体系不全 |
5.2.6 联结机制不紧密 |
5.3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的机遇 |
5.3.1 政府重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5.3.2 县校合作,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
5.3.3 国家大型项目开发机遇 |
5.3.4 民族待遇机遇 |
5.3.5 体制机制试点 |
5.3.6 市场潜力巨大 |
5.3.7 媒体关注 |
5.4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威胁 |
5.4.1 劳动力流失 |
5.4.2 外地品牌冲击 |
5.5 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6 兴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1 树立市场经营理念,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
6.2 抓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增强后劲 |
6.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
6.4 整合社会资源,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投入 |
6.5 积极扶持和壮大主体,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 |
6.6 加大科技创新,创建品牌,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从资本意志和社会责任看服务“三农” |
1.2.2 从农行统筹城乡的战略价值看服务“三农” |
1.2.3 从县域支行可持续发展看服务“三农”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四川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 |
2.1 县域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现状 |
2.1.1 县域概况 |
2.1.2 LC县对“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 |
2.1.3 LC县支行的主要“三农”金融业务 |
2.2 制约因素 |
2.2.1 认识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
2.2.2 前台、网点资源配置不足 |
2.2.3 “三农”产品服务,函待突破瓶颈 |
2.2.4 信贷业务责、权、利不对称 |
2.2.5 流程繁琐,准入条件高,影响信贷业务发展 |
3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及启示 |
3.1 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 |
3.1.1 建立“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架构 |
3.1.2 建立“六个单独”的事业部运行机制 |
3.2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三项扶持政策情况 |
3.2.1 财税政策 |
3.2.2 监管费政策 |
3.2.3 差别准备金政策 |
3.3 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 |
3.3.1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 |
3.3.2 坚持市场主导,持续发展 |
3.3.3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
3.3.4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 |
4 LC县域支行服务“三农”措施及其成效 |
4.1 LC县在县域金融中的商机 |
4.1.1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4.1.2 县域产业规划 |
4.1.3 服务“三农”的优势 |
4.2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做法及成效 |
4.2.1 LC县支行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
4.2.2 服务“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
4.3 “三农”金融服务运作体系 |
4.3.1 建立服务产品品牌体系 |
4.3.2 建立完善信贷运行机制 |
4.3.3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
5 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和建议 |
5.1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 |
5.1.1 实施差异化经营管理 |
5.1.2 加大产品创新推广力度 |
5.1.3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
5.1.4 健全信贷管理体系 |
5.1.5 强化业务风险管理 |
5.1.6 做实事业分部改革 |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2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 |
5.2.1 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 |
5.2.2 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 |
5.2.3 加大金融创新 |
5.2.4 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 |
5.2.5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论基础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 |
2.1 四川农业技术体系创新的现实背景 |
2.1.1 四川农业技术体系创新的困难 |
2.1.2 造成四川农业技术体系创新难的原因分析 |
2.1.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内涵 |
2.2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2.2.1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
2.2.2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
2.2.3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
2.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制度建设 |
2.3.1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主体职责 |
2.3.2 专家团队的主要职责 |
2.3.3 科技示范基地县的主要职责 |
2.4 “四川创新团队”的组织管理 |
2.4.1 “四川创新团队”领导小组的组成及其职责 |
2.4.2 “四川创新团队”咨询委员会组成及其职责 |
2.4.3 “四川创新团队”监督委员会组成及其职责 |
2.5 “四川创新团队”组织构建要求 |
2.5.1 对申报“四川创新团队”首席专家的要求 |
2.5.2 对申报“四川创新团队”岗位专家的要求 |
2.5.3 对申报“四川创新团队”专家的依托单位的要求 |
2.5.4 对申报“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产业科技示范县的要求 |
第三章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保障措施的建立 |
3.1 “四川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 |
3.2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组织体系不完善 |
3.2.2 运行机制不健全 |
3.2.3 科技资源整合度不高 |
3.2.4 经费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
3.3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保障机制的建立 |
3.3.1 加强组织领导 |
3.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3.3.3 加强资金保障 |
3.3.4 加强监督管理 |
3.4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资金管理 |
3.5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绩效考核办法 |
第四章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与改革发展对策 |
4.2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成效 |
4.2.1 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确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切入点 |
4.2.2 整合了科技资源、夯实了农业科技创新基础 |
4.2.3 优化了农业科技发展机制、提高了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
4.2.4 强化了农业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改善了农业科技创新环境 |
4.3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发展的对策 |
4.3.1 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
4.3.2 加大培育科技创新中介机构 |
4.3.3 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投资 |
4.3.4 重视农民的科技素质的提升 |
4.3.5 健全内部管理考核和监督机制 |
第五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SCP框架下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以四川水稻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农业补贴及相关的WTO规则 |
1.2.2 良种补贴相关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1.3.1 良种推广补贴 |
1.3.2 农户 |
1.3.3 农户水稻生产行为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2.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现状分析 |
2.1 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的政策范畴 |
2.2 种植业良种补贴政策发展概述 |
2.2.1 种植业良种补贴政策的现状 |
2.2.2 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的主要形式 |
2.2.3 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的成效 |
2.2.4 种植业良种补贴政策现存问题 |
2.3 四川省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概况 |
2.3.1 四川省区域概况 |
2.3.2 四川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的历程 |
2.3.3 四川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的现状及成果 |
3.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分析框架的构建 |
3.1 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概述 |
3.1.1 市场结构(Structure) |
3.1.2 经营主体行为(conduct) |
3.1.3 经营绩效(Performance) |
3.2 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的SCP分析理论框架 |
3.2.1 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SCP分析框架的特殊性 |
3.2.2 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的种植业产业市场结构 |
3.2.3 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的种植业的经营主体行为 |
3.2.4 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种植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 |
3.3 调查样本与问卷设计 |
3.3.1 调查样本 |
3.3.2 问卷设计 |
3.4 样本基本情况 |
3.4.1 被调查农户基本情况 |
3.4.2 农户拥有的农业生产资源 |
3.4.3 农户对良种推广补贴的认知情况 |
4.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四川水稻市场结构分析 |
4.1 四川省水稻市场集中度 |
4.2 四川省农户水稻生产的产品差异化 |
4.3 四川省水稻市场进出障碍分析 |
4.4 良种推广补贴对四川水稻市场结构的影响 |
5.良种推广补贴政策下四川农户水稻生产行为分析 |
5.1 农户经营水稻生产的目标 |
5.2 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研究假说 |
5.2.1 农户基本特征变量 |
5.2.2 投入产出变量 |
5.2.3 价格因素变量 |
5.2.4 农户认知变量 |
5.2.5 区域变量 |
5.3 良种推广补贴下四川水稻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模型选择 |
5.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5.4 良种补贴政策对农户水稻生产行为的影响 |
6.良种补贴政策下四川农户水稻生产绩效分析 |
6.1 农户水稻生产过程中的良种使用率 |
6.2 农户水稻生产过程的技术采用情况 |
6.3 农户水稻生产积极性 |
6.4 农户水稻生产收益情况 |
7.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与成果 |
(6)稻米结构调整的实践和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从我国国情出发, 必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施稻米结构调整 |
2 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之前, 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还是高产 |
3 四川在优质米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3.1 新品种推广与产业化开发脱节 |
3.2 优质米的产业化开发应有合理的生态区划 |
3.3 优质米的产业化应建立质量稳定的生产基地 |
3.4 大米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亟待改进 |
3.5 优质米的标准和评选程序有待完善 |
3.6 市场决定米价 |
(10)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与结构优化理论 |
2.1 畜牧业生产结构的涵义 |
2.2 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理论 |
第3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
3.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取得的主要成绩 |
3.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 |
3.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制约因素分析 |
4.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
4.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然性 |
4.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 |
第5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原则和目标 |
5.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
5.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基本原则 |
5.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调整的目标 |
第6章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及保障机制 |
6.1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构想与布局 |
6.2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
6.3 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粮食安全视角下农民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修水县SF镇为例分析[D]. 曹性明. 南昌大学, 2016(03)
- [2]兴文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D]. 刘旭莉.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3]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D]. 李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4]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阳恺. 电子科技大学, 2011(06)
- [5]SCP框架下种植业良种推广补贴政策效应分析 ——以四川水稻生产为例[D]. 汪雪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6]稻米结构调整的实践和再思考[J]. 黎汉云,何祖才. 杂交水稻, 2001(05)
- [7]四川省优质稻发展之我见[J]. 姜心禄. 四川粮油科技, 2000(04)
- [8]四川省2000年优质稻生产发展意见[J]. 四川省农业厅!成都 610041. 四川农业科技, 2000(03)
- [9]牢牢牵住优质稻米这个牛鼻子[J]. 李伯霜. 粮食问题研究, 1999(06)
- [10]荆州市畜牧业生产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对策研究[D]. 柳谷春. 长江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