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

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

一、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1](2021)在《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国内逐渐尝试用级配碎石作为路面结构的基层,但是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能力尚不清晰。本文针对级配碎石层冻胀和不均匀沉降两类典型病害,研究级配碎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休止角、California Bearing Ratio(CBR)、级配碎石缓冲冻胀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建立碎石颗粒的基本性质与休止角、CBR、缓冲变形能力的关系。最终通过碎石的休止角和CBR综合评估其缓冲变形的能力。首先,开展级配碎石休止角试验测试级配碎石静摩擦系数,并研究了粒径、级配和压实度对级配碎石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其次,利用三维离散元计算软件确定适宜的碎石颗粒滚动摩擦系数。再次,在EDEM中开展级配碎石CBR数值模拟并分析摩擦系数、粒径、级配、压实度等因素对级配碎石CBR的影响。最后,结合休止角和CBR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针对级配碎石冻胀和沉降两种病害,设计级配碎石基层缓冲差异变形空间效应试验,开发空间效应测量装置,设计碎石和空间变形装置的变量,研究病害发生时碎石表面位移扰动区域和抵抗变形能力的变化,并研究试验材料参数和模具等因素对级配碎石缓冲变形的影响。分析试验和模拟结果得知,休止角、CBR与摩擦系数、压实度均呈正比例关系;级配设计合理,比如骨架嵌挤结构,碎石骨架的支撑能力比较强,休止角、CBR的实测和模拟结果将越大;在适宜的含水率下级配碎石休止角和CBR大于其他含水率。级配碎石基层底部变形区域大,级配碎石需要更大的缓冲区域和深度缓冲变形;级配碎石底部变形越尖锐,缓冲冻胀变形效果越明显。适宜的含水率、压实度以及密实且骨架稳定的级配可以提高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能力,当级配碎石休止角测试结果大时,CBR的计算结果也会偏大,级配碎石通过“释放”压实度或者破坏碎石骨架结构实现缓冲变形;当休止角试验结果偏小时,CBR的计算结果也不会很理想,此时级配碎石主要通过“流动性”实现缓冲变形。本研究通过研究级配碎石的休止角、CBR、缓冲变形能力,为设计缓冲变形能力强的级配碎石基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嘉鹏[2](2021)在《透水铺装材料空隙特征对其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城市中的硬化屋顶、硬化路面越来越多,这导致在降雨过程中大量的雨水无法渗入地下,不仅易形成路面径流,还会对自然条件下的雨水循环造成破坏。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渗、滞、蓄、净、用、排”为设计理念的海绵城市建设将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目前亟待推进,建筑垃圾产量大但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已逐渐影响和谐的人居环境,建筑垃圾的治理及循环利用势在必行。再生砖混骨料具有高吸水性特点,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透水铺装材料,在保证一定透水能力的情况下还能发挥吸水作用,为地面结构滞蓄住雨水,对促进自然雨水循环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从再生材料渗蓄特性和透水铺装设施渗蓄行为两方面入手,试验研究了骨料类型、粒径等因素对再生材料结构层空隙特征及渗蓄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再生材料参数和结构层渗蓄性能指标之间的预测模型;将现有Ⅲ型路面的降雨透水模型修正为适用于再生砖混骨料的降雨渗蓄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结构层设计工况下材料的渗蓄行为进行模拟对比,为海绵城市透水铺装材料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对再生级配碎石材料的渗蓄性能进行测定,试验提出可表征材料不同空隙特征的渗蓄性能指标。其中体积吸附水率可表征降雨浸润阶段部分吸水孔和部分蓄水小空隙的体积占比,体积滞水率可表征降雨过程中蓄水小空隙和透水大空隙的体积占比,体积蓄水率可表征降雨结束后颗粒吸水孔和蓄水小空隙的体积占比。(2)通过渗蓄试验研究了骨料颗粒特性及结构层填料特征对材料渗蓄性能的影响。其中结构层填料特征对渗蓄性能的影响较小,骨料颗粒特性的影响较大。再生骨料粒径越小,蓄水能力越强,再生砂的体积蓄水率可达26%左右,是再生粗骨料的1.8~2.6倍;骨料级配和再生骨料掺量对渗蓄性能的影响较大,其中材料蓄水性能随着再生砂层体积占比的增加而增加,再生骨料掺量和材料体积蓄水率呈线性关系。改变结构层厚度等因素对材料渗蓄性能指标进行研究,发现体积蓄水率是适合表征材料渗蓄特性的指标。(3)通过叠加原理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两种手段建立材料参数和渗蓄特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再生级配碎石层材料渗蓄特性指标的预测模型,模型准确性达到88.8%。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对现有Ⅲ型透水路面降雨透水模型参数进行修正,将原模型中的水附着率参数修正为体积蓄水率参数,建立了适用于再生骨料的降雨渗蓄模型。(4)根据再生级配碎石层材料渗蓄特性指标预测模型,设计不同工况下的空隙结构参数与渗蓄特性指标,对比评价不同工况下透水路面级配碎石层的渗蓄行为效果,结果表明,掺加再生骨料或使用多粒级混合填料方式是提高级配碎石层渗蓄效果的有效手段,其中增加再生骨料掺量既可以保证结构层的透水性能,又可以提高结构层在降雨后的滞蓄能力,对缓解水土破坏、促进雨水循环具有更大意义。

刘舜[3](2021)在《高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发生机理及其导致的轮轨动力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与投入使用,翻浆冒泥也开始频繁发生在无砟轨道上。目前国内外关于翻浆冒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在有砟轨道方面,针对无砟轨道翻浆冒泥的发生机理研究较少。本文基于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了高速铁路翻浆冒泥产生的机理,以及路基退化引起的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变形和受力特性和车辆的动力响应,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相应的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采集浊液的浊度发现,当双层填料交界处的水力梯度达到一定水平时,砂土中的细颗粒将不断流向级配碎石层。砂土中的细颗粒进入级配碎石第四层后,级配碎石各层内部水头随加载曲线波动,对细颗粒产生“泵吸”作用,细颗粒在级配碎石内部发生交换,细颗粒逐渐迁移到级配碎石表面,最终导致翻浆冒泥的发生;(2)级配碎石回弹模量随荷载幅值的增大而衰减,阻尼比随荷载幅值的增大而增大;级配碎石的永久应变和弹性应变随应力幅度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级配碎石逐级加载永久变形预测公式;(3)建立了实现板下不均匀沉降的高速列车-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板底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后,轨道结构的端部与路基表面的接触关系受不均匀沉降波长、幅值和动荷载的共同影响;在列车荷载的作用下,路基压应力可高达1 MPa,且仅有波长2m和4m波长对应的不均匀沉降满足混凝土疲劳强度的要求;对于中国列车服役状态标准,沉降为6 m/100 mm、8m/10 mm、10m/10~15 mm、15 m/20~30 mm、20 m/25~40 mm的工况会造成轨道退化,而6 m/15~40 mm、8 m/15~40 mm、10 m/20~40 mm、15 m/35~40 mm的工况威胁列车安全运行。

潘元乐[4](2021)在《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于水稳层路基压实施工而言,达到压实强度标准和理想均匀度一直是多年来质量控制和验收的标准。一方面,无论是钻芯试验还是弯沉值试验,都是在施工后有限点进行的,其结果被用来判断整个碾压层是否到达了压实标准是说服力不足的;另一方面,压实质量检测手段复杂,耗时耗力,补救措施在施工已经结束的情况下要么无法完成,要么费用昂贵,因此水稳层路基施工整个过程质量控制尤为重要。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分析材料粒径级配、水泥剂量、养护龄期、养护温度等因素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干燥收缩、温度收缩的影响。研究4种级配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抗压性能、抗冻性能、干燥收缩性能和温度收缩性能,表明细集料含量越多,材料抗冻性能越差、干燥收缩越大、抗温度收缩性能越差;关键粒径比RC(Ratio of critical particle size)为50%~62%时,其大小与水泥稳定碎石的长期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增速逐渐减缓,水泥剂量在10%以内,水泥剂量每增加1%,强度增加2.0MPa左右;20℃养护温度范围内,材料强度的上升得益于养护温度的升高;低水泥用量(3%、4%)集料7d养护龄期的试件在养护温度10℃即可满足混合料基本强度的形成。基于节点荷载施加法计算压路机对碾压层的作用力;通过振弦式传感器对不同碾压遍数下碾压层内部不同深度的动力响应进行研究,试验中强振第三遍后,压实度不再增加,三号、四号传感器应变减小,强振第五遍时沉降量“反弹上移”,土压力和应变均减小,碾压层表面部分被振松散,表明LSV220型单钢轮全液压双驱垂直振动压路机在水稳层碾压施工中采用“一静压、一弱振、三强振、一静压”碾压组合模式可有效提高碾压质量;试验中通过高强度透明钢化玻璃观察到距表层大约53cm处呈现一条碾压作用线,表明53cm范围内水稳层压实效果较好,松铺厚度不宜超过53cm。以雄安新区建材运输通道容城至易县公路建设工程为依托,运用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定位系统对压路机施工位置、压实轨迹、压实遍数、行进速度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拌合站和试验段的含水率测定,发现拌合站混合料含水率变异系数比现场混合料含水率变异系数小,试验段碾压材料含水率变异系数越大,压实度平均值越小,含水率变异系数对压实度的决定系数R2=0.9413,将含水率变异系数控制在9%以下时,可达到压实度规范值98%。通过密实度传感器测量圆的相切与相交关系研究其测量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表明5个圆相交时测量效果较好,并对两个断面的12个点进行压实度检测,与灌砂法检测差值不超过0.6%。

余祥晶[5](2021)在《动荷载作用下级配碎石颗粒破碎和回弹模量影响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级配碎石具有抗剪强度高、透水性强、永久变形小等工程特性。然而,级配碎石基层在施工压实及车辆荷载作用下会发生颗粒破碎情况,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因此需要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目标为采用室内振动压实试验方法结合集料图像分析方法定量评估级配碎石的振动压实特性以及试验前后的颗粒破碎情况,采用室内回弹模量试验方法(AASHTO-T307)和图像分析方法研究级配碎石由于车辆荷载导致的颗粒破碎和力学性能变化规律。本文首先基于研发的图像采集设备和分析方法,对一种凝灰岩碎石粗集料进行级配分析,结果表明图像分析方法确定的粗集料级配与传统筛分试验结果误差在-2%—6%范围之内。相对于传统筛分试验,研发的图像采集设备及分析方法更加够快速,且操作简单,无污染。其次,针对级配碎石由于振动压实导致的颗粒破碎情况研究,本文选取甘肃地区一种凝灰岩碎石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泰波公式选取了7组目标级配(n=0.3~0.6,间隔0.05)开展室内试验研究。采用室内振动压实试验模拟级配碎石在现场施工阶段所受的振动压实荷载,对试件在振动压实试验前后级配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评估了此种材料在现场施工阶段由于振动压实导致颗粒破碎情况。结果表明此种凝灰岩碎石材料在室内振动压实试验中会产生较大颗粒破碎,导致级配碎石级配发生变化,颗粒破碎率最大能达到11%。在试验过程中颗粒破碎率与碎石级配和含水率的变化有显着相关性。材料粗颗粒破碎率随级配n值增加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材料粗颗破粒率碎随含水率的降低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基于实验及统计分析结果,本文建立了基于此种凝灰岩碎石级配和含水率的颗粒破碎率预测模型(R2=0.816)。最后,针对级配碎石由于车辆荷载导致的颗粒破碎和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研究,本文采用室内回弹模量试验模拟级配碎石基层在使用阶段所受的车辆荷载,对试件回弹模量及试验前后级配变化进行图像定量化分析,评估了此种材料在使用阶段由于车辆荷载导致颗粒破碎情况以及级配变化对其回弹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此种凝灰岩材料的回弹模量值具有明显应力依赖特性;最大轴向应力、围压和级配碎石回弹模量呈现正相关;相对于最大轴向应力,围压变化更能影响级配碎石的回弹模量。而级配碎石在室内回弹模量试验产生的颗粒破碎不明显,颗粒破碎率最大为3%;级配碎石级配变化(n取0.3-0.6,间隔0.05)对回弹模量没有明显影响。本文也对比了三种常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发现NCHRP1-28回弹模量预测模型对此种凝灰岩材料的预测效果最好,其次是修正k-θ模型,NI模型拟合效果最差。

韩风[6](2021)在《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具有强度高、整体性好、施工工艺较成熟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公路建设中。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也存在容易产生裂缝的问题,半刚性基层的抗裂性问题一直是科技人员研究的重点。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提升材料抗裂性为核心,探究可再分散性乳胶粉性能及其对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基本性能,初步探究胶粉对水泥胶砂强度及抗裂性影响。(2)可再分散性乳胶粉胶砂性能,胶粉水泥胶砂强度、孔隙率和流动度试验,确定胶粉合适用量及胶粉砂浆强度机理。(3)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基于抗裂性要求,确定级配及干密度等指标。(4)胶粉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试验,包括胶粉水泥稳定碎石干缩试验、弯拉强度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等,探究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等路用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1)胶粉水泥砂浆抗裂性试验结果显示,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可以明显提升水泥砂浆的抗裂性能。(2)根据水泥胶砂压折比指标,胶粉掺量1%-2%是较为合适的掺量。(3)掺加胶粉会增加砂浆试件的流动度,降低水泥胶砂的用水量,从而提高水泥胶砂强度;掺加胶粉后,水泥胶砂试件断面内的总孔隙率有变大的趋势,但大尺寸孔隙数有所减少。(4)掺加胶粉后,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干缩应变降低(抗裂型级配和密实性级配分别降低32.7%和50.6%)、干缩系数下降(抗裂型级配和密实性级配分别降低50.1%和54.1%)。(5)掺加胶粉后,水泥稳定碎石弯拉强度提高(抗裂型级配提高61.5%),弯拉应变值增大(抗裂型级配增大83.6%),应变能密度值增大(抗裂型级配增大226.8%),抗裂型级配明显优于密实性级配。(6)掺加胶粉后,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降低,降低幅度7%-18%。研究结果显示,掺加胶粉可明显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抗裂性能。

连尚承[7](2021)在《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具有后期强度高、稳定性性好的特点,是我国常用的路面基层材料之一,但是其早期强度较低,用作路面维修养护材料时不能快速开放交通。硫铝酸盐水泥(SAC)的早期强度较高,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具有抗渗、抗冻、耐腐蚀、碱度低等特点,已被成功用于道路快速施工、路面抢修等。为此,本文以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材料,并与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劈裂拉伸强度(STS)以及抗冻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为工程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根据泰波理论在规范推荐范围内确定碎石的级配,并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碎石的分形维数,然后确定了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最后对材料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击实试验确定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试验结果表明:该混合料的最大干密度随着所用无机结合料掺量的增加而减小,而最佳含水率随之升高;当无机结合料的掺量相同,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随着碎石中粗集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最大干密度随着粗集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大。(2)将不同配合比和级配的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与石灰粉煤灰普通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试样分别养护1天、4天、7天、28天、90天,然后对不同龄期的试样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UCT),探讨了养护龄期、水泥种类、水泥掺量、无机结合料的掺量、碎石级配对混合料UC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养护龄期和水泥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UCS也随之增加,石灰以及粉煤灰对材料的后期强度影响显着,硫铝酸盐水泥则对混合料的早期强度提升明显,且后期的UCS没有明显的降低,可以满足基层材料UCS的要求,达到快速开放交通的目的。(3)将不同配合比和级配的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与石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别养护1天、4天、7天、28天、90天,然后对不同龄期的试样进行劈裂拉伸强度试验(STT),探讨了养护时间、水泥种类、水泥掺量、无机结合料掺量、碎石级配对混合料劈裂强度(STS)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硫铝酸盐水泥能够提高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早期的STS,随着水泥掺量和养护时间的增加,混合料的STS也随着增加,石灰粉煤灰对材料后期的STS提升起重要作用。(4)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养护28天时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冻融循环五次后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损失(BDR)为指标,考察了水泥掺量、碎石级配、水泥种类,无机结合料的掺量对其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泥掺量和无机结合料掺量是影响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BDR的主要因素,相对来说水泥种类和碎石级配对BDR的影响较小,硫铝酸盐水泥类稳定碎石混合料相比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类稳定碎石混合料,其抗冻性能更好。可知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比石灰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早期强度更高,且后期强度没有明显降低,冻融性能良好,是一种良好的路面基层材料。用于道路的快速施工和维修养护时,可以达到较早开放交通的目的。

陈柯,赵振国[8](2021)在《沥青路面级配碎石上基层性能改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充分发挥级配碎石基层作为沥青路面结构上基层能够有效缓解下部半刚性基层反射裂缝及水损害等优势,同时提高级配碎石层抗剪强度,减少其抗剪强度弱、易出现塑性变形的风险,将从级配碎石原材料、级配范围以及添加聚丙烯纤维3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期综合提高级配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

甘学超[9](2020)在《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刚性基层以板体性好、承载能力强、较好的经济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结构的承重层,目前高等级公路半刚性基层一般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为主。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实际公路工程项目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早期受到干燥收缩易产生干缩裂缝、通车后期受到温度应力的影响易形成温缩裂缝等。本文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为目的,延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路面使用年限,减少后期路面维修成本。从级配细观骨架结构特征出发,建立离散元数值模型,研究不同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并提出级配评价方法,优化级配组成,提高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强度,补足水泥剂量使用过多而降低抗裂性的短板,同时通过不同成型方式、力学性能和收缩性能等室内试验验证级配的可行性。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铺筑试验段,采用本文推荐级配,并对比不同搅拌方式下的基层混合料摊铺效果。具体内容如下:(1)在级配优化方面,本文建立了三种典型级配的离散元模型,在不同宽度加载板的情况下,采用循环加载的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并监测追踪混合料内部接触应力、力链分布、应力传递图等监测项目,分析了加载过程中三种级配细观结构力学响应规律。提出了应力传递率、主骨架应力分布率等骨架结构优良性评价标准。结果表明:GK骨架空隙级配与GM骨架密实级配的骨架结构效应优于XF悬浮密实级配。(2)级配设计采用了粗细集料分开设计方法,粗集料分级掺配、细集料i法级配设计,确定了分级掺配振实试验所得ZD-1的级配组与其他13组不同掺配比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组,并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对不同级配进行了骨架结构评价,推荐了四组级配JS-5、7、9、ZD-1可以作为具有优良骨架结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使用。(3)在室内试验方面,通过不同击实方式试验、不同成型方式的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和收缩性能试验对比。试验表明:重型击实造成的颗粒级配变化比振动击实级配变化程度高,是振动击实破碎程度2.4倍;振动成型试件在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强度试验结果是静压成型的1.14倍、1.53倍;相比静压成型,振动成型干缩应变降低了8%,且在试验监测的前7d,采用振动成型方式的试件平均干缩系数降低18.5%,说明了振动成型方式在早期可以有效减少混合料的干燥收缩。(4)以不同水泥剂量、级配、龄期作为研究要素,通过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室内试验,综合分析了力学性能与收缩性能随着水泥剂量和龄期的增长变化规律。并采用抗裂性评价方法对不同级配组成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了设计级配在各个性能方面均优于规范级配。(5)依托实体工程修筑了试验段,对比振动搅拌与静力搅拌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用效果。通过现场取芯强度试验、水泥剂量检测以及裂缝观测等手段,得出振动搅拌技术优于静力搅拌技术,并验证了本文级配设计方法所得的相关结论。

刘世超[10](2020)在《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级配碎石为无结合料的颗粒材料有着良好的排水性能、保温性能以及不传递裂缝尖端应力应变的性能,作为半刚性路面的上基层时能够抑制半刚性基层因干缩和温缩产生的反射裂缝。因此,本文运用ABAQUS仿真模拟软件以更符合实际的矩形非均布荷载来分析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的力学特性。首先,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了在不同轴重作用下,级配碎石层厚度和模量的变化对路面结构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轴重对于路面力学指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级配碎石层厚度,模量对于路面力学指标的影响较小。然后,基于库伦摩擦定律分析了静载和半正弦动载作用下,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的变化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静载和动载作用下路面力学指标结果值及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完全光滑接触状态下路面力学指标结果值较大,部分连续的结果值接近于光滑状态,完全连续状态下的结果值最小。最后,基于断裂理论,通过在半刚性基层路面和复合式基层路面上设置反射裂缝,观察不同轴重作用下应力强度因子的变化来分析反射裂缝的扩展情况。结果表明:超载和重载会加快反射裂缝的扩展,级配碎石层可以抑制反射裂缝的扩展。图[69]表[16]参[52]

二、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试验研究总结
        1.1.2 级配碎石路用性能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1.3 研究现状总结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无侧向约束级配碎石颗粒接触力学参数研究
    2.1 级配碎石颗粒静摩擦系数确定
        2.1.1 碎石颗粒休止角试验设计
        2.1.2 休止角试验实现方法
        2.1.3 不同因素的休止角试验结果
        2.1.4 休止角影响因素分析
    2.2 级配碎石颗粒滚动摩擦系数确定
        2.2.1 EDEM2020 离散元软件介绍
        2.2.2 休止角试验离散元建模
        2.2.3 离散元休止角试验模拟结果
        2.2.4 休止角离散元计算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有侧向约束级配碎石颗粒接触力学参数研究
    3.1 试验方法与测量指标
        3.1.1 试验方法介绍
        3.1.2 CBR试验测试结果
    3.2 基于CBR试验的级配碎石颗粒接触行为模拟
        3.2.1 离散元模拟计算CBR过程
        3.2.2 CBR数值模拟方案
        3.2.3 建立离散元可靠模型
    3.3 级配碎石CBR计算结果颗粒接触力学分析
        3.3.1 摩擦系数对承载力的传递的作用
        3.3.2 级配骨架支撑作用的影响
        3.3.3 压实度对级配碎石承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级配碎石功能层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
    4.1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融沉变形试验装置开发
        4.1.1 空间效应观测试验装置设计
        4.1.2 模拟冻胀变形试验模具设计
        4.1.3 模拟沉降变形试验模具设计
        4.1.4 冻胀-沉降变形试验方法
        4.1.5 其他实验设备介绍
    4.2 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试验方案
        4.2.1 冻胀试验方案
        4.2.2 沉降试验方案
        4.2.3 单次冻胀-沉降循环试验方案
    4.3 级配碎石缓冲空间变形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变形机制
        4.3.2 级配碎石缓冲空间沉降变形效果
        4.3.3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融沉循环变形机制
    4.4 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工程控制指标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透水铺装材料空隙特征对其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材料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渗蓄结构层在海绵城市设施中的应用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性能
    2.2 材料渗蓄性能测定方法
第3章 再生级配碎石结构层渗蓄性能研究
    3.1 骨料颗粒特性对结构层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
        3.1.1 再生骨料平均粒径的影响
        3.1.2 再生骨料分层级配的影响
        3.1.3 再生骨料体积掺量的影响
        3.1.4 多粒级混掺骨料分层级配的规律性研究
    3.2 结构层填料特征对其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
        3.2.1 结构层填料顺序的影响
        3.2.2 结构层填料方式的影响
    3.3 其他因素对材料渗蓄性能的影响
        3.3.1 填料厚度的影响
        3.3.2 降雨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绵城市透水铺装设施渗蓄结构层材料设计
    4.1 级配碎石层材料的渗蓄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4.1.1 单粒级分层填料
        4.1.2 多粒级天然混合填料
        4.1.3 多粒级再生混合填料
    4.2 渗蓄结构层材料的设计讨论
        4.2.1 绿色屋顶设施排蓄水层材料设计
        4.2.2 透水路面级配碎石渗蓄层材料设计
    4.3 透水路面渗蓄结构层的设计效果评价
        4.3.1 透水路面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4.3.2 降雨渗蓄过程
        4.3.3 透水路面降雨渗蓄模型的修正
        4.3.4 透水路面渗蓄结构层蓄水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发生机理及其导致的轮轨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基翻浆冒泥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
        1.2.2 翻浆冒泥诱发的轨面不平顺及动力响应
        1.2.3 无砟轨道检测技术及修复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高速铁路路基翻浆冒泥试验研究
    2.1 试验材料基本特性
        2.1.1 粒径分布
        2.1.2 渗透性能
        2.1.3 最大干密度
    2.2 传感器类型及布置方式
    2.3 试验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翻浆冒泥试验结果分析
    3.1 翻浆冒泥参数
    3.2 动力响应
    3.3 剪切波速与体积含水率
    3.4 永久变形与永久变形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翻浆冒泥引起的高铁路基不均匀沉降模型
    4.1 有限元软件简介
    4.2 路基不均匀沉降模型
    4.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4.3.1 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
        4.3.2 动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
        4.3.3 数值模型可行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列车-轨道-路基系统在路基不均匀沉降下响应
    5.1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几何形态影响
        5.1.1 自重荷载和列车荷载下的典型不均匀沉降的轨道结构变形
        5.1.2 沉降类型对轨道几何形态的影响
    5.2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无砟轨道附加应力的影响
        5.2.1 沉降类型对混凝土底座附加应力和疲劳强度的影响
        5.2.2 沉降类型对路基压应力的影响
    5.3 高速铁路的轨道退化、乘坐舒适性和列车安全性标准
        5.3.1 垂向轮轨相互作用力
        5.3.2 车体振动加速度
        5.3.3 铁路服役状态评估指标
    5.4 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车体的动力影响
        5.4.1 与垂向轮轨作用力相关的指标
        5.4.2 与轮重减载率相关的指标
        5.4.3 与车体加速度有关的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垂直振动压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泥稳定碎石性能试验研究
    2.1 原材料技术要求
    2.2 粒径级配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2.1 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设计
        2.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2.3 冻融循环试验
        2.2.4 干燥收缩试验
        2.2.5 温度收缩试验
        2.2.6 回弹模量试验
    2.3 水泥剂量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4 养护龄期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5 养护温度对水泥稳定碎石质量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稳层在垂直振动压实下的动力响应研究
    3.1 振弦式传感器介绍
        3.1.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3.1.2 振弦式传感器出厂参数
    3.2 垂直振动压实原理
        3.2.1 垂直振动压路机原理
        3.2.2 垂直振动压路机参数
        3.2.3 水稳层压实过程及强度形成原理
    3.3 基于节点荷载施加法计算压路机对碾压层的作用力
    3.4 碾压层内部动力响应试验
        3.4.1 试验材料
        3.4.2 试验过程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土压力计数值变化
        3.5.2 应变计数值变化
        3.5.3 压实遍数与沉降量、压实度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密实度传感器对水稳层压实质量的控制研究
    4.1 密实度传感器测试原理
    4.2 密实度传感器的标定
    4.3 密实度传感器测量方法与测量精度研究
        4.3.1 密实度传感器推荐测量方法
        4.3.2 测量方法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4.4 灌砂法与密实度传感器组合式测量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质量控制
    5.1 工程介绍
    5.2 原材料质量标准及项目技术标准
        5.2.1 原材料质量标准
        5.2.2 .项目主要技术标准
    5.3 基于GNSS系统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5.3.1 GNSS定位系统工作原理
        5.3.2 GNSS定位系统参数说明
        5.3.3 GNSS定位系统APP操作
    5.4 碾压材料供给与运输的控制
        5.4.1 混合料拌合供给量
        5.4.2 混合料的运输
    5.5 碾压中水稳层含水率的控制
        5.5.1 试验段含水率测试分析
        5.5.2 含水率与压实度的关系
    5.6 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5.7 压实度检测与评价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动荷载作用下级配碎石颗粒破碎和回弹模量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级配碎石颗粒破碎影响因素及评估参数
        1.2.2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影响因素
        1.2.3 级配碎石回弹模量室内试验规程对比
        1.2.4 级配碎石预测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集料级配设备研发
    2.1 引言
    2.2 粗集料图像采集设备
    2.3 粗集料图像采集误差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振动压实前后颗粒破碎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和级配设计
        3.2.1 原材料基本物理性能
        3.2.2 目标级配设计
    3.3 振动压实试验
        3.3.1 试验设备
        3.3.2 试验过程
    3.4 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分析
    3.5 压实前后颗粒破碎规律分析
        3.5.1 振动压实前后级配变化
        3.5.2 颗粒破碎率计算方法
        3.5.3 颗粒破碎率变化规律
        3.5.4 颗粒破碎率的双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方法及误差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流程
        4.2.1 试件制样
        4.2.2 三轴腔室组装
        4.2.3 试件预加载
        4.2.4 试件加载
    4.3 回弹模量计算
        4.3.1 计算方法
        4.3.2 计算结果
    4.4 试验误差分析
        4.4.1 手动压实试件误差分析
        4.4.2 设备采样率分析
        4.4.3 设备输出应力与理论应力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回弹模量数据分析研究
    5.1 应力水平和级配对回弹模量研究分析
        5.1.1 应力水平下回弹模量数据研究
        5.1.2 不同级配下回弹模量数据研究
    5.2 回弹模量预测模型分析
        5.2.1 三种预测模型
        5.2.2 回归参数分析
        5.2.3 回弹模量实际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
        5.2.4 预测模型回归系数预估公式建立
    5.3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过程中颗粒破碎研究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结论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粗集料图像采集试验操作步骤
附录2 路面基层/底基层材料室内回弹模量试验规程
附录3 室内回弹模量计算过程
附录4 数理统计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再分散性乳胶粉
        1.2.2 胶粉水泥砂浆
        1.2.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性措施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基本性能
    2.1 可再分散性乳胶粉
        2.1.1 胶粉的种类和加工工艺
        2.1.2 胶粉的技术指标
    2.2 胶粉水泥胶砂强度初探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验结果
    2.3 胶粉水泥砂浆抗裂性
        2.3.1 试验方案
        2.3.2 试验结果
    2.4 温度对胶粉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胶粉水泥胶砂试验
    3.1 胶粉水泥胶砂
        3.1.1 胶粉水泥胶砂强度
        3.1.2 胶粉水泥胶砂孔隙率
    3.2 复合胶粉水泥胶砂
        3.2.1 复合胶粉水泥胶砂强度(复合内掺)
        3.2.2 复合胶粉水泥胶砂强度(复合外掺)
        3.2.3 复合胶粉水泥胶砂孔隙率(复合外掺)
    3.3 硅灰胶粉水泥胶砂
        3.3.1 硅灰胶粉水泥胶砂强度(外掺)
        3.3.2 硅灰胶粉水泥胶砂孔隙率
    3.4 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
        3.4.1 相同水灰比下的流动度变化
        3.4.2 相同流动度下的水灰比变化
        3.4.3 相同流动度下的胶粉水泥胶砂强度
        3.4.4 相同流动度下不同掺量胶粉的水泥胶砂断面孔隙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4.1 原材料试验
        4.1.1 水泥
        4.1.2 水泥稳定碎石集料试验
    4.2 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设计
        4.2.1 矿料级配
        4.2.2 击实试验
    4.3 胶粉用量
    4.4 7d无侧限抗压强度
        4.4.1 材料用量
        4.4.2 抗压强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
    5.1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干缩试验
        5.1.1 试验方案和试验指标
        5.1.2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干缩变形量
        5.1.3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试件干缩系数
    5.2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弯拉强度试验
        5.2.1 试验方案和试验指标
        5.2.2 跨中荷载与挠度关系
        5.2.3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抗弯拉强度
    5.3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90d无侧限抗压强度
    5.4 胶粉水泥稳定碎石抗压回弹模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7)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试验介绍及强度形成机理
    2.1 原材料性质
        2.1.1 水泥的性质
        2.1.2 石灰的性质
        2.1.3 碎石的性质
        2.1.4 粉煤灰的性质
    2.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
        2.2.1 无机结合料与碎石比例的确定
        2.2.2 石灰粉煤灰比例的确定
        2.2.3 碎石级配的确定
        2.2.4 水泥掺量的确定
    2.3 试验介绍
        2.3.1 击实试验介绍
        2.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3 劈裂拉伸强度试验
        2.3.4 冻融试验
    2.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
    2.5 强度形成机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UCS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方案设计
        3.1.2 试样的制备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养护龄期与UCS的关系
        3.2.2 水泥掺量与UCS的关系
        3.2.3 不同水泥类型与UCS的关系
        3.2.4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UCS随养护龄期的增长模型
        3.2.5 石灰粉煤灰硫铝酸盐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UCS的预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STS
    4.1 试验方案
    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养护龄期与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2 水泥掺量与综合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3 水泥类型与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STS的关系
        4.2.4 STS随养护龄期增长的模型
    4.3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摩尔-库伦破坏包络线探讨
        4.3.1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STS与 UCS之间的关系
        4.3.2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摩尔-库伦破坏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抗冻性能
    5.1 试验条件及方法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1 直观性分析
        5.3.2 方差分析
        5.3.3 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抗冻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8)沥青路面级配碎石上基层性能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级配碎石材料的技术要求研究
2 级配碎石级配范围研究
    2.1 成型问题
    2.2 合成级配
    2.3 最佳含水量、最大干密度确定
    2.4 抗剪强度试验
3 提高级配碎石强度的措施研究
    3.1 纤维作用机理分析
    3.2 纤维掺量的确定
    3.3 纤维级配碎石性能研究
        a.CBR试验。
        b.无侧限抗压强度。
        c.大型静三轴压缩试验。
4 结论

(9)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离散元的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细观结构稳定性评价
    2.1 离散元原理
        2.1.1 离散元基本原理
    2.2 离散元在道路中的应用
    2.3 离散元模型建立
        2.3.1 离散元建模
        2.3.2 离散元主要参数选择
    2.4 骨架结构稳定性分析
        2.4.1 变形循环加载对混合料内部力学响应变化规律
        2.4.2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图
        2.4.3 不同级配的应力传递分析
        2.4.4 不同级配的有效传递分布区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
    3.1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设计
        3.1.1 级配理论
        3.1.2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分级掺配设计方法
    3.2 骨架结构优良性比选
        3.2.1 级配设计组的应力传递率与主骨架应力分布率比选
    3.3 抗裂性稳定骨架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设计
        3.3.1 原材料
        3.3.2 水泥剂量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4 振动成型的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性能研究
    4.1 振动成型原理
        4.1.1 成型设备以及力学模型
        4.1.2 振动成型参数确定
    4.2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
        4.2.2 不同击实方式的级配衰变规律
        4.2.3 不同成型方式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影响
    4.3 不同成型方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成型方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不同成型方式对收缩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抗裂性水泥稳定碎石路用性能研究
    5.1 试验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方法
    5.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力学特性研究
        5.2.1 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5.2.2 间接抗拉强度特性研究
        5.2.3 抗压回弹模量特性研究
    5.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收缩性能研究
        5.3.1 干缩试验
        5.3.2 温缩试验
    5.4 抗裂性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振动搅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应用
    6.1 振动搅拌技术原理及优势
        6.1.1 振动搅拌原理
    6.2 依托工程
        6.2.1 试验段铺筑
        6.2.2 基层配合比设计
        6.2.3 施工质量关键控制点
    6.3 试验段铺筑检验
        6.3.1 摊铺效果
        6.3.2 取芯情况
        6.3.3 试验段裂缝情况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本构模型及接触理论
    2.1 基本方程
        2.1.1 应力状态
        2.1.2 弹性体基本方程
    2.2 本构模型
        2.2.1 线弹性模型
        2.2.2 塑性模型
    2.3 接触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3.1.1 沥青面层
        3.1.2 级配碎石层
        3.1.3 半刚性基层
        3.1.4 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
        3.1.5 荷载及边界条件
        3.1.6 网格划分
    3.2 本章小结
4 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分析
    4.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及力学指标的选取
        4.1.1 沥青路面常见病害
        4.1.2 力学指标的选取
    4.2 级配碎石层厚度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4.3 级配碎石层模量对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级配碎石接触状态对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影响
    5.1 静载作用下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1 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2 级配碎石层与面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1.3 级配碎石层与基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 动载作用下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1 级配碎石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2 级配碎石层与面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2.3 级配碎石层与基层接触面摩擦系数对路面结构力学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断裂理论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力学特性
    6.1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
    6.2 级配碎石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6.3 级配碎石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D]. 张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透水铺装材料空隙特征对其渗蓄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李嘉鹏.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高速铁路基床翻浆冒泥发生机理及其导致的轮轨动力响应研究[D]. 刘舜. 山东大学, 2021(12)
  • [4]垂直振动压实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质量控制研究[D]. 潘元乐. 河北大学, 2021(09)
  • [5]动荷载作用下级配碎石颗粒破碎和回弹模量影响规律研究[D]. 余祥晶. 长安大学, 2021
  • [6]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对水泥稳定碎石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韩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石灰粉煤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连尚承.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8]沥青路面级配碎石上基层性能改善措施研究[J]. 陈柯,赵振国. 公路工程, 2021(01)
  • [9]基于抗裂性能的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组成设计研究[D]. 甘学超.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10]非均布荷载下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D]. 刘世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浅析如何提高级配碎石质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