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孙云峰,潘锋,邵永良,顾国强[1](2020)在《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18例2018-4-2020-2我院与湖州市中心医院诊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和40例脑膜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均经手术病理被证实,其入院后均行CT及MRI灌注成像鉴别诊断,分析并比较CT及MRI灌注成像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分叶状、瘤周围水肿、伴有坏死毛囊、不均匀强化、基底较宽等,而脑膜瘤患者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表现为基底较宽、脑膜尾征、瘤周围水肿等,其与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在分叶状表现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在MRI灌注成像参数方面,细胞瘤患者RMTT、RTTP、RrCBV等与脑膜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细胞瘤患者RCBV、RCBF均高于脑膜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CT及MRI灌注成像诊断,其影像学形态特征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只是灌注参数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均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徐宏浩,黄庆玖,陈永严,刘翔,杨坤,胡新华,张锐,张玉海[2](2020)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SFT/HP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颅内SFT/H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0例,女9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9.5±13.9)岁,中位年龄50岁;病程数天至2年;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头颅CT或MRI复查显示,16例患者肿瘤全切除,3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1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32个月,平均为(46.0±37.9)个月,其中6例患者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60~79个月,平均(72.0±7.1)个月;无患者发生颅外及颅内远隔部位转移。至最后随访时,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6.4%,次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100%,两组复发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辅助放疗患者的复发率为20%,未放疗患者的复发率为33.3%,两组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SFT/HPC临床少见、病程较短;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近期效果良好,而远期复发率较高;肿瘤全切除可明显减少术后复发率;术后放疗对复发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邓凡,徐庆,潘海松[3](2020)在《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15例,脑膜瘤4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的影像学扫描结果及灌注参数。结果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以分叶状、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伴有较高比例的坏死毛囊、不均匀强化和宽基底,脑膜瘤患者以宽基底、脑膜尾征、瘤周水肿为主要影像形态学特征,两类患者在分叶状表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患者的灌注参数在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RrCBV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通过时间(RMTT)、到达峰值时间(RTTP)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在CT和MRI影像学形态特征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灌注参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术前诊断率的提高有较好的效果。
张春芳[4](2019)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针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进行病理、临床、影像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所收治的存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6例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回顾分析其病理及临床资料,对其实施CT及MRI检查,观察其诊断结果。结果所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均为单发病变,其位置有14例位于颅内脑实质外,有2例位于中央旁小叶,观察显示有13例显示病变周围边缘呈深分叶状变化,有9例病变周围以及内部存在多发囊变,有10例内部存在流空血管影。肿瘤颜色为红色或者是灰红色,其具有丰富的血供,肿瘤内部存在薄壁血管,部分存在包膜。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病理及影响诊断大都显示肿瘤为分叶状,具有多条流空血管,具有囊变,当存在这些情况时可以考虑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
陈松平,金可尧[5](2019)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误诊分析》文中指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是一种起源于脑膜间质的少见恶性肿瘤,临床发病率低,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1],WHO分级为Ⅱ~Ⅲ级,具有一定恶性生物学行为[2]。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资料,而颅内HPC缺乏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脑膜瘤等颅内肿瘤存在诸多相似之处,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易造成误诊。本次研究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HPC影像学资料,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术前诊断水平。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宁波市第七医院2010年
焦翠翠[6](2018)在《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1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CT与MRI检查,对比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并探讨检查表现。结果 CT及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异常检出率与早期病变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1例患者中,颅内患者9例,幕上7例,额部2例,颞部2例,枕部、顶部与左侧脑室三角区域各1例;幕下2例,桥小脑角区与后颅凹小脑幕旁各1例。颈部2例。肿瘤直径2.0-6.0cm,平均(3.97±1.16)cm。肿块形态为4例分叶状,4例类圆形或椭圆形,3例不规则形。CT常规平扫显示为稍高密度影,其中3例伴有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密度有明显增加,并有明显高密度强化血管影。低密度部位则无明显的强化影。MRI表现:7例患者病灶部位显示T1稍短信号与T2等信号,2例患者显示为T1等信号与T2等信号,2例患者显示T1等信号与T2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显示,10例病灶有明显强化,8例病灶内有明显的血管流空信号,5例出现囊变与坏死灶。病灶附着硬膜8例窄基底,3例宽基底,有3例患者病灶显示硬膜尾征。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具有典型性,且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
单奔,柳勇,赵正宇,魏玲,韩雷,周寒松[7](2018)在《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CT及MRI灌注成像在鉴别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和脑膜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行灌注成像检查的14例HPC患者(HPC组)和42例脑膜瘤患者(脑膜瘤组),统计分析两者影像形态学及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结果 7例HPC和25例脑膜瘤患者行CT平扫及CTP检查,7例HPC和17例脑膜瘤患者行MRI常规及PWI检查。64.3%(9/14)的HPC和11.9%(5/42)的脑膜瘤呈分叶状生长(χ2=12.698,P=0.000);其他影像形态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成像HPC组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Rr CBV高于脑膜瘤组(P<0.05);两组平均通过时间比值(RMTT)和达峰时间比值(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HPC和脑膜瘤影像形态学有较大重叠,但灌注成像参数方面有差异,CT及MRI灌注成像有助于提高颅内HPC术前诊断率。
王鹏[8](2018)在《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已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位于顶叶镰旁,呈分叶状;1例位于颅底,呈类圆形;1例位于桥小脑角,呈椭圆形;2例位于颞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枕部,呈分叶状;1例位于跨叶,呈分叶状。CT上,3例平扫呈均匀高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呈密度不均、混杂密度,并见低密度区;2例见邻近骨质吸收或破坏;1例显示小斑片状钙化。MRI上,2例顶叶镰旁病灶呈T1WI像等信号;2例颞部病灶呈T1WI像稍低信号,肿瘤形态为分叶状,边界清晰,同时颞部有骨质破坏;2例病灶呈T2WI像高信号,均匀稍高;2例病灶呈T2WI像不均匀高信号,以等信号为着,同时还有不均匀的混杂信号或者边缘囊变。结论通过CT与MRI的影像学特征,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做出可靠的诊断。
陶菁,王小玲[9](2018)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随机抽取2014-082017-08本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12例、脑膜瘤患者30例,均经手术病理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分别实施CT、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在MRI影像特征上,两组肿瘤形态、肿瘤内囊变坏死、血管瘤空信号、硬膜尾征等特征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增强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T影像特征上,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肿瘤密度不均匀,肿瘤实质部分呈现高密度影,出血部分呈现高密度影,囊变坏死部分呈现低密度影。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诊断难度较大,CT、MRI影像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性,诊断过程中可联合应用,以提升准确性。
陆宇政[10](2018)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表现特点,分析其影学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共收治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患者入院后均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手术证实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对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均在术前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的CT、MRI检查结果进行探讨。结果:12例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患者中4例位于前颅窝,4例位于中颅窝,2例位于右侧桥小脑角区,2例位于右顶部,11例肿瘤形状为波浪分叶状,1例为类圆形。9例肿瘤在T1WI上为等低信号,3例为略高或高信号,10例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性高信号,2例等低信号,DWI显示8例为等低信号,4例为略高信号。有7例与脑膜宽基底相连,4例与脑膜窄基底相连,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在CT、MRI的检查中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征象,综合其影像学表现特点,可为术前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分析两组患者经检查后影像学形态特征 |
2.2 比较两组MRI灌注成像参数 |
3 讨论 |
(2)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2.1 CT |
1.2.2 MRI |
1.2.3 DSA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us imaging,MRV) |
1.3 治疗方法 |
1.4 术后观察与随访 |
2 结果 |
2.1 手术效果 |
2.2 病理学表现 |
2.3 随访结果 |
2.4 肿瘤复发因素 |
3 讨论 |
(3)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检查的影像学形态特征结果分析 |
2.2 患者相关灌注参数对比 |
3 讨论 |
(4)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影像学表现。 |
2.2 病理诊断。 |
3 讨论 |
(5)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误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影像学检查 |
1.3 病理检测 |
2 结果 |
2.1 肿瘤分布、大小及形态特点 |
2.2 CT表现 |
2.3 MRI表现 |
2.4 病理表现 |
3 讨论 |
(6)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与MRI诊断中枢神 |
2.2 本组患者病灶基本情况 |
2.3 CT表现与MRI表现 |
3 讨论 |
(7)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CT检查 |
1.3 MRI检查 |
1.4 兴趣区的选择与指标测量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影像形态学特征比较 |
2.3 两组相对灌注参数比较 |
3 讨论 |
(8)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检查方法 |
2结果 |
2.1病灶部位、大小、形态 |
2.2肿瘤的MRI表现 |
2.3肿瘤的CT表现 |
3讨论 |
3.1 |
3.2结合与分析本组资料并且参考相关文献HPC的临床表征为 |
3.3与脑、脊膜瘤鉴别 |
(9)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影像特征 |
2.2 MRI影像特征 |
3 讨论 |
(10)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结果 |
2.1 MRI检查结果 |
2.2 CT平扫及增扫描结果 |
2.3 病理检查结果 |
3讨论 |
3.1 肿瘤来源及发病特征 |
3.2 CT、MRI影像学诊断鉴别 |
3.3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诊断 |
3.4 临床意义 |
四、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分析[J]. 孙云峰,潘锋,邵永良,顾国强.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20(S1)
- [2]颅内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 徐宏浩,黄庆玖,陈永严,刘翔,杨坤,胡新华,张锐,张玉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06)
- [3]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邓凡,徐庆,潘海松. 当代医学, 2020(17)
- [4]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病理、临床及影像学诊断分析[J]. 张春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69)
- [5]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误诊分析[J]. 陈松平,金可尧.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9(06)
- [6]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J]. 焦翠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10)
- [7]CT及MRI灌注成像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和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J]. 单奔,柳勇,赵正宇,魏玲,韩雷,周寒松.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24)
- [8]CT与MRI对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J]. 王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5)
- [9]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CT、MRI影像特征对比[J]. 陶菁,王小玲.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8(03)
- [10]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分析[J]. 陆宇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