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运输企业改制后的机务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涵[1](2020)在《遗产廊道概念下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津浦铁路枣庄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增量发展转向存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工业企业转型、工业建构筑物改造等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驱动力,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不同类型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式有着普适性方法,但由于工业遗产自身个性特征和所在城市发展特征,在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也应提出适应性策略。因此,本文就典型城市(枣庄)特定类型的工业遗产(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以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遗产廊道”概念作为致力于大型、线性遗产区域性和全局性的保护策略,涉及城市发展中文化、自然、人文等多个要素,是当下遗产保护和利用相关研究的新思路,也是本次研究的理论来源。基于此,本文就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为切入点,梳理“遗产廊道”体系下各要素之间的特征与联系,从而提出枣庄煤矿工业遗产协同城市发展的更新策略和再利用模式。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分析-理论探究-格局构建-策略提出”几个方面出发开展本次研究。问题分析:通过考察当下工业遗产保护态势,我国越来越重视大范围遗产保护相关的研究和实践,“遗产廊道”作为与当下这一发展趋势相承接的遗产保护新思路成为研究的热点。而矿区更新、煤矿工业企业转型与城市规划不相协同,对矿区而言导致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历史格局受到冲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弱等问题;对城市发展而言,矿区成为城市更新的阻碍,对煤矿资源型城市而言矿竭城衰。理论研究:从宏观出发对我国煤矿工业遗产发展格局进行梳理提出“遗产廊道”概念下我国煤矿工业遗产保护格局构建的理论基础,指出津浦铁路作为重要遗产廊道的战略性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的区域特征,提出开展枣庄煤矿工业遗产保护研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结合史料阅读、调研访谈对枣庄煤矿工业遗产、矿区生态环境、遗产相关社会文化等要素进行考察和登录作为开展相关研究的数据支持。方法探究:剖析枣庄煤矿工业企业自身以及城市转型层面的困境,提出“矿·城”协同的研究方法。运用GIS技术构建价值评价模型对登录范围内的煤矿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价和分级作为构建全局性、整体性、科学性煤矿工业遗产保护格局的理论依据和价值导向。格局构建:首先提出“遗产廊道”概念下枣庄煤矿工业遗产适应性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原则,其次依据遗产价值等级,构建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文化廊道和绿色廊道,加之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以形成整体保护格局。策略提出:根据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整体保护格局的发展特征从“煤矿工业遗产聚集区的更新-煤矿工业企业的转型-煤矿工业相关建构筑物的再利用”三个层面出发对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策略进行研究,结合枣庄市发展规划,从宏观视角提出煤矿工业聚集区与城市协同更新发展的机制,从中观视角提出煤矿工业企业转型和城市在经济、环境、文化层面协同发展的策略,从中观乃至微观视角出发提出煤矿工业相关建构筑物再利用与城市创新发展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相关规划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案。
丁文[2](2020)在《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运输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运量大、运距长、成本低等特点,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运输取得了很大成就,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9年底,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13.9万公里,完成货运总周转量30181.95亿吨公里。“一带一路”建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序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快速增长。铁路运输也成为国际物流中的重要运输方式,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地运输保障。其中,中欧班列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沿途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力带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铁路运量也快速增长,铁路运输业承担着越来越来繁重的运输任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铁路运营和管理体制调整,铁路运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铁路运输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在管理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人员激励方面。铁路运输与员工密不可分,员工作为铁路生产运营的主体,是铁路运输企业开展有序生产和正常运营的人力基础。铁路生产运营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研究铁路运输企业的激励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L铁路是一条连接铁路干线与港口的地方铁路,由PL铁路运输企业负责运营管理。本文以PL铁路运输企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该企业激励机制优化问题。研究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对PL铁路运输企业的激励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当前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深入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激励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PL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现状对激励机制进行优化,提出构建公平合理薪酬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绩效考核机制、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完善晋升机制、采取多样化激励方式、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激励措施,优化后激励方案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为保证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从宣传、组织、制度、资金及持续优化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冀望优化后激励机制能满足企业员工现阶段的最迫切需求,激发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提升对企业忠诚度及归属感,提高工作业绩,从而有力地促进企业效益提升,实现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孟令祎[3](2019)在《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公路客运班线是指营运客车在城乡道路上固定行驶和从事旅客运输服务经营的线路,是公路旅客运输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是道路运输行业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由客运企业、客运站和道路运输行政管理机构三方共同管理。其中,编制车辆排班计划是公路客运班线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车辆排班计划是指在给定发到时刻表的条件下,利用最少的客车数量完成运输任务,这对减少企业运营成本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部分客运企业仍采用人手编制车辆排班计划的方式,导致工效低且排班计划质量不高,已不能满足提升公路客运服务质量的需求。因此,研究开发一套科学完整的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对于提高客运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公路长途客运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提出了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长途客运车辆排班计划编制方法,设计并开发了车辆排班管理系统,旨在提高客运企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首先,本文分析了现有客运班线管理体系和客运班次运输组织流程,针对现有排班计划编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较为科学的编制排班计划方法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将车辆排班计划编制问题转化为非对称旅行商问题,以使用车辆数最少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并以山西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线路为例进行实例验证。最后,本文通过分析公路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用户角色、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技术架构、网络架构、五大功能模块和数据库,并使用java编程开发了该系统,实现了车辆排班计划的自动编制和管理。公路长途客运车辆排班管理系统不仅是公路客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促进公路客运信息的综合利用,提升公路客运企业的运输生产作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帮助客运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本文包括图51幅,表18个,参考文献66篇。
张梦思[4](2019)在《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镇企业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浠水县十月村位于湖北省东部的黄冈地区。改革开放后,十月村因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成为浠水县的先进和典型,曾多次被评选为当地“乡镇企业明星村”、“乡镇企业十强村”和“科技十强村”。此外,还曾荣获湖北省乡镇企业先进单位称号。2016年浠水县十月村被评选为2016年中国名村。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1978年前,社队企业发展较为缓慢。1978年以后,在省政府、县委和县政府的号召下,十月村实行工农并举,围绕农业兴办企业,同时又依靠企业促进农业发展,社队企业开始发展。随后,农村出现了农民共同出资、农民个人举办以及联合举办的企业,1984年后与社队企业一起统称为乡镇企业。80年代中后期,十月村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1988年2月,组建成立“经济联合社”,实行“提一进二兴三”的经济发展战略,创办了装饰材料厂,形成十月村的支柱产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十月特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但十月村乡镇企业在发展中也遇到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生产安全等问题,1989年通过整顿与治理,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以后,十月村乡镇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先后成立铸铁变质剂厂和氧化锌厂,形成十月村的明星产业。1993年,在原经济联合社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十月工贸集团。1998年10月,在原十月工贸集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十月集团,集中力量进行亿元工程经济建设。1999年开始,由于市场经济疲软,资金短缺非常严重,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一批村组原创企业相继停产或是改制,2004年十月村十月集团进行民营化改制,改制后的乡镇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78-2004年间,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十月特色:走出了“工业兴村、科技强村”的十月路径,体现了“敢闯、敢冒、敢干”的十月精神,创造了十月村经济发展特有的十月速度。虽然发展中经历曲折、出现了一些问题,并最终走上民营化改制的道路,但1978-2004年间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十月村单一的经济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对十月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本文以个案为例,梳理了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过程,还原了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原貌,分析其发展特色和影响,并总结经验教训,以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乡村企业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并丰富对中国乡镇企业的经济史研究。
汪美阳[5](2019)在《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文中提出运输站段作为铁路运输的基础单元,客观上存在着技术特点各异、人员素质不同、自然环境及其他资源条件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特别是不同运输站段的管理者对于标准化含义、内容、意义及采取措施等认知差异,造成了不同运输站段仅在其内部范围内开展标准化建设,着眼于提高内部效益和效率,却导致铁路行业层面在同类型运输站段的管理方式、提供服务、作业内容上出现了差异性问题,需要铁路总公司从行业统一管理的角度,提出并设计一套对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规范铁路总公司所属各系统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取得站段之间生产协作的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对国内外标准化理论、绩效评价理论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对铁路技术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针对运输站段管理特性与传统生产、服务型企业较大差异,围绕铁路作业环境动态变化,作业内容随时调整,作业范围互相交叉、作业重点各有侧重等现状,进一步点明了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最终表现出的差异性现象,并以机务系统为范例,将标准化建设核心内容进行关键指标化处理(KPI),构建了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2018年1-10月份,全路68个机务段标准化建设水平的模拟评价,检验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展行业系统性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工作探索了一条可行路线。本文在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系统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原理,对评价指标设计遵循了 SMART原则,组织铁路总公司专家、铁路局集团公司机务处、全路各机务段共同参与的方式,通过鱼骨图确定了各类别指标内容,并按照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权重判断矩阵,配合对具体指标重要性的合理性论证,确定了各类别指标权重,同时通过预评价工作验证了设计指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据此在下一步进行完善。本文设计了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计算模型,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局等不同层面,依托指标体系,设计了计量方式,从而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可以量化的管理工具,重点推进薄弱站段的标准化建设工作,规范了行业标准化建设方向。本评价系统的建立,实现了对运输站段工作效果的全面质量管理,解决了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内容与标准的不统一、综合评价不全面的问题,促进了行业内部基本生产单元的协调一致,提高了铁路管理的经济性。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中国铁路总公司作为铁路行业主要经营者的角度,顶层设计了标准化建设的绩效评价体系,并在机务系统进行了先行先试,统一了设计原则,规范了评价内容,落实了发展要求,增强了全员标准化意识,顺畅了企业管理流程,已经证明对运输站段安全、经营、管理及综合效益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全路各机务段通过2018年度预评价工作清楚了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排序与专项工作所处位置,并与现实管理现状相印证,从而证明了本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原则、实现路径及具体指标内容和分值确定方法,可以为其他系统开展本系统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为全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的研究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陈志高,曹瑛[6](2019)在《我国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了解我国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汽车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三种途径获取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发展状况的有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外部条件、发展状况、盈利能力和管理与技术水平等方面讨论汽车运输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机务管理水平、人才、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发展前景.为我国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
周浩[7](2019)在《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十二五”起,国家对铁路投入不断加大,根据中铁总“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总体战略部署,铁路发展已经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阶段。在牵引动力升级换代的同时,铁路牵引成本支出的结构和规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技术性强,波动周期复杂,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密切关联的全新特征。三棵树机务段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旗下唯一的纯客运机务段,在担当全局近60%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的同时,也是年均支出近10亿元的成本大户。机车牵引用能是该段直接生产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项目,应用精细化思想建立管控体系,节约机车用能成本,对改善企业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作者在三棵树机务段多年来从事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的实际工作经历为背景,从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技术实现的双重视角入手,对该段开展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前相关管控体系存在的各种粗放问题进行了分析梳理;在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应用精细化方法构建了适用于该机务段生产实际的机车用能成本精细化管控体系,在将精细化基本方法与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相关粗放问题逐一给出了解决方案。文章最后对精细化管理思想与铁路机车用能管控工作结合过程中需要关注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本论文内容对新形势下各铁路机务段,尤其是内电混合机务段在机车用能领域实施精细化管控,减少成本支出,改善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吴勇[8](2017)在《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文中认为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是铁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和社会对铁路最基本的要求。安全是指生产过程中,人员不发生伤害或财产不发生损毁的一种有序状态,事故是生产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失去控制的产物,安全的本质就是消除或防控与事故发生密切相连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的职场环境和管理制度缺陷,达到生产过程不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毁的目的。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组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原铁道部党组准确指出当前的铁路安全现状:问题在现场,原因在管理,根子在干部,管理问题是铁路最大的风险源。推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控制的相关理论,以铁路运输生产中的危险和隐患为风险管控对象,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事件链过程识别研判,确认危险和隐患的本质规律,采取技术或管理的手段,主动决策,超前防范,消除或控制危及铁路行车安全的隐患。本文通过2010-2015年广州铁路集团公司铁路行车事故数据的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将事故按性质等级、原因类型、专业系统等分类统计,将行车事故的原因归纳为人——违章违纪、机——设备不良、环境——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管理等4个方面4种类型,其中管理存在于各种原因类型中。由于管理者水平、管理手段、方法限制,加上未识别的人、机、环境等安全隐患的叠加,风险管控不力,导致列车脱轨、施工等恶性行车事故易发多发;运用事故树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列车脱轨、施工、作业等铁路典型行车事故,找出事故的基本事件,特别是管理基本事件重要度,提出安全防范措施,服务于安全生产,阻断安全风险,促进铁路安全发展。
钟远明[9](2017)在《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四年间内战成为主调,在内战背景下国统区铁路的经营与建设问题是战后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粤省铁路作为国统区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建设过程成为战后动荡四年间中国铁路的典型缩影与真实写照,且极具特色。该省铁路历经自清末至抗战全面爆发前后近40年的发展,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主导下,从孤悬岭南到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奠定其经营与建设的基本格局与重要基础;而战后四年则是衔接粤省铁路经营建设在抗战以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重要过渡转型阶段。此阶段开启的首要步骤是国民政府从日军手中接收粤省铁路各路段,恢复原有经营,在此基础上重启粤省铁路营运,但过程未如人意,对之后的经营建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此阶段开启的另一个关键步骤是国民政府重建对粤省铁路的统一管理,推动该省铁路各路段进一步整合;而铁路管理新模式的引入亦是战后中国铁路管理一次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并产生持续的影响。由于战争的贻害,国内外局势复杂,粤省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丕变以及粤省铁路自身基础状况限制等,粤省铁路在战后四年间的经营建设肩负“恢复战前标准”沉重任务之余还需致力于“推动建设”。尽管各项日常经营事务——机务、工务、财务、行车、警务以及客货运输等取得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基础极为脆弱,与抗战前水平仍相去甚远。此外,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美国积极参与战后中国铁路建设,美援也成为粤省铁路建设得以启动的重要资金依赖;而在引入利用美援的憧憬下,广东军政当局喊出“复兴华南”的号召,锐意以粤省铁路为中心展开一系列建设项目,与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合作开展多项具有重要价值与长远意义的铁路工程,然而这些铁路工程在混乱的时局中始终未能完工,对广东地方经济建设推动作用有限,难以满足当地发展的需求。随着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行将崩溃,粤省铁路经营亦陷入空前困境;在人民政府正确政策方针以及原铁路职工的促成下,粤省铁路在新旧政权更迭过程中实现较为平稳的过渡,民国路政在广东得以转换新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铁路事业的一部分。
蒋英娜[10](2016)在《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时刻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铁路、民航、私家车等运输方式的超常规发展,客运市场的格局悄然变化,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无锡客运有限公司作为无锡地区最大的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在经济发展、旅客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对外部的竞争和传统体制的制约,无锡客运有限公司亟需在竞争中寻求发展之道。本文立足于无锡客运有限公司的经营现状,在查找、学习、研究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道路运输行业发展实际,首先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出发,归纳和阐述了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然后在对公司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无锡客运有限公司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以及运用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方法对公司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为无锡客运有限公司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随后通过SWOT分析模型,分析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并由此提出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的实施举措,从而使公司在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和行业挤压环境下,持续、健康、长远发展。
二、汽车运输企业改制后的机务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汽车运输企业改制后的机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遗产廊道概念下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津浦铁路枣庄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遗产廊道概念下沿津浦铁路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
2.1 工业遗产廊道的基本理论 |
2.2 中国煤矿工业发展特征 |
2.3 沿津浦铁路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格局 |
2.4 本章小结 |
3 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的判别与登录 |
3.1 枣庄段煤矿工业的特征 |
3.2 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的判别 |
3.3 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的登录 |
3.4 本章小结 |
4 遗产廊道概念下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理 |
4.1 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目标和适用性原则 |
4.2 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与分级 |
4.3 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格局 |
4.4 本章小结 |
5 遗产廊道概念下沿津浦铁路枣庄段煤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
5.1 煤矿工业聚集区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5.2 煤矿工业企业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5.3 煤矿工业相关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
5.4 实证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激励 |
2.1.2 激励机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
2.2.3 亚当斯公平理论 |
3 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3.1 PL铁路运输企业概况 |
3.1.1 PL铁路运输企业运营情况 |
3.1.2 PL铁路运输企业组织架构 |
3.1.3 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构成 |
3.2 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
3.2.1 薪酬福利 |
3.2.2 绩效考核 |
3.2.3 职业发展 |
3.2.4 企业文化 |
3.3 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满意度分析 |
3.3.1 调查问卷设计 |
3.3.2 员工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
4 PL铁路运输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PL铁路运输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4.1.1 薪酬制度不完善 |
4.1.2 绩效考核缺乏科学合理性 |
4.1.3 忽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 |
4.1.4 晋升机制不够完善 |
4.1.5 培训流于形式 |
4.1.6 激励手段单一 |
4.1.7 企业文化建设薄弱 |
4.2 PL铁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受过去体制及以往惯例的影响 |
4.2.2 人力管理理念滞后 |
4.2.3 企业内部缺乏有效沟通 |
4.2.4 缺乏职业规划管理 |
4.2.5 对员工需求缺乏调研与预测 |
4.2.6 企业缺少人力资源总体规划 |
5 PL铁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优化和保障措施 |
5.1 PL铁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优化思路和原则 |
5.1.1 优化设计思路 |
5.1.2 优化设计原则 |
5.2 PL铁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
5.2.1 构建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管理体系 |
5.2.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5.2.3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 |
5.2.4 完善员工职位晋升机制 |
5.2.5 优化教育培训 |
5.2.6 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 |
5.2.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3 PL铁路运输企业激励机制优化的保障 |
5.3.1 宣传保障 |
5.3.2 组织保障 |
5.3.3 制度保障 |
5.3.4 资金保障 |
5.3.5 持续优化保障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 |
(3)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公路客运班线管理概述 |
2.1 公路客运班线定义 |
2.2 公路客运班线管理体系 |
2.2.1 客运企业 |
2.2.2 客运站 |
2.2.3 行政管理机构 |
2.3 公路客运班次运输组织流程 |
2.4 现存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3 排班计划优化模型的建立 |
3.1 问题的描述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构建接续网络 |
3.2.2 设定接续规则 |
3.2.3 构建优化模型 |
3.3 休息规则的设定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模型求解 |
4.1 启发式算法求解TSP问题的比较 |
4.2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
4.3 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3.1 算法的参数设置 |
4.3.2 算法的流程 |
4.3.3 休息日添加的流程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5.1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分析 |
5.1.1 用户角色分析 |
5.1.2 系统需求分析 |
5.1.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5.2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设计 |
5.2.1 系统设计目标 |
5.2.2 总体架构设计 |
5.2.3 功能模块设计 |
5.2.4 数据库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6 车辆排班管理系统的实现 |
6.1 系统开发环境 |
6.2 系统功能实现 |
6.2.1 登录界面及首页 |
6.2.2 基础数据管理 |
6.2.3 调度管理 |
6.2.4 车辆排班管理 |
6.2.5 业务统计 |
6.2.6 用户管理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概念界定及说明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十月村社队企业向乡镇企业的转变(1978-1984) |
第一节 十月村社队企业的发展 |
一、十月村简介 |
二、社队企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 |
第二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9) |
第一节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外部环境 |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 |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
二、核心企业逐渐形成 |
第三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整顿治理与第二次大发展(1989-1998) |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整顿与治理 |
一、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二、乡镇企业的整顿与治理 |
第二节 乡镇企业迎来第二次高速发展 |
一、乡镇企业高速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乡镇企业的第二次大发展 |
第四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转型与改制(1998-2004) |
第一节 乡镇企业陷入困境 |
一、经营管理不善 |
二、资金短缺严重 |
三、外部环境变化 |
第二节 政府出台政策扶持乡镇企业发展 |
一、税收优惠 |
二、用地优惠 |
三、其他优惠 |
四、奖励政策 |
第三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的改制 |
一、十月集团改制的原因 |
二、十月集团改制的过程 |
三、改制后的乡镇企业 |
第五章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特色与作用 |
第一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特色 |
一、十月路径 |
二、十月精神 |
三、十月速度 |
第二节 十月村乡镇企业发展的作用 |
一、改变单一经济结构,增加农民的收益 |
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
三、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化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与研究价值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文章结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标准化相关理论 |
2.1.1 标准化概念与特征 |
2.1.2 标准化理论国外研究现状 |
2.1.3 铁路标准化理论研究现状 |
2.1.4 标准化评价工作现状 |
2.1.5 标准化评价工作存在问题 |
2.2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1 绩效评价定义 |
2.2.2 国外绩效评价综述 |
2.2.3 国内绩效评价综述 |
2.3 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方法 |
2.3.1 关键绩效指标(KPI) |
2.3.2 平衡记分卡(BSC) |
2.3.3 杜邦财务分析 |
2.3.4 经济增加值(EVA) |
2.4 绩效评价的要素 |
3 铁路站段标准化建设现状 |
3.1 铁路运输技术经济特征 |
3.2 运输站段的定义及其特殊性 |
3.3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要素分析 |
4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机务段为例)构建 |
4.1 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选择 |
4.2 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1 全面覆盖原则 |
4.2.2 依法合规原则 |
4.2.3 体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原则 |
4.2.4 关键典型原则 |
4.2.5 可量化衡量原则 |
4.3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客体分析 |
4.3.1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体 |
4.3.2 标准化建设评价的客体 |
4.4 标准化建设评价目标分析 |
4.4.1 实现经营行为的有效管控 |
4.4.2 实现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
4.4.3 实现国有企业有关规定的全面落实 |
4.5 评价指标的设计 |
4.5.1 评价指标设计规范 |
4.5.2 评价指标分析确定方法 |
4.5.3 评价指标分类 |
4.5.4 运输站段(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指标的适用范围 |
4.6 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模型 |
4.6.1 评价指标权重和分值 |
4.6.2 铁路局评价结果计算模型 |
4.6.3 评价结果层级划分 |
4.7 本章小结 |
5 标准化建设(以机务段为例)评价 |
5.1 预评价实施过程 |
5.1.1 明确标准化建设及评价的职责分工 |
5.1.2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
5.1.3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要流程 |
5.2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结果分析 |
5.2.1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基本情况 |
5.2.2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评价的主要特点 |
5.2.3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排序结果分析 |
5.2.4 机务段标准化建设预评价反映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5.3 标准化建设评价结果的运用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成果运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我国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信息收集 |
1.1 文献检索 |
1.2 问卷调查 |
1.3 实地调研 |
2 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的发展现状 |
2.1 外部条件 |
2.2 发展现状 |
2.2.1 发展状况 |
2.2.2 盈利能力 |
2.2.3 管理和技术水平 |
3 主要问题与对策 |
3.1 发展战略与经营模式 |
3.2 机务管理 |
3.3 信息化管理程度偏低 |
3.4 技术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 |
4 结语 |
(7)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1.1.2 论文的写作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1.2.1 国外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
1.2.2 国内机车用能管控研究情况 |
1.2.3 国内外机车用管控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研究视角及主要内容 |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及机车用能管控基本内容 |
2.1 三棵树机务段概况 |
2.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基本情况 |
2.3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相关概念及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
2.3.1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的基本术语及相关概念 |
2.3.2 精细化管理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理问题及分析 |
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
3.1.1 牵引动力配置相关评价体系缺位 |
3.1.2 司机操纵节油考核客观性不足导致激励作用弱化 |
3.1.3 运用系统擅自改变作业规范造成机车用能浪费 |
3.1.4 机车热工状态不佳导致能耗成本上升 |
3.1.5 机车燃油整备及交接管理粗放 |
3.2 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方面的问题 |
3.2.1 冬季打温作业温间隔落实不到位 |
3.2.2 打温期内暖库资源利用不充分 |
3.2.3 内燃机车检修用油管控不力导致浪费 |
3.3 内燃机车冬季燃油低烧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 电力机车用电管控方面的问题 |
3.4.1 司机操纵节电评价不够客观及高铁动车组节电管控缺位 |
3.4.2 牵引用电计量设备不良导致计量失真 |
3.4.3 牵引用电用管分离导致电费管控实质性缺位 |
3.5 内电共用区段牵引力选择方面的问题 |
3.6 绩效考核政策方面的问题 |
3.7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管控粗放问题的归纳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
4.1 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基本目标及原则方法 |
4.1.1 基本目标 |
4.1.2 构建原则及方法 |
4.2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的构建 |
4.3 内燃机车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
4.3.1 内燃机车运行用油精细化管控解决方案 |
4.3.1.1 建立高度显性化的司机操纵精细化分析系统 |
4.3.1.2 建立内燃机车牵引力利用程度定期评价机制 |
4.3.1.3 清理影响内燃机车用油的不合理规定 |
4.3.1.4 建立内燃机车热工状态分析管控机制 |
4.3.1.5 建立内燃机车燃油交接及燃整作业质量监控机制 |
4.3.2 建立内燃机车非运行用油管控机制 |
4.3.3 探索内燃机车燃油低烧节支潜能 |
4.4 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管理体系的优化 |
4.4.1 加强电力机车及动车组用电日常管理 |
4.4.2 开展针对高铁动车组用电的专项研究 |
4.4.3 加强机车用电计量及电量抄记管理 |
4.4.4 加强与供电部门的横向沟通与协作 |
4.4.5 开展内电共用区段用能成本对比分析 |
4.5 机车用能相关绩效考核政策的调整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 |
5.2 铁路机车用能管控领域开展精细化管控需要的保障措施 |
5.2.1 关于数据保障 |
5.2.2 关于制度保障 |
5.2.3 关于人才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铁路行车事故现状 |
1.2.2 国内外铁路安全监管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采取的技术线路 |
1.4 相关理论 |
1.4.1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内容 |
1.4.2 事故树分析原理 |
第2章 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
2.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简况及铁路交通事故主要内容 |
2.1.1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基本情况 |
2.1.2 铁路行车事故定义及等级 |
2.2 2010 -2015 年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
2.2.1 按事故等级统计分析 |
2.2.2 按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
2.2.3 按专业部门统计分析 |
2.2.4 按施工作业统计分析 |
2.2.5 按线别及时段统计分析 |
第3章 列车脱轨事故分析 |
3.1 列车脱轨事故一般性分析 |
3.1.1 列车脱轨事故类型 |
3.1.2 列车脱轨机理分析 |
3.1.3 列车脱轨原因类型 |
3.2 线路设备质量不良脱轨事故分析 |
3.2.1 线路失修列车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
3.2.2 事故树定性分析 |
3.3 自然灾害脱轨事故分析 |
3.3.1 山洪水害脱轨较大事故案例 |
3.3.2 事故树定性分析 |
3.4 货物偏载脱轨事故分析 |
3.4.1 货物偏载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
3.4.2 事故树定性分析 |
3.5 施工脱轨事故分析 |
3.5.1 利用列车间隔违章施工致列车脱轨一般事故案例 |
3.5.2 事故树定性分析 |
第4章 施工行车事故分析 |
4.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一般性分析 |
4.1.1 铁路营业线施工事故等级类型 |
4.1.2 施工行车事故责任性质分析 |
4.1.3 施工行车事故原因类型 |
4.2 营业线施工典型行车事故案例分析 |
4.2.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一般C24 类事故 |
4.2.2 列车冒进信号或越过警冲标一般C10 类事故 |
4.2.3 列车碰撞设备设施一般C13 类事故 |
4.2.4 施工烧断接触网线一般C14 类事故 |
4.2.5 施工检修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9 类事故 |
第5章 行车典型一般事故分析 |
5.1 列车运行中部件脱落一般C12 类事故分析 |
5.1.1 一般C12 类事故构成 |
5.1.2 动车组运行中闸瓦片脱落 |
5.2 接发列车类一般事故分析 |
5.2.1 接发列车典型事故类型 |
5.2.2 车站值班员错误操控信号导致列车停车一般D5 类事故 |
5.3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分析 |
5.3.1 调车作业冲脱挤一般事故界定 |
5.3.2 调车作业冲脱挤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
5.4 典型违章违纪一般D类事故分析 |
5.4.1 违反作业标准耽误列车一般D10 类事故 |
5.4.2 错误操纵使用行车设备耽误列车一般D15 类事故 |
第6章 铁路行车事故安全风险防控 |
6.1 管理是铁路行车安全风险防控的基础 |
6.1.1 健全完善安全风险管理基础 |
6.1.2 规范安全管理 |
6.1.3 强化过程控制管理 |
6.1.4 强化隐患排查整治 |
6.2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
6.2.1 违章作业类行车事故防控重点 |
6.2.2 加强安全管理和作业过程控制 |
6.2.3 突出现场违章作业的检查整治 |
6.3 列车脱轨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
6.3.1 行车设备质量隐患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
6.3.2 水害断道等自然灾害引发列车脱轨风险防控 |
6.4 施工作业类行车事故风险防控 |
6.4.1 无计划超范围施工风险防控 |
6.4.2 施工方案及施工过程控制风险防控 |
6.4.3 自轮运转设备及大型施工机械风险防控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10 年-2015 年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铁路交通事故一览表 |
附录2:铁道部《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事故等级(部令第30 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抗战以前粤省铁路从分治到整合的进程 |
第一节 粤省铁路分治的形成 |
一、美国方面关于省三支线的兴筑及其困境 |
二、商办铁路公司对粤汉铁路广东段的修筑与经营 |
三、英国势力笼罩下广九铁路的兴筑与经营 |
第二节 抗战爆发前粤省铁路的整合 |
一、省内整合:政治介入粤省铁路内部事务 |
二、融入全国铁路系统:四大铁路管理局(工程局)合并 |
第三节 抗战爆发前后粤汉广九两路接轨 |
一、接轨问题的起源 |
二、中央、地方与英国关于接轨问题的立场与纠缠 |
三、两路接轨促成“香港通道”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经营的恢复与统一管理的重建 |
第一节 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的接收与营运初步恢复 |
一、陆军第二方面军铁路接收事宜 |
二、交通部驻粤人员的铁路接管 |
三、粤省境内粤汉、广九等路段交通营运的恢复 |
第二节 海南岛铁路之接收与初期经营 |
一、日军对海南岛铁路的营建概况 |
二、海南岛铁路接收乱局 |
三、海南岛铁路接收初期之经营及困难 |
第三节 粤省铁路统一管理的重建 |
一、粤汉区铁路管理局之建立 |
二、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在粤组织机构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的日常经营 |
第一节 粤省铁路营运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援助 |
第二节 粤省铁路经营中的主要事务 |
一、机务 |
二、工务 |
三、财务 |
四、行车 |
五、警务 |
第三节 客货运输状况及其进步与不足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抗战胜利后粤省铁路新工程与广东地方建设 |
第一节 美援、“复兴华南”计划与粤汉区铁路 |
一、打造华南“美式铁路典范” |
二、以铁路带动“复兴华南”计划 |
三、“美援”的落差 |
第二节 开发海南岛:海南环岛铁路之建设及窘境 |
一、海南环岛铁路建设基础与建筑计划 |
二、开展海南环岛铁路计划中的困难 |
三、环岛铁路计划的搁置与地方民众的反应 |
第三节 连通粤汉干线与广三段:建设广州西南大桥 |
一、工程缘起 |
二、战后路局、省府与市府合作筹筑西南大桥 |
三、工程计划与中辍 |
第四节 运输煤炭以济广东:狗牙洞支线建设 |
一、缺煤的广东 |
二、粤湘边境、粤北煤矿的早期开发与狗牙洞支线雏形 |
三、支线工程开展与相关概算 |
四、推进支线工程的现实困难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路政在广东的转换 |
第一节 粤省铁路深陷经营困境 |
一、财政极度困难 |
二、粤省铁路工潮迭起 |
三、路局高层离心离德 |
四、粤汉区铁路管理局南迁广州 |
第二节 广州机厂等设备人员迁台 |
第三节 人民政府对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 |
一、接管前夕之情形 |
二、粤省铁路的接管与改造过程 |
三、粤省铁路交通恢复与营运展望 |
第四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10)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 研究结构与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战略及战略管理 |
2.1.1 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定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各个阶段 |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综述 |
2.4 支持本文研究的理论模型 |
2.4.1 PEST分析法 |
2.4.2 波特五力模型 |
2.4.3 SWOT分析矩阵 |
第三章 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同行企业之间的竞争 |
3.2.2 潜在竞争对手进入 |
3.2.3 替代品的威胁 |
3.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第四章 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发展概述 |
4.2 公司经营现状 |
4.3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组织决策能力分析 |
4.3.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4.3.3 生产运营状况分析 |
4.3.4 内部管理状况分析 |
第五章 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无锡客运有限公司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发展战略选择与思路 |
5.2.1 SWOT分析结果及战略选择 |
5.2.2 战略目标与思路 |
5.3 战略定位 |
5.3.1 主营业务战略定位 |
5.3.2 关联业务战略定位 |
5.3.3 创新业务战略定位 |
第六章 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及保障措施 |
6.1 经营战略的实施举措 |
6.1.1 优化站场系统,构建班线客运“大网络” |
6.1.2 开发运游结合,拓展旅游客运市场 |
6.1.3 变革传统驾培,拓展驾培市场空间 |
6.1.4 打造定制客运,创新传统客运模式 |
6.1.5 开拓关联领域,有效衔接后市场业务 |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2.1 安全机务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财务管理保障 |
6.2.4 信息化保障 |
6.2.5 企业文化保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汽车运输企业改制后的机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产廊道概念下煤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津浦铁路枣庄段为例[D]. 梁晓涵.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PL铁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优化研究[D]. 丁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公路长途客运班线管理分析及排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孟令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浠水县十月村乡镇企业的变迁(1978-2004)[D]. 张梦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关于铁路运输站段标准化建设水平评价的研究 ——以机务系统运输站段为例[D]. 汪美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12)
- [6]我国大中型汽车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分析[J]. 陈志高,曹瑛.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7]三棵树机务段机车用能精细化管控研究[D]. 周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5)
- [8]广铁集团铁路行车事故分析与防控[D]. 吴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9]抗战胜利后四年间粤省铁路经营与建设问题研究[D]. 钟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10]无锡客运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蒋英娜. 东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