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CAD 2000中比例的概念及应用

AutoCAD 2000中比例的概念及应用

一、AutoCAD 2000中有关比例的概念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白国华[1](2020)在《限制速度对高速公路交通流通行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限制速度作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交通安全、碳排放、车辆通行效率和交通流的整体运行质量等诸多方面。与交通安全相比,运输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关于限制速度对交通流整体运行质量影响的重视不足,针对性研究欠缺且理论薄弱。以至于对运行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存在诸多争议,更无法明确限制速度对交通流运行质量影响程度或者影响规律。基于此,本文在明确通行质量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限制速度对交通流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合理制定限速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对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表征交通流运行特征的主要概念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流“通行质量”的概念,在对道路使用者、管理者以及交通领域学者等进行广泛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明确了车辆速度离散与通行效率作为通行质量的表征指标。为了探讨限制速度对车辆速度离散的影响,本文采用实地试验的方法,现场收集了三种不同限制速度路段的交通流速度数据,包括自由流与非自由流状态下的车辆速度。采用Origin和SPSS软件进行车速离散分析,得到了不同限制速度下车速分布情况、各种百分位速度、车速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结果表明:在自由流状态下,车速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特征速度差均随限制速度的提高而增大,说明限制速度值越高,车辆速度离散越严重。而在非自由流状态下,限制速度已经不是影响交通流车辆速度离散的主要因素,交通流的运行速度主要受车流密度的影响。在总结通行效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引入国际流行的通行效率计算方法,采用Origin和SPSS软件分别对理想条件下和不同限制速度下的实测数据进行了通行效率计算。研究表明,自由流状态下,限制速度对通行效率的影响是显着的,主要表现在限制速度越高,交通流整体平均速度的提高越大。非自由流状态下,限制速度对通行效率的影响有限,交通流密度越大,限制速度对交通流通行效率的影响越小。研究成果可以为限速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对提高道路通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曾维新[2](2019)在《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文中提出网络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兴产业,并日益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大部分国家对该产业采取扶持政策。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以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新闻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已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及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众多涉及该产业的重要政策,从明确该产业的重要地位到文化产业统计范围变化以及各种财政、税收、金融扶持补助政策不一而足。这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提供的各种政府资源最终落实到企业层面都归入了政府补助范畴。然而对于政府是否应当介入和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尚存争议,有关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情况如何,因扶持政策形成的巨额补助是如何落实到网络文化企业层面,补助是否实现了政府部门既定目标,这些问题都亟待深入探讨。因此研究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政府补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一是当前国内外对网络文化产业并无权威统一的界定,众多学者或部门将其称之为数字创意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互联网文化产业等;二是现有对政府补助的研究大都聚焦于战略新兴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鲜有以网络文化产业为对象的研究;三是对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研究主要以定性为主,较少以定量方法来研究政府补助的绩效;四是在考察政府补助对企业的影响时,大都只考察总体补助的作用,较少考察不同类型补助的效果差异,且对政府补助类型的研究仍有细化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依据“要不要-怎么样-行不行”的逻辑,聚焦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研究其政府补助问题。“要不要”是解决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补助,这就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在中国国情下的现实必要性开展研究。“怎么样”是解决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如何,这就需要梳理中国现有的关于网络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和研究当前中国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所呈现的总体特征和内容特征。“行不行”则要解决政府补助是否有效,即绩效评价问题,这就需要验证政府补助(包括总体补助和不同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是否起到积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为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依据,并帮助其更好的制定和修正补助政策,实现补助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工作可概括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本文采用归纳演绎法在明确和完善网络文化产业概念及系统研究网络文化产业各种特性的基础上,先是从市场失灵、产业竞争力理论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出发论述政府扶持该产业的理论依据;然后在介绍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现状及其原因之后,从中国经济转轨及文化体制改革角度探讨政府通过补助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必要性。同时尝试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第二部分全面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现状。一是依据重要政策出台或技术进步的关键节点将中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并详细梳理各阶段的政府政策,总结政策演进情况以及特点和问题。二是依据筛选的179家网络文化上市公司(其中核心领域132家,相关领域47家)年报中披露的政府补助金额数据剖析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特征,包括总体政府补助和不同类型补助(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在所有制、细分行业和区域等方面呈现出的分布特征;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和LSD多重比较法(Least-Significant Difference)验证所有制性质、细分行业和区域因素是否是影响网络文化企业获取政府补助的因素。三是对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进行分析。基于补助的目的和具体指向性,将样本企业补助明细科目归类整理分为七大内容板块,通过统计分析揭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内容结构特征。第三部分检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有效性。本文搭建了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的综合评价框架,利用179家网络文化样本企业2013-2017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财务绩效和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三方面的影响。不仅考察总体政府补助,还考察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种细分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在整个实证研究中还考虑了所有制因素和细分行业因素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各种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此外还检验了研发投入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是否起到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可归纳为:第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及学者繁杂众多的概念中可知,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内容产业到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再到互联网文化产业、网络文化产业,这些概念的出现是文化产业和不同时段的技术融合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网络文化产业的定义还会不断演进。第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三重属性,同时表现出强大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关联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让其具备了其他产业没有的优势。市场失灵理论(外部性、公共产品、信号传递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政府介入网络文化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缓解中小科技型网络文化企业融资困境的现实情况也需政府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本文还明确政府的角色应定位为公共网络文化产品的监管者和提供者,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和调控者,网络文化市场秩序的建设者和维护者。第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从萌芽发展至今可划分为六个阶段,管理和补助扶持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现有补助政策呈现出规制监管的专门性和政府补助的一般性,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网络化转型补助政策多过扶持新兴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等特征。同时补助政策也存在不够具体,相对被动和滞后需求等问题。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含财政资金、专项基金、税收减免、政府采购、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项目补贴和政府奖励等在内的多种手段的综合补助政策体系,但尚未建立对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效果和绩效进行评价的机制。第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我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7年政府补助覆盖率在95%以上,说明补助对于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是“普惠”政策,而非“特惠”政策。财政拨款是我国网络文化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最主要的形式,其次为税收优惠;政府奖励呈现出“奖励名目较多,奖励金额不高”的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网络文化企业、相关领域企业和东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相较于非国有、核心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补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研究发现,网络文化企业在获取政府补助上存在显着的所有制和细分行业差异,而地区差异并没有统计上的显着性。第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主要内容。中国政府对网络文化产业的补助大部分都投向了技术和创新方面,这符合网络文化产业与技术高度关联的特征。其次为产业专项补助和项目专项补助,投融资补助、涉外补助、人才和就业补助、无形资产补助四块内容的政府补助金额占比较少。第六,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在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方面,政府补助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对企业市场价值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并无显着影响;在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和社会责任(就业)方面,政府补助均有积极正向促进作用;(2)不同类型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财政拨款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创新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税收优惠对其网络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增加就业方面均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奖励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有负向影响;(3)所有制因素并没有对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创新和就业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4)细分行业是影响政府补助和网络文化企业创新、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以生产网络文化设备为主的相关领域相较于以网络内容生产为主的核心领域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和增加就业的影响更加显着;(5)研发投入(RD)在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6.63%是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来实现的。鉴于以上主要发现和研究结论,本文就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提出如下优化建议:一是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二是明确财政拨款、政府奖励和税收优惠三类补助各自的特征和效果,依据政策既定目标选择合适的补助类型,确保补助发挥最佳效用;三是破除“所有制惯性”,坚持“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立”原则,给予国有和民营网络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地位,公平合理分配补助资源。四是关注网络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差异,鉴于核心领域企业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最能体现该产业特性,补助可适当向核心领域企业倾斜;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以提高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

马盟雨[3](2019)在《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初衷源于反思当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逾越“传统”与“现代”的鸿沟,在城市建设当中树立“文化自信”的切实途径。另一方面,宁波是典型的港口城市,拥有完整的港口发育史。其在平洋型地貌的城市发展中也颇具特色。在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海洋经济等战略的推进下,城市港口作为水陆中转的交通枢纽在国家发展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尝试立足传统,提出“城市山水系统”概念。聚焦于宁波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甬江流域”。在此区域视野下,重点关注古代背景下的清时宁波建设情况。并通过基础研究、文化研究、营造研究以及价值与反思四个版块,全面阐述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思想”,回应主题。第一,基础研究,即本文前三章内容。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整理、舆图分析以及相关图纸的复原等研究方法,立足系统论思想,建构出组成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三大子体系:“山水本底体系”、“山水建构体系”以及“山水意象体系”,并揭示其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还原历史中甬江地区的地貌形态、水利格局、聚落分布及其发展概况。梳理城市山水系统建设脉络以及发展动因。第二,文化研究,为本文第四章内容。立足基础研究,揭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营造传统”。提出系统建设中“天-地-人”的“三才”思想,以及营造实践的理论原则。其次,通过上述“营造传统”,结合城市山水系统的“构成要素”,二者经纬交错,实现营造文化的理论转译。推得城市山水系统营造过程中“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个方面的建设思想。第三,营造研究,即本文第五章内容。重点论述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回应标题。全面且深入探讨“象位”、“量度”、“场域”、“焦点”、“共感”五大方略在宁波甬江地区的具体实践。第四,价值与反思,即本文第六、七章的内容。通过前文研究,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并提出在当今城市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方面。综上得出本文结论,即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第一,“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第二,“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第三,“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第四,“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第五,“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第六,“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立足系统论,通过山水要素与人居建设互动的文化转译,归纳区域视野下城市山水系统的具体形态及其实践思想。第二,研究内容创新:综合政治、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跨学科领域成果,完善宁波甬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的基础理论,填补研究空白。

刘盛[4](2019)在《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型构了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发展进路,而金融监管长期呈现出的“放松监管——加强监管——放松监管——加强监管”之循环状态,以及由此而来的金融创新“深化——抑制——深化——抑制”的流变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忽略——重视——忽略——重视”的反复,则再次为人们所清醒认知并亟待打破。此时,建构一种能够协调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之间长期以来的复杂关系,促成三者安全、效率、公平不同价值追求动态平衡的监管制度,成为国际社会的探索方向。而基于试验性思维构建的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便充满了平衡的艺术,其不仅能够缓和法律滞后性与创新超前性的矛盾、协调创新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促成了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在理念和制度上的升华,很好地契合了国际社会的前述诉求,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热捧。本文旨在以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础性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构成要素和潜在问题进行充分解析,结合本土资源,提出构建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框架的合理建议。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主要从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准入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运作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本土化思考五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进行阐释。在明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消费者三个基本逻辑起点以及“沙盒”源流的基础上,指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就是通过一个内嵌于真实市场的“安全空间”的制度设置,来对尚未符合完全监管条件的金融创新进行先期测试,有着试验性、特定性、参与性和平衡性的特征。法哲学领域的社会学法学和经济分析法学,以及经济学领域的博弈论均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在平衡金融公平、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以及协调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三方关系方面的作用,促成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并出现了“官方型沙盒”、“代理型沙盒”、“行业型沙盒”、“业态型沙盒”、“国内型沙盒”、“国际型沙盒”等不同视角下的多种类型。但却也潜藏着与试验性相伴相生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各主体在沙盒领域新型关系的适应性挑战。当前,在我国大陆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已经于地方层面呈“点状开花”之态势。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具体架构进行详尽分析,无疑有助于该制度在我国国家层面的早日形成。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和实体性要件的分析,来探寻它们在这两个方面的共性要素。在程序方面,“排除偏见、听取意见和说明理由”二项正当程序的核心要素成为样本国家(地区)的共识;实体方面,则以在防控风险、保障消费者权益和防止以规则规避为目的的参与等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促成金融创新进入沙盒开展测试作为共同的准入基准。同时,从政府失灵的角度出发,对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创新主体和金融消费者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剖析,并提出促成信息的公开、设置消费者的前置性选择程序和对沙盒主管部门严格的程序控制三条可行路径予以缓释。第三章主要是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具体豁免方式、事中信息交流机制以及中期变更机制三个构成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合法合规的基本准则奠定了监管沙盒的整体设置与豁免方式,在不与现有法律框架冲突的前提和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开展的基调;对既定计划的良善实施和突发情况的处置,促成了定期报告和频繁信息沟通的要求;而测试结果的准确与有效,则提出了对沙盒运作过程中时间、客户、豁免条件和受测产品或服务内容的重大变更之中期变更需求。同时,也对因创新主体在其创新产品或服务上一直占据的信息优势,而极易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影响监管沙盒透明度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四章主要是对样本国家(地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本文的语境中,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涵盖了退出模式、沙盒主体退出后的行为以及立法后评估机制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退出模式包括按照既定测试计划的正常退出,以及基于沙盒主管部门保留的随时关闭沙盒测试权力而实施的非正常退出;沙盒主体退出后的行为则主要表现为,沙盒主管部门从测试结果中吸取经验对相关规则进行更贴合实际地修改,以及受测主体根据其当前资质,按照既定的推广计划在沙盒外投放受测产品或服务的行为。样本国家(地区)均对前述内容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规定,却无一例外地未对能够衡量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质量和实施效果的立法后评估机制作出规定,本章便基于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特性,为其构建了一般性评估框架。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能够促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优化、推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理念和方式变革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正践行的新监管思路、体制的兼容性以及规则的合法性也为之提供了良善生长的土壤。进而从理念、原则、目的、权力主体等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及准入、运作和结束阶段的实施性规则架构等方面提出一般性建议,以期为我国中央、地方和被授权主体的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文本构建提供参考。

袁晓光[5](2019)在《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是《说文解字》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说文解字》研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说文解字》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一段时期《说文解字》研究的水平和进程,认识这一段时间《说文解字》研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对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成果的梳理也可为《说文解字》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和研究信息,有助于拓展研究思路与视野,从而推动今后《说文》学更加自觉、深入的发展,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梳理《说文解字》的研究成果,并归纳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包括一至三章,第一章说明四十年来对许慎其人的生平经历、哲学思想、学术思想及《说文·叙》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梳理四十年来对《说文解字》版本、校勘及注本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三章对四十年来从整体上研究《说文解字》的成果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四至七章是对《说文解字》本体的研究成果。第四章“《说文解字》体例研究”主要是梳理《说文解字》的编排条例、说解条例、引证条例以及其他条例的研究成果。第五章“《说文解字》六书研究”主要是梳理总体上研究六书的成果及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六章“《说文解字》部首研究”是关于部首注释、部首性质、立部归部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说文解字》形体研究”主要是梳理对《说文解字》中的字体,即篆文、古文、籀文、或体、俗字及整体上对《说文解字》重文进行研究的成果。第三部分八至十一章是从语言学角度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成果。第八章“《说文解字》古文字研究”梳理了研究《说文解字》与古文字关系的成果及运用古文字考证《说文解字》说解的成果;第九章“《说文解字》语音研究”整理了《说文解字》上古语音系统研究、《说文解字》中古音反切研究及《说文解字》注音的研究成果;第十章“《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主要是梳理揭示《说文解字》训诂学价值、《说文解字》词义研究、《说文解字》训诂方式研究及《说文解字》词汇研究的成果。第四部分是十一章和十二章,相比于传统《说文》学,是关于新兴领域的《说文》学研究成果。第十一章“《说文解字》文化研究”回顾了全面揭示《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成果及对《说文解字》中所蕴含的社会状况、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分别研究的成果。第十二章“《说文解字》其他方面研究”梳理了《说文解字》相关文献整理、《说文解字》检索及《说文解字》应用的研究成果。第五部分是最后一章,总结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特点及不足。此外,本文的参考文献部分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的成果,可看做是上起1978年,下迄2018年的《说文解字》研究论着索引,为学习者和研究者提供必要的参考文献。

司得臻[6](2018)在《基于VMI的多种运作模式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运作管理研究通常认为,系统中的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然而完全理性假设在实践中受到了挑战。行为运作管理这一学科,专门研究在运作管理系统中,决策者如何做出有限理性的决策。其中,实验室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而博弈实验则是一种较为典型、普遍的实验,包括了供应链合同、需求预测、配货等问题。本文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研究基于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不同运作模式(收益共享合同模式、合同-自愿补偿模式)下供应链各方的决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运作模式下,由于存在行为偏好,供应链各方的实际决策都会显着偏离理论预期。另外,在不同运作模式下,由于本身运作机制的不同,各方的行为偏好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通过改变运作模式可以消除本来存在的不公平厌恶态度。我们通过合理的统计方法对于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探讨相关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行为模型,对各方的的决策进行拟合,通过行为模型结果的比较,我们最终总结VMI中各方行为的规律。首先,我们设计收益共享合同模式下的VMI系统,这也是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运作模式。这也是我们所有研究的一个基准组别(Benchmark),我们希望探究目前VMI实际运作并不十分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发现,在收益共享合同下的VMI中,供应商表现出了强烈的不公平厌恶行为,她会对零售商很少的返还百分比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态度并做出惩罚的决定,即降低供货量。这也使得收益共享合同下的VMI实际收益显着小于理论预期。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运作模式进行改进,我们基于文献调研提出了合同-自愿补偿运作机制,给了零售商一个在需求实现后自愿补偿供应商一部分收益的机会。实验结果表明,与收益共享合同下的VMI运作模式相比,我们所提出的合同-自愿补偿机制能够显着地提高供应链绩效。这主要是由于供应商的不公平厌恶态度得到完全消除,并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事后库存偏差后悔的行为。另外,完全自愿补偿模式下的VMI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信任博弈,我们发现,这种供应链下的信任博弈与传统的信任博弈也存在着各种差异,并且我们也最终通过建立行为模型确认了互惠的存在。最终,我们也设计不同关系水平下的实验,确认了关系水平对于VMI最终表现的显着影响。

蒋莉莉[7](2016)在《SEEA中森林资源核算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应用》文中指出环境资源与经济间的矛盾日益加重,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历史全局和系统联系的角度去改革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构建新的能够衡量环境资源与经济影响的核算体系,于是环境经济综合核算应运而生。历经20多年的变迁,联合国共发布了4本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着作。本研究首先对历史上环境经济核算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具体包括思想萌芽阶段、思路探索阶段、初步形成阶段、逐步推进阶段和通用标准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的发展背景与特点。其次,对联合国发布的历年版本SEEA中有关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对核算对象、核算内容、账户结构、估价方法的历史变迁做了深入的阐述与分析,从中总结出森林资源核算在国际上的变化及原因。再来,依据SEEA,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林情设计出中国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框架(CSEEAF),确定了核算对象和内容,并对账户进行编制,与国际标准相接轨。最后对中国森林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本研究对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并对我国森林资源核算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以及应用价值。

胡静超[8](2014)在《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构建科学、客观、可操作化的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及质量分析框架,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提供参照依据。2.尝试在尽可能全面剖析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现状及质量的基础上,归结出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以及博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和启迪,进而推进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及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尽快达到国际水平。3.基于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与质量分析,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考察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研究现状,把握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论文分析的研究趋势,确定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的内容及方法。2.应用理论研究法,剖析高等教育质量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逻辑推理、比较等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学思想等对本研究的理论指导意义,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及方法学基础。3.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现状分析类目体系以及质量分析框架,并通过预分析及课题组专家小组讨论确定类目体系的类目及操作性定义,以及质量分析框架的指标及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由6个一级类目及其所属的二级类目等所构成的类目体系,以及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其所属的二级分析指标等所形成的分析框架。4.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截至2011年底前上传至中国知网(CNKI)及PQDT数据库的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来源,分别选取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912篇、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同样选取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56篇进行论文现状分析及质量分析。5.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应用理论研究法,提出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结果:1.运用内容分析法等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具体包括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的来源、文献综述类型、研究理论基础、研究设计类型、研究对象及方法共6个一级类目及所属二级类目,并对各级类目进行概念性界定、操作性界定及举例说明。2.在文献研究等基础上,构建了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分析框架。具体包括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共3个一级分析指标及所属二级分析指标,并对各指标要素内涵及评价标准进行明确界定。3.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起伏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最多为40篇(4.4%)。(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社区卫生护理研究最多(34.1%),主要分布在社区弱势群体、妇女、老年等群体健康以及社区家庭健康研究等方面;其次为临床护理研究(27.4%),其中以症状管理研究主题最多(38.8%),其次为生活质量研究等。(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为多见(51.0%),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84.8%)。(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占84.0%,主要以单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1%),以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最为多见(60.7%)。(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5.5%),其次质性研究(24.7%);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最多见(79.6%),质性研究以现象学研究最多见(29.3%)。(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40.0%);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41.7%);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最为多见(40.4%)。4.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7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44.4%,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65.2%。进一步分析也发现,选题视角、受基金资助情况及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92.9%,且所应用的理论具有一定影响力: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隐含的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引言独立成章节,少数学位论文存在参考文献的标注不够规范等问题。5.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如下:(1)基本情况分布: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学校分布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最多为14篇(25.0%)。(2)研究领域及其主题分布:以临床护理研究最为多见(37.5%),其中以生活质量研究主题较为常见(33.3%);其次为社区卫生护理研究(21.4%),主要分布在社区妇女、老年和儿童及青少年健康研究等方面。(3)研究问题的来源分布:以临床实践与经验来源最多(32.1%),其次为护理学文献来源等。(4)文献综述类型分布:以传统叙述性综述为主(92.9%)。(5)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布:应用与未应用理论或概念模式的论文比例分别为51.8%及48.2%,主要以多理论或概念模式应用为主(69.0%),非护理学理论或概念模式来源为主(48.3%)。(6)研究设计类型的分布:以量性研究为主(64.3%),其次混合研究(28.6%);量性研究以非实验性研究为主(69.4%),质性研究以理论研究等常见。(7)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以患者最为多见(51.8%),其次两种或以上研究对象(23.2%);抽样方法以方便抽样最为多见(30.3%);资料收集方法以两种或以上方法为主(75.0%)。6.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如下:(1)创新性:受基金资助的论文比例为51.8%,理论或方法上具有创新性的论文比例为17.9%,所发表的SCI学术论文所占比例为18.2%。(2)学术性:具有理论或概念框架的论文比例为28.6%,部分理论应用的影响力及严谨性还不足;文献综述的涵盖面较为广泛;研究工作量较大。(3)规范性:论文的结构基本能保持一致,少数学位论文存在电子文献的标注格式不正确等问题。结论:1.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在研究现状及质量分析中既存在共性,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分析其原因主要与中、美两国护理研究的发展、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体制、国家政府对护理科研的资金投入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故应在立足于我国现有国情的前提下,积极借鉴美国先进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为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及导师指导指引方向,同时也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提供借鉴。2.以前述研究为基础,秉持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从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以及论文审核等方面探讨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首先,探索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其次,尝试改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最后,尽快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保障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张继帅[9](2013)在《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土地信息的存储与管理是土地资源规划利用中的重要问题。详尽可靠的土地调查数据是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管理部门进行土地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国家各类土地的面积、归属权、空间分布和具体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但时间已经过去近30年,随着国家的发展,部分数据已经严重失准,且信息化程度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国家管理部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利用的需要。本文在分析了土地信息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二调后抚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项目为支撑,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为例,利用最新的3S (RS、GIS、GPS)集成技术,以及已有的土地资料和数据,针对传统土地信息保存方法的缺陷问题,首先对建立县级土地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其次,本文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软件、硬件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详细设计了该数据库的结构及数据组织和分层;然后,以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农村土地利用调查等数据为例,开发了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土地利用数据库。对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如土地利用基期数据获取、符号库建立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工程应用效果。建库成果实现了对库中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等土地利用数据库功能,并通过在数据库中加入了土地利用变更图层,存储了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方便了对土地利用变更的查询。成果能够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分析、决策支持服务,对同类型农村土地信息数据库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建朋[10](2013)在《基于ObjectARX的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机械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作为其技术基础在缩短设计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方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AutoCAD作为一种通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服装等领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AutoCAD仍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软件不能提供公差配合标注和选取、表面结构参数的智能推荐及机械工程材料的选用,对于缺乏经验的工程师来说存在很大的困难,查阅手册费时也易出错。二维绘图方面,AutoCAD没有直接绘制中心线、局部放大图、工艺槽和轴类零件等功能,手工绘制效率低。将AutoCAD开发成集绘图与设计各种模块于一体的辅助设计软件势在必行。本文阐述了CAD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AutoCAD软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以及对其进行二次开发的意义。本文以AutoCAD2010为开发平台,利用其提供的ObjectARX二次开发工具,结合Visual C++2008.NET开发出一套机械设计辅助工具,应用本系统设计效率明显提高。本文开发的机械设计辅助工具能够实现几何公差的推荐和标注以及机械工程材料的推荐选择,同时提供的绘制中心线、局部放大图和轴类零件等功能,使用起来方便快捷。该系统包括几何公差模块,机械工程材料模块、绘图工具模块、视图工具模块和图形构造模块。本文介绍了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及各模块的设计思路、开发流程,同时介绍了系统各模块的界面设计和程序设计实现过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系统的可靠性,满足应用需求。

二、AutoCAD 2000中有关比例的概念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oCAD 2000中有关比例的概念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限制速度对高速公路交通流通行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通行质量的概念及表征指标确定
    2.1 高速公路通行质量的概念
        2.1.1 通行质量相关概念介绍
        2.1.2 高速公路通行质量的概念
        2.1.3 高速公路通行质量与服务水平的差异
    2.2 通行质量的影响因素
        2.2.1 道路条件
        2.2.2 天气状况
        2.2.3 运营管理措施
    2.3 通行质量表征指标的筛选
        2.3.1 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对通行质量表征指标的筛选
        2.3.2 高速公路使用者对通行质量表征指标的筛选
        2.3.3 交通科研人员对通行质量表征指标的筛选
        2.3.4 指标选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限制速度对车辆速度离散的影响规律研究
    3.1 有关车辆速度离散的描述指标
        3.1.1 车速分布与速度离散
        3.1.2 统计学中关于速度离散的描述
        3.1.3 考虑道路交通特征的描述方式
        3.1.4 指标选定
    3.2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
        3.2.1 数据采集方法
        3.2.2 数据采集仪器
        3.2.3 数据预处理
    3.3 限制速度对车辆速度离散的影响分析
        3.3.1 交通流状态的判别
        3.3.2 限制速度对车速分布的影响
        3.3.3 限制速度对标准差的影响
        3.3.4 限制速度对变异系数的影响
        3.3.5 限制速度对特征速度极差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制速度对通行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通行效率概述
        4.1.1 通行效率的发展
        4.1.2 通行效率的特性
        4.1.3 通行效率与通行能力的区别
        4.1.4 通行效率的计算方式
    4.2 影响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的因素
        4.2.1 道路条件
        4.2.2 环境条件
        4.2.3 交通条件
        4.2.4 交通管制条件
    4.3 限制速度对通行效率的影响分析
        4.3.1 理想条件下自由流速度与通行效率的关系
        4.3.2 限制速度对通行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
        4.3.3 基于实测数据的限制速度和通行效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内容
附录 B 高速公路通行质量调查问卷(使用者)
附录 C 高速公路通行质量调查问卷(科研人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三、论文结构和创新
    四、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政府补助界定及类型
        二、政府补助的动机研究—政府宏观角度
        三、政府补助的影响研究—企业微观角度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评价
        三、网络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及国际经验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综述
        一、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补助政策
        三、政府补助对网络文化企业的影响
    文献述评
第二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的特性
        一、网络文化产业的“三重属性”
        二、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特征
        三、网络文化产业的产业特征
    第二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理论依据
        一、市场失灵理论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
        三、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第三节 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依据
        一、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简析
        二、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中国政府补助网络文化产业的现实考虑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定位
        一、网络文化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演进历程及政策梳理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孕育期(2000 年以前)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初步发展期(2001-2004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08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四节 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期(2009-2012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五节 步入移动互联网时期(2013-2015 年)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第六节 成为战略新兴产业新时期(2016 年至今)
        一、发展演进情况
        二、政策梳理和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特征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筛选与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一、样本公司筛选和数据来源
        二、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政府补助总体情况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总体政府补助特征
        一、总体政府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总体政府补助的实际控制人分布特征
        三、总体政府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四、总体政府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不同类型政府补助特征
        一、不同类型补助的所有制分布特征
        二、不同类型补助的细分行业分布特征
        三、不同类型补助的区域分布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分类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明细科目情况
        二、网络文化上市公司补助内容分类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特征
        一、网络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补助内容结构总体分析
        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三、不同细分行业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四、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助内容结构分析
    第三节 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一、区域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二、区域与所有制性质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三、所有制性质与细分行业政府补助内容结构交互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有效性验证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和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和度量
        三、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经营绩效
        二、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创新
        三、政府补助与网络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一、网络文化产业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动态概念
        二、中国扶持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理论依据和现实需求
        三、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政策不断完善但仍需优化
        四、中国网络文化产业补助具有普惠性并且特征复杂
        五、技术创新类补助是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的主要内容
        六、补助有益于企业提升市值及促进创新和增加就业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补助优化建议
        一、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补助体系
        二、明确各类补助的特征和效果确保发挥最佳效用
        三、破除所有制惯性确保市场主体可公平获得补助
        四、关注产业内部结构差异可适当向核心领域倾斜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文化产业补助绩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 A:《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
附录 B:中国网络文化及相关产业上市公司名单
致谢

(3)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城市问题之反思
        1.1.2 理论研究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以山水要素为核心的城市风景研究方法
        1.2.2 解读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的传统思想
        1.2.3 助力完善中国城市传统山水环境研究理论
    1.3 概念辨析
        1.3.1 城市
        1.3.2 山水
        1.3.3 城市山水系统
        1.3.4 营造思想
    1.4 研究范畴
        1.4.1 时间范畴
        1.4.2 空间范畴
    1.5 研究综述
        1.5.1 城市相关研究
        1.5.2 城市山水系统相关研究
        1.5.3 宁波城市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实地调查研究
        1.6.2 系统分析方法
        1.6.3 地志、舆图分析
        1.6.4 提炼、比较、归纳、总结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基础内容
    导言
    2.1 环境基础
        2.1.1 中国地理环境
        2.1.2 宁波地理环境
        2.1.3 小结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华文化的思想传统
        2.2.2 系统思想的借鉴总结
        2.2.3 山水环境的尺度界定
        2.2.4 地志舆图的要素提取
        2.2.5 城市功能的重新解构
        2.2.6 审美主体的认知原理
    2.3 系统析要
        2.3.1 建构思想
        2.3.2 系统特质
        2.3.3 诠释方法
    2.4 系统组成
        2.4.1 山水本底体系
        2.4.2 山水建构体系
        2.4.3 山水意象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发展脉络与动因
    导言
    3.1 发展脉络
        3.1.1 史前-先秦:沧海桑田的变迁
        3.1.2 秦汉:三江聚落的繁盛
        3.1.3 六朝-唐五代:山水秩序的初奠
        3.1.4 两宋:人居网络的完善
        3.1.5 元明清:曲折发展中的转型
        3.1.6 小结:脉络梳理
    3.2 发展动因
        3.2.1 人居环境的需求
        3.2.2 宗教信仰的流变
        3.2.3 礼乐思想的要求
        3.2.4 科学技术的革新
        3.2.5 山水观念的改变
        3.2.6 政定民安的取向
        3.2.7 经济发展的趋势
        3.2.8 城市港口的发展
        3.2.9 外地移民的渗透
        3.2.10 市井文化的繁荣
    3.3 本章小结
4.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文化
    导言
    4.1 营造传统
        4.1.1 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三才”思想
        4.1.2 城市山水系统实践的理论原则
    4.2 文化体现
        4.2.1 宜以安人:山林川谷,天材之利
        4.2.2 巧以利人:以天之利,立人之纪
        4.2.3 美以感人:取象天地,神形之境
    4.3 本章小结
5.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思想
    导言
    5.1 象位
        5.1.1 城市选址
        5.1.2 秩序呼应
        5.1.3 间架构建
    5.2 量度
        5.2.1 水利骨架
        5.2.2 耕地区划
        5.2.3 聚落单元
    5.3 场域
        5.3.1 支撑型场域
        5.3.2 政权型场域
        5.3.3 教化型场域
        5.3.4 利济型场域
    5.4 焦点
        5.4.1 山水胜景型焦点
        5.4.2 建筑设施型焦点
    5.5 共感
        5.5.1 意象格局
        5.5.2 城市“八景”
    5.6 本章小结
6. 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建设的启示与传承
    导言
    6.1 启示
        6.1.1 维护山水本真的人地秩序
        6.1.2 注重历史文脉的传承延续
        6.1.3 把握不同尺度的发展策略
        6.1.4 鼓励不同领域的学科交流
    6.2 传承
        6.2.1 延续山水脉络,注重城市发展的体翼关系
        6.2.2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6.2.3 发挥港城优势,对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6.2.4 整合人文资源,形成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全文总结: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的营造特点
        7.1.1 “趋中”与“去中”的辩证发展
        7.1.2 “多元”与“开放”的文化精神
        7.1.3 “水城”与“港城”的双重属性
        7.1.4 “纡害”与“归利”的营城之道
        7.1.5 “政治”与“经济”的明确取向
        7.1.6 “自由化”与“范型化”的建设理念
    7.2 创新点
    7.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论证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概念、特征以及相关制度辨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概念界定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特征识别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与相关制度辨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法哲学基础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基于博弈论视角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局限性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功能定位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局限性分析
    第四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境外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发展概况
        三、境内外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发展现状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程序性要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程序性要件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体性要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体性要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实体性要件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实质公平问题及其改进机制
        一、金融公平的源起与金融市场准入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存在的背离公平现象及其缘由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实质公平的改进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事中信息交流机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事中信息交流机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事中信息交流机制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豁免方式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豁免方式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豁免方式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中期变更机制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中期变更机制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中期变更机制的实例分析
    第四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透明度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一、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透明度要求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中违背透明度要求的现象分析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透明度的优化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构成要素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模式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模式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模式的实例分析
    第二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后行为及其实例分析
        一、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退出后行为
        二、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后行为的实例分析
    第三节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缺失及其构建
        一、立法后评估机制的演进及其整体结构分析
        二、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必要性阐释
        三、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立法后评估机制的具体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本土化思考
    第一节 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二、我国构建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基础性制度设计
        一、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基本理念的塑造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根本目的的明确
        三、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具体原则的设定
        四、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权力主体的安排
    第三节 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的实施性规则架构
        一、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准入阶段的规则构建
        二、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运作阶段的规则构建
        三、我国金融监管沙盒制度退出阶段的规则构建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5)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凡例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目标
    第四节 《说文》研究成果简述
第一章 许慎研究及《说文·叙》研究
    第一节 许慎生平研究
    第二节 哲学思想研究
    第三节 学术思想研究
    第四节 《说文·叙》研究
第二章 《说文解字》版本、校勘、注本研究
    第一节 《说文》版本研究
    第二节 《说文》校勘研究
    第三节 《说文》注本
第三章 《说文解字》通论综述
    第一节 《说文》通论专着
    第二节 《说文》通论论文
第四章 《说文解字》体例研究
    第一节 《说文》编排体例研究
    第二节《说文》说解体例研究
    第三节《说文》引证体例研究
    第四节 《说文》其他体例研究
第五章 《说文解字》六书研究
    第一节 六书总论研究
    第二节 象形、指事、会意研究
    第三节 形声研究
    第四节 转注研究
    第五节 假借研究
第六章 《说文解字》部首研究
    第一节 《说文》部首注释
    第二节 《说文》部首相关问题研究
第七章 《说文解字》形体研究
    第一节 《说文》篆文研究
    第二节《说文》重文研究
    第三节《说文》古文研究
    第四节 《说文》籀文研究
    第五节 《说文》或体与俗字研究
第八章 《说文解字》与古文字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与古文字资料互证关系研究
    第二节 运用古文字资料考证《说文》说解
第九章 《说文解字》语音研究
    第一节 《说文》上古语音系统研究
    第二节 《说文》中古音反切研究
    第三节 《说文》现代注音研究
第十章 《说文解字》训诂与词汇研究
    第一节 《说文》训诂价值的研究
    第二节 《说文》词义研究
    第三节《说文》训诂方式研究
    第四节 《说文》词汇研究
第十一章 《说文解字》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化的全面研究
    第二节 社会状况研究
    第三节 物质文化研究
    第四节 科技文化研究
第十二章 《说文解字》其他研究
    第一节《说文》资料的整理
    第二节 《说文》检字研究
    第三节 《说文》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VMI的多种运作模式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行为运作管理
    1.3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理论背景
    1.4 VMI实际运作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6.1 收益共享合同下的VMI研究
        1.6.2 收益共享合同-自愿补偿机制下的VMI研究
        1.6.3 基于VMI设计一种广义信任博弈(两种关系水平)
        1.6.4 收益共享合同机制下的VMI(高关系水平)
        1.6.5 不同配对方式下的合同机制以及合同-自愿补偿机制
        1.6.6 合同规定补偿实验
    1.7 文章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行为运作管理
    2.2 VMI相关研究
    2.3 合同研究
        2.3.1 合同博弈(最后通牒博弈)
        2.3.2 供应链中合同的研究
        2.3.3 VMI供应链中合同的研究
        2.3.4 有关合同的实验研究
    2.4 信任以及信任博弈
        2.4.1 信任定义
        2.4.2 经济学中信任的研究(信任博弈)
        2.4.3 供应链中的信任
    2.5 关系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收益共享合同下的VMI运作模式
    3.1 模型描述
    3.2 实验研究
        3.2.1 实验参数
        3.2.2 实验过程
        3.2.3 数据分析
        3.2.4 行为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收益共享合同-自愿补偿运作模式
    4.1 模型描述
    4.2 合同-补偿机制模式的实验研究
        4.2.1 参数设计
        4.2.2 实验过程
        4.2.3 数据分析
        4.2.4 合同-补偿机制下的行为模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广义信任博弈的VMI运作模式
    5.1 模型描述
    5.2 实验研究
        5.2.1 实验参数
        5.2.2 实验过程
        5.2.3 数据分析
        5.2.4 行为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水平关系下的收益共享合同研究
    6.1 模型描述
    6.2 实验研究
        6.2.1 实验参数
        6.2.2 实验过程
        6.2.3 数据分析
        6.2.4 行为模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比较和讨论
    7.1 合同与合同-补偿机制的比较
        7.1.1 合同与合同-补偿机制下行为因素的比较
        7.1.2 合同与合同-补偿机制的绩效比较
        7.1.3 合同-补偿机制的价值
        7.1.4 随机配对下的行为
        7.1.5 高低水平下合同模式的相关比较
        7.1.6 自愿补偿和合同规定补偿的对比
    7.2 信任博弈下的相关讨论
        7.2.1 关系的价值
        7.2.2 有关信任和值得信任的行为因素
        7.2.3 返还率
        7.2.4 启示
    7.3 各种运作模式总体比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的创新点
    8.2 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SEEA中森林资源核算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2.4. 可行性分析
2.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国民经济核算
        2.1.2. 环境经济核算
        2.1.3. 自然资源核算
        2.1.4. 森林环境资源核算
    2.2. 国内外研究情况
        2.2.1. 关于SEEA的研究
        2.2.2. 关于环境经济核算历史进程的研究
        2.2.3. 关于森林资源环境经济核算的研究
        2.2.4. 述评
3. 环境经济核算发展阶段性分析
    3.1. 思想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
    3.2. 思路探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1992年)
    3.3. 初步形成阶段(1993-2002年)
    3.4. 逐步推进阶段(2003-2011年)
    3.5. 通用标准阶段(2012年及以后)
4. SEEA中有关森林资源核算发展及变化分析
    4.1. SEEA-1993
        4.1.1. 森林资源相关介绍
        4.1.2. SEEA-1993的评价与不足
    4.2. SEEA-2000
        4.2.1. 森林覆盖范围
        4.2.2. 实物核算
        4.2.3. 货币核算
        4.2.4. 与SEEA-1993对比的进展
        4.2.5. SEEA-2000存在的不足
    4.3. SEEA-2003
        4.3.1. 林地实物账户
        4.3.2. 木材实物账户
        4.3.3. 林地和木材货币账户
        4.3.4. 森林产品账户
        4.3.5. 森林管理和保护支出
        4.3.6. 与SEEA-2000对比的进展
        4.3.7. SEEA-2003存在的不足
    4.4. SEEA-2012
        4.4.1. 木材资源的定义和范围
        4.4.2. 木材资源实物型账户
        4.4.3. 木材资源价值型账户
        4.4.4. 木材资源碳账户
        4.4.5. 森林和其他林地的资产账户
        4.4.6. 与SEEA-2003对比的进展
        4.4.7. SEEA-2012存在的不足
    4.5. SEEA中森林资源核算变化分析
        4.5.1. 核算对象
        4.5.2. 核算内容
        4.5.3. 账户结构
        4.5.4. 估价方法
        4.5.5. 其他变化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森林资源环境经济核算框架
    5.1. 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5.2. 框架原则及特征
        5.2.1. 框架原则
        5.2.2. 框架特征
    5.3. 核算对象及内容
        5.3.1. 核算对象
        5.3.2. 核算内容
    5.4. 账户结构
        5.4.1. 资产账户
        5.4.2. 流量账户
        5.4.3. 森林环境服务账户
        5.4.4. 森林管理保护支出账户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引言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和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一、文献回顾
        (一) 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二) 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文献回顾
    二、理论及方法学基础
        (一) 理论基础
        (二) 方法学基础
    三、操作性定义的提出
        (一) 博士学位
        (二) 博士学位论文
        (三)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第三部分 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类目体系及框架的构建
    一、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类目体系
    二、构建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框架
第四部分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一、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一) 选取研究样本
        (二) 确定分析单元
        (三)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
        (四)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讨论
    二、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一) 选取研究样本
        (二)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及讨论
    三、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一、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一) 选取研究样本
        (二) 确定分析单元
        (三)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
        (四)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现状分析结果讨论
    二、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一) 选取研究样本
        (二)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结果及讨论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提升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策略
    一、探索改革博士研究生招生体制,优化护理学博士生源质量
    二、尝试改进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三、完善博士学位论文审核机制,保障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 我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纳入样本
附录二 美国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部分纳入样本
附录三 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地籍数据库建库平台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空间数据库
        2.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2.1.3 GIS软件
    2.2 常用GIS软件介绍
        2.2.1 MAPGIS
        2.2.2 GeoStar
        2.2.3 SuperMap GIS
        2.2.4 ArcGIS
    2.3 建库平台
    2.4 ArcGIS体系结构
        2.4.1 ArcGIS空间数据模型Geodatabase
        2.4.2 空间数据引擎ArcSDE
        2.4.3 二次开发组件ArcEngine
第3章 土地利用数据库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设计原则和依据
        3.2.1 原则
        3.2.2 依据
    3.3 建库流程
    3.4 数据库总体设计
        3.4.1 数据内容
        3.4.2 概念设计
        3.4.3 逻辑设计
        3.4.4 物理设计
第4章 抚顺市新抚区地籍数据库建库实践
    4.1 项目概述
        4.1.1 测区概况
        4.1.2 资料收集与踏勘
        4.1.3 项目工作内容
        4.1.4 项目工作范围
        4.1.5 进度计划
        4.1.6 项目技术流程
    4.2 项目工作内容及技术要求
        4.2.1 控制测量
        4.2.2 初始权属调查
        4.2.3 初始地籍测量
    4.3 建库目标
    4.4 数据采集
        4.4.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
        4.4.2 土地利用基期数据获取
    4.5 数学基础
        4.5.1 大地控制
        4.5.2 地图投影、分带及地图比例尺
    4.6 数据字典
    4.7 符号库建立与完善
        4.7.1 点状符号库的建立
        4.7.2 线状符号库的建立
        4.7.3 面状符号库的建立
    4.8 数据库信息
    4.9 面积统计
    4.10 建库方法
    4.11 主要图件的编制
        4.11.1 地籍图
        4.11.2 宗地图
第5章 抚顺市新抚区土地利用分析
    5.1 土地利用历史数据管理
    5.2 土地利用现状
    5.3 土地利用分析
    5.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5.5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建议
        5.5.1 改善耕地利用效率
        5.5.2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
        5.5.3 综合治理采矿塌陷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到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ObjectARX的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CAD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CAD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内CAD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小结
第二章 机械设计辅助工具开发基础知识
    2.1 AutoCAD及其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2.1.1 AutoCAD简介
        2.1.2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2.1.3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2.2 系统开发准备
        2.2.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2.2.2 系统开发途径的选择
        2.2.3 系统开发环境的选择
    2.3 ObjectARX类库及AutoCAD数据库简介
        2.3.1 ObjectARX编程环境及类库
        2.3.2 AutoCAD数据库
    2.4 小结
第三章 整体方案设计
    3.1 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的总体方案设计
    3.2 机械设计辅助绘图工具各模块方案设计
        3.2.1 几何公差模块的方案设计
        3.2.2 常用工程材料模块的方案设计
        3.2.3 绘图工具模块的方案设计
        3.2.4 视图工具模块方案设计
        3.2.5 图形构造工具模块的方案设计
    3.3 小结
第四章 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的具体实现
    4.1 几何公差模块的实现
        4.1.1 几何公差推荐选择模块的实现
        4.1.2 几何公差标注模块的实现
        4.1.3 几何公差模块功能演示
    4.2 常用工程材料模块的实现
        4.2.1 常用工程材料智能查询的实现
        4.2.2 常用工程材料模块功能演示
    4.3 绘图工具模块的实现
        4.3.1 中心线模块功能的实现
        4.3.2 中垂线模块功能实现
        4.3.3 角平分线模块功能实现
        4.3.4 公切线模块功能实现
    4.4 视图模块的功能实现
        4.4.1 局部放大图功能实现
        4.4.2 孔轴投影模块功能的实现
    4.5 图形构造模块功能实现
        4.5.1 倒圆倒角模块功能的实现
        4.5.2 轴断线模块功能实现
        4.5.3 工艺槽模块功能实现
        4.5.4 孔阵模块功能实现
        4.5.5 轴设计模块功能实现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AutoCAD 2000中有关比例的概念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限制速度对高速公路交通流通行质量的影响研究[D]. 白国华. 长安大学, 2020(06)
  • [2]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政府补助研究[D]. 曾维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3]宁波甬江地区城市山水系统营造思想研究[D]. 马盟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金融监管沙盒制度研究[D]. 刘盛. 厦门大学, 2019(08)
  • [5]四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综述[D]. 袁晓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6]基于VMI的多种运作模式效果的实验研究[D]. 司得臻. 清华大学, 2018(06)
  • [7]SEEA中森林资源核算发展变化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应用[D]. 蒋莉莉.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8]中、美护理学博士学位论文分析研究[D]. 胡静超.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9]抚顺新抚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建设与土地利用分析[D]. 张继帅. 东北大学, 2013(03)
  • [10]基于ObjectARX的机械设计辅助工具系统的开发[D]. 李建朋. 青岛大学, 2013(S1)

标签:;  ;  ;  ;  

AutoCAD 2000中比例的概念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