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芒果在气调贮存中对低氧水平的耐受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习习,廖梓懿,刘洪冲,周会玲[1](2021)在《苹果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物理化学或无损检测等方法,确定苹果成熟度,以保证在最适宜的采收期进行采收,分析了苹果入库贮藏前预冷处理、钙处理、臭氧处理、1-MCP处理和热处理等对苹果贮藏保鲜效果的影响,总结了苹果不同贮藏技术如机械冷藏、气调贮藏等,并对国内苹果贮藏保鲜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陈敬鑫,张德梅,李永新,吕静祎,朱丹实,励建荣,米红波,葛永红[2](2021)在《低氧贮藏对采后果实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低氧是传统气调贮藏技术中采用的主要措施之一,可显着延长果实的贮藏期和缓解其采后生理紊乱症状。在气调贮藏期间,低氧环境可降低果实呼吸作用,减少乙烯的生物合成,延缓果实的成熟和衰老,更好地维持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抗坏血酸含量等品质指标水平。然而,一般认为低氧会对果实的风味品质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文综述果实气调贮藏过程中低氧对其主要糖分、有机酸和挥发性香气组分生物合成的影响,并对其生化和分子机制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改善气调贮藏果实的风味品质提供理论参考。
胡美斯[3](2020)在《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青椒(Capsicum anuum.L)属于双子叶茄科辣椒,别名为甜椒。青椒的发源地为中南美洲,属冷敏性植物。青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有多种对人体有增益的营养素。普遍认为,低温贮藏技术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果蔬保鲜技术。低温可以对果蔬的呼吸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果蔬内营养物质的保存,为保质期的延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然而青椒在生产、运输、低温贮藏过程中,会导致青椒发生腐烂变质进而产生冷害症状,严重影响了青椒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茉莉酸甲酯是一种有效的调节物质,其能够对植物胁迫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在多种果蔬上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来做保鲜和预防冷害发生,从而提高果蔬的抗冷性,从而减轻果蔬在低温下膜脂过氧化和冷害等症状,提高采后果实低温贮藏下的品质。CBF(C-repeat binding factor,CBF)可以界定为AP2/ERF类家族的一员,是一种典型的转录因子,还有一种叫法为DREB,该物质在植物响应低温胁反应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最经典的低温反应通路是ICE1-CBF-COR通路。本研究首先通过对青椒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与分析,研究低温胁迫下青椒冷害的发生与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发生冷害与未发生冷害的青椒果实的CBF/DREB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采用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理表达水平。同时对低温贮藏的青椒采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探究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害调节的影响及茉莉酸甲酯处理后对青椒CBF通路基因表达的变化影响,以探究减轻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为研发青椒冷害的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结果如下:(1)采后青椒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冷害指数增加,尤其是4℃,增加十分显着,相对电导率,腐烂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等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其变化趋势没有较大的差别,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与许多关于冷害研究结果相同。这表明,青椒细胞受损害严重,遭受冷胁迫影响,都代表着膜系统的崩溃,冷害症状更加明显。贮藏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冷害也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通过观察发现4℃贮藏20d的青椒出现了明显的凹陷斑和褶皱,大片水渍状冷害斑,果皮线和果肉组织完全模糊,细胞收缩明显,组织破坏严重,10℃贮藏的青椒组表观为轻微失水变蔫,贮藏期间不存在显着的冷害症状。(2)当处于4℃贮藏环境下,100μmol/L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降低冷害,抑制叶绿素发生分解,阻碍果实发生的褐变,有利于抗坏血酸的贮存,对青椒后熟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持青椒的最佳品质,增强了青椒的耐寒性。同时茉莉酸甲酯处理能够提高抗氧化物酶SOD,POD,APX,CAT的综合活性,有助于编码基因自身表达水平的提高。为采后青椒抗寒提供有效贮藏技术。(3)青椒果实经茉莉酸甲酯处理后于4℃低温贮藏25d,发现CaDREB2E和CaCOR413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4℃未处理组。4℃茉莉酸甲酯处理组中CaICE1基因表达出现峰值的时间较4℃未处理组延迟5d。实验结论显示,对青椒果实进行茉莉酸甲酯相关处理后,除CaDREB1F、CaDREB1B之外,其他类型的DREB/CBF冷应答通路基因相关活性有所提高,可将其表述为接受诱导贮藏中后期DREB/CBF冷应答通路相关基因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早期信号,让青椒果实的抗冷性得到提高。
张强[4](2020)在《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甜瓜(Cucumis melo L.)由于营养丰富、口感和风味具佳,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新疆是我国甜瓜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然而,甜瓜果实釆后容易发生后熟衰老、品质劣变以及腐烂变质等,严重限制了甜瓜的贮藏期和货架寿命。冷藏是有效的贮藏保鲜方法,但低温胁迫易导致甜瓜果实发生冷害,进而诱发病原微生物侵染和果实腐烂。因此,研究延缓甜瓜果实采后成熟衰老的调控技术,改善贮藏品质、防止冷害、延长贮藏期与货架期,是长期以来甜瓜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根据甜瓜贮藏保鲜生产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以‘西州蜜17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钙与1-甲基环丙烯(1-MCP)延缓甜瓜果实采后衰老劣变的生理机制,同时,针对低温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探索增强甜瓜果实耐受低温的方法,并引入近冰温贮藏技术。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贮藏方法对甜瓜果实品质与货架寿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涉及采收、贮藏前处理、贮藏及货架期的易操作、实用性强的的甜瓜贮藏保鲜方法,为运用钙与1-MCP调控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近冰温冷藏相结合的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Cl2与1-MCP处理甜瓜果实,对果实呼吸代谢、乙烯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2%的CaCl2与1μL·L-1的1-MCP处理甜瓜果实较为适宜。钙与1-MCP处理均能够降低甜瓜果实的呼吸速率与乙烯释放量,果实的呼吸与乙烯释放跃变均有所推迟,并有效延缓了果实硬度的下降,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变化幅度也较小,可滴定酸与Vc的含量也保持较好。此外,CaCl2与1-MCP联用对甜瓜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优于CaCl2与1-MCP单独使用的情况。2、甜瓜果实后熟软化过程中,ACC与可溶性果胶含量有所增加,ACS、ACO、PG、PME、β-gal活性均显着升高,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并随乙烯释放的增加而降低。钙处理能够使果实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升高,并使PG、PME、β-gal活性显着降低。1-MCP处理,果实的ACS、ACO活性显着降低,并且Ca2+-ATPase活性与CaM含量的下降以及PG、PME与β-gal活性的增加均有所延缓。由此可知,钙处理通过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与钙信号转导,并抑制PG、PME、β-gal活性来降低果实细胞壁物质代谢,而1-MCP则作用于乙烯合成途径,降低乙烯的生成来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3、甜瓜果实后熟软化阶段,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Cm-CaM表达则下降。钙处理果实能够诱导Cm-CaM表达上调,Cm-ACS1、Cm-ACO1、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则受到抑制,1-MCP处理能够显着抑制Cm-ACS1、Cm-ACO1表达,延缓Cm-CaM表达的下调,Cm-PG、Cm-PME、Cm-β-gal的表达量也有所降低。这表明,Cm-ACS1、Cm-ACO1高表达能促进Cm-PG、Cm-PME、Cm-β-gal表达,加速果实的后熟软化,Cm-CaM高表达则对乙烯代谢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进而延缓果实的后熟软化。CaCl2与1-MCP联用处理甜瓜果实,使两种作用机制形成互补,进一步增强了对果实后熟软化生理的抑制作用。4、甜瓜果实的成熟度对其耐低温性能有较大影响。研究发现,甜瓜的耐低温性能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提高。果实发生冷害后,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并引发腐烂。甜瓜果实的果皮部分的冰点为-2℃,果肉部分为-4.5℃,果皮部分耐低温性能较果肉差。对甜瓜表皮进行干化脱水处理,果皮的冰点可降低至-3~-3.5℃,耐受低温性能显着增强。因此,可选择-1~-2℃为甜瓜的近冰温贮藏温度。研究表明,果皮经过干化处理后,果实可长时间耐受-1.5℃的低温。5、对比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1.5℃)下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冷害生理、果实病害腐烂的情况,结果显示,与3℃下贮藏的甜瓜相比,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中SOD、POD、CAT及APX活性较高,而O2-·生成速率与H2O2含量则较低。钙与1-MCP处理能够延缓和减少果实冷害与病害的发生,在3℃下,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分别在第35 d与42 d时,果皮出现冷害病斑,第56 d时腐烂率分别达到73%和58%。而果实在近冰温下贮藏60d,仍未发生冷害与腐烂现象。6、研究分析了甜瓜果实在3℃与近冰温下的贮藏期与货架期间,果实的贮藏品质与后熟软化生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近冰温下贮藏,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在3℃下贮藏的果实。在3℃贮藏期间,对照组与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已发生,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的后熟软化的抑制作用主要集中在贮藏期。近冰温贮藏期间,对照组和处理组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代谢均处于极低的水平,进入货架期后,两者的后熟软化与品质变化与各自在常温贮藏下的情况类似,且差异显着,这表明,在近冰温贮藏过程中,低温在贮藏期间对抑制果实的后熟软化生理方面起主要作用,而贮藏前的CaCl2与1-MCP处理则主要在货架期发挥延缓果实后熟软化的作用。7、甜瓜果实在3℃下贮藏后,在货架期常发生迅速的软化,对果实的细胞切片观察发现,在货架期软化的果实细胞中出现了许多线状的断裂痕迹。而近冰温贮藏后与常温下自然后熟软化的果实则没有此现象。对比果实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以及XET与Cx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果实迅速软化的同时,半纤维素含量快速减少,同时XET活性显着升高,而纤维素含量与Cx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的相关性则较小。同时,发现在3℃下贮藏后的果实,β-gal酶活性显着提高,这可能加剧了细胞壁半纤维素的水解。此外,由于在3℃贮藏的果实中O2-·、H2O2、MDA含量以及细胞膜透性均较高,这也加速了果实在货架期的后熟与衰老,进而导致果实软化速度加快。
萨仁高娃[5](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任荔荔,彭彩云,刘波,李雄亚,李柏树[6](2019)在《气调处理技术在植物检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检疫气调处理是一种溴甲烷检疫与装运前(QPS)用途的替代处理方法。本文论述了检疫气调处理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和装备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其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气调处理与其他处理技术结合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对鲜活货物的伤害,而且可以因改变气体组分提高杀虫效率。随着IPPC国际标准ISPM "使用气调处理作为植物检疫措施的要求"的起草和未来颁布实施,检疫气调处理技术将在粮食、水果和蔬菜等检疫处理领域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成培芳[7](2019)在《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调控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关键要素之一——果蔬的呼吸作用为根本出发点,首先以茼蒿为保鲜对象,以聚己内酯(PCL)/聚碳酸亚丙酯(PPC)为包装薄膜,研究其对茼蒿采后贮藏货架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熔融共混的物理方法,进一步以完全生物可降解树脂聚乳酸(PLLA)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为共混改性剂,制备含不同共混改性剂质量比的PCL基非均相共混薄膜体系,旨在制备力学强度较高、尺寸稳定且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能的适宜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可生物降解共混薄膜体系,并考察其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采后冷藏期间贮藏品质、抗衰老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的影响,以探索其延长葡萄货架期的关键原因及其保质保鲜机理。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实验室自制的PCL/PPC共混薄膜,通过测定其在茼蒿贮藏过程中包装内部的气体组成、理化品质和感官品质的变化,探索其对茼蒿采后贮藏品质及其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PC共混膜能在包装内形成O2含量为2.3~4.9%,CO2含量为2.9~7.3%的相对稳定的气体环境,从而显着降低茼蒿采后的呼吸代谢速度,减缓呼吸基质消耗,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较常用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延长6 d的货架期。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PCL进行改性研究,可制备适合果蔬保鲜的自发气调包装共混薄膜。(2)以生物可降解性PCL作为自发气调保鲜包装薄膜的基质,以具有不同气体透过性的PLLA和PBS为共混改性剂,采用熔融挤出共混法制备PCL/PLLA(PBS)改性共混薄膜,并探讨不同PLLA(PBS)共混组成对共混膜体系相结构形态、相容性以及热学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PLLA(PBS)共混改性剂的组成对分散相颗粒的大小、形状、分散均匀性及两相的转变等相形态结构有显着影响;两相之间形成了不同程度的二元“海岛”状微相分离结构,当PLLA(PBS)的共混组成低于50%时,PLLA(PBS)以球形颗粒状结构分散于PCL中。但颗粒直径随着PLLA(PBS)含量的增大而增大,且分散均匀性变差;而当PLLA(PBS))的共混质量分数高于50%时,PCL与PLLA(PBS)两相之间发生相转变,相分离程度得到改善,从而制备了兼具力学性能和不同气体和水蒸气透过性能的共混薄膜体系。这也说明,通过对微相分离结构的调控,可制备出可控型的气调保鲜包装膜材料。(3)基于薄膜性能测试结果,分别采用优选后的PCL基共混薄膜对葡萄进行低温自发气调包装。结果发现,与PCL和PCL/PBS共混薄膜相比,PCL/PLLA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使包装内部的O2和CO2浓度分别保持在2.2%和12%左右。感官评价结果发现,PCL/PLLA包装处理组葡萄贮藏至第40 d时,外观品质良好,无霉变,较对照组和PCL处理组分别延长16 d和10 d的货架期;此外,PCL/PLLA包装处理能显着延缓葡萄浆果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这两大呼吸基质的消耗,同时能保持65%左右的维生素C含量。这是因为PCL/PLLA共混包装薄膜能通过保持包装内部适宜的气体组成来抑制和延缓葡萄果穗的呼吸代谢速度,从而减缓因呼吸作用而发生的果实感官和生化品质的劣变。(4)为更进一步探索共混膜自发气调包装的保质保鲜机理,采用贮藏品质较好的PCL/PLLA共混包装膜,以纯PCL包装膜和CK为对照组,研究不同处理对葡萄冷藏期间抗衰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CL/PLLA共混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葡萄果皮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延缓葡萄果实中总酚的降低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保持较高的POD和CAT活性。以上结果表明,自发气调包装处理能延缓呼吸代谢中活性氧生成的速度,从而增加葡萄的抗衰老性,延缓果实衰老。(5)通过采用高效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连用(GC-MS)技术,研究了冷藏条件下葡萄在贮藏期间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贮藏至24d时,PCL/PLLA包装处理组能较好地保持该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成分——醇类和醛类物质,且无乙醇生成,较好地保持葡萄原有的风味,且无不良气味产生。
谢君[8](2018)在《ERF及NAC转录因子在莲藕采后褐变过程中的表达调控》文中指出在植物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中,ERF是最大家族之一。大量研究表明ERF广泛参与了植物的逆境胁迫响应,包括冷热胁迫和低氧胁迫等。作为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最重要的元件,ERF在果蔬采后品质转录调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过程中,NAC转录因子参与转录调控,特别是冷热胁迫和低氧胁迫等,同时在采后贮藏过程中,NAC参与果蔬褐变过程中的转录调控。ERF和NAC转录调控功能一般通过结合下游结构基因实现。酶促褐变是莲藕褐变的主要原因,已有大量报道PAL,PPO和POD酶是鲜切果蔬酶促褐变的关键酶。PAL、PPO和POD基因是导致水果和蔬菜褐变的靶基因。在植物体内,低温贮藏、气调包装和真空包装大多属于一种不利的非生物逆境,但对于莲藕却是一种延缓褐变的有效技术手段。因此探讨ERF和NAC转录因子是否通过转录调控莲藕褐变目标基因参与其褐变进程是其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以鲜切莲藕为试材,采用生理生化方法研究不同的贮藏条件(低温、高浓度CO2气调和真空)对不同品种藕采后外观、褐变程度、总酚含量、PAL、POD和PPO酶活性的评价影响;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QPCR技术等手段筛选介导鲜切莲藕褐变的关键PAL、PPO和POD基因;通过莲藕中差异表达的ERF、NAC基因的克隆及基因表达进一步筛选参与PAL、PPO和POD调控的ERF、NAC关键元件并分析其与褐变目的基因的相关性。初步鉴定介导莲藕采后褐变的关键ERF、NAC基因,为莲藕褐变转录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结果发现低温(4℃)、100%CO2MAP和真空贮藏明显延缓了莲藕褐变,且PAL、PPO及POD酶活性与褐变呈现正相关。这可能由于低温和低氧胁迫条件下褐变相关酶活性降低,从而抑制鲜切莲藕褐变。低温抑制NnPAL1,NnPPOA,NnPOD2-5表达;而在高浓度CO2MAP和真空贮藏条件下,NnPAL1,NnPPOA和NnPOD2/3表达均被抑制,与褐变进程相一致。因此NnPAL1,NnPPOA和NnPOD2/3可能是鲜切莲藕褐变的关键目标基因。利用RNA-seq和NCBI从莲藕中分离出7个NnERF和5个NnNAC,基因进化树分析发现NnERF和NnNAC与拟南芥基因家族不同成员存在一定同源性。低温抑制NnERF4/5和NnNAC1/2/3表达;而在高浓度CO2MAP和真空条件下,NnERF2/5和NnNAC1/3/4表达均被抑制,与褐变进程相一致。因此NnERF5和NnNAC1/3可能是鲜切莲藕褐变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相关性分析发现,NnERF5和NnPAL1之间有显着相关性,NnNAC1和NnPPOA的相关性较高,而NnNAC3和NnPOD2显着相关,NnERF5可能通过调控NnPAL1,NnNAC1可能通过调控NnPPOA,而NnNAC3可能通过调控NnPOD2参与莲藕褐变,但其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验证。
李秀竹[9](2018)在《肉桂精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抑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肉桂(Cinnamum caszsia)是一种药食两用的植物材料,具有抑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和降血糖等多种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肉桂精油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基于其抑菌活性成分研发天然抑菌药物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肉桂精油为试验材料,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为供试菌,分离纯化肉桂精油中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有效成分,并对其抑菌活性、抑菌机理以及开发天然抑菌药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正反相硅胶、凝胶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质谱和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肉桂精油中分离鉴定了 5个化合物,分别为反式肉桂酸(1)、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2)、反式肉桂醛(3)、1,4-二苯基-1,4-丁二酮(4)、香豆素(5)。(2)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发现化合物4和5对芒果炭疽病菌没有抑菌活性,化合物1、2和3均对芒果胶孢炭疽菌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将3种化合物两两组合,抑菌活性最好的是反式肉桂醛+反式邻甲氧基肉桂醛组合。(3)将3种抑菌活性物质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等常见农药进行活性比较,发现三种物质的抑菌效果优于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等的抑菌效果。(4)反式肉桂醛处理芒果胶孢炭疽菌孢子,利用投射电镜观察孢内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处理后,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亲锇内含物增加,细胞器数量下降。(5)以3种活性物质为基础与硼酸(或硼酸盐)进行复配,再对芒果炭疽病菌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确定出抑菌效果最好的组合是:反式肉桂醛+四硼酸钾。(6)研制以反式肉桂醛+四硼酸钾为有效成分的新型杀菌剂,并对芒果炭疽病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芒果黑斑病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香蕉枯萎病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sporum f.sp.cubense)、芒果蒂腐病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芒果蒂腐病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a theobromae)、番茄枯萎病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 Snyder et Hansen)、梨黑斑病菊池链格孢(Alternaria kikuchianaTanaka)、柑橘黑斑病柑橘球座菌(Guignardia citricarpa Kiely)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发现新型杀菌剂对这些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广谱性。
何书婷[10](2017)在《硼酸盐对芒果胶孢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利用双向电泳技术(2-DE)和MALDI-TOF-TOF-MS质谱技术研究四硼酸钾对胶孢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探究其转录和翻译水平上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双向凝胶电泳,PDQuest(Ver8.0,Bio-Rad)软件,芒果炭疽菌线粒体蛋白图谱中共检测到约600个蛋白点,并分析得到115个差异表达蛋白点,通过质谱分析,有58个差异蛋白被成功鉴定;芒果链格孢菌线粒体蛋白图谱中共检测到约600个蛋白点,并分析得到110个差异表达蛋白点,通MALDI-TOF-TOF质谱分析,有56个差异蛋白点被成功鉴定。(2)通过对芒果炭疽菌线粒体58个差异蛋白点的表达分析,有12个蛋白点差异表达显着上调,25个蛋白点差异表达显着下调,21个蛋白点差异表达都不单一,既有上调表达,也有下调表达。对芒果链格孢菌线粒体56个差异蛋白点的表达分析,有11个蛋白点差异表达显着上调,14个蛋白点差的异表达显着下调,31个蛋白点中每个蛋白差异表达不单一。(3)对芒果炭疽菌线粒体58个差异蛋白点进行功能分析并将它们分为8个大类,分别是电子传递链类(38%),翻译后修饰、蛋白折叠和分子伴侣类(15%)、核酸代谢类(13%)、其他与未知功能类(12%)、跨膜运输类(8%)、氨基酸运输与代谢类(7%)、信号传递类,(2%)。对芒果链格孢菌线粒体56个差异蛋白点进行功能分析并将它们分为8个大类,分别是其中电子传递链类(54%),翻译后修饰、蛋白折叠和分子伴侣类(16%);三羧酸循环类(10%);未知功能蛋白(10%);氨基酸运输与代谢类(3%);碳水化合物代谢类(3%);核酸代谢类(2%);跨膜运输类(2%)。在上述分类中,芒果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的最大功能类群都是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和翻译后修饰、蛋白折叠和分子伴侣相关蛋白。(4)利用KOBAS网站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58个差异蛋白进行了KEGG pathway分析,有12个差异蛋白参与了25个通路,根据通路所进行的生物学功能对这25个通路进行分类,可分为碳水化合物代谢类途径、能量代谢类途径、氨基酸代谢类途径、核苷代谢类途径及其他代谢途径5大类通路途径。其中最多差异蛋白参与的通路途径是能量代谢相关途径。芒果链格孢菌58个差异蛋白的KEGG pathway分析,有14个差异蛋白参与了 18个通路,根据通路所进行的生物学功能对这18个通路进行分类,可分为碳水化合物代谢类途径、能量代谢类途径、氨基酸代谢类途径、维生素辅助因子代谢类途径及其他代谢途径5大类通路途径。其中差异蛋白参与最多的的通路途径也是能量代谢相关途径。(5)根据差异蛋白的不同生物学功能分类,分别选择17个芒果炭疽菌线粒体差异蛋白和20个芒果链格孢菌线粒体差异蛋白所对应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进行RT-qPCR检测。发现差异蛋白表达与其相对应的基因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个别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蛋白水平测定的同时,从转录水平进行检测是有必要的。
二、芒果在气调贮存中对低氧水平的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芒果在气调贮存中对低氧水平的耐受性(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采收成熟度的确定 |
1.1 物理化学检测法 |
1.1.1 淀粉染色指数 |
1.1.2 果面颜色或底色 |
1.1.3 果实硬度 |
1.1.4 果实发育时间 |
1.2 无损检测 |
2 苹果的采后处理技术 |
2.1 预冷处理 |
2.2 钙处理 |
2.3 热处理 |
2.4 臭氧处理 |
2.5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 |
3 苹果的贮藏技术 |
3.1 机械冷藏 |
3.2 气调贮藏 |
3.2.1 传统气调贮藏 |
3.2.2 自发气调(MA)贮藏 |
3.2.3 超低氧贮藏 |
3.2.4 动态气调贮藏 |
4 总结与展望 |
(2)低氧贮藏对采后果实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氧对采后果实糖分和有机酸的影响 |
1.1 低氧对采后果实糖分的影响 |
1.2 低氧对采后果实有机酸的影响 |
2 低氧对采后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
2.1 低氧对采后果实醇类化合物的影响 |
2.2 低氧对采后果实醛类化合物的影响 |
2.3 低氧对采后果实酯类化合物的影响 |
2.4 低氧对采后果实萜类化合物的影响 |
2.5 低氧对采后果实其他香气组分的影响 |
3 结语 |
(3)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青椒简介 |
1.2 采后果蔬冷害研究进展 |
1.2.1 果蔬冷害机理 |
1.2.2 青椒冷害 |
1.3 果蔬采后冷害调控技术 |
1.3.1 物理调控技术 |
1.3.2 化学调控技术 |
1.3.3 涂膜保鲜技术 |
1.4 植物CBF冷应答通路研究进展 |
1.4.1 冷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 |
1.4.2 CBF转录因子 |
1.4.3 CBF的上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4 CBF的下游转录调控因子 |
1.4.5 CBF途径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 |
1.4.6 植物激素参与CBF途径的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1.5.2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椒生理指标的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温度下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2.2.2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冷害指数的影响 |
2.2.3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腐烂率的影响 |
2.2.4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5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叶绿素的影响 |
2.2.6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脯氨酸的影响 |
2.2.7 不同温度处理对青椒丙二醛(MDA)的影响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胁迫下青椒果实生理生化指标的调控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茉莉酸甲酯处理低温贮藏青椒表观形态的变化 |
3.2.2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冷害指数和腐烂率变化的影响 |
3.2.3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相对电导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3.2.6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低温贮藏青椒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CBF冷信号通路基因对茉莉酸甲酯诱导青椒抗冷性的响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ICE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2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3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B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4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D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5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6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1F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7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A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8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2E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DREB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0 低温胁迫下茉莉酸甲酯处理对青椒果实CaCOR413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11 冷信号通路基因表达水平的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致谢 |
(4)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采后的生理变化 |
1.1.1 果实的呼吸作用 |
1.1.2 乙烯的产生与成熟作用 |
1.1.3 果实营养物质及风味的变化 |
1.2 果实的软化生理 |
1.2.1 细胞壁结构 |
1.2.2 果实细胞壁代谢相关酶 |
1.3 钙与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1 钙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3.2 1-MCP对果实的生理作用 |
1.4 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4.1 采收时期与果实成熟度对果实贮藏保鲜的影响 |
1.4.2 甜瓜常采用的保鲜技术 |
1.4.3 甜瓜贮藏保鲜存在的问题 |
1.5 近冰温冷藏技术概述 |
1.5.1 果蔬近冰温冷藏技术研究现状 |
1.5.2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乙烯生成和呼吸强度的影响 |
1.5.3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1.5.4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质地和软化进程的影响 |
1.5.5 近冰温贮藏对果蔬中抗氧化体系和膜脂过氧化进程的影响 |
1.5.6 近冰温贮藏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采后生理与贮藏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CaCl_2与1-MCP最佳处理浓度筛选 |
2.2.3 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变化测定的试验设置 |
2.2.4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量测定 |
2.2.5 果实硬度测定 |
2.2.6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测定 |
2.2.7 可滴定酸(TA)测定 |
2.2.8 维生素c(Vc)含量测定 |
2.2.9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跃变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的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跃变的影响 |
2.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2.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2.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SSC)的影响 |
2.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2.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维生素C(Vc)含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3.2.2 果实乙稀释放量测定 |
3.2.3 ACC含量的测定 |
3.2.4 ACS活性的测定 |
3.2.5 ACO活性的测定 |
3.2.6 Ca~(2+)-ATPase活性 |
3.2.7 CaM含量的测定 |
3.2.8 可溶性果胶和原果胶含量的测定 |
3.2.9 细胞壁主要水解酶活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释放量的影响 |
3.3.2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原果胶与可溶性果胶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3 CaCl_2与1-MCP对甜瓜果实ACC含量变化的影响 |
3.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3.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3.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3.3.7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aM的影响 |
3.3.8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3.3.9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3.3.10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4章 钙与1-MCP对甜瓜果实乙烯与细胞壁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4.2.2 总RNA提取 |
4.2.3 cDNA合成 |
4.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S1 表达的影响 |
4.3.2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ACO1表达的影响 |
4.3.3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CaM表达的影响 |
4.3.4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G表达的影响 |
4.3.5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PME表达的影响 |
4.3.6 CaCl_2与1-MCP处理对甜瓜果实Cm-β-gal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5章 甜瓜果实近冰温贮藏技术方法研究与探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5.2.2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观测比较 |
5.2.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关联性分析 |
5.2.4 细胞切片分析 |
5.2.5 甜瓜果实各部分冰点测定 |
5.2.6 甜瓜果皮干化处理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成熟度果实耐低温性比较 |
5.3.2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 |
5.3.3 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原微生物侵染 |
5.3.4 甜瓜果皮与果实部分的冰点 |
5.3.5 干化处理果皮对冷害抗性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6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与病害腐烂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6.2.2 甜瓜果实抗氧化酶(SOD、POD、CAT及 APX)活性测定 |
6.2.3 MDA含量的测定 |
6.2.4 细胞膜透性 |
6.2.5 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
6.2.6 冷害指数(CII)的测定 |
6.2.7 果实病害指数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皮与果肉MDA含量变化的影响 |
6.3.2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 |
6.3.3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_2~(-·))生成速率的影响 |
6.3.4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H_2O_2含量的影响 |
6.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POD活性的影响 |
6.3.6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
6.3.7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CAT活性的影响 |
6.3.8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APX活性的影响 |
6.3.9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冷害指数的影响 |
6.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甜瓜果实病害指数的影响 |
6.4 讨论 |
第7章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品质及后熟软化生理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置 |
7.2.2 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稀释放测定 |
7.2.3 果实贮藏品质指标的测定 |
7.2.4 果实乙烯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5 果实细胞壁代谢酶活性测定 |
7.2.6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测定 |
7.2.7 细胞切片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硬度的影响 |
7.3.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7.3.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可滴定酸的影响 |
7.3.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7.3.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的影响 |
7.3.6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S活性的影响 |
7.3.7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ACO活性的影响 |
7.3.8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G活性的影响 |
7.3.9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PME活性的影响 |
7.3.10 不同贮藏温度对贮藏期与货架期甜瓜果实β-gal活性的影响 |
7.3.11 不同温度贮藏的甜瓜果实软化后细胞形态的对比 |
7.3.12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3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4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7.3.15 不同贮藏温度对货架期甜瓜果实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7.3.16 不同贮藏温度下钙与1-MCP处理对果实作用的差异分析 |
7.4 讨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附录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
附录3 甜瓜果实冷害等级 |
附录4 甜瓜果实病害等级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
1 绪论 |
1.1 鲜切果蔬 |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
1.3.1 物理防控技术 |
1.3.2 化学防控技术 |
1.3.3 生物防控技术 |
1.3.4 综合防控技术 |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植物精油 |
2.2.3 实验菌株 |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
2.2.7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菌株 |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实验样品 |
4.2.3 实验菌株 |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4.2.11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2.2 实验样品 |
5.2.3 实验菌株 |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5.2.11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气调处理技术在植物检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影响因素和处理装备 |
1.1 原理 |
1.2 影响因素 |
1.3 处理装备 |
2 处理方法 |
3 检疫气调处理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3.1 检疫气调处理的应用 |
3.2 检疫气调处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检疫气调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7)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生鲜果蔬采后品质劣变机制 |
1.2 国内外生鲜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2.1 低温保鲜 |
1.2.2 气调保鲜 |
1.2.3 辐照保鲜 |
1.2.4 超高压处理 |
1.2.5 化学保鲜 |
1.2.6 生物保鲜 |
1.3 生物可降解材料 |
1.3.1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
1.3.2 常见的生物可降解材料 |
1.4 聚己内酯的研究进展 |
1.4.1 聚己内酯的结构与性质 |
1.4.2 聚己内酯的改性研究现状 |
1.4.3 聚己内酯在食品保鲜包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PCL/PPC自发气调包装对茼蒿采后货架期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试验原材料及试验设备 |
2.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试剂 |
2.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茼蒿贮藏包装 |
2.3.2 薄膜力学性能测试 |
2.3.3 薄膜透气性能测试 |
2.3.4 薄膜透湿性能测试 |
2.3.5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 |
2.2.6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评分 |
2.3.7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测试 |
2.3.8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薄膜力学性能分析 |
2.4.2 薄膜透气性能分析 |
2.4.3 薄膜水蒸气透过性能分析 |
2.4.4 茼蒿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变化 |
2.4.5 茼蒿贮藏期间感官品质变化 |
2.4.6 茼蒿贮藏期间理化指标变化 |
2.5 小结 |
3 PCL基自发气调薄膜的制备及其相分离结构对包装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原料与设备 |
3.2.1 试验原料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试验原料预处理 |
3.3.2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
3.3.3 PCL基共混膜的结构表征 |
3.3.4 PCL基共混膜的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PCL基共混膜的相容性与相结构分析 |
3.4.2 PCL基共混膜的结晶性能分析 |
3.4.3 PCL基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3.4.4 PCL基共混膜的透气性能分析 |
3.4.5 PCL基共混膜的透湿性能分析 |
3.4.6 PCL基共混膜的光学性能分析 |
3.5 小结 |
4 PCL基共混薄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冷藏期间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4.2.3 PCL基共混膜的制备 |
4.2.4 PCL基共混膜袋的制作及试验设计 |
4.2.5 葡萄包装内部CO_2和O_2含量的测试 |
4.2.6 感官评价 |
4.2.7 葡萄生化指标测试 |
4.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贮藏期间葡萄包装内部O_2和CO_2含量变化 |
4.3.2 贮藏期间葡萄感官品质变化 |
4.3.3 贮藏期间葡萄生化品质变化 |
4.4 小结 |
5 PCL基自发气调包装薄膜处理对低温冷藏葡萄抗衰老性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样品准备 |
5.3.2 总酚含量测定 |
5.3.3 MDA含量测定 |
5.3.4 POD活性测定 |
5.3.5 CAT活性测定 |
5.3.6 PPO活性测定 |
5.3.7 果皮细胞壁结构观察 |
5.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2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中MDA含量的影响 |
5.4.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OD活性的影响 |
5.4.4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CAT活性的影响 |
5.4.5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PPO活性的影响 |
5.4.6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浆果细胞壁结构的影响 |
5.5 小结 |
6 PCL/PLLA共混膜结合自发气调包装对葡萄挥发性物质变化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原料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3 试验方法 |
6.2.4 测试方法 |
6.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固相微萃取纤维头的选择 |
6.3.2 贮藏初期葡萄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 |
6.3.3 自发气调包装处理对葡萄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7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ERF及NAC转录因子在莲藕采后褐变过程中的表达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1 绪论 |
1.1 ERF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
1.1.1 ERF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
1.1.2 ERF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1.1.3 ERF在果蔬采后品质调控中的应用 |
1.2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功能 |
1.2.1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点 |
1.2.2 NAC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1.2.3 NAC在果蔬采后品质调控中的应用 |
1.3 果蔬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生物学变化 |
1.3.1 褐变 |
1.3.2 微生物污染 |
1.3.3 营养成分损失 |
1.3.4 软化 |
1.4 果蔬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物理保鲜技术 |
1.4.2 化学保鲜技术 |
1.4.3 生物保鲜技术 |
1.5 莲藕褐变的研究进展 |
1.5.1 莲藕 |
1.5.2 莲藕褐变及保鲜研究进展 |
1.5.3 莲藕褐变机制研究进展 |
1.6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7 技术路线 |
1.8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1 不同贮藏条件对莲藕采后褐变的影响研究 |
1.8.2 不同贮藏条件下莲藕采后褐变目标基因的表达分析 |
1.8.3 转录因子NnERF对莲藕采后褐变的表达调控 |
1.8.4 转录因子NnNAC对莲藕采后褐变的表达调控 |
2 不同贮藏条件对莲藕采后褐变的影响研究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2.1.1 材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不同贮藏条件对鲜切莲藕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2 褐变度的测定 |
2.2.3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2.4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2.2.5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2.2.6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温贮藏对鲜切莲藕褐变的影响研究 |
2.3.2 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对鲜切莲藕褐变的影响研究 |
2.3.3 真空包装对鲜切莲藕褐变的影响研究 |
2.4 小结 |
3 不同贮藏条件下莲藕采后褐变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1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
3.2.2 实时定量PCR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RNA的提取 |
3.3.2 低温贮藏下鲜切莲藕褐变相关基因NnPAL、NnPPO和 NnPOD的表达分析 |
3.3.3 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下鲜切莲藕褐变相关基因NnPAL、NnPPO和NnPOD的表达分析 |
3.3.4 真空包装下鲜切莲藕褐变相关基因NnPAL、NnPPO和 NnPOD的表达分析 |
3.4 小结 |
4 转录因子NnERF对莲藕采后褐变的表达调控 |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2.1 莲藕ERF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4.2.2 莲藕ERF基因的引物验证和表达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NnERF的聚类分析 |
4.3.2 低温贮藏下转录因子NnERF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4.3.3 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下转录因子NnERF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4.3.4 真空包装下转录因子NnERF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4.3.5 转录因子NnERF5与莲藕褐变目标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5 转录因子NnNAC对莲藕采后褐变的表达调控 |
5.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与设备 |
5.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5.2.1 莲藕NAC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
5.2.2 莲藕NAC基因的引物验证和表达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NnNAC的聚类分析 |
5.3.2 低温贮藏下转录因子NnNAC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5.3.3 高浓度CO_2气调包装下转录因子NnNAC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5.3.4 真空包装下转录因子NnNAC对鲜切莲藕褐变的表达调控 |
5.3.5 转录因子NnNAC1/3与莲藕褐变目标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分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肉桂精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芒果炭疽病研究现状 |
1.1.1 芒果炭疽病的危害情况 |
1.1.2 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方法 |
1.2 植物精油的研究情况 |
1.2.1 肉桂精油简介 |
1.2.2 肉桂精油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3 肉桂精油抑菌作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病原菌 |
2.1.2 其他材料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5 培养基的配制 |
2.1.6 溶液的配制 |
2.2 肉桂精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和纯化 |
2.3 不同极性组分、不同单体对芒果炭疽病的抑菌活性测定 |
2.3.1 不同极性组分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试验 |
2.3.2 不同单体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试验 |
2.3.3 活性单体对芒果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
2.3.4 活性单体间复配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试验 |
2.4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芒果炭疽病的抑菌活性比较 |
2.4.1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的比较 |
2.4.2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芒果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比较 |
2.4.3 芒果接种后活性单体处理对贮藏期间炭疽病的影响 |
2.5 反式肉桂醛对芒果炭疽病孢内超微结构的TEM观察 |
2.6 活性单体间复配和与含硼化合物复配对芒果炭疽病抑菌活性比较 |
2.7 新型杀菌剂的研制及其抑菌活性试验 |
2.7.1 新型杀菌剂的研制 |
2.7.2 新型杀菌剂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试验 |
2.7.3 新型杀菌剂对多种采后果蔬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 |
2.8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化合物结构鉴定解析 |
3.1.1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1.2 化合物波谱数据 |
3.2 不同极性组分和单体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
3.2.1 不同极性组分抑菌活性的试验结果 |
3.2.2 不同单体化合物抑菌活性的试验结果 |
3.2.3 活性单体对芒果炭疽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3.2.4 活性单体间复配后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
3.3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芒果炭疽病抑菌活性比较 |
3.3.1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芒果炭疽病孢子抑制的比较 |
3.3.2 活性单体和常用农药对C. gloeosporioides室内毒力比较 |
3.3.3 芒果接种后活性单体处理对贮藏期间炭疽病的影响 |
3.4 反式肉桂醛对芒果炭疽菌孢内超微结构的TEM观察 |
3.5 活性单体间复配与含硼酸盐复配对C.gloeosporioides抑菌活性比较 |
3.6 新型杀菌剂的抑菌活性试验结果 |
3.6.1 新型杀菌剂的研制结果 |
3.6.2 新型杀菌剂对C.gloeosporioides孢子抑制的试验结果 |
3.6.3 新型杀菌剂对多种采后果蔬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肉桂精油中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
4.2 单体化合物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活性测定 |
4.3 反式肉桂醛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抑制机理 |
4.4 新型杀真菌剂的初步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化合物的核磁碳氢谱和质谱 |
附录2: 发表论文及资助项目 |
致谢 |
(10)硼酸盐对芒果胶孢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综述 |
1.1 芒果经济价值 |
1.2 芒果采后病害 |
1.2.1 芒果炭疽菌危害情况 |
1.2.2 芒果链格孢菌危害情况 |
1.2.3 芒果采后病害防治现状 |
1.3 硼酸盐简介 |
1.4 线粒体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产生及当前主要技术 |
1.5.1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产生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蛋白质样品的制备 |
1.5.3 样品蛋白质的分离与2-DE图谱的建立 |
1.5.4 质谱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6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植物病害防治的研究现状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原菌 |
2.1.2 培养基 |
2.1.3 四硼酸钾溶液配制 |
2.1.4 四硼酸钾处理后芒果炭疽菌和链格孢菌菌落大小测定 |
2.1.5 线粒体蛋白质的获取 |
2.2 转录和翻译相关性的验证 |
2.2.1 转录与翻译相关性验证 |
2.2.2 炭疽菌和链格孢菌菌丝体内总RNA的提取 |
2.2.3 反转录合成cDNA |
2.2.4 基因组DNA去除反应及反$专录 |
2.3 荧光定量PCR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硼酸钾对芒果炭疽菌和链格孢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3.2 酸钾处理下两种芒果病原真菌线粒体蛋白质图谱分析 |
3.3 线粒体差异蛋白鉴定 |
3.4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析 |
3.5 差异蛋白的GO分析 |
3.6 差异蛋白参与的KEGG通路分析 |
3.7 差异蛋白与蛋白之间相互作用 |
3.8 热图分析 |
3.9 RT-qPCR的相对表达情况 |
4 讨论 |
4.1 电子传递链相关蛋白 |
4.2 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 |
4.3 TCA循环代谢相关蛋白 |
4.4 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相关蛋白 |
4.5 蛋白翻译修饰、蛋白质周转和陪伴相关蛋白 |
4.6 核苷酸转运与代谢相关蛋白 |
4.7 其他相关蛋白 |
5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基金资助情况 |
致谢 |
四、芒果在气调贮存中对低氧水平的耐受性(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采后处理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高习习,廖梓懿,刘洪冲,周会玲. 保鲜与加工, 2021(06)
- [2]低氧贮藏对采后果实风味的影响研究进展[J]. 陈敬鑫,张德梅,李永新,吕静祎,朱丹实,励建荣,米红波,葛永红. 食品科学, 2021(13)
- [3]茉莉酸甲酯处理对冷胁迫青椒中CBF信号通路的调控[D]. 胡美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钙与1-MCP调控甜瓜后熟软化机理及近冰温贮藏技术研究[D]. 张强. 新疆大学, 2020(01)
- [5]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 萨仁高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气调处理技术在植物检疫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任荔荔,彭彩云,刘波,李雄亚,李柏树. 植物检疫, 2019(05)
- [7]聚己内酯基可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对果蔬保鲜机理的研究[D]. 成培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ERF及NAC转录因子在莲藕采后褐变过程中的表达调控[D]. 谢君.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9]肉桂精油中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抑菌机理研究[D]. 李秀竹. 海南大学, 2018(08)
- [10]硼酸盐对芒果胶孢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线粒体蛋白表达的影响[D]. 何书婷. 海南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