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面向服务的Web应用——SOAP/Web Service(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1](2020)在《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政府日常办公对互联网有着越来越密切的依赖,随着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产物的普及,政务系统发展越来越多元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促使政府内部系统数量成倍增加,各部门已经从最初的单系统办公发展为多系统、多平台联合办公。如何有效地整合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跨平台、跨终端的数据交换,已经成为网络环境下分布式应用的共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政务系统信息化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以政务云资源管理系统数据交换平台的开发为例,分别从政务信息化系统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需求分析。通过对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分析得出,ETL和前置机交换方式,需要引入第二方工具,对部署环境要求高,其耦合性和成本都较高,适合大批量、实时性要求不高、数据结构不需要复杂转化的交换需求,Web服务在数据交换方面有着低成本、跨终端、跨平台、灵活性强、松耦合、代码复用性高等优点,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欢迎。随着Web2.0的诞生以及云计算时代的到来,SOA架构的优势更力加明显,在SOA的基础技术实现中,Web服务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SOAP方式的Web Service与REST方式的Web Service的区别,可以看出虽然SOAP Web Service技术方案已经成熟,但REST因其架构简单、扩展性强越来越受到开发者的青睐,RESTful Web Service也逐渐超越SOAP Web Service成为实现SOA的重要实现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软件系统的架构技术日新月异,面对互联网时代不断出现的系统交互和数据交换问题,指出了传统B/S架构在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微服务架构因其灵活性与高可扩展性完美得适应了系统集成需求。对于已运行系统的升级改造全部推翻重来成本较高,受成本等客观因素约束,本文基于以上分析与研究,结合SOA技术与微服务技术理念,基于RESTful Web Service分别对政务云平台的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维护申请等核心业务进行REST资源设计与实现,对服务注册中心,服务网关、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统一消息等基础支撑服务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为了方便客户对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监控与管理,提供了管理端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等功能。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为了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包含RESTful Web Service与SOAP Web Service两种方式,分别对接不同单位不同平台的数据交换需求,并对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单元测试和接口功能测试。最终设计了一款中低成本、可扩展的分布式数据交换平台,能够满足各业务系统不同终端之间进行实时、安全、准确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需求。在保留原有系统的同时兼容新的数据交换平台,渐进式地升级云平台系统架构,达到对已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够适应未来不断更新的资源共享需求。
刘健[2](2020)在《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深入应用,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前后历经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已初步完成医疗信息化基础应用推广和普及,部分医疗数据资源得以整合,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应用也初见端倪。但受限于初期的顶层设计缺失和标准滞后等原因,其发展常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现阶段面临各应用系统开发相对独立,系统间信息技术兼容性差,行业规范标准不统一,临床数据整合难度大,医疗数据契合度低的尴尬局面,传统意义的医疗数据信息虽有相对成熟的应用理论却难以实现增量价值,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运用有效手段对于医疗信息系统进行互联互通标准化集成建设,一时间喧嚣尘上,备受关注。建设应用集成平台是当前IT行业解决集成难题的最为有效的办法,医疗行业也不例外,但在医疗信息化集成领域,国外核心枢纽引擎长期占据技术垄断地位,这对于自主研发核心枢纽服务总线产生了驱动力。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应时而生,本身是一次大胆的自主性创新尝试,旨在突破国外核心集成枢纽软件的技术垄断,填补国内医疗信息集成领域自主核心服务枢纽软件的空白,推动国内医疗信息化集成引擎的建设与发展。本课题率先提出医疗服务总线的概念,目的在于凸显其专业性、规范性、有效性与安全性,这对于医疗信息化的应用互联和数据整合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国家政策及相关评测要求,要取代传统点对点的单一通信模式,医疗服务总线需要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由此引入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来支持医疗服务总线核心引擎的具体实现,利用先进便捷的开源组件Apache ActiveMQ建立高效安全的消息机制,结合自主封装和开发完成的一系列组件模型来支持医疗业务入口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进而将应用间的交互按照医疗信息标准拆分为统一的服务提供与消费,设计实现其集成枢纽服务功能,最终达成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目标。本文将基于青岛市中心医院的互联互通评测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研究。
宋玉峰[3](2020)在《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同时凭借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近年来已经被全球众多公司、企业以及国家所喜爱,一些公司也利用Web Service等技术开发了各种云平台提供给网络用户不同类型的Web服务。本人在分析研究实验室原云平台架构后,针对其中存在的缺点提出改进优化方案,根据新的需求设计完成相应的系统模块,最终实现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首先原云平台是以前设计实现的,使用传统Web Service技术开发,利用SOAP协议和其他服务交互,其中有的服务还要支持RDP或Socket才能正常使用。从而导致原云平台功能模块之间耦合性较高,服务分层不明显,服务间数据交互接口标准不统一,更新维护困难。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的需求改进优化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舍弃传统Web Service相关技术,采用RESTful相关技术构建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从全局层面降低云平台模块间的耦合性,使服务模块层次更加分明。需求明确之后,在新架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划分出不同的功能模块,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负载均衡模块、中间件模块、认证授权模块、RESTful Web服务模块。其次,对划分的功能模块展开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基础上结合开发环境实现每一个功能模块。负载均衡模块采用LVS+Nginx来负载客户端请求,同时Nginx代替Apache作Web服务器实现动静分离的前后端架构。中间件模块添加中间件增加系统的拓展性,增加数据库中间件封装统一的数据读写接口,同时支持底层数据库的读写分离、主从复制;Redis缓存中间件,设置多个缓存节点,进一步提升数据获取速度,降低数据库读写压力;服务中间件将原云平台RDP、Socket等服务封装为一致的RESTful接口,保证原云平台的服务可以正常使用。认证授权模块,在常用的三种方案从中选定JWT方案来实现用户信息的认证授权,保证用户服务请求的安全可靠。RESTful Web服务模块设计实现一致的RESTful Web服务接口,这套接口可以和客户端以及下游服务或中间件交互,并用JSON数据格式传递数据,同时对前端代码重新编写保证用户正常使用。最后本文设计实现原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并对系统进行一系列测试,测试主要分为功能和性能两方面测试,分析每一个测试结果,验证系统基本功能是否完整,RESTful接口是否满足RESTful设计原则,验证令牌能否安全可靠,同时和原云平台进行对比测试,验证改进后是否有更好的性能。
刘畅[4](2019)在《面向低压电器装配的多机器人协作控制与动态部署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快速朝着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导致低压电器装配任务日益复杂,而传统低压电器装配线为单个机器人独自工作,工作范围存在局限性,无法满足现有复杂任务要求。传统机器人装配未考虑低压电器的装配轨迹,但它是装配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在传统机器人控制系统中,设备异构、遵循私有通信协议、缺乏动态特性等问题突出,因此,本文研究多机器人时间最优轨迹规划,基于DPWS协议开发一套统一的接口标准实现异构机器人间的通信协作,以及机器人设备和服务的动态部署,为提高低压电器装配机器人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效率和保障其灵活性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多机器人协作问题,根据装配机器人参数建立单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针对不同的装配任务要求,研究了在关节空间以及在笛卡尔空间下的机器人末端轨迹规划。然后选择主从式控制方式建立了双机器人耦合运动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了双机器人的协作工作空间。(2)对于优化机器人工作轨迹,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通过改进的混合粒子群算法解决效率优化问题,与其他经典算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算法各方面的优越性。然后将混合粒子群算法应用于优化装配机器人的工作轨迹,在保证装配机器人关节运动平稳和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达到完成目标运动轨迹所耗时间最优,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优化机器人协作控制问题的有效性。(3)针对当前装配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存在的异构、自适应差、通信困难等问题,简述了DPWS中间件工作原理,基于XML、SOAP、WSDL三大技术构建机器人服务动态部署基本框架,构建了基于DPWS中间件的低压电器装配机器人流水线的整体控制架构。(4)基于动态部署框架和机器人整体控制架构,搭建软件开发环境,使用DPWS协议设计实现了装配机器人对等设备端和管理端。基于WSDL技术将设备服务实现为Web服务接口,并设计服务发现、服务托管、远程服务调用等功能实现对等设备端的互操作。管理端设计实现事件发布/订阅功能,实时监控特定机器人设备状态,并通过XML技术描述设备数据和服务等信息实现机器人设备和服务的动态部署,提高了机器人动态控制的自适应性。最后进行可视化界面设计,通过协作实验数据和系统性能测试验证了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协作方法和机器人控制部署软件的可行性。
吴晗[5](2018)在《Web服务性能故障自动注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已经越来越多的使用在分布式软件系统架构中。基于Web服务的服务化软件无论是在民用商业系统领域,还是在军用装备软件领域,都已得到广泛应用。测试是Web服务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发现Web服务的缺陷,保证和提高Web服务质量有重要意义。目前,Web服务测试研究主要关注功能测试,较少关注服务的性能类测试问题。传统的性能测试难以对Web服务这类松耦合系统的性能进行系统地评估,特别是难以评估组合服务交互过程中子服务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对于由多个子服务编制而成的组合服务,其性能依赖第三方子服务的表现,而子服务中不稳定因素的出现具有不确定性,很难保证其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目前的测试技术尚未能够有效分析组合服务内部的子服务性能表现变化对组合服务整体性能的影响。为解决上述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自动注入的Web服务性能测试方法。针对组合Web服务,提出了面向时间延迟和波动的测试规约,并基于规约引出高覆盖性能故障体系。通过覆盖指引下的性能类故障自动注入,为Web服务的性能测试和评估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具体工作包括:(1)提出了一种较为系统的自动化性能故障注入测试方法。首先定义了面向性能类问题检测的故障注入测试覆盖准则,包括子服务单次调用延迟覆盖、子服务多次调用延迟覆盖以及子服务波动覆盖。从这些覆盖准则出发,结合已给定的组合服务测试用例集,自动生成相应的故障注入配置来实施故障注入过程。(2)提出一种规约断言语言以方便Web服务性能故障注入测试的结果判定,判定是否存在服务响应时间过长、服务响应时间波动过大、服务调用超时等情况。该语言允许定义灵活的判定规则,可用于提高Web服务性能缺陷识别的自动化程度。(3)实现了一个Web服务性能故障自动注入工具,利用该工具可对Web服务实施性能相关的故障注入,并通过规约判定服务的性能是否达标。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Web服务上的性能故障注入测试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具备实际的有效性。
赵文怡[6](2018)在《面向服务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服务的架构具备协议无关性、位置透明性和松耦合性等特性,因而成为企业级应用系统的主流架构。它能使企业平台架构的构建方式变得更为灵活,帮助企业更加迅速有效地响应业务发展变化、并且达到利用业务的发展变化在竞争中取得领先的目的。然而,面向服务的架构在提升灵活性的同时,为了支撑架构和业务快速灵活的增长,系统的数量越来越多,单个业务处理过程所覆盖的系统链路也越来越长。因此,基于面向服务架构设计的系统(简称面向服务的系统)的测试成本和测试复杂度也变得越来越高,传统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和平台难以支撑如此复杂的测试场景。面向服务的系统需要怎样的自动化测试平台,如何提升面向服务的系统的自动化测试效率,这一系列问题对软件测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机遇。本文从面向服务的系统的自动化测试需求出发,对在面向服务的系统上实施自动化测试进行了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自动化测试平台,支持面向服务的系统的接口测试和集成测试。在本自动化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过程中主要对提升自动化测试的稳定性、灵活性、通用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测试平台针对面向服务的系统的特性,不依赖WEB页面驱动自动化测试,转而从被测系统的服务出发,覆盖完整系统链路,完成对应业务的自动化测试;解决因页面端变更频繁而导致自动化脚本失效、用例运行失败的问题,使自动化测试执行和脚本维护趋于稳定。本测试平台的测试模板以组件化为基础,通过实现各种测试组件,丰富本测试平台的自动化原子能力。通过组件构建出符合某个业务场景或功能的测试模板,可以通过模板中组件的增删和排序功能实现自动化测试脚本灵活变更,自由伸缩的能力。本测试平台的测试模板既可以由多个组件组成,针对复杂系统链路进行集成测试,也可以只由单个组件组成,针对单个系统接口进行接口测试。使接口测试平台和集成测试平台得以整合,形成通用的自动化测试平台,降低测试人员学习和实施成本,更完整地展现自动化测试的整体情况。目前该自动化测试平台已上线,正常运行了24个月。原来在使用其他测试工具的背景下,一个业务功能的自动化实施成本需要占据整体测试周期的一半以上。通过本自动化测试平台,自动化实施成本降低到整体测试周期的三分之一。单个测试用例执行耗时平均60秒左右,比原来自动化测试耗时降低一半,测试执行效率显着提升。并且自动化测试执行的稳定性大幅提升,测试用例总体成功率从60%提升至近100%。
张大伟[7](2018)在《基于Portal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案件管理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共服务总体朝着整体化、开放化和智慧化方向发展。但在城市公共服务的管理过程中业务部门已有独立的业务系统,其数据不易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即使可发生数据交互,基于数据的业务流程也不易在其他平台中开展。为了避免“烟囱系统”的情况发生,本文研究基于Portal框架作为综合性的门户平台,提供统一的架构风格,实现城市公共服务整体化目标;采用Portlet插件式开发技术开发了案件管理应用,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开放化;同时基于SOA和Web Services技术实现数据交互,保证数据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一致。本文所研发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案件管理系统包括平台层及案件管理应用、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1)基于Portal框架的分层架构插件式开发了平台层,同时整合了Liferay Framework组件、Lucene搜索引擎以及工作流引擎,提高了软件功能组件的可重用性。为了保证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平台层中的本地服务用于实现核心业务逻辑,远程服务用于实现数据交互时的参数设置和访问控制。2)基于Portlet开发了案件管理应用,实现了案件立案、案件查询、派遣、结案处理等模块。其表现层基于Angular JS的MVVM(Model-view-view Model)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基于Spring MVC框架搭建。案件管理应用的远程服务经过发布使其可通过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与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的数据交互,避免不必要的数据重复录入,提高了办理效率。3)基于Web Service开发了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实现了与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平台层应用之间的数据交互。本子系统是连接城管微信公众平台与案件管理应用的桥梁,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城市案件处理和市民的直接互动,实现了案件上报、案件查询以及与城管微信公众平台接口对接等。所研发的系统目前已应用到了某地级市的综合服务中,通过1年多的平稳运行,凭借其优良的技术架构和便捷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已经接入16个部门系统,新增Portlet应用23个,接口目录数136个,信息指标数921个,数据量244万条。案件管理应用截止目前已经收到13000多件案件报送,达到立案标准的有11180件,已结案9297件,结案率超过80%。目前陆续有新增应用部署和接入,有效地实现了预期研究目的。
谢武平[8](2017)在《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各类计算资源互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计算机系统。资源请求因资源以云服务形式分享而无处不在,这一转变正在改变每个人对计算能力获取、消费和提供等方面的使用习惯。各主要国家和知名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云计算平台。然而通过网络请求使用云服务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采用面向固定环境的传统编程方法开发云服务系统并非易事。一方面云服务供应商捆绑使得部署在不同云平台的云服务难以直接集成;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动态性要求在集成云服务时既要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又要分析相互竞争云服务的绑定方法。因此,本文针对云服务呈现的新特征,提出一种新型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支持便捷地开发云服务系统。云服务是Apla+编程的基本单元,Apla+使用资源描述机制Bundle消除云服务的平台依赖。基于面向服务分析中得到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在Apla+中提出抽象服务请求机制有效实现运行时动态绑定云服务。通过定义集成云服务的服务组合机制,可便捷地实现组合小服务得到功能增值的大服务。通过定义Apla+形式语义,研究了用于分析云服务系统动态重构的等价关系。最后,由Apla+编写的程序将由支撑环境自动生成目标代码并编译执行。具体说,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出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服务是资源动态执行时提供的功能,那么不同资源可以提供相同的服务。基于云服务新定义,提出了资源描述机制Bundle用于表示提供服务的不同资源。根据面向服务分析中定义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定义了抽象服务请求机制,其中包含时间和断言的契约可有效应对云计算环境的网络不确定性,契约中的配置信息可用于描述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分析组合服务的基本结构和并行性质,定义了五个具有并行语义的服务组合算子便捷地描述服务集成,其中调用算子体现了云计算环境下便捷处理大数据的思想。这些新机制构成了 Apla+中云服务编程的核心要素。(2)定义Apla+语言的形式语义针对Apla+语言具有并行含义和服务动态绑定的特点,采用标记事件发生时间、执行状态与变量取值共同定义状态和对状态赋予断言等方法定义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使用该系统精确定义Apla+语言的语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定义强时间互模拟和弱时间互模拟,进而建立强等价和弱等价关系,可分别用于结构相同组合云服务的等价性分析和结构不同组合云服务的相容性分析。同时针对特定环境中的服务,提出了环境等价及其验证算法并形式化证明了该算法。实现对云服务系统进行形式化分析及优化。(3)研究Apla+的实现方法基于模型驱动开发思想,主要研究了 Apla+程序开发支撑环境的系统架构和实现原理,并采用生成式程序设计方法实现了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开放环境下异构资源的访问方法、异构资源之间数据交互策略和分布式服务并行执行等核心问题及其实现算法。基于Apla+语言语义,定义了由Apla+到Java的程序生成规则库及服务组合算子构件库,从而可自动生成对应的Java目标程序,或直接发布部署为云服务。(4)提出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方法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过程分为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和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中的创造性活动交由设计过程完成,而精确查找满足规约的服务这一非创造性活动则采用自动化方法实现。采用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避免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局部视角缺陷,实现尽可能复用已有服务。最终通过设置可复用服务阈值得到实现云服务系统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将并行绑定算子作用于该集合实现依据服务执行状态选择并绑定服务。
贾挺杰[9](2017)在《服务流程的优化缓存》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以及Web 2.0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从单一的信息分享的平台拓展为服务共享的平台。其中,Web服务是互联网服务最主要的载体。越来越多的科学机构和互联网公司通过Web服务分享它们的数据和服务。但由于单个Web服务的功能有限,将多个Web服务以流程的方式组合以扩展原有的功能或提供新功能的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的实践。由于涉及多个Web服务调用,Web服务流程执行时会产生大量网络传输开销,这成为了流程执行的一个瓶颈。为解决这一瓶颈,目前,Web服务流程缓存以及Web服务语义缓存领域已存在一些相关的研究和技术,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Web服务语义缓存没有考虑Web服务请求的操作信息和参数类型;(2)Mashup等流程缓存研究中没有考虑到Web服务结果失效的问题;(3)流程缓存没有充分利用服务流程的结构信息。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文章考虑服务结果的失效,对流程的缓存结构和Web服务请求建模,将多个结构上相关联的服务作为一个整体缓存,以减少缓存空间消耗,提高缓存效果。此外,文章还研究了流程缓存空间分配和缓存替换的问题,以及多流程情况下流程的优化缓存方案。文章的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服务流程,提出了支持缓存的流程模型,形式化地定义了服务流程以及服务流程的各种元素,并介绍了相关参数的计算。建模了Web服务查询的一般形式,并将语义缓存应用到Web服务的缓存之上。2.针对单个服务流程的缓存,提出了基于缓存块的最优缓存方案求解算法和基于缓存收益、缓存记录大小和缓存块大小的局部查询全局替换的缓存替换策略。并在真实的服务流程上进行了对照实验,验证了两者的正确性和有效性。3.针对多流程缓存,研究了公共缓存块共享缓存的问题,并在单流程缓存替换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不同流程动态变化的执行频率的缓存替换策略。在对照实验中,验证了共享公共缓存块和该替换策略的作用。
杨云青[10](2013)在《面向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已经建立了各自的部门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应用系统开发时间迥异,开发平台不同,开发技术差异化的原因,各个系统间缺乏关联,使得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逐渐形成了“信息孤岛”使得大量有用信息无法被有效使用。因此,信息共享已是现阶段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校园信息系统之间信息共享的缺陷和不足,并指出面向设计期的点对点共享模式和组播式共享模式是造成该不足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将面向服务思想引入校园信息共享,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架构,实现了网络化、服务化的系统间信息共享。本文利用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了校园信息系统之间面向服务的信息共享体系架构设计,该架构是对现有校园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体系进行改造和重新封装,并详细阐述了该架构的单元基本组成、信息流程、基于XML/SOAP的信息服务调用关系、调用的时序控制、固定引用/动态信息服务查找,以及信息服务的静态/动态/异步调用等关键技术。针对Web Services的技术不足(单向性和无状态性)及信息共享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文中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信息分发模式,克服了Web Services的技术不足,实现了信息的推/拉模式的按需共享,并在.NET环境下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了软件实现。
二、浅谈面向服务的Web应用——SOAP/Web Servi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面向服务的Web应用——SOAP/Web Servic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Web服务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政务系统信息化需求分析 |
2.1 政务云平台信息化发展问题和目标 |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 |
2.2.1 项目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
2.2.2 资源管理共享数据建设需求 |
2.2.3 资源维护建设需求 |
2.2.4 协同办公消息叶中心建设需求 |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2.3.1 先进性和规范性需求 |
2.3.2 安全性和保密性需求 |
2.3.3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需求 |
2.3.4 性能指标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方案和技术架构 |
3.1 数据交换方案比较 |
3.2 SOA技术体系 |
3.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
3.2.2 SOA技术体系的核心 |
3.3 Web Service简介 |
3.3.1 什么是WebService |
3.3.2 Web Service特点 |
3.4 XML和JSON比较与分析 |
3.4.1 XML简介 |
3.4.2 JSON简介 |
3.4.3 XML与JSON比较 |
3.5 REST技术分析 |
3.5.1 REST相关理论 |
3.5.2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
3.5.3 REST相关和URI的关系 |
3.5.4 REST与SOAP的对比 |
3.6 系统总体架构升级 |
3.6.1 传统B/S架构政务系统面临的挑战 |
3.6.2 传统B/S架构到微服务架构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4.1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架构设计 |
4.2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政务云资源的REST设计与实现 |
4.2.1 政务云资源REST资源表述 |
4.2.2 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关系E-R图 |
4.2.3 REST资源地址设计 |
4.2.4 REST服务实现 |
4.3 数据交换平台服务端基础支撑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服务注册中心 |
4.3.2 服务网关管理 |
4.3.3 权限审计与统一认证 |
4.3.4 统一消息模块 |
4.4 数据交换平台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
4.4.1 数据库连接池和性能监控 |
4.4.2 DAO数据层 |
4.4.3 日志模块 |
4.5 数据交换平台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5.1 RESTful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5.2 SOAP Web Service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交换平台的测试 |
5.1 单元测试 |
5.2 接口测试 |
5.2.1 HTTP状态值 |
5.2.2 Postman接口测试 |
5.3 跨域资源共享CORS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对照表 |
致谢 |
(2)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课题相关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 |
1.2.1 医疗信息集成枢纽技术产业化发展 |
1.2.2 国内医疗集成服务总线研究综述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国家医疗信息标准解读与分析 |
1.3.2 医疗服务总线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
1.3.3 医疗服务总线的应用性研究 |
1.4 章节安排 |
2 医疗信息化及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 |
2.1 医院信息化系统总体分析 |
2.2 医疗信息标准的发展概述 |
2.2.1 医疗信息化的四类标准 |
2.2.2 医疗信息化标准的发展 |
2.3 互联互通标准化标准对照 |
2.3.1 测评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2.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数据标准化对照 |
2.4 本章小结 |
3 医疗服务总线相关技术的研究 |
3.1 SOA的优势及层次模型 |
3.2 ESB企业服务总线研究 |
3.2.1 企业服务总线概述 |
3.2.2 ESB服务总线功能 |
3.2.3 ESB服务总线优势 |
3.3 其他相关开发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医疗服务总线设计与实现 |
4.1 医疗服务总线(HSB)的需求分析 |
4.1.1 医疗服务总线的功能性需求分析 |
4.1.2 医疗服务总线的非功能性需求 |
4.1.3 医疗服务总线的设计约束 |
4.2 医疗服务总线的总体设计 |
4.3 医疗服务总线的模块设计 |
4.3.1 医疗服务总线管理模块 |
4.3.2 医疗服务总线消息模块 |
4.3.3 构建医疗服务总线核心服务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医疗服务总线的实践性应用 |
5.1 临床业务流程调研 |
5.1.1 门急诊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1.2 住院患者病理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1.3 病理内部业务流程图及描述 |
5.2 数据交互规范梳理及医疗服务总线接入 |
5.2.1 门急诊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
5.2.2 住院患者病理结合服务总线改造后流程及描述 |
5.2.3 病理检查内部流程改造 |
5.3 业务系统交互调试及标准化输出 |
5.3.1 医疗服务总线的服务调试 |
5.3.2 医疗服务总线的标准化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管理后台核心代码片段 |
附录2 消息机制核心代码片段 |
附录3 核心服务实现代码片段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3)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综述 |
2.1 RESTful理论基础 |
2.1.1 基本概念 |
2.1.2 设计原则 |
2.2 Web Service |
2.2.1 传统Web Service |
2.2.2 RESTful Web Service |
2.3 LVS和 Nginx |
2.3.1 LVS概述 |
2.3.2 Nginx概述 |
2.4 中间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分析及设计 |
3.1 原云平台架构研究分析 |
3.2 需求分析 |
3.3 系统整体架构分析设计 |
3.3.1 系统整体架构 |
3.3.2 系统模块结构 |
3.4 系统模块设计 |
3.4.1 负载均衡模块设计 |
3.4.2 中间件模块设计 |
3.4.3 认证授权模块设计 |
3.4.4 RESTful Web服务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实现 |
4.1 负载均衡模块实现 |
4.1.1 LVS负载 |
4.1.2 Nginx负载 |
4.2 中间件模块实现 |
4.2.1 数据库中间件实现 |
4.2.2 服务中间件实现 |
4.2.3 Redis缓存中间件实现 |
4.3 认证授权模块实现 |
4.4 RESTful Web服务模块实现 |
4.4.1 路由功能的实现 |
4.4.2 RESTful API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环境配置 |
5.1.2 测试环境搭建 |
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2.1 功能测试 |
5.2.2 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面向低压电器装配的多机器人协作控制与动态部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智能装配研究 |
1.3 多机器人协作研究 |
1.3.1 多机器人协作控制 |
1.3.2 机器人轨迹规划 |
1.4 网络通信技术 |
1.4.1 异构机器人的通信问题 |
1.4.2 网络通信中间件 |
1.5 动态部署 |
1.6 论文章节安排和技术路线 |
1.6.1 论文章节安排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机器人运动学基础与协作分析 |
2.1 引言 |
2.2 机器人运动学分析 |
2.2.1 正运动学分析 |
2.2.2 逆运动学分析 |
2.3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 |
2.3.1 五次多项式插值轨迹规划 |
2.3.2 仿真分析 |
2.4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 |
2.4.1 直线轨迹插补 |
2.4.2 仿真分析 |
2.5 双机器人协作运动分析 |
2.5.1 双机器人耦合协作方法 |
2.5.2 双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机器人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
3.1 引言 |
3.2 遗传算法概述 |
3.2.1 遗传算法原理 |
3.2.2 遗传算法的特点 |
3.3 粒子群算法概述 |
3.3.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3.3.2 粒子群算法的特点 |
3.4 混合粒子群算法 |
3.4.1 粒子群改进算法与遗传算法的混合 |
3.4.2 算法性能验证 |
3.5 机器人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
3.5.1 单机器人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
3.5.2 双机器人协作轨迹优化 |
3.5.3 实验仿真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PWS实现机器人动态部署 |
4.1 引言 |
4.2 DPWS概述 |
4.2.1 体系结构 |
4.2.2 工作原理 |
4.3 动态部署实现原理 |
4.3.1 XML技术简介 |
4.3.2 SOAP技术简介 |
4.3.3 WSDL协议 |
4.3.4 实现动态部署的DPWS |
4.4 装配机器人动态控制架构 |
4.4.1 装配机器人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压电器装配机器人动态部署软件实现 |
5.1 引言 |
5.2 开发环境 |
5.3 对等设备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
5.3.1 设备服务描述 |
5.3.2 服务代码生成 |
5.3.3 设备服务控制与动态服务配置 |
5.3.4 设备模型的设计 |
5.3.5 互操作设备发现及事件配置 |
5.3.6 对等设备开发函数执行流程及其实现 |
5.4 管理端的设计与实现 |
5.4.1 设备发现与事件订阅 |
5.4.2 动态部署实现 |
5.4.3 管理端开发函数执行流程及其实现 |
5.5 机器人协作实验与性能测试 |
5.5.1 图形界面设计 |
5.5.2 机器人协作控制 |
5.5.3 服务部署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Web服务性能故障自动注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方法 |
2.1 Web服务 |
2.2 组合服务 |
2.3 Web服务性能 |
2.4 软件故障注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性能缺陷的故障自动注入 |
3.1 基于规约和故障注入的Web服务性能测试 |
3.1.1 Web服务性能缺陷的故障自动注入测试总体框架 |
3.1.2 性能缺陷与规约 |
3.2 故障注入覆盖体系 |
3.3 Web服务测试用例 |
3.4 故障注入配置集生成 |
3.4.1 子服务响应时间范围确定 |
3.4.2 延迟类故障的故障注入配置集生成 |
3.4.3 波动类故障的故障注入配置集生成 |
3.5 实验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eb服务性能故障判定规约语言研究 |
4.1 Web服务性能故障判定规约语言 |
4.2 规约语言示例 |
4.3 基于规约的性能故障判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eb服务性能故障自动化注入系统实现 |
5.1 总体设计 |
5.2 Web服务性能故障注入模块实现 |
5.2.1 故障注入的体系流程图 |
5.2.2 故障注入配置集生成 |
5.2.3 故障注入实施 |
5.2.4 故障执行流程 |
5.3 规约语言判定模块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以及学术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6)面向服务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与关键技术 |
2.1.1 面向服务的架构 |
2.1.2 XML |
2.1.3 Web Services |
2.1.4 SOAP |
2.1.5 WSDL |
2.1.6 UDDI |
2.2 软件测试及工具 |
2.2.1 软件测试方法 |
2.2.2 SoapUI |
2.2.3 TestNG |
2.2.4 QTP |
2.2.5 Selenium |
2.2.6 测试工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自动化测试平台的需求分析 |
3.1 测试内容及目标 |
3.1.1 接口测试内容及目标 |
3.1.2 集成测试内容及目标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功能需求总览 |
3.2.2 功能需求描述 |
3.3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3.1 稳定性需求 |
3.3.2 灵活性需求 |
3.3.3 通用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4 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 |
4.1 平台总体设计 |
4.1.1 设计思路 |
4.1.2 架构设计 |
4.1.3 数据库设计 |
4.2 模块详细设计 |
4.2.1 业务层详细设计 |
4.2.2 组件层详细设计 |
4.2.3 核心层详细设计 |
4.2.4 运维管理详细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自动化测试平台的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业务层实现 |
5.2.1 MVC协同 |
5.2.2 类图与时序图 |
5.2.3 实现效果 |
5.3 组件层实现 |
5.3.1 组件开发 |
5.3.2 组件调用 |
5.4 核心层实现 |
5.4.1 类的识别 |
5.4.2 类的实现 |
5.5 运维管理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自动化测试平台的测试与应用 |
6.1 系统测试环境 |
6.2 系统测试方法 |
6.3 系统测试用例 |
6.4 系统测试执行 |
6.5 系统测试结果 |
6.6 平台应用 |
6.6.1 应用对象 |
6.6.2 应用实施 |
6.6.3 应用效果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Portal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案件管理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Portal技术 |
2.1.1 Portal的概念 |
2.1.2 Portal的结构 |
2.1.3 JSR168 规范 |
2.2 主流Portal产品 |
2.3 面向服务架构 |
2.3.1 SOA概述 |
2.3.2 Web Services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架构 |
3.2 案件管理的业务流程分析 |
3.3 平台层需求分析 |
3.3.1 插件式开发 |
3.3.2 共享数据交互过程分析 |
3.4 案件管理应用需求分析 |
3.4.1 立案案件 |
3.4.2 案件通知 |
3.4.3 查询案件 |
3.4.4 派遣案件 |
3.4.5 处理案件 |
3.4.6 编辑案件 |
3.4.7 评价案件 |
3.4.8 收发红包 |
3.5 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需求分析 |
3.5.1 上报案件 |
3.5.2 查询案件 |
3.5.3 案件通知 |
3.5.4 收发红包 |
3.6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案件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
4.1.1 系统逻辑架构 |
4.1.2 系统部署架构 |
4.2 平台层的设计 |
4.2.1 逻辑结构设计 |
4.2.2 表现子层设计 |
4.2.3 业务逻辑子层设计 |
4.2.4 数据访问子层设计 |
4.3 案件管理应用的设计 |
4.3.1 控制流设计 |
4.3.2 状态图设计 |
4.3.3 数据库ER图设计 |
4.3.4 数据库表设计 |
4.4 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的设计 |
4.4.1 控制流设计 |
4.4.2 页面设计 |
4.4.3 接口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平台层的实现 |
5.2.1 Portlet实现 |
5.2.2 Web Services实现 |
5.3 案件管理应用的实现 |
5.3.1 时序图 |
5.3.2 类图 |
5.3.3 实现界面截图 |
5.4 案件管理微信对接子系统的实现 |
5.4.1 菜单栏目设置 |
5.4.2 模板消息定义 |
5.4.3 类图 |
5.4.4 实现界面截图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及流程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2.3 安全测试 |
6.2.4 测试结论 |
6.3 系统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云服务 |
2.2 描述服务组合语言 |
2.2.1 BPEL语言系列 |
2.2.2 图形化语言 |
2.2.3 自定义语言 |
2.3 全过程服务编程语言 |
2.4 小结 |
第3章 PAR方法及其支撑平台 |
3.1 PAR方法与PAR平台研究基础 |
3.2 PAR的特色和优势 |
3.3 Apla语言 |
3.3.1 Apia语言特征 |
3.3.2 Apia语言语法 |
3.3.3 Apia程序生成 |
3.4 基于PAR的面向服务分析 |
3.4.1 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 |
3.4.2 不确定候选服务集 |
3.5 小结 |
第4章 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 |
4.1 云服务编程机制设计目标 |
4.1.1 具体设计目标 |
4.1.2 机制定义总体架构 |
4.2 资源描述机制Bundle |
4.2.1 Apla+中的云服务 |
4.2.2 统一化资源Bundle |
4.2.3 Bundle语法结构 |
4.2.4 异构资源服务化 |
4.3 服务组合机制 |
4.3.1 程序并行性分析 |
4.3.2 Orc语言中并行算子分析 |
4.3.3 服务组合算子 |
4.3.4 组合服务的控制结构 |
4.4 抽象服务请求机制 |
4.4.1 并行绑定算子 |
4.4.2 服务契约 |
4.4.3 契约约束的抽象服务请求 |
4.5 编程能力分析 |
4.5.1 并行表达能力 |
4.5.2 大数据处理能力 |
4.5.3 构建系统能力 |
4.6 Apla+编程实例 |
4.7 Apla+语言总结 |
4.7.1 语言特点 |
4.7.2 典型编程场景分析 |
4.7.3 已有研究工作对比 |
4.8 小结 |
第5章 Apla+语言形式语义 |
5.1 形式语义基础 |
5.1.1 形式语义定义方法 |
5.1.2 云服务系统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
5.2 Apla+语义分析框架 |
5.3 Apla+语言语义 |
5.3.1 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 |
5.3.2 具体语义定义 |
5.4 语义等价关系 |
5.4.1 迹 |
5.4.2 时间互模拟关系 |
5.4.3 强弱等价与环境等价 |
5.4.4 迹相似算法及正确性证明 |
5.4.5 强等价规则 |
5.4.6 云服务等价 |
5.5 同余关系 |
5.6 小结 |
第6章 Apla+实现方法与程序生成 |
6.1 总体结构 |
6.2 编程环境实现方法 |
6.2.1 实现技术路线 |
6.2.2 支撑环境主要功能 |
6.2.3 系统总体设计 |
6.3 程序生成规则 |
6.4 原型系统 |
6.4.1 原型系统功能说明 |
6.4.2 实例分析 |
6.5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pla语言语法结构 |
附录B Bundle语法结构 |
附录C 迹相似算法正确性证明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9)服务流程的优化缓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语义缓存 |
1.2.2 流程的缓存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1 Web服务的操作和参数类型 |
1.3.2 Web缓存失效 |
1.3.3 流程结构的利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文章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 |
2.1 Web服务技术 |
2.1.1 远程过程调用 |
2.1.2 基于SOAP的Web服务 |
2.1.3 Web API |
2.2 流程建模技术 |
2.2.1 Petri网 |
2.2.2 BPMN |
2.2.3 WS-BPEL |
2.3 缓存技术 |
2.3.1 Web缓存 |
2.3.2 Web缓存的替换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持流程缓存的服务流程模型 |
3.1 活动 |
3.1.1 原子活动 |
3.1.2 结构化活动 |
3.1.3 结构化活动的执行时间 |
3.2 顺序流 |
3.2.1 顺序流的权值 |
3.2.2 结构化活动与顺序流的关系 |
3.3 数据流 |
3.4 Web服务的缓存 |
3.4.1 Web服务查询 |
3.4.2 语义缓存 |
3.5 缓存边和缓存块 |
3.5.1 缓存边和缓存块的定义 |
3.5.2 缓存边的分类和有效性 |
3.6 缓存块的执行时间 |
3.6.1 相关数值参数 |
3.6.2 缓存块各参数的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个服务流程的缓存 |
4.1 最优缓存方案的求解 |
4.1.1 原子活动组成的服务流程 |
4.1.2 原子活动和循环活动组成的服务流程 |
4.1.3 原子活动和并行活动组成的服务流程 |
4.1.4 原子活动和选择活动构成的服务流程 |
4.1.5 一般的服务流程 |
4.2 缓存分配和替换策略 |
4.2.1 分离式缓存存在的问题 |
4.2.2 局部查询全局替换策略 |
4.3 实验与分析 |
4.3.1 实验用例 |
4.3.2 实验对照 |
4.3.3 缓存方案 |
4.3.4 结果比较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个服务流程的缓存 |
5.1 公共缓存块 |
5.1.1 流程多实例 |
5.1.2 子流程 |
5.1.3 缓存方案中相同的缓存块 |
5.2 多流程的缓存分配和替换策略 |
5.2.1 基于衰减的调用频率的FBSS策略 |
5.3 实验与分析 |
5.3.1 实验用例 |
5.3.2 实验对照 |
5.3.3 缓存方案 |
5.3.4 结果比较和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主要符号和标记 |
附录二 英文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面向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技术简介与现状分析 |
2.1 面向服务体系架构SOA |
2.1.1 SOA的定义 |
2.1.2 SOA的基本思想 |
2.1.3 SOA的基本设计原则 |
2.1.4 SOA的优点 |
2.2 Web Services技术 |
2.2.1 Web Services定义 |
2.2.2 Web Services关键技术 |
2.2.3 Web Services的工作流程 |
2.3 校园信息共享现状及缺陷分析 |
2.3.1 校园信息共享的概念 |
2.3.2 几种主要的信息共享方法 |
2.3.3 传统信息共享方法存在的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3 校园信息共享系统设计 |
3.1 信息共享模型设计 |
3.1.1 面向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功能模型 |
3.1.2 基于Web Services的信息共享模型 |
3.2 系统架构设计 |
3.2.1 目前校园信息共享系统架构 |
3.2.2 基于Web Services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架构设计 |
3.3 元数据设计 |
3.3.1 信息元数据 |
3.3.2 信息服务目录中心元数据 |
3.4 信息分发模式设计 |
3.4.1 标准Web Services存在的技术不足和解决方法 |
3.4.2 信息分发模式 |
3.5 Web Services动态调用和异步调用机制 |
3.5.1 Web Services动态调用 |
3.5.2 Web Services异步调用 |
3.6 安全性和并发性问题 |
3.6.1 安全性问题 |
3.6.2 并发性问题 |
3.7 本章小结 |
4 校园信息共享系统实现案例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4.1.1 .NET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
4.1.2 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5的Web服务开发过程 |
4.2 系统概述及功能划分 |
4.3 信息共享服务端 |
4.3.1 工作原理 |
4.3.2 共享信息分类 |
4.3.3 服务接口定义 |
4.3.4 服务发布 |
4.4 信息共享客户端 |
4.4.1 工作原理 |
4.4.2 服务接口定义 |
4.4.3 用户注册与登录 |
4.4.4 服务发现与绑定 |
4.4.5 信息获取与显示 |
4.5 本章小结 |
5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面向服务的Web应用——SOAP/Web Servic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eb Service的政务云资源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吴芳. 苏州大学, 2020(02)
- [2]面向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的应用集成平台服务总线的研究[D]. 刘健.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云平台下RESTful Web Service架构的研究与实现[D]. 宋玉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4]面向低压电器装配的多机器人协作控制与动态部署方法[D]. 刘畅.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8)
- [5]Web服务性能故障自动注入技术研究[D]. 吴晗.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6]面向服务系统的自动化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赵文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基于Portal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案件管理系统的开发[D]. 张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D]. 谢武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9]服务流程的优化缓存[D]. 贾挺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10]面向服务的校园信息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云青.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