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经济增长拉动财政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韩婷[1](2021)在《2021年一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文中提出2021年是我省"转型出雏形"的开局之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恢复、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良好开局。全省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新兴动能快速增长、市场活力提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464.06亿元,同比增长17.3%,较上年同期回升21.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47亿元,同比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1995.96亿元,同比增长21.1%;第三产业增加值2339.63亿元,同比增长14.9%。总体看,由于面临疫情考验,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着增多,我省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赵姝[3](2019)在《2019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文中指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年预期,呈现运行平稳、结构优化、活力激发、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变化特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及周边省份的发展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目前从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以及我省结构调整、节能降耗等总体情况来看,全省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仍然面临考
魏笑甜[4](2019)在《2019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文中研究表明今年上半年,我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呈现出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市场消费稳定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等特点,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及周边省份的发展相比,既有向好的态势,也存在一些差距。同时,受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财政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企稳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推进转型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武凤阳[5](2019)在《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指出贫困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热点问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减贫成果显着,但仍面临着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贵州的贫困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扶贫开发进入“精准扶贫”的新阶段,脱贫内涵的转变、扶贫资金效果的减弱、顽固型贫困的存在等现实状况要求我们必须从贫困地区内生发展的视角为其赋能、帮助其具备“造血能力”,产业发展则是使贫困地区实现造血式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贵州省目前的贫困状况和产业发展状况着手,总结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产业发展能力不足是贵州贫困的重要原因,而进一步分析贵州省三次产业及细分行业的减贫效应,发现不同产业在促进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中贡献程度不一致,且差别较大。本文认为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良好的产业发展来实现,创新地提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的产业选择理论,认为与要素禀赋相适配、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好的产业带动作用且一定程度上能够促农增收的产业部门在减贫上具有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协同学、投入产出等理论,提出了测算产业与要素适配、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产业关联带动、产业促农增收的方法,利用组合指数模型和DEA模型构建的二维优选模型作为产业选择测评方法,同时辅以定性分析方法确定产业选择结果,补充了关于减贫及产业选择的理论成果。运用本文研究的产业选择方法,为贵州省选出以改善贫困状况为目标,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农林牧渔业;食品、酒、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旅游业;中药产业。在充分分析产业选择结果的基础上,测算所选重点部门的投资溢出效应和就业溢出效应,以观测这些产业在贵州省经济发展和改善贫困状况过程中的贡献程度。最后,为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潘学良[6](2017)在《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和民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深入探讨农村民生建设的相关问题。论文梳理和阐述了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分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剖析了农村民生的现状,然后探讨了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问题。纵观我国60年多来农村民生事业的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期间曾受到政治影响很大,但总体上尤其改革开放后呈现较快发展的态势。概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是农村民生建设的起步阶段,土地革命的完成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农村民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农村民生曲折发展阶段,“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化运动、政策失误等事件都对农村民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农村民生建设的停滞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使得一切工作紧紧围绕“阶级斗争”进行,导致农村民生建设偏离正常轨道。改革开放后,我们党理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思路,促使农村民生事业重新起步,并朝着正确方向飞速前进,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年是农村民生重新恢复和发展阶段;十四大至十六大是农村民生建设稳步推进阶段;十六大至十八大是农村民生事业迅速提升阶段;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来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取得一系列较为显着的成就,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结构日益合理,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然而,不可否认,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比较,农村民生改善相对滞后,农村仍然有较大规模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存在,农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农民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在质和量上都与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趋恶化。而与此对应的是,农村民生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特点,农民群众的民生诉求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他们渴望在收入增加、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获得人格的尊重和保护。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契合了农村民生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同时也对农村民生建设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对于农村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进一步凸显了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推动了农村民生建设内容的优化,由增加农民收入转变为增加收入和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并重,由物质满足转变为向物质满足和权利与人格尊严保护并重,同时,它还明确和揭示了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力量源泉。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村民生建设应从筑牢物质基础、兜住最低底线、夯实基本保障、提升幸福指数和凝聚共建合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强化农村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促使农民享受到更多的民生福祉,更加公平地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浙江省财政厅预算执行局[7](2015)在《浙江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分析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经济现状(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总体水平。从规模看,2014年浙江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21.17亿元,位列全国第五。从增长看,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0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6.4%,其中税收收入是2004年的5.5倍,年均增长18.5%;从税收贡献看,税收占比从2004年的78.1%上
江泽林[8](2014)在《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知识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专家讲义摘编 GD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季度、年度)生产活动(货物、服务)的最终成果。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增加值之和。 GDP指标非常重要。首先它是收入分配的基础。国家、企业、个人的收入分配均建立在GDP的基础上;其
陈艳[9](2013)在《建筑业专题讲座心得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产业。“十一五”以来,我省建筑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建筑企业规模稳定增长,全省建筑业近五年平均年产值增长幅度39%。尽管我省建筑业近年来持续发展,但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具有国内领先水
朱志猛[10](2013)在《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我国农业成就瞩目,但是代价很大,问题依然突出。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地位举足轻重,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进而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新时期我国“工业反哺农业”、行政与市场互补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为基本背景,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综合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与优化,目的在于揭示出政策设计机理、找到问题成因和效率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设计我国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丰富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理论。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理论意义包括:(1)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演进历程和设计机理,明确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2)分析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作用、问题及成因,提出政策优化对策,深化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理论。(3)计算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效率进行评价,丰富政策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为政策评价提供理论指导。现实意义包括:(1)研究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解决政策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2)可以提高政府对政策的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建设以现代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因此本研究按照理论研究、实证分析、综合评价、经验借鉴、政策优化的思路,以产业扶持、技术增长、政治博弈、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揭示了政策设计机理和规律,利用DEA方法模型计算出政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借鉴美国、日本、巴西和韩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优化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在区分农业支持、农业保护、财政支农和农业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含义,厘清了其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了产业扶持理论、技术增长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奠定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2)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演进历程、设计机理及执行效果。本部分主要回顾了四个不同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状况、经济背景和政策安排的主要特点,厘清了政策演进历程,概括出我国农业机械化政策实施总况。从政策对农户行为的影响、政策对农机作业服务需求的影响、政策对福利和农户合作及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三方面分析了政策的直接效果,在政策诱致下,间接效果也很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3)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本部分总体阐述了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效果。客观分析了政策发挥的作用,深度挖掘了政策存在的问题,重点剖析了问题成因,找到了政策缺陷的根源。(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本部分提出对农机购置补贴进行效率评价的必要性,并运用DEA方法,计算了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影响政策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优化政策奠定了基础。(5)国外经验借鉴。本部分总结了美国、日本两个发达国家和巴西、韩国两个发展中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在完善农机化立法、提供低息贷款、支持农户组织化发展、促进农机科研推广等政策安排下,黑龙江省农村和垦区应采取不同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6)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对策和建议。本部分明确了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指导思想,在遵循科学可行、技术优先、公平效率、协调稳定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强化政策运行保障机制和构建政策运行长效机制的政策优化目标,并提出了优化政策的具体对策。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本研究得出具体结论如下:(1)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可以有效地拉动农民对农机的投入,促进了农机总动力的增长、综合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以农机合作社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壮大。同时,由于农机总动力的快速增长,大量现代农机被广泛应用于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实现了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九连增”。(2)补贴资金与各项评价指标均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政策效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效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因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要长期稳定实施,还要依据财力适度增加资金规模、扩大补贴范围。(3)国家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与本国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农机化结构及发展受土地等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借鉴美国、巴西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大型农机具,建设现代化大农业;黑龙江农村应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重点补贴发展中小型、轻便、高效、操作简单的农机具,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农业。(4)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有效的,基本都实现了当年最大的技术效率。但是由于政策的滞后性、配套设施落后、缺少工作经费和实施细则等因素的限制,政策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出下降趋势。(5)从优化政策宏观环境、促进农机化发展、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方面提出优化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和建议对优化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我省经济增长拉动财政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经济增长拉动财政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
1.2.6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
2.2.1 农村产业融合 |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
2.3.1 分工理论 |
2.3.2 产业集群理论 |
2.3.3 交易成本理论 |
2.3.4 创新理论 |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
3.1.1 自然资源条件 |
3.1.2 社会环境条件 |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
3.2.1 整体发展概况 |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
4.4.1 耦合关系模型 |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
5.1.1 障碍分析模型 |
5.1.2 障碍度分析 |
5.1.3 障碍因子分析 |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
5.4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
6.2.1 玉米精深加工 |
6.2.2 水稻精深加工 |
6.2.3 大豆精深加工 |
6.2.4 乳业精深加工 |
6.2.5 蔬菜精深加工 |
6.2.6 渔业精深加工 |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
6.7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3)2019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三季度我省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
(一)工业保持稳定增长,新动能增长加速 |
(二)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
(三)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升级 |
(四)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增收压力加大 |
二、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对比分析 |
(一)经济平稳增长,总量仍然偏低 |
(二)投资增速回落,差距进一步拉大 |
(三)工业平稳增长,与中部六省差距缩小 |
(四)财政增速放缓,不再位居第一 |
(五)人均指标总体依然偏低 |
(六)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能力偏弱 |
三、四季度我省经济形势预判 |
(一)供给端形势分析 |
(二)需求端形势分析 |
(三)我省财政收入形势分析 |
(四)综合预判 |
四、政策建议 |
(一)优化产业结构壮大非煤产业 |
(二)推动企业减负降本增效 |
(三)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 |
(4)2019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
(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新动能发展强劲 |
(二)投资增速总体放缓,三产投资不断加速 |
(三)市场消费稳定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
(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
二、我省主要经济指标与中部及周边省份的对比分析 |
(一)经济较快增长,总量仍然偏低 |
(二)投资增速回落,差距进一步拉大 |
(三)工业平稳增长,非煤贡献突出 |
(四)财政持续增收,增速位居首位 |
(五)人均指标偏低,排名有所提升 |
(六)市场消费回暖,收入水平偏低 |
三、后半年我省经济形势预判 |
(一)供给端形势分析 |
(二)需求端形势分析 |
(三)财政收入形势分析 |
四、政策建议 |
(一)扩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 |
(二)大力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
(三)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发展 |
(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
(5)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贫困的研究 |
1.2.2 关于产业选择的研究 |
1.2.3 关于贵州省贫困问题及产业发展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贵州省贫困及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
2.1 贵州省贫困状况分析 |
2.1.1 整体贫困状况 |
2.1.2 省内贫困状况 |
2.1.3 省内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贫困状况 |
2.1.4 贫困问题的主要特征 |
2.1.5 贫困问题的成因分析 |
2.2 贵州省产业发展概况 |
2.2.1 产业结构变化 |
2.2.2 第一产业的发展概况 |
2.2.3 第二产业的发展概况 |
2.2.4 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 |
3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贡献分析 |
3.1 分析改善贫困状况的指标选取及说明 |
3.2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构成 |
3.3 产业减贫贡献的测度 |
3.3.1 第一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3.3.2 第二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3.3.3 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减贫贡献 |
4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与方法研究 |
4.1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理论研究 |
4.1.1 产业选择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
4.1.2 产业选择思路 |
4.2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基准 |
4.2.1 产业发展应与要素禀赋适配 |
4.2.2 产业发展应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
4.2.3 产业发展应有良好的带动作用 |
4.2.4 产业发展应具有促农增收作用 |
4.3 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方法研究 |
4.3.1 产业选择模型设计 |
4.3.2 产业选择基准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3.3 DEA模型构建 |
4.3.4 其他方法补充分析和选择 |
5 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结果 |
5.1 产业选择基准的测度及综合评价结果 |
5.1.1 要素禀赋适配基准测度结果 |
5.1.2 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基准测度结果 |
5.1.3 产业关联带动基准测度结果 |
5.1.4 产业发展促农增收基准测度结果 |
5.1.5 产业综合评价选择结果 |
5.2 DEA模型评测结果 |
5.3 二维优选模型选择结果 |
5.4 定性分析补充选择结果 |
5.4.1 中药产业 |
5.4.2 旅游业 |
6 所选重点产业的溢出效应分析 |
6.1 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
6.1.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
6.1.2 投资溢出效应的测度 |
6.2 就业溢出效应分析 |
6.2.1 测度方法及数据来源 |
6.2.2 就业溢出效应的测度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题的缘起 |
二、论题的意义 |
三、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共享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
第一节 共享发展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共享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共享思想 |
三、近现代西方的共享思想 |
第二节 民生建设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思想 |
三、近现代西方的民生思想 |
第二章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 |
第一节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
一、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历程 |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改善农村民生的主要成就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与主要成就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历程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国农村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民生建设的领导 |
二、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和农村实际,稳步有序推进 |
三、坚持发展农村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
四、坚持尊重和凸显农民在民生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三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成因与意义 |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农村民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交织并存 |
二、农民转移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困难 |
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差距大 |
四、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日益加剧 |
第二节 我国农村民生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民生物质基础薄弱 |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未能根本改变,妨碍农民公平共享成果 |
三、社会共建格局尚未完全形成,致使农村民生建设缺乏合力 |
第三节 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一、凸显农村民生建设的地位 |
二、优化农村民生建设的内容 |
三、明确农村民生建设的原则 |
四、丰富农村民生建设的主体 |
第四章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
第一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实践探索 |
一、江苏省的实践探索 |
二、湖北省的实践探索 |
三、四川省的实践探索 |
第二节 先行地区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开展扶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守牢农村民生底线 |
二、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夯实农村基本民生 |
三、促进民生公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
四、坚持共建共享,凝聚农村民生建设合力 |
第五章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村民生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筑牢农村民生的物质基础 |
一、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生产力进步 |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
三、实施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四、创新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
第二节 兜住农村民生的最低底线 |
一、转变扶贫方式,实施精准脱贫 |
二、完善制度安排,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
第三节 夯实农村民生的基本保障 |
一、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
二、优化体制机制设计,增强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能力 |
三、创新基金筹集运营方式,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 |
第四节 提升农村民生的幸福指数 |
一、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
二、完善权益平等保障机制,促进农民转移就业 |
三、实行一体化供给模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四、构建多方参与治理格局,美化农村生态环境 |
第五节 凝聚农村民生的共建合力 |
一、以民生优先理念引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
二、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民生建设 |
三、增强农民参与农村民生建设的意愿和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浙江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分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经济现状 |
(一)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税收收入总体水平。 |
(二) 地方公共税收收入增长状况。 |
(三) 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
(四) 税源经济的横向比较。 |
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结构分析 |
(一) 地方税收收入税源的区域结构分析。 |
(二) 地方税收的税种结构分析。 |
(三) 地方税收税源产业结构分析。 |
三、地方税收收入税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 税收弹性横比偏低, 税源贡献税收能力有待提高。 |
(二) 主体税种占比回落, 传统税种税源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
(三) 行业税收与产业结构差异大, 产业税收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
(四) 优势行业税收波动加大, 稳定性有待提升。 |
(五) 新兴行业税收占比偏低, 税源长期持续能力有待提升。 |
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建设对策思考 |
(一)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稳定主体税源。 |
(二) 发展现代服务业, 造血新兴税源。 |
(三) 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涵养潜在税源。 |
(四)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优化税源结构。 |
(五) 强化科学征管, 增强挖潜能力。 |
(10)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政策 |
2.1.2 农业补贴政策 |
2.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产业扶持理论 |
2.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4 发展经济学理论 |
2.2.5 技术增长理论 |
2.2.6 政治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机理与执行效果 |
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演进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政策阶段 |
3.1.2 机制转换政策阶段 |
3.1.3 市场和技术进步政策阶段 |
3.1.4 行政与市场互补政策阶段 |
3.1.5 我国农机化政策阶段总览 |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机理 |
3.2.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设计背景 |
3.2.2 农机购置补贴目标及原则 |
3.2.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操作程序 |
3.2.4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具体操作方式 |
3.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执行效果 |
3.3.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直接效果 |
3.3.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间接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1 黑龙江省农村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1.1 农机购置补贴的目标和重点 |
4.1.2 补贴机具目录 |
4.1.3 补贴机具标准 |
4.1.4 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流程 |
4.2 黑龙江垦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 |
4.2.1 农机购置补贴的目标和重点 |
4.2.2 补贴机具目录 |
4.2.3 补贴机具标准 |
4.2.4 农机购置补贴的主要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及问题分析 |
5.1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用的定性分析 |
5.1.1 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 |
5.1.2 提升了农机科技水平 |
5.1.3 推进了农机工业发展 |
5.1.4 加快了农机组织化建设 |
5.1.5 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
5.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计量分析 |
5.2.1 农机购置补贴与调动省级投入的计量分析 |
5.2.2 农机购置补贴与吸引农民自筹资金的计量分析 |
5.2.3 农机购置补贴与综合机械化程度的计量分析 |
5.2.4 农机购置补贴与粮食产量的计量分析 |
5.2.5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计量分析 |
5.3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5.3.1 补贴政策下达时间滞后 |
5.3.2 补贴资金规模不足 |
5.3.3 购机补贴不是全方位补贴 |
5.3.4 缺乏补贴工作管理经费 |
5.3.5 缺乏对补贴机具的有效管理 |
5.3.6 公开摇号围标现象严重 |
5.3.7 补贴机具价格监管困难 |
5.3.8 补贴机具验收难度大 |
5.3.9 补贴机具售后服务差 |
5.4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成因分析 |
5.4.1 政策自身问题成因分析 |
5.4.2 购买者对政策理解问题成因分析 |
5.4.3 政策执行过程中问题成因分析 |
5.4.4 政策外延问题成因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
6.1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
6.1.1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农机投入的影响 |
6.1.2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总动力的影响 |
6.1.3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
6.1.4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
6.2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
6.2.1 农机补贴政策效率评价的必要性 |
6.2.2 基于DEA方法的政策效率评价模型 |
6.2.3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与处理 |
6.2.4 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计算 |
6.3 影响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率的因素分析 |
6.3.1 政策滞后性 |
6.3.2 缺少工作经费 |
6.3.3 配套设施落后 |
6.3.4 缺少政策细则 |
6.4 本章小结 |
7 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
7.1 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1 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2 日本的农业补贴政策 |
7.1.3 美国、日本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 |
7.1.4 美国、日本农机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7.2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1 巴西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2 韩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
7.2.3 巴西、韩国农机补贴政策的基本特点 |
7.2.4 巴西、韩国农机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7.3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化原则及目标 |
8.1 指导思想 |
8.2 优化原则 |
8.2.1 科学可行的原则 |
8.2.2 技术优先的原则 |
8.2.3 合理明晰的原则 |
8.2.4 公平效率的原则 |
8.2.5 协调稳定的原则 |
8.2.6 市场导向的原则 |
8.3 优化目标 |
8.3.1 完善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机制 |
8.3.2 构建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长效机制 |
8.3.3 强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保障机制 |
8.4 本章小结 |
9 优化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对策 |
9.1 优化政策宏观环境的对策 |
9.1.1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法规建设 |
9.1.2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力度 |
9.1.3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配套支持政策 |
9.1.4 构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绩效评价体系 |
9.2 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对策 |
9.2.1 完善农机化发展规划 |
9.2.2 建立农机科研创新促进机制 |
9.2.3 加大农机企业扶持力度 |
9.2.4 实行农机作业费补贴制度 |
9.2.5 建立农机具召回制度和更新报废制度 |
9.2.6 完善黑龙江省农地流转机制 |
9.3 加大政策执行力度的对策 |
9.3.1 增加补贴机具种类并提高补贴标准 |
9.3.2 加大对购机农户信贷支持力度 |
9.3.3 实行集中支付的经费保障机制 |
9.3.4 实行招投标机制 |
9.3.5 完善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机制 |
9.3.6 建立农机质量监督检测体系 |
9.4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 |
9.4.1 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建设 |
9.4.2 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服务组织建设 |
9.5 本章小结 |
10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我省经济增长拉动财政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年一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J]. 韩婷. 山西财税, 2021(04)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2019年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J]. 赵姝. 山西财税, 2019(10)
- [4]2019年上半年我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判[J]. 魏笑甜. 山西财税, 2019(07)
- [5]贵州省改善贫困状况的产业选择研究[D]. 武凤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中国农村民生建设研究[D]. 潘学良. 武汉大学, 2017(06)
- [7]浙江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源分析及对策思考[J]. 浙江省财政厅预算执行局.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5(11)
- [8]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知识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江泽林. 陕西日报, 2014
- [9]建筑业专题讲座心得体会[N]. 陈艳. 陕西日报, 2013
- [10]黑龙江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与优化研究[D]. 朱志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