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土工水泥加固黄土的试验研究

LD土工水泥加固黄土的试验研究

一、LD岩土胶结剂加固黄土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让杰[1](2021)在《富水软弱围岩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与长期强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隧道与地下工程常常遭遇结构松散、遇水软化、强度低、自稳性差的富水软弱围岩,其在地应力和工程扰动作用下极易诱发突水、塌方等重大地质灾害。为了保障施工安全,目前常采用注浆法对富水软弱围岩进行加固处理。劈裂注浆可在围岩内形成浆脉网络,具有骨架支撑和土体挤密双重作用,加固效果显着,因此在富水软弱围岩加固中受到广泛应用。注浆加固效果具有明显的时效性特征。劈裂型注浆加固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持续发生变形,强度不断降低,进而影响隧道的长期运营安全。以往研究多集中于劈裂注浆对富水软弱围岩的加固作用,而较少关注注浆加固体的长期力学行为和加固区围岩的长期稳定性。本文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富水软弱围岩劈裂型注浆加固体的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分析了浆脉分布与形态特征对加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调查了长期应力作用下加固体的变形破坏模式,获得了加固体的长期强度及影响因素。相关成果可为富水软弱围岩加固区长期性能预测和隧道运营安全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了劈裂型注浆加固体中浆脉的空间分布和形态变化特征。通过开展室内注浆模拟试验获得劈裂浆脉,对浆脉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表面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出浆脉倾角、厚度、数量及表面粗糙度等特征参数,作为影响加固体力学性能的关键指标开展研究。(2)研究了不同因素(浆脉倾角、厚度、数量和表面粗糙度)对加固体三轴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对包含不同类型浆脉的加固体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分析发现浆脉倾角对加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最为明显,浆脉与最大主应力平行时加固体强度最高。(3)基于三轴流变试验研究了劈裂型加固体的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获得了加固体流变曲线,分析了加固体的流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浆脉倾角变化会对加固体的流变特征产生较大影响,当浆脉与最大主应力平行时加固体适用于伯格斯模型。对于其他类型的注浆加固体,其流变特征符合改进的西原模型。(4)研究了浆脉对加固体长期强度的影响规律。利用过渡蠕变法获得了加固体的长期强度范围,注浆加固体发生流变后强度明显下降,长期强度约为瞬时强度的76.5%~89.5%。同时浆脉可有效提升加固体的长期强度,浆脉倾角为90°时加固体强度损失最小,长期强度最高。(5)基于离散元软件PFC3D研究了浆脉不均匀分布和对称浆脉夹角等复杂因素对加固体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数值模型的流变特征并获取了长期强度。研究表明,浆脉分布均匀度越高,对称浆脉夹角越大,加固体的长期强度越高。

凡家恒[2](2021)在《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填土场地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上建筑物发生病害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如能通过纠偏加固等技术措施恢复其安全及使用功能,不但可以节约投资,减少资源浪费,且对建筑业发展具有重大工程意义。故本文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深填黄土场地的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诸多已完成的纠偏加固工程案例分析总结,从场地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等多个方面对造成建筑物倾斜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常用纠偏方法以及不同纠偏方法适用条件与相关技术特点,并对掏土迫降纠偏法的掏土成孔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掏土孔的弹塑性解。(2)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通过对该高层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使用及维护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该高层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并结合地层岩性与该建筑物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即“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该方法采用微型桩以及人工挖孔桩,对倾斜建筑物止沉加固,待建筑物稳定后,选取合适位置钻孔掏土并堆载加压,对倾斜建筑物进行迫降纠偏,最终使建筑物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达到纠偏目的。(3)采用本文提出的“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对该高层建筑物进行合理纠偏加固设计、施工及动态监测,其最大倾斜率由10.95‰下降并稳定至2.13‰,满足规范相关要求。通过该工程实例证明了,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在深填黄土场地倾斜建筑物治理方面是可行的,为深填黄土场地纠偏加固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实践经验。(4)由于在“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对倾斜建筑物起到快速止沉的重要作用,故通过微型桩室内模型试验,对深填黄土场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桩径的微型桩的单桩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FLAC3D软件对微型桩建立数值模型,探究了桩径以及桩长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桩Q-s曲线呈陡降型;桩竖向承载力随着桩径增加而增大;桩身轴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现出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的趋势;桩径越大,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越接近;微型桩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增加微型桩桩长以及桩径都可以提高微型桩的竖向承载力。为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胡帅军[3](2021)在《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力学性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工程活动使得黄土地区常出现滑坡、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另外,黄土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其结构疏松多孔,水敏性较强。在工程扰动的影响下,往往会因其特殊的结构性发生破坏失稳,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上述问题,学者们开展了不少黄土性质改良方面的研究,且逐渐成为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传统的改良技术在改良效果、施工成本、生态保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纳米技术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土体改良领域,人们开始将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土体固化剂引入,且在粘土、膨润土、残积土改良方面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就其对黄土性质改良的研究鲜有耳闻,主要集中在黄土基本物理性质方面的研究,黄土力学性质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为了研究纳米颗粒材料在黄土力学性质改良方面的作用,本文以黑方台的马兰黄土为黄土试样,纳米二氧化硅颗粒为添加剂。配制不同添加剂含量、不同养护周期、不同干密度的改良黄土试样。分别对不同添加剂含量、不同养护周期、不同干密度的改良土样进行直剪试验、压缩试验、湿陷试验,得到相应的力学性质指标,并结合相关的粒径分析和热分析数据研究讨论其力学指标和微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机理。分析直剪试验的结果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含量、养护周期以及土体干密度的增大都会导致改良黄土的抗剪强度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由于纳米二氧化硅粒度较小、比表面积较大,可以很好的充填于粒间孔隙和粒内微孔,充填后的黄土孔隙率降低、孔隙直径减小。另外,纳米颗粒的表面能较高,对孔隙水的吸附作用增强、水膜胶结能力增强,使得土体粒径结构、孔隙特征等微观结构发生改变,土体的密实度得到改善,继而使土体的强度得到提升。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压缩试验结果发现,纳米二氧化硅含量、养护周期以及土体干密度的增大有利于改善黄土的抗压性。纳米二氧化硅可以充填黄土孔隙,养护周期的增加可以降低土体的含水率,使得毛细力作用增强,另外,干密度越大土体孔隙度和孔隙直径越小。以上三种途径均可使土体的压缩性得到改善。湿陷性试验结果发现,不同纳米二氧化硅含量、干密度、养护周期的改良黄土湿陷性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减小。但改良黄土的湿陷性随着纳米二氧化硅含量、干密度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规律,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分散均质性、非饱和黄土的基质吸力以及湿陷机理的复杂性,使得改良黄土的湿陷性变化规律比较复杂。粒径分析和热分析的微结构数据发现,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平均粒径发生轻微的增加,粒间大孔隙发生减小,微孔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且前人关于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显微电镜和孔径分布试验结果也证实了无论是土体的宏观孔隙比亦是微观孔隙结构均表现出改良黄土的微孔隙相对含量增大,微孔隙孔径降低的规律。

马琰榕[4](2020)在《MICP技术加固黄土力学特性及其机理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城市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地基的强度与稳定性至关重要。而地处黄土高坡的山西地区存在大量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在实际建设中,多采用传统的水泥、石灰和一些化学注浆材料进行土体加固,这些材料大多会造成环境污染,消耗大量的资源,不符合环保型社会的发展。而MICP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的加固技术,在砂土地基加固中已有应用,但是尚未对黄土地基加固有所研究。为了将该技术运用到黄土加固中,本文以山西省榆次区的马兰黄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MICP技术加固黄土的效果。通过对巴氏芽孢杆菌活化与培养,研究该微生物的生长变化规律和脲酶活性,同时探究了该菌种的最优生长环境。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比研究了微生物法与化学法两种加固方法对黄土的加固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巴氏芽孢杆菌进行活化和培养。研究该菌种的生长变化和脲酶活性,发现在菌种生长进入32~48 h时,溶液中所含微生物数量最多且脲酶活性最高。(2)对巴氏芽孢杆菌生长环境进行优化。向菌液中加入氯化钙与尿素的混合溶液,通过控制温度和p H值两个变量,用所诱导生成的碳酸钙的量来表征微生物的活性。试验表明,温度为30℃时,所生成的碳酸钙最多,微生物活性最佳;而p H对微生物的活性影响不大。(3)对加固后的土样进行UCS试验。用微生物菌液拌和制作重塑土样,同时将氯化钙和碳酸钠溶液重塑土样作为对照组,设置了0.5 mol/L、1.0 mol/L、1.5 mol/L和2.0 mol/L四个浓度梯度,研究MICP技术对黄土的加固效果。试验表明,MICP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黄土的强度,加固效果良好。加固后的土样强度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营养盐浓度为1.0 mol/L时,土样的强度最高,加固效果最好。(4)对加固后的土样进行SEM试验。通过观察黄土内部微观结构变化,发现利用MICP技术加固的黄土,土颗粒之间填充着大量的方解石晶体,证实了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沉淀填充在土体的孔隙中,将土颗粒胶结在一起,使得黄土的内部结构更加稳定,起到了加固的效果。(5)对加固后的土样进行XRD试验。试验证实经过加固后的土体中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经微生物加固的黄土试样XRD图谱中方解石波峰峰值有所增强,说明较天然土样,方解石的含量增多。经过对矿物成分含量定量计算,发现加固后的黄土试样中方解石含量增多,并且浓度为1.0 mol/L的试样中方解石的含量最多。本文试验表明,MICP技术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黄土加固方法,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黄土的抗压强度,改变黄土的内部结构。

侯艺飞,李萍,肖涛,郝瑞华[5](2019)在《固化剂加固黄土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黄土由于特殊的成土环境、粒径分布和矿物成分而具有不良工程特性,比如高压缩性和强湿陷性。这种不良特性导致黄土地区灾害频发,需要对黄土进行加固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利用固化剂加固黄土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省时省力、代价低效果好的优点,因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目前被发现能有效改善黄土工程性质的多种固化剂,包括了纳米材料、无机硬化剂、有机高分子材料、生物酶以及生物矿化几大类。对各固化剂的物质组成、加固机理、加固效果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详细阐述。纳米材料由于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能够包裹土颗粒形成尺寸较小的集粒,填充粒间孔隙,从而增加土体密实度和均匀性。无机硬化剂在土中起胶结和填充作用。有机高分子材料通过离子交换作用破坏土颗粒表面的弱结合水膜,增大粒间引力,提高土体密实度。此外,有机高分子材料还具有胶结和填充作用。生物酶通过催化作用提高土中有机大分子活性,生成具有胶结和填充作用的有机质。生物矿化中微生物的代谢物(碳酸钙)均有填充孔隙和胶结土颗粒的作用。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黄土固化剂研究后期应注重以下方面:(1)固化剂加固效果的时效性;(2)固化剂在黄土工程中的应用,包括考虑工程条件差异性的施工工艺;(3)环境因素和固化剂加固黄土的相互作用。

张扬帆[6](2018)在《软弱围岩条件下公路隧道拉锚支护结构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软弱围岩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围岩大变形、甚至塌方等事故,塌方往往会导致工期延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影响隧道运营。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是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必须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尤其是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本论文对软弱围岩工程特性、支护类型作了归纳分析研究,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的配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以拉锚支护结构为代表的不同支护条件在渐进性破坏试验中围岩的破坏模式、应力应变、以及支护构件的受力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以重晶石粉为细骨料,石英砂为粗骨料,建材石膏为调节料、松香~酒精溶液为胶结剂的原材料可以配置Ⅳ级围岩的相似材料,通过直剪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测得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能满足模型试验要求范围,该类具有成型容易、价格便宜、来源广泛、干燥迅速、无毒无害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围岩相似材料。(2)自行设计加工了一套模型试验装置,可进行多功能地下结构模型试验。试验装置具有可拆卸、能进行全场监测、经济适用性良好的特点。(3)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围岩变形破坏规律:①隧道的破坏有两个阶段,一是拱顶沉降但不塌方并伴有边墙内挤现象,第二个阶段时拱顶大面积塌方并往塌落拱形态发展。②隧道变形破坏是由拱腰发生的剪切破坏并随上覆荷载的增加向拱顶转移转移导致的。③当上覆荷载取同一水平时,毛洞隧道位移量最大,其次是锚杆支护隧道和拉锚支护隧道,说明锚杆和拉锚支护结构能起到限制围岩变形的作用,且拉锚支护结构对围岩变形的约束作用更为明显。④毛洞隧道破坏最终形态为拱形塌方方式,形成了完整的塌落拱;锚杆支护隧道与拉锚支护隧道塌落形式为局部塌方,无明显的塌落拱形成。(4)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围岩应力变化规律:①围岩竖向压力大于水平压力,竖向压力改变值也大于水平压力改变值。②试验结果验证了围岩应力由隧道轮廓线往外分别处于松动圈→压力拱→原岩应力三种状态。③毛洞隧道的松动圈大于锚杆支护及拉锚支护隧道,拉锚支护结构隧道围岩松动圈稍小于锚杆支护隧道,说明锚杆及拉锚结构加固了围岩,提高了围岩承载力,缩小了围岩松动范围,且对锚杆施加钢带能更有效的减小围岩松动范围。(5)通过模型试验,得到了支护构件受力特征变化规律:①拉锚支护结构中,锚杆的最大轴力靠近锚杆杆尾处;锚杆支护条件下,锚杆的最大轴力位于锚杆的中部。②拉锚支护结构下的锚杆最大轴力增量大于锚杆支护条件下的增量。③锚杆支护情况下的帮锚杆轴力大于顶锚杆轴力,拉锚支护情况下两者轴力相当。

侯鑫,马巍,李国玉,周志伟,黄永庭[7](2018)在《冻融循环对硅酸钠固化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硅酸钠作为一种灌浆材料,常被用于湿陷性黄土的固化工程。冻融循环会影响季节冻土区固化黄土的结构,从而导致其力学性质发生变化。以兰州黄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冻融循环前后掺量为3%的硅酸钠固化黄土进行压汞试验和力学强度试验,从强度、刚度、能量耗散和土体微观孔隙结构等方面探讨冻融循环作用对硅酸钠固化黄土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方面,冻融作用会增大土中平均孔隙直径,降低微孔隙含量,导致土样产生裂隙;另一方面,硅酸钠反应生成的Na+在水分梯度作用下迁移至土样和裂隙表面并重结晶,上述作用破坏了土颗粒间胶结,最终大幅度劣化了固化黄土力学性能。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硅酸钠固化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在单轴加卸载过程中的能耗值、弹性变形量和滞回环回弹模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冻融20次后强度降幅高达85.33%,而能耗均值与回弹模量均值分别为未冻融状态下的8.68%和20.70%,即固化土消振性与刚度大幅劣化。鉴于此情况,季节冻土区盐渍黄土硅酸钠的固化处理措施应慎重使用。

侯鑫,马巍,李国玉,穆彦虎,周志伟,王飞[8](2017)在《木质素磺酸盐对兰州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化学加固利用化学材料与土体反应生成凝胶并胶结土粒达到固化目的。采用木质素磺酸盐进行黄土加固试验,开展界限含水率、导热系数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加卸载试验、应力松弛试验和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木质素磺酸盐固化黄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从矿相角度探讨木质素磺酸盐的固化机制。结果表明,风干条件下木质素磺酸钠会造成黄土盐渍化,且对提高黄土强度没有显着的效果;木质素磺酸钙掺入黄土后,随着其掺量的增加,固化黄土的塑性指数和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强度明显增大,7 d龄期掺量为5%的木钙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以达到11.81 MPa,是素黄土的5.58倍;黄土的刚度在木质素磺酸钙的作用下显着提高,相同应变水平下所需能耗大幅度增加,同时其应力松弛程度也得到了改善。结合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结果,推测木质素磺酸钙能够与黄土中的黏土矿物反应,生成石英质和碳酸盐矿物,加强土粒间的硅质和钙质胶结,令土体结构更加密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新型固化材料。

张玉乐[9](2017)在《福建省生态土壤固化剂的固土机理与耐久性研究》文中认为传统的边坡防护方法存在无法与植被结合或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问题,生态土壤固化剂不仅可以防治边坡浅层水土流失,还可以起到植被恢复的作用,且无污染。但在福建省高温高湿、高辐射、局部短时冻融循环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下,各类固化剂的适用性、固化机理、耐久性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采用室内宏观试验、微观试验和室外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对W-OH、PAM、JCDK-1、EN-1四种固化剂的固土机理、耐久性、施工效果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四种固化土体的抗剪强度、抗压强度均随着掺量和养护龄期增加而增强,强度形成主要集中在前期,养护龄期3天、7天、14天时强度分别达到70%、80%、90%以上。2、四种固化土体分别在紫外线老化1天、冻融循环3次、干湿循环1次强度影响较大,并分别在紫外线老化3~6天、冻融循环12次、干湿循环5次强度趋于稳定;固化土体的水稳定性均得到提高,W-OH、PAM固化剂水稳定性最佳。3、四种固化土样中没有新的官能团和新的矿物产生;W-OH、PAM、JCDK-1固化剂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EN-1固化剂的热稳定性较差;四种固化土体的比表面积随着固化剂的掺量的增加而减小;W-OH、PAM固化土体的粘连作用明显,而JCDK-1固化土体密实性增强,EN-1固化土体团聚结构明显,均使土体团聚成整体结构。4、紫外线老化对W-OH、PAM固化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最大,破坏土颗粒间的丝状粘结,对JCDK-1固化土体的影响较小;冻融循环对固化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小;干湿循环对EN-1固化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大,而对W-OH、PAM、JCDK-1固化土体的微观结构影响较小。5、四种固化土的抗紫外线老化能力依次为:JCDK-1,EN-1,PAM,W-OH;抗冻融循环能力依次为:EN-1,W-OH,PAM,JCDK-1;抗干湿循环能力和水稳定性依次为:W-OH,PAM,JCDK-1,EN-1。6、现场试验表明,综合四种固化边坡的植被生长和冲刷试验情况,JCDK-1、PAM固化边坡的植被生长和抗冲刷性较好,而EN-1固化边坡的效果较差。综合各方面,W-OH固化剂的最佳喷洒浓度(与水体积比)为3%,PAM、JCDK-1、EN-1固化剂的最佳掺量(与土质量比)分别为0.3%、0.3%、0.15%。JCDK-1和PAM固化剂的综合固土性能较优。

卜思敏[10](2016)在《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其固化机理》文中研究指明纳米硅溶胶是溶胶粒径为纳米级的胶体溶液,具有比表面积大、高分散度、高吸附性等优点,其广泛运用于纤维、纺织、橡胶、涂料、陶瓷等行业中,但将纳米硅溶胶用做土壤固化剂的研究较少。将新型纳米材料用作土壤固化剂能克服其它化学固化剂渗透性差、对环境有害等缺点。本文进行纳米硅溶胶溶液固化黄土的配比和机理研究,采用三种不同粒径的纳米硅溶胶进行黄土固化,对固化样进行液塑限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和物理吸附试验,研究固化黄土的稠度特征、力学性质物相特征、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变化,分析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的固化机理。(1)三种不同粒径(10.7nm、29nm、100.1nm)的纳米硅溶胶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有明显提高,且纳米硅掺量越高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纳米硅溶胶固化样的早期强度较高,在养护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养护龄期对其影响不大。在相同掺量下粒径越小的硅溶胶固化样其无侧限抗压强度越大,固化效果最佳。(2)随着纳米硅含量的增加,10.7nm和29nm纳米硅固化黄土的液塑限都增大,而100.1nm纳米硅固化黄土的液塑限都略有下降。纳米硅固化土的衍射谱图与压实黄土的基本匹配,纳米硅固化黄土的谱图出现了密集、低矮的非晶相物质峰群,没有新的晶体物质形成。纳米硅固化黄土以粒状架空和镶嵌接触结构为主,但颗粒表面被凝胶薄膜吸附或包裹,形态变为次圆棱状,颗粒边缘粗糙不清,接触面积变大。纳米硅含量相同时,随着纳米硅颗粒粒径的减小,比表面积和纳米级孔隙都增大;同一纳米硅粒径时,随着纳米硅含量的增加,比表面积和纳米级孔隙都增大,其中10.7nm和29nm粒径纳米硅固化黄土中形成了大量介孔孔隙。(3)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的作用主要为纳米颗粒的高表面能引起的细颗粒团聚填充作用和凝胶胶结作用,固化过程改善了固化土结构强度和孔隙分布,减少了大孔隙,提高了试样比表面积和介孔孔容。纳米硅粒径越小,细颗粒团聚填充效果越明显,尤其对于小于5μm的颗粒体的团聚作用显着。

二、LD岩土胶结剂加固黄土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D岩土胶结剂加固黄土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富水软弱围岩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与长期强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劈裂注浆扩散模式研究方面
        1.2.2 注浆加固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方面
        1.2.3 岩土介质流变特征研究方面
        1.2.4 岩土介质长期强度研究方面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浆脉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研究
    2.1 概述
    2.2 注浆模拟试验
        2.2.1 试验装置
        2.2.2 被注介质物理力学参数
        2.2.3 注浆材料及浆液结石体力学参数测试
        2.2.4 注浆模拟试验方案
    2.3 浆脉分布和形态特征分析
        2.3.1 浆脉分布和形态特征
        2.3.2 浆脉分布和形态影响因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劈裂型注浆加固体力学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概述
    3.2 注浆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3.3 浆-土界面力学特性研究
        3.3.1 浆-土界面试样制作
        3.3.2 直剪试验和结果分析
    3.4 劈裂型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3.4.1 浆脉倾角对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4.2 浆脉厚度对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4.3 浆脉数量对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4.4 浆脉表面粗糙度对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研究
        4.2.1 砂性土流变特征研究
        4.2.2 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试验研究
        4.2.3 注浆加固体流变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4.3 注浆加固体长期强度研究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含复杂浆脉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与长期强度数值模拟研究
    5.1 概述
    5.2 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数值模型
        5.2.1 数值模型构建
        5.2.2 颗粒接触类型
    5.3 数值模型细观参数标定
    5.4 浆脉分布对加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4.1 注浆加固体力学性能研究
        5.4.2 加固体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研究
    5.5 浆脉交叉对加固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5.5.1 浆脉交叉对加固体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5.5.2 浆脉交叉对加固体流变特征和长期强度影响研究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1.2.2 国内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1.3 纠偏加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纠偏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2.2.1 场地勘察原因
        2.2.2 设计原因
        2.2.3 施工原因
        2.2.4 使用及维护原因
        2.2.5 其他原因
    2.3 既有建筑物纠偏控制标准
    2.4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2.4.1 迫降法
        2.4.2 抬升法
        2.4.3 综合法
    2.5 掏土迫降纠偏
    2.6 掏土孔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2.6.1 掏土土孔成孔过程分析
        2.6.2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
        2.6.3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性解
        2.6.4 Tresca材料圆筒形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2.6.5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某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案例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层岩性
        3.2.2 地下水
        3.2.3 地基土腐蚀性
    3.3 建筑物倾斜变形情况
    3.4 建筑物倾斜变形原因分析
    3.5 纠偏加固方案设计
        3.5.1 纠偏加固目标
        3.5.2 纠偏加固总思路
        3.5.3 纠偏加固方案
    3.6 监测方案设计
        3.6.1 沉降监测
        3.6.2 倾斜监测
    3.7 纠偏加固施工
        3.7.1 建筑物止沉加固
        3.7.2 建筑物纠偏
        3.7.3 地面设施及上部结构维修
    3.8 纠偏加固效果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型桩室内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室内模型试验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验准备工作
        4.2.4 试验过程
    4.3 试验数据处理计算
    4.4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1 荷载沉降特性
        4.4.2 桩身轴力特性
        4.4.3 桩侧摩阻力特性
        4.4.4 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荷载分担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竖向荷载下微型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FLAC~(3D)简介
    5.2 数值模型建立
    5.3 数值模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3)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良方法的研究
        1.2.2 纳米材料改良土的研究
        1.2.3 改良黄土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3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样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直剪试验
        2.3.2 压缩试验
        2.3.3 湿陷试验
        2.3.4 粒度分析试验
        2.3.5 热分析试验
第三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抗剪强度研究
    3.1 不同掺加含量的抗剪强度
        3.1.1 剪切试验结果
        3.1.2 抗剪强度特征
    3.2 不同干密度的抗剪强度
        3.2.1 剪切试验结果
        3.2.2 抗剪强度特征
    3.3 不同养护周期的抗剪强度
        3.3.1 剪切试验结果
        3.3.2 抗剪强度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压缩特征研究
    4.1 不同掺加含量的压缩特征
        4.1.1 压缩试验结果
        4.1.2 压缩特征分析
    4.2 不同干密度的压缩特征
        4.2.1 压缩试验结果
        4.2.2 压缩特征分析
    4.3 不同养护周期的压缩特征
        4.3.1 压缩试验结果
        4.3.2 压缩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的湿陷特征研究
    5.1 不同掺加含量的湿陷特征
        5.1.1 湿陷试验结果
        5.1.2 湿陷特征分析
    5.2 不同干密度的湿陷特征
        5.2.1 湿陷试验结果
        5.2.2 湿陷特征分析
    5.3 不同养护周期的湿陷特征
        5.3.1 湿陷试验结果
        5.3.2 湿陷特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力学性质变化机理
    6.1 力学指标的关联性
    6.2 粒径结构变化
    6.3 结构状态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MICP技术加固黄土力学特性及其机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加固土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MICP加固土体机制概述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生物培养及其活性确定试验研究
    2.1 巴氏芽孢杆菌的活化与培养
        2.1.1 菌种的来源
        2.1.2 菌种的活化与培养
        2.1.3 菌种的保存
    2.2 微生物生长数量及活性测定
        2.2.1 微生物生长数量检测
        2.2.2 微生物生长活性检测
    2.3 微生物最优生长环境探究
        2.3.1 温度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3.2 pH值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CP技术加固黄土试验方案
    3.1 试验材料及性能
        3.1.1 黄土
        3.1.2 化学药品
    3.2 试验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重塑黄土含水率确定
        3.3.2 试验配合比设计
        3.3.3 试样制备过程
        3.3.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5 表面特征与矿物组分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CS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试样破坏形式
    4.2 试样外观变化
    4.3 UCS试验应力-应变特征
    4.4 两种方法UCS试验结果
        4.4.1 化学法试验结果
        4.4.2 微生物法试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CP技术加固黄土机理及微观特征分析
    5.1 胶结与加固黄土机理分析
        5.1.1 黄土的胶结作用
        5.1.2 微生物加固黄土胶结机理
    5.2 SEM试验分析
        5.2.1 黄土的微观结构
        5.2.2 MICP技术加固黄土结构分析
    5.3 XRD试验分析
        5.3.1 XRD衍射结果处理方法
        5.3.2 XRD试验结果分析
        5.3.3 MICP技术加固黄土方解石含量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软弱围岩条件下公路隧道拉锚支护结构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弱围岩公路隧道支护作用理论
        1.2.2 软弱围岩支护技术
        1.2.3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公路隧道软弱围岩工程特性及支护类型特征分析
    2.1 软弱围岩的力学特征及变形破坏特征
        2.1.1 软弱围岩的力学特征
        2.1.2 软弱围岩的变形破坏特征
    2.2 软弱围岩隧道传统支护结构支护机理及力学特征
        2.2.1 超前管棚
        2.2.2 锚杆
        2.2.3 喷射混凝土
        2.2.4 钢拱架
        2.2.5 二次衬砌
    2.3 软弱围岩隧道拉锚支护结构力学特征
        2.3.1 支护构件形式
        2.3.2 拉锚支护结构支护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研制
    3.1 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3.1.1 模型试验相似三定理
        3.1.2 围岩破坏试验的相似理论
        3.1.3 模型试验相似比的确定
    3.2 围岩材料的研制
        3.2.1 围岩目标参数选取
        3.2.2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取
        3.2.3 围岩相似材料配比研究
    3.3 锚杆及钢带相似材料选取
        3.3.1 锚杆相似材料的选择
        3.3.2 钢带相似材料的选择
    3.4 小结
第四章 模型试验设计
    4.1 模型试验装置研究
    4.2 模型试验测试设备及技术
        4.2.1 应力应变测试系统
        4.2.2 DSCM测试系统
    4.3 模型试验步骤
    4.4 模型试验工况
    4.5 小结
第五章 试验结果分析
    5.1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
        5.1.1 毛洞围岩变形特征
        5.1.2 拉锚支护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5.1.3 锚杆支护围岩变形特征
        5.1.4 三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围岩变形特征的对比分析
    5.2 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特征
        5.2.1 毛洞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特征
        5.2.2 拉锚支护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特征
        5.2.3 锚杆支护隧道围岩应力变化特征
        5.2.4 三种不同支护情况下围岩应力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5.3 支护结构受力特征
        5.3.1 拉锚支护结构受力特征
        5.3.2 锚杆支护受力特征
        5.3.3 两种不同支护情况下支护结构受力特征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7)冻融循环对硅酸钠固化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土样制备
    1.3 冻融循环试验
    1.4 无侧限抗压试验
    1.5 单轴加卸载试验
    1.6 压汞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质量损失比
    2.2 无侧限抗压试验
    2.3 单轴加卸载试验
    2.4 压汞试验
3 结论

(9)福建省生态土壤固化剂的固土机理与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施工参数研究现状
        1.2.1 土壤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及耐久性研究现状
        1.2.3 现场试验的国内研究现状
        1.2.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与借鉴思考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目标
        1.3.3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生态固化剂的选定和试验方案确定
    2.1 固化剂的前期调研和初选
        2.1.1 生态土壤固化剂的调研
        2.1.2 典型生态土壤固化剂
    2.2 现有化学固化剂试验调研
        2.2.1 宏观试验方案调研
        2.2.2 微观试验调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化土样的力学性能特性
    3.1 残积土的物理特性
        3.1.1 天然密度试验
        3.1.2 含水率试验
        3.1.3 颗粒级配试验
        3.1.4 击实试验
    3.2 固化土体的抗剪强度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固化土体的抗剪强度
        3.2.3 固化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
    3.3 固化土体的抗压特性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化土样的耐久性研究
    4.1 紫外线老化对固化土体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4.1.1 试验方案设计
        4.1.2 抗压强度试验的结果
    4.2 冻融循环对固化土体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抗压强度试验的结果
    4.3 干湿循环对固化土体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设计
        4.3.2 抗压强度试验的结果
    4.4 崩解试验
        4.4.1 试验方案设计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对比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样的微观特性和固化机理
    5.1 红外光谱
        5.1.1 制样方法
        5.1.2 试验结果分析
    5.2 热重分析
        5.2.1 制样方法
        5.2.2 结果分析
    5.3 元素分析
    5.4 X射线粉末衍射
    5.5 比表面积
        5.5.1 四种固化土体的比表面积
        5.5.2 耐久性试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
    5.6 扫描电镜
        5.6.1 四种固化土体的扫描电镜
        5.6.2 耐久性试验扫描电镜结果
    5.7 生态土壤固化剂的固土机理浅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态固化边坡现场试验
    6.1 福州大学校内边坡试验点
        6.1.1 现场试验准备
        6.1.2 现场试验方案
        6.1.3 现场冲刷试验方案
    6.2 武夷山省道S303线边坡试验点
        6.2.1 现场试验准备
        6.2.2 施工工艺流程
        6.2.3 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
    6.3 现场试验效果评价
        6.3.1 福州大学校内边坡试验点
        6.3.2 武夷山省道S303线边坡试验点效果评价
    6.4 综合效果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其固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提纲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材料
        2.2.1 黄土
        2.2.2 纳米硅溶胶
    2.3 试样制备与养护
    2.4 试验方法及原理
        2.4.1 液塑限试验
        2.4.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3 X射线衍射试验
        2.4.4 扫描电镜试验
        2.4.5 FTIR试验
        2.4.6 物理吸附试验
第三章 纳米硅固化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1 液塑限试验
        3.1.1 试验设计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抗压强度分析
        3.2.3 应力应变分析
第四章 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固化机理
    4.1 X射线衍射分析
        4.1.1 试验设计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扫描电镜分析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测试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物理吸附试验
        4.4.1 试验设计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三种粒径的纳米硅溶胶综合比较及机理分析
    5.2 主要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LD岩土胶结剂加固黄土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富水软弱围岩劈裂型注浆加固体流变特征与长期强度研究[D]. 李让杰. 山东大学, 2021(09)
  • [2]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 凡家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3]纳米二氧化硅改良黄土力学性质研究[D]. 胡帅军. 兰州大学, 2021(09)
  • [4]MICP技术加固黄土力学特性及其机理试验研究[D]. 马琰榕.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固化剂加固黄土研究综述[A]. 侯艺飞,李萍,肖涛,郝瑞华. 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9
  • [6]软弱围岩条件下公路隧道拉锚支护结构试验分析[D]. 张扬帆.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5)
  • [7]冻融循环对硅酸钠固化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J]. 侯鑫,马巍,李国玉,周志伟,黄永庭. 冰川冻土, 2018(01)
  • [8]木质素磺酸盐对兰州黄土力学性质的影响[J]. 侯鑫,马巍,李国玉,穆彦虎,周志伟,王飞. 岩土力学, 2017(S2)
  • [9]福建省生态土壤固化剂的固土机理与耐久性研究[D]. 张玉乐. 福州大学, 2017(05)
  • [10]纳米硅溶胶固化黄土的强度特性及其固化机理[D]. 卜思敏. 兰州大学, 2016(11)

标签:;  ;  ;  

LD土工水泥加固黄土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