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一、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论文文献综述)

苏佳琳[1](2021)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效果评价 ——以广西“高校百人计划”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书剑[2](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罗发龙[3](2018)在《参与与影响:1978年以来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文中提出现今中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拥有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数量。高校在其中起着非常关键作用。中国高等教育虽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大批在学术科技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华人学者。如何利用美国华人学者推动中国高校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是本论文探讨的主题。本文基于详实的资料、准确的数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纵向与横向相结合,重点分析了四方面的内容:首先梳理了美国华人专业技术人才的历史发展、美国华人学者的现状以及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的互动情况;接着分析了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以及美国华人学者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影响;再次从美国、中国、个人三个层面总结了影响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互动的原因及回国华人学者发挥作用的原因;最后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梳理论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我国利用海外华人智力资源的政策建议,建构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互动的理论框架。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美国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华人学者,高端人才的数量甚至超过大陆本土,是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智力资源。(2)美国华人学者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理念革新和制度变革上充当破局者,在科学研究上担任急先锋。有些华人学者回国直接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有些华人学者则在美国通过科研合作、短期授课、参加学术会议、作为项目评审专家等方式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美国华人学者的回国受到美国、中国以及个人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是否回国的核心问题在于华人学者的个人价值是否能实现。虽然中国的科教和生活环境在改进。但相比之下,美国依然是大多数华人学者实现科研理想和满足家庭需求的地方。华人的爱国主义也并非只有通过回国来体现。(4)随着中国科教环境的改善以及科技实力、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吸引了不少华人学者回国,但是回归中国的华人学者数量仍然较少,顶尖华人学者回国人数更加少,回归的华人学者也以兼职为主并保留了在海外机构的职位。(5)归国华人学者要发挥作用,文化上的逆向适应至为关键,建立符合现代学术和科研规律的行政支持和激励机制以及所在机构高层的大力支持有利于他们更好开展工作。美国华人学者参与中国高等教育的程度取决于美国、中国和个人三方面的因素。其中美国华人学者对个人价值的界定起决定性作用,美国和中国方面的因素只是为美国华人学者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条件。但是美国华人学者的个人价值在学术生涯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所以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外在环境的需求也不一样。近年来中国科教学术环境的持续改善对美国华人学者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始终是一种引力。这种参与不一定要以全职回国为最终目的。因为多种影响因素的叠加决定了美国华人学者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方式途径的多样性。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引进美国华人学者的方式也可以多样。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由于中美之间在科技领域的竞争,美国政府加大了华人学者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的监控力度,甚至对有关华人学者进行指控。如果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话,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将受到严重的影响,中国政府和高校要对这种情况予以重视。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引进的美国华人学者的作用,必须在微观和实践层面营造符合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规律的环境,并且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关系。

物理所人事处[4](2018)在《物理所人才工作之路》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6月,中科院物理所青年科学家团队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引起国际物理学界关注。这是继"拓扑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之后,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团队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取得的又一次重要突破,《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研究成果。风雨九十载,中科院物理所以浓厚的历史积淀,坚守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了一项项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三重简并费

李兰,哈巍[5](2017)在《“百人计划”对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影响(1993-2004)》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升整体科研水平,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各种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1994年启动的中科院"百人计划"是其中建立最早、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目的是到20世纪末吸引百余名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一批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提供的中科院81个研究所1993-2004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评估"百人计划"对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百人计划"显着提升了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国际学术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但对国内发表论文数量不存在显着影响。这表明计划在实施十年后初步实现了提高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目标。

牛珩,周建中[6](2017)在《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域的定量分析与国际比较——以“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百人计划"、"长江学者"与"千人计划"的入选者(共计4 433名)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学科领域开展了定量研究,并与美国NSF最新出版的《科学与工程指标》(2016年)报告中的美国高等教育以及美国当前科技劳动力的学科领域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聚焦在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领域。美国在读博士的学科领域前三位分别是工程学、生物学以及物理科学,而当前科学与工程劳动力职业中学科领域前三位分别是计算机和数学家、工程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我国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本刊专题报道[7](2016)在《我国培养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调研报告——兼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进展》文中认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培养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的任务,并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和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发现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管理专家;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实行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制度体系改进情况(包括职称制度、院士制度、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博士后制度)。本文报道了《纲要》实施以来高级专家的培养情况、主要进展和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

白新文,黄真浩[8](2015)在《高层次青年人才成长效能的影响因素—以百人计划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支持下,一大批杰出青年人才在较短时间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许多已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探索"百人计划"入选者的成长效能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与现有关注宏观及外界环境因素的研究,以及采用回溯法的描述性研究不同,本研究从微观视角出发探讨影响入选者成长效能的因素。基于519名入选者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常规科研绩效和是否获杰青支持两个指标衡量入选者的成长效能,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入选者的主动性、归国适应和学术网络等个人特征显着影响其成长效能,而且其效应显着强于入选者所获得的组织支持。本研究结果对于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的制定、实施和优化,以及青年人才的个人科研生涯规划均有借鉴意义。

唐琳,吴昊[9](2014)在《20年海纳百川 筑人才高地》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第一个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百人计划"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它以海纳百川之姿,筑就了中国科研人才新高地。潘建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13年前,他放弃了国外为他建立实验室的机会,回到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百人计划"的支

杜红亮,任昱仰[10](2013)在《NSFC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及其效果评估》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但对于政策的执行效果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制定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为对象,根据现有的权威调查和统计数据,尝试对部门的有关政策进行相对独立的多角度评估,以客观展示我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完善NSFC海外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3)参与与影响:1978年以来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六、创新之处
    七、主要内容
第一章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状分析
    1.1 美国华人专业技术人才的状况
    1.2 美国华人学者的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
    2.1 归国留学人员对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推动作用
    2.2 美国华人学者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参与
    2.3 从美国回来的华人学者的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美国华人学者对高等教育和科研体制的影响
    3.1 美国华人学者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可能性
    3.2 美国华人学者推动学院或研究机构的改革
    3.3 推进大学的整体改革
    3.4 影响国家科教制度的出台和科研环境的改善
    3.5 小结
第四章 美国华人学者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影响
    4.1 中国的科学研究在世界的影响力显着增强
    4.2 从美国回来的华人学者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就
    4.3 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的科研合作
    4.4 小结
第五章 影响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互动的因素分析
    5.1 影响美国华人学者返迁、环流的因素分析
    5.2 影响回国美国华人学者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5.3 小结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互动的理论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4)物理所人才工作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漫长路奋进传承不忘使命
2 新征程潜心科研坚持创新

(5)“百人计划”对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影响(1993-2004)(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百人计划”简介
三、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四、数据来源
五、实证方法和回归模型
六、数据分析和结果
    1. 描述性统计
    2. 回归结果

(6)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域的定量分析与国际比较——以“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 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域结果分析
    3.1 千人计划(青年千人)入选者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3.2 百人计划入选者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3.3 长江学者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4 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中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4.1 美国高等教育中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4.2 美国当前科技劳动力中学科领域分布情况
5 比较与建议

(7)我国培养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调研报告——兼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级专家政策体系
二、《纲要》颁布以来高级专家的培养进展和成效
    1. 高级专家培养开发
    2. 高级专家选拔任用
    3. 高级专家评价发现
    4. 高级专家激励保障
    5. 地方培养高级专家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 关键领域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数量短缺且分布失衡
    2. 科技资源配置、激励措施和收益分配模式有待完善
    3. 高级专家计划定位趋同、偏重任务导向
四、关于高级专家政策的调整建议
    1. 改革、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2. 建立、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奖励机制
    3. 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向重点领域、地区倾斜

(8)高层次青年人才成长效能的影响因素—以百人计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理论与研究假设
    2. 1组织支持与成长效能
    2. 2归国适应与成长效能
    2. 3学术网络与成长效能
    2. 4主动性与成长效能
3研究方法
    3. 1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3. 2变量测量
4实证分析
    4. 1描述性统计
    4. 2以科研绩效为因变量的假设检验
    4. 3以获杰青资助为因变量的假设检验
5结论与建议

(9)20年海纳百川 筑人才高地(论文提纲范文)

创先河
成卓越
铸帅才
谋维新

(10)NSFC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及其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制定概况
    1.1 专门资助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来华从事研究的政策
    1.2 涉及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国际 (或地区) 合作研究与交流政策
        (1) 资助国际会议项目。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 (地区) 合作研究/合作交流项目。
2 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政策实施情况
    2.1 资助项目和金额的绝对数量情况
    2.2 资助项目和金额的相对份额情况
3 海外高层次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3.1 NSFC有关项目的资助额度比较
    3.2 NSFC有关项目的成果产出比较
    3.3 NSFC有关计划与其他计划的院士产出比较
    3.4 NSFC有关计划与其他部门计划的论文产出质量比较
4 结论与建议

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效果评价 ——以广西“高校百人计划”为例[D]. 苏佳琳. 广西大学, 2021
  • [2]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3]参与与影响:1978年以来美国华人学者与中国高等教育的互动研究[D]. 罗发龙. 暨南大学, 2018(06)
  • [4]物理所人才工作之路[J]. 物理所人事处. 物理, 2018(05)
  • [5]“百人计划”对中科院科研生产力的影响(1993-2004)[J]. 李兰,哈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05)
  • [6]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域的定量分析与国际比较——以“长江学者”、“百人计划”和“千人计划”为例[J]. 牛珩,周建中. 科技管理研究, 2017(06)
  • [7]我国培养造就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级专家调研报告——兼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进展[J]. 本刊专题报道. 科技促进发展, 2016(01)
  • [8]高层次青年人才成长效能的影响因素—以百人计划为例[J]. 白新文,黄真浩. 科研管理, 2015(12)
  • [9]20年海纳百川 筑人才高地[J]. 唐琳,吴昊. 科学新闻, 2014(16)
  • [10]NSFC海外科技人才政策及其效果评估[J]. 杜红亮,任昱仰. 科技管理研究, 2013(16)

标签:;  ;  ;  ;  ;  

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