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谭利伟,王应宽[1](2016)在《发达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文中认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是利用畜禽生产、屠宰、加工、冷藏、流通过程中各关键环节的信息记录,实现全程追溯或追踪的系统,对有效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畜禽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发达国家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方面的进展和学习借鉴其经验,简要综述了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技术和应用情况。综述了中国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发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在总结提炼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与启示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韩志国[2](2016)在《大城子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分析》文中指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通过无线数据网络,采用先进的二维码技术,记载着动物的生老病死和来龙去脉等信息,一旦发现动物感染病情,便可迅速实施动物信息溯源,找到疫病疫情的由来和源头。根据目前掌握的技术,不仅实现了动物的溯源,还能成功实现对动物产品的溯源。即实现了从动物的出生到动物食品进入餐桌一系列信息的追溯,能够科学时效地为各级相关部门和管理机构提供准确、快捷、可视化的信息。2007年,密云县启动了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制定了方案,成立了覆盖全县的县、乡、镇追溯体系工作机构。笔者对密云县大城子镇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并提出几点建议。
曾洁[3](2016)在《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免疫标识工作是对实施强制免疫的动物佩戴耳标、建立免疫档案,包括给动物佩戴耳标和建立免疫档案两个内容,其前提是实施强制免疫。免疫标识工作对加强和规范动物免疫,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已有十多年,很多问题至今仍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以推动工作的开展。
王薇[4](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鹏[5](2014)在《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在全球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问题倍受关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不断强化,以及风险评估正逐步成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背景下开展的。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体系的研究,旨在为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风险管理工作,降低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水平提供全新的、科学的、可靠的、可行途径和理论依据。本研究的核心内容分为理论基础、影响因素分析、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战略对策等五个部分:1、理论基础在对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研究、总结后,本研究认为: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是基于风险评估理念,着眼于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饲养、生产、运输消费的监管、检疫以及动物疫病控制等环节,以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为因变量,设定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内的动物疫病状况影响因素为变量,从而对相应时期和相应区域的重大动物疫病状况水平进行的的宏观评判。2、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分析了国际组织、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现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典型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体系以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法律法规体系,把重大动物疫病状况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区域特征、疫病状况、兽医基础、实验能力、疫病预防、疫病监测、检疫监管、应急响应等八个大类。3、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构建首先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最终归纳、总结出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和评估指标的理想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前期制定的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内容以及我国现阶段动物疫病管理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就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框架和各指标内容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进行调查。最终,通过德尔菲法综合专家组意见得到评估指标权重,构建起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中的评估模型,是着眼于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以某一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为因变量(Y),以所有可以影响该疫病状况的因素为自变量(X)的函数。4、实证分析对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某市及其下辖的甲区、乙区和丙区等三个行政区域的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评等级划分,并就评估结果进行差距分析,提出相应的重大动物疫病状况防控投入建议和区域间布鲁菌易感动物及其动物产品的移动控制策略等内容,同时表明评估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提升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宏观管理水平和拓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研究的新领域做出贡献。5、战略对策结合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风险管理现状和国外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加大研究力度、成立权威评估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增加专项投入、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等宏观战略对策,对于推进我国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风险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兴和[6](2009)在《丘北县动物产地检疫探索》文中提出
孙江,何力,黄政[7](2009)在《动物保护法概论 第三编 中国动物保护立法及其实践 第三章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文中研究说明第一节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现状综述一、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对动物保护法的宗旨、原则、任务、保护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制度以及基本管理体制作出明确规定的能够统领全局的动物保护基本法,这就直接制约了对于动物保护单行法规的制定。
张银田[8](2007)在《我国实施免疫标识制度情况和问题探讨》文中认为1前言我国是一个以千家万户饲养牲畜为主的国家,偶蹄类动物非常多,中国的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3%,牛饲养量占到了全世界的9%,羊饲养量
张银田[9](2007)在《我国实施免疫标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文中认为1动物耳标的起源及发展情况1.1动物耳标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动物耳标起源于19世纪欧洲荷兰、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使用动
李晓燕[10](2007)在《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范围内重大动物疫病的不断爆发和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的可追溯性要求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达国家已制定相关法规,并实施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必须具有可追溯性的市场准入制度。国际组织也已制定可追溯系统建设的相关准则和建议。而我国畜牧业可追溯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养猪业可追溯系统建设才刚刚开始,许多方面还存在缺陷。面对可追溯性要求可能成为新的国际贸易壁垒的现实,我国应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养猪业可追溯系统。本文阐述了养猪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有关可追溯性及追溯系统的定义,可追溯制度的发展及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必然性;介绍了国际组织可追溯性工作动向,研究了发达国家现行的追溯系统,分析了我国养猪业可追溯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应当关注国际可追溯工作动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确定追溯系统的关键因素及基于风险分析的可追溯内容,建立养殖场注册登记系统,标识信息数据库,构建风险基础上的符合国际国内要求的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
二、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发达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简介 |
1.1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缘起 |
1.2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1.2.1 构成 |
1.2.1. 1 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 |
1.2.1. 2 畜禽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 |
1.2.1. 3 畜禽屠宰、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
1.2.2 工作原理 |
1.3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重要意义 |
1.3.1 可追溯系统是有效控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 |
1.3.2 可追溯系统是增强消费者信任度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
1.3.3 可追溯系统建设是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迫切需要 |
1.3.4 可追溯系统建设是提升畜禽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现实要求 |
2 发达国家畜禽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概况 |
2.1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起源 |
2.2 欧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与应用 |
2.3 北美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发展与应用 |
2.3.1 美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
2.3.2 加拿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
2.4 澳大利亚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概况 |
2.5 日本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概况 |
3 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
3.1 相关的政策法规 |
3.2 中国可追溯系统技术发展、应用情况和取得成效 |
3.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3.3.1 缺少全国统一的、覆盖全程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
3.3.2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较为滞后 |
3.3.3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标准化建设不够 |
3.3.4 农户散养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仍是难点 |
3.3.5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技术支持仍有不足 |
3.3.6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监管机制不顺 |
3.3.7 可追溯系统建设高成本、低产出问题普遍存在 |
4 结语 |
4.1 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与启示 |
4.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1.2 建立可追溯官方监控体系 |
4.1.3 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
4.1.4 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化建设 |
4.2 提升中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
4.2.1 建立全国统一的系统平台 |
4.2.2 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 |
4.2.3 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4.2.4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
4.2.5 健全投入机制 |
4.2.6 推动技术改进 |
(2)大城子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密云区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现状 |
2 密云县大城子镇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 推进密云县大城子镇追溯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 |
3.1 逐步完善制度建设 |
3.2 加强管理,把好关 |
3.2.1 把好耳标管理关 |
3.2.2 确保耳标发放准确性 |
3.2.3 确保耳标回收必要性 |
3.3 做好耳标佩戴和信息采集传输工作 |
3.4 增强宣传力度 |
3.5 加大培训力度 |
3.6 加大检查力度 |
(3)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的问题 |
1.动物耳标存在的问题。一是形状方面。当前猪耳标公母榫均呈圆形, 牛羊耳标母榫呈圆形, 但牛耳标公榫呈方形, 羊耳标公榫呈条形。从使用反映的情况, 猪牛耳标基本不存在问题, 但普遍反映羊佩戴耳标后, 如果放牧, 在荆棘和深草中极易挂住或钩住, 甚至有无法挣脱挂死的情况发生, 因此养羊户不愿给羊佩戴耳标, 本地养羊户一句话:打预防可以, 戴耳标不行。二是质量方面。耳标公榫软, 在佩戴过程中易折断或折弯而戴不了, 特别是猪牛耳标;耳标材料存在问题, 统计下来, 猪佩戴耳标6个月后耳标脱落率达11%, 规模猪场脱落率高达30%, 原因是猪相互之间啃咬、磨蹭。 |
二、建议 |
2.修订完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 规范动物免疫耳标供应渠道。非法生产、销售、变造、伪造动物免疫耳标极易扰乱动物防疫工作, 造成部分养殖户认为不打预防也卖得出, 他们便心存侥幸心理, 拒绝防疫, 使防疫工作不能全面地开展。因此对非法生产、销售、变造、伪造动物免疫耳标的行为要由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及时地、严厉地处罚。对从非法渠道获取动物免疫耳标的行为, 《办法》要完善相关条款予以处罚。 |
(4)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5)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严峻 |
1.1.2 我国动物出口遭遇贸易壁垒 |
1.1.3 我国立法明确建立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
1.1.4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中长期规划的需要 |
1.1.5 畜牧业发达国家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成功实践 |
1.1.6 风险评估是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有效手段 |
1.1.7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亟待研究 |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相关定义 |
第二章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理论基础 |
2.1 重大动物疫病 |
2.2 风险评估理论 |
2.2.1 风险评估基础理论 |
2.2.2 OIE有关进口风险分析的相关内容 |
2.3 区域 |
第三章 国内外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成果 |
3.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1.1 OIE自我声明及OIE官方认证程序 |
3.1.2 OIE-PCP-FMD手册对疫病状况的评级 |
3.2 美国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2.1 美国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预防及控制法案 |
3.2.2 美国动物卫生检疫局(APHIS)区域认可 |
3.2.3 美国《联邦纪事》就区域区划中的风险级别进行了定性说明 |
3.3 我国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研究进展 |
3.3.1 《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 |
3.3.2 《进出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程序和技术要求》 |
3.4 讨论 |
3.4.1 研究概述 |
3.4.2 启示 |
第四章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现状及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4.1 区域特征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现状 |
4.3 兽医基础问题——兽医体系存在的问题 |
4.4 技术体系 |
4.4.1 兽医技术研发体系 |
4.4.2 兽医体系实验室能力建设参差不齐 |
4.5 疫病预防——强制免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6 疫病监测存在的问题 |
4.6.1 法律制度不健全 |
4.6.2 监测体系不科学 |
4.6.3 监测工作保障力度不足 |
4.7 检疫监管 |
4.7.1 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4.7.2 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检疫监督管理体系 |
4.7.3 尚未建立完善的检疫监督工作机制 |
4.7.4 尚未建立检疫监督工作、建设、发展的保障措施 |
4.8 应急响应——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4.9 小结 |
第五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 |
5.1.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本质 |
5.1.2 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意义 |
5.1.3 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目标 |
5.1.4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过程 |
5.2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的选取 |
5.2.2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5.2.3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4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值的计算 |
5.3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制度 |
5.3.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制度基础 |
5.3.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分级 |
第六章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实例 |
6.1 评估疫病的选择 |
6.1.1 病原学 |
6.1.2 流行病学特点 |
6.2 内蒙古某市动物间布鲁菌病疫病状况评估 |
6.2.1 评估材料来源 |
6.2.2 某市重大动物疫病状况指数特征分析 |
6.2.3 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
6.3 总结 |
第七章 我国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现实目的与突破口 |
7.1 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的现实目的 |
7.1.1 防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卫生及公众健康水平 |
7.1.2 保证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7.1.3 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 |
7.1.4 保护本国产业,促进国际贸易 |
7.1.5 为制定动物卫生法规和标准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
7.2 我国实施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体系的突破口 |
7.2.1 加大研究力度 |
7.2.2 成立权威评估机构 |
7.2.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7.2.4 增加专项投入 |
7.2.5 推行新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机制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讨论 |
8.2 研究成果 |
8.2.1 研究创新点 |
8.2.2 主要结论 |
8.3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7)动物保护法概论 第三编 中国动物保护立法及其实践 第三章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现状综述 |
一、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数量较少,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
二、受保护的动物范围有限 |
三、对于残害动物的行为制裁不足 |
四、相关法律条款过于原则化,不利于司法、执法的具体实践 |
第二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 |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基本概况 |
(一)宪法 |
(二)野生动物保护法律 |
(三)行政法规 |
(四)部门规章 |
(五)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
二、《中国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 |
(二)对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简要评说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
四、《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 |
五、其他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 |
(一)199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与加拿大环境部环境合作备忘录》 |
(二)《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 |
1.《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主要规定 |
2.《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的主要规定 |
第三节我国实验动物保护法律制度 |
一、有关实验动物保护法的渊源 |
(一)法律 |
(二)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 |
(三)地方性立法 |
二、《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
三、《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
(一)1997年科技部颁布实施的《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 |
(二)《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
第四节我国农场动物保护法律制度 |
一、我国农场动物保护法的主要渊源 |
(一)法律 |
(二)行政法规与部委规章 |
(三)地方性立法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主要规定 |
三、有关农场动物保护的专门性规定 |
(一)关于农场动物免疫和防疫的专门规定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相关规定 |
2.《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
3.《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 |
(二)有关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的主要规定 |
1.《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
2.《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
第五节我国其他驯养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
一、伴侣动物保护的法律规定 |
(一)伴侣动物保护法的渊源 |
(二)我国伴侣动物保护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 |
1.有关伴侣动物饲养的资格和条件的法律规定 |
2.弃养伴侣动物和流浪伴侣动物的保护 |
3.伴侣动物的活动空间问题我国对伴侣动物的户外活动空间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地方性立法中。如《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居民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内饲养烈性犬,而烈性犬的界定,由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确定。《河北省家犬管理办法》规定“城市(含县城关镇)、郊区、矿区、新兴工业区、游览区、道口和机场周围禁止养犬。”。2004年修订的《西安市限制养犬规定》规定:本市二环路以内区域及二环路以外的文物古迹保护区、风景名胜游览区、开发区、居民住宅区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为重点限制养犬区,其他区域为一般限制养犬区;市公安机关是本市限制养犬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卫生、农业、工商、市容等行政管理部门应按其职责,协同管理。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限制养犬工作;二环路以内,禁止从事犬类交易、养殖和举办犬类展览、竞赛、表演。重点限制养犬区内,禁止个人养烈性犬、大型犬。重点限制养犬区内经登记,个人可养小型观赏犬。烈性犬、大型犬和小型观赏犬的分类,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农业部门确定并公告;个人养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有本市常住户口或暂住户口,有民事行为能力,独门独户居住。经登记养犬的,每户限养一只。《北京市养犬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天安门广场以及东、西长安街和其他的主要道路禁止遛犬。主要道路名录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向社会公布。市人民政府可以在重大节假日或者举办重大活动期间划定范围禁止遛犬。区县人民政府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定地区划定范围禁上养犬、禁止遛犬。居民会议、村民会议、业主会议经讨论决定,可以在本居住区内划定禁止遛犬的区域。”第17条规定:“养犬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不得携犬进入市场、商店、商业街区、饭店、公园、公共绿地、学校、医院、展览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社区公共健身场所、游乐场、候车室等公共场所;(二)不得携犬乘坐除小型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携犬乘坐小型出租汽车时,应当征得驾驶员同意,并为犬戴嘴套,或者将犬装入犬袋、犬笼,或者怀抱;(三)携犬乘坐电梯的,应当避开乘坐电梯的高峰时间,并为犬戴嘴套,或者将犬装入犬袋、犬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禁止携犬乘坐电梯的具体时间;(四)携犬出户时,应当对犬束犬链,由成年人牵领,携犬人应当携带养犬登记证,并应当避让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五)对烈性犬、大型犬实行拴养或者圈养,不得出户遛犬;因登记、年检、免疫、诊疗等出户的,应当将犬装入犬笼或者为犬戴嘴套、束犬链”。《青岛市养犬管理办法》规定:不得携犬乘坐除客运出租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狗乘坐客运出租车时,主人或者看管人也要给狗带套,或者装入犬袋、犬笼,或者抱入怀中。乘坐电梯时,也要像乘坐出租汽车那样把狗管好。《上海市养犬须知》规定:准养犬必须圈养或拴养,不准携带犬类进入道路、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犬只有在领证、检疫、免疫接种、诊疗才能进入道路、广场和其他公共场所。 |
4.伴侣动物的监督和管理问题 |
二、工作动物和娱乐动物保护立法 |
三、有关动物屠宰福利的法律规定 |
(一)我国动物屠宰福利法的渊源 |
(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主要规定 |
(三)《畜类屠宰加工通用技术条件》的主要规定 |
四、有关动物运输福利的法律规定 |
(一)我国动物运输福利法的渊源 |
(二)《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的有关规定 |
(三)《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有关规定 |
(四)其他法律法规有关动物运输的法律规定 |
(10)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养猪业现状 |
2.1 世界养猪业现状 |
2.1.1 世界生猪存栏量总体上稳步增长 |
2.1.2 世界猪肉产量逐年递增 |
2.1.3 世界猪肉贸易情况 |
2.1.4 世界肉类生产贸易消费结构 |
2.1.5 养猪业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
2.1.6 可追溯性要求是养猪业发展的趋势 |
2.2 我国养猪业现状 |
2.2.1 养猪业的发展 |
2.2.2 养猪业现状 |
2.2.3 可追溯系统不完善对养猪业的影响 |
2.3 小结 |
3 追溯系统及其应用现状 |
3.1 追溯系统概述 |
3.1.1 可追溯性与追溯系统的定义 |
3.1.2 可追溯制度的发展 |
3.1.3 建立可追溯系统的必然性 |
3.1.4 小结 |
3.2 国际组织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性工作动向 |
3.2.1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
3.2.2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
3.2.3 世界贸易组织(WTO) |
3.2.4 小结 |
3.3 发达国家养猪业追溯系统现状 |
3.3.1 欧盟国家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情况 |
3.3.2 美国猪及猪肉产品可追溯系统 |
3.3.3 其他国家可追溯系统建设 |
3.3.4 小结 |
3.4 我国养猪业追溯系统现状 |
3.4.1 我国养猪业可追溯系统建设处在摸索阶段 |
3.4.2 动物标识溯源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
3.4.3 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 |
3.4.4 我国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现状 |
3.4.5 小结 |
3.5 总结 |
4 构建我国完善的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 |
4.1 确定猪产品供应链中各环节的可追溯信息 |
4.1.1 饲养环节 |
4.1.2 屠宰加工环节 |
4.1.3 运输环节 |
4.1.4 贮存环节 |
4.1.5 销售环节 |
4.2 可追溯系统的构成要件 |
4.2.1 标识系统 |
4.2.2 数据库 |
4.2.3 档案 |
4.2.4 网络系统 |
5 猪及其产品动物卫生追溯系统的运行模式 |
5.1 追溯系统建立在风险分析基础上 |
5.1.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简介 |
5.1.2 风险分析基础上的追溯系统 |
5.1.3 可追溯性对食品风险评估和管理的重要性 |
5.2 建立猪及其产品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目标及系统的建立原则 |
5.2.1 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
5.2.2 猪及其产品追溯系统的目标 |
5.2.3 猪及其产品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 |
5.3 追溯系统工作流程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发达国家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发展与启示[J]. 谭利伟,王应宽. 肉类研究, 2016(12)
- [2]大城子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分析[J]. 韩志国. 当代畜牧, 2016(09)
- [3]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曾洁. 兽医导刊, 2016(01)
- [4]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5]重大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建设及研究[D]. 李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6]丘北县动物产地检疫探索[J]. 刘兴和. 云南畜牧兽医, 2009(04)
- [7]动物保护法概论 第三编 中国动物保护立法及其实践 第三章 我国的动物保护立法[A]. 孙江,何力,黄政. 动物保护法概论, 2009
- [8]我国实施免疫标识制度情况和问题探讨[J]. 张银田. 中国动物检疫, 2007(08)
- [9]我国实施免疫标识制度的目的和意义[J]. 张银田. 中国动物检疫, 2007(05)
- [10]猪及其产品可追溯系统研究[D]. 李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