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安中小畜禽发展势头强劲(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2月10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3](2020)在《关于重庆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4](2020)在《关于重庆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9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
钟搏[5](2018)在《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产业集聚、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猪养殖业快速发展,区域专业化态势明显。然而,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不高、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严重等方面,需要从“供给侧”优化调整。生猪标准化养殖代表了高效率、高品质、低污染的现代生猪养殖业,是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如何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这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在农业区位论、产业集聚理论等区域经济学学科的研究范式下,运用理论分析与调查统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产业集聚、产业化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这三个维度探讨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发展问题。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生猪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基于各类统计年鉴数据、受访养殖户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对中国生猪养殖业区域布局、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养殖户标准化养殖采纳情况进行剖析,探讨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其次,基于产业集聚的集聚经济和环境正外部性理论分析,采用中国31个省份历年宏观统计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广义矩估计、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增长效应、环境效应及其空间溢出和区域差异。第三,基于中国生猪养殖业“小生产、大市场”困境和标准化养殖风险性、正外部性的分析,采用生猪养殖业集聚程度较高的浙江、江西和四川3省份638个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的养殖户数据,考察了提升产业集聚标准化养殖发展效应的两条路径——产业化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第四,基于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契约关系本质,研究了养殖户的契约安排及履约行为,为优化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提供参考。最后,基于政策扶持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两阶段模型,运用联立双变量Probit模型等方法,研究了养殖户参与标准化养殖的扶持政策选择,为制定具体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提供参考。经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有以下重要发现:第一,中国生猪养殖业的产业空间集聚明显,这是由资源禀赋、报酬递增、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城镇化与非农就业机会、交通条件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决定的。产业集聚显着提高了地区生猪养殖业效率,并显着降低了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且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然而,过度的产业集聚也会产生集聚不经济和环境的负外部性,即产业集聚对地区生猪养殖效率产生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呈“倒U型”曲线关系,“威廉姆森”假说成立;产业集聚对地区农地猪粪承载强度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呈“U型”曲线关系。从区域差异看:产业集聚对重点发展区、潜力增长区、适度发展区有显着的增长效应;产业集聚对约束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有显着的环境正效应。第二,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是进一步发挥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集聚经济和环境正外部性的两条路径。参与了产业化组织的养殖户的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显着提高;获得政策扶持的养殖户的污染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显着提高。此外,参与产业化组织或获得政策扶持的养殖户采纳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收益显着提高、成本显着降低。第三,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实质是一种兼具“买卖契约”与“技术契约”属性的契约安排。生产决策权转移多、定价制度为“市场价+附加价”、品质要求高、获得技术服务的养殖户标准化养殖程度较高。专用性资产投资较多、技术服务好、销售渠道高端、分享关系租金的产业化组织能获得养殖户较多的生产决策权。养殖年限短、与组织合作时间长、风险规避的养殖户的生产决策权转移程度较高。养殖规模大、生猪易销售、市场距离近、产业化组织内有熟人、产业化组织为企业、结算方式为延期支付、无二次返利、无技术服务或所处地区为浙江的养殖户获得“市场价+附加价”的可能性较大。文化程度高、道德风险收益低、有惩罚机制、书面契约、现金结算、契约期限长的养殖户履约率较高。第四,政策扶持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过程可分为示范阶段和模仿阶段,后者最为关键。在各类扶持政策中,养殖户最偏好资金奖励,其次是设备补贴和成本补贴。资金奖励与价格支持为替代关系,智力扶持与非智力扶持为替代关系,设备补贴与成本补贴为替代关系。年龄大的养殖户更需要技术学习;规模大的养殖户更需要资金奖励;标准化程度高的养殖户更需要价格支持;质量、环境、优质优价意识强,销售市场高端,江西或四川养殖户则更偏好设备补贴或成本补贴。经全文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促进生猪养殖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增长效应和环境效应;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空间溢出效应;壮大产业化组织,优化产业化组织与养殖户的契约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与角色,优化生猪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问题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基于农业区位论、产业集聚理论,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的标准化养殖增长效应和环境效应。二是全面而系统地调查分析了生猪养殖户的标准化养殖行为及其生产决策权安排情况。三是从契约安排的视角分析了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过程。四是从生猪养殖户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政策扶持机理及选择。
何丰[6](2016)在《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群是城镇化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其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城市群是国家战略之一,支撑着我国整个城市体系的构建。我国在近几十年中已培育出多个大型城市群,这些城市群聚集了我国众多的经济要素,辐射范围广大,是我国发展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地区。成渝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大型城镇体系,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发展成为成熟的城市群任重道远。对成渝城市群的研究可以明确其与国内其他成熟经济群之间的差距,总结发展经验并找准发展方向,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在此基础上能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一条城镇密集型地区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论文从人口空间分布、经济空间分布、城镇结构与产业布局入手,分析成渝城市群空间的结构现状,认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重点,是要着力建设成渝两大都市圈,并积极构建“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成渝城市群的空间联系,重点分析城市群交通网络结构,并运用引力模型,对成都与重庆这两个区域极核与区域其他城市的互动关系上的经济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成渝城市群空间联系的思路。通过分析,提出成渝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矛盾,如城市群综合实力偏弱,核心城市辐射效应不明显、城市空间发展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且结构趋同、区域政策不协调,管理模式难突破等。成渝城市群要健康发展,除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外,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尤其是要在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出台相应的对策措施,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为成渝城市群发展提供支撑。
钟琳[7](2014)在《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作为中国区域经济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算得上是中西部经济板块的一个主角。加强与重庆的合作,借助重庆的产业和市场发展地区经济,正在成为重庆毗邻地区政府的一项共识。广安市邻水县在成渝经济区建设大举推进的背景下,主动配戏、接戏,和重庆共舞,演绎了精彩“配角”。渝邻合作中,邻水是不折不扣的“配角”。然而,与周边地区相比,邻水在深度融入重庆、承接产业转移的行动中,凭借其准确定位、主动融入、优质服务,已然占据先机,邻水经济开发区70%的企业来自重庆,80%的企业为重庆配套;80%的外销农畜产品销往重庆;旅游接待总数的62%来自重庆……很显然,在这场融入重庆的行动中,邻水逐渐升级成为“主角”。实践经验和国内外研究证明,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优劣,是该地区能否有效地吸收外来投资的指标性元素,特别在环状区块中,这是一地能否顺利脱颖而出取得优异引资成绩的关键。“投资环境”是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的一个指征,其与该区域内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高低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投资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该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投资环境是否良好又会直接影响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和流动的整体结构方式,在这两个因素的互相影响下,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就成型了。这几年来,邻水县实施了以“工业强县”为主导的发展战略,将“主攻重庆,突破东南,进军江浙”作为招引外商投资的主要思路,实践证明,取得了一些成果。邻水县的工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增长幅度都是广安市最高的,并且一直保持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利税能力较弱,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数量有限、整个地区的产业链条比较短,还没有形成集团性的整体优势等等问题困扰着邻水县的经济发展步伐。本文旨在研究成渝共建经济区背景下,政府主导下的邻水与重庆合作共赢模式,分析邻水县与重庆市的政策对接,产业、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合作成效,并对区域合作突破省际差异、行政区域限制、区域竞争,大力发展重庆“配角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目标进行诠释。邻水利用自身的区域特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抓住渝广经贸合作的契机,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交流与合作。从四个方面破除合作的政府间壁垒:首先,政府层面相互加强合作,建立起双方长期有效的良性互动关系;其次,加强与重庆在发展规划、发展政策等方面的衔接,打通重庆区域内向外转移产业进入邻水的障碍;第三,协调区域内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平台,营造良好的银企环境,并主动向上争取针对邻水的特有的融资政策;第四,加强与重庆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的步伐,所得税收两地分成,实现邻渝两地合作的互利共赢。
李明鸿[8](2013)在《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从地理位置来看,达州市处于成渝经济区的边缘,从经济水平来看,达州市属于欠发达地区,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高度都与成渝两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达州市有必要通过融入成渝经济区来打造自身加快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减少和避免继续被边缘化。本文分析了达州市的经济现状及其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的经济差距,及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领导及部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借鉴。达州市自1999年建市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至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十多年来,达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改变,由最初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目前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将达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对比分析可知,达州市在成渝经济区的16个城市中排名第10,综合经济实力相当低,尤其远低于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将达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对比分析可知,达州市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较低,与大多数城市的产业结构都具有互补性,尤其是与重庆和成都两大核心城市形成鲜明互补。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具有以下几点意义:有利于避免达州市遭遇经济发展被边缘化的风险;有利于弥补达州市经济发展内源性动力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间分工协作合作共赢。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具备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优势条件。外部有利条件包括:成渝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成、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外辐射;四川省与重庆市的政策支持。内部优势条件包括:良好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互补的产业结构;互补的地缘经济关系。其中,在分析达州市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的地缘经济关系时,选取了三项综合性指标反映某城市资源与产品的流动性,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欧氏距离作为城市之间相似性或差异性的度量,并且摒弃了传统的赋值法,而改用更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公式计算调整距离的权数。结果表明,在成渝经济区中,与达州市的地缘经济关系呈互补型的城市有8个,其中呈强互补型的城市有重庆和成都两个,呈竞争型的城市共有7个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存在着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制约因素。外部制约因素包括:城市间行政区划壁垒;其它城市的激烈竞争。内部制约因素包括:支柱产业乏力,微观主体实力不强;产业配套落后,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教育科技事业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稀缺;对外经济联系量较弱,强联系型城市缺少。其中,在分析达州市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的对外经济联系时,将区域分工指数和信息化指数引入传统的引力模型,运用改进后的模型定量测度达州市与其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结果表明,达州市在成渝经济区中的对外经济联系状态极不理想,与达州呈强联系型的城市严重不足,15个城市中,仅有重庆和成都两个;与达州呈较弱联系型的城市只有广安一个,其余12个城市都与达州都呈弱联系型,占城市总数的80%,中间类型及其缺乏,一般联系型和较强联系型完全没有。本文最后提出了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本原则:发挥优势与弥补缺陷相结合;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服务完善相结合;“引进来”与“输出去”相结合;错位发展与良性竞争相结合。并为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地建设;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合理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次级商贸物流中心;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人才引进活动;建立领导、协商、考核机制,为融入成渝经济区提供有力保障。
熊峙[9](2012)在《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内交通、通信等载体网络不断完善,区域内各城市间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形成一种动态的具有复杂网络关系的经济关联系统。因此,城市网络化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城市经济网络是区域一体化供求运作的空间效应,其网络结构越稳定,城市间经济联系越强,越能促进生产要素的流通和有效配置,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指出要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这标志着成渝经济区即将步入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阶段。研究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不足,分析其城市经济网络的结构缺陷,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方向,对于促进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都极具现实价值。本文结合对国内外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述,分析并总结了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相关概念、内涵、特征、动力机制和阶段演变规律。通过齐夫分维模型对成渝经济区38个节点城市的7个主要经济指标的规模-位序分维值进行了测度,分析了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分形特征,判断出成渝经济区处于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从经济总量、效益、结构三个角度出发构建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38个节点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并结合修正后的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对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的边权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空间经济联系值矩阵。运用社会学网络分析方法,通过Ucinet软件对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以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中心势、凝聚子群关系密度等作为测度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了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的阶段特征——网络紧密性不高、重要联系节点缺乏、次级网络分布不均衡和网络横向联系轴缺乏。最后根据不足提出了优化的方向——加强川渝经济子网络联系、培育重要节点城市、培育次级城市群、强化内部横向联系轴线和加强与外部网络的联系。
蔡学勤[10](2012)在《关于广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广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是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区域竞争日?
二、广安中小畜禽发展势头强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安中小畜禽发展势头强劲(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关于重庆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
(一)统筹发展工业、服务业、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
(二)统筹协调投资、消费、出口,发展引擎进一步做强 |
(三)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
(四)统筹抓好扶贫、就业、社会事业,发展成果进一步共享 |
(五)统筹保卫碧水、蓝天、净土,绿色发展本底进一步厚植 |
(六)统筹实施乡村振兴、城市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
二、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总体考虑 |
(一)宏观形势判断 |
(二)总体要求 |
(三)主要发展目标 |
(四)重大项目安排 |
三、2020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 |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取得决定性胜利 |
(二)深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
(三)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四)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稳增长关键作用 |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
(六)持续提高内陆开放水平,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5)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产业集聚、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效应研究 |
二、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测度与农业产业发展 |
三、生猪养殖户行为与标准化养殖 |
四、产业化组织发展与生猪标准化养殖 |
五、政策扶持与生猪标准化养殖 |
六、简短评述与研究启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来源 |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猪标准化养殖 |
二、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 |
三、产业化组织 |
四、扶持政策 |
五、生猪养殖户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农业区位论 |
二、产业集聚理论 |
三、农户理论 |
四、不完全契约理论 |
五、政策扶持理论 |
第三章 中国生猪养殖业区域布局与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生猪养殖业现状 |
一、养殖总量显着提高、生产性能不强 |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依然不高 |
三、生猪养殖业产业化组织初步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生猪养殖业区域布局分析 |
一、中国各省份生猪养殖业布局情况 |
二、分区域生猪养殖业布局情况 |
三、调研省份生猪养殖业基本情况 |
第三节 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宏观层面分析 |
一、生猪养殖效率低下 |
二、生猪养殖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
三、生猪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
四、生猪标准化养殖的相关制度建设 |
第四节 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现状:微观调查分析 |
一、养殖户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二、养殖户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情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效应研究 |
第一节 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现状与形成因素 |
一、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
二、中国生猪养殖业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增长效应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三、增长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基本模型 |
四、增长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空间溢出效应 |
五、增长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区域差异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环境效应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三、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基本模型 |
四、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空间溢出效应 |
五、环境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区域差异 |
六、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产业集聚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效应的提升:一个拓展性的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织发展、政策扶持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效应研究 |
第一节 组织发展、政策扶持提升生猪标准化养殖的理论分析 |
一、中国生猪养殖户发展标准化养殖面临的困境 |
二、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作用分析 |
三、政策扶持提升生猪标准化养殖的作用分析 |
第二节 组织发展、政策扶持对养殖户标准化养殖程度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组织发展、政策扶持对生猪标准化养殖效益的影响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契约安排研究 |
第一节 契约安排对养殖户标准化养殖采纳程度的影响 |
一、产业化组织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契约安排形式 |
二、受访养殖户的契约安排情况 |
三、研究假设 |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五、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生猪标准化养殖生产决策权安排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生猪标准化养殖定价制度安排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生猪养殖户的履约行为研究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
三、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机理与选择 |
第一节 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的经济机理 |
一、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的两阶段模型 |
二、模仿阶段生猪养殖户采纳标准化养殖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节 养殖户参与生猪标准化养殖的扶持政策选择 |
一、生猪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的分类 |
二、生猪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的比较 |
三、中国生猪养殖业扶持政策实践 |
四、受访养殖户的扶持政策选择 |
五、扶持政策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促进生猪养殖业向优势区域集聚 |
二、提升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增长效应 |
三、促进产业集聚的生猪标准化养殖环境效应的提高 |
四、强化产业集聚发展生猪标准化养殖的空间溢出效应 |
五、优化产业化组织与养殖户的契约关系 |
六、优化政府的生猪标准化养殖扶持政策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内容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情况 |
二、国内研究情况 |
第二节 城市群的相关概念及范畴 |
一、城市群的基本概念与界定 |
二、与都市圈、城市连绵区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三节 城市群发展与空间结构理论 |
一、城市群的发展阶段 |
二、城市群的空间演变 |
三、相关理论 |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城市群发展 |
第五节 极核城市与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
一、极核城市与城市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二、极核城市与城市群的交通联系 |
三、极核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 |
第三章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与定位 |
第一节 成渝城市群发展现状 |
一、成渝城市群区位与资源情况 |
二、成渝城市群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二节 现有规划对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定位 |
一、成渝经济区规划对成渝城市群发展定位的表述 |
二、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成渝城市群发展定位的表述 |
三、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关成渝城市群发展定位的表述 |
第四章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 |
第一节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 |
一、人口空间分布 |
二、经济空间分布 |
三、城镇空间结构 |
四、产业空间布局 |
第二节 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及发展趋势 |
一、构建“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
二、培育发展两大都市圈 |
第五章 成渝城市群的空间联系与发展思路 |
第一节 成渝城市群交通结构网络 |
第二节 成渝城市群经济联系 |
第三节 加强成渝城市群空间联系的思路 |
一、凸显极核城市作用,加强整体协调分工 |
二、深化区域合作,完善城市体制机制 |
三、优化集群发展方式,实现差异化战略 |
第六章 成渝城市群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成渝城市群发展问题与矛盾 |
一、城市群综合实力偏弱,极核城市辐射效应不显着 |
二、城市空间发展不均衡 |
三、产业布局不合理,且结构趋同 |
四、区域政策不协调,管理模式较难突破 |
第二节 成渝城市群发展对策建议 |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辐射能力 |
二、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均衡发展 |
三、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布局 |
四、消除体制障碍,调整管理模式 |
第三节 成渝城市群发展保障机制 |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
二、共同设立发展基金 |
三、加强评估考核 |
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7)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设计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案由及理论基础 |
2.1 案例来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区域公共治理理论 |
2.2.3 政府间合作治理理论 |
2.3 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
2.3.1 典型性 |
2.3.2 代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背景 |
3.2 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举措 |
3.2.1 决策层面的合作情况 |
3.2.2 产业领域的合作情况 |
3.2.3 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合作情况 |
3.2.4 其他领域的合作情况 |
3.3 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成效 |
3.3.1 地方经济实力提升成效 |
3.3.2 地方产业竞争力提升成效 |
3.3.3 地方民生事业发展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决策分析 |
4.1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决策理念的提出 |
4.2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决策内部依据分析 |
4.2.1 邻水的区域位置特征 |
4.2.2 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背景 |
4.2.3 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
4.3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决策外部依据分析 |
4.3.1 国家层面 |
4.3.2 区域经济层面 |
4.3.3 四川本省发展战略层面 |
4.4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决策工具分析 |
4.4.1 制定一系列文件 |
4.4.2 开展一系列专项合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施分析 |
5.1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过程中的合作成本降低举措 |
5.1.1 信息渠道建设 |
5.1.2 经济环境营造 |
5.1.3 基础性服务保障 |
5.2 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过程中的合作收益提高效果 |
5.2.1 第一产业合作 |
5.2.2 第二产业合作 |
5.2.3 第三产业合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对策建议 |
6.2.1 缩小行政层级差异下的对话差距 |
6.2.2 强化省际差异下的对接机制 |
6.2.3 拓展合作的领域 |
6.3 借鉴与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第2章 理论借鉴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借鉴 |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2 地域分工理论 |
2.1.3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
2.1.4 辐射理论 |
2.1.5 核心——边缘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融入”的涵义 |
2.2.2 经济区的概念和特性 |
2.2.3 成渝经济区的形成与范围 |
第3章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背景与意义 |
3.1 达州市的经济概况 |
3.1.1 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2 主要产业概况 |
3.2 达州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
3.2.1 经济增长水平 |
3.2.2 产业结构变动 |
3.3 达州市与成渝经济区内其它城市的经济状况对比分析 |
3.3.1 综合经济实力对比 |
3.3.2 产业结构状况对比 |
3.4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意义 |
3.4.1 有利于避免达州市遭遇经济发展被边缘化的风险 |
3.4.2 有利于弥补达州市经济发展内源性动力的不足 |
3.4.3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城市间分工协作合作共赢 |
第4章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优势条件 |
4.1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外部有利条件 |
4.1.1 成渝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
4.1.2 成、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外辐射 |
4.1.3 四川省与重庆市的政策支持 |
4.2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内部优势条件 |
4.2.1 良好的地理区位 |
4.2.2 便利的交通条件 |
4.2.3 丰富的自然资源 |
4.2.4 独特的旅游资源 |
4.2.5 互补的产业结构 |
4.2.6 互补的地缘经济关系 |
第5章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制约因素 |
5.1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外部制约因素 |
5.1.1 城市间行政区划壁垒 |
5.1.2 其它城市的激烈竞争 |
5.2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内部制约因素 |
5.2.1 支柱产业乏力,微观主体实力不强 |
5.2.2 产业配套落后,投资软环境有待改善 |
5.2.3 教育科技事业投入不足,人才资源稀缺 |
5.2.4 对外经济联系量较弱,强联系型城市缺少 |
第6章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 |
6.1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本原则 |
6.1.1 发挥优势与弥补缺陷相结合 |
6.1.2 硬件设施建设与软件服务完善相结合 |
6.1.3 “引进来”与“输出去”相结合 |
6.1.4 错位发展与良性竞争相结合 |
6.2 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
6.2.1 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基地建设 |
6.2.2 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合理承接产业转移 |
6.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次级商贸物流中心 |
6.2.4 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
6.2.5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大力开展人才引进活动 |
6.2.6 建立领导、协商、考核机制,为融入成渝经济区提供有力保障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局限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 |
(9)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2章 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
2.1 理论基础 |
2.2 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动力机制 |
2.3 区域城市网络化发展的阶段演变规律 |
第3章 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的阶段判断 |
3.1 研究范围界定 |
3.2 成渝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3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
3.4 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4章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节点与边权分析 |
4.1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节点的界定 |
4.2 成渝经济区节点城市位序规模特征 |
4.3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边权的测算 |
第5章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
5.1 网络测度指标 |
5.2 网络结构分析 |
5.3 网络结构缺陷 |
第6章 成渝经济区城市经济网络优化方向 |
6.1 加强川渝经济子网络联系 |
6.2 培育重要节点城市 |
6.3 培育次级城市群 |
6.4 强化内部联系轴线 |
6.5 加强与区外网络的联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四、广安中小畜禽发展势头强劲(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3]关于重庆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N].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日报, 2020
- [4]关于重庆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J].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5]中国生猪标准化养殖发展:产业集聚、组织发展与政策扶持[D]. 钟搏.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5)
- [6]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与发展趋势研究[D]. 何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02)
- [7]政府主导下邻水与重庆加强区域联系的案例研究[D]. 钟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8]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研究[D]. 李明鸿. 西南大学, 2013(12)
- [9]成渝经济区城市网络化发展研究[D]. 熊峙. 重庆工商大学, 2012(01)
- [10]关于广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N]. 蔡学勤. 广安日报, 2012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生猪论文;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中国城市群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