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方法、创造业绩的能力——成为优秀领导者的三个基本要求

讲方法、创造业绩的能力——成为优秀领导者的三个基本要求

一、有能力 讲方法 创业绩——当好一把手的三项基本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润[1](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郝涛[2](2017)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一直困扰着全人类的生存发展。贫困看似只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它也是一个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性问题。那么,如何认识贫困、如何做好消除贫困工作等问题,就涉及到了贫困及消除贫困思想的研究。战胜贫困既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主要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消除贫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扶贫开发工作是影响这个战略任务顺利实现的“短板”,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经常深入贫困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了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对做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渐形成了新时期的扶贫思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习近平扶贫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思想的新局面。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除贫困思想,是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理论渊源。通过对其理论渊源的考察,有助于厘清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生成理路,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及成熟阶段的过程,既受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一定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阶段,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思想观念处于急剧转型中,基层政府出现了自利化倾向,扶贫社会组织发展仍旧缓慢,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都是习近平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深刻影响着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此外,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也跟他本人的人生经历有很大关系,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理论素养、坚定的政治信仰及真挚的为民情怀等,都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习近平扶贫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仅涵盖了科学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成败在于精准、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及激发扶贫开发内生动力等主要内容,还深刻回答了“为何扶”“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四个关键性问题。这一战略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和方法论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思想,是打好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价值方面,习近平扶贫思想既是制定脱贫攻坚方略的行动指南、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武器,也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力量。

裴建[3](2014)在《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缺失与重塑》文中研究表明乡镇政府在我国现行制度下的行政机关中是最基层的行政组织,上对国家、省、市、县(区)行政机关,下对基层的村民自治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在其中工作的公务员的地位自然也不可忽视。他们起到一种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基层执政的具体体现,他们工作的好坏、形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形象。论文第一部分从选题的意义、目的,研究现状的梳理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对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相关前提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文第二部分开头先以公务员、伦理精神、公务员伦理精神的一般内涵为切入点,叙述了在新时期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内涵以及它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内涵主要是更加强调扎根基层的服务意识、更加强调联系群众的人性关怀、更加强调处事公平的精神理念,这种伦理精神的主要内涵有利于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质量,有助于推进乡镇公民参与公民自治。论文的第三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现象,并对出现这些精神缺失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以来,基层乡镇公务员的主流是好的,但有一些理想信念不强的、自身道德修养不高的乡镇公务员,在许多现实诱惑面前便败下阵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德”日益减弱、处理基层问题显失公平、工作进取心严重不足、扎根基层的理念淡漠等等。引起这些缺失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历史、现实的因素,也与公务员自身素质不高、公务员对伦理精神认识不够有关。论文第四部分在以上三个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对如何重塑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新时期特别是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重塑,主要要从四个角度入手:一是要强化乡镇公务员“公德”指标考核的考录制度;二是加强乡镇公务员公平公正行政人格的培训教育;三是要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四是要提高并强化乡镇公务员扎根基层的服务意识。

覃雪梅[4](2012)在《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主力军和主要践行者,农民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新农村建设好坏的关键因素。如何在新时期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他们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不仅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着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乃至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对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下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以推动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在广泛调查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广西的特殊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论文由导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即第1章,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作简要的说明,对相关的概念进行解析,交待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部分:第2章至第9章。第2章介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本章在回顾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新农村建设概况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任务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肯定目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梳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成败与好坏的关键,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做铺垫。第3章对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以史为线,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分别对民主革命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况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进行总结,指出其对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第4章分析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以明确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第5章分析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覆盖广西所有地级市共40个行政村农民抽样调查问卷和农村基层干部访谈调查的统计分析,了解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梳理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为最后对策的提出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第6章分析广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本章首先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其次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是弘扬广西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需要,最后指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广西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呼唤。第7章对广西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本章对广西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条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方法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为探索切合广西实际的行之有效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提供依据。第8章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本章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现实依据,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第9章提出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包括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运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等。结束语部分:对新时期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展望。文章旨在通过对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方面填补我国学术界对民族地区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开展系统研究的空白,丰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我国民族地区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把广西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对策,以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广西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的大众化。

浚嵘[5](2012)在《指挥长》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越野车奔驰在青山怀抱、绿水环绕的山野公路上。"成主任。"青朗无比感激地说,"今天,柳溪乡小学终于奠基了,一年后,七八百山里娃就能搬出破旧校舍,有一个安安稳稳读书的地方了。"青朗说着就从后排座位上欠起身来,双手抱拳,向坐在前排的成主任表达深深谢意,却一个跟头翻过了前排靠背,四仰八叉,双脚蹬在了挡风玻璃上。吓得司机小尚猛踩一脚急刹车,小车却仍向前冲去。成主任感到不妙,一边喊小尚赶快停车,一边用力去扶青朗。小车停住了,却又腾、腾、腾地跳跃起来。成主任几次用力去扶青朗,不仅未抱住,还

欧阳静[6](2010)在《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 ——官僚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乡镇》文中提出本文以乡镇的中心工作及其实践方式为线索,紧紧围绕“乡镇做什么”和“怎么做”来解答“乡镇是什么”,也即乡镇政权的运作逻辑与特性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为此,笔者在中部某省的橘镇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参与式调查,对乡镇政权运作的内容与方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揭示出了乡镇政权运作的逻辑与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回应了国家政权建设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是从官僚制、压力型体制和乡土社会的三元结构中呈现和揭示乡镇运作的逻辑与特性,研究发现,策略主义是乡镇政权运作的基本逻辑,“维控型”政权是乡镇政权的本质特性。乡镇政权的独特性在于,它处于国家与社会的交接处,既列于官僚体制序列末梢,又处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之下,同时又面对一个自下而上的乡土社会。与“完全官僚化”的官僚制不同,乡镇政权组织具有两个显着的特征,是财政资源匮乏,二是基础性权力弱小。在财政资源匮乏和权力弱小的困境下,乡镇以策略主义的逻辑来获取财政资源:通过“放水养鱼”的计划生育增加财政收入;以宅基地审批、小城镇建设为名,从土地中获取财政收入;在“争资跑项”中套取专项资金。这些生存策略虽然不具合法性和正当性,但由于其能有效应对财政资源匮乏的困境,因此成为乡镇的运作逻辑。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是形塑策略主义逻辑的显着力量。压力型体制将“政治锦标赛”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一手“高指标”和一手“乌纱帽”调动官僚体制超常规运作。逐级淘汰的晋升制和层层加码的高指标,最终诱导了处于官僚制最底端的乡镇政权以“不惜成本、不顾代价、不切实际”的策略主义逻辑参与到政治锦标赛的竞争中。乡镇被置于压力型体制的同时又面对一个乡土社会。与理性化、程式化、规范化的城市社会相对照,当前乡村社会并没有发展为一个与现代官僚制相匹配的公民社会,而是仍具“乡土性”:村民行为模式的非程式性、非规则性;村庄社会关联的原子化;村庄权威祛魅化之后的理性不及;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乡土性”形塑了乡镇在乡村治理中的策略主义逻辑,具体体现于乡村治理的运动化、非程式性、形式主义文牍化等运作方式上,以及借用“庄里公家人”和“道上的人”等权力技术上。运作于以上三元结构中的乡镇政权,不得不同时应对以下矛盾: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压力体制的多目标、高指标之间的矛盾;官僚制的资源匮乏、权力衰弱与乡村社会的治理需求之间的矛盾;乡土社会和规范化程式化的官僚制之间的悖论。这些诸多具体的关系与矛盾,共同塑造了乡镇策略主义的运作逻辑与维控型政权的特性。基于乡镇运作的逻辑与特性,本文认为,重塑决定乡镇政权特性的结构,增强乡镇政权的基础性权力,将乡镇建设成具有服务乡村社会能力的制度化官僚体系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首要目标与任务;重建政权运作和制度运行赖以维系的核心价值和基础性规范是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目标。

田先红[7](2010)在《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文中研究表明1990年代中后期至税费改革之前,乡村社会出现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不过,此时期的农民上访问题并没有对基层治理构成太大威胁,主要原因是间接治理模式的维系给乡村基层政权有效应对农民上访问题提供了较好的制度性、结构性条件。税费改革之后,在国家的推动下,乡村治理逐渐从间接治理模式向直接治理模式转换,个体的权利意识被调动起来,而乡村集体权力遭到削弱,乡村干部在干群关系中由原先的优势转为弱势。与此同时,从乡村集体解放出来的农民个体理性过度伸张,谋利型上访在农民上访类型中逐渐凸显,基层政权因无法对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进行区分而影响了信访治理的绩效,农民上访出现新高潮。出于稳定与秩序的考虑,国家通过压力型的信访治理体制强化地方和基层政府的维稳责任,督促其重视信访治理工作,却使得地方和基层政府日益被动,基层信访治理陷入困境之中。在这一背景下,谋利型上访不断蔓延,并形塑出越来越多的上访专业户,上访产业初现雏形。在这个意义上,基层信访治理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上访钉子户治理问题,而裹挟着更为浓厚的治理谋利型上访尤其是上访专业户的色彩。随着信访治理压力的加大,基层政府不得不疲于应对,并将信访维稳工作提升到政治高度。发展与稳定构成当前基层政府的两大任务,二者共同形塑了当前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基层政府不得不以降低合法性为代价,牺牲治理能力。这表明,国家试图通过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实行直接治理模式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渗透与监控,却导致了国家基础权力弱化的意外后果。基础权力的弱化掣肘了专断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使得专断权力与基础权力呈现出并弱的局面。由此,欲推动国家转型、建构现代国家,就不仅需要强化对基层代理人的监控,而且要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再造中间层。而这又要求从根本上增强基础权力的同时,还原专断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让国家权力能够在正常的治理轨道上运作。总之,当前中国的国家政权建设依然面临着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的问题,只是这种进入不是简单的权力下沉,而是如何与乡村社会有效对接的问题,亦即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问题。

张艳莉[8](2008)在《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论析》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农村人口占2/3的农业大国。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作为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而且对农村社会的全面快速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如何引导农民在走向富裕的同时,从思想观念上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党的信心,如何在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既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一)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二)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价值:(一)经济价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前进,(二)政治价值:维护农村政治稳定,促进农村政治进步,(三)文化价值:塑造文明乡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四)生态价值: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文明”,(五)人的发展价值:培育“新型农民”,利于农民全面发展;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原因分析;四、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则与基本路径:(一)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则,(二)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赵江涛[9](2004)在《抓好四项建设 构筑税收工作大思路》文中认为在全球经济环境下,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的税收手段,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城镇城市化、工业布局合理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河南省通过大量实践证明:“一、四、六”税收工作大思路,有效推进了该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地发展和增长,为地方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勇[10](2004)在《重塑权威、重塑核心》文中研究表明

二、有能力 讲方法 创业绩——当好一把手的三项基本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能力 讲方法 创业绩——当好一把手的三项基本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3.研究思路
    4.研究方法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1.1.1 大思政的内涵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1.2.1 就业概念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2.1.1 劳动分工理论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2.3.3 职业锚理论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2.4.1 双元结构理论
        2.4.2 人力资本理论
        2.4.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3.3.1 样本结果分析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4.6.1 责任意识
        4.6.2 就业观念
        4.6.3 就业适应
        4.6.4 就业态度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5.1.1 总体目标
        5.1.2 工作原则
        5.1.3 育人模式
        5.1.4 实施内容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5.3.2 职业素养教育
        5.3.3 职业规划教育
        5.3.4 社会实践教育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贫困
        1.5.2 贫困类型
        1.5.3 贫困线
        1.5.4 我国的贫困线
第2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坚强理论基石
        2.1.1 马克思恩格斯消除贫困思想
        2.1.2 列宁消除贫困思想
    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是直接理论来源
        2.2.1 毛泽东消除贫困思想
        2.2.2 邓小平消除贫困思想
        2.2.3 江泽民消除贫困思想
        2.2.4 胡锦涛消除贫困思想
    2.3 传统文化中的消除贫困思想是深厚理论渊源
        2.3.1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消除贫困思想
        2.3.2 传统社会中的济贫政策仍具有现实意义
第3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现实背景
    3.1 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3.1.1 社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
        3.1.2 中产阶层发展遭遇困境
        3.1.3 阶层固化问题开始凸显
    3.2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3.2.1 懒惰依赖思想严重
        3.2.2 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3.2.3 陈规陋习有所抬头
    3.3 基层政府行为影响扶贫效应
        3.3.1 乡镇干部群体的自利性
        3.3.2 乡镇政府组织的自利性
    3.4 社会组织难以适应扶贫需要
        3.4.1 运转资金较为紧张
        3.4.2 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3.4.3 参与扶贫的力度小
        3.4.4 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4.5 发展环境亟需优化
    3.5 传统扶贫开发方式面临挑战
        3.5.1 扶贫开发对象不精准
        3.5.2 贫困群众参与不充分
        3.5.3 部门之间合作不到位
        3.5.4 专职扶贫队伍不精干
第4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
    4.1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萌芽阶段(1969—1985 年)
        4.1.1“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
        4.1.2 甩掉正定“高产穷县”的帽子
    4.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成长阶段(1985—2002 年)
        4.2.1“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4.2.2 提倡“滴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意识
        4.2.3“增加羊羔断奶后的独立生活能力”
    4.3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完善阶段(2002-2012 年)
        4.3.1“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4.3.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3.3“跳出‘三农’抓‘三农’”
    4.4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成熟阶段(2012—)
第5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
    5.1 科学扶贫思想
        5.1.1 扶贫“切忌喊口号”
        5.1.2 守住“两条底线”
        5.1.3 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5.2 精准扶贫思想
        5.2.1 精准识别
        5.2.2 精准帮扶
        5.2.3 精准管理
        5.2.4 精准考核
    5.3 合力扶贫思想
        5.3.1 构建“大扶贫格局”
        5.3.2 走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这盘棋
    5.4 内源扶贫思想
        5.4.1“扶贫先扶志”
        5.4.2“扶贫必扶智”
        5.4.3“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
        5.4.4 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第6章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及重要价值
    6.1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基本特征
        6.1.1 习近平扶贫思想彰显实践性
        6.1.2 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现科学性
        6.1.3 习近平扶贫思想呈现人民性
    6.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重要价值
        6.2.1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除贫困思想
        6.2.2 丰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思想
        6.2.3 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6.2.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武器
        6.2.5 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缺失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的目的
        (二) 选题的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
        (三) 已有研究不足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第二章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
    一、 乡镇公务员的内涵解析
        (一) 公务员的内涵
        (二) 乡镇公务员的内涵及其特点
        (三) 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内涵
    二、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内涵
        (一) 扎根基层的公仆意识
        (二) 联系群众的人性关怀
        (三) 处事公正的精神理念
    三、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 有助于服务型政府目标的实现
        (二) 有助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 有助于乡镇公民参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推进
第三章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 扎根基层理念淡漠
        (二) 公共道德意识日益减弱
        (三) 处理基层问题显失公平
        (四) 工作进取心不足
    二、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 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空隙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三) 封建宗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四) 乡镇公务员主体自身道德修养的不足
第四章 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重塑的路径思考
    一、 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重塑应该坚持的基本原则
        (一) 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二) 统一性与分层性相结合原则
        (三) 伦理精神重塑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原则
        (四) 专业化建设和伦理精神重塑相结合原则
    二、 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重塑的路径
        (一) 强化乡镇公务员公共道德指标考核的考录制度
        (二) 加强乡镇公务员公平公正行政人格的培训教育
        (三) 健全和完善乡镇公务员工作积极进取的激励机制
        (四) 提高并强化乡镇公务员扎根基层的服务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2.2 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1.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4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3 概念的界定
        1.3.1 新农村建设
        1.3.2 农民
        1.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1.4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2.1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1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2 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况
        2.2.1 任务的提出
        2.2.2 取得的成绩
        2.2.3 存在的问题
    2.3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2.3.1 政策与措施
        2.3.2 取得的成效
        2.3.3 广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
    2.4 当前广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4.1 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位”问题
        2.4.2 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问题
        2.4.3 农民思想政治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问题
        2.4.4 经费不足问题
        2.4.5 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问题
        2.4.6 以城带乡难问题
        2.4.7 农民持续增收难问题
第3章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
    3.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1.1 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3 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1.4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2.1 根据农民状况开展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2.2 围绕土地改革、镇反运动开展阶级观念教育
        3.2.3 围绕抗美援朝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3.2.4 围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3.3 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
        3.3.1 “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2 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3 “四清”运动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3.4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1 拨乱反正时期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2 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3.5 中国共产党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3.5.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
        3.5.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
        3.5.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3.5.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3.5.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
        3.5.6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依据任务和环境变化创新工作方法
第4章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4.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
        4.1.1 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4.1.2 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1.3 为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营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4.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4.2.1 夯实农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障农村政治稳定
        4.2.2 提高农民政治认知,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发展
        4.2.3 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与政治觉悟,引导农民的政治行为
        4.2.4 帮助农民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4.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3.1 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证
        4.3.2 促进新农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4.3.3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4.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创造条件
        4.4.1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4.2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律素质
        4.4.3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4.4 有益于提高农民的心理素质
第5章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5.1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
        5.1.1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的处理
        5.1.2 样本的基本信息
        5.1.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调查分析
        5.1.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比较分析
        5.1.5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5.1.6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结论
    5.2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5.2.1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淡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5.2.2 宣传工作不到位弱化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5.2.3 教育主体缺乏导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薄弱
        5.2.4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缺失削弱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5.2.5 忽视农民群体的差异性导致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5.3 当前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
        5.3.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任务落实不到位
        5.3.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5.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落后
        5.3.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
        5.3.5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
第6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时期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6.1 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6.1.1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广西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6.1.2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广西农民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的必要途径
        6.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善广西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方式
        6.1.4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广西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6.2 弘扬广西精神、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6.2.1 弘扬广西精神的需要
        6.2.2 推进广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6.3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需要
        6.3.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广西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6.3.2 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西农村大众化的前提
        6.3.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6.4 广西农村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呼唤
        6.4.1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6.4.2 农民阶层分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6.4.3 农村环境复杂化呼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第7章 广西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7.1 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7.1.1 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态势
        7.1.2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1.3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广西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
    7.2 广西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
        7.2.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广西带来发展的契机
        7.2.2 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区位优势突显
        7.2.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加快广西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协调与发展
        7.2.4 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与开发加快了广西发展的步伐
        7.2.5 特殊的经济条件给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7.3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特殊性
        7.3.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7.3.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
    7.4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特殊性
        7.4.1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7.4.2 广西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第8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
    8.1 以马克思主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
        8.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8.1.2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8.2 以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为现实依据
        8.2.1 新农村建设的综合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全面性
        8.2.2 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组织性
        8.2.3 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创新性
        8.2.4 新农村建设农民的主体性要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农民为本
    8.3 坚持五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8.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8.3.2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8.3.3 坚持“以农民为本”的原则
        8.3.4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8.3.5 坚持有利于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
    8.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各项建设的关系
        8.4.1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关系
        8.4.2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8.4.3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关系
        8.4.4 处理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系
第9章 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对策
    9.1 以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组织领导
        9.1.1 加强党的领导
        9.1.2 各级党政群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9.1.3 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
        9.1.4 加强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管理和调控
    9.2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9.2.1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9.2.2 注重民族团结教育
        9.2.3 加强民主法制教育
        9.2.4 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9.3 以提高实效性为目的,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9.3.1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9.3.2 创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思路
    9.4 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契机,综合开发运用各种载体
        9.4.1 积极创造活动载体
        9.4.2 有效利用管理载体
        9.4.3 充分运用文化载体
        9.4.4 大力发展大众传媒载体
        9.4.5 有效运用网络载体
    9.5 以新农村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9.5.1 不断完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制
        9.5.2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9.5.3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预警机制
        9.5.4 建立健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检验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 ——官僚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乡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中心主题与问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3 策略主义:理解乡镇运作逻辑的新模式
    1.4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1.5 相关概念与表述框架
2 乡镇运作的组织结构与权力体系
    2.1 乡村干部的官僚化
    2.2 官僚制的非官僚制设置
    2.3 拟家庭化的权力结构:"公婆制"
    2.4 基础性权力与"名""实"分离的乡镇结构
3 资源匮乏型官僚制与乡镇的策略生存
    3.1 "一届政府一届财政"
    3.2 "争"资"跑"项
    3.3 作为财政资源的土地与人口
    3.4 资源匮乏下的官僚化与基层政权的运作逻辑
4 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行政
    4.1 招商引资:"优惠"、"服务"与"数字游戏"
    4.2 迎检:"布景"与"共谋"
    4.3 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
5 乡土性与乡镇的策略治理
    5.1 计划生育:从"暴风骤雨"到"依法行政"
    5.2 新农村建设:"官动民不动"
    5.3 "综合治理":文牍化与事件性治理
    5.4 "乡土性"与乡镇政权特性
6 乡土政治与乡镇的策略控制
    6.1 富人:最理想的村干部
    6.2 选举前:内部整合
    6.3 选举:精英、乡镇和村民的各自逻辑
    6.4 乡镇"控制":实现秩序
7 官僚制中的晋升与"关系"
    7.1 "明"规则:干部选拔的官僚化
    7.2 潜规则:干部选拔的"关系化"
    7.3 规则替代:镶嵌于社会关系中的基层政权
8 官僚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乡镇
    8.1 乡镇工作立体图和乡镇立体图
    8.2 策略主义和"维控型"政权
    8.3 乡镇政权特性与国家政权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人物一览表
1 导论
    1.1 问题缘起
    1.2 国家基础权力:乡村政治研究的新框架
    1.3 从社会中心到国家中心: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
    1.4 田野、方法与概念
    1.5 篇章结构
2 1990年代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1 间接治理模式的式微
    2.2 维权型上访主导的信访小高潮
    2.3 波澜不惊:1990年代末至税改前的基层信访治理
    2.4 小结
3 税费改革后的基层信访治理
    3.1 直接治理模式的兴起
    3.2 基层政权治理能力的弱化
    3.3 谋利型上访的凸显与农民上访新高潮
    3.4 基层信访治理转型及困境
    3.5 小结
4 基层信访治理中的纷争与共谋
    4.1 信访治理中的县乡关系
    4.2 乡镇内部的信访治理机制
    4.3 信访治理中的乡镇政府与司法所
    4.4 信访治理中的乡村关系
    4.5 小结
5 治理上访钉子户
    5.1 上访钉子户的日常治理
    5.2 包保责任制:通过身体的监控
    5.3 特殊时期的信访治理
    5.4 谋利型上访的蔓延与"上访产业"的雏形
    5.5 小结
6 发展与稳定的张力:基层政府的平衡术
    6.1 发展主义取向的乡镇政府
    6.2 发展主义的后遗症:稳定的隐患
    6.3 混混的渗透与基层政权合法性的流失
    6.4 小结
7 结论
    7.1 乡村治理转型与基层信访治理困境
    7.2 重新找回意识形态
    7.3 技术治理的困境
    7.4 并弱的专断权力和基础权力
    7.5 国家转型的政治学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2007年余陵区信访工作考评细则
附录3 矛盾纠纷事项排查表(一事一表)
附录4 桥镇领导接访登记表
附录5 桥镇2007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
附录6 关于农村退职妇女干部请求晚年生活补助等的
附录7 贯彻落实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会议精神
附录8 桥镇信访工作责任制
附录9 桥镇事业单位改革实施方案
附录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
附录11 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8)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一) 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
    (二) 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价值
    (一) 经济价值: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稳步前进
    (二) 政治价值:维护农村政治稳定,促进农村政治进步
    (三) 文化价值:塑造文明乡风,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四) 生态价值: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生态文明”
    (五) 人的发展价值:培育“新型农民”,利于农民全面发展
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1. 农民群体信仰缺失,缺乏理想坚定性和行动统一性
        2. 教育队伍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和广泛性
        3. 教育目标定位不当,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
        4. 教育内容陈旧空洞,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5. 教育载体单一落后,缺乏多样性和先进性
        6. 教育方法单调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原因分析
        1. 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基础
        2. 教育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
        3. 认识偏颇,重视不够
        4. 投入不足,绩效性差
        5. 社会转型,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大
四、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则与基本路径
    (一) 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则
        1. 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根本
        2. 以落实各种制度、机制为关键
        3. 以加强各级领导为重点
        4. 以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保证
        5. 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落脚点
    (二) 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1.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搞好各种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2.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 教育目标准确定位,明确层次性和针对性
        4.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感和实效性
        5. 丰富教育载体,整合多样化的载体资源
        6. 创新教育方法,保证教育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有能力 讲方法 创业绩——当好一把手的三项基本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2]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 郝涛. 湖南大学, 2017(06)
  • [3]新时期乡镇公务员伦理精神的缺失与重塑[D]. 裴建.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4]广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覃雪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4)
  • [5]指挥长[J]. 浚嵘. 中国作家, 2012(18)
  • [6]策略主义与维控型政权 ——官僚化与乡土性之间的乡镇[D]. 欧阳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7]息访之道 ——国家转型期的桥镇信访治理研究,1995-2009[D]. 田先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8]新农村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论析[D]. 张艳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08(10)
  • [9]抓好四项建设 构筑税收工作大思路[J]. 赵江涛. 领导决策信息, 2004(18)
  • [10]重塑权威、重塑核心[D]. 刘勇.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讲方法、创造业绩的能力——成为优秀领导者的三个基本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