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压氧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布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1](2021)在《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在不同干预手段(电针、丰富康复训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不同治疗时程(3 d、7 d、14 d)下,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脑皮质区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表达的影响,探讨缺血侧神经结构和功能恢复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探究其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方法:1.购入SPF级雄性SD大鼠20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编号,随机选取36只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参照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144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电针联合丰富康复组(简称针康组),每组36只。根据治疗时程的长短,将上述五组大鼠再分为3 d、7 d、14 d三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2.治疗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于造模麻醉清醒后(约术后4 h)进行干预治疗,1次/d,分别连续治疗3 d、7 d、14 d。电针组大鼠选取“百会”“水沟”穴和左侧“后三里”“曲池”穴进行电针刺激;丰富康复组大鼠置于丰富康复环境,并辅以康复训练;针康组大鼠先进行丰富康复训练,完成后休息10 min,电针“百会”“水沟”穴和左侧“后三里”“曲池”穴。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大鼠常规饲养,只进行同等条件下抓取、固定,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3.分别于4 h、3 d、7 d、14 d运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测定各亚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于5 min、3 d、7 d、14 d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各亚组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各亚组缺血侧大鼠脑皮质区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亚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CD34+阳性细胞数,用Weidner法计算缺血侧脑皮质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Western Blot、RT-q PCR检测各亚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改良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在术后四个不同时程(4 h、3 d、7 d、14 d)下,假手术组大鼠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大鼠较假手术组术后四个同时程下评分均显着增高(P<0.01),且随着治疗时程的延长,评分逐渐呈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在4 h、3 d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评分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术后4 h、3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7 d、14 d后,针康组评分显着低于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上述四个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四个时程(5 min、3 d、7 d、14 d)r CBF正常且平稳;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术后四个时程r CBF均显着降低(P<0.01),并且随着治疗时程延长,r CBF逐渐呈上升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在5min、3 d时r CBF差异无显着性(P>0.05),治疗7 d、14 d后r CBF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针康组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r CBF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术后5 min r 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程为3 d、7 d、14 d时,针康组r CBF均显着高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大鼠在上述四个相同时程(4 h、3 d、7 d、14 d)比较,r CB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侧皮质区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大鼠于术后3 d、7 d、14 d缺血侧皮质区神经细胞形态正常,结构完整,排列整齐且紧密,细胞周围间隙无水肿,无炎症细胞浸润现象。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3 d均表现为细胞结构疏松呈网状,排列紊乱稀疏,大量神经细胞固缩、变性坏死,间质水肿明显。毛细血管肿胀变形明显,胶质细胞增生,核仁深染等情况,且四组在光镜下脑病理学表现未见明显差异;较术后3 d比,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7 d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相比,三组治疗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脑组织间质水肿、细胞结构、排列情况均明显减轻,修复较好,针康组改善最为显着;较术后3 d、7 d比,四组(模型组、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于术后14 d脑组织损伤程度显着减轻。与模型组比,治疗组的缺血皮质区内细胞结构较清晰,形状较规则,排列较有序,间质水肿减轻明显,其中针康组改善情况最为明显。4.缺血皮质区微血管密度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三个不同治疗时程(3 d、7 d、14 d)缺血侧皮质区MVD未有显着变化,均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程较同时程假手术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MVD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缺血侧皮质区MVD均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MVD增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上述三个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假手术组在三个时程下(3 d、7 d、14 d)大鼠脑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三个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三个相同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HIF-1α、VEGF、EPO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下HIF-1α、VEGF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14 d两个时程下,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EPO蛋白表达量未见明显差异,但在治疗时程为7 d时,丰富康复训练组EPO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电针组(P<0.01)。6.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假手术组大鼠在术后三个时程(3 d、7 d、14 d)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未见明显改变,仅有少量表达;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在术后三个相同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丰富康复组、针康组大鼠在三个时程缺血皮质区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与电针组、丰富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治疗3 d、7 d、14 d后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极显着性(P<0.01);电针组与丰富康复组比较,在3 d、7 d、14 d三个时程下HIF-1αmRNA、VEGFmRNA、EPOmRNA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丰富康复训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均是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手段,能有效改善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增加局部脑血流量,促进神经细胞结构的恢复,使新生毛细血管数目增多。与电针、丰富康复训练单一疗法比较,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疗法效果更为显着,且在14天内,治疗时程与治疗效果呈正相关。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对MCAO大鼠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是早期介入进一步激活了HIF-1α蛋白和基因表达,进而激活了HIF-1α下游因子VEGF、EPO的表达,介导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发挥着脑保护作用。
李苗苗[2](2020)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不同时间窗(24h、3d、7d)神经功能评分及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拟从蛋白水平探讨头穴丛刺法对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每组各18只。每个组又根据不同时间窗分为24h组、3d组、7d组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B组、C组、D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对大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制备,A组进行假手术模型制备。C组大鼠在MCAO术后用头穴丛刺法按照24h、3d、7d不同时间窗进行干预。D组大鼠在MCAO术前用头穴丛刺法连续干预7天。A组、B组不进行治疗干预。在大鼠醒后4h及24h、3d、7d各个不同时间窗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术后评分。在大鼠海马组织取材后,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大鼠造模后4h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显示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神经功能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取材前,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神经功能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在24h、3d、7d各时间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神经功能评分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24h、3d、7d各时间窗神经功能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组间比较:在MCAO术后24h,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3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CAO术后7d,与假手术组(A组)相比较,模型组(B组)MBP表达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C组)、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B组)相比较,针刺组(C组)MBP表达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预处理组(D组)MBP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24h、3d、7d三个时间窗,发现针刺组(C组)随着治疗时间的增长MBP表达含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及针刺预处理组(D组)在24h、3d、7d三个时间窗表达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头穴丛刺法能够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对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且在大鼠造模前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对神经功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作用逐渐减弱,在造模后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效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加强。2.大鼠在MCAO造模术后MBP表达明显增多,经过头穴丛刺法干预能够下调MBP的表达,提示头穴丛刺法可能通过下调MBP的表达稳定髓鞘的结构,从而对脑组织起到保护的作用,且在造模前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预处理能够在早期起到治疗作用,在造模后对大鼠进行头穴丛刺干预其针刺效应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挥治疗作用。
王艳秋[3](2020)在《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脑缺血后可以一定程度的刺激脑内内源性神经发生,参与缺血后的自发性修复,但是内源性神经发生并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成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因此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的关注与研究逐渐增多。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川芎嗪(TMP)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及NSCs向缺血损伤区定向迁移有明显促进作用。SDF-1/CXCR4是经典的促进干细胞迁移的调控通路,Nrf2作为正性调节因子能够促进SDF-1的受体CXCR4的转录来促进骨髓干细胞迁移。本研究通过观察TMP联合移植NSCs对MCAO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基于干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探讨TMP联合移植NSCs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使用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缺血后90min后再灌注。造模成功的大鼠按照神经功能评分随机分层分为模型组(Model)、川芎嗪(TMP)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组、TMP联合NSCs移植组。同时设立伪手术(Sham)组做为对照。TMP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次日进行腹腔注射给药TMP 40mg/kg,1次/d;NSCs移植组及TMP+NSCs移植组术后3天向缺血侧纹状体移植NSCs 3*107个/只。术后3d及取材前3d连续腹腔注射50 mg/kg BrdU。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NSS)、肌力测验、网格行走、旷场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来考察TMP对大鼠神经功能和行动能力的改善;免疫荧光法检测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分布情况观察N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情况;PKH26+染色检测移植的NSCs的存活及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SDF-1、CXCR4的蛋白表达及信号通路Nrf2、KEAP1、HO-1、NQO1的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XCR4、SDF-1、VEGF和NGF基因的mRNA水平,研究NSCs发生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修复效果评价:与伪手术组相比,缺血后MCAO模型大鼠体重、肌力、旷场行动能力明显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升高,缺血病变对侧前肢错步指数升高,游泳静止时间变长,证明我们成功复制MCAO模型。TMP、NSCs移植、TMP+NSCs移植治疗后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降低,肌力恢复,行动能力提升,错步指数下降,游泳时间增加,尤其以TMP+NSC移植组的治疗效果最佳。2.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外源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法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NSCs成功注射到纹状体并存活;而且除移植位点外,在附近也可以观察到PKH26阳性的细胞,提示存活的NSCs发生一定范围的迁移,且TMP+NSCs移植组迁移细胞数量更多、迁移距离更远。同时我们还检测了 PKH26分别与NeuN、GFAP双标的细胞,并没有发现双标阳性的细胞,提示移植到脑内的NSCs在目前检测范围内,未发现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3.TMP联合NSCs移植对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分化的影响:缺血后,与伪手术组比较模型组 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有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TMP、NSCs移植单独治疗以及两者联合组的BrdU+、BrdU+/DCX+、BrdU+/NeuN+、BrdU+/GFAP+细胞数均明显升高,且以联合治疗组最明显。4.TMP和NSCs移植对Nrf2/HO-1/CXCR4通路的影响: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的CXCR4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升高,同时三个治疗组Nrf2、HO-1、NQO1的蛋白表达上调、KEAP1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TMP组、NSCs移植组和TMP+NSCs移植组可以上调SDF-1、CXCR4、VEGF、NGF基因。研究结论:1.TMP、NSCs移植以及TMP联合NSCs移植均可改善MCAO模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尤以TMP联合NSCs移植作用最佳;2.提高移植到MCAO模型脑内NSCs的存活、迁移和分化,为TMP联合NSCs移植治疗MCAO模型大鼠的作用途径之一;3.促进脑区神经营养因子分泌,改善脑内微环境,并促进内源性NSCs增殖、迁移和分化,为TMP与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的另一重要途径;4.激活Nrf2/HO-1/CXCR4通路,可能是TMP联合NSCs移植促进内源神经发生以及外源移植性NSCs存活、迁移和分化的部分作用机制。
林小龙[4](2020)在《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目的:既往研究表明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在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中参与抗氧化、抗炎症、抗凋亡。但是2-BFI在脊髓损伤模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探讨2-BFI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潜在作用。方法: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参照既往文献,建立了脊髓损伤大鼠实验模型。将大鼠麻醉后俯卧位固定置于专用手术台上。取后正中切口,从T10椎板到T12椎板行椎板切除术,充分暴露脊髓。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对照组及实验组大鼠利用70g闭合力Yasargil动脉瘤夹钳夹脊髓60秒,损伤成功的指标包括局部脊髓出现红肿、压迫后双后肢立即抽动、大鼠清醒时双侧后肢麻痹。药物注射(2-BFI腹腔注射3 mg/kg或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所有大鼠在造模后第1、2、3、7、14、21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神经功能评估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神经功能评分量表,评分范围从0分到21分。结果:SCI大鼠运动神经功能采用BBB运动能力评定量表进行评定。假手术组术后即刻、术后1-3天、7天、14天、21天得分均为21分。在SCI发生后第1天,对照组和实验组的BBB运动能力评分均迅速下降,分别为0.17±0.41及0.17±0.41,相对于假手术组,两组的BBB评分呈显着性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虽然在SCI发生后第3天,实验组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1.09及1.33±0.82,但两组之间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SCI发生后第7天,实验组的BBB评分则高于对照组,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33±0.52及3.33±0.52,p<0.05)。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SCI发生后第14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17±0.98及4.67±0.822,p<0.05)。将观察期延迟到SCI发生后的第21天,实验组的BBB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8.00±1.10及 6.17±0.98,p<0.01)。结论:通过2-BFI处理后SCI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腹腔注射2-BFI(3mg/kg)后可显着改善SCI后BBB神经功能评分,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第二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2-BFI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SCI+vehicle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SCI+2-BFI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 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1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 blot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使用ELISA试剂盒,对脊髓组织样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进行检测。FJB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的细胞坏死和凋亡。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SOD和GPx活性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SOD和GPx活性在使用2-BFI后明显升高(P<0.05)。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Bax蛋白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 19和p 17)明显升高,Bcl-2蛋白水平明显降低(P<0.01和P<0.05)。而2-BFI的应用显着提高了 SCI后Bcl-2蛋白水平(P<0.01),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p19和p17)都被下调。与此同时,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Bcl-2/Bax比值在SCI后明显降低,而在使用2-BFI后,实验组较对照组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假手术组脊髓切片未见FJB阳性或TUNEL阳性细胞,然而在对照组中可见大量FJB阳性细胞和TUNEL阳性细胞,使用2-BFI治疗后FJB阳性细胞和TUNEL 阳性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和P<0.01)。结论:2-BFI的应用上调SOD和GPx的活性,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下调Bax蛋白和cleaved caspase3(p17和p19)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其神经保护作用。此外,FJB染色和TUNEL染色显示细胞坏死和凋亡水平降低也佐证了 2-BFI的神经保护作用。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2-BFI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坏死来减轻脊髓损伤,从而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第三部分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目的:本部分实验采用钳夹法建立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证实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2-(-2-benzofuranyl)-2-imidazoline,2-BFI)是否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引起下游抗氧化、抗凋亡相应蛋白变化从而保护神经细胞。方法:根据第二部分实验结果的进一步延续,采用动脉瘤夹钳夹脊髓的方法造模。实验用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假手术组(Sham组);(2)对照组(SCI+vehicle组);(3)实验组(SCI+2-BFI组)。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每日2次,共3日;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2-BFI溶液,剂量为3mg/kg,每日2次,共3日。药物注射由一名对实验分组不熟悉的研究人员进行。假手术组仅仅行T10-T12椎板切除术,暴露脊髓而不引起脊髓损伤为标准。在脊髓损伤后第3天,所有大鼠均行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100mg/kg)深度麻醉并处死。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立即取出并置于冰面上用200ml4℃0.9%生理盐水灌洗。Westernblot检测Nrf2、HO-1和NQO1蛋白。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定位Nrf2蛋白,观察损伤部位周围脊髓组织神经元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Nrf2表达量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无论Nrf2蛋白还是HO-1蛋白都有明显升高(P<0.01),而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NQO1蛋白表达降低(P<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Nrf2和HO-1进一步显着升高(P<0.01)。但对照组与实验组NQO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rf2蛋白无论在神经元细胞还是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假手术组(P<0.01)。此外,实验组神经元细胞内、星形胶质细胞内Nrf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2-BFI处理增加了 Nrf2蛋白和HO-1蛋白的表达,表明2-BFI可激活Nrf2/HO-1信号保护脊髓损伤后的神经细胞。总之,这些结果为2-BFI通过激活Nrf2/HO-1信号通路减轻脊髓损伤,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证据。
陈浩[5](2020)在《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论文通过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大鼠,采用电针针刺其百会穴、印堂穴、双侧足三里穴,明确电针具有促进PRG5蛋白表达,抑制Rho A蛋白表达,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的损伤,并对神经功能有修复作用,为临床运用电针治疗脑缺血提供新的基础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10-12周龄,体重300±40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开始实验。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复制组,其中假手术组6只,模型复制组24只。参照Zea Longa线栓法,并加以改良,进行模型复制,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其中假手术组只剥离动脉,不进行栓塞。造模后按照Longa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神经功缺损能评分(剔除死亡及0分、4分大鼠),把造模成功的模型复制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大鼠选取百会穴、印堂穴、双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干预,对照组以及假手术组只作同等时间的捆绑束缚,不电针。每次10min,每24h一次,连续2周。干预结束后,再一次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结束后,进行胶粘剂去除实验。最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取出脑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免疫组化法、免疫荧光法对大鼠缺血脑组织中的PRG5及Rho A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造模之后,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没有出现神经功能损伤;模型复制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神经功能损伤,造模成功。经过2周干预之后,与假手术组相比,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相比,电针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2.胶粘剂去除实验:在进行电针干预2周之后,胶粘剂去除实验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电针组所花费时间显着长于假手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所花费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Western blot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Rho 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水平上调,Rho A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4.免疫组化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Rho A阳性细胞数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阳性细胞数显着上调,Rho A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5.免疫荧光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Rho A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上调(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上调,Rho A平均光密度值显着下降(P<0.01)。结论:1.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有明显改善,对脑缺血组织有保护作用。2.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可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运动功能。3.电针百会、印堂、足三里穴,能提高缺血脑组织内PRG5蛋白表达,降低Rho A蛋白表达,可减轻脑中风后神经功能的损伤,并能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张帆[6](2020)在《MBP基因多态性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关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ACMP)后幸存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 after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DEACMP),它是一种严重的器质性精神病,在ACMP患者中发病率为10%30%,患病后病情重、并发症多、恢复慢、预后差。结合国内外对DEACMP患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疾病发展规律、神经影像、血液及脑脊液生化水平等研究结果,发现遗传因素与本病发病有关。本研究根据本课题组前期所筛选出的与DEACMP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有关联的基因位点,结合DEACMP的病理特点,对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基因的有关SNPs位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对DEACMP的发病机制进行探究,希望在DEACMP的预测、预防和诊断方面获得新证据。目的研究MBP基因SNPs位点(rs470555、rs470724、rs4890785、rs595997、rs76452994、rs921336)与DEACMP的相关性,探究与DEACMP发病相关的遗传易感基因。方法1.研究对象为2006年11月-2019年4月豫北地区汉族患者,其中ACMP患者均符合《国家职业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标准》(GBZ23-2002)诊断ACMP的标准。DEACMP患者均符合赵向智等及《内科学》(第八版)诊断DEACMP的标准。我们共收集DEACMP患者416例,ACMP患者785例。其中,rs470555位点纳入ACMP患者780例(女性365例,男性415例),DEACMP患者415例(女性172例,男性243例)。rs470724位点共纳入ACMP患者779例(女性367例,男性412例),DEACMP患者416例(女性172例,男性244例)。rs4890785位点共纳入ACMP患者784例(女性369例,男性415例),DEACMP患者415例(女性172例,男性243例)。rs595997位点纳入ACMP患者781例(女性368例,男性413例),DEACMP患者414例(女性172例,男性242例)。rs76452994位点纳入ACMP患者783例(女性368例,男性415例),DEACMP患者415例(女性172例,男性243例)。rs921336位点纳入ACMP患者784例(女性369例,男性415例),DEACMP患者415例(女性172例,男性243例)。纳入研究的全部患者年龄均≥40岁。2.研究对象均采集EDTA抗凝外周血标本3ml,在-80℃冰箱中保存备用。ACMP患者在抢救治疗清醒后24小时内采血,DEACMP患者在住院的第二天68AM采血。使用TIANGEN公司的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离心柱型)进行外周血标本的DNA提取。3.在本课题组前期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检索的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后,筛选出6个与DEACMP相关的MBP基因的SNPs位点(rs470555、rs470724、rs4890785、rs595997、rs76452994、rs921336)作为检测基因位点,使用Sequenom公司MassArray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技术进行MBP基因多态性与DEACMP的遗传相关性验证。4.获得的各位点数据均采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方法检验是否符合Hardy-Weinderg平衡定律的基因型分布,对于组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检验;以上统计均在SPSS 19.0统计软件上进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判定。结果1.MBP基因rs470555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470555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AA vs AT P=0.915,OR=0.986(0.761,1.277),AA vs TT P=0.796,OR=1.049(0.731,1.504);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992,OR=1.001(0.786,1.276);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826,OR=0.974(0.766,1.237);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747,OR=1.056(0.756,1.47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470555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MBP基因rs470724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470724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CC vs CT P=0.713,OR=0.953(0.737,1.232),CC vs TT P=0.674,OR=1.084(0.748,1.566);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883,OR=0.982(0.772,1.249);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582,OR=0.935(0.735,1.188);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556,OR=1.109(0.785,1.5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470724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MBP基因rs4890785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4890785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CC vs CT P=0.851,OR=1.024(0.797,1.316),CC vs TT P=0.166,OR=1.488(0.846,2.619);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594,OR=1.068(0.839,1.359);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967,OR=0.995(0.777,1.273);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169,OR=1.475(0.845,2.5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4890785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MBP基因rs595997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595997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AA vs AG P=0.112,OR=1.259(0.947,1.673),AA vs GG P=0.531,OR=1.116(0.793,1.570);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159,OR=1.213(0.927,1.587);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136,OR=1.199(0.944,1.522);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788,OR=0.961(0.722,1.28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595997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MBP基因rs76452994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76452994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CC vs CG P=0.001,OR=1.587(1.198,2.102);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001,OR=1.564(1.193,2.051);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001,OR=1.572(1.188,2.0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CC vs GG P=0.429,OR=1.363(0.630,2.947);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608,OR=1.222(0.567,2.6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76452994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性别分组,男性rs76452994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ACMP组与DEACM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女性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MBP基因rs921336位点: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模式下进行DEACMP发病与rs921336基因型的关联性分析结果如下:对于显性遗传模型,P=0.012,OR=1.362(1.071,1.733);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GG vs GT P=0.018,OR=1.355(1.053,1.744);对于超显性遗传模型,P=0.048,OR=1.273(1.002,1.6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共显性遗传模型,GG vs TT P=0.111,OR=1.394(0.925,2.101);对于隐性遗传模型,P=0.366,OR=1.196(0.811,1.7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s921336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ACMP组与DEACMP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性别分组,男性和女性的rs921336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ACMP组与DEACMP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在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模式下,MBP基因rs921336/T与DEACMP发病的风险相关。2.在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显性遗传、超显性遗传模式下,MBP基因rs76452994/G与DEACMP女性患者发病的风险相关。3.在四种遗传模式下MBP基因的4个SNPs位点(rs470555、rs470724、rs4890785、rs595997)均与DEACMP的发病无相关性。
叶待君[7](2020)在《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应用于心肺复苏术后脑复苏患者治疗时机和疗程对于疗效的影响,为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临床回顾性病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共选取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急救医学科(ICU病房)于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接诊的心脏骤停患者,经心肺复苏术成功抢救后行脑复苏治疗,共219例。根据是否接受高压氧治疗,分为治疗组89例,对照组130例(E组)。所有患者收治后即开始使用脑复苏常规药物治疗,其中治疗组是在常规疗法基础上给予不同介入时机高压氧治疗,并依据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分为4个亚组,即患者抢救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1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A组)、1372h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B组)、37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C组)、721d内高压氧介入治疗组(D组)。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疗程后(1、2、3个疗程)的格拉斯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ion electro encephalogram,aEEG)变化,分析不同介入时机、不同疗程HBO治疗对脑复苏的影响。结果:(1)组间比较:(1)在治疗前,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1疗程、2疗程、3疗程时,HBO治疗组各组(A组、B组、C组、D组)分别与对照组(E组)的GCS评分及aEEG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1)不同的介入时机HBO对于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HBO治疗不同疗程对GCS评分及aEEG评分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不同疗程间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GCS评分及aEEG评分随着HBO疗程增多而增加。结论:(1)HBO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脑复苏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2)在3个疗程内,随着HBO治疗疗程的增加,脑复苏的疗效越来越显着。(3)在21d内,HBO治疗介入时机的早晚对脑复苏疗效无明显影响。
刘智美[8](2020)在《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通脑丸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量表、血清指标的变化,客观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选取的8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均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合用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观察患者中医症候评分及各项量表评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脂四项HCY、hs-CRP水平,并将两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各项量表评分与实验室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与治疗组之间具有可比性,可进行后续的临床观察;2.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5%、92.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与中医症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80%,且2组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治疗该病的临床与中医症候疗效优于脑心通胶囊;3.各项量表评分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而ADL评分、FMA评分均升高,2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组间进行比较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对该病的治疗效果较脑心通胶囊的效果更佳;4.实验室指标的比较: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血清HCY、hs-CRP、TC、TG、LDL-C水平降低,血清HDL-C水平升高,治疗前后的2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HCY、hs-CRP水平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组间的血清血脂四项水平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通脑丸与脑心通胶囊在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血脂方面疗效相当,而在抗炎、抗氧化方面通脑丸优于脑心通胶囊。结论:通脑丸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各项量表评分;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HCY、hs-CRP水平,无明显毒副作用。
昝兴淳[9](2019)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MCAO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VEGFR2/bFGF/CD34+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康法(即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等效应机制,探讨针康法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管新生的可能机制,为丰富临床干预手段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1.将165只雄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清洁级)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7)和造模组(n=148),造模组参照Zea Longa等复制右侧MCAO模型。术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剔除模型失败和死亡大鼠30只,将造模成功后的大鼠完全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康组、电针组、康复组各27只。2.术后4h,针康组、电针组开始给予常规电针干预,穴位选取“水沟”、“百会”、“内关”,针康组、康复组进行丰富的康复环境(给予声、光、色彩等)刺激和康复运动训练,每日1次,每治疗7d休息2d。MCAO模型组、假手术组不予治疗。3.五组动物分别干预1、3、7、14d使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NSS)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laser-Doppler flowmetry,LDF)检测各组动物插线后5min,干预3、7、14d时大鼠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于干预3、7、14d分别进行TTC染色测量各组急性MCAO大鼠脑梗死体积;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测定CD34+表达,随即用Weidner法计数缺血半暗带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应用Western blot、RT-qPCR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oter-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CD34+在各组大鼠脑梗死区域海马组织中蛋白、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1.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术后,假手术组1、3、7、14d大鼠的mNSS均为0分,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四个时间点mNSS均降低(P<0.01),即造模成功;针康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3、7、14d四个时间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1、3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1d时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mN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7、14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局部脑血流量(rCBF)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四个时间点(插线后5min、3、7、14d)大鼠的rCBF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干预3、7、14d明显恢复(P<0.01);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插线后5min、干预3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插线后5min、干预3d时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14d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术后四个时间点rCB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梗死体积测算(TTC染色法)TTC染色后,缺血区与正常组织的界限清晰呈现苍白色,额、顶、颞叶以及基底节区可出现梗死。假手术组术后三个时间点(3、7、14d)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均为0分,且三个时间点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均高于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差异表明造模亦是成功;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7、14d时缺血侧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1);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7、14d时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梗死体积减少(P<0.01);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干预3、7、14d时脑梗死体积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干预3、7、14d时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D34+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在光镜下仅见极少量棕黄色染色的CD34+阳性表达,模型组大鼠在镜下可见脑缺血区周围出现一定数量CD34+阳性表达,但数目较少。而治疗组在光镜下可看到染色清晰的CD34+阳性表达,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数目也在逐步增加,其中,针康组相较于电针组、康复组趋势更为明显。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三个时间点(3、7、14d)大鼠的CD34+阳性细胞均表达(P<0.01);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7、14d时CD34+阳性细胞数量表达显着增多(P<0.01);电针组、康复组与模型组比较,干预3、7、14d时CD34+阳性细胞数量表达增高(P<0.01或P<0.05);电针组与康复组比较术后三个时间点CD34+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2/bFGF/CD34+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7、14d大鼠缺血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CD34+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干预3、7、14d时大鼠缺血侧VEGF/VEGFR2/bFGF/CD34+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干预3、7、14d时模型组与电针组、康复组VEGF/VEGFR2/bFGF/CD34+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干预3、7、14d时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VEGF/VEGFR2/bFGF/CD34+的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或P<0.05);6.RT-qPCR检测VEGF/VEGFR2/bFGF/CD34+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术后3、7、14d大鼠缺血侧VEGF/VEGFR2/bFGF/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干预3、7、14d时大鼠缺血侧VEGF/VEGFR2/bFGF/CD34+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干预3、7、14d时模型组与电针组、康复组VEGF/VEGFR2/bFGF/CD34+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干预3、7、14d时针康组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VEGF/VEGFR2/bFGF/CD34+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高(P<0.01)。结论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促进急性局灶性脑缺血(MCAO)大鼠神经功能重建、改善局部脑血流量,且联合疗法优于单纯电针疗法与康复疗法。2.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够减少急性MCAO大鼠梗死灶体积,且联合疗法优于单纯电针疗法与丰富康复疗法。3.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能够促进急性MCAO大鼠缺血半暗带区VEGF、VEGFR2、bFGF、CD34+的表达,从而增加微血管密度,可能通过加速微血管新生促进内皮祖细胞归巢,从而促进微血管的新生,这可能是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法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重塑的相关机制之一。
施昱丞[10](2007)在《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近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该类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基本病因之一,而血脂代谢紊乱可致动脉粥样硬化,这在国内外许多研究报道中已证实;血脂异常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是引起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是导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害因素;高脂血症约占整个脑卒中发病率的1/3,因此,降低血脂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脑血管病患者大多有高脂血症,而高脂血症患者在脑卒中后,会因原本的血脂代谢紊乱,更加重脑缺血后损伤,比单纯性脑缺血损伤更严重;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就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寻找适当有效的早期干预防治措施是针灸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方法:(1)首先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造成高脂血症大鼠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八组,电针术前干预及脑缺血后全程治疗;(2)应用生化法观察高血脂大鼠脑缺血后血脂四项变化及针刺的影响;(3)应用神经行为学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缺血侧及海马区大脑病理改变状况及针刺的作用;(4)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前后大鼠缺血侧及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等的变化;(5)通过双抗夹心ABC-ELISA法,测定脑匀浆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1.经典高脂配方饲料喂养所致的高血脂模型较为理想,然后采用氯化铁(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将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以大鼠血脂四项的变化,可以作为大鼠高血脂模型检测的方法之一。2.大鼠在造成脑缺血损伤后,1-2h的神经行为症状均有阳性反应,各脑缺血模型组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脂模型组,脑缺血模型各组行为症状评分总体高于各针刺组,针刺各组有减少评分趋势。提示针刺可以降低大鼠神经行为症状评分,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体征。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在单纯高血脂大鼠海马区、缺血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减少,经针刺治疗7d后,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高血脂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而在脑缺血损伤发生后,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显着增加;经针刺治疗7d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脑缺血治疗组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增加。在高脂血症大鼠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后,与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在大鼠海马区、缺血区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降低。而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Ⅱ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阳性细胞个数、面密度、光密度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 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Ⅰ组GFAP、HSP70、S-100β及vimentin等的各项升高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5.NGF、BDNF及bFGF的含量:脑缺血治疗组>脑缺血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高血脂治疗组>高血脂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脂模型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的NGF、BDN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比较,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FG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DNF含量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BDN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但二者无差异(P>0.05);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及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的NGF及BDNF含量均极显着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组(P<0.0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Ⅰ组的bFGF含量高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治疗Ⅱ组。结论:1.本实验首先选用经典高脂饲料喂养大鼠6周造成高血脂模型后,接着再用FeCl3化学诱导大脑中动脉血栓闭塞模型法造成局灶性脑缺血,最终二种模型结合造成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模型建立成功,将可为往后的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各种实验研究及探究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的发病机理提供正确的动物模型。2.脑缺血损伤过程中,高脂血症可加重脑缺血损伤程度;3.针刺可以通过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效地调节血脂水平。4.持续电针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电针介入治疗时间点有其重要性,电针早期介入治疗可能是治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疾病的良策,而电针持续增高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HSP70、S-100β、vimentin及持续增高大脑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含量,可能是电针抗高血脂合并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二、高压氧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布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压氧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 |
1.1.3 主要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MCAO模型制备 |
1.2.2 模型成功标准 |
1.2.3 模型剔除标准 |
1.2.4 实验动物分组 |
1.2.5 干预治疗手段 |
1.2.6 实验指标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比较 |
2.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局部脑血流量比较 |
2.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学比较 |
2.4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MVD比较 |
2.5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VEGF、EPO蛋白表达比较 |
2.5.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HIF-1α蛋白表达比较 |
2.5.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VEGF蛋白表达比较 |
2.5.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脑皮质区EPO蛋白表达比较 |
2.6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侧皮质区HIF-1αmRNA、VEGF mRNA、EPO mRNA表达比较 |
2.6.1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HIF-1αmRNA表达比较 |
2.6.2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VEGF mRNA表达比较 |
2.6.3 各组大鼠不同时程下缺血脑皮质区EPO mRNA表达比较 |
3 讨论 |
3.1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与评价 |
3.1.1 模型制备方法选择 |
3.1.2 实验动物选择 |
3.1.3 模型制备成功的评价方法 |
3.2 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 |
3.2.1 中医学病因病机 |
3.2.2 基于中医理论的选穴 |
3.3 血管新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
3.4 干预治疗手段的选取 |
3.4.1 电针疗法 |
3.4.2 丰富康复训练 |
3.4.3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 |
3.5 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评分的影响 |
3.6 干预治疗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
3.7 干预治疗对大鼠缺血侧脑组织病理学影响 |
3.8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HIF-1α、VEGF、EPO蛋白和基因表达影响 |
3.8.1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HIF-1α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8.2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VEGF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8.3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EPO蛋白及基因表达影响 |
3.9 干预治疗对缺血后微血管密度影响 |
3.10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干预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头穴丛刺法的历史溯源及研究进展 |
1. 头针的经络腧穴理论依据 |
2.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提出及简介 |
3.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的临床研究进展 |
4. 头穴丛刺法(于氏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现代作用机制 |
综述二 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概述 |
2. 缺血性脑卒中与髓鞘碱性蛋白 |
3. 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2.2 头穴丛刺法对MCAO术后大鼠MBP表达的影响 |
3.讨论 |
3.1 干预手段——头穴丛刺法 |
3.2 针刺时机——预处理 |
3.3 行为学评价——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 |
3.4 目标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 |
3.5 MCAO模型制备的选择 |
3.6 MCAO模型制备注意事项 |
3.7 创新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川芎嗪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抑制炎性反应 |
2 抑制细胞凋亡 |
2.1 Caspase-3途径 |
2.2 Bcl-2家族 |
3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
4 抑制神经细胞兴奋性中毒 |
5 清除自由基降低氧化应激反应 |
6 促进神经结构恢复 |
6.1 增加VEGF表达 |
6.2 增加NGF表达 |
6.3 增加bFGF表达 |
6.4 增加BDNF表达 |
7 促进神经干细胞发挥作用 |
7.1 内源性神经干细胞 |
7.2 外源性神经干细胞 |
8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MCAO大鼠模型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神经干细胞移植 |
2.4 分组及给药 |
3 体重及行为学检测 |
3.1 体重检测 |
3.2 行为学检测 |
4 实验动物取材及处理 |
4.1 新鲜组织取材 |
4.2 心脏灌流固定取材 |
4.3 动物组织切片及染色 |
4.4 Western blot法检测 |
4.5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
5 图像分析 |
6 统计方法 |
二 结果与分析 |
1 对体重和神经功能影响 |
1.1 对体重的影响 |
1.2 对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
2 对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
2.1 移植的NSCs在MCAO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变化 |
2.2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增殖的影响 |
2.3 对MCAO模型大鼠NSCs迁移的影响 |
2.4 对MCAO模型大鼠NSCs分化的影响 |
3 促进NSCs迁移的机制研究 |
3.1 Western Blot法检测Nrf2/HO-1/CXCR4通路的调控因子 |
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迁移调控因子及神经营养因子 |
三 讨论 |
1 TMP联合NSCs移植对MCAO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 |
2 外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中的作用 |
3 内源性NSCs在MCAO模型大鼠神经发生作用 |
4 NSCs迁移的机制探索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
1.2.1 咪唑啉受体(IR)的简介 |
1.2.2 咪唑啉受体(I_2R)的简介 |
1.2.3 咪唑啉I_2受体与神经保护功能的关系 |
1.3 Nrf2参与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 |
1.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 |
2.3.1 钳夹法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成功建立 |
2.3.2 2-BFI的应用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作用机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
3.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
3.2.4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2-BFI增加脊髓损伤局部组织抗氧化酶活性 |
3.3.2 2-BFI增加脊髓损伤组织抗凋亡水平,抑制细胞坏死 |
3.4 讨论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神经保护作用的调节机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及生产厂家 |
4.2.3 实验所使用的主要仪器和生产厂家 |
4.2.4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2-BFI通过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
4.3.2 2-BFI在神经元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内激活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保护神经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综述(一) 脊髄损伤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咪唑啉受体(IR)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Nrf2通路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英汉主要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撰写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MBP基因多态性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心肺复苏后的病理生理特点 |
1.1.1 缺氧脑损伤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
1.1.2 全身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
1.1.3 心肌损伤 |
1.1.4 原发疾病的持续性损伤 |
1.2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
1.2.1 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 |
1.2.2 改善氧化应激状态 |
1.2.3 抗神经元凋亡 |
1.2.4 抑制炎症反应 |
1.2.5 稳定血脑屏障作用 |
1.3 高压氧在脑复苏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4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
第2章 引言 |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1.3 伦理学 |
3.2 治疗方法 |
3.2.1 HBO治疗方案 |
3.2.2 常规药物治疗 |
3.3 疗效判定标准 |
3.3.1 GCS评分 |
3.3.2 aEEG评分 |
3.4 研究方法 |
3.5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心脏骤停后脑复苏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4.1.1 两组性别的比较 |
4.1.2 两组年龄的比较 |
4.1.3 治疗前两组GCS评分比较 |
4.1.4 治疗前两组a EEG评分比较 |
4.1.5 两组患者心跳停止时间比较 |
4.1.6 两组患者心跳复苏时间比较 |
4.1.7 治疗组各亚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GCS评分的数据分析 |
4.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GCS评分比较 |
4.2.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GCS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2.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比较 |
4.3 aEEG评分的数据分析 |
4.3.1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同一疗程不同介入时机的aEEG评分比较 |
4.3.2 治疗组不同介入时间不同疗程的HBO治疗对a EEG评分的影响(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4.3.3 治疗组中不同基础病因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前后的aEEG评分比较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计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项目与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研究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础资料表述 |
3.2 治疗前2组基础资料比较 |
3.3 治疗后2组疗效比较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刘国安教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学术思想 |
4.2 通脑丸的处方组成及方药解析 |
4.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 |
4.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4.5 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4.6 通脑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MCAO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VEGFR2/bFGF/CD34+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 |
2.2 局部脑血流量(rCBF) |
2.3 脑梗死体积测算(TTC染色法) |
2.4 CD34~+阳性细胞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VD)测定(Weidner 法) |
2.5 Western Blot检测VEGF/VEGFR_2/bFGF/CD34~+ |
2.6 RT-q PCR检测VEGF/VEGFR_2/bFGF/CD34~+m RNA |
3 讨论 |
3.1 实验设计的依据 |
3.2 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3.3 现代医学对急性MCAO大鼠血管新生的认识 |
3.4 VEGF/VEGFR_2/bFGF/CD34~+与血管新生 |
3.5 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的优势与选择 |
3.6 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针刺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作用机理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损伤后作用机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含量变化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HSP70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S-100β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七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表达vimentin 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八 针刺干预后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NGF、BDNF、bFGF 含量的变化..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1. 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治疗前后血脂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
3.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症状及病理改变的影响 |
4.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海马、缺血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 GFAP、HSP70、S-100β 及 vimentin 等的影响研究 |
5. 针刺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 NGF、BDNF 及 bFGF 等表达的影响研究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四、高压氧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布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联合丰富康复训练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表达介导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D]. 王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头穴丛刺法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组织中MBP表达的影响[D]. 李苗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川芎嗪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干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艳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2-(2-苯并呋喃基)-2-咪唑啉在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林小龙. 苏州大学, 2020(06)
- [5]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内PRG5、RhoA表达的影响[D]. 陈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MBP基因多态性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关联研究[D]. 张帆. 新乡医学院, 2020
- [7]应用高压氧治疗脑复苏的时机选择和疗程探讨[D]. 叶待君. 吉林大学, 2020(08)
- [8]通脑丸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观察[D]. 刘智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MCAO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VEGFR2/bFGF/CD34+的影响[D]. 昝兴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针刺对实验性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D]. 施昱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