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引黄工程泵站运行管理的初步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邱婷[1](2021)在《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效率确定与输配水方案优化分析》文中提出对于减轻水资源区域性的供需矛盾重要途径的跨流域调配水工程,提高调配水工程的运行效率是优化输配水方案的重要措施。引黄济青工程促进了山东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当地水资源与黄河、长江水的多水源的联合调度,大大减轻胶东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的供水负担。针对引黄济青工程沿途输水损失严重与近年来的持续干旱导致潍坊、青岛市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以有效降低受水区的缺水率,减少输水损失量为目的,利用Mike 11建立引黄济青工程水动力模型,实现对全渠道不同流量下渠道水动力状况的模拟,以此为基础,进行输水效率的计算。同时通过戴维斯威尔逊与考斯加可夫经验公式对不同流量下的输水效率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共同确定渠道输水效率。以此为基础利用RiverWare软件对现行输配水方案进行优化,通过控制相应参数分别得到不同输水效率下的渠道输配水优化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优化效果研究分析,供工程实际运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调水系统概化与模拟。引黄济青工程系统庞大,抽象并概化调水工程系统中的主要因素有助于系统的供水、用水、耗水、排水相互关系的研究,是输配水方案优化分析计算的基础。综合考虑调水工程地形条件、渠道水工建筑物、水源交汇等情况,利用渠道节点以及水传输系统连接线对调水系统中的分水口、分水闸、水库、河渠交汇点、渠道、计算单元等要素进行工程网络系统概化,并选用Mike 11一维河渠水动力模型耦合泵站节点对调水过程进行分析与模拟,基于现有资料完成模型构建以及参数率定后,实现对全渠道不同流量下渠道水动力状况较为准确的工程动态模拟,以方便快捷的掌握渠道水文情况,减少了实时数据测量收集的工作量,提高运行管理效率。(2)研究区域输水效率研究。输水效率是高效输水、提高调水效率的基础。利用水量平衡法筛选出的实际调水数据,基于多年实际调水情况按照引黄济青上节制闸的校核流量、设计流量及实际调度的流量,本文统计分析划分6种不同流量区间,即当引黄济青上节制闸的流量为q>40 m3/s、36 m3/s<q≤40 m3/s、33 m3/s<q<36 m3/s、30 m3/s<q≤33 m3/s、25 m3/s<q≤30 m3/s、q≤25 m3/s 时,利用率定好的Mike 11模型分别确定6种不同流量下的渠道输水效率,由引黄济青上节制闸渠首的校核流量、设计流量及实际调度运行数据,分别对渠道的输水效率进行求算,其中40 m3/s为引黄济青上节制闸渠首的校核流量、36 m3/s是其设计流量、其它流量根据实际运行数据确定。基于模型结果求得引黄济青工程整体输水效率为0.8010~0.8794。引黄济青上节制闸处的调水量越大,工程输水效率越高,在实际调水过程中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大流量输水。进一步运用戴维斯-威尔逊公式和考斯加可夫公式等经验公式计算输水效率,经过对比分析共同确定渠道输水效率。由结果分析可得:基于模型的输水效率计算结果与经验公式法相比,误差较小,可用于指定目标渠段输水效率的求算,也可应用于整个工程输水效率的确定,计算快捷、结果合理可靠。(3)输配水优化方案的确定。综合考虑青岛市与潍坊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渠首至各受水区分水口的输水效率等,以月为研究时段,以研究期内受水区各分水口的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建立输配水模拟优化模型:分别以外调水量约束(渠首分配给潍坊市与青岛市各分水口的水量小于等于调配水量)、需水量约束(①潍坊市、青岛市各个分水口的配水总量小于等于相应受水地市的需水总量(②沿程各分水口的配水量大于等于相应分水口的最小需水量)、分水口设计流量约束(各受水区分水口配水量小于等于相应的设计流量)、渠道水量平衡约束、渠道过流能力约束(各渠段输入水量小于等于该渠段的设计过流量)、水量充分利用原则(各研究时段调配水量抵达输水线路尾端时,渠道中所有水量全部用来供给尾端分水口,使调配水量得以充分利用)、非负约束(模型中所有出现的变量均不存在负值)等约束条件作为优化策略。搭建基于RiverWare软件的引黄济青工程模拟模型,通过调整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利用软件先进的求解系统对模型进行求解,分别得到当渠道输水效率为0.8755、0.8571、0.8210时的输配水优化方案,并对基于三种不同渠道输水效率方案的优化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引黄济青上节制闸处的调水量越高,渠道输水效率越高,输水损失越小,缺水量降幅越大,因此在实际调水过程中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大流量输水,并根据调水量的大小分别选择不同的优化方案,提高输水效率。
李瑛[2](2020)在《基于引嘉济汉—引汉济渭的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协同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规模急剧扩大。特别是存在多个水源,并且水源之间存在多重嵌套关系时,其运行调度极为复杂。因此,研究多水源嵌套的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运行调度问题,对于进一步挖掘工程潜力和效益,拓展复杂水资源系统调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引嘉济汉-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初期和正常运行期的调度问题,在分析嘉陵江与汉江径流丰枯遭遇规律的基础上,考虑有/没有引嘉济汉新水源两种情况,建立并求解引汉济渭工程初期和正常运行期的泵站-水库-电站协同运行调度模型,制定初期和正常运行期黄金峡、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优化调度方案与规则,研究了初期和正常运行期三河口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最大限度发挥跨流域调水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及指导工程实际运行管理提供参考。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不均匀系数法、极值比法、累积距平法、MK趋势检验法、重标极差法及Copula函数法,揭示了嘉陵江与汉江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丰枯遭遇规律。(2)不考虑引嘉济汉调水,建立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初期运行的泵站-水库-电站协同调度模拟模型,并采用自迭代模拟算法求解该模型,模拟了 4个调度方案。结果表明:在长委的调水过程严格约束下,改变年内的调水约束,方案1-3难以满足多年平均15亿m3调水量的工程设计要求;调水潜力最大方案4的调水量为20.54亿m3,满足了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的要求。但这是一种理想工况,对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影响较大,同时也说明引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具有较大的调水潜力。(3)考虑引嘉济汉调水,分别以时段平均缺水率最小和调水量最大为目标,构建泵站-水库-电站协同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改进布谷鸟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比较分析两个模型,推荐调水量最大模型结果,即引嘉济汉在调水40m3/s以上即可满足对引汉济渭的补水要求;在严格按长委调水过程约束下,可保证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供水量保证率96%、最小供水度73%,满足工程运行设计要求。(4)基于水库长系列优化调度策略,绘制黄金峡与三河口水库联合运行调度图;建立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训练了神经网络结构,提取了水库优化调度规则,揭示了水库优化调度规律,可直接调用该网络结构模型进行水库调度。(5)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了影响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初期和正常运行期三河口水库年末消落水位控制方程,阐明了三河口水库的年末水位消落规律。结果表明,三河口水库当年入库水量和供水量的回归系数都远大于其它因子,是控制三河口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的主导因子。(6)提出了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协同优化调度的不确定性分析思路、框架和方法,采用拉丁超立方采样、Pearson-Ⅲ型分布和模拟退火算法,生成了 10000年径流序列,揭示径流不确定性对水库优化调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在未来运行中受到径流来水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导致工程的各项指标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多水源协同优化调度之后可以显着地降低径流不确定性对工程运行的影响。
孙小梅[3](2020)在《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指出围绕变化及调度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研究适应动态变化的水库预报调度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本论文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预报、调度、决策一体化,重点是在调度过程中要融入适应动态变化的评价决策。按照水库的调节周期或调度计划周期等,对调度过程在时间上分段分布,用滚动更新、嵌套推进机制,实现过程化动态调度;把水库作为区域水资源调配决策中的关键,分析水库在区域上的空间分布及业务关联,在平台上实现分解与聚合;把计划调度方案与实时实施的执行方案互馈,实现计划与调度的有机结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调度机制融入调度过程,让水库业务在适应各种变化中能够“动”起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适应变化的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决策模式。在分析水库调度工作实际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聚焦调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动态变化,立足于水库调度周期内的全过程,把调度与预报和决策紧密关联,依靠一系列机制来建立创新调度决策模式。遵循大概近似正确理论,设计了区间化的适应机制;构建了在预报调度过程上的滚动修正机制;实现了多时间尺度的计划方案与实施调度方案嵌套互馈机制。在综合集成平台上,把这些机制与预报、调度、决策融合一体,形成了适应变化的水库预报调度模式。(2)在大量水库预报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调度周期及过程,根据预报周期、预报成果质量、预报成果风险等,提出了基于大概近似正确理论的径流预报区间化的组合方案。利用组件技术将现有的预报模型组件化,建立了预报模型库;从预报模型方法库中,选用多个模型方法,获取多个预报成果并形成预报区间,并尝试对预报区间进行公式化表达。(3)采用组件技术,建立了水库调度方法库,结合预报模型方法库,实现了基于调度过程的滚动修正机制。在水库调度周期内,把预报调度融合,把过程分阶段,对面临时段的来水预报,不断修正调整调度方案,调度执行方案随着来水预报的变化而变化,在预报调度的业务流程图上适应变化及时调整。以水库多目标调度为例,针对MOEA/D-AWA算法特点,实现了基于MOEA/D-AWA算法的水库多目标调度;采用MOEA/D-PFR算法,解决了不规则Pareto front形状的多目标问题;通过对两种算法的实例验证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方法库在适应性调度中的作用。(4)提出了多时间尺度的调度计划方案与实施方案嵌套互馈机制。在多时间尺度的调度过程中,根据方案之间的互馈关系和预报调度的滚动修正机制,设计了计划方案与实施方案的互馈流程和指导调度操作机制,提高了各时间尺度下的调度方案的执行力,同时,也实现了水库预报调度在调度过程中的滚动嵌套互馈一体化。(5)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及预报调度方法库,对水库预报调度的滚动嵌套互馈机制,以及在调度过程中一体化融合执行,开展了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的开发实现及集成应用。水库预报调度相关的业务开展从过程化流程图和知识图的描述开始,在流程图上依靠机制来开展过程化的动态决策。先从京津冀外调水资源的空间尺度分级分解,再到密云水库的动态预报调度,把复杂的预报调度业务以及操控机制融合实现,验证了水库动态及适应调度的可行性、有效性、合理性、灵活性。
高佳鸣[4](2020)在《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输配水合理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缓解河北地区资源性缺水,保障白洋淀生态系统健康,同时补充农业灌溉以及地下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河北省境内是引黄工程调度运行的重点地区,主输水线路长398km,18处需要调度的分水口,输水系统较为复杂。且白洋淀生态需水量大,沿线农业用水范围广,需要调节好供水先后关系。为了更好的发挥引黄工程的供水效益,从渠道的输水特性和分配水的运行方案上进行研究。(1)依据引黄入冀补淀工程通水流量资料,将河北省内输水主干线划分六段,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推求水流传播时间,通过马斯京根建模法模拟河北区主输水线路的水流演进过程,分别得到各段的传播时间,综合分析水流进入河北省界到达白洋淀的传播时间为12天;运用逆时序反演推求满足下游分水流量时上游应达到的流量,根据各分水口引水时间对17种分水组合进行反演,求算出对应各断面的流量及水位要求,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在只向白洋淀供水阶段满足大树刘泵站抽水水量15 m3/s、20 m3/s、25 m3/s、30 m3/s要求下,对应入卫河倒虹吸流量(水位)应分别达到 37 m3/s(47.32 m)、47m3/s(47.41 m)、59m3/s(47.50 m)、69m3/s(47.57 m)。(2)在水量分配指标上,以供定需的前提下需要优先保证白洋淀生态水量,沿线农业水量同比例缩小。黄河引水口向白洋淀分配水量最低维持在2.55亿m3,水源区平水年农业用水供水量为3.65亿m3,枯水年份缩减为3.05亿m3;丰水年白洋淀生态用水供水量与农业灌溉供水量可同比增加,黄河引水口向白洋淀分配水量增加至2.80亿m3,农业用水增加为4.0亿m3。具体形成九种水源区和受水区不同水平年水量分配方案。(3)在水量受纳情况上:通过马斯京根槽蓄方程进行分段计算,得到不同分段不同流量下的蓄量参数及各段不同引水流量时相应的蓄水量。根据2018通水计算结果渠道总蓄水量为3 913万m3,与渠道内存储水量4 000万m3左右真实值情况相近。对于受水区和蓄水工程,冬灌期间水源区丰、平水年供水量满足冬灌用水后均有剩余,在调蓄工程调蓄范围内,枯水年邯郸、衡水、沧州存在供水量不足情况,需要各市进行调节;非冬灌期,水源区丰水年时邯郸地区分水量超过其本身调蓄工程蓄水能力,可将多余水量就近分配至邢台调蓄范围或开放分水口进行沿线生态补水。(4)在分水时间和方案上:结合各地的调蓄工程、白洋淀生态用水和引黄灌区农业用水需求,制定针对性的配水方案。河北地区干旱年11月6日至12月9日进行沿线各受水区冬灌分水,12月12日至2月28日关闭沿线分水口,全部水量用于白洋淀生态补水。平水年白洋淀补水时间为12月22日至2月28日,丰水年补水时间为1月12日至2月28日,其他时间为沿线调蓄工程对引黄水量进行储存,为春季农业灌溉提供用水。
惠可文[5](2020)在《大变幅水位取水泵站优化设计及节能运行研究》文中认为取水泵站是城市供水系统中的核心之一,主要作用是将原水加压后输送到给水处理厂,其运行成本主要来自水泵机组的电耗。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水构筑物,水泵采用合理的联合运行方式,在保证供水需求的前提下,优化水泵调度方案,降低输水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提出取水构筑物选型寻优的方法,二是分析水泵变频调速运行工况和水泵选型,三是建立和求解泵站节能优化数学模型,得到不同工况下水泵的最佳调度方案。首先,总结整理出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岸边式、河床式)和移动式取水构筑物(浮船式、缆车式)的结构组成、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基于决策树的思想,结合泵站的建设费用、运行管理费用、工作条件、施工难度、工程寿命和适应泥沙能力等因素,提出取水构筑物选型的方法。其次,采用二次曲线法拟合定速泵的Q-H曲线、Q-η曲线和Q-N曲线,根据水泵的比例率,求出水泵调速运行下的对应的三条特性曲线。根据特性曲线的图解法,分析单台水泵的运行工况,将其工作状态分为不稳定运行、低效运行、高效运行和汽蚀运行四种。探讨同型号水泵并联、串联的运行工况,证明全变频的科学性。得到了根据泵站工作情况适当使水泵工作点适当接近左高效段分界点的选泵结论。然后,对比定速和调速运行下水泵的Q-H曲线和Q-N曲线,阐述水泵调速运行下的节能原理。基于供水系统的综合效率,以泵站的电耗最低作为目标函数,以供水量、供水压力、水泵调速比和高效段为约束条件,建立泵站节能优化的数学模型。基于罚函数的思想,将多约束的非线性求解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的求解。介绍闪电搜索算法的原理、计算过程,比较它和遗传算法的求解性能,证明其优越性。最后,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延安黄河引水工程的输水线路和取水口的重建方案,使用决策树进行取水方案的对比后,选取岸边塔筒式取水构筑物。将77.05m跨度的水泵工作扬程段分为三段,分别对水泵进行选型。对比低扬程段下串联、并联的电耗,证明并联的节能性。采用并联的方式,求解中、高扬程段的调度方案和电耗。
常书铭[6](2019)在《践行治水新思路 补齐短板强监管 奋力推进新时代山西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文中认为经省政府同意,今天我们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部署,全面总结2018年水利工作,分析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形势,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为契机,准确把握"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总基调,认真谋划今后
冯新才[7](2017)在《东北地区某供水工程梯级泵站联合调度运行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衍的最基本资源,也是城市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内外各大城市均依水而建,且城市水源多为城市周边河流湖泊等水体。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原有水源水体或多或少因人类活动而逐渐被污染,很多城市原有水源因水质污染及保护难度大等多方面因素不宜再作为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因而,很多城市不得不修建大型长距离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入远离城镇或者在城镇上游的清洁水源以解决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大规模长距离引调水工程往往供水流量较大,线路较长,涉及到的控制节点较多,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较多,管理调度与运行控制工作相对较为复杂,且输水系统中水体自身动能较大,如因调度不合理或运行操作有误,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影响较大,产生的危害也相对较大。因此开展梯级泵站输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运行研究,提高工程的调度、管理、运行等的技术水平,对工程运行安全与节能降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目标是东北某地区大型跨流域供水工程,工程分为干线工程、A市支线工程与B市支线工程三部分。工程以X水库为水源地,干线工程通过取水工程、多梯级泵站、压力管道、隧洞等先将原水输送至H水库,再由A、B两市支线分别从H水库取水后输送至两市净水厂。该工程具有长距离、大流量、高扬程、多用户、多梯级泵站、全线压力输水等特点,在国内同类型同规模工程中运行工况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该工程在泵站及管道系统首次冲水及调试运行前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出安全、合理、规范、经济的调度运行原则与可操作的运行方案,以确保工程顺利竣工验收,同时为日后工程的调度管理与运营提供完备的体制与机制。
柴晋平[8](2015)在《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运行调度实践经验》文中研究说明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一项多泵站、高扬程、长距离、跨流域的引水工程,自2003年投运以来,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供水量逐年增加,工程运行平稳。在运行实践中,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总结流量平衡方法,探索经济运行方式,保证了工程安全、稳定、经济运行。
杨广元[9](2011)在《引黄入邯谱写邯郸治水新篇章》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应对水资源短缺的"八大方略",邯郸市积极推进引黄入邯工程建设,探索性实施了"濮清南干渠"引水方案,缓解了邯郸市水资源紧缺矛盾,为实现邯郸东部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水源支撑,为河北省引黄入冀西线工程奠定了基础,在邯郸市水利建设史上谱写了科学治水的新篇章。
段富[10](2010)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气候的变化,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以及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兴建跨流域或跨地区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成为缓和以至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大型梯级引水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类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的研究成为智能优化调度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论文以万家寨引黄工程为背景,基于自主计算技术的理论和智能优化调度方法,在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和仿真系统的基础上,对大型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进行研究,建立了满足供水需求的水库长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以及梯级引水泵站的短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设计了应用人工免疫系统求解模型的算法,并进行仿真实验。最后,提出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系统的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论文研究内容融合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科学、水力学仿真、以及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主要创新性工作包括:(1)依据万家寨引黄工程工程监控和调度的特点及要求,提出了集中统一调度、功能分层分散控制的SCADA系统模式,并运用于引黄工程SCADA系统设计中,可供大型梯级引水工程SCADA系统鉴戒。(2)提出了依据引水工程运行调度、流域的径流预测和供水区域的需水情况,以全线输水耗能最少为目标的全线自主优化调度模型的基本框架及其形式化描述,能够根据流域的径流和供水区域的需水变化,在领域知识指导下,自主地进行优化调度。(3)针对供水水库的径流以及供水需求,建立了水库长期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BP神经网络的径流预测模型和水库优化调度知识库,提出了知识导向的求解水库优化调度模型的改进免疫规划算法。(4)推导出了梯级输水泵站优化调度问题的分段水力学模型,按照“大系统分解-协调法”,设计了分层分段的优化调度模型及其分层克隆选择优化算法(HCSA)。
二、对引黄工程泵站运行管理的初步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引黄工程泵站运行管理的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效率确定与输配水方案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渠道输配水方案优化研究进展 |
1.2.2 调水系统输水过程模拟及输水效率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引黄济青概况 |
2.1 引黄济青工程概况 |
2.1.1 数据来源 |
2.1.2 工程概况 |
2.1.3 调水指标 |
2.1.4 供水网络概化 |
2.1.5 渠道水工建筑物概况 |
2.2 受水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2.2.1 自然经济概况 |
2.2.2 水资源状况 |
2.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3.1 受水区需水量预测 |
2.3.2 受水区可供水量预测 |
2.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效率研究 |
3.1 Mike 11模型构建与模拟 |
3.1.1 Mike 11水动力模型简介 |
3.1.2 Mike 11水动力模型构建 |
3.1.3 水位模拟及参数率定 |
3.2 输水效率分析 |
3.2.1 基于Mike 11的输水效率分析 |
3.2.2 基于经验公式的输水效率分析 |
3.3 输水效率对比分析与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verWare的输配水模拟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4.1 RiverWare模型简介 |
4.2 方案优化任务与原则 |
4.3 优化模型构建 |
4.4 基于RiverWare的引黄济青工程渠段建模 |
4.5 输配水方案优化结果分析 |
4.5.1 基于RiverWare的优化方案 |
4.5.2 优化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科研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基于引嘉济汉—引汉济渭的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协同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传统水库优化调度 |
1.2.2 水库群优化调度智能算法 |
1.2.3 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调度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流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
2.1 流域概况 |
2.1.1 汉江流域 |
2.1.2 嘉陵江流域 |
2.1.3 渭河流域 |
2.2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概况 |
2.2.1 调水区工程资料 |
2.2.2 调水区水库调度原则 |
2.3 引嘉济汉调水工程概况 |
2.3.1 引嘉济汉工程 |
2.3.2 引嘉济汉新水源条件下的水库联调必要性 |
2.3.3 引嘉济汉新水源条件下的水库群调度原则 |
2.4 径流资料 |
2.5 本章小结 |
3 多水源径流特征及丰枯遭遇规律分析 |
3.1 径流基本特征分析 |
3.1.1 年内分配 |
3.1.2 年际变化 |
3.1.3 代际变化 |
3.1.4 趋势特征 |
3.2 基于Coupla函数的三水源丰枯遭遇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协同运行模拟调度研究 |
4.1 抽-调-蓄-输协同运行模式分析 |
4.2 协同运行节点图构建及调度方案集设置 |
4.3 模拟调度模型的建立 |
4.4 模型求解方法 |
4.5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5.1 过程控制调水方案 |
4.5.2 年内动态调水方案 |
4.5.3 年内均匀调水方案 |
4.5.4 调水潜力最大方案 |
4.6 本章小结 |
5 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协同优化调度研究 |
5.1 嘉陵江可调水量分析及调水方案设置 |
5.1.1 嘉陵江可调水量分析 |
5.1.2 引嘉济汉调水方案设置 |
5.2 基于嘉陵江调水的水库群正常运行期优化调度模型建立 |
5.2.1 新水源条件下引汉济渭调水区节点图 |
5.2.2 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5.2.3 求解方法 |
5.3 优化调度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5.3.1 缺水率最小模型 |
5.3.2 调水量最大模型 |
5.3.3 缺水率最小模型与调水量最大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协同调度规则研究 |
6.1 运行调度图编制 |
6.1.1 运行条件及调度原则 |
6.1.2 初期联合运行调度图 |
6.1.3 正常运行期联合运行调度图 |
6.2 初期和正常运行期水库优化调度函数研究 |
6.2.1 水库调度函数研究 |
6.2.2 初期联合运行调度函数 |
6.2.3 正常运行期联合调度函数 |
6.3 三河口水库年末消落水位控制方程研究 |
6.3.1 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研究方法 |
6.3.2 初期三河口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控制方程 |
6.3.3 正常运行期三河口多年调节水库年末消落水位规律 |
6.4 本章小结 |
7 跨流域调水工程“泵站-水库-电站”协同调度不确定性分析 |
7.1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再组织时间径流序列 |
7.2 月尺度径流分割算法 |
7.3 初期黄金峡、三河口水库优化调度不确定性分析 |
7.4 正常运行期黄金峡、三河口水库优化调度不确定性分析 |
7.5 径流丰枯遭遇对工程供水保证率的影响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 |
(3)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库常规调度 |
1.2.2 水库优化调度 |
1.2.3 水库适应性调度 |
1.3 问题提出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水库预报调度的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 |
2.1 问题导向 |
2.1.1 水库调度的不确定性因素 |
2.1.2 水库调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
2.2 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研究基本思路 |
2.3 模式实现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
2.3.1 基于大概近似理论的的径流预报区间化机制 |
2.3.2 预报调度过程滚动修正机制 |
2.3.3 多时间尺度调度计划方案互馈机制 |
2.3.4 预报调度的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的实现 |
2.4 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框架 |
2.4.1 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框架 |
2.4.2 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实施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水库径流预报方法库及预报区间机制 |
3.1 径流预报基本模型 |
3.1.1 BP神经网络模型 |
3.1.2 自回归模型 |
3.1.3 GM(1,1)模型 |
3.1.4 新安江模型 |
3.2 预报方法组件化 |
3.3 径流预报区间化表达 |
3.3.1 径流预报区间化研究思路 |
3.3.2 径流预报区间化表述 |
3.3.3 实例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水库调度方法库及预报调度滚动修正机制 |
4.1 水库常规调度方法及组件库 |
4.1.1 常规调度方法 |
4.1.2 常规调度方法组件库 |
4.2 水库单目标调度方法及组件库 |
4.2.1 单目标调度方法 |
4.2.2 单目标调度方法组件库 |
4.3 水库多目标调度方法 |
4.3.1 MOEA/D-AWA算法 |
4.3.2 MOEA/D-PFR算法 |
4.3.3 多目标调度方法组件库 |
4.4 调度周期内的预报调度滚动修正机制 |
4.4.1 滚动修正机制研究思路 |
4.4.2 径流预报滚动修正工作原理 |
4.4.3 滚动修正预报的启动条件 |
4.4.4 调度周期内的预报调度滚动修正机制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5 多时间尺度调度计划方案嵌套互馈机制 |
5.1 多时间尺度调度计划方案嵌套互馈的必要性 |
5.2 多时间尺度方案互馈机制研究思路 |
5.2.1 多时间尺度方案滚动嵌套互馈思想 |
5.2.2 互馈机制设计 |
5.3 多时间尺度滚动嵌套互馈机制 |
5.4 多时间尺度方案互馈关系 |
5.5 多时间尺度方案互馈机制工作原理 |
5.6 互馈机制实施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平台的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开发实现 |
6.1 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定位 |
6.2 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框架 |
6.3 技术支撑及应用 |
6.3.1 综合集成平台 |
6.3.2 组件技术 |
6.3.3 知识图技术 |
6.4 预报调度业务流程描述 |
6.4.1 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业务主题划分 |
6.4.2 预报调度业务化实现的思路 |
6.5 基于平台的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构建 |
6.6 本章小结 |
7 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系统集成应用 |
7.1 应用实例概况 |
7.1.1 水资源情况 |
7.1.2 外调水工程情况 |
7.1.3 区域时空关系 |
7.2 业务流程描述及实现 |
7.2.1 径流预报区间业务化实现 |
7.2.2 预报调度过程滚动修正机制业务化实现 |
7.2.3 多尺度调度计划方案与实施调度方案互馈业务化实现 |
7.3 集成化业务应用 |
7.3.1 分级嵌套业务化应用 |
7.3.2 预报调度过程化业务应用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输配水合理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跨流域调水工程与白洋淀关系的研究进展 |
1.2.2 水流数值模拟相关研究 |
1.2.3 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关键性问题 |
2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概况 |
2.1 工程概况及战略地位 |
2.2 输水线路及河道概况 |
2.3 干渠节制闸及监测点概况 |
2.4 数据来源 |
3 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 |
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3.2 马斯京根法基本原理 |
3.3 流量反演 |
3.4 模型验证 |
3.5 小结 |
4 水流演进计算与分析 |
4.1 水流传播时间 |
4.2 水流演进模型参数确定 |
4.2.1 主输水干渠分段划分 |
4.2.2 参数假定及最优参数选取 |
4.3 水流演进模型验证 |
4.3.1 河南段初选模拟结果 |
4.3.2 河北段初选模拟结果 |
4.3.3 模拟结果综合 |
4.4 流量反演推求上游流量、水位 |
4.4.1 满足大树刘泵站分水的上游流量、水位 |
4.4.2 满足沿线分水的上游流量、水位 |
4.5 小结 |
5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调度方案研究 |
5.1 黄河口供水量分析 |
5.2 河北地区槽蓄量及蓄水工程分析 |
5.2.1 主干渠河道及渠道蓄水量 |
5.2.2 调蓄工程及蓄水量 |
5.3 沿线灌溉供需分析 |
5.3.1 河北灌区农业用水情况 |
5.3.2 沿线灌溉供需分析 |
5.3.3 沿线灌溉分水方案 |
5.4 白洋淀生态用水分水方案 |
5.5 调度方案研究与结论 |
5.5.1 现有调水方案分析 |
5.5.2 调水原则及方案 |
5.6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附录 |
(5)大变幅水位取水泵站优化设计及节能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变幅水位取水泵站取水方式研究 |
1.2.2 泵站的节能优化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取水泵站取水构筑物寻优 |
2.1 江河取水构筑物位置的选择 |
2.2 江河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
2.2.1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 |
2.2.2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 |
2.3 江河移动式取水构筑物 |
2.3.1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 |
2.3.2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 |
2.4 基于决策树的取水方案寻优 |
2.4.1 决策树 |
2.4.2 决策树在取水构筑物选型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泵变频调速运行工况及选型分析 |
3.1 水泵的特性曲线 |
3.1.1 定速泵特性曲线 |
3.1.2 调速泵特性曲线 |
3.2 单台泵的运行工况 |
3.2.1 定速泵的运行工况 |
3.2.2 调速泵的运行工况 |
3.3 水泵调速并联运行工况及水泵选型 |
3.3.1 两台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工况 |
3.3.2 同型号水泵并联节能运行分析 |
3.3.3 取水泵站并联水泵选型分析 |
3.4 水泵调速串联运行工况及水泵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泵站节能研究 |
4.1 调速泵的节能原理 |
4.2 取水泵站节能的数学模型 |
4.2.1 系统综合效率 |
4.2.2 目标函数 |
4.2.3 约束条件 |
4.2.4 罚函数 |
4.3 闪电搜索算法 |
4.3.1 闪电搜索算法的运行过程及演示 |
4.3.2 闪电搜索算法性能评价 |
4.3.3 泵站节能数学模型中闪电搜索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取水构筑物的选择 |
5.2.1 取水口位置选择 |
5.2.2 取水构筑物的初选 |
5.2.3 取水构筑物的对比选型 |
5.3 水泵串联和并联运行节能效果对比 |
5.3.1 低扬程段水泵串联节能分析 |
5.3.2 低扬程段水泵并联节能分析 |
5.3.3 水泵串联和并联能耗比较与分析 |
5.4 泵站的节能研究 |
5.4.1 低扬程段水泵并联节能分析 |
5.4.2 中扬程段水泵并联节能分析 |
5.4.3 高扬程段水泵并联节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践行治水新思路 补齐短板强监管 奋力推进新时代山西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8年全省水利工作回顾 |
(一) 全面实施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
(二)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由“有名”向“有实”转变。 |
(三) 全面完成民生水利建设目标任务。 |
(四) 全面加快大小水网建设。 |
(五)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
(六) 全面夺取防汛抗洪工作胜利。 |
(七) 全面稳步推进各项水利改革。 |
(八) 全面从严管党治党。 |
二、遵循总基调, 把准主方向, 加快我省治水思路和方式转变 |
(一) 深刻领会习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 |
(二) 深刻理解治水总基调的重大转变 |
三、精心谋划全局, 科学把握重点, 全面推进2019年全省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 |
(一) 突出抓好三项重点任务 |
1、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为龙头, 加快实现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 |
2、以解决农村脱贫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 全面推进水利脱贫攻坚工作。 |
3、以大水网工程扫尾和县域小水网配套为目标, 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
(二) 扎实推进四项基础工作 |
1、持续推进水保生态建设与保护。 |
2、努力提升农业灌溉发展水平。 |
3、不断加强洪水旱灾防御。 |
4、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
(三) 全面强化五项行业监管 |
1、强化河流湖泊监管。 |
2、强化水资源监管。 |
3、强化水利工程监管。 |
4、强化水利资金监管。 |
5、强化行政事务监管。 |
(四) 全面补齐六项改革短板 |
1、进一步深化河湖长制改革。 |
2、加快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 |
3、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
4、扎实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5、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 |
6、加快推进水务国企改革。 |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 抓好组织落实, 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
(一)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二)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
(三) 弘扬新时代水利行业精神。 |
(四)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
(五) 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
附件1 |
名词解释 |
1.“四个推动”: |
2.“七河”: |
3.“清四乱”: |
4.“三确保、一减少”: |
5.“四个意识”: |
6.“四个自信”: |
7.“两个维护”: |
8.“三基建设”: |
9.“两个责任”: |
10.“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
11.“黑天鹅”: |
12.“灰犀牛”: |
13.“三大目标”: |
14.“三大攻坚战”: |
15.“两转”: |
16.“四水同治”: |
17.“五策并举”: |
18.“PPP模式”: |
19.“两不愁、三保障”: |
20.“桃花汛”: |
21.“三个责任人”: |
22.“三条红线”: |
23.“四制”: |
24.农村饮水安全“一体系三机制”: |
25.“放管服效”: |
26.“互联网+政务服务”: |
27.“两集中、两到位”: |
28.“安全生产责任制”: |
29.“六个破除”“六个着力”“六个坚持”: |
(7)东北地区某供水工程梯级泵站联合调度运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的意义 |
1.2 梯级泵站调度运行研究现状 |
1.3 本次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次研究项目概况 |
1.5 编制依据 |
第2章 水资源调度配置方案研究 |
2.1 工程主要内容及参数分析 |
2.2 水源地X水库概况分析 |
2.3 中间调蓄水库H水库概况分析 |
2.4 水库调度运用分区划分研究 |
2.5 调水工程优化调度运用分析 |
2.5.1 灌溉期调度运用研究 |
2.5.2 非灌溉期调度运用研究 |
2.5.3 汛期调度运用研究 |
2.5.4 水资源配置方案论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通水目标、任务及要求 |
3.1 试通水研究目标 |
3.2 试通水研究任务 |
3.2.1 检验工程设计研究 |
3.2.2 检验工程施工研究 |
3.2.3 检验管材及设备质量分析 |
3.2.4 成果分析 |
3.3 试通水总体要求论证分析 |
3.3.1 总体技术要求 |
3.3.2 参与单位要求 |
3.3.3 通水期要求 |
3.3.4 试通水工程设施要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通水准备工作论证分析 |
4.1 组织准备工作论证分析 |
4.1.1 组织管理机构 |
4.1.2 工程试运行的管理分段 |
4.1.3 职能划分 |
4.2 时间安排方案论证 |
4.3 试通水前的检查 |
4.3.1 管道、水池等工程设施清洁检查 |
4.3.2 管道、调、蓄水池及设备检查 |
4.3.3 机电设备检查 |
4.3.4 供电线路检查 |
4.3.5 调蓄水池系统检查 |
4.3.6 其他检查 |
4.4 试运行制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试通水总体方案研究 |
5.1 工程总布置 |
5.2 关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研究论证 |
5.2.1 取水泵站至一号加压泵站压力输水段事故停泵工况分析计算 |
5.2.2 高位水池至二号加压泵站重力流段末端关阀工况分析计算 |
5.3 试通水总体方案研究 |
5.3.1 充水方案确定 |
5.3.2 总用水量估算 |
5.4 首充水方案研究 |
5.4.1 首充水技术要求 |
5.4.2 首充水流程 |
5.4.3 管道冲洗 |
5.4.4 注意事项 |
5.5 试通水运行研究 |
5.5.1 控制运用工况 |
5.5.2 系统运行基本原则 |
5.5.3 试通水运行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通水技术要求研究 |
6.1 管道试通水技术要求论证分析 |
6.1.1 充水启动的一般要求 |
6.1.2 泵站后加压输水管道试运行要求 |
6.1.3 高位水池后有压重力输水管道试运行要求 |
6.2 泵站试通水技术要求论证分析 |
6.2.1 泵站的前期检查工作 |
6.2.2 水泵及其相关设备开启程序 |
6.3 其余设备试运行技术要求论证分析 |
6.3.1 泵后液控止回半球阀基本技术要求 |
6.3.2 排气阀 |
6.3.3 调流调压阀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事故应急预案研究 |
7.1 应急预案制定基本原则 |
7.2 各通水区间试通水应急预案研究 |
7.3 事故处理方案研究 |
7.4 应急预案设备设施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10)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索引 |
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梯级引水工程优化调度 |
1.2.1 梯级引水泵站优化调度 |
1.2.2 供水水库的优化调度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2 水库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3.3 中长期径流预报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涉及的智能优化理论基础 |
1.4.1 智能优化算法 |
1.4.2 自主计算理论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
1.6 论文各章节关系 |
第二章 引黄工程运行调度模式 |
2.1 工程概况 |
2.1.1 总干线工程 |
2.1.2 南干线工程 |
2.1.3 联接段工程 |
2.2 全线自动化系统 |
2.2.1 计算机监控系统 |
2.2.2 水力量测系统 |
2.3 工程监控和调度模式 |
2.3.1 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 |
2.3.2 分布式调节和控制 |
2.3.3 工程的运行调度 |
2.4 工程的优化调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供水水库的长期优化调度 |
3.1 汾河流域 |
3.1.1 汾河水库 |
3.1.2 需水预测 |
3.1.3 供水水库优化调度模型 |
3.2 径流预测神经网络 |
3.3 水库优化调度的免疫规划算法 |
3.4 知识库 |
3.4.1 典型年的识别方法 |
3.4.2 预报期末余留库容的模糊决策 |
3.5 仿真计算 |
3.5.1 径流预测仿真 |
3.5.2 优化调度算法仿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梯级输水工程的优化调度 |
4.1 有压输水子系统 |
4.1.1 水力学模型 |
4.1.2 中同嘴水库下泄流量计算 |
4.2 无压输水子系统 |
4.3 梯级输水工程段的优化调度模型 |
4.3.1 上层输水子系统的数学模型 |
4.3.2 下层泵站的数学模型 |
4.4 梯级泵站优化调度的分层克隆选择算法 |
4.4.1 算法详细设计 |
4.4.2 算法终止条件 |
4.5 仿真计算 |
4.5.1 仿真实验 |
4.5.2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梯级引水工程的自主优化调度 |
5.1 长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
5.1.1 模型框架 |
5.1.2 模型描述 |
5.1.3 知识库 |
5.2 短期自主优化调度器 |
5.3 仿真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对引黄工程泵站运行管理的初步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效率确定与输配水方案优化分析[D]. 邱婷. 山东大学, 2021(12)
- [2]基于引嘉济汉—引汉济渭的复杂跨流域调水工程协同调度研究[D]. 李瑛.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2)
- [3]水库预报调度过程化动态决策模式研究及系统实现[D]. 孙小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1)
- [4]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输配水合理调度研究[D]. 高佳鸣.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5]大变幅水位取水泵站优化设计及节能运行研究[D]. 惠可文. 长安大学, 2020(06)
- [6]践行治水新思路 补齐短板强监管 奋力推进新时代山西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J]. 常书铭. 山西水利, 2019(02)
- [7]东北地区某供水工程梯级泵站联合调度运行方案研究[D]. 冯新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8]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运行调度实践经验[A]. 柴晋平. 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 2015
- [9]引黄入邯谱写邯郸治水新篇章[J]. 杨广元. 河北水利, 2011(11)
- [10]大型梯级引水工程自主优化调度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段富. 太原理工大学,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