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治疗被视为衰退的饮食

预防和治疗被视为衰退的饮食

一、防治视为减退的食疗方(论文文献综述)

余静芳(Yu Ching Fang)[1](2021)在《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应用规律及食疗药物研究》文中指出

苗艳敏[2](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王清瑶[3](2021)在《《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思想及食疗方研究》文中指出《寿亲养老新书》作为最早的老年养生保健专着,在中国养生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无论是对老年食疗养生思想的阐述,还是食疗方的选择,都独具匠心,其食疗思想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阐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发病规律、调养用药等等,坚持药食并重,强调“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的治疗原则和食疗胜于药治、防病重于治病的保健理念,并结合当时社会的饮食习惯,阐述了诸多简单易行的食疗养生的理论与方剂,影响了宋代以后乃至现今的老年食疗养生文化。其中载食疗方200余首,食疗方选择多样,剂型繁多,包含粥、羹、饮、肉等多种类型,方中使用之品多为食物,包含肉类、谷豆类、蔬果类等,且选材考究,多为性味平和之品,这些食疗方的选择也深受宋金元时期饮食文化的影响,更具有时代特色。目前对《寿亲养老新书》的研究多聚焦于养生理论分析,对占据该书三分之二比例的食疗方的研究不足,食疗方的药食种类、功效、剂型、药食组合等内容仍存在空白,需要就食疗理论和食疗方展开系统性研究,发掘其独有的特色规律,总结宋金元食疗方发展特点,探讨本书在食疗理论与应用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本文分三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要讨论其主要内容和成书背景。第二部分研究和讨论其老年食疗养生思想。第三部分研究老年食疗方。对《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方药食的种类、使用频次、性味、归经,配伍规律及剂型等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高频药食出现的原因,从而总结出《寿亲养老新书》中食疗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寿亲养老新书》中老年食疗思想及食疗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思想的特点食胜于药,防重于治;调理脾胃为要,顾护中州;注重四时调摄,天人相应;饮食有节,谨和五味;提出子女奉养,注重饮食。同时总结出《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方的特点:食重于药,种类广泛,养治结合;性味甘平,多入脾胃,以补益为主;剂型多样,提高食欲;粥类居多,容易消化;组方多以食物配伍为主。从而补充了《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文献相关研究的不足,为现代老年食疗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文献支持。

张雯[4](2021)在《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旴江医学,起源于旴江流域,植根于赣鄱文化,是一支最具有江西地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旴江流域,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环境优越,物产富饶,在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旴江医家更是占有8席。目的与意义: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人类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升,加上新媒体上快速传播的健康理念和医学常识无形中激发了人们对长寿的渴望。秉着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念也愈发被人们关注。食疗是中医中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治疗手法,主要通过饮食,以食寄药,或经过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的手法,达到治病或延年的目的。中医食疗的优势明显:能有效缓和药力或增加疗效;改善口感,增加服药主动性、吸收性;在缺少某药物的情况下,可以食物代替功能相近的药物;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在民间相互传播授受,防病治病。食疗法尤其适用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大病初愈的病人和不耐药的小儿。清代旴江医家着作中有关食疗的内容颇为丰富,但目前专门研究清代旴江食疗的文献较少,缺少系统的归整,本文意在总结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方法:本文以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陈当务、李铎5位清代旴江医家为代表,以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黄宫绣的《太史医案初编》,陈当务的《证治要义》,李铎的《医案偶存》,谢星焕的《得心集医案》为研究对象,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药食同源中药材名单作为依据,同时结合卫健委发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目录作为参考,来研究清代旴江医家代表着作中有关食疗方的运用。结果:将上述7本着作中的食疗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根据6项食疗方的选入准则,以各科临证分类,按内、外、妇、儿各科和其他项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食疗方共有167方。其中内科114方,肺科疾病有20方,主要集中于咳嗽、肺痈和肺痿上;心脑疾病有4方,集中于中风病;肝胆疾病有5方,集中于鼓胀和黄疸两个病证;脾胃病有46方,分布在腹痛、呕吐、便秘、泄泻各病证中;内科其他类病证38方,包含血证、汗证、发热、虚劳等病证。外科11方,包含跌打疮痈4方,瘰疬麻风4方和目、喉、齿各1方。妇科19方,包含调经求嗣2方,带下病5方,崩漏1方,妊娠期3方和产后病8方。儿科23方,新生儿胎粪不下3方,小儿腹痛泄泻5方,小儿痘疹12方,小儿疳积3方。结论:食疗方中,汤、丸、糕、羹、粥、膏等各剂型齐备,式样丰富,如喻嘉言以猪肾荠苨汤治消渴、以杏仁萝卜子丸治咳嗽、以饭匙膏治小儿泄泻;陈当务以秘传济阴羹调经钟嗣、以绿豆粥清热利喉;李铎自拟琼玉膏治久嗽。用药时考虑不同人群的体质特性制定剂型,如小儿多抗药,寄药于食可有效减低抗药性,有饭匙膏、三豆散、肥儿糕等;老年人常体虚纳差,食疗方多用粥、膏剂,增加药物吸收率,如麻仁苏子粥、参术膏等。总之,食疗作为一种流传恒久的中医治疗手法,对现代疾病的防治和机体健康的维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清代旴江代表着作中的食疗内容,既能揭示地方医学中食疗方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应用价值,又能为继承和弘扬旴江食疗文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宋子威[5](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韩英豪[6](2021)在《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的中药制品,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次对孙思邈《千金方》中内服膏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整理,主要对其方药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及规律总结,同时对膏方制剂和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膏方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当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遵循孙思邈着述卷目分类分科方法,分类整理内服膏方的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其内服膏方的方药病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建立《千金方》内服膏方方剂数据库和膏方药物数据库,整理出孙氏内服膏方69首,涉及药物147种,药物使用频次632味次。将孙氏内服膏方按照卷目分类,涉及妇人、胆腑、七窍、辟谷、养性等28卷次,治疗范围广泛。(2)研究发现内服膏方以虚实辨证为主,适应于虚证的膏方有47首,占68.12%,适应于实证的膏方有22首,占31.88%。(3)膏方配伍灵活多变,小方大复方并用。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1~46味,平均药味数为18味,膏方药味数在10以下的小方有49首,占71.01%;膏方药味数在10~20之间的大方有13首,占18.84%;药味数在20以上的特大膏方有7首,约占10%。(4)在膏方的组成上,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1.96%,精细料(人参、羚羊角)占1.9%,胶类药物占0.95%,糖类药物占6.17%,其他相关食物(清酒、苦酒、猪脂膏、牛髓、羊脂等)占16.14%。(5)膏方剂型大体分为固态(57.97%)和液态(42.03%)两种。根膏剂的稀稠状态,液态制剂有膏汁、膏饴、膏饧、膏糜;固态制剂有膏餔、膏丸。(6)膏方类型有清膏、素膏、荤膏三类,清膏有9首,占13.04%,素膏有22首,荤膏有38首,占55.07%。(7)内服膏方药类频次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类是:补虚药类,使用172次,占27.22%;食物类,使用89次,占14.08%;温里药类,使用79次,占12.5%。其中,补虚药以补气类为主,占59.88%,补阴药、补阳药、补阳药所占比例相近。(8)内服膏方常用药物以辛甘温热为主,主入脾、心、肺、肾经。(9)内服膏方主用“药食同源”类物质熬膏,约占50%;药食两用膏方共计25首,占所有内服膏方的36.23%。(10)孙氏内服膏方常用溶媒种类有10种,依次为:苦酒(醋)、水、酒、蜂蜜、地黄汁、生姜汁、胡麻油、猪脂、羊脂、牛乳。结论孙思邈内服膏方集开唐以前内服膏方数目之最,滋补之最,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之最,膏方的种类剂型亦是丰富多彩。孙思邈内服膏方注重脏腑虚实,专科专膏,辨证施治。孙氏膏方多为小方,用药轻灵而精炼,善用辛甘温补类药物及药食同源物质,奠定内服膏方滋补养生的基础,开创药食两用膏方的先河。

刘慧鸿[7](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认为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张冬妮[8](2020)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乳腺癌为世界范围内女性最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中国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手术的创伤、治疗引起的各种身体不适副作用、对死亡的恐惧、肿瘤的复发转移等等,都易使患者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引发精神疾病,也被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但是大多数患者的PTSD都未被及时治疗。目前西医针对PTSD的治疗主要是一些精神类药物。而我们传统的中医有很多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耳穴、五音疗法、食疗、八段锦、太极拳等。其中很多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无痛无创、可以自行操作的特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易接受。我们希望将中医的治疗方法综合归纳,制作一个能让乳腺癌患者自我调理PTSD的微信小程序,使足不出户自我治疗成为现实。本研究旨在:①探究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疗效是否优于传统门诊综合治疗;②探究增加了磁珠耳穴治疗的磁珠版小程序疗效是否优于无磁珠耳穴治疗的旧版小程序。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PTSD患者按照随机原则以1:1:1:1的比例,分为小程序有磁珠组、小程序无磁珠组、门诊有磁珠组、门诊无磁珠组,每组44例,每组患者均接受西医规范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小程序有磁珠组按照微信小程序的指引,进行为期12周的症状中医综合自我管理,并按照小程序中的教程,自行磁珠耳穴治疗;小程序无磁珠组进行为期12周的症状中医综合自我管理,不进行磁珠耳穴治疗。使用小程序进行干预的患者微信群中,每2周会有专家团队进行线上沟通交流。门诊有磁珠组,进行为期12周的中医综合治疗(治疗内容与微信小程序相同,但是由门诊医生引导进行),并由医生进行磁珠耳穴治疗;门诊无磁珠组于门诊医生引导下,进行为期12周的中医综合治疗,且不进行磁珠耳穴治疗。门诊组每2周前往门诊一次接受治疗。观察分析干预前后四组患者的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的变化。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估。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本研究微信小程序设计部分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基于微信平台,有专业软件技术人员设计。小程序包括五个模块:①PTSD相关知识介绍②PTSD相关自评量表③症状管理路线④PTSD相关知识链接⑤磁珠耳穴贴压教程。结果:1.基线比较:四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干预前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2.同组干预前后疗效比较:干预后,四组患者的PTSD自评量表(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抑郁量表(HAMD)、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失眠严重指数(ISI)评分均有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干预前后疗效比较:①小程序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小程序无磁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小程序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有磁珠组,其中PCL-C、SAS、SDS、HAMD、SCL-9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SI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小程序无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无磁珠组,其中SDS、HAMD、SCL-90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C、SAS、ISI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门诊有磁珠组各个量表干预前后的差值均数皆大于门诊无磁珠组,其中SDS、HAMD、SCL-90、IS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C、SAS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在干预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5.相较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干预,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干预节约了治疗的额外支出(包括挂号费、路费等),并减免了患者前往医院就诊挂号、路途、候诊等精力体力的消耗。结论:1.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心理治疗、中医康复锻炼、传统音乐疗法、中医食疗、磁珠耳穴贴压治疗相结合的中医综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乳腺癌患者PTSD和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能明显改善乳腺癌PTSD患者的睡眠状况。2.乳腺癌PTSD患者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进行干预的效果优于在门诊医生引导下进行干预。应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3.采用磁珠耳穴贴压对改善乳腺癌PTSD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协同增效的作用。4.使用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干预的卫生经济学效益优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

何怡洁[9](2020)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咽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法,将2019年11月-2019年12月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驷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60例阴虚肺燥型慢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地碘含片(北京华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含服,一次1片,一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治疗组采用王飞教授自拟方桔麦代茶饮,一日一袋,总饮用量控制在500~1000ml左右。治疗期间,通过随访调查记录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最后将所获得的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从而对比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7天后,两组咽干、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4天后,两组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愈显率为10.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愈显率为0%。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对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均较高,而桔麦代茶饮总体有效率更高,且随着疗程增加,其对于咽干、干咳无痰或少痰、咽粘膜干燥等症状体征的改善尤为明显,体现了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的优势,可见使用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值得在临床推广。

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10](2019)在《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该文梳理历代渉医文献中关于中医"营养"的记载,厘晰中医"营养"术语的历史脉络,发现中医营养术语早在汉代就已应用,后历代都有广泛使用,近代姜超等人依据中医营养思想建立了"中医营养学"学科;基于溯源探析中医营养与中医、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的相关性,提示中医营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与现代营养各有优势。应冲破对中医营养的认识的误区,充分发挥中医营养的优势和特色。

二、防治视为减退的食疗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治视为减退的食疗方(论文提纲范文)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思想及食疗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寿亲养老新书》内容简介和成书背景
    1 内容简介
    2 成书背景
        2.1 宋金元官方重视
        2.2 文人学医现象盛行
        2.3 宋金元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第二部分 《寿亲养老新书》食疗养生思想研究
    1 食胜于药,防重于治
    2 注重整体,辨证施膳
        2.1 因人施膳
        2.2 因时施膳
    3 多取甘淡和中之剂补益脾胃
    4 善用调味品激食欲、增药效
    5 制型多样,尤推粥剂
    6 饮食有节,避之有时
第三部分 《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方研究
    1 药食研究
        1.1 “药食同源”类食物
        1.1.1 “药食同源”类食物种类
        1.1.2 “药食同源”类食物性味
        1.1.3 “药食同源”类食物归经
        1.1.4 “药食同源”类食物功效
        1.2 药物
        1.2.1 药物种类
        1.2.2 药物的性味
        1.2.3 药物的归经
        1.2.4 药物的功效
    2 组方研究
    3 食疗方剂型研究
        3.1 粥类剂型
        3.2 饮类剂型
        3.3 面食剂型
        3.4 肉类剂型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寿亲养老新书》老年养生思想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清代旴江代表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2.旴江医学食疗思想的研究
    3.小结
第一章 食疗方的标准与统计
    1.1 研究对象
    1.2 食疗方的选入标准
    1.3 统计结果
第二章 清代旴江医家临证各科食疗方
    2.1 内科食疗方
        2.1.1 肺系疾病食疗方
        2.1.2 心脑疾病食疗方
        2.1.3 脾胃疾病食疗方
        2.1.4 肝胆疾病食疗方
        2.1.5 肾系疾病食疗方
        2.1.6 内科其他病证食疗方
        2.1.7 小结
    2.2 外科食疗方
        2.2.1 跌打疮痈
        2.2.2 瘰疬、麻风
        2.2.3 目疾
        2.2.4 喉疾
        2.2.5 齿疾
        2.2.6 小结
    2.3 妇科食疗方
        2.3.1 调经求嗣
        2.3.2 崩漏带下
        2.3.3 妊娠恶阻
        2.3.4 产后诸疾
        2.3.5 小结
    2.4 儿科食疗方
        2.4.1 新生儿胎粪不下
        2.4.2 小儿腹痛、泄泻
        2.4.3 小儿痘疹
        2.4.4 小儿疳积
        2.4.5 小结
附录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前言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1 检索范围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二、研究结果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特征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5. 次要结局指标
        5.1 实验室指标
        5.2 人体测量
        5.3 量表
        6. 不良反应
        7. 讨论
        7.1 原始研究评价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7.3 本次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个人简历

(6)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膏方源流概述
    1 膏方的概念
        1.1 膏的释义
        1.2 膏方的种类
        1.3 膏剂与丸剂的区别
    2 膏方的历史源流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时期
第二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版本依据
        2.2 膏方纳入标准
        2.3 膏方排除标准
        2.4 孙思邈膏方概况
    3 研究主要方法
        3.1 文献法
        3.2 比较法
        3.3 统计学法
    4 膏方资料处理
        4.1 膏方名称录入
        4.2 膏方病证分类录入
        4.3 内服膏方药物录入
第三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
    1 孙氏妇人内服膏方整理
        1.1 膏方评析
        1.2 妇人膏方总结
    2 孙氏胆腑内服膏方
        2.1 膏方评析
        2.2 胆腑膏方总结
    3 孙氏养生辟谷膏方介绍
        3.1 膏方评析
        3.2 养性辟谷膏方总结
    4 孙氏七窍内服膏方整理
        4.1 膏方评析
        4.2 七窍内服膏方总结
    5 孙氏大肠内服膏方整理
        5.1 膏方评析
        5.2 大肠膏方总结
    6 孙氏杂病内服膏方整理
        6.1 膏方评析
        6.2 杂病膏方总结
    7 孙氏伤寒内服膏方整理
        7.1 膏方评析
        7.2 伤寒膏方总结
    8 孙氏痈肿毒内服膏方整理
        8.1 膏方评析
        8.2 痈肿膏方总结
    9 孙氏风毒脚气膏方整理
        9.1 膏方评析
        9.2 脚气膏方总结
    10 孙氏儿科内服膏方整理
        10.1 膏方评析
        10.2 小儿膏方总结
    11 孙氏中风内服膏方整理
        11.1 膏方评析
        11.2 中风膏方总结
    12 孙氏“单首”膏方整理
        12.1 膏方评析
        12.2 “单首”膏方总结
第四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组方规律统计分析
    1 内服膏方用药统计及分析
        1.1 药类频次统计及分析
        1.2 高频类药物统计及分析
    2 内服膏方组方统计及分析
        2.1 药食两用膏方统计及分析
        2.2 内服膏方虚实证统计及分析
        2.3 内服膏方大小方统计及分析
        2.4 内服膏方剂型统计及分析
        2.5 内服膏方类型统计及分析
        2.6 收膏“湿性物质”统计及分析
第五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特色总结及历史地位
    1 膏方辨证特色
        1.1 专科专膏,以症施治
        1.2 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2 膏方用药特色
        2.1 补虚为主,善用温药
        2.2 寒温适中,动静结合
        2.3 药食同源,注重食疗
    3 膏方组方特色
        3.1 用药简炼,小方为主
        3.2 剂型丰富,类型多样
结语
附录 《千金方》常用药物剂量核算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乳腺癌PTSD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乳腺癌概况
        2. 乳腺癌PTSD现代研究进展
        3. 乳腺癌的危险因素
        4. 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乳腺癌PTSD中医研究进展
        1. 乳腺癌发病的病因病机
        2. 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3. 乳腺癌中医情志治疗
        4. 乳腺癌PTSD耳穴疗法概况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内容
        1.2 病例来源
        1.3 乳腺癌诊断标准
        1.4 PTSD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观察指标
        2.2 治疗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组间评分比较
        3.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评分组内比较
        4. 四组患者六个量表干预前后评分差值比较
        5.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干预与门诊中医综合治疗干预的卫生经济学评估
    研究结论
    讨论
        1. 研究结果分析
        2. 中医理论分析
第三部分 微信小程序的改进与强化
    1.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前期基础
    2.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新增模块
    3. 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的优点
创新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药食同源理论的研究进展
        1.1 药食同源的含义
        1.2 药食同源理论的历史源流
        1.3 药食同源理论的现代应用
        1.3.1 饮食防病
        1.3.2 饮食疗病
        1.4 问题与展望
    2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理论依据
        2.1 茶的药用起源
        2.2 中药代茶饮的起源
        2.3 中药代茶饮的特点
        2.4 中药代茶饮的临床应用进展
        2.5 慢性咽炎的用药特点
        2.6 中药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优势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慢性咽炎的西医诊断标准
        2.2.2 慢喉痹(阴虚肺燥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终止研究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用药前教育
        3.3 对照药选择及依据
        3.4 病例分组、试验用药、给药方法及疗程
        3.5 观察项目及方法
        3.5.1 疗效性观察指标
        3.5.2 安全性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
        3.8 统计方法
        3.9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病例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2.2 两组年龄分布情况
        4.2.3 两组病程分布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分布情况
        4.4 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
        4.4.1 治疗7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4.4.2 治疗14天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4.4.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4.5 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4.6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慢性咽炎的研究概况
        1.1 发病机制
        1.1.1 感染性因素
        1.1.2 非感染性因素
        1.2 治疗
        1.2.1 病因治疗
        1.2.2 生活方式干预
        1.2.3 局部治疗
        1.3 结论
    2 桔麦代茶饮立方依据
        2.1 阴虚肺燥是慢性咽炎的重要病机
        2.1.1 咽与肺的联系
        2.1.2 不良生活方式对慢性咽炎病机的影响
        2.1.3 古今文献研究
        2.2 桔麦代茶饮方解及现代研究
        2.2.1 桔梗
        2.2.2 麦冬须根
        2.2.3 菊花
        2.2.4 薄荷
    3 桔麦代茶饮的浸泡效果理论探讨
        3.1 制备工艺
        3.2 包装材料
        3.3 浸泡方法
        3.4 结论
    4 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学对慢喉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随机数字表
    附件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
    附件3 CRF评分表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营养术语溯源
    1.1 汉代
    1.2 隋唐
    1.3 宋金元
    1.4 明清
    1.5 近现代
    1.6 溯源小结
2 中医营养与中医、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的相关性探析
    2.1 中医营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营养的理论基础
        2.1.2 丰富的食养食疗方记载于历代中医典籍中
        2.1.3 中医营养的理法方食体系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中医营养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
    2.3 中医营养与现代营养的区别
3 结语

四、防治视为减退的食疗方(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应用规律及食疗药物研究[D]. 余静芳(Yu Ching Fang).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寿亲养老新书》食疗思想及食疗方研究[D]. 王清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清代旴江医家食疗方运用研究[D]. 张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D]. 韩英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自我管理微信小程序磁珠版对乳腺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效果评估[D]. 张冬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桔麦代茶饮治疗慢性咽炎(阴虚肺燥证)的疗效观察[D]. 何怡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中医营养术语溯源及与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相关性探析[J]. 刘亭宇,李东侠,施洪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0)

标签:;  ;  ;  ;  ;  

预防和治疗被视为衰退的饮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