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一、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金川[2](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段精精[3](2020)在《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问题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加剧,全球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对跨国企业的全球发展布局也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企业相比国外大型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投资经验少,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还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在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对外直接投资能否获得收益,核心问题是投资区位的选择,即把资金投到哪里,区位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跨国企业能否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和各种便利资源获得投资回报。区位选择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何寻找最优的区位进行投资,是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本文首先对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有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以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梳理了中国跨国企业近些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分析了近十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数据,研究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各大区域的分布情况;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选择上遇到的主要风险和挑战,以便于帮助中国企业在未来跨国投资区位选择上能够认识到自身不足,提前做好防护措施,规避风险,减少投资损失。接下来,以吉利汽车为例,通过分析吉利汽车近些年经营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得出其在投资区位选择上的成功要素:战略目标明确、对研发投入的重视以及技术创新是非常值得其他跨国企业学习和借鉴的。通过吉利汽车和国际上大型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中国企业要想做到国际水平,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重视技术研发和创新。文章最后对中国企业在OFDI区位选择上遇到的投资区位过于集中、企业投资结构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期望能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进行OFDI区位选择,政府应该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法律体系,通过自身优势,给企业提供合理的投资建议,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另外企业应该明确战略目标,加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合理安排投资区域。只有在企业和国家共同的努力下,中国跨国企业才会走上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从而在激烈的海外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宁杰[4](2020)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文中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带来了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转移,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重构。矿产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原材料,处于供应链中最上游,也是我国在重构全球供应链时必须着重考虑的一环。我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供需缺口长期存在,需要从外部进口。对外直接投资和通过国际贸易获取矿产资源相比,在增强一国长期能源和资源的安全性上更加可靠。我国的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目前处于结构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开始出现结构变化,给我国矿业对外投资带来了相应的转型要求。了解当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状态和模式,对我国矿业对外投资转型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投资模式的选择是决定投资成败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比中国矿业对外进行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数据,分析了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劣,发现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中使用的主要模式是绿地投资模式,进而对各种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和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影响投资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投资效率是制定我国的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布局和投资策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对我国矿业全球投资效率的研究发现,东道国的经济水平对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有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力成本和制度距离有负相关关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效率相对于前沿水平的偏差为-36.3%,表现为投资不足的状态。而分区域来看,我国对大洋洲出现投资过度,对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则出现投资不足。在对104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发现,我国在17个国家投资过度,而在剩下的87个国家投资不足。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不足,对战略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研究发现,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水平也呈现不足的状态。针对于目前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的投资不足和分布不均的情况,本文建议应合理选择投资模式,充分利用矿业资本市场对全球资源进行布局,同时也应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构建矿产资源供给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

李国敏[5](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梅鹤轩[6](2019)在《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及其国际化绩效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使得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剧烈,中国企业除了要在国内面对进入本国市场的跨国企业激烈竞争外,还要在国际市场上面对更加惨烈的全球竞争。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突变,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加剧,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因此中国企业需要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广阔的国际市场来重塑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而目前中国企业广泛地参与国际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空间,为本国技术进步、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最终帮助本国经济最大化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由此可见,中国企业能否实现国际化,提高企业国际化程度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目前,中国政府积极贯彻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的双向投资战略,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足资金、高端人才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学习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充分释放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潜能,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虽然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但是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与集聚也为中国OFDI企业在城市层面集聚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中国OFDI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又能够提高其嵌入外部网络资源的可能性,从而为其占据有利外部网络位置,间接获取国际市场知识,升级自身研发能力,提升企业国际化绩效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对于大多数缺乏国际化经验,自身研发能力不足且不具备特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来说,从集聚经济中提升专业化程度培育企业竞争力,积极嵌入外部网络资源,占据网络有利位置,间接吸收国际市场知识,依靠外部网络合作研发复杂技术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实现高水平企业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为此,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一、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城市层面空间集聚的存在性及其驱动因素;二、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及其内部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企业嵌入外部网络资源的行为;三、企业嵌入外部网络资源后通过占据的不同网络结构位置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表现。通过研究以上三大问题能够解释发展中国家企业在缺乏特定企业竞争优势的限制下,如何借助外部网络资源间接实现高水平的企业国际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经验证据,同时能够为中国企业更好的融入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本文创新性地基于微观企业层面数据,结合企业知识结构理论、基础资源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嵌入理论、关系强度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结构洞理论、企业国际化理论在战略管理学“S-C-P”研究范式框架下运用整体复杂网络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首先探讨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OFDI企业在中国境内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特征事实以及空间集聚存在性问题,在明确中国OFDI企业城市层面存在空间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OFDI企业在中国境内地级市层面形成空间集聚现象的内在机制,明确了中国境内各城市间存在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差距以及中国OFDI企业在城市层面空间集聚的形成机理;其次,本文将企业在城市层面的空间集聚程度作为企业外部环境结构变量与企业内部知识异质性结构作为企业内部结构变量同时纳入战略管理学领域的“S-C-P”研究范式,揭示了中国OFDI企业空间集聚及其知识结构如何影响其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中国OFDI企业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构建起基于共同股东关系的整体国际股权投资网络,并计算出样本企业在整体网络中的结构嵌入指标:即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来分别研究了企业在网络中的直接联系、间接联系以及结构洞位置等网络结构嵌入变量如何影响企业的国际化绩效表现。至此,本文通过以上一系列具有内在严密逻辑关系的实证研究,从而完整地揭示中国OFDI企业通过占据有利网络节点位置,借助外部网络资源,从而实现企业国际化全部动态过程。具体而言:首先,本文通过计算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对2005-2015年的12771家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中国境内282座地级市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全局上,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城市层面存在正向空间集聚性;局部上,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为主的“钻石型”的空间集聚热点区域;同时通过对其在城市层面空间集聚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城市层面的空间集聚程度与城市创新能力、城市市场潜力、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区位条件等因素显着正相关;而与城市劳动力成本、城市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显着负相关;且与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存在显着联系。其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内部知识结构、企业外部空间集聚程度对企业股权投资网络嵌入程度(行为)的影响,揭示了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的企业内外部结构变量对企业嵌入国际股权投资网络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企业高管团队教育水平以及企业技术知识深度并不会显着促进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嵌入国际股权投资网络;而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城市层面的空间集聚程度、企业高管团队海外工作经验、企业技术知识广度以及企业海外市场经验会显着促进其嵌入国际股权投资网络。再次,基于中国OFDI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构建基于共同股东关系的整体国际股权投资网络,并计算各样本企业在整体网络中的网络结构嵌入指标,并研究企业的网络结构嵌入如何影响其国际化绩效表现。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在网络中的度数中心度(直接联系)、中间中心度(结构洞位置)会显着促进其国际化绩效;而接近中心度(间接联系),并不会显着促进其国际化绩效。最后,根据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和实证结果,对政府机构以及企业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政府机构应注重提高城市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端驱动能力;优化区域均衡发展,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单核驱动”向“多极并举”演化;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应当继续把“吸引外资”和“促进对外投资”双向投资战略结合巩固好,为企业国际化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保障外资企业营商环境,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吸引海内外高素质人才在当地工作生活提升当地高端劳动力储备;企业应更多的参与国际合作,提高自身国际声誉,提升企业技术知识专业化程度,优化企业知识结构,充分借助外部网络资源,进而提高企业国际化绩效表现。

高鹏[7](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师成[8](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进展迅速,已成为两国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未来两国经贸合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中俄产能合作具备良好的合作条件,如两国生产要素的互补、“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以及“带盟对接”所搭建的合作框架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产能合作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基础设施、航空航天、民用汽车、农业、生物制药六大领域,同时合作已形成了良性的共生关系。总体而言,中俄产能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未来两国产能合作的主流。当然,中俄产能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我国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俄罗斯复杂的国内环境以及相对滞后的机制建设等。未来中俄两国需要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与合作机制,以便使产能合作的进展更加顺利。

石娜娜[9](2018)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品生产、对外贸易和商品流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7年中国的制造业产量接近全世界的33%,产值规模居世界第一位;从2009年起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万亿人民币,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商品流通大国,但由于在国际上缺少独立自主的流通渠道,缺乏国际一流的流通企业,中国还并不算是商品流通强国,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的国际流通影响力太小。自2004年我国商品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来,世界知名零售企业纷至沓来,目前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绝大部分一落户中国,零售业已成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但是在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零售企业一直被动地接受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而没有主动做出国际化的回应。自2001年我国正式实施“走出去”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断扩大。从2012年开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2015年跃居世界第二。然而,与我国成为商品出口大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和外资零售企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极不协调的是我国零售业“走出去”却明显滞后。从《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来看,截至到2016年末,我国的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691.7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13573.9亿美元的12.5%。2016年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08.9亿美元,只占当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1961.5亿美元的10.7%。更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投资流量还是投资存量,目前我国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和东盟地区,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零售企业国际化始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益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管制的放松,零售业向海外扩张进行跨国投资的步伐进一步加速,不但有发达国家更有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其中,跨国经营已经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之一,国际化一经日益成为全球零售领域的重要特征。根据德勤公司发布的《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8》显示,2016财年“全球零售250强”企业中有168家企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营,国际化率为67.2%。国际知名的零售商沃尔玛和家乐福分别在29个和34个国家经营,其中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5332个门店,还有6363个门店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等海外市场,2016年净销售额4813.17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不含山姆会员店)贡献了 1161.19亿美元,贡献率超过27%。2016年家乐福门店数量达到11935个,法国本土5539家,其余6396家分别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的34个国家和地区,并贡献了年销售额766.45亿欧元的53.16%。可以说国际化是这些大型跨国零售企业取得成功乃至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因素之一,沃尔玛更凭借其在全球布局获得可观收益,并连续多年稳居世界500强企业首位。2015年8月28日,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国内贸易流通现代化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已经中指出:必须推动我国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必须构建开放融合的流通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为此,要大力实施流通“走出去”战略。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境外延伸,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并鼓励流通企业与制造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同时鼓励电子商务企业“走出去”,提升互联网信息服务国际化水平;要创建内外贸融合发展平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流通网络。经受了本土零售国际化竞争的洗礼后,中国零售企业初步具备了“走出去”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源条件,“走出去”可以成为中国零售企业转型发展、开拓创新的主要方向。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流通产业国际化和世界产业控制权一经从制造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的大背景下,积极地推动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形成中零售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联动发展,是中国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中国零售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促进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巩固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有重大意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以中国零售业对外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深入研究跨国零售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一般经验,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探讨在当前独特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时机下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首先从零售业“走出去”战略入手,分析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重要性。然后,借鉴国外经验,探讨我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循此逻辑,按照“战略提出→国际经验比较→现状描述与案例分析→路径选择”的总体框架展开。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主要论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是问题的提出,是论文的第三章,总结了“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发展、演变和实施成果,以及当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状况,提出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章,是国际经验比较,该部分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分析发达国家与亚洲发展中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第四部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路径研究,包括第五、六、七、八章。第五章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以数据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状况,并分析中国零售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分析跨境电商在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的作用。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研究。第八章,对接“一带一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分析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雷小苗[10](2017)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越来越多,世界各国之间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各国之间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跨国企业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跨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流量逐年上升,并且偏向投资发达市场;特别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中国,2015年对外投资流量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且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其自身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在对外投资的同时,接受外资对内投资量同样不可忽略。迄今为止,长期以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强势及主导地位,针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仍很缺乏,针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深入系统研究更少。以发达国家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并不能很好解释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企业投资行为。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系统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新特征,有助于中国国际化战略整体实施,也有助于探索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规律,有助于完善企业国际化的整体理论体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行为,以企业国际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性分析,结合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性,梳理理论演进脉络,总结实践经验,最终落脚到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的特殊性。本文围绕以下七大问题展开讨论:中国企业国际化特殊性;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发展新方向;企业国际化研究方法论?中国现代跨国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进入窗口、成长路径及努力方向;中国企业国际化助推条件及制约条件;中国企业国际化新增力创造等。创新性成果如下:1.完善了企业国际化研究系统理论。针对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逆向国际化”及中国市场独特的“双向国际化”现象,发现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理论等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优势前提论”的局限性。梳理了传统经济理论、以新兴市场为背景的理论、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现有理论,将这三个层级的理论串成一条主线提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架构,用于解释中国企业国际化具体实践,也从而完善了关于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系统理论,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2.从实践角度完成中国企业国际化系统研究。已有的研究大多表现为选择一个具体角度作为切入点,例如:“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研究”、“中国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研究”等,不是限定了企业的某一方面的研究,就是限定了某一类企业的研究,针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系统研究少。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特点、研究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一正一负”的助推及制约条件、明确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出了来自政府、企业、企业家三个层面的新增力。3.采用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原理,融合不同学科知识,比如世界经济学、地缘政治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学等。比如在讨论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时侧重于世界经济学;在梳理企业国际化理论演进时侧重政治经济学;在分析跨文化管理时侧重企业管理学;在论述中国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政治风险时侧重地缘政治学,取长补短。4.采用多维研究视角。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早,这些国家大多国内市场小,因而当企业在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于市场寻求、效率寻求等动机,开始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因而目前绝大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企业国际化”等同于“企业走出去”,导致其研究视角较单一,即大多关注“外向型国际化”。事实上企业国际化有“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大类型。对于像中国这样自身拥有巨大市场规模、市场容量的国家而言,其通过吸引外资、吸收海外技术等方式实现“内向国际化”的这条路径不可忽略,因而中国企业国际化具有“双向国际化”的特点。5.构建完整的国际化程度测量指标体系。重新构建了国际化程度度量变量,从“企业国际化深度”和“企业国际化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衡量国际化程度,改变了以往单一参数衡量的局限。6.建立企业国际化成长路径理论模型。提出了企业国际化三种成长路径,即渐进式成长路径、激进式成长路径、跳跃式成长路径,并结合本文建立起来的中国企业国经理论架构,给出了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建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虽然中国现代企业跨国发展仍面临一定的内外部制约条件,如自有高级要素相对匮乏、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投资东道国政治及经济动荡、跨文化管理水平低等;但同时也具备了来自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自身努力等方面的助推条件。中国现代企业只要选定目标、坚定方向,选择正确的进入窗口及成长路径,充分利用来自政府、企业、企业家三个层面的新增力,定能在国际舞台大展拳脚。

二、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五、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四、总体建模思路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问题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对外直接投资
        2.1.2 区位选择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有关的主要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中国跨国企业OFDI及其区位选择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跨国企业OFDI发展现状
        3.1.1 流量方面
        3.1.2 存量方面
        3.1.3 中国各主要区域OFDI发展现状
    3.2 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发展现状
        3.2.1 对各大洲的直接投资
        3.2.2 对主要经济体的直接投资
        3.2.3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
        3.2.4 中国跨国企业OFDI各区位行业分布情况
第四章 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风险和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主要风险
        4.1.1 政治风险
        4.1.2 法律风险
        4.1.3 文化风险
    4.2 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投资区域集中
        4.2.2 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4.2.3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
        4.2.4 投资信息不对称
        4.2.5 法律制度不全面
第五章 吉利汽车OFDI区位选择案例分析
    5.1 吉利汽车OFDI发展情况
        5.1.1 吉利集团发展概述
        5.1.2 吉利汽车OFDI区位发展重大事件
    5.2 吉利汽车出口和OFDI区位分布
        5.2.1 吉利汽车出口区位分布
        5.2.2 海外制造投资区位分布
        5.2.3 海外研发投资区位分布
        5.2.4 海外投资并购区位分布
    5.3 吉利汽车OFDI区位选择的成功经验
        5.3.1 战略目标明确
        5.3.2 注重技术创新
第六章 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6.1 吉利汽车给我国其他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启示
        6.1.1 加强科学的战略决策
        6.1.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6.1.3 合理安排投资区域
    6.2 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中政府应发挥的作用
        6.2.1 完善信息服务和风险管理体系
        6.2.2 改善民营投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环境
        6.2.3 完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矿业新形势
        1.1.2 国内矿业形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外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1.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综述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2 全球供应链重构与矿产资源
    2.1 现代全球供应链的定义和内涵
    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分析
        2.2.1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历程
        2.2.2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
    2.3 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的影响
        2.3.1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背景
        2.3.2 中国全球供应链的战略意义
    2.4 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矿业视角分析
        2.4.1 供应链上游的话语权和利益分配
        2.4.2 供应链上游的竞争和战略产业发展
    2.5 我国供应链上游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及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3.1 我国矿产资源特征分布
    3.2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3.2.1 初始阶段(1993年以前)
        3.2.2 起步阶段(1993-2000年)
        3.2.3 增长阶段(2000-2013年)
        3.2.4 调整阶段(2013至今)
    3.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现状
        3.3.1 投资规模和数量
        3.3.2 投资区域分布
        3.3.3 投资种类和权益分布
        3.3.4 投资主体构成
    3.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趋势
        3.4.1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机遇正在形成
        3.4.2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的需求不断加大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4.1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比较
    4.2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演进历程
        4.2.1 绿地投资模式
        4.2.2 跨国并购模式
        4.2.3 两种投资模式对比分析
    4.3 我国矿业对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企业自身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4.3.2 东道国因素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4.4 中国矿业对外投资进入方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4.4.2 模式建立与估计方法
        4.4.3 实证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率分析
    5.1 研究方法介绍
    5.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5.2.1 变量选取和说明
        5.2.2 数据来源及描述
    5.3 单边随机前沿模型
        5.3.1 模型构建
        5.3.2 实证结果和分析
    5.4 双边随机前沿模型
        5.4.1 模型构建
        5.4.2 基础模型估计
        5.4.3 实证结果和分析
        5.4.3.1 投资效应总结
        5.4.3.2 投资净效应区域分布
        5.4.3.3 投资净效应国家分布
        5.4.3.4 一带一路和战略矿产国家的投资净效应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型探索
    6.1 中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
        6.1.1 并购为主的投资模式
        6.1.1.1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6.1.1.2 有利于获得矿产品定价权
        6.1.2 并购的具体策略
        6.1.2.1 以间接并购为主,直接并购为辅
        6.1.2.2 以联合并购为主
        6.1.2.3 灵活使用支付手段
        6.1.2.4 以参股为主,谨慎控股
        6.1.3 识别和应对并购风险
        6.1.3.1 并购风险识别
        6.1.3.2 风险应对策略
        6.1.4 把握对外并购时机
    6.2 中国矿业直接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建议
        6.2.1 合理布局全球矿产资源
        6.2.1.1 理性选择投资目标和区位
        6.2.1.2 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矿业资本市场
        6.2.2 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
        6.2.2.1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投资机遇
        6.2.2.2 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面临的挑战
        6.2.2.3 我国矿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策略建议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及其国际化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于SCP范式的理论模型构建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传统企业国际化理论简要回顾
    2.2 企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2.3 企业知识结构与企业国际化相关研究
    2.4 企业社会网络嵌入机制及效应相关研究
    2.5 企业国际化驱动因素相关研究
    2.6 相关文献的进一步评述
3.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本章概述
    3.2 样本选取
    3.3 研究方法
    3.4 OFDI企业母公司统计分布特征
    3.5 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分布特征
        3.5.1 全体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分布特征
        3.5.2 不同所有制OFDI母公司企业空间分布特征
        3.5.3 不同产业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分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4.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演化规律研究
    4.1 本章概述
    4.2 研究方法
    4.3 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相关性检验
        4.3.1 全体OFDI企业母公司全局空间集聚存在性检验
        4.3.2 全体OFDI企业母公司全局空间高低聚类检验
        4.3.3 不同所有制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相关性检验
        4.3.4 不同产业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相关性检验
    4.4 OFDI 服务业企业母公司全局空间集聚存在性检验
    4.5 OFDI 服务业企业母公司全局空间高低聚类检验
    4.6 OFDI 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演化规律
    4.7 本章小结
5.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5.1 本章概述
    5.2 企业空间集聚驱动因素相关理论假设
        5.2.1 城市创新能力与企业空间集聚
        5.2.2 城市市场潜力与企业空间集聚
        5.2.3 城市政策支持与企业空间集聚
    5.3 样本选取
    5.4 变量测度
        5.4.1 因变量
        5.4.2 核心变量
        5.4.3 控制变量
    5.5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5.5.1 描述性统计
        5.5.2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5.6 研究方法
    5.7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7.1 豪斯曼检验(Hausman)
        5.7.2 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着性检验
        5.7.3 时间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知识结构、股权网络嵌入行为实证研究
    6.1 本章概述
    6.2 企业内外结构及其股权网络嵌入理论假设
        6.2.1 空间集聚程度与企业股权网络嵌入
        6.2.2 高管知识结构与企业股权网络嵌入
        6.2.3 组织知识结构与企业股权网络嵌入
        6.2.4 国际市场经验与企业股权网络嵌入
    6.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6.3.1 样本选取原则
        6.3.2 样本筛选及确定
        6.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6.4 变量测度
        6.4.1 因变量
        6.4.2 核心变量
        6.4.3 控制变量
    6.5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5.1 描述性统计
        6.5.2 相关性分析以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6.6 研究方法
    6.7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7.1 豪斯曼检验(Hausman)检验
        6.7.2 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着性检验
        6.7.3 时间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6.8 本章小结
7.OFDI企业母公司股权网络结构嵌入及其国际化绩效的实证研究
    7.1 本章概述
    7.2 股权网络结构嵌入与企业国际化相关理论假设
        7.2.1 网络度数中心度与企业国际化
        7.2.2 网络接近中心度与企业国际化
        7.2.3 中间中心度与企业国际化
    7.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7.3.1 样本选取原则
        7.3.2 样本筛选及确定
        7.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7.4 变量测度
        7.4.1 因变量
        7.4.2 核心变量
        7.4.3 控制变量
    7.5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7.5.1 描述性统计
        7.5.2 国际股权投资整体网络构建
        7.5.3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7.6 研究方法
    7.7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7.7.1 豪斯曼检验(Hausman)检验
        7.7.2 年度虚拟变量联合显着性检验
        7.7.3 时间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7.8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2.3.2 海外并购理论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3.2.3 区位不断拓宽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4.3.1 并购背景
        4.3.2 案例介绍
        4.3.3 案例分析
        4.3.4 并购的评价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能
        二、国际产能合作
    第二节 国际经济合作相关理论
        一、国际贸易理论
        二、国际投资合作理论
    第三节 国际机制理论
    第四节 共生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俄深化产能合作的良好条件
    第一节 中俄生产要素互补
        一、自然资源要素
        二、劳动力要素
        三、资本要素
        四、技术要素
    第二节“一带一路”倡议为合作带来的机遇
        一、中国方面
        二、俄罗斯方面
    第三节“带盟对接”为合作创造了更多机遇
        一、“带盟对接”便利了两国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二、“带盟对接”使产能合作在地区层面得到加强
        三、“带盟对接”助推了俄罗斯与亚太国家的产能合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主要领域与合作进展
    第一节 能源与原材料
        一、石油天然气
        二、煤炭
        三、核能
        四、钢铁
    第二节 交通基础设施
    第三节 航空航天
        一、航空发动机
        二、民航客机
        三、重型直升机
        四、航天工业
    第四节 民用汽车
    第五节 农业
    第六节 生物制药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所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我国对外产能合作支持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仍存在“中国威胁论”
    第三节 俄罗斯国内投资环境较差
        一、俄罗斯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较低
        二、对俄投资法律风险较高
        三、俄罗斯对战略投资项目的审查过严
        四、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风险
    第四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建设滞后
        一、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二、合作机制效率不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俄产能合作的共生模式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模式的基础
        一、合作具备地缘优势
        二、中俄两国产业结构互补
        三、中国企业对俄投资具备所有权、内部化与区位优势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组织模式的深化
    第三节 中俄产能合作共生行为模式的深化
        一、中俄两国产能合作的大型项目陆续投产
        二、产能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支持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完善财税支持体系
    第二节 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第三节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第四节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第五节 完善载体支撑体系
        一、完善境外中俄合作园区体系
        二、完善境内对俄合作载体体系
    第六节 完善哈尔滨新区对合作的支撑作用
        一、通过管理体制创新便利产能合作项目的落地
        二、打造产业链融合平台深化产能合作
        三、通过“三区一港”对接为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本章小结
第七章“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俄产能合作的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主要功能
        一、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目标
        二、确保合作有序开展
        三、协调资源为合作服务
    第二节 中俄产能合作机制的构建方式
        一、宏观层面
        二、中观层面
        三、微观层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来源
        1.2.1 垄断优势论
        1.2.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2.3 内部化理论
        1.2.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2.5 价值链理论
        1.2.6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
        1.5.2 难点和不足
第2章 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综述
    2.1 国外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1.1 零售业国际化的内涵
        2.1.2 零售业国际化的动机
        2.1.3 零售业国际化的区位选择
        2.1.4 零售业国际化的进入方式
        2.1.5 零售业的标准化与本土化
        2.1.6 零售业国际化的撤资
    2.2 国内零售业国际化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走出去”战略
        2.2.2 国内流通产业的地位和贡献
        2.2.3 国内学者对零售业国际化的研究
        2.2.4 中国零售业的“走出去”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现状
    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概况
        3.1.1 中国零售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3.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空间分布情况
        3.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情况
        3.1.4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数量少
    3.2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
        3.2.1 国美进军香港
        3.2.2 苏宁的国际化
        3.2.3 阿里巴巴的全球化
    3.3 零售业“走出去”的影响因素
        3.3.1 零售业“走出去”的宏观影响因素
        3.3.2 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影响因素
    3.4 零售业“走出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设计
        3.4.3 实证结果及其解释
    3.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5.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3.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3.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缓慢的原因分析
        3.6.1 中国零售企业竞争力弱
        3.6.2 中国零售企业品牌影响力小
        3.6.3 中国零售企业缺乏国际经验
        3.6.4 中国零售企业承担汇率风险能力差
        3.6.5 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去”的政府支持少
第4章 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经验
    4.1 全球零售业的发展情况和国际化状况
        4.1.1 全球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2 零售商的市场主导能力
        4.1.3 发达国家跨国零售企业的主导地位
        4.1.4 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
        4.1.5 零售业的业态创新和多样化
        4.1.6 零售业的经营国际化
        4.1.7 零售业的零售数字化
    4.2 发达国家的零售国际化
        4.2.1 美国的零售国际化
        4.2.2 欧洲的零售国际化
        4.2.3 日本的零售国际化
        4.2.4 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国际化的一般经验
    4.3 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国际化-以泰国为例
        4.3.1 发展中国家零售国际化的一般情况
        4.3.2 泰国零售业的国际化
        4.3.3 卜蜂莲花的国际化
        4.3.4 卜蜂莲花在华扩张历程
第5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分析
    5.1 “走出去”战略
        5.1.1 “走出去”的内涵
        5.1.2 “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发展
        5.1.3 “走出去”的概况
    5.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宏观视角
        5.2.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宏观背景
        5.2.2 顺应对外经济的发展规律
        5.2.3 构建自主流通网络的重要手段
        5.2.4 价值链升级的外部驱动
        5.2.5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部推动
        5.2.6 有利于缓和中美贸易摩擦
        5.2.7 有助于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
        5.2.8 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的客观要求
        5.2.9 促进我国文化输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5.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微观视角
        5.3.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推动因素
        5.3.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拉动因素
        5.3.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便利化因素
第6章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创新途径:跨境电商
    6.1 跨境电子商务
        6.1.1 跨境电子商务的涵义
        6.1.2 跨境网络零售
    6.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
        6.2.1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环境
        6.2.2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状况
    6.3 跨境电商与传统零售的区别
        6.3.1 跨境电商具有跨地域性
        6.3.2 跨境电商信息传播速度快
        6.3.3 跨境电商以大数据为基础
        6.3.4 跨境电商的成本结构不同
        6.3.5 跨境电商的客户体验不同
    6.4 跨境电商是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新途径
    6.5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SWOT分析
        6.5.1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优势
        6.5.2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劣势
        6.5.3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机遇
        6.5.4 中国发展跨境电商的挑战
    6.6 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实现路径
        6.6.1 国家参与和政策支持
        6.6.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6.6.3 多种手段改善网购体验
        6.6.4 改进物流效率
        6.6.5 巩固制造业基石
        6.6.6 不遗余力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第7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1 “一带一路”倡议
        7.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7.1.2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比较优势
        7.2.1 相对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2 相对于发展中国家零售业的比较优势
        7.2.3 零售业相对于第二产业的比较优势
        7.2.4 相对于其他地区“一带一路”给零售业带来的比较优势
第8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8.1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时机选择
        8.1.1 零售企业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时机
        8.1.2 进入目标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
    8.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区位选择
        8.2.1 中亚五国
        8.2.2 东南亚十一国
        8.2.3 南亚八国
        8.2.4 独联体七国
        8.2.5 中东欧及南欧十八国
        8.2.6 南太平洋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8.2.7 西亚北非国家和蒙古
    8.3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进入方式选择
        8.3.1 中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2 东南亚国家的进入方式
        8.3.3 印度的进入方式
        8.3.4 独联体国家的进入方式
        8.3.5 澳大利亚的进入方式
    8.4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业态选择
    8.5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标准化与本土化战略
    8.6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支撑体系
        8.6.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宏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中观层面的支撑体系
        8.6.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微观基础改造
第9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1.1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必要性
        9.1.2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可行性
        9.1.3 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实现路径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论文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界定企业国际化概念与一般性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涵义
        一、企业国际化概念
        (一) 企业国际化内涵
        (二) 企业国际化概念
        二、企业国际化类型
        (一) 内向型国际化
        (二) 外向型国际化
    第二节 企业国际化外溢效应
        一、母国效应
        (一) 母国正向效应
        (二) 母国负向效应
        二、东道国效应
        (一) 东道国正向效应
        (二) 东道国负向效应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进入方式
        一、企业国际化进入动机
        (一) 传统动机
        (二) 新型动机
        二、企业国际化进入窗口
        (一) 贸易型进入
        (二) 契约型进入
        (三) 投资型进入
        (四) 战略联盟进入
    第四节 企业国际化程度度量变量
        一、深度变量
        二、广度变量
第二章 企业国际化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垄断竞争优势理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四、边界产业扩张理论
        五、发达国家优势前提论的局限性
    第三节 现代企业国际化理论新发展
        一、优势利用到优势获取的转变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一) 小规模技术理论
        (二) 技术地方化理论
        (三)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四)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理论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理论架构
第三章 中国企业国际化特点分析
    第一节 经济动量特点
        一、国内经济动量特点
        (一) 市场化与国际化
        (二) 逆向国际化
        (三) 双向国际化
        二、国际经济动量特点
        (一) 生产要素流动国际化
        (二) 工厂规模经济与公司势力经济
        (三) 全球公司
    第二节 成长路径特点
        一、20世纪70年代的内向型国际化
        二、20世纪80年代的贸易型国际化
        三、20世纪90年代的投资型国际化
        四、21世纪特点突出的双向国际化
    第三节 发展现状特点
        一、资产寻求型动机突出
        二、双向国际化同时进行
        三、区位及行业分布广泛
        四、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
        五、跨文化管理有待提升
第四章 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助推条件—正向力分析
    第一节 国家战略
        一、中国国际化战略的五大内容
        二、“一带一路”助力企业国际化
        三、人民币国际化助推作用
    第二节 要素跨国流动
        一、资金流向与流量
        二、人才流向与流量
        三、商品流向与流量
        四、信息技术流向与流量
第五章 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制约条件—负向力分析
    第一节 国际经济动荡
        一、陆权经济与海权经济的博弈
        二、经济联盟与经济解盟的影响
        三、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纷争
    第二节 国际政治非稳定
        一、东道国的政权更迭
        二、东道国的战争和内乱
        三、政治风险的管控
    第三节 自有高级要素匮乏
        一、国际化人才不足
        二、自主创新能力低
        三、经营融资较困难
        四、国际品牌仍缺乏
        五、经济要素与全球化经济要素发展滞后
第六章 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发展方向分析
    第一节 进入窗口
        一、西方发达国家历史经验
        二、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经验
        三、中国企业可选择窗口
    第二节 成长路径
        一、企业国际化的路径模型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路径发展
        三、中国现代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
    第三节 努力方向
        一、顺应开放趋势以确立全球目标
        二、促进要素流动以整合世界资源
        三、追求势力经济以塑造国际品牌
第七章 创建中国企业国际化新增力
    第一节 政府增力
        一、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服务功能
        二、优势优先原则推动企业走出去
        三、塑造培育自有高级要素的良好制度环境
        四、提升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的经济要素与全球化经济要素
    第二节 企业增力
        一、扬长避短发挥中国企业优势
        二、政企合力培养自有高级要素
        三、要素流动打造现代全球公司
        四、跨文化管理减少文化冲突
    第三节 企业家增力
        一、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二、造就国际型企业家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图表目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3]中国跨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问题研究 ——以吉利汽车为例[D]. 段精精.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4]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我国矿业对外直接投资转型 ——基于投资模式和效率研究[D]. 宁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5]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6]中国OFDI企业母公司空间集聚、股权投资网络嵌入行为及其国际化绩效研究[D]. 梅鹤轩.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7]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8]“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俄产能合作研究[D]. 师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中国零售业“走出去”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研究[D]. 石娜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3)
  • [10]中国企业国际化研究[D]. 雷小苗.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标签:;  ;  ;  ;  ;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