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窗技术在显示颅底成骨破坏中的价值

CT窗技术在显示颅底成骨破坏中的价值

一、CT窗技术显示颅底成骨型破坏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覃瑞雪[1](2021)在《18F-NaF PET/CT与18F-FDG PET/CT诊断肺癌骨转移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居癌症之首,肺癌发病隐匿,发现时可能已出现远处转移,骨是晚期肺癌主要的血行转移部位之一,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骨转移对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及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对比分析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定量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对肺癌不同类型骨转移灶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确诊为肺癌且临床怀疑骨转移的患者,于一周内分别行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检查,运用ROC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绘制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分别记录两种检查方法中所有代谢增高病灶的SUVmax值,对比分析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显像方法中骨良恶性病灶、溶骨性与成骨性转移灶之间的差异。结果:(1)40例肺癌骨转移患者共检出异常病灶321处,其中245处确诊为骨转移灶,76处为良性病灶。基于病灶数目比较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两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3.06%、76.31%、92.68%、77.33%、89.10%和91.02%、96.05%、98.67%、76.84%、92.21%;18F-FDG PET/CT的诊断效能高于18F-NaF PET/CT(P=0.0026<0.05);(2)18F-FDG PET显像中,骨转移灶的SUVmax值高于良性病灶,分别为6.7(4.4,10.8)和5.2±2.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8>0.05)。18F-NaF PET显像中,骨转移灶的SUVmax值明显高于良性病灶,SUVmax值分别为20.8(13.2,30.7)和13.9(11.3,2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18F-FDG PET/CT对溶骨性转移灶的检出率较高;18F-NaF PET/CT对成骨转移病灶的检出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显像中LBM和BBM的SUVmax值分别为8.5(5.5,11.8)和4.9(2.5,7.9);18F-NaF PET/CT显像中LBM和BBM的SUVmax值分别为20.8(14.6,42.1)和22.8(14.0,30.7)。LBM在18F-FDG显像中的代谢水平较高(P<0.001);BBM在18F-NaF显像中的代谢水平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1)。结论:(1)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对诊断肺癌骨转移均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2)18F-NaF PET/CT和18F-FDG PET/CT对不同类型骨转移病灶均具有较好的检出能力;(3)SUVmax有助于区分骨转移灶和良性病变,不同类型骨转移灶的代谢特点之间存在差异,溶骨性转移灶在18F-FDG显像中表现出较高的代谢水平,成骨性转移灶在18F-NaF显像中表现出较高的代谢水平。

彭诗奇[2](2020)在《面向脊柱转移肿瘤的医疗影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移肿瘤是指癌症从身体的一个部位扩散到了另一个部位,大约三分之二的癌症患者都会患有骨转移肿瘤,而脊柱是骨转移肿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脊柱转移肿瘤可能会引起病人疼痛、脊椎不稳定和神经损伤。因此,脊柱转移肿瘤的早期检测对于疾病的精准分期、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在脊柱转移肿瘤的临床诊疗中,脊椎的检测分割以及骨质质量的诊断分类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脊椎分割中强标注难以获取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学习和切片传播的弱监督脊椎分割方法(Weakly supervised Iterative Spinal Segmentation method,WISS),仅利用单个矢状面图像上的四个角点作为标签,实现了三维脊椎椎体分割。WISS首先在有标注的矢状面切片上训练一个分割模型,并使用自学习的方法优化训练标签,通过置信区域选择和条件随机场的方法避免误差累积传播。然后通过切片传播的方法不断地将当前训练集图片相邻的矢状面切片加入训练集,继续训练分割模型,最终得到一个能够对所有的矢状面进行分割的通用模型,完成脊椎椎体的三维分割。本文在两个数据集上验证了WISS的有效性,在私有脊柱转移肿瘤CT数据集上进行二维分割实验,对比直接使用二维分割网络,WISS能够提升JAC值约+3.9%、提升DSC值约+2.5%,在公开腰椎CT数据集上进行分割实验,正中矢状面分割和三维椎体分割的DSC值分别能够达到91.7%和83.7%。WISS能够节省巨大的标注成本,这在医学影像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脊柱转移肿瘤骨质质量分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MTL)和自步学习(Self-paced Learning,SPL)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多任务学习,同时学习了脊柱后外侧受损情况分类任务。基于混合型病灶可以被认为既是成骨型也是溶骨型的先验知识,本文将骨质质量分类任务建模为两个二分类子任务,并使用多层感知机将它们的结果进行融合。还使用了自步学习的方法,让模型由易到难地学习训练样本,以获得更好的泛化效果。在脊柱转移肿瘤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椎体的成骨型、混合型和溶骨型的灵敏度上远远超过了Dense Net-121分类器,分别提升了+12.33%、+23.21%和+34.25%。

李文华[3](2019)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对鼻咽癌颅底复发的预测价值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治疗前后鼻咽癌磁共振成像的T1WI-TSE、T2WI-STIR及增强T1WI-SPIR序列图像的纹理分析,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对鼻咽癌颅底复发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医院2011-2015年并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Ⅲ-Ⅳa期)共60例,根据颅底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及无复发组(对照组)各30例。全部患者治疗前后均经3.0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行鼻咽颅底和颈部MRI扫描。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次复查(治疗后3-6月)的轴位T1WI-TSE、轴位T2WI-STIR及增强轴位T1WI-SPIR序列所有图像分别调入Philips Radiomics Tool软件,手动沿病灶边缘逐层进行ROI的勾画。提取灰度共生矩阵中的8个特征纹理参数(熵、熵差、熵和、能量、对比度、逆差矩、相关、自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纹理参数、治疗前后纹理参数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Whitney U检验,计算两组特征参数间的统计学差异,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获得最佳诊断阈值,并计算灵敏度及特异性。探讨各纹理参数对鼻咽癌颅底复发的预测诊断效能。结果:治疗前,平扫T2WI-STIR序列复发组的纹理特征参数相关(COR1T2)*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增强T1WI-SPIR序列复发组的特征参数对比度(CON1T1+C)及熵差(DENT 1T1+C)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46)。治疗结束后,增强T1WI-SPIR序列,复发组的特征参数熵(ENT 2T1+C)及熵差(DENT 2T1+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28)。治疗前后差值,增强T1WI-SPIR序列复发组的特征参数熵(ENTΔT1+C)、熵差(DENTΔT1+C)及对比度(CONΔT1+C)的参数值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03、P=0.011);而复发组的特征参数能量(ENEΔT1+C)和逆差矩(IDMΔT1+C)的参数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32)。ROC曲线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呈现较高预测价值的特征参数有:CORT21、DENTΔT1+C、CONΔT1+C。以CORT21≥0.308作为预测颅底复发的阈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7%、60%。以DENTΔT1+C≥-0.291作为预测颅底复发的阈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80%。以CONΔT1+C≥-49.145作为预测颅底复发的阈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63.3%。结论:T2WI及增强T1WI序列纹理分析特征参数对鼻咽癌颅底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尤其增强T1WI-SPIR纹理特征参数治疗前后差值对颅底复发预测价值较高。

罗娜娜[4](2019)在《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18F-FDG PET/CT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灶分布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初诊晚期NSCLC在18F-FDG PET/CT显像上胸腔外转移灶的分布及特点,为晚期肺癌胸腔外转移病灶筛查、诊断与治疗提供临床数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并证实为存在胸腔外转移(M1b或M1c)的初诊晚期NSCLC患者137例。除18F-FDG PET/CT全身扫描外,辅以头颅专家模式、CT或MRI扫描来证实有无脑转移。结合所有初诊晚期NSCLC患者18F-FDG PET/CT及相应的颅脑检查结果,了解远处转移器官、病灶部位及数目等特点。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发生胸腔外转移的137例晚期NSCLC患者中,易转移部位依次为骨>脑>肾上腺>远处淋巴结>肝>肌肉>皮下>胰腺>肾脏>脾脏。2.单个器官单发转移(M1b)25例,占所有患者的18.25%,各器官转移率依次为骨56.00%、脑20.00%、肾上腺12.00%、肌肉8.00%和皮下4.00%;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112例(81.75%);3.肺腺癌、鳞癌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约占69.05%,脊柱、髋骨、肋骨是最常见转移部位。结论:1.初诊晚期NSCLC患者胸腔外转移中,骨转移分布最为常见,占64.96%。2.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以单个或多个器官多发转移(M1c)为主。3.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NSCLC在常见部位转移率上无明显差异。4.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脊柱、髋骨及肋骨是好发部位。第二部分PET/CT引导骨转移灶靶向活检小标本的优化脱钙与EGFR突变分析目的: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标准治疗方案,骨是肺癌胸腔外转移最常见的部位,危害严重,是决定患者预后与疗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但骨转移灶能否成为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取样靶点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肺癌骨转移灶小标本采用优化脱钙处理后,进行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是否具有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PET中心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发现骨转移,通过PET/CT引导下骨转移灶生物靶区活检,并对获取骨转移灶活检小样本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127名。56例经10%硝酸10-30分钟脱钙处理,71例未经10%硝酸脱钙处理。本研究中的EGFR突变检测均采用ARMS-PCR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127例患者骨活检小标本EGFR总体突变率为51.18%;2.经脱钙处理组中EGFR突变率为48.21%,未经脱钙组中EGFR突变率为53.52%,经计算P=0.5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男性患者75例,突变阳性率为42.67%;女性患者52例,突变率为63.46%,P=0.02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985个骨转移灶中溶骨型形态学改变病灶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5.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6.L858R突变共31例,19-del突变29例,分别占总突变人数的46.15%、44.62%。结论:1.肺癌骨转移灶骨活检小标本经10%硝酸脱钙10-30min,并采用ARMS-PCR法进行EGFR突变检测时,该脱钙方案对EGFR突变检测无影响;2.EGFR突变率在性别上是有差异,女性较男性更常见;3.骨转移灶中溶骨型病灶最多见,占51.78%;4.无形态学改变型病灶约占1/4;5.19-del和L858R是EGFR常见的突变类型,占所有突变率的90%以上,其中L858R的点突变更常见。肺癌骨转移病灶小标本上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是可行的。

赵桂松[5](2019)在《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资料结果分析以及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GNAS基因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流行性病学相关规律。了解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中GNAS的相关突变规律,进一步探索MAS综合征与多发骨性纤维结构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8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FD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对FD患者年龄、性别、部位、首发症状、生化指标及手术方式等总结。并从FD患者中选取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72例,其中2次手术者2人,随机抽取49例通过既往手术病理蜡块标本做GNAS基因检测。结果:FD患者共536人,排除相关疾病及取内固定患者剩余人数508人。其中年龄:0-20岁218例,21-40岁170例,41-60岁104例,>60岁16例。性别:男性292例,女性216例。部位:骨纤维结构不良受累部位:股骨202例,胫骨140例,腓骨38例,颅面骨49例,肋骨42例,骨盆34例,肱骨22例,椎体11例,足底骨9例,手掌骨6例尺骨5例,桡骨5例,胸骨2例,总计560处。其中多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70例。首发症状:疼痛441人,畸形59人,骨折8人。其中11人病变再次复发,1人出现恶变。生化指标中:98例未行相关检查,碱性磷酸酶增高者112例,正常者298例。钙、磷代谢异常:264例无相关临床数据。钙增高2例,降低34例,正常182例。磷增高47例,降低15例,正常209例。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中男性:女性=1.25:1。受累骨骼在患者中所占比例:2处(44%),3处(19%),4处及以上(37%)。49例病理标本基因检侧患者中出现GNAS基因突变45%。结论:FD患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多见于女性(1.35:1),大多数患者主因疼痛(87%)就诊,好发部位以股骨及胫骨最为常见,其中少数患者伴有钙、磷代谢异常。治疗方式一般为病变刮除灭活异体或自体骨填塞术(46%),少数患者需根据病情酌情内固定术。对于恶变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需行截肢治疗。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部分患者(45%)合并明显GNAS突变,少数患者合并内分泌相关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此对于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合并GNAS基因突变患者除因注意患者骨相关疾病外,也因注意其它器官疾病。

王志龙,张晶晶,肖学红,汪泽燕,黄晓星[6](2018)在《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DWI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NPC颅底侵犯28例,本组因4例有2个不同类型颅底侵犯、2例治疗后有2个不同转归颅底侵犯灶,共34个病灶入列研究,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进行分析,若意见不同,通过讨论达成一致。颅底侵犯依据治疗前MRI表现进行分型,以脑桥作为内源性参照物,采用相对值定量方法分析治疗前、后DWI与常规MRI,采用SSPS 13. 0统计学软件对NPC治疗后首次诊断肿瘤复发、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以鼻咽病理活检、继续随访≥6月MRI结果作为金标准,用ROC曲线评价DWI对NPC颅底侵犯疗效的诊断效能,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溶骨型颅底侵犯13个,随访确诊CR 11个、肿瘤复发2个,前者转归为不同成熟程度纤维化;浸润型颅底侵犯21个,随访均确诊CR,转归为黄骨髓。ROC分析显示r ADC、△ADC、r ADC联合r C与r ADC联合r C、r T1WI的曲线下面积、P值分别为0. 344、0. 464,0. 109、0. 067,1. 000、0. 019与1. 000、0. 019。结论 NPC颅底侵犯治疗后CR的转归因骨质破坏类型不同而异,溶骨型转归为纤维化,浸润型转归为黄骨髓化。单凭DWI评价NPC颅底侵犯的疗效并不可靠,DWI结合常规MRI,才能准确地评价NPC颅底侵犯的疗效。

谭金龙[7](2017)在《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差别及核素骨显像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核素骨显像和CT检查图像。将单纯椎体破坏脊椎按照病灶大小分为三组,CT横轴位上每1份显示病灶计为1,未显示病灶计为0,病灶累及份数≤9定义为小病灶组,10-18为中等病灶组,>18为大病灶组。在PACS上对两组病例CT检查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的脊椎158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92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骨质破坏的脊椎165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54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58.23%(92/158),高于多发性骨髓瘤32.73%(54/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89,p=0.000)。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的脊椎92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47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的脊椎95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28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51.09%(47/92),高于多发性骨髓瘤29.47%(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9,p=0.003)。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与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中大病灶组两组病变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77.42%(24/31)、50.00%(1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大=5.107、p大=0.024);两组病变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的中等病灶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41.03%(16/39)、20.93%(9/4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中=3.897、p中=0.048);两组病变CT显示单纯椎体破坏脊椎中小病灶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分别为31.82%(7/22)、15.00%(3/2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小=0.838,p小=0.360)。45例脊椎转移瘤患者CT显示椎体伴附件溶骨性骨质破坏脊椎61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44个。2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67个,其中核素骨显像阳性26个。脊椎溶骨性转移瘤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阳性率为72.13%(44/61),高于多发性骨髓瘤38.81%(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10,p=0.000)。结论 通过比较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的阳性率,可提高对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

朱海生,严浩林[8](2017)在《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鼻咽部与颅底毗邻,解剖部位深并隐藏,准确判断颅底骨质是否侵犯,关系到放疗计划方案设计。但由于颅底骨质的解剖部位特殊,目前诊断上缺乏病理诊断金标准,依赖于影像学检查诊断。本文就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主要影像学近年来诊断进展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并作综述。

刘洁[9](2016)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估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探讨骨SPECT/CT检查的应用指征,以期对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资料和方法选取269例在本科行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医师分别依据平面骨显像图像、局部SPECT断层图像、局部同机CT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对病灶进行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采用五级评分法:1.非肿瘤骨转移;2.非肿瘤骨转移可能;3.不确定;4.肿瘤骨转移可能;5.肿瘤骨转移。最终诊断结果由病理学诊断或随访结果来判定。根据最终诊断分析四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69例患者共有525处病灶,依据诊断结果判定标准,肿瘤骨转移153处,非肿瘤骨转移372处。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8.7%、96.8%、92.6%、99.4%和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均高于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及局部同机CT。SPECT/CT融合显像对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的增益价值分别为57.1%、32.0%和4.2%,对骨骼单发病灶的增益价值显着高于多发病灶(P<0.05),对成骨及溶骨性转移分别有40.6%和29.6%的增益价值,对脊柱、骨盆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病灶的增益价值>50%,且对59.1%肿瘤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有增益价值。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在骨骼病灶定性诊断方面较平面骨显像、局部SPECT断层和局部同机CT有明显的增益价值,在全身平面骨显像的基础上加做SPECT/CT断层显像,显着提高了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效能。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骼单发病灶、脊柱等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病灶增益价值更大,且对恶性肿瘤分期及治疗有指导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应用指征,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

陈玲[10](2013)在《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与耳鼻喉相关的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2年,国内报道的与耳鼻喉相关的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29例。结果:29例病例中,男女比例1.23:1,平均发病年龄19.16±9.82岁,平均就诊年龄25.68±11.93岁,病程1个月到数年不等。临床分型及病灶部位:单骨型13例(44.8%),其中蝶骨5例(38.5%),上颌骨3例(23.1%),颞骨4例(30.8%),额骨1例(7.7%);多骨型16例(55.2%),Albright综合征本组病例无报道。临床主要症状:颌面部局部肿块(畸形)(41.4%)、疼痛(44.8%)、鼻塞(27.6%)、听力下降(20.7%)、视力下降(17.2%)、眼球突出(6.9%);主要体征:颌面部局部无痛性隆起及不对称畸形(64.3%),眼球移位突出(25.0%),耳聋(17.9%),外耳道狭窄或闭塞(17.9%),鼻中隔偏曲(14.3%),下鼻甲肥厚(14.3%)。实验室检查:75%血生化检查报告正常。影像学表现:CT表现为骨膨胀性增粗,其中,毛玻璃样高密度影(55.6%);均匀性密度增高影(22.2%);囊状低密度影,伴周围骨皮质变薄(14.8%); MRI: TIWI和T2WI均呈现低信号。病变组织肉眼观:表面粗糙,质地疏松,呈泥沙样改变17例(77.2%);镜下观:由纤维样细胞和不成熟骨小梁按不同比例所构成,其中,骨小梁周围可见成骨母细胞(14.3%),未见成骨母细胞(85.7%)。治疗方法:24例(82.8%)行手术治疗,其中,扩大或根治性手术+组织器官重建术占16例(66.7%),鼻内镜手术占8例(33.3%);临床随访观察1例(3.4%)。预后:24例彳丁手术治疗的患者中,22例(91.7%)术后效果良好,1例(4.5%)术后嗅觉减退,1例(4.5%)术后视力无提高。术后随访率54.2%,平均随访时间10月,复发率7.6%。结论:耳鼻喉相关的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好发于青少年,男女比例大致相等,病程长短不一,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临床分型以多骨型多见,单骨型以上颌骨居多。主要症状为颌面部局部肿块及不对称畸形、头部疼痛、鼻塞、听力下降、视力下降、眼球外突等。CT和MRI是主要的诊断方法。在顾及颜面部美观和生理功能的同时,对于额窦、筛窦、蝶窦以及上颌窦的病变,鼻内镜辅助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是最佳的治疗方案。无临床症状者,可予以临床随访,定期影像学复查。

二、CT窗技术显示颅底成骨型破坏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窗技术显示颅底成骨型破坏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18F-NaF PET/CT与18F-FDG PET/CT诊断肺癌骨转移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数据收集
    1.2 显像方法与图像后处理分析
        1.2.1 ~(18)F-NaF PET/CT检查
        1.2.2 ~(18)F-FDG PET/CT检查
        1.2.3 图像分析
    1.3 肺癌骨转移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肺癌骨转移病灶分布及特征
    2.2 ~(18)F-FDG PET/CT与~(18)F-NaF PET/CT诊断效能比较
    2.3 骨转移灶~(18)F-FDG代谢特点
    2.4 骨转移灶~(18)F-NaF代谢特点
    2.5 ~(18)F-FDG PET/CT与~(18)F-NaF PET/CT检出不同类型骨转移灶的比较
附图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核素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面向脊柱转移肿瘤的医疗影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脊柱转移肿瘤问题的研究背景
        1.1.2 人工智能医疗的意义
        1.1.3 深度学习的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深度学习在医疗影像领域的理论背景
    2.1 医疗成像技术
    2.2 深度学习在医疗影像领域的相关研究
        2.2.1 医疗影像分类任务
        2.2.2 医疗影像检测和分割任务
    2.3 脊椎分割问题的相关研究
    2.4 骨质质量分类问题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学习和切片传播的弱监督脊椎椎体分割
    3.1 引言
    3.2 弱监督脊椎椎体分割
        3.2.1 弱监督脊椎椎体标注
        3.2.2 矢状面的椎体分割方法
        3.2.3 切片传播分割方法
    3.3 实验设置
        3.3.1 实验数据集
        3.3.2 评价指标
        3.3.3 参数设置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基于自学习方法的正中矢状面分割
        3.4.2 基于切片传播的三维椎体分割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任务学习和自步学习的骨质质量分类
    4.1 引言
    4.2 对于脊柱转移肿瘤骨质质量分类任务的学习方法
        4.2.1 转移性骨肿瘤
        4.2.2 骨质质量分类问题和后外侧受损分类问题
        4.2.3 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4.2.4 多任务学习
        4.2.5 自步学习方法
        4.2.6 其他优化方法
    4.3 实验设置
        4.3.1 实验数据集
        4.3.2 评价方法
        4.3.3 实验参数设置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特征共享
        4.4.2 后外侧受损情况分类
        4.4.3 骨质质量分类
        4.4.4 自步学习方法和优化训练方法
        4.4.5 最终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3)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对鼻咽癌颅底复发的预测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MRI扫描技术及扫描参数
    2.3 图像分割
    2.4 纹理参数提取
        2.4.1 GLCM算法
        2.4.2 GLCM特征参数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病例一般资料/临床资料
    3.2 两组患者纹理特征参数比较
    3.3 ROC曲线分析
4 讨论
    4.1 对磁共振成像序列的讨论
    4.2 对纹理特征参数的讨论
    4.3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18)F-FDG PET/CT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灶分布的临床研究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1.2.5 ~(18)F-FDG PET/CT显影药物
        1.2.6 ~(18)F-FDG PET/CT显像方法和检查方法
        1.2.7 PET/CT图像重建及融合
        1.2.8 PET/CT图像分析
        1.2.9 肺癌脑转移的诊断
        1.2.10 病理诊断
        1.2.11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临床资料
        1.3.2 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各器官分布情况
        1.3.3 初诊晚期NSCLC病理类型与胸腔外转移分布的关系
        1.3.4 初诊晚期NSCLC骨转移部位分布特点
    1.4 讨论
    1.5 总结
第二部分 PET/CT引导骨转移灶靶向活检小标本的优化脱钙与EGFR突变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18)F-FDG PET/CT肺癌骨转移灶诊断标准
        2.2.5 PET/CT图像引导肺癌骨转移灶靶向穿刺活检术
        2.2.6 骨转移灶活检小标本分类及病理诊断
        2.2.7 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2.2.8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临床资料
        2.3.2 PET/CT图像上全部骨病灶的形态学和糖代谢情况
        2.3.3 PET/CT引导下肺癌骨转移靶向活检部位的特点
        2.3.4 PET/CT引导下骨转移灶靶向活检部位分布
        2.3.5 经优化脱钙处理组和未经脱钙处理组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结果对比
        2.3.6 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位点
    2.4 讨论
    2.5 总结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5)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资料结果分析以及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GNAS基因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1.4 NPC疗效的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纳入标准
    3 检查方法
    4 征象界定
    5 判读标准
    6 图像分析
    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数目
    2 CT显示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2.1 CT显示单纯椎体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2.2 CT显示单纯椎体骨破坏脊椎不同大小病灶组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3 CT显示单纯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4 CT显示椎体伴附件骨质破坏脊椎的核素骨显像情况
讨论
    1 核素骨显像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
    2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
    3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区别
    4 脊椎溶骨性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阳性率对比分析
    5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8)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颅底骨破坏的临床特点和机制
2 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临床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2.1 CT检查与诊断
    2.2 MRI检查与诊断
    2.3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应用检查与诊断
    2.4 PET/CT检查与诊断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9)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中文部分
    绪论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
    结论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SPECT/CT在骨肿瘤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1. Materials and Methods
    2. Results
    3. Discussion
    Figure
    Conclusion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10)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四、CT窗技术显示颅底成骨型破坏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18F-NaF PET/CT与18F-FDG PET/CT诊断肺癌骨转移的对比研究[D]. 覃瑞雪. 三峡大学, 2021
  • [2]面向脊柱转移肿瘤的医疗影像研究[D]. 彭诗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对鼻咽癌颅底复发的预测价值初探[D]. 李文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4]基于糖代谢显像的初诊晚期NSCLC胸腔外转移分布和骨转移灶EGFR基因突变分析[D]. 罗娜娜. 厦门大学, 2019(09)
  • [5]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资料结果分析以及多发性骨纤维结构不良GNAS基因检测结果分析[D]. 赵桂松.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初步探讨[J]. 王志龙,张晶晶,肖学红,汪泽燕,黄晓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08)
  • [7]脊椎溶骨性转移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核素骨显像对比分析[D]. 谭金龙. 青岛大学, 2017(02)
  • [8]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 朱海生,严浩林. 现代肿瘤医学, 2017(04)
  • [9]SPECT/CT融合显像在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D]. 刘洁.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颅面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诊治分析[D]. 陈玲. 山西医科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CT窗技术在显示颅底成骨破坏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