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1](2018)在《基于DMB的无线数字多媒体寻呼系统设计》文中提出在偏远地区和特殊领域,由于缺少或禁止使用通信网络,寻呼系统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寻呼系统业务单一,只能发送简单的文本信息,已无法满足多媒体寻呼的应用需求。本文利用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数字多媒体广播)数字化、多媒体、码率高的特点,研究基于DMB的数字多媒体寻呼系统,与传统的寻呼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丰富的寻呼内容。研究结果将扩展DMB的应用模式,为特殊通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研究了DMB系统的结构和原理,利用其数据业务信道及开放的接口,设计出无线数字多媒体寻呼系统框架。该框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在DMB系统发射端设计了寻呼业务模块,实现单呼、组呼和群呼等功能。在DMB系统接收端,通过硬件改进和嵌入式设计,实现了多媒体寻呼消息的解码和显示。在系统的发射端,针对用户需求,利用Web技术,设计了可与实验室已有的DMB发射软件配合的界面友好的寻呼业务模块。该模块由寻呼业务前端、寻呼业务后端和寻呼业务编码传输服务程序组成。寻呼消息从寻呼业务前端流向寻呼业务后端,然后进入数据库中的寻呼消息队列。寻呼业务编码传输服务程序从队列读取寻呼消息,经过编码、分组和打包后,发送到DMB系统进行广播。在系统的接收端,设计了两种形式的寻呼终端。第一种是独立式DMB寻呼终端,通过在现有DMB接收机上的嵌入式开发,实现寻呼消息的接收、解码和显示。第二种是Android手机外插式DMB寻呼终端,通过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了DMB多媒体寻呼消息在手机上的显示。最后对各个模块及整个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寻呼终端可正确显示各类多媒体寻呼消息;系统最多可同时开启9个寻呼信道,每个寻呼信道最多可支持65536个寻呼终端;最多允许256个寻呼用户同时发起寻呼。对于文字寻呼消息,传输耗时小于1秒;对于语音消息,传输耗时通常小于3秒;对于图片消息,传输耗时通常小于5秒。系统良好地实现了多媒体寻呼的功能。

李治国[2](2006)在《基于IPv6即时通讯系统集群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也日益重视。基于IPv6的下一代网络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对于中国,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启动了CNGI示范工程项目,来推动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应用试验。即时通讯应用作为互联网成功的通讯和娱乐平台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随着IPv6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支持IPv6协议的即时通讯系统。因此,开展基于IPv6即时通讯系统的研究,设计基于IPv6协议的即时通讯平台将有助于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发展。本文较深入分析了即时通讯基本原理、出席服务模型和即时消息服务模型。同时介绍了已经设计完成的单服务器即时通讯系统——IMessager的系统框架和功能模块,分析了单服务器即时通讯系统在业务量增大的情况下暴露出来的处理能力、扩展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单服务器即时通讯系统存在的问题,采用系统集群的方法将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本文就基于IPv6即时通讯系统集群中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IPv6即时通讯系统集群的体系结构和负载均衡策略与算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提出了使用负载均衡技术的高可用性异构即时通讯集群体系结构。通过各个子系统间的协同合作为用户提供透明服务的同时,较好地解决了因用户分散到各个消息服务器而造成消息服务器之间的大量检索信息加重系统负担和影响系统响应时间的问题。该结构对系统故障能进行及时有效处理,保证系统发生故障后信息的一致性。(2)在系统分析即时通讯系统负载特性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式调度策略下决定式和启发式调度算法相结合的请求分配方法。由于启发式负载均衡算法众多,适用的环境也有所差异,本文结合即时通讯负载特点,通过对Zomaya算法的改进,实现了对大量请求的有效分配。最后,通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基于IPv6即时通讯集群系统。同时对系统的负载均衡性进行了仿真实验,获取了初步的实验数据,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并且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积累了经验。

杨烜会[3](2002)在《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新兴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是目前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热点。即时通信系统通过建立网络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实时有效的沟通手段。随着即时通讯系统向综合通讯媒体的演化、向企业应用领域的进军,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日益重要,然而国内外关于即时通讯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在承担定向即时通讯系统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解决了几个基础问题: 1.即时通讯系统需要做什么? 2.如何设计即时通讯协议? 3.如何实现即时通讯服务器? 继而又引发了以下的思考: 1.即时通讯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如何设计应用层通讯协议? 3.如何构造网络服务器框架? 围绕这几个问题,基于项目实践,我们对即时通信系统的概念、服务模式、通讯协议、服务器原理和实现方式等诸多层面做了系统总结。文中提出的应用层协议设计原则在开发应用层协议方面具有基础性的参考价值;我们设计的面向对象服务器框架是应用框架技术的新颖实例。 在本文中,通过对即时通信系统基本功能——出席信息和即时消息服务的剖析,我们描述了即时通讯抽象模型和与实际即时通信系统的映射关系;我们从TCP/IP协议研究中总结出若干应用层协议设计原则,并应用它们完整设计了一个即时通讯系统协议。我们比较了众多的服务器设计策略,提出了特殊的伴生端口机制和状态检测算法,给出了一个较好的服务器设计方案。通过吸收面向对象技术的最新思想——设计模式,我们提炼出一个即时通讯服务器的框架,它良好的扩展特性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最后,通过产业调研,我们梳理了即时通信系统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指出了即时通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彭波,胡修林,张蕴玉[4](2002)在《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认为文章详细介绍了网络及时消息服务的IMPP协议及其网络模型,根据该模型分析了网络寻呼系统的功能组成并提出了网络寻呼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孙刚[5](2002)在《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研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制了智能寻呼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现有寻呼技术,在以数据单向传输为特征的无线寻呼网中,面向用户提供数据增值服务。文中首先对无线寻呼系统及关键技术做了阐述,介绍了其网络结构和提供的业务需求,讨论了寻呼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结合,提出了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方案并介绍了其特点及应用等。其次,根据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通用寻呼接收模块,通过实测,获得其最佳接收长度,分析探讨了各种影响其接收长度的因素。简要介绍了短消息接收模块,通过比较,分别阐述了两者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在通用寻呼接收模块的基础上,实现了电视寻呼接收机。该接收机可将寻呼信息直接显示在电视上,与电视相结合可构成电视机顶盒。根据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要求,设计了智能寻呼信息发布系统软件。该软件由数据库,客户端应用程序以及两者之间的接口组成。最后,计算并分析了智能寻呼系统的信道容量,提出了系统改进的方法。

徐青[6](2002)在《广域高速寻呼技术研究及网络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高速数字寻呼技术、多频漫游技术、以及IPNP寻呼联网技术是目前世界单向寻呼领域最为先进的三大技术。由原中国电信组建的198/199全国寻呼网是世界上第一个同时结合了这三项技术的广域高速寻呼网络。 在目前传统寻呼业务日益受到移动等替代技术冲击的情况下,198/199寻呼网络以其广域覆盖的特点、以及高容量所带来的较大增值信息业务开发潜力,仍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本文在对广域高速寻呼网络的核心技术作较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198/199寻呼网络在实际运营中的网络优化问题。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采用无级式网络结构,300多个寻呼区通过VSAT通信网络两两互联成为网状网。每个寻呼区内各自建设有一套高速寻呼系统,其核心为一套寻呼网络控制中心设备(PNCC)和多套发射单元(基站控制器和基站)。 由于广域高速寻呼网络的技术特点,在198/199网络的建设设计和运营中要着重解决三大技术问题,即:同播区内的同播干扰问题;寻呼区间的IPNP联网障碍;以及同播区间的FLEX多频漫游信号切换障碍。 本文首先对FLEX高速寻呼协议的基本定义、数据流及其多频漫游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IPNP广域寻呼联网协议的基本原理、数据包结构及流程。通过以上分析,文章探讨了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解决: · 对同播干扰问题,分别分析了时延差和零拍频所造成同播干扰的客观存在,探讨了系统设计和网络优化的基本方法; · 对IPNP联网障碍,提出了在掌握IPNP对各PNCC作为输入局/归属局╱输出局(MS—I/H/O)的灵活定义、以及相关参数配置原理的基础上,分析联网障碍的思路; · 对信号切换障碍,以成都和德阳两地的局部广域覆盖为例,分析了FLEX帧失步和FLEX多频漫游原理设计缺陷的客观存在,并探讨了相关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王亚平[7](2001)在《网上寻呼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从一个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 ,描述了设计和实现在寻呼系统中的网上寻呼系统 ,该系统能和现有的寻呼系统相配接 ,实现网页信息到寻呼机上的信息传递 ,电子邮件信息到寻呼机上的传递 ,以及寻呼信息转化为电子邮件信息三大功能。该系统各个功能独立分开 ,分别和寻呼系统无缝连接 ,网页寻呼功能采用 CGI程序 ,用来实现网页寻呼的功能 ;邮件寻呼 (包括寻呼信息到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到寻呼信息的转化 )采用比较成熟的 Internet网络邮件协议 SMTP和 POP3

彭波,胡修林,张蕴玉[8](2000)在《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详细介绍了网络及时消息服务的 IMPP协议及其网络模型 ,根据该模型分析了网络寻呼系统的功能组成 ,并提出了网络寻呼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

单承戈,蒋德龙,全磊[9](2000)在《基于C/S结构的卫星联网寻呼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一个卫星联网寻呼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过程,给出了该系统的本地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卫星联网方案。在设计中,按照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对系统任务进行了划分,并设计了符合TNPP规范的寻呼联网通信协议。

王辉,洪佩琳[10](2000)在《分布式群组服务器模式的网上寻呼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群组服务器模式的网上寻呼系统的设计思路 ,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与实现结果 ,及其性能的评估。

二、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MB的无线数字多媒体寻呼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DMB多媒体寻呼系统基本原理和框架
    2.1 DMB系统基本原理
        2.1.1 技术特点
        2.1.2 基本构成
        2.1.3 传输机制
    2.2 DMB多媒体寻呼系统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寻呼系统发射端设计
    3.1 寻呼业务前端
        3.1.1 Web前端简介
        3.1.2 寻呼业务前端设计
    3.2 寻呼业务后端
        3.2.1 后端开发平台介绍
        3.2.2 后端工作原理
    3.3 寻呼业务编码传输服务程序
        3.3.1 获取寻呼消息
        3.3.2 寻呼消息编码
        3.3.3 寻呼消息分组打包
        3.3.4 寻呼消息传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寻呼系统接收端设计
    4.1 独立式DMB寻呼终端
        4.1.1 DMB接收机简介
        4.1.2 硬件设计
        4.1.3 Flash芯片驱动编写
        4.1.4 支持中文
        4.1.5 寻呼消息的接收解码及存储
    4.2 Android手机外插式DMB寻呼终端
        4.2.1 DMB接收模块介绍
        4.2.2 硬件设计
        4.2.3 寻呼应用程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平台介绍
        5.1.1 DMB多媒体寻呼系统
        5.1.2 寻呼业务服务器搭建
        5.1.3 前端开发调试工具
        5.1.4 后端数据库管理工具
        5.1.5 服务器压力测试工具
        5.1.6 寻呼终端调试环境
    5.2 测试内容
    5.3 测试方案与结果
        5.3.1 寻呼业务前后端测试
        5.3.2 寻呼业务服务器压力测试
        5.3.3 寻呼业务编码传输服务程序测试
        5.3.4 独立式DMB寻呼终端功能测试
        5.3.5 Android手机外插式DMB寻呼终端功能测试
        5.3.6 寻呼终端身份识别测试
        5.3.7 传输耗时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基于IPv6即时通讯系统集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2 即时通讯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即时通讯系统的相关概念
        2.1.1 即时通讯系统定义
        2.1.2 即时通讯系统优点
        2.1.3 即时通讯系统主要功能
    2.2 即时通讯系统的抽象模型
        2.2.1 出席服务
        2.2.2 即时消息服务
    2.3 IMessager 即时通讯系统
        2.3.1 系统框架描述
        2.3.2 主要功能模块描述
    2.4 小结
3 基于 IPv6 即时通讯集群的分析与设计
    3.1 集群系统概述
        3.1.1 集群系统的优点
        3.1.2 集群系统的分类
    3.2 即时通讯集群系统设计
        3.2.1 即时通讯集群服务的特点
        3.2.2 系统设计中考虑的主要问题
    3.3 系统构架
    3.4 系统中服务器的主要功能
        3.4.1 消息服务器
        3.4.2 负载均衡器
        3.4.3 索引服务器
        3.4.4 系统基本工作流程
    3.5 即时通讯协议
        3.5.1 协议提供的服务
        3.5.2 协议运行环境
        3.5.3 协议稳定交换规则
        3.5.4 协议编码格式
    3.6 IPv6
        3.6.1 IPv6 简介
        3.6.2 IPv6 特征
        3.6.3 IPv6 对即时通讯系统的支持
    3.7 小结
4 负载均衡策略
    4.1 调度算法
        4.1.1 调算法的分类
        4.1.2 调度算法的选择
    4.2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
        4.2.1 遗传算法的相关概念
        4.2.2 遗传算法的设计流程
    4.3 基于Zomaya 算法的改进
        4.3.1 编码机制
        4.3.2 滑动窗口
        4.3.3 平均负载和适应函数
        4.3.4 遗传操作
        4.3.5 终止条件
        4.3.6 负载信息的更新
    4.4 小结
5 即时通讯集群系统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使用UML 语言建模
        5.2.1 系统用例图
        5.2.2 类图
        5.2.3 时序图
    5.3 基于IPv6 的底层网络通信
    5.4 遗传策略的实现和仿真
        5.4.1 选择和交叉操作的实现
        5.4.2 仿真实验
    5.5 系统功能的扩展
        5.5.1 平台+插件的设计
        5.5.2 群组功能扩展接口
    5.6 小结
6 展望与发展
    6.1 论文总结
    6.2 即时通讯将面临的问题
        6.2.1 互联互通
        6.2.2 企业应用中的安全性
    6.3 即时通讯未来的发展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IMPP 协议TCP 报文首部编码中cmd 字段选项
    附录B IMPP 协议UDP 报文首部编码中cmd 字段选项
    附录C IMPP 协议中使用的部分TCP 报文尾部编码
    附录D 系统登陆时序图
    附录E 消息服务子系统类图
    附录F 负载均衡子系统类图
    附录G 索引服务子系统类图
    附录H 即时通讯系统中主要功能界面
    附录I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3)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历程
    1.2. 国内外即时通讯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分析
    2.1. 即时通讯系统的定义
    2.2. 即时通讯系统的抽象模型
        2.2.1. 出席信息服务
        2.2.2. 即时消息服务
        2.2.3. 出席信息服务和即时消息服务的联系
    2.3. 即时通讯系统的术语解释
        2.3.1. 用户代理相关概念
        2.3.2. 安全性相关概念
    2.4. 小结
第三章 协议分析与设计
    3.1. 即时通讯协议的层次定位
    3.2. 应用层协议设计原则
        3.2.1. 协议参与者之间的交互
        3.2.1.1. 服务参与者的主从关系
        3.2.1.2. 服务参与者之间的耦合
        3.2.2. 协议的安全性
        3.2.3. 协议的扩展性
        3.2.4. 对于协议实现的考虑
    3.3. 即时通讯系统的协议设计
        3.3.1. TPIMP协议提供的服务
        3.3.1.1. 出席信息服务
        3.3.1.2. 即时消息服务
        3.3.1.3. TPIMP协议中的其他服务
        3.3.1.4. TPIMP协议提供服务的方式
        3.3.2. TPIMP协议运行的环境
        3.3.2.1. 网络环境的传输速度
        3.3.2.2. 网络环境的传输错误
        3.3.2.3. 复杂的编码环境
        3.3.3. TPIMP协议使用的词汇
        3.3.4. TPIMP协议的格式编码
        3.3.4.1. TPIMP协议的报文封装
        3.3.4.2. TPIMP协议中的数据格式
        3.3.4.3. TPIMP协议的报文格式
        3.3.5. TPIMP协议的稳定交换规则
    3.4. 小结
第四章 算法分析与数据库结构
    4.1. 服务器的概念性算法
    4.2. 服务器的结构选择
        4.2.1. 套接字选择——连接和非连接
        4.2.2. 端口选择——单端口和多端口
        4.2.3. 服务模式选择——循环和并发
    4.3. 服务器的客户状态检测算法
    4.4. 服务器的数据库结构
        4.4.1. 出席信息数据库
        4.4.2. 传呼模式即时消息数据库
        4.4.3. 会话邀请数据库
        4.4.4. 订阅关系数据库
        4.4.5. 用户注册数据库
    4.5. 服务器性能评价的典型指标
    4.6. 服务器编程平台
    4.7. 小结
第五章 面向对象的服务器软件实现
    5.1. 面向对象的服务器软件实现概述
        5.1.1. 结构化实现方式的特点
        5.1.2. 面向对象实现方式的特点
        5.1.3. 设计模式
        5.1.3.1. 工厂方法
        5.1.3.2. 抽象工厂
        5.1.3.3. 模板模式
        5.1.3.4. 外观模式
        5.1.4. 面向对象的服务器软件实现方案
    5.2. 服务器框架的静态模型
        5.2.1. 类的设计
        5.2.1.1. 网络接口子系统
        5.2.1.2. 数据库接口子系统
        5.2.1.3. 数据包子系统
        5.2.1.4. 出席信息和即时消息服务协议子系统
        5.2.1.5. 服务器控制子系统
        5.2.2. 类的关联
    5.3. 服务器框架的动态模型
    5.4. 服务器框架的扩展性
        5.4.1. 对业务扩展的支持
        5.4.1.1. 对协议系列内升级的支持
        5.4.1.2. 对协议系列更换的支持
        5.4.2. 对并行扩展的支持
    5.5. 在定向即时通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
        5.5.1. 定向即时通讯系统的协议
        5.5.2. 定向即时通讯服务器的算法
        5.5.3. 定向即时通讯服务器的实现
    5.6. 小结
第六章 发展与展望
    6.1. 协议的互操作与统一
        6.1.1. IMPP工作小组CPIM协议系列
        6.1.2. Jabber基金会的XMPP协议系列
        6.1.2.1. Jabber系统的架构
        6.1.2.2. Jabber协议系列的特点
        6.1.3. CPIM和Jabber协议的统一倾向
    6.2. 工作模式的发展
    6.3. 与其他通讯应用的集成
        6.3.1. 与网络多媒体通讯技术的集成
        6.3.2. 与电讯技术的集成
        6.3.3. 与电子邮件的集成
        6.3.4. 与文件传输的集成
    6.4. 与其他网络资源的集成
    6.5. 客户端代理功能的增强
        6.5.1 界面个性化
        6.5.2. 内容定制
    6.6. 待解决技术问题
        6.6.1. 安全相关问题
        6.6.1.1. 系统安全
        6.6.1.2. 信息安全
        6.6.2. 服务器相关问题
    6.7. 应用展望
    6.8. 小结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 TPIMP协议报文尾部编码
    1. 客户报文尾部
    2. 服务器报文尾部
    说明:
附录2: TPIMP协议会话过程
附录3: 即时通讯服务器框架详细类图
    1. 网络接口子系统
    2. 数据库接口子系统
    3. 数据包子系统
    4. 出席信息和即时消息服务协议子系统
    5. 服务器控制子系统

(4)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IMPP协议
    2.1 到场/及时消息服务
    2.2 协议功能
    2.3 用户代理
3 网络寻呼系统设计
    3.1 客户机设计
    3.2 服务器结构
4 结束语

(5)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线寻呼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智能寻呼信息系统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寻呼接收模块的设计
    2.1 总体设计目标
    2.2 协议流程
        2.2.1 POCSAG寻呼协议
        2.2.2 信息格式
        2.2.3 串口通信规程
第三章 寻呼接收模块的实现
    3.1 寻呼接收模块的硬件电路实现
        3.1.1 寻呼接收模块硬件特征
        3.1.2 PCD5003H应用详述
        3.1.3 寻呼接收模块电路硬件组成框图及说明
    3.2 寻呼接收模块的软件实现
        3.2.1 标志位寄存器简介
        3.2.2 软件总体流程及子程序说明
    3.3 寻呼接收模块性能参数测试与分析
    3.4 短消息接收模块介绍
        3.4.1 短消息接收模块总体
        3.4.2 点对点短消息网络结构
        3.4.3 短消息接收模块与寻呼接收模块性能比较
第四章 电视显示寻呼接收机
    4.1 电视显示寻呼接收机系统简介
    4.2 显示控制芯片MB90092简介
        4.2.1 主屏显示
        4.2.2 副屏显示
    4.3 电视显示模块的硬件电路实现
        4.3.1 硬件电路说明
        4.3.2 硬字库的实现
    4.4 电视显示模块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4.1 标志位寄存器简介
        4.4.2 软件总体流程及子程序说明
    4.5 电视显示板的改进
第五章 智能寻呼信息发布系统
    5.1 智能寻呼信息发布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总体结构设计
        5.2.2 数据库设计
    5.3 智能寻呼信息发布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5.3.1 信息管理应用程序
        5.3.2 信息发送应用程序
第六章 智能寻呼信息发布系统
    6.1 智能寻呼信息系统性能分析
    6.2 智能寻呼信息系统应用
结束语
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广域高速寻呼技术研究及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3 论文的安排
第二章 无线寻呼的发展
    2.1 无线寻呼技术的发展进程
    2.2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技术发展及趋势
第三章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网的组网及业务功能
    3.1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组成
        3.1.1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网络结构
        3.1.2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区域划分
        3.1.3 接入号、用户号码和地址码的分配
    3.2 高速无线电寻呼系统的组成
        3.2.1 高速无线电寻呼系统的组成
        3.2.2 Motorola WMS系统的组成
    3.3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的技术特点
    3.4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业务功能
        3.4.1 基本寻呼业务
        3.4.2 补充寻呼业务
第四章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网的空中协议与数据流分析
    4.1 低速POCSAG协议简介
    4.2 高速FLEX协议
        4.2.1 全同步的帧结构
        4.2.2 多相多速率传输
        4.2.3 FLEX的调制
        4.2.4 FLEX的交织编码
        4.2.5 FLEX的向量方式
        4.2.6 FLEX的同步结构
        4.2.7 数字定义
        4.2.8 基帧和帧重复值
    4.3 FLEX多频漫游基本原理
        4.3.1 NID、SSID及其组成
        4.3.2 基本漫游原理
        4.3.3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络的漫游工作原理
    4.4 业务管理标志(TMF)的使用
第五章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网的联网协议与漫游障碍去除
    5.1 IPNP寻呼联网协议
        5.1.1 IPNP协议栈
        5.1.2 输入局(MS—I)、归属局(MS—H)和输出局(MS—O)的关系
        5.1.3 节点标识(Node ID)与IP地址
        5.1.4 IPNP的“Pipe”:通信管道和连接
        5.1.5 IPNP数据包结构及流程
    5.2 198/199广域高速寻呼网的IP规划
    5.3 IPNP漫游障碍与消除
第六章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网的同播覆盖
    6.1 同播及同播干扰
    6.2 同播时延扩展及解决方法
        6.2.1 同播时延扩展的产生
        6.2.2 同播时延扩展的解决
    6.3 零拍(Zero—beating)及解决方案
        6.3.1 零拍产生的原因
        6.3.2 对零拍频的分析
        6.3.3 FLEX同播系统频率偏置的系统设计
第七章 广域高速无线寻呼网同播区间的信号切换和障碍去除
    7.1 成都和德阳的广域覆盖及漫游障碍
    7.2 同播区之间FLEX帧失步及其解决
    7.3 同播区间信号漫游自适应切换失效及其解决
        7.3.1 “联播”解决方案
        7.3.2 取消SSID的解决方案
        7.3.3 OTA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结束语
个人情况

(7)网上寻呼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设计方案
3 系统构成
4 结束语

(10)分布式群组服务器模式的网上寻呼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网上寻呼系统基本功能
2 分布式群组服务器模式的结构特点
3 分布式群组结构下的网上寻呼系统
    3.1 传统寻呼系统下的一个寻呼过程
    3.2 分布式服务器模式下的一个寻呼过程
4 网上寻呼系统的具体实现
    4.1 服务器节点守护进程
    4.2 客户端软件的设计
5 系统自动维护与升级的问题
6 系统综合评价及应用前景

四、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MB的无线数字多媒体寻呼系统设计[D]. 徐鹏.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2]基于IPv6即时通讯系统集群的研究[D]. 李治国. 重庆大学, 2006(01)
  • [3]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烜会. 厦门大学, 2002(01)
  • [4]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J]. 彭波,胡修林,张蕴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2(02)
  • [5]智能寻呼信息系统的研制[D]. 孙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6]广域高速寻呼技术研究及网络优化[D]. 徐青. 电子科技大学, 2002(02)
  • [7]网上寻呼设计与实现[J]. 王亚平. 现代电子技术, 2001(03)
  • [8]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设计和实现[J]. 彭波,胡修林,张蕴玉. 数据通信, 2000(04)
  • [9]基于C/S结构的卫星联网寻呼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单承戈,蒋德龙,全磊. 计算机工程, 2000(12)
  • [10]分布式群组服务器模式的网上寻呼系统的设计[J]. 王辉,洪佩琳. 计算机应用, 2000(10)

标签:;  ;  ;  ;  ;  

基于IMPP协议的网络寻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