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阿魏侧耳子实体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政[1](2021)在《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同时兼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主要生理活性成分是毛头鬼伞多糖,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子实体多糖,而对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降血糖活性、糖尿病肾损伤修复及其机制等方面研究甚少。本课题首先对毛头鬼伞菌丝体粗多糖(Crude C.comatus mycelia polysaccharides,C-CMP)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了2种组分CMP和N-CMP;其次通过体外抗氧化及模拟消化试验,筛选了进入体内发挥效应的多糖组分(CMP);之后对CMP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分析了其体外降糖潜力,探讨其发挥生物效应的构效联系;最后,用CMP干预治疗糖尿病小鼠,研究了其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降血脂、改善能量代谢紊乱以及对高血糖引起的肾损伤的修复作用与潜在机理,为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药物开发提供线索,同时也为食用菌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提供借鉴。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获得毛头鬼伞菌丝体,生物量为2.23±0.43g/L;对菌丝体进行脱脂、热水抽提得到粗多糖C-CMP,经DEAE-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得到2个组分,分别命名为CMP和N-CMP,其中CMP与N-CMP的得率分别占C-CMP的29.4%和15.8%。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分析表明CMP与N-CMP的重均分子量大小分别为495.86kDa和1.12kDa。(2)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组分CMP对羟基及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分别达到0.98mg/mL和1.09mg/mL,显着优于组分N-CMP。体外消化试验结果发现,在经过模拟口腔、胃部、小肠的三级消化之后,组分CMP所受影响较小,其分子量从491.48kDa降至423.09kDa,还原糖含量由0.395mg/g增加至0.877mg/g;但N-CMP在三级消化过程中不能稳定存在,其重均分子量由1.120k Da降至171Da,接近单糖水平,而还原糖含量由0.449mg/g增加至2.480mg/g,表明组分CMP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具备进入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潜能。(3)离子色谱法(Ion chromatography,IC)测定结果显示组分CMP由岩藻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和葡萄糖组成,其中半乳糖占比最高,可能是多糖糖链中的主要成分;甲基化及红外(FT-IR)测定结果表明CMP中糖苷键类型主要包括→6)-Galp-(1→,→2,6)→Manp(1→,-Galp-(1→,三者占比合计超过78%,且主链中存在α型糖苷键及吡喃型糖环;原子力电子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扫描结果显示CMP以多分支网状结构存在于溶液之中,其主链长度介于50-200nm之间,单链厚度在2-6nm左右,宽度为16nm左右。(4)采用体外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试验评价了组分CMP的体外降糖能力。结果发现,CMP对上述2种酶的活性均存在显着抑制,CMP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值分别达到6.84mg/mL和2.26mg/mL,经双倒数作图法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进行分析发现,CMP对2种葡萄糖代谢酶的抑制类型均属于可逆性抑制中的混合型抑制,表明CMP具备降糖活性,具备进一步研究的价值。(5)采用高脂饮食合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注射构建糖尿病小鼠,经CMP连续60d的干预之后,结果表明CMP可显着改善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能量代谢,抑制肾功能障碍,减轻肾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修复肾脏足细胞损伤,延缓肾纤维化过程。具体表现为:(1)CMP可以降低糖尿病肾病小鼠体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serum protein,GSP)和胰岛素稳态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水平,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症状。(2)CMP可以减少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 glycerol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含量,减少血脂的积累,发挥降血脂效应。(3)CMP可以上调能量代谢中枢因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α,AMPKα)的磷酸化水平,降低血清中瘦素(Leptin,LEP)的含量,增加脂连素(Adiponectin,ADPN)水平,从而纠正糖尿病小鼠体内存在的能量代谢紊乱。(4)CMP可以通过Nrf2/Keap1途径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mRNA表达量,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代谢物水平,减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对肾脏造成的损伤。(5)CMP能够抑制TLR4/NF-(?)B信号通路的活化,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b(Interleukin 1b,IL-1b)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释放,改善肾脏中的炎性应激状况。(6)CMP还能够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促进PTEN蛋白的表达,负性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同时也可以降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β-catenin在细胞质中的积累,减轻高糖环境对肾足细胞造成的损伤。(7)CMP通过抑制TGF-β1/Samd3信号通路的转导,降低纤维化相关因子如胱抑素C(Cystatin C,CysC)、转化生长因子b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 1,TIMP-1)的释放,进而阻止或逆转肾脏的纤维化进程。综上所述,CMP作为一种优良的天然降糖物质具备进一步开发成为糖尿病肾病预防及治疗药物的潜能。
王耀辉[2](2017)在《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灵菇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白灵菇多糖(Pleurotus nebrodensis polysaccharides,PNPs)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功能,是一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功能性食品。本文研究了菌袋无覆土栽培、菌袋中部环切覆土栽培、脱袋覆土栽培三种栽培方法对白灵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综合评价得出菌袋中部环切覆土栽培占地面积小,易于管理,更适合进行白灵菇栽培。以白灵菇子实体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提法提取白灵菇多糖,选取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进行单因素实验,运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超声波处理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三个工艺条件进行分析与优化。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白灵菇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56℃、超声波处理时间45 min、提取的液料比为41:1,在此条件下进行2次提取,得到白灵菇多糖得率为12.26%,相比于传统热水提取法(提取温度77℃、提取时间190 min、液料比46:1、提取次数为2次)多糖得率提高了44.41%。白灵菇多糖除蛋白结果表明:使用Sevage法,即加入多糖1/3体积的Sevage试剂(氯仿:正丁醇=4:1),震荡30 min,35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重复9次,得到的多糖纯度为89.57%,与盐酸法相比除蛋白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利用DEAE-52纤维素柱纯化白灵菇多糖,得到蒸馏水洗脱组分PNPsA、0.1 mol/L NaCl洗脱组分PNPsB和0.3 mol/L NaCl洗脱组分PNPsC,共三个多糖组分。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的白灵菇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强于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在4 mg/mL时白灵菇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分别为98.39%、60.8%和22.06%。经过DEAE柱纯化得到的PNPsA、PNPsB和PNPsC三个组分中都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的大小为:PNPsB>PNPs>PNPsA>PNPsC。果蝇生存实验的结果表明,分别向培养基中添加0.25%、0.5%、1%白灵菇多糖会不同程度地提高果蝇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1%剂量组的雌性果蝇的最高寿命比对照提高10.61%,雄性果蝇的最高寿命比对照提高11.82%,二者均达到显着水平;0.5%剂量组的雌性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平均寿命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3.08%、22.77%、18.24%,其中对平均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半数死亡时间和最高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极显着水平;添加0.5%白灵菇多糖的雄性果蝇的半数死亡时间、平均寿命和最高寿命分别提高27.86%、21.01%、20.05%,其中对平均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显着水平,对半数死亡时间和最高寿命的提高效果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在培养基中添加0.5%白灵菇多糖能够明显延长果蝇的寿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培养基中添加0.25%、0.5%、1%白灵菇多糖剂量组对果蝇的体重、逆重力爬行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用0.5%白灵菇多糖喂养果蝇30天后,雌性和雄性果蝇体重分别比对照显着增加了12.02%和18.77%,逆重力爬行能力显着提高了44.71%和34.80%。果蝇体内抗氧化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白灵菇多糖剂量组喂养30天的雌性和雄性果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MDA含量下降,0.5%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SOD、CAT酶活性升高与MDA含量降低均达到显着水平,推测白灵菇多糖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作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王为兰,陈开旭,马纪,马正海,张富春,郑秀芬[3](2016)在《新疆阿魏菇的干燥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文中研究说明以新疆阿魏菇子实体为试材,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及自然干燥3种不同的干燥方式,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阿魏菇子实体切片性状的影响;采用系统预试法,研究不同溶剂对阿魏菇提取液活性成分的影响,初步鉴定阿魏菇子实体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方式对阿魏菇子实体细胞组织结构几乎无损伤,热风干燥对细胞组织损伤较大,干燥工艺研究保证了后续试验样品的有效贮存;初步确定了阿魏菇提取液含有蛋白质、多糖、萜类、生物碱、皂苷类等物质;且不同提取液所含生物活性成分不同;为阿魏菇生物活性组分的分离、提取提供了试验基础。
孙艳萍[4](2015)在《白灵菇碱提多糖的纯化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大多数真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参与免疫调节等作用,真菌多糖的研发也成为真菌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以白灵菇为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白灵菇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进行了白灵菇多糖理化性质的研究,并对其基本结构进行了探讨,着重研究了白灵菇多糖对HepG-2肝癌细胞生存、生长的影响,初步探讨了其产生作用的机制。采用碱提法对白灵菇多糖进行提取,使粗多糖得率为5.14%;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得到4个组分:PNA-1、PNA-2、PNA-3及 PNA-4,测定出总多糖含量为84.17%,其中含有蛋白质3.70%。对其溶解性、粘度、热特性、结晶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得PNA-2分子量为37 kDa; PNA-2的红外光谱分析出其为p-型多糖,含有吡喃键及呋喃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PNA-2的单糖组分进行分析,得出其单糖含有大量葡萄糖,有少量甘露糖、半乳糖,还有痕量核糖。以HepG-2肝癌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MTT法研究了白灵菇多糖对其增殖的抑制作用,确定试验组浓度为PNA-2的12.5μg/mL、62.5 μg/mL、125μg/mL;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得出PNA-2能够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实验及AO/EB染色实验,结果显示,PNA-2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彗星实验(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表明:48 h后,PNA-2能对HepG-2细胞DNA造成显着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PNA-2将HepG-2细胞阻滞在G0/G1期,并引起细胞凋亡。对PNA-2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罗丹明染色法检测其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PNA-2能明显破坏HepG-2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对HepG-2细胞促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Cytochrome C及抑凋亡因子Bcl-2的表达结果表明,c aspase-3、caspase-9、Cytochrome C的表达显着上升,而Bcl-2表达下降。从而初步得出结论:PNA-2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HepG-2细胞凋亡,进而抑制了其生长。
谢现英[5](2014)在《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野生阿魏菇腐生在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根茎部,本研究以阿魏侧耳5.0074为菌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0、1%、5%、9%和13%的准噶尔阿魏粉。研究不同阿魏含量对阿魏侧耳菌丝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生理时期胞外酶酶活性和木质纤维素分解利用情况以及子实体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探索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5个处理组不同生理时期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半纤维素酶(HC)、中性蛋白酶活性有显着性差异,漆酶和淀粉酶除转潮期之外,其它生理时期都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中以PF-9处理的CMC、HC、中性蛋白酶、漆酶和淀粉酶活性最高,添加阿魏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CK)。阿魏添加量只影响酶活性的大小,却不影响酶在整个生理时期的变化趋势:淀粉酶和漆酶活性从半瓶期开始逐渐下降;CMC、HC和中性蛋白酶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先升高后降低,在开伞期到达最大值。(2)5种不同阿魏添加量的培养基失重和呼吸消耗中以PF-9时最高,其次为PF-5,CK组最低。培养结束后,CK、PF-1、PF-5、PF-9和PF-13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4.39%、4.78%、4.92%、7.72%、6.27%;半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了1.24%、1.29%、1.59%、1.37%、1.79%;木质素含量分别降低了0.04%、0.14%、0.58%、1.03%、0.82%。阿魏菇在整个生长过程以降解木质纤维素为主,尤其是在原基期等后3个生理时期;而对非木质纤维素的降解主要在半瓶期和满瓶期。在整个生理过程中,纤维素的消耗量排在首位,其次是半纤维素,木质素利用量最少。木质纤维素的消耗和降解具有明显的生理阶段性,在半瓶期和满瓶期较缓慢,进入原基期等后3个生理时期明显加快,而且木质纤维素的降解变化规律与相对应的酶活性呈正相关。(3)5种不同阿魏添加量栽培获得的子实体蛋白质的含量以PF-9时含量最高,各实验组之间达到显着性差异,PF-1、PF-5、PF-9、PF-13蛋白质含量分别比CK组提高了8.06%、18.29%、43.15%、32.61%。对阿魏侧耳子实体18中氨基酸检测结果表明,阿魏添加量对各种氨基酸含量的改变显着,各个氨基酸的含量变化趋势却各不相同,含量较高的为9%,较低的为CK组。当PF-9时,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达到最大。CK组含量低于其它各实验组。对子实体氨基酸进行化学法营养评价得出,蛋氨酸+胱氨酸的CS和AAS值最低,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PF-9、PF-1、CK、PF-5、PF-13。脂肪酸分析检测表明,各实验组肉豆蔻酸、十五碳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均达到了差异极显着,CK组处理的肉豆蔻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PF-13处理的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PF-5处理下的棕榈酸含量最高。
王常荣[6](2013)在《黄伞中抗氧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HIV-1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真菌作为天然活性成分的重要来源,其代谢产物种类丰富,具有多种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理活性。本实验以食用真菌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抗HIV-1和免疫调节活性以及相关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利用红细胞溶血和脂质过氧化抑制实验,对64株大型真菌的粗提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定,确定以黄伞(Pholiota adiposa)子实体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利用乙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NKA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G-15和Sephadex LH-20分子筛凝胶层析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层析方法,首次从黄伞中分离纯化得到三个小分子活性成分PB3、HEB和PC3-3。通过定性试验、质谱、红外光谱以及与相应标准品HPLC保留时间的比对,确定第一个成分为腺苷(adenosine, C10H13N5O4, PB3),第二个成分为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 C8H8O5, HEB),第三个成分为甾体皂苷类化合物(steroidal saponins,PC3-3)。反应浓度为250μg/ml时,PC3-3和HEB对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抑制率为26.9%和82.4%,抑制脂质过氧化率达88.2%和17.3%,PC3-3和HEB分别在不同的体外检测体系中显示出极强的抗氧化活性。此外,HEB对超氧阴离子和DPPH自由基都具有较强的清除活性,250μg/ml浓度下清除率分别达到71.4%和85.6%。为了大规模筛选具有胞内抗氧化活性的化合物,本实验将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质的绿色荧光蛋白(redox-sensitiv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cro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构建了能够通过GFP荧光强度水平定量表征细菌胞内氧化还原水平的检测模型。鉴于抗氧化与抗HIV-1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将croGFP基因在HIV-1病毒宿主细胞系TZM-BL中进行表达,TZM-BL细胞基因组内整合了HIV-LTR调控的荧光素酶基因luc序列,从而得到了通过GFP荧光强度表征胞内氧化还原水平、荧光素酶活性表征病毒LTR激活水平的抗氧化、抗HIV-1细胞检测模型。利用大肠杆菌胞内抗氧化筛选模型(E. coli-croGFP),对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真菌提取物进行再次检测发现,仅有包括黄伞、红菇、NK2100、猴头、褐孔菌和早北c滑在内的六种食用菌菌丝浸提物能够显示一定的胞内抗氧化活性,证明体外抗氧化成分并不一定能够进入细胞内发挥活性。利用抗氧化、抗HIV-1细胞检测模型(TZM-BL-croGFP),通过流式细胞仪和发光检测仪对细胞内的GFP荧光强度和Luc酶活性进行检测发现,活性氧刺激使细胞内氧化还原水平升高会直接激活HIV-1启动子LTR调控的下游基因表达,证实了氧化应激与HIV-LTR转录激活之间的直接关系。HEB能够有效地抑制双氧水诱导的胞内氧化应激,抑制率IC50达26.0μM;并且抑制了由于细胞内氧化水平升高引起的HIV-LTR激活,能够将200μM H2O2刺激指示细胞系产生的信号从18.2%降低到2%左右;HEB还能够抑制HIV-1假病毒感染TZM-BL细胞的复制增殖,其抑制率IC50达到11.9μM,证明了抗氧化剂HEB具有抗HIV-1活性。这两个胞内检测模型具有接近生理状态、成本低、操作简单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适合用于抗氧化、抗HIV-1活性成分的大规模筛选。’为进一步对HEB的抗氧化、抗HIV-1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实验利用Western blot对细胞内核转录因子NF-κB活化情况进行检测发现,H202能够激活细胞内NF-κB活化,促进阻遏蛋白IκB降解,使NF-κB与IκB解离并进入细胞核内行使功能。天然抗氧化成分HEB能够有效抑制NF-κB的活化入核,并防止IκB降解,从而抑制H202引起的氧化应激导致的NF-κB信号途径活化,阻止NF-κB与HIV-1启动子LTR上的κB靶序列结合,抑制病毒复制转录。本研究发现,抗氧化成分HEB具有生物多效性,能够通过多个靶点抑制HIV-1病毒复制。与病毒感染2h完成进入过程后给药相比,HEB预保护能够更好地抑制HIV-LTR激活,证明HEB对病毒感染的进入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又不仅限于此。进一步利用实验室已有的HIV-1三大关键酶活性检测体系进行实验发现,抗氧化剂HEB对HIV-1逆转录酶和整合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IC50分别达到80.1μM和228.5μM,并且在200μM浓度下对HIV-1蛋白酶的抑制率也达到17%左右。所以HEB对HIV-1生长周期中包括病毒进入、逆转录、整合和成熟蛋白加工在内的多个过程产生影响。细胞因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十分重要,黄伞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调节细胞因子的转录。通过小鼠腹腔给药体内实验,实时定量PCR检测脾细胞内细胞因子的mRNA变化情况,结果发现HEB能够显着提高IFN-γ的表达到两倍以上,同时下调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至50%左右,有利于调节艾滋病患者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的状态。而PB3则通过提高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至约1.5倍,以及不同程度的下调包括IL-2、IFN-γ、IL-4和IL-6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体现出较强的抗炎症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抗氧化、抗HIV-1和免疫调节三方面对黄伞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并且对其活性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构建了两种新型抗氧化、抗HIV-1活性胞内检测模型,并对这两种活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生物安全性和多效性的天然活性成分为克服HIV-1病毒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开发新型抗艾滋药物奠定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巧明[7](2013)在《谷菌粉营养价值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食用菌营养丰富且具有食疗价值,近年来在其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等方面作为一种绿色食品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通常人们利用的是食用菌的子实体部分,由于食用菌子实体在日常食用中的副食地位,使其在人类膳食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摄入量有限。小麦、玉米等谷粒是我们日常食用的主食,也是食用菌菌丝生长的良好基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大量菌体。本文分别选用小麦、玉米为培养基质,平菇、金针菇、蛹虫草为食用菌菌种,通过基质培养后,测定谷粒食用菌培养物(谷菌粉)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为其在食品中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小麦为培养基质的平菇菌粉、金针菇菌粉、蛹虫草菌粉中灰分、脂肪、可溶性糖、类胡萝卜素、VB2、赖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粉中的含量。其中蛹虫草菌粉蛋白质含量最高,金针菇菌粉含量较低。金针菇菌粉中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最高,平菇菌粉含量均较低。小麦粉中多糖含量略高于三种谷菌粉的含量,脂肪含量略低于三种谷菌粉的含量。以玉米为培养基质的平菇菌粉、金针菇菌粉、蛹虫草菌粉中蛋白质、灰分、多糖、可溶性糖、类胡萝卜素、VB2、赖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粉中的含量。其中金针菇菌粉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平菇菌粉中含量最低。金针菇菌粉中淀粉含量最高,蛹虫草菌粉的含量最低。平菇菌粉脂肪含量最高,金针菇菌粉的含量最低。以小麦为培养基质的平菇菌粉、金针菇菌粉、蛹虫草菌粉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高于普通小麦粉。相比之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蛹虫草菌粉清除能力最强,小麦粉无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蛹虫草菌粉最高,小麦粉最低。金针菇菌粉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最强,平菇菌粉和小麦粉无清除能力。蛹虫草菌粉对过氧化氢清除活性最强,平菇菌粉较低,金针菇菌粉无清除活性。以玉米为培养基质的平菇菌粉、金针菇菌粉、蛹虫草菌粉中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O2-的清除率均高于普通玉米粉。相比之下,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O2-的清除率均以蛹虫草谷菌粉最强。在本次的试验中测得,平菇菌粉和玉米粉无清除O2-能力。金针菇菌粉对过氧化氢清除活性最高,蛹虫草菌粉无清除活性。
张莉[8](2012)在《新疆阿魏、准噶尔阿魏对阿魏侧耳食用品质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野生阿魏菇腐生(或寄生)在伞形科植物阿魏的根茎部,研究以阿魏菇NB-1为菌种,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的新疆阿魏和准噶尔阿魏粉,栽培获得阿魏菇子实体。研究不同阿魏对阿魏菇子实体生长、酶活性、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探索阿魏对阿魏菇生长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添加新疆阿魏和准噶尔阿魏后,污染率降低,FSP(准噶尔阿魏栽培菇)、FSS(新疆阿魏栽培菇)较FCK(对照栽培菇)降低了60%、80%;与FCK相比FSP、FSS的出菇率分别提高了10.29%、21.70%;测定子实体干重,FCK、FSP、FSS分别为215.5g/17袋、544.15g/21袋、613.13g/24袋,阿魏菇子实体干重提高,对酶活的影响表现在:PPO活力FSS>FSP>FCK, POD活力FSS>FSP>FCK, CAT活力FSP>FSS>FCK, SOD活力FSP>FSS>FCK,各处理间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阿魏中的化学物质对阿魏菇子实体中SOD、CAT、PPO、POD活性起到调节作用。推测阿魏中所含有的一些物质成分促进了阿魏菇的生长发育和子实体的形成。(2)FSS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较FCK提高15.46%,FSP、FKK(野生阿魏菇)较FCK降低了9.13%、2.75%。FKK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比FCK提高了9.49%,FSP较FCK提高了2.85%,FSS降低了6.39%。FKK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比FCK提高了8.13%,FSP较FCK提高了1.21%,FSS降低了8.3%;FSP的半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比FCK提高了19.67%,FSS较FCK提高了0.18%,FKK降低了4.92%;FKK的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比FCK提高了13.81%,FSP较FKK提高了0.46%,FSS降低了6.51%;FSP的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比FCK提高了19.67%,FSS、FKK较FCK降低了19.68%、5.85%。与FCK、FSS、FSP相比,FKK的氨基酸评分和必需氨基酸指数最高。(3)FSP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较FCK提高了1.78%,FSS、FKK较FCK降低了13.66%、13.66%, FCK、FSS、FSP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着性差异。FKK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较FCK提高了2.72%,FSS、FSP较FCK降低了3.13%、0.91%,FCK、FSP、FKK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无显着差异。(4)采用HS-SPME与GC/MS联用法分别从FCK、FSS、FSP、FKK中鉴定出28、24、27、2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的挥发性成分5种,分别是:乙醛、环戊醇、乙醇、己醛、己二酸二辛脂。在检出的以上类型化合物中,醇类化合物数量最多,有13个,其次为醛类9个、烃类8个、酮类7个、酯类7个、酸类6个、醚类3个、酚类1个、醌类1个。
李爱红,陈鑫,郭爱松[9](2012)在《白灵菇真菌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白灵菇真菌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 72只健康成年ICR小鼠随机分为白灵菇真菌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和脑复康治疗组、衰老小鼠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小鼠。采用D-半乳糖注射法制作衰老小鼠模型。白灵菇真菌多糖低、中、高剂量组于制模第3周起每日分别给予白灵菇真菌多糖2 g/kg、3 g/kg、6 g/kg灌胃治疗,连续3周。脑复康治疗组同期给予脑复康620 mg/kg灌胃治疗,衰老小鼠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双蒸水替代。分别采用Y迷宫、黄嘌呤氧化酶法和TBA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衰老小鼠模型组学习记忆能力检测达标所需的训练次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脑复康治疗组、白灵菇真菌多糖中剂量和高剂量组(均P<0.05);而与白灵菇真菌多糖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衰老小鼠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脑复康治疗组和白灵菇真菌多糖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0.01)。白灵菇真菌多糖低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与衰老小鼠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高剂量白灵菇真菌多糖可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冯作山[10](2011)在《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是一种品质极为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为了促进白灵菇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本论文从营养生理的角度,进行了配方优化、C/N的适应性、菌丝生长后熟期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胞外酶、呼吸酶及胞外离子流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混料设计方法,以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麦麸为主料进行栽培试验,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获得了主料与产量及栽培周期的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方程预测高产配方为:麦麸27.80%、棉籽壳36.17%、玉米芯19.73%、木屑9.3%、玉米粉5%、石膏1%、石灰1%;最短栽培周期的配方为:麦麸13.95%、棉籽壳18.6%、玉米芯9.3%、木屑51.15%、玉米粉5%、石膏1%、石灰1%。2.以尿素和麦麸为补充氮源,设计了14组配方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料C/N在30:151:1范围内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尿素对于生长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C/N低于25:1时出菇率非常低或不出菇;添加麦麸各配方中,其生物学效率是随着C/N的降低而升高;而添加尿素的各配方,在C/N为36:1时,生物学效率最高。3.通过对不同的后熟期出菇管理试验,结果表明:缩短后熟期,将延长现蕾时间,但菌丝生长至子实体发育的整个周期明显缩短;菌丝经过30d和35d的后熟期处理,生物学效率分别达到52.27%和57.51%,出菇率分别为96.77%和100%;后熟期最适温度为25℃。4.通过对白灵菇生长发育各阶段胞外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胞外酶活性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漆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有较高的活性,其他时期一直呈下降状态,但子实体收获后又明显增加。纤维素酶和半纤维酶酶活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快速增加,子实体收获后活性下降。淀粉酶活性在各时期均较低,在后熟期、温差刺激期和子实体生长期都出现波动。5.通过对白灵菇生长发育各阶段呼吸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在整个白灵菇生长周期中表现出比较一致的活性规律。后熟期、温差刺激及子实体生长期酶活性高于其它阶段。6.采用NMT技术,测定白灵菇整个栽培周期的菌丝表面H+、K+、Ca2+离子流速,结果表明各个阶段有不同变化规律。Ca2+在菌丝生长阶段内流,从后熟期开始外排,采菇后外排快速增加;K+在整个周期,特别是菌丝长满前后一直快速外排;H+在出现菇蕾后与其他时期相比,外排量大幅增加;在菌丝生长阶段,随着C/N的降低,Ca2+吸收明显加快;K+流速与C/N有明显的二次相关,在C/N=30时外排流速最慢;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温度与菌丝表面H+、Ca2+流速和状态均显着相关,但温度对K+影响不明显。
二、白阿魏侧耳子实体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阿魏侧耳子实体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毛头鬼伞菌概述 |
1.2 毛头鬼伞的营养成分 |
1.2.1 多糖 |
1.2.2 蛋白质与氨基酸 |
1.2.3 脂类 |
1.2.4 维生素与无机盐 |
1.3 食用菌多糖 |
1.3.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 |
1.3.2 食用菌多糖的纯化 |
1.3.3 食用菌多糖的结构表征 |
1.3.4 食用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4 糖尿病简介 |
1.4.1 糖尿病类型 |
1.4.2 糖尿病并发症 |
1.5 糖尿病肾病 |
1.5.1 糖尿病肾病与氧化应激 |
1.5.2 糖尿病肾病与慢性炎症 |
1.5.3 糖尿病肾病与纤维化 |
1.5.4 糖尿病肾病与足细胞损伤 |
1.6 食用菌多糖与糖尿病肾病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菌种 |
2.2 培养基 |
2.3 试验试剂与仪器 |
2.4 方法 |
2.4.1 毛头鬼伞菌种活化及液体培养 |
2.4.2 毛头鬼伞菌丝体生物量测定 |
2.4.3 毛头鬼伞粗多糖的制备 |
2.4.4 毛头鬼伞粗多糖的分离纯化 |
2.4.5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6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消化能力 |
2.4.7 毛头鬼伞多糖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作用 |
2.4.8 毛头鬼伞多糖结构测定 |
2.4.9 毛头鬼伞多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 |
2.5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毛头鬼伞多糖的分离纯化 |
3.2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抗氧化能力 |
3.2.1 还原力 |
3.2.2 清除羟基自由基 |
3.2.3 清除DPPH自由基 |
3.2.4 清除ABTS自由基 |
3.3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消化模拟 |
3.3.1 口腔模拟过程 |
3.3.2 胃部模拟过程 |
3.3.3 小肠模拟过程 |
3.4 CMP的结构特征 |
3.4.1 单糖组成 |
3.4.2 分子量大小 |
3.4.3 红外光谱特征 |
3.4.4 甲基化分析 |
3.4.5 原子力电镜观察 |
3.5 毛头鬼伞多糖体外降糖能力 |
3.5.1 CMP对α-淀粉酶的抑制能力及抑制动力学参数 |
3.5.2 CMP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及抑制动力学参数 |
3.6 毛头鬼伞多糖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 |
3.7 毛头鬼伞多糖对糖尿病肾病的抑制活性 |
3.7.1 CMP对糖尿病相关指标的影响 |
3.7.2 CMP对糖尿病血脂紊乱的抑制 |
3.7.3 CMP对糖尿病能量代谢的改善 |
3.7.4 CMP对糖尿病肾功能指标的恢复 |
3.7.5 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
3.7.6 CMP对肾脏氧化应激的抑制 |
3.7.7 CMP对肾脏炎症的改善 |
3.7.8 CMP对肾脏足细胞的保护 |
3.7.9 CMP对肾纤维化进程的延缓 |
4 讨论 |
4.1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4.2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消化特性 |
4.3 毛头鬼伞多糖的体外降糖效应 |
4.4 毛头鬼伞多糖CMP的体内降糖活性 |
4.5 CMP经 Keap1/Nrf2 途径发挥抗氧化效应 |
4.6 CMP经 TLR4/NF-(?)B途径发挥抗炎活性 |
4.7 CMP经PTEN/PI3K/AKT及 Wntβ/b-catenin途径保护肾足细胞 |
4.8 CMP经TGF-β/Samd3途径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
4.9 CMP构效关系初步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食用菌多糖提取及测定 |
1.1.1 食用菌多糖的提取工艺 |
1.1.2 食用菌多糖定量测定方法 |
1.2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与纯化研究 |
1.2.1 脱蛋白工艺 |
1.2.2 除色素 |
1.2.3 小分子杂质的去除方法 |
1.2.4 食用菌多糖的分离精制 |
1.3 多糖抗氧化研究 |
1.3.1 多糖抗氧化能力的体外测定方法 |
1.3.2 多糖抗氧化能力的体内评价方法 |
1.3.3 自由基损伤学说 |
1.4 白灵菇概述 |
1.4.1 白灵菇营养价值 |
1.4.2 白灵菇栽培研究进展 |
1.4.3 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1.4.4 白灵菇多糖的生物活性 |
1.5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白灵菇不同栽培方法出菇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白灵菇菌棒的制备 |
2.2.2 不同栽培方法出菇实验 |
2.2.3 数据统计及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栽培方法对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响应面法优化白灵菇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白灵菇粗多糖的提取 |
3.2.2 多糖得率的测定 |
3.2.3 单因素实验 |
3.2.4 白灵菇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的响应面优化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3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工艺参数 |
3.4 讨论 |
第四章 白灵菇多糖的纯化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白灵菇多糖的初步纯化 |
4.2.2 白灵菇多糖DEAE-52 纤维素柱分离 |
4.2.3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2.4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盐酸法与Sevage法除蛋白比较 |
4.3.2 白灵菇多糖DEAE-52 纤维素柱纯化结果 |
4.3.3 白灵菇总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4.3.4 不同白灵菇多糖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4.4 讨论 |
第五章 白灵菇多糖体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果蝇的喂养 |
5.2.2 果蝇逆重力爬行实验 |
5.2.3 果蝇抗氧化活性实验 |
5.2.4 果蝇生存实验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逆重力爬行能力的影响 |
5.3.2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平均体重的影响 |
5.3.3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5.3.4 白灵菇多糖对果蝇寿命的影响 |
5.4 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新疆阿魏菇的干燥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供试材料 |
1.1.2试验试剂 |
1.1.3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阿魏菇的干燥工艺处理 |
1.2.2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干燥时间的检测 |
1.2.3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失重含量的检测 |
1.2.4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扫描电镜观察 |
1.2.5真空冷冻干燥处理的阿魏菇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对阿魏菇色泽的影响 |
2.2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干燥时间的比较 |
2.3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干燥失重的比较 |
2.4 不同干燥工艺处理的阿魏菇扫描电镜形态 |
2.5 阿魏菇生物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定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4)白灵菇碱提多糖的纯化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真菌多糖的概述 |
1.2 真菌多糖的提取 |
1.3 真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
1.3.1 除蛋白 |
1.3.2 除色素 |
1.3.3 去除小分子杂质 |
1.3.4 多糖的纯化 |
1.3.5 多糖分子量测定 |
1.3.6 真菌多糖含量的测定 |
1.4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
1.4.1 多糖的一级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
1.4.2 真菌多糖的高级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1.5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
1.5.1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1.5.2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1.5.3 多糖的降血脂、降血糖活性 |
1.5.4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
1.5.5 多糖的其它生物活性 |
1.6 多糖的综合利用 |
1.7 白灵菇多糖的研究现状 |
1.7.1 白灵菇的概述 |
1.7.2 白灵菇多糖的功能 |
1.7.3 白灵菇多糖的提取 |
1.7.4 白灵菇多糖的发展趋势 |
1.8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8.1 论文的研究的目的、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白灵菇碱提多糖的提取 |
2.2.2 白灵菇碱提多糖的纯化 |
2.2.3 碱提多糖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4 碱提多糖基本结构的测定 |
2.2.5 HepG-2细胞的培养 |
2.2.6 碱提多糖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
2.2.7 碱提多糖抑制HepG-2细胞机理的初步探讨 |
2.2.8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白灵菇碱提多糖的提取、纯化 |
3.1.1 白灵菇粗多糖得率 |
3.1.2 白灵菇多糖的洗脱曲线 |
3.1.3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1.4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3.2 碱提多糖的理化性质 |
3.2.1 多糖的基本理化性质 |
3.2.2 电镜观察多糖形态 |
3.2.3 温度及剪切速率对多糖粘度的影响 |
3.2.4 多糖熔点的测定 |
3.2.5 X-射线衍射 |
3.3 多糖PNA-2基本结构的测定 |
3.3.1 多糖PNA-2分子量的测定 |
3.3.2 多糖PNA-2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3 多糖PNA-2的单糖组分分析 |
3.4 多糖PNA-2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 |
3.4.1 MTT法检测白灵菇碱提多糖对HepG-2细胞的影响 |
3.4.2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多糖对HepG-2细胞迁移速率的影响 |
3.4.3 电镜观察下细胞的形态变化 |
3.4.4 AO/EB染色后细胞的凋亡情况 |
3.4.5 彗星实验检测细胞的DNA损伤 |
3.4.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3.5 碱提多糖对HepG-2细胞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
3.5.1 碱提多糖对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5.2 qRT-PCR检测caspase-3、caspase-9、Bcl-2、Cytochrome C mRNA的表达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8 致谢 |
(5)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阿魏概述 |
1.1.1 药用植物阿魏 |
1.1.2 阿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2 阿魏侧耳概述 |
1.2.1 阿魏侧耳生物学特性 |
1.2.2 阿魏侧耳的研究现状 |
1.2.3 阿魏菇的营养价值 |
1.2.4 阿魏菇的药用价值及抗氧化作用 |
1.3 食用菌胞外酶的研究 |
1.3.1 纤维素酶研究现状 |
1.3.2 半纤维素的研究现状 |
1.3.3 木质素降解酶研究现状 |
1.3.4 淀粉酶 |
1.4 研究目的与立题意义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活性的测定 |
1.5.2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消耗利用的影响 |
1.5.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2章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菌种 |
2.2.2 培养料配方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样品处理 |
2.3.2 阿魏侧耳菌丝体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2.3.3 阿魏侧耳菌丝体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2.3.4 阿魏侧耳菌丝体半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
2.3.5 阿魏侧耳菌丝体漆酶活性的测定 |
2.3.6 阿魏侧耳菌丝体中性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2.3.7 阿魏侧耳菌丝生长量的测定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2.4.2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4.3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半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
2.4.4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漆酶活性的影响 |
2.4.5 不同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中性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
2.4.6 不同阿魏添加量下菌丝生长量变化 |
2.5 结论 |
第3章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分解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菌种 |
3.2.2 培养料配方 |
3.2.3 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处理 |
3.3.2 葡萄糖和木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3 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的含量测定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阿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培养基失重和呼吸消耗的变化 |
3.4.2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培养基中木质纤维素成分变化的影响 |
3.4.3 阿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减少量和培养基失重之间变化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结论 |
第4章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原料 |
4.2.2 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4.3.2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4.3.3 阿魏菇子实体氨基酸营养价值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4.2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4.4 阿魏对阿魏菇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5 阿魏对阿魏菇半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6 阿魏对阿魏菇非必需氨基酸的影响 |
4.4.7 阿魏对阿魏菇呈味氨基酸的影响 |
4.4.8 阿魏菇子实体氨基酸的化学法营养评价 |
4.4.9 阿魏菇脂肪酸成分分析 |
4.5 讨论 |
4.6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总结 |
5.1.1 阿魏添加量对不同生理时期阿魏侧耳菌丝体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5.1.2 阿魏添加量对阿魏侧耳不同生理时期菌丝体木质纤维素分解的影响 |
5.1.3 阿魏对阿魏侧耳子实体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 |
5.2 论文的特色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6)黄伞中抗氧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HIV-1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菇类的抗氧化活性 |
1.1.1 菇类抗氧化活性研究概况 |
1.1.2 黄伞的研究情况 |
第二节 氧化还原水平与NF-κB信号途径 |
1.2.1 氧自由基与氧化损伤 |
1.2.2 抗氧化剂 |
1.2.3 抗氧化活性检测方法 |
1.2.4 NF-κB信号途径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 |
第三节 HIV-1与抗艾滋病药物 |
1.3.1 艾滋病及HIV的分子生物学 |
1.3.2 抗艾滋病靶点及药物研究现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4.1 抗氧化与抗HIV-1之间的关系 |
1.4.2 抗氧化、抗HIV-1活性成分筛选模型 |
1.4.3 黄伞中天然活性成分的多效性 第二章 黄伞中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2.3.1 64株大型真菌的抗氧化活性测定及实验菌株的选择 |
2.3.2 黄伞中活性成分的提取途径和方法 |
2.3.3 黄伞中小分子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2.3.4 黄伞子实体中活性物质的结构鉴定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2.4.1 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2.4.2 黄伞子实体中活性成分的有效提取 |
2.4.3 黄伞子实体中活性物质的分析 第三章 胞内抗氧化、抗HIV-1检测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3.3.1 表达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质GFP的基因工程大肠杆菌的构建 |
3.3.2 胞内抗氧化筛选模型E.coli BL21(pET-croGFP)的应用 |
3.3.3 细胞内抗氧化、抗HIV-1检测模型的构建 |
3.3.4 细胞内抗氧化、抗HIV-1检测模型的应用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3.4.1 抗氧化成分筛选模型的比较 |
3.4.2 胞内抗氧化活性成分筛选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3.4.3 胞内抗氧化、抗HIV-1检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3.4.4 黄伞中成分抗氧化与抗HIV-1活性之间的关系 |
3.4.5 天然活性成分的毒性评价 第四章 黄伞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抗HIV-1作用机制的研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4.3.1 黄伞子实体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 |
4.3.2 黄伞子实体活性成分的抗HIV-1作用机制 |
4.3.3 黄伞活性成分对SOD酶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节 分析讨论 |
4.4.1 黄伞子实体抗氧化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 |
4.4.2 黄伞活性成分抗HIV-1作用靶点分析 |
4.4.3 活性成分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作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7)谷菌粉营养价值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食用菌的概述 |
1.2 食用菌的营养和保健价值研究进展 |
1.2.1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
1.2.2 食用菌的保健功效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谷菌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以小麦为培养基质的谷菌粉营养成分 |
2.2.2 以玉米为培养基质的谷菌粉营养成分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第3章 谷菌粉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以小麦为培养基质的谷菌粉抗氧化活性 |
3.2.2 以玉米为培养基质的谷菌粉抗氧化活性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结论 |
3.3.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疆阿魏、准噶尔阿魏对阿魏侧耳食用品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阿魏概述 |
1.2 阿魏菇概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阿魏对阿魏菇子实体干重及酶活力影响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阿魏对阿魏菇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影响与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阿魏对阿魏菇脂肪酸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阿魏对阿魏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白灵菇真菌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动物及分组 |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2 方法 |
1.2.1 白灵菇真菌多糖的提取 |
1.2.2 动物模型制备及处理 |
1.2.3 学习记忆能力检测 |
1.2.4 小鼠脑组织SOD活性检测 |
1.2.5 小鼠脑组织MDA含量检测 |
1.2.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各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比较 |
2.2 各组小鼠脑组织SOD活性、MDA含量的比较见表1。 |
3 讨 论 |
(10)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白灵菇研究进展综述 |
1.1.1 分类学研究 |
1.1.2 遗传育种学研究 |
1.1.3 栽培技术研究 |
1.1.4 白灵菇营养及生理研究 |
1.1.5 营养和药用价值研究 |
1.2 非损伤微测技术及应用 |
1.2.1 NMT 技术概述 |
1.2.2 NMT 的应用 |
1.2.3 NMT 的展望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 |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2.2.1 混料配方设计 |
2.2.2 栽培实验 |
2.2.3 实验数据记录 |
2.2.4 数据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 |
2.3.2 栽培周期及产量 |
2.3.3 回归分析 |
2.3.4 效益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白灵菇栽培料C/N 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菌种 |
3.1.2 原料 |
3.2 实验方法和设计 |
3.2.1 菌种培养 |
3.2.2 栽培方法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数据记录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栽培料C/N 对菌丝生长速度影响 |
3.3.2 栽培料C/N 对现蕾时间及生物学效率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白灵菇菌袋后熟期对出菇性状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菌种 |
4.1.2 培养料配方 |
4.2 实验方法与设计 |
4.2.1 菌袋制作与培养 |
4.2.2 后熟期时间 |
4.2.3 后熟期温度 |
4.2.4 出菇期管理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后熟期时间对白灵菇现蕾时间的影响 |
4.3.2 后熟期时间对白灵菇生物学效率的影响 |
4.3.3 后熟期温度对出菇率和生物学效率影响 |
4.3.4 后熟期温度对子实体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白灵菇后生理基础研究 |
5.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仪器设备 |
5.1.3 试剂的准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平板培养 |
5.2.2 栽培管理 |
5.2.3 酶活性测定 |
5.2.4 NMT 对菌丝表面离子流测定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白灵菇栽培周期内胞外酶的变化规律 |
5.3.2 白灵菇栽培周期内胞内呼吸酶的变化规律 |
5.3.3 白灵菇菇栽培周期中胞外离子流的变化 |
5.3.4 白灵菇栽培料中不同C/N 对胞外离子的影响 |
5.3.5 不同温度条件对白灵菇菌丝胞外离子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白灵菇栽培配方试验 |
6.2 白灵菇培养料C/N 研究 |
6.3 白灵菇后熟期对出菇性状影响 |
6.4 白灵菇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白阿魏侧耳子实体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毛头鬼伞菌丝体多糖的结构特征及其对糖尿病肾损伤修复的相关机制初探[D]. 高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白灵菇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耀辉. 山西大学, 2017(03)
- [3]新疆阿魏菇的干燥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J]. 王为兰,陈开旭,马纪,马正海,张富春,郑秀芬. 北方园艺, 2016(04)
- [4]白灵菇碱提多糖的纯化及其抗癌活性的研究[D]. 孙艳萍.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5]阿魏对阿魏侧耳营养生理特性的研究[D]. 谢现英.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6]黄伞中抗氧化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抗HIV-1作用机制研究[D]. 王常荣. 南开大学, 2013(06)
- [7]谷菌粉营养价值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赵巧明. 河南科技大学, 2013(06)
- [8]新疆阿魏、准噶尔阿魏对阿魏侧耳食用品质影响的研究[D]. 张莉. 新疆农业大学, 2012(04)
- [9]白灵菇真菌多糖对衰老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 李爱红,陈鑫,郭爱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2(02)
- [10]白灵菇栽培配方优化与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冯作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