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栋[1](2021)在《Data Volley4在高水平排球队备战大型赛事技战术统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陈文磊[2](2020)在《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发球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文中提出排球是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比赛获胜的关键在于进攻得分。发球技术是仅次于扣球的第2得分手段,不但可以直接得分,而且能够破坏对手的一攻。加强发球效果,已经成为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共识和主要策略。研究优秀男女运动员比赛中的发球战术,揭示不同发球技术的运用规律,能够为排球运动员在选择发球方式中提供行为决策,提高发球的战术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以2018年世界排球锦标赛的发球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70场比赛中10162次发球背后的规律,借助大数据分析运动员发球的战术选择,旨在为运动训练提过理论参考。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灰色局势决策和逻辑分析法,对2018年世界排球锦标赛运动员的发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世界排球锦标赛运动员采用大力跳发球、跳起发飘球和原地上手飘球3种方式发球。男子大力跳发球3273次(61%),跳起发飘球2036次(38.32%),上手发飘球4次(0.08%);女子跳起发飘球3900次(80.43%),上手发飘球529次(10.91%),大力跳发球420次(8.66%)。大力跳发球和跳起发飘球分别是男女运动员使用最多的发球方式。2.在每局后5分的关键发球上,男排运动员大力跳发球为主,女排运动员以跳起发飘球主。其中男子大力跳发球771次(62.18%),跳起发飘球468次(37.74%),上手发飘球1次(0.08%);女子跳起发飘球743次(84.82%),上手发飘球71次(7.65%),大力跳发球66次(7.53%)。3.在发球效果上,男子大力跳发球在一传到位、一传半到位、发球直接得分、发球失误方面与跳起发飘球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女子跳起发飘球在一传到位、一传半到位、发球直接得分、无攻、发球失误方面与上手发飘球、大力跳发球之间差异均非常显着(P<0.05),上手发飘球与大力跳发球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通过多目标下的灰色局势决策,2018年排球世锦赛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男子运动员选取大力跳发球为最优发球,第四阶段运动员选取跳飘球发球为最优发球,关键比分的发球选择与此一致。女子运动员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以跳起发飘球为最优选择,第三阶段以跳起发飘球和原地上手发球为最优选择,第四阶段以大力跳发球为最优选择。5.多目标下灰色局势决策表明,2018年世界锦标赛关键比分女子跳起发飘球为最优发球。第一阶段跳起发飘球为最优策略,原地上手发飘球为次优策略;第二阶段原地上手发飘球为最优策略,运用大力跳发球为次优策略;第三阶段大力跳发球为最优策略,原地上手发飘球为次优策略;第四阶段原地上手发飘球为最优策略,跳起发飘球为次优策略。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如下建议:1.优秀男排运动员在保证发球的攻击性的基础上,应加强发球方式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强发球的稳定性,控制发球的落点。在关键比分中大力跳发球的效果不佳,需注重加强队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力跳发球的攻击性,建议日常训练中注意队员的心理素质和模拟比赛情景训练,强化发球效果。2.优秀女排运动员应加强大力跳发球技术的运用,提高跳起发飘球的攻击性。在稳定发挥的基础上,多拼大力跳发球,以加强发球的无攻和直接得分。在发飘球上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发球,加强跳起发飘球和上手发飘球相结合,从而为破攻奠定一定的基础。创新发球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发球技术不断的创新,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创造更加有攻击性的发球方法。3.根据多目标下灰色局势决策,建议运动员在不同阶段优先选择最优发球方式,以提高发球战术效果。
姜芳[3](2020)在《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文中指出历史上,中国男排参加过两次奥运会比赛。第一次是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中国男排因前苏联等国抵制而递补获得参赛资格并最终获得第八名。第二次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男排作为东道主参赛,最后成绩是同保加利亚、波兰、塞尔维亚并列第五。由此看来,中国男排在奥运史上还没有真正凭实力参加过奥运会,进军奥运仍需努力,失利原因值得深讨。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技术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结合2012年奥运会男排资格赛4负场比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排资格赛5负场比赛以及2020年东京奥运会男排资格赛2负场比赛视频的技战术统计和观察分析,对中国男排技战术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失利原因,为中国男排在下一个奥运周期和以后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发球效果欠佳,“保发”为主,“拼发球”失误率高;发球速度、力量、攻击性不足;发球不注重找人找线,战术目的性不强。2、接发球绝对到位率低,主攻接一传再准备进攻的能力不足。3、扣球效果一般,因战术打法不够灵活,扣死率相对较低,被拦率偏高。4、拦网针对性不足,对阵高度占优的国家,中国男排拦前排攻炸手率高;预判能力较低,再次拦网能力不足;拦死率较低,针对性拦防后排攻效果不好。5、一攻防反效果:因接发球和防守起球绝对到位率较低,战术组成率不高,得分率相对较低。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发球攻击性,提高一传到位率,增强再攻能力,扣球手法更加灵活多变提高扣球得分率,同时要增强拦网意识,提高有效拦网率。2、进一步完善整体攻防战术体系。提高后排攻立体进攻战术配合质量,结合“前飞”、“背飞”、“交叉”、“加塞”等战术掩护形成“纵向梯次”后攻,从而提高得分率。在稳定“一攻”的同时,加强“防反”能力,特别是小球防反能力。3、补齐队员个人防守技战术水平参差不齐短板,提高全队的整体拦防配合能力,默契配合、相互协调,从而稳固整个防守体系。4、创新发展新技术。“快”、“变”、“活”是中国男排历史和经验的总结,应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推陈出新、灵活多变有特色。
薛姗姗[4](2020)在《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将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发球和接发球效果做为研究对象,八场比赛做为数据样本,经过反复观看八场比赛的视频,从中得到数据并加以分析,得出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在发球和接发球方面的对比数据,分析出优势与不足。通过研究分析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的八场比赛发球与接发球的数据,得出以下结论:(1)在2018年世锦赛期间,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以跳发飘球为主,中国女排只有刘晓彤一人采用大力跳发球的发球方式,意大利女排艾格努与彼得里尼采用大力跳发球的发球方式,中国女排的颜妮一人采用原地飘球的发球方式。(2)发球效果上面,中国女排直接得分方面低于意大利而高于其他几个对手,破攻方面中国女排强于意大利而弱于其他几个对手,但在破战术攻上面,中国女排要好于主要对手,其失误也明显低于主要对手,因此来看,中国女排的发球效果整体强于主要对手。(3)发球落点上面,中国女排以后场为主要发球落点区域,且集中发五号、六号、八号区域,在二号区域,中国女排也有一定的发球落点数量,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发球落点上面注重长短结合。(4)在接发球姿势上,中国女排和其他三支球队接发球姿势均以低姿接发球为主。(5)接发球效果上面,中国女排与主要对手的整体接发球效果相比,中国女排整体接发球效果仅次于意大利女排,从接发球的到位率来看,中国女排仅次于塞尔维亚女排,从接发球失误率来看,中国女排仅高于意大利女排,因此中国女排的整体接发球效果比较理想。
朱正凯[5](2019)在《提高排球接发球到位率的功能性手段的选取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排球规则以及排球运动中的竞技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排球运动员的基本技术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在排球运动各项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中,接发球技术一直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在对排球运动中接发球技术的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接发球技术一直是排球运动中的短板,制约着排球运动的精彩程度以及观赏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选择新兴的功能性训练与排球接发球技术训练相结合,设计更加合理以及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的接发球技术,更希望可以进一步丰富排球基本技术理论以及训练方法手段。该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其中,主要以实验法对滨州学院排球专选队的十四名队员进行同质分组实验,在实验前后,对十四名队员进行移动垫球、“半米字”移动测试以及接发球到位率测试。根据实验前测试数据,将十四名队员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并对实验组进行为期二十周的新训练方法的实验干预,对照组保持原训练方法不变。实验后,加测实战中接发球到位率测试。在对比分析实验前后两组队员的各实验测试指标数据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新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排球移动垫球的能力。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移动垫球实验数据可以发现,通过对实验组进行为期20周的新训练方法的实验干预之后,实验组的移动垫球数值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新的训练方法在提高排球移动垫球能力方面好于原训练方法;(2)功能性训练方法在提高身体灵敏性方面与原训练方法具有一致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半米字”移动方面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训练方法均可以有效提高队员的身体灵敏性,但实验组数据略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训练方法与对照组训练方法相比较略有优势;(3)功能性训练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排球接发球到位率。实验结果中,两组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接发球到位率上均有增加,但在同样的时间里,实验组提升速度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训练方法优于对照组;(4)功能性训练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在实战中的排球接发球到位率。通过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进行实战测试检验,发现,实验组的接发球到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新的训练方法对提高接发球到位率比原训练方法高效可靠。综合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数据及比赛情况,新的训练方法在提高排球队员接发球到位率方面较对照组使用的原训练方案更加有效。
王长鑫[6](2018)在《中国男排与日、澳男排“一攻”效果分析 ——基于新奥运周期2017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排球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男子排球,从大力跳发球到扣球,球速越来越快,高度越来越高,使得更多的得分集中在“一攻”。一支球队的“一攻”能力是衡量球队实力的重要标准。中国男排在2017年参加了22场世界男排比赛,基于这22场次比赛的官方录像为材料,进行“一攻”效果分析。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采用了正常播放、定格慢放以及反复观看,严格按照专家学者的要求进行统计分析。对每场比赛所有上场队员接发球、二传分配球、进攻效果等每个球进行了详细的技术统计,并针对关键球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男排的总体接发球效果一般,较日本、澳大利亚男排有不足。2.中国男排二传总体效果一般,二传队员在分配球时,较多依赖4号位和2号位的强攻,打法比较单一。3.日本和澳大利亚男排的接发球效果较好,两个队的保护接发球意识较强,当接发球队员为队中相对不稳定的队员时,往往会有另外的队员在旁边接应,以降低失误率。4.日本和澳大利亚男排二传队员在传球过程中大多采用跳传,分配球方面各队均以四号位为主,二、三号位为辅,同时佐以后排进攻,但两队又各有特点。日本队的二传分配球更全面、合理,打法更加多样。5.中国队在强攻方面总体水平与对手并无太大的差距,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6.进攻方面,中国队因身高上的优势明显,高点战术攻明显强于日本,但稍逊澳大利亚队。7.澳大利亚队与日本队的各轮次特点与中国队差别不大,澳大利亚队每轮次都主要以2、4号位强攻为主,打法相对单一,而日本队二传在前排时,战术变化更加灵活。
王兴亚[7](2017)在《第十二届世界杯中外女排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以中国女排和美国男排为主要代表,世界排球形成了以强调技战术的高快结合、前后结合,全面型立体进攻的打法。中国女排技战术打法的演变让中国女排拥有了如数家珍般的辉煌战绩。中国女排分别于1981和1985年连续两届获得世界杯冠军,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强队之中夺得一席,与他们快速多变、攻防平衡的全面的技战术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她们铸就了中国女排史上的辉煌--“五连冠”(1981和1985年的世界杯冠军、1982和1986年的世锦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这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民族士气,打造了一种国人为之骄傲的中国女排精神。本文以衡量能够充分体现排球比赛过程中技战术发挥优劣的得失分为主要研究内容,将第十二届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的七场二十五局比赛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来研究本届世界杯中过女排的得分是分情况,主要以中国女排及各交战队的队员非技术因素(年龄、身高、体重、克莱托指数、拦网高度、扣球高度)及发球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拦网效果对比分析、扣球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一传效果对比分析、二传效果对比分析、后排防守情况对比分析来更好的理解排球比赛过程中的得失分因素,因为排球不只是单个技术的得失分累加,而是以各个技术环节形成的攻防链,所以本文将本届世界杯的前八名各国女排的各项技术环节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及建议,试图将分析结果运用比赛训练及排球教学。所得结论:1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在非技术因素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中国女排队员袁心玥以199cm的身高达到本届世界杯球员身高之顶,美国女排身高居于第一位,只比中国女排略高,目前中国女排与其他国家女排在身高方面已经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中国女排队员成熟度略显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服役年龄方面,尽管中国女排在年龄方面与其他强队并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中国女排的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与世界级大赛仍然不相匹配,所以依然需要不断地历练促进各方面比赛能力的提升。中国女排队员在体重、扣球高度、拦网高度方面也展现出了高水平的优势。2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在发球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仅相对日本女排发球得分略低,与塞尔维亚女排的局均得分有显着性差异,但首局失利表明中国女排并没有发挥正常水平。3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的进攻与以往相交可谓精彩纷呈,录像中显示战术攻使用频繁,快攻效率较高,整体扣球失误较少,扣球得分与韩国有显着性差异。4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拦网场均得分与前八中其他国家女排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除了朱婷之外,其他中国女排队员造成的失误太多,面对超手扣球更是鞭长莫及。5一传一直是中国女排的硬伤,本届世界杯中国女排的一传表现依然欠缺,日本女排的一传排至最佳。6中国女排的二传表现由于一传到位率的低下及老球员魏秋月的负伤显得捉襟见肘,相较日本女排的二传到位率较低。7通过录像显示中国女排的后排防守在后排防守是整个攻防链中表现的最差的一个环节,有效防守为51.03%,28.72%的防守失误率使中国女排排名倒数。
王振标[8](2016)在《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文中指出排球运动是集个人智慧、个人能力、集体智慧、集体能力加信息化的隔网对抗运动项目,发球作为排球运动的一项基本技术,它是比赛的开始;随着排球竞技运动的发展,相关规则的改变,使发球增强了其在排球运动中的战术地位,作为比赛中的一种战术,它是进攻的开始;另外,随着发球中战术的多样性,“谋”、“算”、“变”等智慧的加入,发球可谓比赛的“一攻”。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运动的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快,机会稍纵即逝,接发球进攻的得分优势越来越明显,发球进攻系统的得分能力低于接发球进攻的得分能力,两者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因此,怎样提高发球的战术攻击性,提高发球进攻系统的得分能力,是每支球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球作为个人战术,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怎样突破个人智慧和能力,利用发球融合集体能力和集体智慧,将集体智慧由个人完成,使发球成为集体智慧的战术体现,才能有效增强发球的战术攻击性。传统的发球仅是依靠个人的能力,直接追求发球的攻击对方接发球效果,而忽视了与接下来拦防战术的串联,无法结合集体智慧形成系统的战术链。为此,本文提出发球战术延伸观点,即将发球个人战术,与随后的拦防集体战术体系连接在一起,通过延伸形成集体战术,利用发球破坏对方的进攻,减少对方的进攻点,明确本方的拦防目标,将拦防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转变发球战术意识,增强发球战术的集体性、智慧性,促进发球及其进攻系统战术的形成,实现个人发球带动集体拦网的战术体现。本文通过对2015年女排世界杯分析战术发球攻击方法和发球战术目的进行概括总结,并针对本届女排世界杯前六强队伍的每个轮次的接发球阵型,利用创新理念进行逐一分析,并对其进攻战术进行总结和设计发球战术延伸方式,以求增强发球战术效果,明确拦防目标,降低本方的拦防压力。针对本研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发球就是一攻,其攻击性不只是体现在速度和力量上,更重要是主观与客观因素结合,从多方面进行设计发球战术,使发球更具有攻击性;2、发球战术延伸就是将发球的战术,延伸到随后的拦防战术,利用发球战术,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方的进攻点和进攻战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依靠发球带动拦网,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届女排世界杯赛中虽有应用,但并没形成系统性战术意识;3、本届女排世界杯赛中的发球战术较为单一,尤其是单个队员在发球战术的选择上,更是缺乏变化,另外队员的发球战术思维仅仅是停留在对对方接发球的攻击效果上,并没有将拦防意识渗入其中。4、攻手在移动状态下接发球后参与进攻的可能性,小于无移动状态下接发球进攻的可能性。为增强发球战术的攻击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改变队员传统的发球攻击意识,增强其发球的集体战术性意识,培养运动员个人对对方接发球进攻阵型、各队员的跑动路线以及本方拦防优势的思维分析能力;2、增强运动员发球战术延伸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其形成发球进攻系统的延伸战术,真正意义上做到发球带动拦网的战术理念;3、运动员在个人制定发球战术时,充分利用发球技术、发球站位、发球线路等来控制发球的性能,丰富个人发球方法,以求“变”来增强个人发球战术效果;4、针对攻手的发球中,最大程度使攻手在移动状态下或改变重心接发球,干扰其进攻节奏,从而降低其继续参与进攻的可能性和攻击效果。
沈晓东[9](2014)在《第十二届全运会青少年男排比赛发球技战术应用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十二届全运会作为一次全国性大型综合运动会,是检阅我国青少年男排技术水平及战术理念的大好时机。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男排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基础,是保证国家队梯队建设的保障。我国男排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徘徊,其中发球效果不好是主要的原因之一。为了掌握我国青少年男排发球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特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临场监测观察法、录像解析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青少年组男排决赛8支球队的发球技战术应用特点与实际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运用方面,跳飘球技术成为本届全运会青少年组男子排球比赛发球技术的主流,除北京队发球技术结构搭配相对合理外,跳发球技术的运用人数普遍减少,与世界强队大力跳发球为主的潮流及发展趋势相比,出现了相悖理念;在发球效果方面,呈现出总体发球效果与各队所获名次一致的线性关系,依据名次顺序,其得分贡献率依次呈递减式状态分布,表明发球效果对比赛的结果与名次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种类发球效果间,跳飘发球技术无论在单项指标还是在总体效果方面均优于另外两种发球技术的效果。跳发球绩效最低,技术粗糙、稳定性差,失误率高是影响其效果的主要原因;在发球线路与落点规律特征方面:跳发球在6、8号区域的落球次数最多,表明我国青少年男排球运动员控制发球落点能力相对较低;在换人发球战术运用特征方面:上海队与福建队使用换人发球技术针对性较强,在时机选择与人员替换上已与全队发球战术形成完整体系,其它各队还存在重视不够,或不成熟状态。
任肖娜[10](2014)在《第17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比赛对手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发球在排球比赛中作为比赛得分的三大手段之一,却是唯一一项不受对手及同伴干扰的技术。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而且还可以破坏接发球一方的一攻及其战术组成,争取在比赛中处于优势,把握主动。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对第17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男排与比赛对手的发球方式及其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队和其他6支球队总体发球效果相比,中国男排的发球效果较好。从发球落点分析,中国男排在左区、中区和右区的得分和破攻效果与比赛对手总体发球效果相比较好。2.中国队与韩国队的发球效果相比,韩国队虽赢得比赛,但两队整体发球实力相当。韩国队跳发球对中国男排没有造成威胁,在跳发飘球上韩国队稍好。从发球落点分析,中国男排在左区的得分效果较韩国队好,在中区的破攻效果较韩国队好,右区两队发球效果相差不大。3.中国队与日本队发球效果比较,中国队的发球效果较好,其中,跳发球效果中国队较日本队好,跳发飘球效果两队实力相当。从发球落点分析,中国男排在左区的得分效果较日本队好,在中区和右区的破攻效果较日本队好。
二、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发球灰色局势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发球 |
1.4.2 发球类型 |
1.4.3 发球效果 |
1.4.4 灰色系统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灰色系统局势决策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3 研究的基本流程 |
3 研究结果和分析 |
3.1 优秀排球运动员的不同发球方式现状分析 |
3.1.1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不同发球方式现状分析 |
3.1.2 优秀男排运动员在关键发球方式现状分析 |
3.1.3 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不同发球方式现状分析 |
3.1.4 优秀女排运动员在关键分发球现状分析 |
3.2 优秀排球运动员不同发球方式效果现状分析 |
3.2.1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不同发球方式效果现状分析 |
3.2.2 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关键发球效果现状分析 |
3.2.3 优秀女子排运动员的不同发球效果现状分析 |
3.2.4 优秀女排运动员的关键发球效果现状分析 |
3.3 灰色局势决策理论 |
3.3.1 决策元、决策向量与决策矩阵 |
3.3.2 效果测度 |
3.3.3 多目标当中的决策矩阵 |
3.3.4 选择效果最佳局势 |
3.3.5 灰色局势决策的基本步骤 |
3.4 优秀排球运动员发球的决策应用 |
3.4.1 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在优秀男排运动员发球决策应用 |
3.4.2 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在优秀男排运动员关键发球的决策应用 |
3.4.3 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在优秀女排运动员发球的决策应用 |
3.4.4 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在优秀女排运动员关键发球的决策应用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奥运会男排参赛资格如何获得 |
1.1.2 近三届奥运会中国男排比赛历程回顾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排球技战术发展趋势的研究 |
2.1.1 国内研究情况 |
2.1.2 国外研究情况 |
2.2 关于排球比赛技战术效果的研究 |
2.2.1 女排研究情况 |
2.2.2 男排研究情况 |
2.3 技战术效果因素的分析 |
2.4 统计中的效果界定 |
2.5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录像观察法 |
3.2.4 技术统计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排技战术效果分析比较 |
4.1.1 中国男排发球效果分析 |
4.1.2 中国男排接发球效果分析 |
4.1.3 中国男排进攻效果分析 |
4.1.4 中国男排拦网效果分析 |
4.1.5 中国男排一攻防反效果分析 |
4.1.6 中国男排快攻效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4)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统计界定说明 |
1.3.1 发球方式 |
1.3.2 发球效果 |
1.3.3 接发球姿势 |
1.3.4 接发球效果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对排球发球的研究 |
1.4.2 国内对排球接发球的研究 |
1.4.3 国外对排球发球及接发球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理统计法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发球及接发球对比研究 |
3.1.1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发球方式对比研究 |
3.1.2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1.3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发球落点对比研究 |
3.1.4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接发球姿势对比研究 |
3.1.5 中国女排与塞尔维亚女排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1.6 小结 |
3.2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发球及接发球对比研究 |
3.2.1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发球方式对比研究 |
3.2.2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2.3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发球落点对比研究 |
3.2.4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接发球姿势对比研究 |
3.2.5 中国女排与意大利女排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2.6 小结 |
3.3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发球及接发球对比研究 |
3.3.1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发球方式对比研究 |
3.3.2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3.3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发球落点对比研究 |
3.3.4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接发球姿势对比研究 |
3.3.5 中国女排与荷兰女排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 |
3.3.6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提高排球接发球到位率的功能性手段的选取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现代排球发球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
1.2.2 排球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
1.2.3 排球接发球的现状研究 |
1.2.4 现代排球接发球训练手段研究 |
1.2.5 有关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研究前景 |
1.4 研究的目的任务 |
1.5 研究的意义 |
1.6 提高排球接发球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专家访谈法 |
2.3.3 数理统计法 |
2.3.4 实验法 |
3 实验设计 |
3.1 实验对象 |
3.2 实验时间与地点 |
3.3 实验器材 |
3.4 实验训练方法手段与选取 |
3.4.1 接发球技术的动作与特点 |
3.4.2 力量训练动作 |
3.4.2.1 正向接发球抗阻练习 |
3.4.2.2 体侧接发球抗阻练习 |
3.4.2.3 胸前持器械弓箭步走 |
3.4.2.4 胸前持器械侧步蹲 |
3.4.3 速度训练动作 |
3.4.3.1 正向抗阻力训练 |
3.4.3.2 侧向抗阻力训练 |
3.4.3.3 半“米”字抗阻力移动训练 |
3.4.4 灵敏训练动作 |
3.4.4.1 全遮球网接发球训练 |
3.4.4.2 对墙接盲球训练 |
3.4.4.3 颈部负重连续跨跳训练 |
3.4.5 协调性训练动作 |
3.4.5.1 非稳定半蹲姿势左右下手摸地 |
3.4.5.2 俯卧单腿推拉瑞士球 |
3.5 对照组训练方法手段 |
4 实验测试项目 |
4.1 移动垫球测试 |
4.2 “半米字”移动测试 |
4.3 接发球测试 |
4.4 实战接发球到位率测试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移动垫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半米字”移动数据对比分析 |
5.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接发球测试数据对比分析 |
5.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战接发球到位率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中国男排与日、澳男排“一攻”效果分析 ——基于新奥运周期2017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男排比赛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
2.2 关于排球比赛“一攻”方面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录像观察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专家访谈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男排与对手接发球情况统计分析 |
4.1.1 全队接发球到位率分析 |
4.1.2 每个接发球队员到位率分析 |
4.1.3 各轮次接发球到位率分析 |
4.2 中国男排与对手一攻战术打法分析 |
4.2.1 全队强攻/战术攻比例 |
4.2.2 各轮次强攻/战术攻比例 |
4.3 中国男排与对手接发球组攻衔接效果分析 |
4.3.1 二传分配球区域落点分析 |
4.3.2 二传球避开拦网情况分析 |
4.4 中国男排与对手一攻进攻效果对比分析 |
4.4.1 强攻整体效果对比分析 |
4.4.2 快攻整体效果对比分析 |
4.4.3 各轮次一攻效果分析 |
4.4.4 一攻整体效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国男排主要技战术特点 |
5.1.1.1 接发球 |
5.1.1.2 二传 |
5.1.2 主要竞争对手主要技战术特点 |
5.1.2.1 接发球 |
5.1.2.2 二传 |
5.2 建议 |
5.2.1 技战术方面建议 |
5.2.1.1 扣球 |
5.2.1.2 接发球 |
5.2.1.3 其他因素 |
5.2.2 未来前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7)第十二届世界杯中外女排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与任务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数理统计法 |
2.2.3 录像观察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的基本情况分析 |
3.1.1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年龄及身体形态的对比 |
3.1.2 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扣球高度及拦网高度的对比分 |
3.2 中国女排与对手总的技术得失分情况分析 |
3.2.1 中国女排与对手总的技术得分分析 |
3.2.2 中国女排与对手发球得分分析 |
3.2.3 中国女排与对手扣球得分分析 |
3.2.4 中国女排与对手拦网得分分析 |
3.2.5 中国女排与对手一传技术统计与分析 |
3.2.6 中国女排与对手二传技术统计与分析 |
3.2.7 中国女排与对手后排防守技术统计分析 |
4 建议与结论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学位论文目录 |
(8)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提高发球战术攻击性 |
1.2.2 明确拦防任务 |
1.3 文献综述 |
1.3.1 规则改变引起的发球技战术发展研究 |
1.3.2 拼发球理念相关研究 |
1.3.3 发球技战术的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案例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战术发球攻击方法 |
3.1.1 加强发球性能 |
3.1.2 控制发球落点 |
3.1.3 转变发球方法 |
3.1.4 攻击性和稳定性的选择 |
3.2 发球战术的目的 |
3.2.1 破坏对方的强攻攻点 |
3.2.2 破坏对方的快攻战术 |
3.2.3 破坏对方的优势战术 |
3.3 排球发球战术延伸 |
3.3.1 对方二传在六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3.3.2 对方二传在五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3.3.3 对方二传在四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3.3.4 对方二传在三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3.3.5 对方二传在二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3.3.6 对方二传在一号位时发球战术延伸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第十二届全运会青少年男排比赛发球技战术应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综述 |
1.1 国外研究现状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解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各类发球技术应用情况的特征分析 |
3.1.1 各队各类技术运用情况 |
3.1.2 各队发球技术运用人数与位置特征分析 |
3.2 发球技术与效果特征分析 |
3.2.1 综合发球效果分析 |
3.2.2 跳发球技术效果分析 |
3.2.3 跳飘发球技术效果分析 |
3.2.4 站立式发飘球技术效果分析 |
3.3 发球线路与落点规律特征 |
3.3.1 跳发球线路与落点规律特征 |
3.3.2 跳飘球线路与落点规律特征 |
3.4 暂停、换人后发球技战术运用特征 |
3.5 换人发球战术的运用特征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第17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比赛对手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对排球发球的研究 |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录像观察法 |
2.2.3 数据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国队与比赛对手总体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
3.1.1 中国队与比赛对手总体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
3.1.2 中国队与比赛对手不同发球方式及其效果的比较分析 |
3.1.3 中国队和比赛对手不同发球落点区及其效果的分析 |
3.2 中国队与韩国队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
3.2.1 中国队与韩国队发球总体效果的比较分析 |
3.2.2 中国队与韩国队不同发球方式及其效果的比较分析 |
3.2.3 中国队和韩国队不同发球落点区及其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 中国队与日本队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1 中国队与日本队发球总体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2 中国队和日本队不同发球方式及其效果的比较分析 |
3.3.3 中国队和日本队不同发球落点区及其效果的比较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中国男排要提高跳发球技术,降低发球失误率 |
4.2.2 中国男排要加强跳发飘球速度和落点的练习 |
4.2.3 中国男排要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试析男排运动员拼发球战术运用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Data Volley4在高水平排球队备战大型赛事技战术统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国栋. 鲁东大学, 2021
- [2]优秀排球运动员的发球灰色局势决策研究[D]. 陈文磊.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技战术效果统计的近3届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失利原因分析[D]. 姜芳. 鲁东大学, 2020(01)
- [4]2018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主要对手发球及接发球效果对比研究[D]. 薛姗姗.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5]提高排球接发球到位率的功能性手段的选取与实证研究[D]. 朱正凯.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 [6]中国男排与日、澳男排“一攻”效果分析 ——基于新奥运周期2017年的研究[D]. 王长鑫. 鲁东大学, 2018(10)
- [7]第十二届世界杯中外女排得失分情况对比分析[D]. 王兴亚. 河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排球运动中发球及其战术延伸探析 ——以女子排球运动为例[D]. 王振标.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9]第十二届全运会青少年男排比赛发球技战术应用特征分析[D]. 沈晓东.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10]第17届亚洲男子排球锦标赛中国队与比赛对手发球效果的比较分析[D]. 任肖娜. 西安体育学院,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