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捷化产品开发中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跃昆[1](2020)在《W公司软件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的信息化建设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云计算、大数据、5G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越来越深,数字经济也正在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全国信息化发展一路走来的软件服务企业,也在高速的市场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从以往的“拿来主义”转变为自主创新的时代挑战和机遇,而创新最具挑战的环节在模糊前端。产品创新模糊前端管理的研究在欧美国家研究较早,也得到广泛实践。但在中国该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软件企业普遍对模糊前端概念及其管理还相当陌生。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在软件产品创新前期的模糊阶段进行有效的管理,为全国众多软件科技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论文以W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档案考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现场实地法等研究方法,对软件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的问题和改进进行研究。首先,经过对产品创新理论、模糊前端理论和软件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研究建立了“产品创新绩效-模糊前端绩效-模糊前端管理”的理论基础;然后,从W公司的软件产品创新的绩效表现入手,通过问卷与访谈发现软件产品创新中存在明显的开发严重超期、开发成本浪费、产品不受客户青睐以及产品投资回报不理想的问题;接着,经分析诊断发现原因是模糊前端的绩效不到位所致,主要体现在产品概念既不够完整清晰、又没得到验证,市场机会未被充分识别与评估,产品创新的商业论证也不周全;进而,借助理论剖析问题根源在于软件产品创新的前期阶段(即“模糊前端”)的管理失当,主要是缺乏模糊前端概念与管理体系、组织不完善、管理过程薄弱错位以及技术方法的缺失;最后,结合了前人的研究理论与W公司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针对政企客户市场软件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方案及配套保障措施,帮助W公司通过提升产品创新模糊前端的管理水平来提升产品创新的成效。本文为W公司分析出了模糊前端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为W公司设计了模糊前端管理改进方案。该方案对软件产品、模糊前端和敏捷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融合,对理论研究是非常具有创新价值的,也对于中国数字经济代下的众多信息化服务企业在软件产品创新模糊前端的管理实践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袁泉[2](2020)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一个优秀的企业想要持续的生存和健康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创新精神。如果缺乏健全的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体系,势必会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其他企业超越、代替进而淘汰。本文以在线教育行业RR公司的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简称ITS)设计开发项目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敏捷项目管理改进的对策。首先比较国内外项目管理的发展和现状,结合大量的项目管理优化案例和方法对设计开发项目管理进行理论研究。其次,研究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的现状,发现并指出RR公司ITS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包括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改进与创新、精益管理的全面项目管理体系,采用整体分析、局部探讨、横向对比、纵向扩展的立体思维,选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管理模式去优化敏捷开发管理,针对性地提出了RR公司的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通过制定项目组织改进、项目策划改进、项目实施改进、项目控制改进、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等策略和措施科学地实施改进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科学的对策评审与验证方法得到验证结论,证实IPD和敏捷开发管理模式的珠联璧合在软件项目设计开发管理应用中的显着管理作用。验证思维缜密、明晰,验证方法全面、立体,涵盖产品成本减少率、产品投入市场时间缩短率、研发周期缩短率、产品开发浪费减少率、项目按时完成率、产品开发生产力提高率、项目好评率、新产品收益增加率等。验证结论科学、客观、有效。论文提出的项目管理改进方案及措施等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业,特别是在在线教育行业,具有广泛的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意义。
张志刚[3](2020)在《H公司软件新产品研发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才有未来。创新型企业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产品,更需要创新的新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最新管理方法,更要求新产品研发创新。因此,软件信息化服务企业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市场需求,必须在企业新产品开发战略、创新前端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上等多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进行软件新产品研发,以适应环境需要。而作为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代理商企业若想成功转型,更是需要进行软件新产品研发。本文以新产品研发管理理论为基础,对H公司背景及产品业务、企业内部、外部环境及市场定位、新产品开发模式等多个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总结工作,设计出公司在新产品开发战略、市场研究创新前端、新产品开发流程、新产品交付、新产品研发持续集成等领域的新产品研发解决方案。并将此方案应用实践,评价实施效果,形成软件新产品研发管理的研究结论,从而为公司未来更多新产品研发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理论结合实际法、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总结得出,H公司为实现成功的软件新产品研发目标,需要制定新产品研发战略,制定创新文化制度,建立柔性组织架构,提高公司高层管理的重视度,实施软件开发平台技术战略,进行创新战略决策。通过创新模糊前端管理和市场研究,形成规范化的创新模糊前端流程,准确对市场进行分析、市场细分定位和客户真实需求调研。升级新产品研发开发流程,采用敏捷迭代开发模式,有效管理研发团队,规范产品研发绩效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来保证新产品研发的持续集成,对产品、文档、代码和协同办公精细化管理。从而建立起软件新产品研发体系,达到软件新产品研发管理效果。
黄曦[4](2018)在《基于关键链的软件项目敏捷管理》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浪潮影响下,各企业越来越多的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自身的运营效率、发掘新的市场机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随着数字化经济的到来,创新需求层出不穷,业务发展变化不断,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很难应对如此多变的业务场景。在业务场景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快速的响应专业化、个性化的需求,快速推出产品来应对多变的市场,是当前软件项目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软件按照固定的流程来开发,这种方式很难适应灵活多变的需求。而敏捷开发由于其对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逐渐成为软件开发企业的重要选择。敏捷开发提供了一个快速响应需求变化的框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敏捷方法论。Scrum作为其中的一种方法论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往往面临各种资源有限的情况,比如测试人员、前端开发人员等都是团队共享的紧缺资源。这些人员有可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或者多个项目,但由于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数量繁多的复杂多变的任务,因此这些资源会成为项目的瓶颈,导致整个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关键链技术作为在项目管理中进行资源规划、时间控制的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各种资源的冲突,因此如何结合敏捷的快速响应能力与关键链技术的规划调度能力是一个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简单介绍了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情况,重点阐述了敏捷方法及关键链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对敏捷项目管理架构、敏捷项目开发概念及其核心价值、敏捷方法论进行了研究。第三,本文对S公司的项目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S公司采用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在市场快速变化的情况下遇到了严重的问题。针对传统瀑布开发进行了Scrum改造后,虽然解决了快速迭代的问题,但是在资源协调、时间进度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因此需要使用关键链技术进一步优化当前的流程。第四,对关键链技术及Scrum方法结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设计了一套基于关键链技术的Scrum开发进度管理模型,并详细对模型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分析。最后,以S公司的智慧酒店系统建设项目为例,讲解了如何在该项目的移动端开发过程中实施基于关键链技术的Scrum敏捷开发进度管理模型,详细论述了如何将进度管理模型运用于具体项目实践中,并对该项目实施基于关键链的敏捷开发进度管理模型的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给出了本文的结论,以及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王保鹏[5](2017)在《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研究》文中指出产品是企业战略实现的载体,是最终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产品开发的进度管理一直是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特别是互联网产品,进度控制不好不仅关系到产品无法及时交付,更重要的可能会使商业信誉受损,甚至导致企业错失市场机遇,贻误战机,给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当前大量的IT企业以及传统企业都希望在互联网大潮中抓住机会,纷纷转向互联网,大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发现互联网产品开发的进度问题已成为互联网产品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有关互联网产品开发进度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积累有限,许多互联网产品管理者在产品开发的进度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因此,互联网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分析传统的项目进度管理内容、流程、方法和工具基础上,将甘特图、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关键链技术、敏捷开发等进度管理方法特点,与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阶段和特点进行结合,分析影响开发进度的因素及深层次原因,以敏捷开发和关键链方法的优势为基础制定进度管理措施,建立完整有效的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A公司为例,分析其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过程中进度方面存在的核心资源紧张、需求不确定、管理复杂、效率低下等系列问题。2、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在引入敏捷开发,以迭代开发模式主动应对需求多变,解决资源紧张,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关键链技术加强项目计划管控,将关键链法与敏捷开发进行结合,利用关键链技术在关键链识别、缓冲设置、计划监控等方面的优势,解决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中的核心资源和人为因素等问题带来的开发进度影响,对具体的日程管理进行优化,为产品开发的不确定性提供有效保护,实现产品的正常交付。3、通过实际产品开发进行验证,为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杨祎[6](2016)在《基于Petri网的敏捷开发工作流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团队采用了迭代增量式的敏捷开发作为软件开发模型,其本质是在简单的开发框架下,面对产品研发的中间过程进行逐层分解式的快速反馈和控制。敏捷开发具有协同工作、共同决策、快速反馈的特点,对时间高度敏感,强调自适应性。工作流建模与管理能够对过程对象进行分析、控制和管理,使得敏捷开发能降低时间风险,在应用中体现出轻量级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Scrum方法)基础上,采用随机Petri理论(Stochastic Petri Nets, SPN)、广义随机Petri网(Generalized Stochastic Petri Nets, GSPN)和遗传算法,以PIPE (Platform Independent Petri Net Editor)为仿真工具,设计敏捷开发工作流并对其中的反馈控制、敏捷估算、任务调度进行具体建模和分析,从控制工程来说属于流程管理和系统科学的范畴。本文主要创新点和贡献如下:(1)将敏捷开发看做为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基于GSPN设计敏捷开发工作流,在开环模型基础上,对反馈、协调、控制部分进行逐步深入地分析、建模和优化,最后构成了具有反馈、协调和控制能力的、具有自适应特性的闭环敏捷开发工作流。(2)基于SPN对敏捷估算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定义并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参数与影响因素,目的是为敏捷团队在团队管理、计划会议时间设定、内容设计、决策环节设计、时间控制等问题提供改进建议和决策支持。(3)将敏捷开发工作流中任务调度环节转化为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定义调度计划的鲁棒性,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分别实现时间最优和鲁棒最优策略。算法特点是将资源的绝对投入量转化为相对投入量,符合工作流在敏捷开发框架下的应用——给予协作自由度。并对实例进行仿真和说明,验证了鲁棒优化策略的可执行性。提出了敏捷开发工作流执行中异常情况的反馈模型,根据实例说明了对异常情况的控制方法。最后进行总结讨论,并对工作流在敏捷开发中的研究和应用作出展望。
钟金宏,郑贵[7](2014)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任务调度与分配》文中指出新产品开发过程工程管理是企业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其过程中的任务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都有改善作用。通过回顾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任务调度、任务分配、试验任务分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这方面的研究总体上还比较匮乏,特别是试验任务调度与分配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主要考虑的模型要素以及常用的求解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崔文华[8](2013)在《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配置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机具行业企业面临着尽快提供适合不同层次和群体的产品设计问题。纸币清分机是金融领域现金处理业务的高端必备设备,具有结构复杂、智能化程度高、市场需求变化快的特点。本文针对面向大批量定制的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为客户设计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结合纸币清分机开发过程特点,应用产品族设计理论,详细阐述了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开发过程,并提出了产品族设计过程的配置优化方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验证和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叙述如下:(1)应用基于设计公理的产品族设计理论提出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建立产品开发过程的多视图模型和任务结构模型,实现任务结构模型到Petri网模型的映射定义并进一步推导与工作流网的映射转换关系,结合纸币清分机的设计开发过程完成了任务结构模型到工作流网的转化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分析。(2)提出一种面向产品族设计的纸币清分机产品平台核心模块的确定方法。通过建立纸币清分机产品的模块关联矩阵,采用变个体长度的混合蛙跳算法优化模糊聚类数和聚类中心,求得产品平台构成模块的最优模糊划分,并应用切断算子和拼接算子对个体进行重组形成新个体并进行局部寻优,解决模糊C均值聚类局部极小值和初始化选值敏感性问题。在纸币清分机产品族平台设计中进行了仿真验证,实现纸币清分机模块化产品族公共平台和核心模块的有效确定。(3)提出了产品族设计过程中产品族配置性能预测方法。在基于递阶支持向量机的配置综合性能预测方法框架下对纸币清分机产品族的历史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预测新配置产品的性能,提出一种改进混合蛙跳算法来优化SVM模型的核函数参数和误差惩罚因子,应用模拟退火算法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和收敛速度,通过以纸币清分机产品族为实例的仿真实验并对比其他方法验证所提预测方法的有效性,为准确、快速地进行纸币清分机产品族配置提供了有效方法,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
罗险峰[9](2013)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问题是企业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实现企业敏捷性的内在要求。这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合运用管理学、组织学、系统论、博弈论、交易成本理论、统计学等理论与方法,对敏捷研发的原理、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模式与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优选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原理与方法。全文分四大部分:1.敏捷研发的原理。基于敏捷性概念对敏捷研发概念进行了界定,讨论了敏捷研发的特征,建立了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集成原理与经济性原理,对敏捷研发速度原理的构成、效果及形成途径与敏捷研发集成原理的内涵、要素、途径与原则进行了系统剖析。对敏捷研发先动者优势的成因进行了博弈分析。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敏捷研发经济性进行了分析,设计了最佳组织规模决策模型与最佳组织结构选择模型。2.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对敏捷组织进行了界定,从组织结构、人员、技术三个方面揭示了敏捷组织的特征。基于敏捷组织的六条设计原则,构建了敏捷组织的组织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知识、成员、资源及信息四大构成要素,设计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揭示了敏捷研发组织的技术预见、产品重整、知识共享、任务并行与资源集成等运行机制。构建了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敏捷式”管理体系。3.云制造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研发云组织模式。借鉴云制造理论,对研发云、研发云服务和研发云服务资源组合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研发云的概念模型,剖析了研发云的服务模式、组织特征以及运作过程。构建了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设计了基于研发云组织服务资源组合特点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优选模型应用步骤,并在CQXG公司的A产品开发项目的合作资源选择上进行了实际应用。4.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提出了基于快速性(Rapidity)、柔性(Flexibility)和高效性(High Efficiency)的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RFE三维评价体系,应用该评价体系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研发中心进行了敏捷性评价。
邢青松[10](2012)在《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作为一种新的以信息网络化协同工具为支撑手段,以提高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并对分布的多主体、多单位设计资源进行深度集成的产品创新设计方式,已成为产品设计领域一种能够更高程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然而,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主体属性能力的多样性,设计任务的复杂性,主体之间知识的异构性,任务协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频发性,导致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受到影响,而相关的研究因缺少系统性、定量化及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明确化,使得该产品创新设计方式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受到较大制约。为此,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客户协同创新、组织与组织行为、产品创新设计、本体与知识网格、胜任力与能岗匹配、静动态任务调度等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参与主体、任务分配、知识共享及协同过程中突发事件处理的视角,对影响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及其消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概念、度量指标和方法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总体过程进行研究,明确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包括客户协同组织结构和模型、参与主体属性特征、主体-任务间匹配、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及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突发事件处理等;然后,基于不同视角,包括组织与组织行为理论、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本体与知识网格理论、胜任力与能岗匹配理论、静动态任务调度等理论与方法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总体分析和研究。其次,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结构、模型及其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和研究典型组织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结构特征和参与主体特征,然后构建具有三维多层结构的组织模型;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对组织模型中主体间的互动作用和设计任务进行研究,并分别提出主体间的互动作用度量方法和产品复杂度计算方法,以此为基础,构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的协调效率模型,并设计一种改进免疫克隆算法进行求解。再次,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参与主体属性特征、主体-任务匹配及其对效率影响进行了研究。从两个方面定义主体的属性特征,并基于专家模糊评价法和特征值法对属性特征定量化赋值,在此基础上构建考虑主体-任务间能岗匹配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协调效率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接着通过具体应用案例,进一步比较分析主体与设计任务匹配对产品设计周期和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及其效率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的特点,基于知识网格理论构建多层次结构的知识共享模型,并对影响知识共享的主体非结构化知识转换提出“创意-问题-功能”模型和基于网络本体服务语义的产品创新知识表示及描述方法,对创新矛盾问题及创新启发方案评估等环节提出基于质量功能展开和发明问题解决原理相结合的产品创新技术冲突问题解决方法和考虑不同置信度的产品创新启发方案模糊数据包络分析评估模型。最后,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突发事件及其对效率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并对突发事件按主客观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借鉴作业车间调度的静动态任务调度理论与方法,提出基于事件和周期混合驱动的动态任务调度方法及流程,并建立考虑突发事件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协调效率模型,该模型以最小拖期惩罚为目标函数对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协同任务拖期进行惩罚,并以最小化最大完成时间为目标对产生突发事件的总体协同产品创新过程进行协调优化,接着采用任务设计序列和主体相融合的双层编码策略,提出自适应多目标算法对协调效率模型进行求解,进一步通过应用案例分析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揭示其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影响规律。
二、敏捷化产品开发中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敏捷化产品开发中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W公司软件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与主要创新点 |
1.5.1 论文框架 |
1.5.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产品创新 |
2.2.2 模糊前端 |
2.2.3 软件创新前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公司现状与模糊前端问题诊断 |
3.1 W公司及软件产品创新管理现状 |
3.1.1 公司概况 |
3.1.2 行业领域 |
3.1.3 业务与产品 |
3.1.4 公司组织架构 |
3.1.5 软件产品创新管理沿革 |
3.1.6 软件产品创新(含模糊前端)管理现状 |
3.2 软件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
3.2.1 产品开发严重超期 |
3.2.2 产品开发成本浪费 |
3.2.3 产品不受客户青睐 |
3.2.4 产品投资收益不理想 |
3.3 问题原因诊断 |
3.3.1 模糊前端的工作没到位 |
3.3.2 模糊前端的管理体系缺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W公司的模糊前端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1 模糊前端管理改进总体框架 |
4.2 模糊前端概念树立 |
4.2.1 模糊前端目标 |
4.2.2 模糊前端绩效 |
4.3 模糊前端组织建立 |
4.4 模糊前端管理过程改进 |
4.4.1 机会识别过程 |
4.4.2 机会评估过程 |
4.4.3 概念生成过程 |
4.4.4 概念验证过程 |
4.4.5 商业论证过程 |
4.4.6 模糊前端的敏捷管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公司模糊前端管理改进实施保障 |
5.1 公司领导重视及参与 |
5.2 理念与文化建设 |
5.3 绩效考评配套 |
5.4 情报信息支撑 |
5.5 方法技能培训 |
5.6 自主自治权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分析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产品创新问题与模糊前端管理改进调查问卷 |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设计开发项目管理与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2.1 IPD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
2.1.1 集成产品开发的理念 |
2.1.2 集成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 |
2.1.3 集成产品开发模式的特点 |
2.1.4 集成产品开发研究方法 |
2.2 持续改进的理念和方法 |
3.RR公司ITS项目管理现状与问题 |
3.1 组织机构、发展战略与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1.1 RR公司发展战略 |
3.1.2 组织结构及项目管理部门体系 |
3.1.3 设计开发方针目标 |
3.2 ITS项目管理体系特点 |
3.2.1 ITS项目目标与要求 |
3.2.2 ITS项目特征分析 |
3.2.3 项目实施过程和关键资源 |
3.3 ITS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ITS项目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方针和目标设定 |
4.1 ITS项目管理改进指导思想 |
4.2 ITS项目管理改进目标 |
5.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设计 |
5.1 IPD改进策略设计 |
5.2 改进措施制定与优化 |
5.2.1 项目组织结构改进与团队式工作 |
5.2.2 项目策划改进措施 |
5.2.3 项目实施改进措施 |
5.2.4 项目控制改进措施 |
5.2.5 项目评审与验收改进措施 |
5.2.6 项目创新与知识管理改进措施 |
6.RR公司ITS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措施验证 |
6.1 改进措施验证思路和方法 |
6.2 改进措施应用与验证结论 |
6.3 改进措施与对策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 |
7.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H公司软件新产品研发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新产品研发管理理论综述 |
2.2 新产品开发战略理论 |
2.3 创新前端管理理论 |
2.4 新产品开发流程理论 |
2.4.1 产品开发管理 |
2.4.2 产品交付管理 |
第三章 H公司新产品研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H公司背景及业务现状 |
3.1.1 公司背景概况 |
3.1.2 公司业务现状 |
3.1.3 公司研发新产品SWOT分析 |
3.2 H公司内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2.1 公司战略制定及执行问题分析 |
3.2.2 公司业务工作流程问题 |
3.2.3 业务绩效管理问题 |
3.3 外部环境及市场定位分析 |
3.3.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3.3.2 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
3.3.3 市场定位问题分析 |
3.4 新产品开发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
3.4.1 公司产品创新现状 |
3.4.2 新产品开发模式分析 |
3.4.3 研发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
第四章 H公司新产品研发解决方案 |
4.1 方案设计原则和目标 |
4.2 新产品研发战略设计 |
4.2.1 创新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设计 |
4.2.2 高层管理重视度设计 |
4.2.3 平台技术战略设计 |
4.2.4 创新战略决策设计 |
4.3 市场研究与创新前端设计 |
4.3.1 创新模糊前端设计 |
4.3.2 市场研究设计 |
4.4 新产品开发流程设计 |
4.4.1 产品迭代流程设计 |
4.4.2 并行研发设计 |
4.4.3 绩效管理设计 |
4.5 新产品交付设计 |
4.5.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设计 |
4.5.2 产品退市管理设计 |
4.6 新产品研发持续集成信息化设计 |
4.6.1 产品管理工具-禅道 |
4.6.2 文档管理工具-SVN |
4.6.3 代码版本管理工具-GITLIB |
4.6.4 协同办公-微信 |
第五章 H公司新产品研发方案实施 |
5.1 实施目标 |
5.2 重点难点和保障措施 |
5.2.1 重点难点 |
5.2.2 保障措施 |
5.3 风险分析与控制 |
5.4 实施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转型注意事项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之处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关键链的软件项目敏捷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敏捷软件开发研究现状 |
1.3.2 关键链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3.3 基于关键链的敏捷方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理论及技术基础 |
2.1 项目管理介绍 |
2.1.1 项目管理过程 |
2.1.2 项目管理的不足 |
2.2 敏捷项目管理方法介绍 |
2.2.1 敏捷项目管理架构 |
2.2.2 敏捷项目开发概念及核心价值 |
2.2.3 敏捷方法论介绍 |
2.2.4 敏捷方法对比分析 |
2.3 关键链技术介绍 |
3.基于关键链的敏捷开发进度管理模型 |
3.1 关键链与敏捷方法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3.2 关键链与敏捷方法结合的应用范围分析 |
3.3 关键链与SCRUM集成的框架设计 |
3.4 关键链与SCRUM集成的模型构造 |
3.4.1 时间预估方法 |
3.4.2 关键链确认 |
3.4.3 缓冲区设置 |
3.4.4 计划调整 |
3.4.5 迭代控制 |
3.5 关键链与SCRUM集成的工作流程 |
3.5.1 Scrum敏捷团队构成 |
3.5.2 关键链与scrum集成的工作流程设计 |
4.基于关键链的敏捷开发进度管理模型在智慧酒店系统移动端开发中的应用 |
4.1 公司及项目背景 |
4.2 研发管理现状及SCRUM改造 |
4.2.1 研发管理现状 |
4.2.2 Scrum改造 |
4.2.3 Scrum流程改造的问题分析 |
4.3 关键链与SCRUM集成开发进度管理 |
4.3.1 项目组织架构 |
4.3.2 开发进度管理-以移动端开发为例 |
4.4 智慧酒店移动端开发进度管理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
5.总结及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项目进度管理理论基础 |
2.1 项目进度管理概念 |
2.2 项目进度管理内容 |
2.3 进度管理方法 |
2.3.1 甘特图 |
2.3.2 关键路径法 |
2.3.3 计划评审技术 |
2.3.4 关键链 |
2.3.5 敏捷开发 |
2.4 关键链方法对比特点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及行业背景 |
3.2 研发管理现状 |
3.2.1 研发管理背景 |
3.2.2 敏捷化改造现状 |
3.3 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特点 |
3.4 研发进度现状 |
3.5 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研发进度问题分析与总结 |
第四章 基于关键链法的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改进 |
4.1 基于关键链技术的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进度管理框架 |
4.2 关键链项目进度计划编制 |
4.2.1 进度计划编制流程 |
4.2.2 产品范围及迭代任务分解 |
4.2.3 逻辑排序及工期安排 |
4.2.4 资源的分配与平衡 |
4.2.5 关键链识别与确定 |
4.3 缓冲区设置与管理 |
4.3.1 缓冲设置 |
4.3.2 缓冲区管理 |
4.4 项目进度控制与保障 |
4.4.1 缓冲区预警机制 |
4.4.2 进度分层管控 |
4.4.3 开发进度考核与激励机制 |
第五章 进度管理方法在石油行业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中的应用 |
5.1 产品开发背景 |
5.1.1 产品概况 |
5.1.2 项目要求 |
5.1.3 组织结构 |
5.2 进度计划编制 |
5.2.1 网络图绘制 |
5.2.2 初始关键连识别 |
5.2.3 平衡资源冲突 |
5.2.4 关键链再识别与确定 |
5.2.5 缓冲区设置 |
5.3 进度计划控制 |
5.3.1 缓冲区跟踪管理 |
5.3.2 分级管控 |
5.3.3 考核与激励保障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基于Petri网的敏捷开发工作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工作流理论 |
1.2.2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研究现状 |
1.2.3 工作流的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结构和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敏捷开发理论基础 |
2.1.1 敏捷开发重要观点 |
2.1.2 核心流程与团队特性 |
2.1.3 敏捷开发工作流中的控制决策问题 |
2.2 Petri网理论基础 |
2.2.1 Petri网原理 |
2.2.2 随机Petri网 |
2.3 Petri网仿真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随机Petri网的敏捷开发工作流系统模型 |
3.1 引言 |
3.2 敏捷开发工作流开环系统设计与分析 |
3.2.1 GSPN模型设计 |
3.2.2 性能分析 |
3.3 敏捷开发工作流闭环系统设计与分析 |
3.3.1 模型优化 |
3.3.2 性能分析 |
3.4 基于随机Petri网的敏捷估算过程分析 |
3.4.1 问题界定与建模 |
3.4.2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调度控制方法 |
4.1 问题概述 |
4.2 问题界定 |
4.3 模型构建 |
4.4 算法设计 |
4.4.1 时间最优策略 |
4.4.2 鲁棒最优策略 |
4.5 实例仿真 |
4.6 异常处理模型与策略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配置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表目录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纸币清分机产品功能及结构特点概述 |
1.2.1. 纸币清分机的功能、分类及结构 |
1.2.2. 纸币清分机产品的开发特点 |
1.3 纸币清分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4 产品族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综述 |
1.4.1 产品族设计方法研究 |
1.4.2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族设计过程优化方法研究 |
1.4.3 产品族配置方案的评价 |
1.5 论文的课题来源及体系结构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产品族设计关键技术及过程规划 |
2.1 引言 |
2.2 产品族设计相关概念 |
2.2.1 产品族 |
2.2.2 产品族设计 |
2.2.3 产品平台 |
2.3 产品族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
2.3.1 产品族设计理论体系 |
2.3.2 产品族设计过程建模技术 |
2.3.3 产品平台关键技术 |
2.3.4 产品族建模技术 |
2.4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基于ADT的产品族设计过程 |
2.4.1 大批量生产和大规模定制过程的差异特点 |
2.4.2 产品平台构建方法 |
2.4.3 产品族设计过程 |
2.5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 |
2.5.1 纸币清分机产品设计开发的特点及产品族设计的优点 |
2.5.2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的需求定义 |
2.5.3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规划过程的信息分类及共性需求确定 |
2.5.4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的QFD分析 |
2.5.5 纸币清分机产品产品族设计过程的共性模块确定 |
2.5.6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体系设计 |
2.5.7 纸币清分机产品各模块之间的接口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工作流网的纸币清分机产品开发过程建模 |
3.1 引言 |
3.2 产品开发过程建模 |
3.2.1 产品开发过程的多视图模型 |
3.2.2 基于任务结构的设计过程模型 |
3.3 Petri网理论 |
3.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过程模型 |
3.4.1 工作流技术的相关概念 |
3.4.2 工作流建模方法 |
3.4.3. 工作流网的路由结构 |
3.4.4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 |
3.5 任务结构到工作流网的映射 |
3.6 纸币清分机产品设计过程实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混合蛙跳算法的纸币清分机产品族平台确定方法 |
4.1 引言 |
4.2 FCM聚类算法 |
4.2.1 模糊集的基本知识 |
4.2.2 K均值聚类算法 |
4.2.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4.3 混合蛙跳算法 |
4.3.1 标准混合蛙跳算法 |
4.3.2 SFLA的研究进展 |
4.4 基于变个体长度的SFLA优化FCM参数 |
4.4.1 编码和适应度函数 |
4.4.2 切断算子和拼接算子 |
4.4.3 算法流程 |
4.5 仿真实验 |
4.5.1 基于聚类有效性函数的模糊聚类数优化 |
4.5.2 基于ISFLA-FCM的产品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递阶支持向量机的纸币清分机产品族配置性能预测 |
5.1 引言 |
5.2 产品族配置性能预测 |
5.2.1 模块化产品变形层次表达 |
5.2.2 产品族配置性能预测框架 |
5.3 支持向量机 |
5.3.1 统计学习理论 |
5.3.2 最优分类面 |
5.3.3 广义最优分类面 |
5.4 基于改进SFLA算法优化SVM参数 |
5.4.1 支持向量机 |
5.4.2 模拟退火局部搜索 |
5.4.3 适应度函数 |
5.4.4 算法流程 |
5.5 仿真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6 纸币清分机产品族开发及配置、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1 引言 |
6.2 基于PDM的金融机具企业项目管理系统 |
6.2.1 基于UML的系统功能建模 |
6.2.2 系统业务流程 |
6.3 基于XML的金融机具企业CRM系统 |
6.3.1 XML在CRM系统中的应用 |
6.3.2 基于XML的CRM数据交换模型 |
6.4 产品族开发及配置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6.4.1 系统的体系结构 |
6.4.2 系统设计原则、开发环境及特点 |
6.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内容及流程 |
6.4.4 系统的主要界面功能描述及系统实现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章 敏捷研发原理 |
2.1 敏捷与敏捷研发 |
2.1.1 敏捷的定义 |
2.1.2 敏捷研发的界定 |
2.1.3 敏捷研发的特征 |
2.2 敏捷研发的内推外压动力模型 |
2.2.1 企业敏捷研发的外部环境压力 |
2.2.2 企业敏捷研发的内部推力 |
2.3 敏捷研发的速度原理 |
2.3.1 敏捷研发与速度经济 |
2.3.2 敏捷研发速度的构成 |
2.3.3 敏捷研发速度的效果体现 |
2.3.4 敏捷研发的先动者优势模型 |
2.3.5 敏捷研发速度形成途径 |
2.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理 |
2.4.1 敏捷研发的集成内涵 |
2.4.2 敏捷研发的集成要素 |
2.4.3 敏捷研发的资源集成途径 |
2.4.4 敏捷研发的集成原则 |
2.5 敏捷研发的经济性原理 |
2.5.1 研发组织选择模型 |
2.5.2 敏捷研发组织的成本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敏捷研发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 |
3.1 敏捷组织 |
3.1.1 敏捷组织的定义 |
3.1.2 敏捷组织的特点 |
3.1.3 敏捷组织的设计原则与组织结构 |
3.2 敏捷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 |
3.2.1 并行工程研发组织模式 |
3.2.2 虚拟研发组织模式 |
3.2.3 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下的研发组织模式 |
3.2.4 动态项目型研发组织模式 |
3.3 敏捷研发的一般组织模式 |
3.3.1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共性 |
3.3.2 敏捷研发组织的构成要素 |
3.3.3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一般框架 |
3.3.4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机制 |
3.3.5 敏捷研发组织模式的运行流程 |
3.4 敏捷研发的管理体系 |
3.4.1 研发管理体系的一般结构 |
3.4.2 敏捷式研发管理体系的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云制造模式下的敏捷研发组织模式 |
4.1 云制造与研发云 |
4.1.1 云制造的概念与特征 |
4.1.2 云制造下的研发云 |
4.2 研发云的服务 |
4.2.1 研发云的服务模式 |
4.2.2 研发云的服务内容 |
4.3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与组织特征 |
4.3.1 研发云的运作过程 |
4.3.2 研发云的组织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与组合优选 |
5.1 开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 |
5.1.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类型 |
5.1.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配置 |
5.1.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特点 |
5.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
5.2.1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目标 |
5.2.2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的指标体系 |
5.2.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 |
5.3 研发云组织的服务资源组合选优模型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 |
6.1 企业敏捷性评价的代表性评价体系 |
6.1.1 基于敏捷性成果的TCRS评价体系 |
6.1.2 基于敏捷性构成要素的CIPME评价体系 |
6.1.3 基于企业敏捷化关键领域的敏捷维度评价体系 |
6.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的三维评价体系 |
6.2.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6.2.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 |
6.3 敏捷研发组织的敏捷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
6.3.1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 |
6.3.2 敏捷研发组织敏捷性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
附录B |
(10)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特征研究 |
1.3.2 协同产品创新主体属性研究 |
1.3.3 协同产品创新任务协调分配研究 |
1.3.4 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管理研究 |
1.3.5 协同产品创新突发事件处理研究 |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课题来源 |
1.4.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2 课题来源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总体研究 |
2.1 引言 |
2.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内涵 |
2.2.1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概念 |
2.2.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度量 |
2.2.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
2.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关键影响因素的总体研究 |
2.3.1 组织行为学视角的组织影响因素分析及效率研究 |
2.3.2 胜任力和能岗匹配视角的主体-任务分配影响因素分析及效率研究 |
2.3.3 本体论和知识网格视角的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及效率研究 |
2.3.4 动态任务调度视角的突发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及效率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及其对效率影响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的组织研究 |
3.2.1 典型的组织结构及其特征 |
3.2.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的特征 |
3.2.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结构模型 |
3.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对效率的影响研究 |
3.3.1 组织中主体互动影响定义及度量 |
3.3.2 组织的创新客体对象复杂度计算 |
3.3.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组织协调效率模型 |
3.3.4 基于免疫克隆算法的集成组织协调效率求解 |
3.4 应用实例研究 |
3.4.1 实例结果分析 |
3.4.2 算法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主体-任务分配及其对效率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主体的属性 |
4.2.1 主体的第一特征属性 |
4.2.2 主体的第二特征属性 |
4.2.3 主体特征属性的定量计算 |
4.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主体—任务分配 |
4.3.1 任务的属性特征分析 |
4.3.2 创新主体-任务匹配方法 |
4.4 创新主体-任务匹配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4.4.1 考虑主体-任务匹配的产品创新效率模型 |
4.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模型求解 |
4.5 应用实例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及其对效率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面向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提升的知识共享模型 |
5.2.1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的特点 |
5.2.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模型 |
5.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过程的关键环节 |
5.3.1 客户非结构化产品创新知识转化 |
5.3.2 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概念本体创建 |
5.3.3 基于 OWL 的产品创新知识共享本体表示 |
5.3.4 主体创意知识描述转换示例 |
5.3.5 产品功能映射与创新问题求解 |
5.3.6 基于模糊 DEA 产品创新启发方案评估 |
5.3.7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知识共享访问机制 |
5.4 知识共享原型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5.4.1 知识共享原型系统设计 |
5.4.2 应用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的突发事件及其对效率影响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分析 |
6.2.1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突发事件的特征及类型 |
6.2.2 基于动态任务调度的突发事件协调处理方法 |
6.3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中突发事件对效率影响研究 |
6.3.1 相关定义和约束 |
6.3.2 考虑突发事件的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模型 |
6.3.3 基于自适应多目标动态调度算法的模型求解 |
6.4 应用实例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目录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的主要科研项目 |
四、敏捷化产品开发中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W公司软件产品创新的模糊前端管理改进研究[D]. 姜跃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在线教育系统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改进对策研究 ——基于RR公司设计开发项目实践[D]. 袁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3]H公司软件新产品研发管理研究[D]. 张志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4]基于关键链的软件项目敏捷管理[D]. 黄曦.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3)
- [5]A公司互联网安全风控产品开发进度管理研究[D]. 王保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10)
- [6]基于Petri网的敏捷开发工作流设计[D]. 杨祎. 浙江大学, 2016(08)
- [7]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任务调度与分配[J]. 钟金宏,郑贵. 物流科技, 2014(04)
- [8]纸币清分机产品族设计过程配置优化方法研究[D]. 崔文华.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6)
- [9]敏捷研发的组织模式研究[D]. 罗险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10]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效率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邢青松. 重庆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