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电厂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徐薇,郭永鑫[1](2020)在《华能罗源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水力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水泵房前池和流道良好的水力性能对保证电厂的安全、可靠、高效运行至关重要。采用1∶10的正态比尺模型,对华能罗源电厂一期工程循环水泵房前池和进水流道的水力特性进行了试验优化。针对原设计方案存在的前池内水流扩散不充分、吸水室内流速分布不均匀、吸水喇叭口前有预旋等不利流态,通过采取在前池和滤网出口处分别布置多排导流扩散墩、调整胸墙高度、优化喇叭口底部导流防涡结构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前池和流道内的流态和流速分布,保证了水泵吸水管理想的进流条件。研究成果可供类似工程设计借鉴。
孙龙月[2](2020)在《潜水轴流泵站进水装置水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泵站进水流速增加或进水淹没深度减小时,常在进水口附近发生不同程度的表面漩涡,若产生表面吸气漩涡,不仅会恶化进水流态和降低水泵效率,甚至危及水泵安全运行。前人对泵站前池和进水池中的漩涡研究较多,而对泵站“进水前池+进水闸室+进水流道”组成的进水装置中的漩涡研究较少。本文以邢家渡引黄闸前泵站增容改造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对该泵站进水装置的水力特性,特别是进水闸室的漩涡特性和消涡措施等方面进行研究,有效改善进水水流流态,保证水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1、介绍了泵站进水装置的水力特性、漩涡分类和消涡整流措施的研究现状;从理论上对数值模拟采用的三维湍流模型、网格划分和模型试验涉及的相似准则及缩尺效应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工程,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和模型试验方法,能较好地用于泵站进水装置水力特性的研究。2、对泵站进水装置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进水前池、进水闸室和进水流道的水流特性及其三者之间的影响因素;重点对进水闸室表面漩涡产生的原因、类型、大小和位置,以及对进水流道水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进水闸室表面漩涡的强度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加逐渐增强的规律,当进水流速大于0.48m/s时,进水闸室内产生4型及以上的表面漩涡,经与相应的模型试验研究结果对比,二者基本一致。3、为了消除危害性较大的表面吸气漩涡,在分析漩涡特性和已有消涡措施的基础上,针对消除泵站进水闸室表面吸气漩涡,提出了垂直消涡板、水下压水板和水平消涡板三种消涡整流措施;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消涡措施消除了表面吸气漩涡,改善了进水闸室和进水流道的水流流态,提高了进水流道进出口断面的流速分布均匀度。通过进水装置水流流态分析及水力性能计算,确定了消涡整流措施的最佳布置方式。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不同运行工况下的引黄泵站进水装置水力特性研究及消涡整流措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杜晨曲,徐国宾,翟晶[3](2018)在《火电厂循环水系统高位集水池水面波动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火电厂循环水系统高位集水池在水泵启动及事故停泵过程中的水面波动现象,利用CFD软件采用VOF方法,通过UDF给定瞬态边界条件,对某电厂流道承压式与流道开敞式两种设计方案的高位集水池,在3台泵同时启动及同时事故停泵过程中的水面波动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启动工况及事故工况下,流道开敞式的钟形进水流道由于增加了钟形吸水室的自由水面面积,较流道承压式的肘形进水流道更能减弱对高位集水池段的水面扰动。在重点考虑高位集水池段在水泵启动及事故停泵过程中水面波动的情况下,建议采用流道开敞式的循环水泵房布置形式。
聂小棋[4](2018)在《核电站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水泵的上游来流流态紊乱能干扰水泵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会导致水泵停机,循环水泵是否稳定运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水泵上游的来流状况,甚至关系到核电站的运行安全性。因此,开展核电站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流态对循环水泵的安全运行影响的研究具有重大实际意义。本文重点在于研究泵房流道结构对池内流态的影响,研究进水池结构的变化导致水泵吸水口入流形态改变进而对水泵性能造成的影响,以及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具体内容按照如下几点展开,并得到了相关的结论:(1)对泵房流道内常见的不良流态和整流措施进行梳理,简要阐述了不良流态形成的机理和几种常见的整流措施及其作用。(2)对某核电站进水池拟定结构参数进行适当调整。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并推荐了进水池主要结构参数的合理选取范围,同时结果也表明在吸水室内设置整流措施能对进入池内的水流进行导流,具有较好的整流效果。(3)结合某核电站泵房流道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原设计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能的优化方案。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原设计方案流道整体结构设计合理,建议将流道直角进口优化为圆弧流线形,以改善进口流态,并可进一步减小进口水头损失。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核电站进水流道流态进行了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具有较实际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王为术,崔强,苗世昌,吴小川,张斌[5](2017)在《电站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及整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循环水泵进水条件的优劣对循环水泵效率及是否出现汽蚀和振动有显着影响。针对某电站300 MW机组循环水泵振动问题,采用RNG湍流模型对其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进水流道整体水流流态、泵吸水喇叭口附近区域流场、泵体周围流速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整流优化改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流道斜坡坡度较大,导致水流扩散不均匀,表面流速较大,在斜坡底面和进水池存在较大漩涡;泵吸水喇叭口截面水流严重不对称,出现较明显偏流,泵进水条件恶劣;采取有效整流消涡措施可以改善循环水流道水流流态,均匀流速,改善泵进水条件。
赵耀,马晓宇[6](2016)在《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横梁的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规的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设计中未使用横梁。本文以某个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1种新的设计方法,即在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墙壁间加设横梁,在满足流道水流流态稳定、水力损失增加较少等要求的前提下,降低了工程造价。方案实施后设备运行平稳,实际工程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案切实可行。
王康,马长明[7](2015)在《基于Fluent的泵站吸水池三维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在某燃煤发电厂循环水取水系统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泵站的前池和进水流道进行了三维湍流数值模拟。利用Fluent软件,选用雷诺平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及SIMPLEC算法,模拟了在低潮位"两机四泵"这种最不利工况下的三维流场,给出了旋涡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发生位置和形态,分析了可能造成的危害;在这种不利工况下,针对优化设计方案数值模拟中发现的涡及分布情况,调整导流扩散墩的布置,优化了流场形态,得出了比较合适的优化方案。
李礼,张根广,高改玉[8](2014)在《泵房吸水喇叭口不同导流阻涡设施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泵房导流阻涡设施具有改善水流流态、减少水头损失、提高水泵效率的效果。以k-ε湍流模型封闭Reynolds方程,采用VOF法追踪自由表面及SIMPLE算法求解方程组,对南迪普火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两种导流阻涡设施(楔形、蜗形)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楔形阻涡设施吸水喇叭口局部阻力系数小,喇叭口四周流线分布均匀,吸水管内纵向流速略大于蜗形吸水管内纵向流速,而横截面上横向流速均小于蜗形吸水管内横向流速。
侯振伦[9](2012)在《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文中提出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是整个循环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合理性不仅关系到循环水泵是否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而且关系到循环水泵的运行效率,合理的流道结构设计对于降低土建投资,延长循环水泵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设计与水流流态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水力学课题。本文结合某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的工程实际,对循环水泵房整体进行了物理模型试验,观测研究了取水隧洞闸门井以及进水流道进口处的水流流速,分析得出在原设计方案的情况下配水均匀性比较差,水流在进水前池内未能充分的扩散,导致在流道进水口处的水流流速分布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研究。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水流分布的不均匀性,分别修改取水隧洞的弯曲半径、上游以及下游直线段长度,使得隧洞闸门井处的水流流速分布趋向均匀,然后修改进水前池内各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比如增设导流边墙、消能横梁以及导流隔墩等整流设施,提出不同的修改方案,不断地调整前池内的水流分布,优化各流道进口处水流的配水均匀性,使水流在进入进水流道后能够平稳的进入泵室。同时,本文采用Fluent软件,利用标准k~ε模型结合Simple算法对循环水泵房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原设计方案下取水隧洞闸门井以及各流道进水口处的流速分布情况,并分别针对取水隧洞和进水前池的两组修改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用物理模型试验观测的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显示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在本工程中的模拟效果较为准确,可以用到类似工程的模拟计算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本文设计了循环水泵房物理模型试验,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修改方案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观测得到取水隧洞闸门井以及各流道进水口处水流流速分布,分别评价了水流的配水均匀性。(2)针对取水隧洞闸门井处以及各流道进口处水流流速分布的不均匀性,修改了取水隧洞段弯曲半径、上游以及下游直线段的长度,调整取水隧洞闸门井断面的水流流速,通过修改前池内建筑物的结构布置使水流在进入流道后有良好的配水均匀性。(3)采用Fluent软件对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方案下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物理模型试验观测资料,得出Fluent软件可以较好的模拟出循环水泵房内各部分的水流流速分布情况。(4)通过不同紊流模型的计算得出,在循环水泵房整体数值模拟研究方面,标准k~ε模型对于计算的精确性要高于Realizableκ~ε模型。
李礼[10](2011)在《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模型试验与三维数值模拟》文中认为进水流道是火电厂循环水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将水流平顺地引至水泵进口,为水泵创造良好的水力条件。设计合理的进水流道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力损失,消除流道内各种有害旋涡,保证循环水泵的高效运行,而且能够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工程投资。因此,分析研究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对水泵的安全运行、能源的合理利用、电厂的综合效益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泵站进水流道水力特性的研究主要借助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相对比较成熟,观测结果真实、可靠;数值模拟周期短、费用少,能够得到整个流场的数据,便于方案的比较。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本文以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相结合,对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的水力特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原设计方案流道内水位沿水流方向趋于平稳,水泵吸水口附近水流流态平顺,吸水室内未见水下漩涡及漩流。但流道宽度略小于我国技术规定的要求,进口明渠及纵向扩散段存在表面及底部回流,吸水室表面偶有塌陷漩涡,吸水室局部测点流速大于泵站设计要求。2)修改方案的引水流道体型设计基本合理,流道内水位波动较小,吸水管中水流平顺,流速分布均匀对称,未出现有害漩涡,水泵瞬间启闭水位跌落和涌高及最小淹没度均达到水泵设计要求。3)数值模拟所得流道内水面线、流速分布及水流流态与模型观测结果吻合较好,说明本文采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结果真实、可信,同时验证了物理模型试验的合理性。4)通过对吸水喇叭口及吸水管内轴向流速和X、Z方向流速定量分析,可知:轴向流速分布均匀对称;X和Z方向的流速分布基本呈原点对称,流速方向相反、正负抵消,并且流速量值减小幅度较大,不会在吸水管内形成强度较大的漩流。说明流道内阻涡设施设计合理,吸水喇叭口及吸水管的整流效果明显。5)对比楔形和蜗形两种阻涡设施的水力特性,可得:楔形吸水室吸水喇叭口的局部阻力系数小于蜗形吸水室的局部阻力系数;楔形吸水室喇叭口四周流线分布均匀,而蜗形吸水室喇叭口迎水面流线密于背水面,蜗形吸水室更容易在吸水管内形成偏流或漩流等不良流态;楔形吸水室吸水管内轴向流速、X及Z向流速的分布规律均强于蜗形吸水室吸水管内的流速分布规律。说明楔形阻涡设施的整体阻涡效果要强于蜗形阻涡设施。
二、火电厂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电厂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华能罗源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水力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进水流道模型设计 |
2.1 模拟范围 |
2.2 模型相似准则 |
2.3 试验测量仪器及设备 |
2.4 试验水力性能的验收准则 |
3 试验成果及分析 |
3.1 原设计方案流态分析 |
3.2 优化布置方案流态分析 |
3.3 优化布置方案流速校核及分析 |
4 结语 |
(2)潜水轴流泵站进水装置水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2 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
1.2.3 消涡整流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2 模型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模型理论 |
2.1.1 数值模拟理论 |
2.1.2 模型试验理论 |
2.2 工程概况 |
2.3 进水装置研究方法 |
2.3.1 数值模拟 |
2.3.2 模型试验 |
2.4 试验方案 |
2.4.1 模型试验的模拟流量与水深 |
2.4.2 模型试验设计工况 |
2.5 本章小结 |
3 进水装置水力特性分析 |
3.1 进水装置水流流动特性 |
3.1.1 液面处理方法 |
3.1.2 进水前池水流流动特性 |
3.2 进水闸室水流流动基本特性 |
3.2.1 当H=0.60m时进水闸室流态分析 |
3.2.2 当H=0.69m时进水闸室流态分析 |
3.3 进水装置水力性能计算 |
3.3.1 进水装置漩涡强度类型 |
3.3.2 进水闸室涡量值 |
3.3.3 水力优化目标函数值 |
3.3.4 进水装置水力损失 |
3.4 本章小结 |
4 进水闸室消涡措施研究 |
4.1 进水闸室的消涡整流方案 |
4.2 液面处理方法 |
4.3 垂直消涡板消涡措施研究 |
4.3.1 垂直消涡板布置位置及尺寸 |
4.3.2 垂直消涡板没入深度研究 |
4.4 水下压水板消涡措施研究 |
4.4.1 水下压水板布置位置及尺寸 |
4.4.2 水下压水板倾斜角度研究 |
4.5 水平消涡板消涡措施研究 |
4.5.1 水平消涡板布置位置及尺寸 |
4.5.2 水平消涡板没入深度研究 |
4.6 进水装置水力性能分析 |
4.6.1 进水闸室涡量值 |
4.6.2 水力优化目标函数值 |
4.6.3 进水装置水力损失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火电厂循环水系统高位集水池水面波动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
2 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
3 几何模型及边界条件 |
3.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3.2 边界条件设置 |
4 启动工况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高位集水池水面波动 |
4.2 高位集水池水面线 |
5 事故工况数值模拟与分析 |
5.1 高位集水池水面波动 |
5.2 高位集水池水面线 |
6 结论 |
(4)核电站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泵房流道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泵房前池研究 |
1.2.2 进水池研究 |
1.2.3 泵房流道整流措施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循环水系统不良流态及整流措施 |
2.1 循环水系统不良流态 |
2.1.1 回流、边壁脱流 |
2.1.2 偏流 |
2.1.3 旋涡 |
2.2 整流措施 |
2.2.1 导流墙、导流板 |
2.2.2 底坎、立柱、横梁 |
2.2.3 压水板 |
2.2.4 整流墩 |
2.2.5 前池扩散角 |
2.2.6 倒坡 |
2.2.7 消涡板、消涡梁 |
2.3 本章小节 |
第3章 循环水系统进水池结构优化分析 |
3.1 核电站循环水系统进水池主要参数介绍 |
3.2 进水池的数值建模 |
3.3 水力性能优化目标函数 |
3.4 数值结果及分析 |
3.4.1 池宽对泵入口断面水流均匀度及水损影响 |
3.4.2 池长对泵入口断面水流均匀度及水损影响 |
3.4.3 后壁形状对泵入口断面水流均匀度及水损影响 |
3.4.4 后壁距对泵入口断面水流均匀度及水损影响 |
3.4.5 悬空高对泵入口断面水流均匀度及水损影响 |
3.4.6 流量对泵入口断面流态及水损影响 |
3.4.7 整流设施对泵入口断面流态及水损影响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八”字导流墩结构优化数值模拟 |
4.1 设置试验组说明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均匀度 |
4.2.2 水力损失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物理模型试验 |
5.1 模型设计 |
5.1.1 模拟范围 |
5.1.2 缩尺效应的解决 |
5.1.3 模型相似准则 |
5.1.4 模型制作 |
5.2 试验设计 |
5.2.1 试验测量目标和测量仪器 |
5.2.2 实验内容及方案 |
5.2.3 试验水力性能的试验标准 |
5.3 流道试验结果 |
5.3.1 流速分布和涡流强度 |
5.3.2 一机四泵运行工况流态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电站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及整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简况 |
2 数学模型 |
2.1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
2.2 网格模型 |
2.3 边界条件 |
2.4 计算方法 |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1 循环水流道整体流场分析 |
3.2 喇叭口附近流场分析 |
3.3 泵体周围流速分布 |
3.4 整流优化 |
4 结语 |
(6)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横梁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机组介绍 |
1.2 海水直流冷却倍率及海水使用量 |
1.2.1 冷却倍率 |
1.2.2 海水用水量 |
2 循环水泵房原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 |
2.1 原设计方案 |
2.2 存在的问题 |
2.3 解决方法 |
2.3.1 保证条件 |
2.3.2 解决办法 |
2.3.3 土建工程量变化分析 |
2.3.4 流道水流流态分析及横梁位置的确定 |
2.3.4. 1 循环水泵进水流道物理模型试验 |
2.3.4. 2 横梁对水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2.4 泵房流道水流流态物理模型试验 |
2.4.1 物理模型试验结果 |
2.4.2 流道水力损失及水泵扬程校核 |
2.5 经济效益分析 |
2.6 应用业绩与效果 |
3 结论 |
(7)基于Fluent的泵站吸水池三维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
2基本物理数学模型 |
2.1控制方程 |
2.2求解方法 |
2.3边界条件 |
3数值模拟 |
3.1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
3.2计算结果和分析 |
3.3危害分析 |
3.4优化建议措施及数值模拟 |
4结语 |
(8)泵房吸水喇叭口不同导流阻涡设施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南迪普火电厂概况 |
2 数学模型 |
2. 1 控制方程 |
2. 2 计算区域和网格划分 |
2. 3 边界条件 |
3 计算结果分析 |
3. 1 吸水喇叭口局部水头损失系数 |
3. 2 吸水室流线分布 |
3. 3 吸水管流速分析 |
4 结论 |
(9)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综述 |
1.3.1 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 |
1.3.2 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2.1 CFD软件 |
2.1.1 前处理器 |
2.1.2 求解器 |
2.1.3 后处理器 |
2.2 Fluent软件 |
2.2.1 Fluent软件适用性 |
2.2.2 Fluent软件求解步骤 |
2.2.3 Fluent计算的收敛标准 |
2.3 紊流模型 |
2.3.1 基本控制方程 |
2.3.2 标准k~ε方程 |
2.3.3 RNGk~ε模型 |
2.3.4 Realizablek~ε模型 |
2.4 数值计算方法 |
2.4.1 有限体积法 |
2.4.2 有限差分法 |
2.4.3 有限元法 |
2.5 离散方程解法 |
2.5.1 SIMPLE算法 |
2.5.2 PISO算法 |
第三章 循环水泵房物理模型试验 |
3.1 工程概况 |
3.2 模型设计 |
3.2.1 相似准则 |
3.2.2 模型比尺 |
3.2.3 模拟范围 |
3.2.4 量测仪器 |
3.2.5 技术路线 |
3.3 循环水泵房物理模型试验成果 |
3.3.1 取水隧洞段物理模型试验成果 |
3.3.2 进水前池物理模型试验成果 |
3.3.3 前池修改方案试验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循环水泵房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
4.1 原方案取水隧洞及进水前池数值模拟 |
4.1.1 Gambit划分网格及计算区域 |
4.1.2 Fluent求解 |
4.1.3 成果分析 |
4.2 取水隧洞及进水前池各修改方案数值模拟 |
4.2.1 取水隧洞修改方案 |
4.2.2 前池修改方案 |
4.2.3 数值模拟方案对比 |
4.3 数值模拟成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工程项目 |
(10)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模型试验与三维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模型试验研究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模型试验 |
2.1 工程概况 |
2.2 试验目的及内容 |
2.2.1 试验目的 |
2.2.2 试验内容 |
2.3 模型设计与制作 |
2.3.1 模型设计 |
2.3.2 模型制作 |
2.4 试验测量设备与测点布置 |
2.4.1 试验测量设备 |
2.4.2 测点布置 |
2.5 原始方案成果分析 |
2.5.1 进水流道有关参数分析 |
2.5.2 原始方案结论 |
2.6 修改方案成果分析 |
2.6.1 引水流道中水位沿程变化及水位波动分析 |
2.6.2 引水流道中的水流流态及典型断面流速分布 |
2.6.3 最小淹没度试验 |
2.6.4 水泵突然启闭时吸水室水位波动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值模拟理论及FLUENT 软件简介 |
3.1 紊流模型与控制方程 |
3.1.1 紊流数学模型的选取 |
3.1.2 基本控制方程的建立 |
3.2 数值计算方法 |
3.2.1 常用的离散方法 |
3.2.2 方程的离散 |
3.2.3 压力—速度耦合关系的处理 |
3.2.4 代数方程的求解方法 |
3.3 边界条件处理 |
3.3.1 进口边界条件 |
3.3.2 出口边界条件 |
3.3.3 固壁边界条件 |
3.4 自由水面的处理 |
3.5 FLUENT 软件简介 |
3.5.1 FLUENT 软件可以求解的问题 |
3.5.2 用FLUENT 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
3.5.3 FLUENT 软件求解方法的选择 |
3.5.4 FLUENT 软件求解带有自由表面的流动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数值模拟 |
4.1 体型设计 |
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4.2.1 网格划分 |
4.2.2 边界条件 |
4.3 数值模型和计算方法 |
4.3.1 数值模型 |
4.3.2 计算方法 |
4.4 计算结果验证 |
4.4.1 水面线 |
4.4.2 吸水室流速分布 |
4.4.3 吸水室水流流态 |
4.5 吸水喇叭口及吸水管流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阻涡设施水力特性分析 |
5.1 体型设计 |
5.2 网格划分和数值解法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吸水喇叭口局部阻力系数对比 |
5.3.2 吸水室水流流态对比 |
5.3.3 吸水喇叭口及吸水管流速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火电厂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模型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华能罗源电厂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的水力性能优化研究[J]. 韩强,徐薇,郭永鑫. 广东水利水电, 2020(07)
- [2]潜水轴流泵站进水装置水力特性研究[D]. 孙龙月.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3]火电厂循环水系统高位集水池水面波动数值模拟研究[J]. 杜晨曲,徐国宾,翟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8(03)
- [4]核电站循环水系统进水流道优化研究[D]. 聂小棋.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5]电站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及整流优化研究[J]. 王为术,崔强,苗世昌,吴小川,张斌. 中国电力, 2017(02)
- [6]循环水泵房进水流道横梁的设计及应用[J]. 赵耀,马晓宇.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6(04)
- [7]基于Fluent的泵站吸水池三维数值模拟[J]. 王康,马长明. 人民黄河, 2015(04)
- [8]泵房吸水喇叭口不同导流阻涡设施效果分析[J]. 李礼,张根广,高改玉. 人民黄河, 2014(04)
- [9]电厂循环水泵房取水隧洞及进水流道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 侯振伦.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10]火电厂循环水泵站进水流道模型试验与三维数值模拟[D]. 李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