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机分离膜及其在微米与亚微米级固液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相府[1](2021)在《陶瓷膜固液分离内部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陶瓷膜固液分离装置广泛应用于“贫、杂、细”矿石矿浆的固液分离过程,然而该过程存在陶瓷膜孔易堵塞,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高等缺点,这是工程应用中面临的实际难题。为此,本论文搭建了一套陶瓷膜固液分离试验装置,对陶瓷膜固液分离过程流场特性进行研究,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膜孔堵塞的有关影响因素和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陶瓷膜板结构优化设计方案。本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陶瓷膜固液分离装置的搭建。参考相关行业标准,按陶瓷膜板1:1尺寸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陶瓷膜固液分离试验装置,可实现矿浆均化、抽真空、固液分离、滤饼卸料、膜反吹清洗等过程连续操作和调控;装置采用PLC系统和组态王软件在线控制,可实现真空度、流量、滤饼厚度等多参数采集,满足试验研究需求。2、陶瓷膜固液分离模拟实验。利用搭建的固液分离装置进行了矿浆固液分离实验,在错流过滤方式下,对装置真空度、滤液通量、矿浆消耗量、反吹气体速度流速、滤饼含水率等对陶瓷膜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陶瓷膜板反吹清洗过程,由于板内腔气流分布不均,从而使得膜板表面存在较大的速度差,降低了陶瓷膜板的清洗效率,这是导致陶瓷膜板堵塞失效的主要原因。3、固体颗粒拦截捕捉和反吹脱附行为数值模拟分析。基于Fluent和DEM方法,建立单直孔物理模型对陶瓷膜板固液分离过程固体颗粒拦截捕捉和反吹脱附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采用液相中固体颗粒牛顿受力模型和纳维尔-斯托克斯(Navier-Stokes)方程进行耦合求解。结果表明,本研究模型构建合理,陶瓷膜板固液分离过程,固体颗粒受液桥力的影响,使颗粒与颗粒之间、颗粒与壁面之间容易黏结,导致固体颗粒的堵塞发生在膜孔通道中部;通过提高矿浆固含量和增加颗粒粒径能有效降低陶瓷膜的孔堵塞;膜板反吹清洗过程,气体压力是清除膜孔通道内颗粒堵塞的关键因素,而延长反吹时间对该过程的影响较低。4、反吹清洗过程陶瓷膜板内腔气体流动特性分析。对全尺寸的陶瓷膜板进行物理建模,运用Fluent多相计算模型对反吹过程中陶瓷膜板内部气液两相的流体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计算值接近实验值,研究所采用计算模型合理,气流的运动受陶瓷膜内部支撑柱影响较大,导致气体反吹时,气体压力和流速损失大,传递到陶膜板底部的气流少,造成了陶瓷膜反吹清洗效率降低。5、陶瓷膜板内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基于Fluent多相计算模型,对陶瓷膜板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发现,减小支撑柱的直径和数量能有效延长气流的传输距离,提高反吹面积;在进气方式的优化设计上,将两孔进气改为面进气,可以有效防止陶瓷膜内部出现气流漩涡,增加气体反吹作用面,提高气流反吹透过速度。
王天翔,陈建琦,马世浩,刘冰,党志宏,吕文杰[2](2019)在《旋流分离技术在甲醇制烯烃工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旋流分离技术在液-固分离和油水分离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针对甲醇制烯烃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研究了急冷水旋液分离器和水洗水旋流除油器,应用于急冷水中催化剂微粉的脱除及水洗水中的油蜡类物质的分离。研究成果应用于某化工企业180万吨/年DMTO装置的水处理系统,并对其急冷水和水洗水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主要监测指标为急冷水旋液分离器进出口悬浮物含量和水洗水旋流除油器进出口油含量。工业运行结果表明:急冷水一级旋液分离器和二级旋液分离器的效率分别能达到50%和80%,对急冷水进行了有效的澄清,同时对外排相进行了有效的提浓;水洗水除油器的分离效率可达到60%,对油蜡类物质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旋流分离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系统中管路及设备堵塞,保证了装置的稳定运行。
甘生平[3](2016)在《盐湖尾盐固液分离系统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盐湖尾盐固液分离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变废为宝,提高钾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带来一定效益。
张敬[4](2014)在《膜分离技术在哈密瓜浓缩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陶瓷膜技术、纳滤膜技术在哈密瓜浓缩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研究了陶瓷膜技术在哈密瓜汁澄清除菌中的应用,筛选出了适用于哈密瓜汁加工的合适的陶瓷膜孔径,在此基础上对膜的操作工艺进行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在最佳操作条件下对制得的哈密瓜汁进行了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分析;其次,利用纳滤膜技术对陶瓷膜澄清除菌后的哈密瓜汁进行浓缩,筛选出了适用于哈密瓜汁浓缩的纳滤膜材料和截留分子量,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在最佳操作条件下,确定出浓缩的最终倍数,并对浓缩后的哈密瓜汁进行了品质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采用三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对哈密瓜汁进行澄清除菌,通过研究35min内,三种不同孔径的膜对哈密瓜汁膜通量的影响,并结合采用该三种不同孔径的膜过滤哈密瓜汁前后的营养指标分析,以及三种不同孔径的膜的对哈密瓜汁的澄清、除菌效果情况的分析,最终确定0.2μm的无机陶瓷膜作为哈密瓜汁澄清除菌的膜元件。对膜操作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操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进料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哈密瓜汁无机陶瓷膜澄清除菌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操作压力为0.2MPa,进料温度为25℃。采用0.2μm的无机陶瓷膜,在操作压力为在0.2MPa,进料温度为25℃的条件下,对哈密瓜汁进行澄清除菌,制得的哈密瓜澄清汁菌落总数为13CFU mL-1,透光率可达98.8%,浊度为2.61NTU,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均未检出,并且采用该陶瓷膜澄清除菌工艺对哈密瓜汁的香气成分损失很小。选择截留分子量相同的聚砜(PSF)、聚醚砜(PES)、聚偏氟乙烯(PVDF)三种不同材料的纳滤膜,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浓缩哈密瓜汁,通过对膜通量变化情况的分析,以及对膜清洗后膜恢复率的比较,最终确定PES作为哈密瓜汁纳滤膜浓缩的膜材料。采用三种不同截留分子量的PES纳滤膜对哈密瓜汁进行浓缩,通过对膜通量情况的分析,以及对采用该三种膜浓缩前后哈密瓜汁营养成分的研究,最终确定出截留分子量为400的纳滤膜作为哈密瓜汁浓缩的膜元件。用截留分子量为400的PES纳滤膜对哈密瓜汁进行浓缩。通过对5种不同操作压力、3种不同进料温度、3种不同循环流量下膜通量变化情况的分析,表明纳滤膜浓缩哈密瓜汁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操作压力为5bar、进料温度为25℃、循环流量为40LPH。在确定的最佳浓缩工艺条件下,纳滤膜浓缩的最终倍数为2倍,浓缩后的哈密瓜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3.9%,透光率可达98.6%,菌落总数为24CFU mL-1,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均未检出。对制得的哈密瓜澄清除菌汁与浓缩汁进行贮藏实验,观察在贮藏期内微生物、Vc含量、透光率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4℃作为贮藏温度。
孙保全,夏季,吕文杰,杨强[5](2011)在《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水中催化剂颗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某化工装置中急冷水夹带催化剂颗粒的危害及现阶段国内对含微细固体颗粒废水的分离方法,通过对急冷水特点的分析以及各种分离方法的比较,提出采用一级澄清二级浓缩的两级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急冷水中的催化剂的方法;阐述了微旋流分离器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介绍了整个分离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装置的操作特点,通过对操作方法的优化,使分离效率达到72%,有效地脱除了急冷水中的催化剂,成功实现了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在工业化煤化工装置中的应用。
胡世杰,高斌,宋显洪[6](2010)在《卧式超细粉体过滤洗涤压干机》文中认为针对超细粉体过滤与洗涤需要开发了一种卧式结构的、具有超细粉体过滤、洗涤、压干功能的设备。提出了该设备的关键实现技术,包括设计参数计算、设备结构设计、设备工作流程设计、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该设备具有操作简便、过滤精度和洗涤效率高、处理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图5参9
高松平[7](2009)在《用陶瓷膜对含有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净化处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陶瓷超滤膜对含有超细固体颗粒的乳化悬浮液的净化处理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了对大孔陶瓷膜进行预处理形成动态膜来直接实现对含有超细颗粒乳化悬浮液的净化处理方法;用纳米级Al(OH)3粉体将原料液配置成一定浓度的预处理液,对现有大孔膜进行预处理,形成动态膜实现了膜孔细化。系统探讨了操作方式对动态膜形成及其稳定运行的影响,考察了操作参数如操作压力、膜面流速、乳化悬浮液的浓度对动态膜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分离工艺:操作温度10~25℃,膜进口压力0.1MPa,膜出口压力在0.05~0.053MPa,膜面流速2.1~2.5m/s。对污染后的膜的再生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低浓度的料液或渗透液对被污染膜进行物理清洗的方法:采用每天膜正常工作20~21小时后,用渗透液清洗2~3小时,膜稳定通量基本保持在83~86L/(m2·h),去油率达99.6%,固含量去除率在98%以上,7天内膜一直正常工作,没有进行化学清洗。物理清洗没有破坏对膜进行预处理所形成的动态膜,不产生二次污染,不仅膜通量可以基本恢复而且可以显着地延长化学清洗周期,延长膜使用寿命。对非正常操作导致膜严重污染的膜的再生工艺采用了化学清洗方法,根据污染物的性质,选取适宜的化学试剂配成混合清洗剂对膜进行交替清洗,清洗后膜通量可恢复到原稳定膜通量的96%以上,有效地解决了膜污染后的清洗问题。对于本体系动态过程,建立了陶瓷膜超滤含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的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超滤运行结果能很好地相吻合,说明模型有高的可靠性和使用价值,说明本研究过程为动态膜控制过程,动态膜决定了膜的有效过滤分离效果。
王金亮[8](2009)在《龙眼果醋发酵技术及其饮料研究》文中提出龙眼是一种食药两用的水果,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以龙眼原汁为原料经液态发酵开发的龙眼果醋,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采用Ull(l110)均匀试验设计,以加酶量、温度、时间为影响因素,在相同的底物浓度和pH值的情况下,确定了果胶酶的最佳水解条件为:加酶量0.038%,温度42℃,时间4.0h。其果汁得率提高12.32%。选用安琪高活性酿酒干酵母为菌种并进行了驯化;研究了温度、接菌种量、含糖量、氮源及pH对产酒量的影响;以酒精产量为指标,通过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对酒精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效应分析。优化后的结果为:按照TSS:(NH4)2HPO4=900:1的比例添加(NH4)2HPO4,pH为4-5时,温度30℃,龙眼汁含糖量为22%,酵母接种量为15%,在此条件下酒精发酵75h后,酒精含量高达12.7%。选用沪酿1.01为醋酸发酵菌种并进行了驯化;研究了温度、接菌种量、酒精含量及摇床转速对醋酸产量的影响;以醋酸产量为指标,通过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试验,对醋酸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效应分析。优化后的结果为:摇床转速为180r/min时,温度33℃,酒精度10%(V/V),接种量15%,在此条件下发酵12d,产酸量可达6.96g/100mL。采用壳聚糖对果醋进行澄清,能较好的保留果醋的各种营养成分和改善果醋的外观品质,使澄清后的透光率高达96.1%;采用非热力陶瓷膜超滤除菌,很好的保留了果醋营养,解决了果醋的生物性浑浊和非生物性浑浊。通过对影响超滤的几个主要因素压强、流速和温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超滤工艺参数为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压强为0.14MPa,流速为2.5m/s。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根据对果醋饮料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最终优化出最佳配方并进了验证。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总酸为0.45%,龙眼原汁0.35%,三氯蔗糖0.4‰,鲜桂圆香精为0.6‰。按此配方制成的龙眼果醋饮料,其产品的色、香、味较好。同时对饮料的稳定性做了研究,发现5℃和25℃下放置6个月产品稳定性良好。
李冬燕,仲兆祥[9](2008)在《无机分离膜在应用过程中的污染清洗方法》文中提出无机膜分离技术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分离技术之一,膜污染的清洗是膜应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阐述了膜污染的性质,总结了膜污染清洗的各种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并对无机膜材料的耐化学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为无机膜的应用维护提供了一定参考。
崔鹏,陈桂娟,赵先治[10](2008)在《无机陶瓷膜微滤分离凹凸棒土悬浆液》文中研究指明以凹凸棒土悬浆液为研究对象,考察多通道无机陶瓷膜对黏土类矿物的微滤分离过程。系统地考察了无机膜孔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错流速度、悬浆液质量浓度及溶液pH值等参数对微滤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滤渗透通量随操作压力、操作温度、错流速度及悬浆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溶液pH值的变化通量存在最大值。确定了适宜操作条件为:膜孔径0.8μm,操作压力0.10—0.15 MPa,操作温度298—303 K,膜面流速1.0 m/s,悬浆液质量浓度1.0 g/L,pH值2。通过对膜阻力的分析,确定了微滤分离过程中膜污染阻力大小顺序依次为Rm>Rb>Rc。研究结果为凹凸棒土悬浆液的分离与回收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二、无机分离膜及其在微米与亚微米级固液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分离膜及其在微米与亚微米级固液分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陶瓷膜固液分离内部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固液分离装置的工作方式 |
1.2.1 终端过滤 |
1.2.2 错流过滤 |
1.3 真空过滤装置 |
1.3.1 转鼓式真空过滤装置 |
1.3.2 带式真空过滤装置 |
1.3.3 圆盘式真空过滤装置 |
1.4 真空过滤装置现状 |
1.5 陶瓷膜材料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2 陶瓷膜固液分离装置的搭建 |
2.1 引言 |
2.2 设计思路 |
2.3 陶瓷膜固液分离装置的工艺流程 |
2.3.1 抽真空 |
2.3.2 过滤分离 |
2.3.3 滤饼卸料 |
2.3.4 反吹清洗 |
2.4 陶瓷膜固液分离模拟装置的搭建 |
2.4.1 真空装置 |
2.4.2 过滤装置 |
2.4.3 反吹装置 |
2.4.4 PLC程序控制过程 |
2.5 陶瓷膜固液分离装置的试运行 |
2.6 小结 |
3 陶瓷膜固液分离模拟实验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装置 |
3.2.3 陶瓷膜结构表征 |
3.2.4 陶瓷膜固液分离试验 |
3.2.5 滤液通量计算 |
3.2.6 滤饼含水量计算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真空度变化 |
3.3.2 滤液通量 |
3.3.3 矿浆消耗量 |
3.3.4 陶瓷膜气体反吹速度 |
3.3.5 滤饼含水量 |
3.4 小结 |
4 颗粒拦截捕捉和反吹脱附行为的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数学模型 |
4.2.1 流体流动方程 |
4.2.2 颗粒运动方程 |
4.3 物理模型 |
4.4 求解方法与计算条件 |
4.5 数值计算结果检验 |
4.6 固液分离过程的颗粒堆积规律 |
4.7 反吹过程的固体颗粒脱附规律 |
4.8 小结 |
5 反吹阶段陶瓷膜板内腔气体流动特性 |
5.1 引言 |
5.2 数值模拟过程 |
5.2.1 构建物理模型 |
5.2.2 网格结构 |
5.2.3 数学模型 |
5.3 设定求解方程和边界条件 |
5.4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
5.4.1 结果验证 |
5.4.2 速度场变化规律 |
5.4.3 压力场变化规律 |
5.4.4 体积分数变化规律 |
5.4.5 陶瓷膜板内腔压力变化规律 |
5.5 小结 |
6 陶瓷膜板内部结构的优化设计 |
6.1 前言 |
6.2 优化设计方案 |
6.3 计算结果 |
6.3.1 支撑柱结构优化计算结果 |
6.3.2 进气口结构优化计算结果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旋流分离技术在甲醇制烯烃工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MTO装置水系统工艺流程 |
2 MTO急冷水、水洗水特点 |
3 MTO水系统中的旋流分离设备 |
3.1急冷水旋液分离器 |
3.2水洗水旋流除油器 |
4旋流分离设备在MTO水处理中的实验研究与应用效果 |
4.1急冷水旋液分离器实验研究 |
4.2急冷水旋液分离器工业应用 |
4.3水洗水旋流除油器实验研究 |
4.4水洗水旋流除油器工业应用 |
5结论 |
符号说明 |
(4)膜分离技术在哈密瓜浓缩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膜分离技术 |
1.2 果汁澄清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酶澄清法 |
1.2.2 吸附澄清法 |
1.2.3 壳聚糖法 |
1.2.4 超滤澄清法 |
1.3 果汁杀菌技术研究进展 |
1.3.1 加热杀菌 |
1.3.2 微波杀菌 |
1.3.3 辐照杀菌 |
1.3.4 超高压杀菌 |
1.3.5 陶瓷膜澄清除菌 |
1.4 果汁浓缩技术研究进展 |
1.4.1 真空浓缩技术 |
1.4.2 冷冻浓缩技术 |
1.4.3 纳滤膜浓缩技术的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哈密瓜汁的陶瓷膜除菌工艺研究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1.2 试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工艺流程 |
2.2.2 操作要点 |
2.2.3 测定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膜孔径的选择 |
2.3.2 陶瓷膜过滤过程中操作参数的确定 |
2.3.3 正交分析方法优化工艺条件 |
2.3.4 膜过滤后的哈密瓜汁品质分析 |
2.3.5 陶瓷膜澄清除菌技术对哈密瓜汁香气成分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3章 哈密瓜汁纳滤膜浓缩工艺研究 |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1.2 试验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哈密瓜澄清汁的制备 |
3.2.2 测定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膜材料的选择 |
3.3.2 纳滤膜孔径的确定 |
3.3.3 操作参数的确定 |
3.3.4 正交分析方法优化工艺条件 |
3.3.5 浓缩终倍数的确定 |
3.3.6 纳滤膜浓缩后的哈密瓜浓缩汁品质分析 |
3.4 结论 |
第4章 贮藏期间哈密瓜汁微生物、品质变化 |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1.2 试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指标测定 |
4.2.2 贮藏温度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哈密瓜澄清除菌汁贮藏温度的确定 |
4.3.2 哈密瓜浓缩汁贮藏温度的确定 |
4.3.3 贮藏时间的确定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水中催化剂颗粒(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旋流分离器分离原理及结构简介 |
1.1 微旋分离器工作原理 |
1.2 微旋流分离器结构 |
2 微旋流分离器运行情况 |
2.1 微旋流分离系统工艺流程简述 |
2.2 微旋流分离系统操作流程 |
2.3 微旋流分离系统正常状态操作参数 |
2.4 微旋流分离器运行效果分析 |
2.4.1 一级微旋流分离器进口数据分析 |
2.4.2 一级微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 |
2.4.3 二级微旋流分离器进出口粒径分布 |
2.4.4 微旋流分离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探讨 |
3 结论 |
(6)卧式超细粉体过滤洗涤压干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设计参数计算 |
1.1 过滤介质的平均毛细孔径dm的确定 |
1.2 过滤面积F、平均滤饼层厚度ΔL计算 |
1.3 洗涤时间的计算 |
1) 洗涤方式 |
①间隙式洗涤 |
②连续式洗涤 |
2) 洗涤水量 |
①间隙式洗涤 |
②连续式洗涤 |
2 机器结构设计 |
3 机器工作流程设计 |
1) 过滤流程 |
2) 洗涤流程 |
3) 压干流程 |
4) 卸渣流程 |
5) 再生流程 |
①物理再生 (可封闭设备或打开设备进行) 。 |
②化学再生 (只在设备封闭后运行) 。 |
4 样机 |
5 结论 |
(7)用陶瓷膜对含有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净化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无机膜发展与展望 |
1.1 无机膜的发展 |
1.2 无机陶瓷膜分离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 |
1.2.1 固液分离方面 |
1.2.2 含油废水的处理 |
1.2.3 膜催化方面 |
1.3 无机膜应用的展望 |
2 课题的现状 |
2.1 课题来源 |
2.2 目前国内外对含有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净化处理情况 |
3 探索性实验研究 |
3.1 废水中氨氮的吹脱 |
3.2 液-液或液-固的分离试验 |
4 陶瓷膜处理含有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方法的提出 |
4.1 有机膜处理本物系的研究 |
4.2 陶瓷膜分离的初步研究 |
5 无机陶瓷膜理论与应用分析 |
5.1 陶瓷膜性能 |
5.2 无机膜的分类 |
5.3 陶瓷膜的结构 |
5.4 无机陶瓷超滤膜分离原理 |
5.5 无机陶瓷膜的污染 |
5.5.1 膜污染理论 |
5.5.2 膜污染对膜性能的影响 |
5.5.3 膜污染的控制及清洗方法 |
6 研究方法 |
6.1 膜孔细化及工艺研究方法 |
6.2 膜分离效果的测试方法 |
6.3 实验测量仪器与设备 |
6.4 实验流程及装置 |
6.5 膜分离操作方法 |
7 实验结果 |
7.1 动态膜的形成和膜孔细化 |
7.1.1 对本物系研究动态膜的意义 |
7.1.2 理论分析 |
7.1.3 动态膜的形成 |
7.1.4 形成动态膜的操作条件 |
7.1.5 动态膜分离性能的验证 |
7.1.6 小结 |
7.2 动态膜分离工艺的研究 |
7.2.1 温度 |
7.2.2 操作条件的影响 |
7.2.3 膜通量随时间的变化 |
7.2.4 浓缩比 |
7.2.5 小结 |
7.3 膜污染后的再生工艺研究 |
7.3.1 动态膜再生工艺 |
7.3.2 膜污染程度的度量 |
7.3.3 料液膜通量的测试方法 |
7.3.4 清洗工艺的研究 |
7.3.5 小结 |
7.4 停车及后处理 |
7.5 最适宜工艺条件 |
8 动态膜控制过程的数学模型 |
8.1 数学模型 |
8.2 模型参数识别与验证 |
8.2.1 模型参数识别 |
8.2.2 模型验证 |
8.3 小结 |
9 结论 |
结束语 |
发表论文情况及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龙眼果醋发酵技术及其饮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文献综述与立题思路 |
1 龙眼资源的研究概述 |
1.1 龙眼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
1.2 龙眼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成分 |
1.3 龙眼的加工现 |
2 国内外果醋研究现状 |
2.1 果醋的起源与发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3.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3.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龙眼果醋酒精发酵阶段的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料 |
1.2 试剂 |
1.3 器材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胶酶水解条件的选择 |
2.2 酵母菌种的选择试验 |
2.3 酵母菌驯化前后发酵效果的对比试验 |
2.4 温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5 氮源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6 酵母接种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7 含糖量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8 发酵液初始 pH 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2.9 酒精发酵条件的优化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龙眼果醋醋酸发酵阶段的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醋酸发酵菌种的选择 |
2.2 醋酸菌沪酿1.01 驯化试验结果 |
2.3 温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2.4 酒精含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2.5 接种量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2.6 转速对醋酸发酵的影响 |
2.7 醋酸发酵条件的优化 |
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龙眼果醋的澄清与除菌研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壳聚糖澄清试验 |
2.2 明胶澄清试验 |
2.3 硅藻土澄清试验 |
2.4 澄清剂效果评价 |
2.5 除菌工艺的确定 |
2.6 龙眼果醋与其他醋的比较 |
2.7 超滤工艺参数的确定 |
2.8 陶瓷膜的清洗与膜通量的恢复 |
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龙眼果醋饮料的研制 |
0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工艺流程 |
1.4 配方设计 |
1.5 感官模糊综合评价 |
1.6 配方优选方法 |
1.7 果醋饮料的稳定性试验 |
1.8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龙眼果醋样品感官单指标的评价 |
2.2 评价指标的模糊权向量 |
2.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2.4 配方的优选 |
2.5 最优配方的验证 |
2.6 稳定性试验 |
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无机分离膜及其在微米与亚微米级固液分离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陶瓷膜固液分离内部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及其结构优化设计[D]. 周相府.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2]旋流分离技术在甲醇制烯烃工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王天翔,陈建琦,马世浩,刘冰,党志宏,吕文杰. 化工进展, 2019(11)
- [3]盐湖尾盐固液分离系统初步研究[J]. 甘生平. 化工管理, 2016(29)
- [4]膜分离技术在哈密瓜浓缩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D]. 张敬.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4)
- [5]液-固微旋流分离技术脱除水中催化剂颗粒[J]. 孙保全,夏季,吕文杰,杨强. 化工进展, 2011(10)
- [6]卧式超细粉体过滤洗涤压干机[J]. 胡世杰,高斌,宋显洪. 轻工机械, 2010(03)
- [7]用陶瓷膜对含有超细颗粒的乳化悬浮液净化处理研究[D]. 高松平. 中北大学, 2009(11)
- [8]龙眼果醋发酵技术及其饮料研究[D]. 王金亮. 福建农林大学, 2009(04)
- [9]无机分离膜在应用过程中的污染清洗方法[J]. 李冬燕,仲兆祥. 江苏化工, 2008(06)
- [10]无机陶瓷膜微滤分离凹凸棒土悬浆液[J]. 崔鹏,陈桂娟,赵先治. 化学工程,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