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形变换实验项目的EWB仿真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缪佳宇[2](2020)在《乘用车电磁-电机楔式线控制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汽车上某些传统的液压部件逐渐由电子机械式部件代替,汽车制动方式也逐渐向线控方式转变。汽车线控制动包含电子液压制动系统(Electronic Hydraulic Brake,EHB)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Electronic mechanical Brake,EMB),在EMB的基础上又拓展为电子楔式制动系统(Electronic Wedge Brake,EWB)。本文结合电子机械制动和电子楔式制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线控制动方式——电磁-电机楔式线控制动系统(Electromagnetic Mechanical Wedge Brake,EMWB),着重对EMWB系统的制动安全性与制动舒适性进行研究,并利用CarSim与Simulink的联合仿真技术,对EMWB系统的制动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EMWB制动执行机构结构设计。本文在总结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的优缺点基础上,针对现有线控制动的不足,完成了EMWB制动系统的总体设计;设计了新型电磁制动踏板模拟器,完成了以电磁制动为基础的制动执行机构的设计,增加了电机制动结构作为后备机械制动结构,并完成了EMWB制动系统的三维建模。(2)EMWB制动系统安全性与舒适性验证。根据EMWB制动系统的结构模型,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了电磁制动及电机制动的电流特性模型。参考BFI评价指标,对EMWB制动系统的制动踏板模拟器舒适性进行仿真评价;根据国标GB 12676和GB/T13594的规定,对EMWB制动系统中的执行机构安全性进行仿真验证;以制动减速度为评价指标,对EMWB系统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仿真评价。(3)EMWB制动系统控制策略。根据EMWB制动系统的安全性与舒适性的验证结果,对EMWB系统的ABS控制策略进行研究。针对电磁制动与电机制动的电流特性,采用PID模糊控制降低EMWB制动系统的电流误差。对于EMWB制动系统的调压模式,设计了AEB与ABS联合制动的控制方法,在Simulink中搭建制动模型,在CarSim中搭建车辆模型,针对四种不同附着系数的路面,以制动距离、制动时间和制动力矩变化作为评价目标,对EMWB制动策略进行仿真,从而验证EMWB制动策略的可靠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线控制动系统的结构型式,并对线控制动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借鉴。
贺生鹏[3](2020)在《基于SiC MOSFET逆变器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因具有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效率高、可与高速负载直接连接等优势而被广泛使用。SiC MOSFET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开关器件具有耐高温、热导率大、开关速度快和损耗小等优势。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在降低系统成本的同时,能够增强系统可靠性,其中滑模观测器占用计算资源少,更适合用在时间资源紧张的高速电机控制系统中。为了提高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性能,本文围绕着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展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实验所使用高速永磁同步电机部分重要参数未知,所以本文通过对隐极式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的研究,设计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实验测量参数方法,可以在只使用阻抗分析仪和示波器的条件下测量隐极式永磁同步电机的dq轴电感和转子永磁体磁链。最后搭建了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2)本文在研究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直接计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利用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减小了滑模变系统的抖振,并通过利用锁相环来提取转子位置信息,减小了由于电机参数变化引起的转子位置估计误差,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基于对数字控制器采样时序的研究,对采样时序进行优化。(3)本文在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的复矢量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得到永磁同步电机离散复矢量模型。其次利用此模型设计新型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算法,有效减小了估计转子位置与实际转子位置之间的误差。然后利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得到所设计滑模观测器的稳定条件。最后与基于连续模型设计的滑模观测器进行对比分析。(4)为了提高高速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性能,本文选用性能更优越的DSP和FPGA搭建更高性能的数字控制器以提高采样频率,选用SiC MOSFET作为逆变器功率开关器件以提高逆变器开关频率。由于开关速度的提高,引起桥臂串扰加重。为此本文在研究了一种抑制桥臂串扰驱动电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进。
吴高峰[4](2019)在《基于可靠性提升的高压点火电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业、矿山、汽车、家用、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点火电路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点火电路技术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多样性,各类点火方式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均具备不同的优势。由于点火电路的应用环境通常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提高点火电路的工作可靠性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提高电容储能式高压点火电路工作可靠性的优化设计方案,实现了点火电路的高可靠性和小型化设计,并对电路的响应时间进行了研究,提供了相关参数的选取原则。首先,从电路的组成框图层面提出了优化的思路:采用充放电一体化设计,使电路不会出现不安全工作状态;采用稳定输入端电压、变换器使用隔离型开环工作的方式,保证了充电时间的稳定性。其次,对电源滤波电路、控制信号滤波电路、电压变换储能电路、输入电压稳定电路进行了设计,重点对电压变换储能电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采用正反激倍压变换电路的方案,实现了电压变换电路的小型化,并对电路的工作模式对电路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原理性分析。然后,从影响电路性能的储能电容接法、负载电阻两方面,使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了有利于储能电容快速充电的电路接法和负载电阻选用原则。最后,使用专业EDA软件Cadence进行了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设计,最终完成了优化设计工作。
秦丽娟[5](2018)在《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职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常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为了不断提升中职学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将仿真技术合理的应用到课程教学中,以更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实验教学研究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育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弱、学习兴趣较低、实验操作积极性高、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发现常规的仿真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不足,在探索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式仿真教学。针对每个教学点,把学生学习过程分成了预习探究阶段、新知巩固阶段、探索拓展阶段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学习。本研究以电子专业A班为实验班,对A班的学生采用贯穿式仿真教学方法教学,以电子专业B班作为对照班,使用常规的仿真教学方法。在学生基础一致的前提下,进行一年的对照教学研究。从中选取“单相桥式整流电路”作为教学示范案例,进行系统的贯穿式仿真教学的分析研究,并深入剖析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相应教学理论相结合的依据与方式。最终通过学习效果问卷调查对比、学生平时表现对比、成绩的变化对比,验证了此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贯穿式仿真教学,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以及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学生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乔琳君[6](2013)在《EWB软件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主要应用EWB软件进行实例仿真分析,EWB软件图形化的仿真平台使得电路更加生动直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王海杰[7](2012)在《基于EP2C8T144C8N的FPGA通信系统实验箱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FPGA技术迅速发展成熟,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国内对于FPGA的研究和学习也快速升温,FPGA既解决了ASIC定制电路的不足,又克服了可编程器件PLD门电路数有限的缺点,又因其并行处理和现场可编程特性,以及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受到了很多公司的青睐。特别是高速通信领域中,可以使以前许多非常复杂的应用及功能得到简化,大大减少了设计工作量。因其编写程序不需要太复杂的技巧或程序结构,也不需要非常精深的硬件电路知识,只要具备一定的电子学方面的知识就能很快上手,使其受到很多电子通信从业者的青睐。FPGA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配合学校通信系统实验教学的需要,有必要制作一款适合学生使用的基于FPGA的实验箱,能够实现FPGA的各种实验以及通信系统各种复杂波形产生变换、编码解码功能。本文对基于EP2C8T144C8N的FPGA通信系统实验箱进行了设计与开发,对实验箱要实现的功能如模数转换、数模转换、LCD显示、按键操作、引脚输入输出等进行整体设计及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并对实验板上所开设的实验进行整体测试与仿真。论文注重实践操作和总结,对通信专业实践具有一定的辅助指导作用。本文设计的实验箱使用了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EP2C8T144C8N芯片,配合实现FPGA功能的各种外围芯片,包括A/D、D/A、LCD、LED和数码管等。
徐兰霞[8](2011)在《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电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电路及应用。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了常用的混沌电路的实现方法,为后面的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了分数阶Chen混沌系统、分数阶Liu混沌系统及它们的电路实现。分别对它们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采用频域近似方法设计了分数阶单元电路,给出了各种元器件的参数值,进行电路实验。数值仿真结果和电路实验的结果一致,表明了该设计电路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分数阶Chen混沌系统以及分数阶Liu混沌系统的电路是存在的。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通过对耗散性以及平衡点进行分析表明,该系统的相图存在4个涡卷吸引子。根据数学模型搭建了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的实验电路,给出了各种元器件的参数值。数值仿真及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的是存在的,同时它也能通过电路来实现。重点研究了一个改进的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该系统存在4个第二型鞍点以及1个第一型鞍点,即存在4涡卷吸引子。由分数阶稳定性定理可以得到产生混沌现象的阶数范围为:α> 0.8528。本文中取α为0.9,进行数值仿真和电路实验。实验结果表明,α为0.9的改进的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系统是存在的,同时它的电路形式也是存在的。最后研究了改进的混沌电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设计了混沌掩盖保密通信系统,利用反馈同步法设计了新的混沌同步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混沌电路能够产生具有混沌特征的信号,大大提高通信系统的保密性能。同时我们发现得到的信号存在一定的衰减,这是由于传输通道存在损耗所导致的,是不可避免的。
陈跃华,朱子义,张一建,雷开友[9](2011)在《计算机仿真软件EWB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EWB在几个典型电路实验中应用的实例,探讨电子电路仿真的实验方法及其在辅助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贾永昌[10](2010)在《中远距离Chirp-EWB的信号产生与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Chirp-EWB(Chirp-Extreme Wide Band)具有数吉赫兹(极宽带)的信号带宽,其应用于中远距离传输时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一般超宽带体制相比,Chirp-EWB可以通过增加信号带宽提高传输距离而不干扰现有通信系统,并且信号检测相对比较容易,可以拓展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的应用范围。但是在Chirp-EWB信号带宽达数吉赫兹的条件下,现有模数转换器件水平不能满足信号产生及检测的需求,本文在总结和分析现有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Chirp-EWB信号的产生和检测技术,主要工作有:1、Chirp-EWB信号产生通过分析各种Chirp信号产生方法,针对基于VCO产生Chirp-EWB信号存在线性度不够高、信号频率随温度变化而漂移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电压引导和频偏估计联合校正的VCO产生方法。该方法通过引导控制电压的起始值和利用每个信号周期内的频率信息估计VCO的频偏函数来校正VCO的非线性,提高了输出信号的线性度,并保证了收发双方VCO扫频起始频率一致,能够产生带宽达数吉赫兹、线性度达10-5的Chirp-EWB信号。2、Chirp-EWB信号检测1)针对在接收Chirp-EWB信号时多径效应带来采样频率需求极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群时延均衡的信道化接收方案。该方案首先对Chirp-EWB信号进行有源频谱压缩,然后采用模拟和数字两级信道化进行接收,能够极大地降低ADC的采样频率以及整个系统的处理速率。针对信道群时延引起有源频谱压缩后信号产生畸变的问题,设计了群时延均衡器,进一步提高了接收方案的性能。2)针对存在多径时延的情况下有源频谱压缩后出现伪尖峰影响多径时延估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阶段能量积累的多径时延估计方法,该方法分两个阶段积累有源频谱压缩后的信号能量,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判别伪尖峰和正确地估计多径时延。
二、波形变换实验项目的EWB仿真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波形变换实验项目的EWB仿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乘用车电磁-电机楔式线控制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线控制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2.2 线控制动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总体设计 |
2.1 电磁-电机制动构型原理分析 |
2.1.1 电磁-电机构型设计分析 |
2.1.2 电磁-电机工作模式介绍 |
2.2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结构设计 |
2.2.1 制动踏板结构设计 |
2.2.2 电磁铁制动模块设计 |
2.2.3 电机制动模块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建模及评价 |
3.1 电磁-电机楔式线控制动系统数学模型 |
3.1.1 制动踏板模拟器数学模型 |
3.1.2 电磁制动单元数学模型 |
3.1.3 电机制动单元数学模型 |
3.1.4 解除制动模型 |
3.2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性能评价 |
3.2.1 EMWB制动踏板舒适性评价 |
3.2.2 EMWB制动舒适性评价 |
3.2.3 EMWB制动安全性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4.1 制动力分配策略 |
4.2 电流PID控制策略 |
4.2.1 电机电流控制策略 |
4.2.2 PID控制原理 |
4.2.3 PID模糊控制器设计 |
4.3 面向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控制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磁-电机制动系统性能仿真 |
5.1 Simulink与 CarSim联合仿真环境搭建 |
5.1.1 Simulink模型准备 |
5.1.2 CarSim模型准备 |
5.2 仿真任务设置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5.3.1 路面仿真结果 |
5.3.2 电流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专利和主持的项目 |
(3)基于SiC MOSFET逆变器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控制 |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2 电机参数测量 |
2.3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连续模型的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3.1 永磁同步电机在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3.2 基于直接计算法的滑膜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设计 |
3.3 滑模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3.4 对滑模观测器无位置传感器算法的改进 |
3.5 采样时序优化 |
3.6 仿真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离散复矢量模型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
4.1 永磁同步电机复矢量模型 |
4.2 离散复矢量电机模型滑模观测器设计 |
4.3 滑模观测器稳定性分析 |
4.4 连续域和复矢量离散域内滑模观测器对比 |
4.5 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 逆变器硬件设计 |
5.2 SiC MOSFET驱动电路设计 |
5.3 控制器硬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及实验验证 |
6.1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 |
6.2 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控制软件设计 |
6.3 SiC MOSFET驱动测试实验 |
6.4 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可靠性提升的高压点火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恒流源点火方式 |
1.2.2 低压电容储能点火方式 |
1.2.3 激光点火方式 |
1.2.4 等离子点火方式 |
1.2.5 压电陶瓷点火方式 |
1.2.6 高压电感储能点火方式 |
1.2.7 高压电容储能点火方式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1.4.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高压电容储能式点火电路的可靠性设计 |
2.1 总体方案 |
2.2 电源滤波电路 |
2.2.1 RC滤波电路 |
2.2.2 LC滤波电路 |
2.3 控制信号隔离电路 |
2.4 电压变换、储能电路 |
2.4.1 电压变换技术分类 |
2.4.2 脉冲宽度调制型电压变换电路的原理 |
2.4.3 电压变换器的闭环控制 |
2.4.4 目前方案的适用性缺点及解决措施 |
2.4.5 正反激倍压电路拓扑分析 |
2.5 输入电压稳定电路 |
2.6 储能电路接法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正反激倍压电路仿真分析 |
3.1 电路仿真软件介绍 |
3.2 元器件仿真建模 |
3.2.1 电源模型 |
3.2.2 变压器模型 |
3.2.3 开关管模型 |
3.2.4 脉宽控制信号模型 |
3.2.5 电容器模型 |
3.2.6 整流二极管模型 |
3.3 正反激倍压电路仿真情况 |
3.3.2 储能电路接法仿真情况 |
3.3.3 负载电阻取值仿真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实现 |
4.1 Candence软件介绍 |
4.2 原理图设计 |
4.2.1 原理图设计流程 |
4.2.2 建立新设计文件 |
4.2.3 建立原理图模型 |
4.2.4 建立原理图文件 |
4.2.5 绘制原理图文件 |
4.2.6 进行DRC检查 |
4.2.7 生成网络表文件 |
4.3 PCB设计 |
4.3.1 PCB焊盘设计 |
4.3.2 元器件封装设计 |
4.3.3 PCB设计预处理 |
4.3.4 约束管理器设置 |
4.3.5 元器件布局 |
4.3.6 PCB布线 |
4.3.7 后处理 |
4.4 元器件选用情况 |
4.4.1 脉宽调制器 |
4.4.2 功率MOS开关管 |
4.4.3 整流二极管 |
4.4.4 倍压电容 |
4.4.5 变压器 |
4.5 调试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学习理论及仿真技术的应用分析 |
2.1 学习理论 |
2.1.1 情境学习理论 |
2.1.2 探究式学习理论 |
2.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 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
2.2.1 仿真技术 |
2.2.2 Multisim软件和EWB软件 |
2.2.3 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传统应用分析 |
第三章 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3.1 对比实验教学前的准备 |
3.1.1 成绩对比分析 |
3.1.2 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3.1.3 存在的问题 |
3.2 贯穿式仿真教学的实施 |
3.2.1 教学实验目的分析 |
3.2.2 教学实验对象分析 |
3.2.3 教学实验内容分析 |
3.2.4 贯穿式仿真教学概述 |
3.2.5 教学案例的实施 |
3.3 贯穿式仿真教学中的教学思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分析 |
4.1 A班与B班对比教学的效果分析 |
4.1.1 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 |
4.1.2 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创新能力 |
4.1.3 教学方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 |
4.2 贯穿式仿真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
4.2.1 学生自我创设学习情境 |
4.2.2 有助于突破课程教学难点 |
4.2.3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4.2.4 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
4.3 贯穿式仿真教学在中职《电子技术》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EP2C8T144C8N的FPGA通信系统实验箱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解析 |
第1章 绪论 |
1.1 实验箱设计与开发背景和意义 |
1.2 EDA技术发展及应用概述 |
1.2.1 EDA技术特点 |
1.2.2 EDA历史简述 |
1.2.3 EDA的应用 |
1.2.4 EDA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FPGA芯片历史和发展趋势 |
1.2.6 高校对实验箱的需求分析 |
1.3 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硬件环境和软件平台 |
2.1 FPGA特点和应用 |
2.2 CYCLONE系列芯片介绍 |
2.3 芯片选型方案 |
2.4 FPGA配置方式 |
2.5 QUATUS Ⅱ软件概述 |
2.6 verilog-hdl语言简介 |
2.7 仿真软件ModelSim和验证手段testbench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箱硬件原理设计 |
3.1 硬件功能分析 |
3.1.1 总体方案设计 |
3.1.2 硬件设计框图 |
3.1.3 芯片选型方案 |
3.1.4 电源系统设计 |
3.1.5 配置电路设计 |
3.1.6 下载配置工具usb blaster电路设计 |
3.1.7 按键及显示电路设计 |
3.1.8 数模、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1.9 FPGA外围电路设计与分析 |
3.2 原理图到PCB板设计 |
3.2.1 PCB布局 |
3.2.2 电源和地的设计 |
3.2.3 PCB布线 |
3.2.4 覆铜和接地过孔的设置 |
3.2.5 usb blaster的PCB板布局及设计 |
3.3 元器件焊接 |
3.3.1 直插元件焊接方法 |
3.3.2 贴片元件焊接方法及注意事项 |
3.3.3 其它贴片元件焊接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箱硬件调试及软件设计和测试 |
4.1 电源部分调试 |
4.2 下载配置功能调试 |
4.3 拨盘、按键及显示功能调试 |
4.4 运放功能调试 |
4.5 AD、DA功能调试 |
4.6 实验箱应用软件设计与测试 |
4.6.1 音乐播放功能软件设计与调试 |
4.6.2 全数字2FSK调制解调软件设计与测试 |
4.6.3 全数字HDB3编解码软件设计与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电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沌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
1.2 混沌电路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分数阶混沌电路的研究现状 |
1.4 多涡卷混沌电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混沌及分数阶混沌系统的基本理论 |
2.1 混沌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 |
2.2 典型的混沌系统 |
2.2.1 Lorenz 方程 |
2.2.2 R(o_¨)ssler 系统 |
2.2.3 Lü系统 |
2.3 分数阶混沌系统 |
2.3.1 分数阶定义 |
2.3.2 分数阶R?ssler 混沌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沌系统及其电路实现 |
3.1 混沌电路的基本模块 |
3.1.1 非线性元件 |
3.1.2 非线性电路 |
3.2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方法及原则 |
3.2.1 通用的混沌电路实现方法 |
3.2.2 分数阶混沌电路实现方法 |
3.2.3 多涡卷混沌电路的实现方法 |
3.3 典型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与分析 |
3.3.1 Chua 电路中的混沌现象及分析 |
3.3.2 变形Chua 电路中的混沌现象及分析 |
3.3.3 Jerk 函数电路中的现象及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数阶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4.1 分数阶Chen 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4.1.1 分数阶Chen 混沌系统 |
4.1.2 分数阶Chen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4.2 分数阶Liu 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4.2.1 分数阶Liu 混沌系统 |
4.2.2 分数阶Liu 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
4.2.3 实验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涡卷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5.1 吸引子的基本理论 |
5.1.1 吸引子定义及分类 |
5.1.2 吸引子判定 |
5.2 多涡卷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5.2.1 多涡卷混沌系统 |
5.2.2 多涡卷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
5.2.3 电路仿真结果以及分析 |
5.3 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5.3.1 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 |
5.3.2 改进的多涡卷混沌系统的电路实现 |
5.3.3 电路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改进的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系统及电路实现 |
6.1 改进的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系统 |
6.1.1 耗散性分析 |
6.1.2 平衡点分析 |
6.2 改进的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电路实现 |
6.3 电路仿真结果以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改进的混沌电路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研究 |
7.1 混沌保密通信方案设计 |
7.1.1 混沌保密通信基本方法 |
7.1.2 混沌掩盖保密通信方案设计 |
7.2 混沌掩盖保密通信系统设计 |
7.2.1 改进的混沌系统的同步研究与电路实现 |
7.2.2 调制电路与解调电路设计 |
7.3 实验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9)计算机仿真软件EWB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述 |
2 基于EWB电路实验实例 |
3 结束语 |
(10)中远距离Chirp-EWB的信号产生与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
图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远距离Chirp-EWB 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Chirp-EWB 信号产生和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Chirp-EWB 系统基本原理 |
2.1 Chirp 信号特性 |
2.1.1 脉冲压缩特性 |
2.1.2 有源频谱压缩特性 |
2.2 Chirp-EWB 系统实现 |
2.3 中远距离Chirp-EWB 系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电压引导和频偏估计联合校正的Chirp-EWB 信号产生 |
3.1 常用VCO 非线性校正方法 |
3.2 基于电压引导和频偏估计的VCO 非线性联合校正方法 |
3.2.1 非线性校正原理 |
3.2.2 基于电压引导的校正 |
3.2.3 基于频偏函数最优解估计的VCO 非线性校正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群时延均衡的Chirp-EWB 信道化接收方案 |
4.1 接收方案原理及设计 |
4.1.1 Chirp-EWB 信号接收实现框图 |
4.1.2 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信道化 |
4.1.3 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 |
4.2 信道群时延对接收方案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 对信道群时延影响接收方案性能进行校正 |
4.3.1 信道群时延测量 |
4.3.2 基于群时延均衡器设计的信道群时延校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双阶段能量积累的Chirp-EWB 信号时延估计 |
5.1 伪尖峰发生机理 |
5.2 算法原理 |
5.2.1 RSPWVD 变换下的时频能量积累及其信号表征 |
5.2.2 Hough 变换下的参数能量积累 |
5.3 仿真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四、波形变换实验项目的EWB仿真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乘用车电磁-电机楔式线控制动系统设计及控制研究[D]. 缪佳宇. 江苏大学, 2020(02)
- [3]基于SiC MOSFET逆变器的高速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研究[D]. 贺生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基于可靠性提升的高压点火电路研究[D]. 吴高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3)
- [5]仿真技术在中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秦丽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8(01)
- [6]EWB软件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乔琳君. 电子测试, 2013(17)
- [7]基于EP2C8T144C8N的FPGA通信系统实验箱设计与开发[D]. 王海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8]分数阶多涡卷混沌电路及其应用研究[D]. 徐兰霞. 湖南科技大学, 2011(05)
- [9]计算机仿真软件EWB在电子电路实验中的应用[J]. 陈跃华,朱子义,张一建,雷开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15)
- [10]中远距离Chirp-EWB的信号产生与检测技术研究[D]. 贾永昌.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