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改革启动

户籍改革启动

一、户籍改革开始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叶璐[1](2021)在《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实施追赶战略的导向下,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形成并不断巩固。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平等的问题逐渐凸显。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是这种不平等的集中体现。随着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城乡差距已逐步延伸至经济、社会等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收入差距不能完全体现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多维”应该成为城乡差距相关研究的重要视角。在城乡关系的变迁过程中,城乡差距如何演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作用和影响程度如何?各个维度城乡差距之间存在怎么的关联性?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新时期,城乡差距的演变是否对高质量发展产生阻滞影响?为回答上述问题,在对中国70年城乡关系的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全国30个省份1993-2017年的数据,对居民生活、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社会民生四个维度的城乡差距进行测度;基于多维不平等的理念,构建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对各维度城乡差距成因以及维度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视角出发,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资本规模的影响作用,为城乡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提供实证检验,同时为后续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相关战略的部署和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经验支撑。论文的研究结论表明:(1)多维视角下测度的城乡综合差距以-0.45%的年均速度波动下降,并呈现“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缓慢下降,但差距水平依然保持高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逐渐凸显。产业发展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差距呈“固化”特征,甚至出现加剧态势。(2)居民生活与社会民生维度的城乡差距存在“加剧”不平等的内在效应;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对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具有单向的“加剧”效应。城乡居民生活差距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存在互动的负向关系。(3)四类形成因素对不同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经济发展方面,人均GDP每增长一单位,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12,要推动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市场化方面,非国有化程度每上升1%,城乡居民生活差距缩减0.33,要素配置、社会民生的城乡差距分别增加0.88、1.33,因此,要完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对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引导。城镇化方面,人口城镇化率每上升1%,居民生活、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缩减0.24、1.88,城乡社会民生差距增加0.77。城市规模结构每上升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扩增0.17,因此,要以户籍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农民市民化的意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民覆盖率。财政方面,涉农财政支出每增长1%,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的城乡差距分别扩增0.62、0.76,但从长期看,有助于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缩减。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每增长1%,城乡社会民生差距缩减0.42,亟待改革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结构,纠正财政政策“城镇导向”、“经济导向”效应。(4)城乡综合差距对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影响。各维度城乡差距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经济GDP受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少0.03、0.01单位;经济TFP受到产业发展、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减小0.01、0.01单位。社会民生、要素配置的城乡差距对实际消费规模的影响依次递减,差距每扩增1单位,消费规模分别缩减0.11、0.04单位。实际资本规模在受民生、要素配置差距每1单位的影响,相应下降0.02、0.04单位。此外,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对消费规模具有“净正向效应”。城乡差距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明显阻滞效应,缩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论文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从多维视角出发,构建城乡差距的指标体系;二是从多维不平等视角出发,将多维城乡差距纳入同一框架,在分析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检验各个维度之间的关联性。三是从经济发展新格局出发,实证分析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经济效率、消费规模、投资规模的影响,探讨多维城乡差距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陈露[2](2020)在《成都市户籍制度“双轨并行”改革的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成都市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改革新政。其中,条件入户一是仅保留国家层面规定的调动、投靠等23项政策,取消购房入户、纳税入户等政策。二是实施“人才落户”政策,既成都市4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政策。同时,成都市明确了积分指标、分值及办理流程。积分入户管理办法规定:只要在成都市合法稳定居住、就业,并办理居住证,即可申请积分,并根据积分,申请入户或享受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成都市这一轮的户籍制度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内容,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因为户籍改革与民众息息相关,二是这次的改革变动较大。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明确要求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提高技工、高校毕业生等城镇落户率。目前已经实施积分落户的城市有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思路和侧重点。同时,各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纷纷出台吸引人才的政策,成都也不例外。成都市根据国务院要求,结合自身城市情况出台的“双轨并行”的户籍新政,从开始建立到实施至今,实施效果和社会反映都很好。笔者选择了成都市这次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改革的动因、实施过程以及成效等,得出了成都市“双轨并行”改革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笔者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使得“双轨并行”的户籍制度改革更加完善,亦可为其他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原新利[3](2020)在《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口流动与迁徙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自2016年开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加快了农民进城的速度,大大扩充了农民进城的规模。与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是进城人口的本地化,是农民的市民化。我国的城镇化推进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但也埋下了隐患。在行政目标高效推进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治理法治化框架的整体构建,对城市外来人员“安居谋业”问题基本采用政策性方式,没有对进城农民生存、生活乃至长期发展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和保障。户籍改革以及居住证制度虽然缓解了进城农民的待遇差异性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进城农民享有城市同等福利水平的目标,户籍改革短时间内也无法解决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落户难题。2016年《居住证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后,申领了迁入城市居住证的公民作为城市移民在城市务工和定居。但由于各种福利待遇的城乡二元分割,其各项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利益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甚至会因为城市某些“发展目标”而被牺牲。这部分群体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个人乃至群体的“城市化”面临诸多困难。针对这些困难,学界正逐步扬弃“农民工”或者“流动人口”之类的称呼,转而提出“城市移民”概念作为解决进城人口权利保障进路。城市移民不仅是一个概念的翻新,更是一支庞大人口队伍利益轮廓的逐渐清晰化表征,移居到城市的农民不再回到乡村或者无法再回到乡村(土地被征用),因此保障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制度才会特别重要,因为只有法律上的权利保障才能最终作为一种稳定而安全的制度来保证进城人口的“城市化”。城市移民的社会权是公民基本权利,是区别于自由权的公民权利类型。社会权是移民社会人格和精神人格形成所必需的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宪法权利,属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确认的社会权,考虑到社会权利落实的制度保障,论文立足我国宪法中社会权的规范体系,确立城市移民社会权的构成内容为城市移民的劳动权、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权以及物质帮助权。社会权涵盖了公民生存发展的各项重大利益。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移民社会权保障对移民城市化具有经济、法治以及社会三大功能,是解决移民有效融入城市的法治路径。然而移民社会权保障所具有的突出功能并未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移民在劳动就业、受教育权以及物质帮助权方面的保障现状令人堪忧。在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以及物质帮助(医疗、住房、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很多,客观方面是社会权保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短时间无法达到保障的整体性,但主观层面法律制度配给不足乃是最直接原因。目前移民“半城镇化”的突出矛盾与缺少上述基本权利的法治保障不无关系。城市化过程中的“基本权利缺席”,户籍制度及其附随利益仍然发挥人口的管控作用,城市移民专门性立法的欠缺等都造成了社会权保障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新型城镇化缺失“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城市化进程始终依赖政策之治而不是法治、移民持续受到歧视、移民与城市的深度融和困难等诸多问题都与高速度的城市化率明显不匹配。溯本求源,“人”的城市化依靠权利的支撑和法律制度保障来实现。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包含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两个层面:社会权保障首先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整体性构建。我国宪法中社会权条款占有不少的篇幅:总纲和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有7条共19个条款专门针对社会权进行了规范,结合序言和总纲中关于国家基本任务的条款,我国宪法比较明确的给出了公民社会权的主客体、内容、保障原则、国家义务等等。构建社会权保障的制度首先应该发挥宪法社会权条款的功能,为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奠定规范基础和制度框架。其次,我国城市化带动了大规模的迁徙人口进入城市,而其生存和发展等根本利益却无专门立法进行保障,传统立法在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方面乏力,造成移民在劳动权、受教育权等方面保障缺失,这不仅不符合法治与人权保障的原则,也会对人口的“城市化”造成负面影响。质言之,城市化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对城市移民的社会权进行专门立法保障,在体现权利保障平等性与科学性原则前提下,结合已有的行政规范以及实践经验确定立法的内容,构建立法实施配套措施。无救济则无权利,城市移民的社会权应该有相应的司法保障。社会权的可诉性虽然在理论界争论至今,但司法实务中从未缺少相应案例。从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规定来看,每项权利的保障内容和程度呈阶梯式递进。《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及其一般性意见所列举权利内容及对应的国家义务,是权利保障的不同层次,也是政府负有的不同程度的义务,可以适用不同的司法审查标准,即严格审查、适度审查以及合理审查。上述司法审查标准对地方立法、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和判断参照。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保障,移民的城市化需要符合人权保障和法治原则,需要构建权利保障的不同标准、需要实现权利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只有实现了进城人口的全面城市化,才能最终实现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法治化和现代化。

王正运[4](2020)在《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户籍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晓蒙[5](2020)在《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现行户籍制度已经取消了城乡户籍性质的区分,但城乡二元户籍结构依然没有改变,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成果并不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需要地方政府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水平要求地方政府深化管理创新,加之新型城镇化建设刻不容缓,要求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向纵深发展。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从我国传统二元城乡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巩固阶段到改革开放以后户籍制度步入改革阶段,进而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与主要政策,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进展包括实现一元制户口登记、优化户口迁移政策、推广居住证制度、保障农村土地权益。接着,通过借鉴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的实践经验,选取上海、成都、郑州三个城市进行分析得出,地方政府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主导者,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改革,缺乏统一规范性的引导和立法、财政手段的支持。最后,进一步深化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树立新理念、明确新目标,坚持调整城乡利益格局和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的“双轨路径”,剥离户籍背后的利益捆绑、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户籍领域的法治程度,未来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应当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迁徙自由和公平待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本文紧密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要求与最新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阐述了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回顾了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改革的必要性。并通过列举国内地方政府户籍改革的若干实践案例,从这些实践探索中论述改革面临的困境,以及研究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现实情况,尝试寻找出进一步深化合肥市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举措,或许可以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微小的思路,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可能的参考。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本文所搜集的的资料十分有限,并且没有进行实地调查,因此在对户籍制度改革历程的表述方面可能不够全面和准确;另外,本文大篇幅的进行定性分析,较少运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尚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

马慧[6](2020)在《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会计财务行为》文中提出识别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劳动力个体层面或宏观总体层面,而较少关注对微观企业行为决策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研究,本学位论文充分利用我国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背景所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借鉴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围绕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内在联动关系,为劳动力流动如何作用于公司的会计财务行为提供逻辑一致的分析路径,并执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予以论证。这不仅有助于为劳动力流动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提供来自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同时有助于厘清户籍制度改革创造制度红利并由此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经济逻辑。具体而言,本学位论文所关注的是户籍制度显性障碍及隐性障碍得以缓解的两个标志性改革事件:户籍一元化改革和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其中,户籍一元化改革旨在增强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空间流动性,通过消除户籍制度设置的显性障碍来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则是首次从顶层设计上缓解户籍身份所设置的隐性障碍,旨在充分释放劳动力在城市之间的空间流动性。借助户籍制度改革对劳动力流动性从辖区内至辖区间逐步增强的改革路径,本学位论文首先考察当劳动力的辖区内流动性增强而辖区间流动性较低时,在面临劳动力无法通过空间流动来匹配用工单位劳动力需求的情形下,辖区外的用工单位——公司是否会通过并购活动使资本在辖区间进行流动以匹配其劳动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元化改革对劳动力城乡空间流动性增强进而促进城市劳动力供给增加时,未改革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公司在改革地区执行并购活动的概率显着提升,其并购业绩显着更好。进一步检验发现,当并购公司本身的成长性较高、所需劳动力资源更多为低层次劳动力,当改革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竞争较低、市场化水平较高时,公司通过并购活动进入改革地区获取劳动力资源的概率更高、并购业绩更好。此外,经验证据也显示公司在并购之后其低层次劳动力占比显着提高、劳动力平均成本得以降低,这从事后的角度为公司通过并购活动获取劳动力资源的经济动机提供了支持。最后,结果也发现当劳动力流动性增强使其能够主动匹配用工企业的劳动力资源需求时,公司为获取劳动力资源而执行并购活动的行为随之降低。总之,实证经验结果支持:劳动力流动受限情形下,公司有动机通过并购活动跨区获取劳动力资源以优化其劳动资本要素配置。进一步地,随着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对劳动力辖区间空间流动性的增强,在面临劳动力通过空间流动以匹配就业机会的主动性及灵活性得以增强的情形下,如何调整其员工激励方案来应对劳动力流动性从而实现员工保留和员工吸引的既定目标是公司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区分劳动力流动方向的基础上,本论文检验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劳动力流出地的劳动密集型公司显着提升了员工薪酬水平等显性激励,而在员工隐性激励方面则没有调整;与之相反,劳动力流入地的劳动密集型公司主要通过会计行为来增大员工隐性激励,并没有调整员工显性激励。进一步检验发现,公司调整员工显性激励或隐性激励以应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主要存在于那些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较高及调整员工激励方案可能性较大的样本公司中。最后,经验证据也显示员工激励方案的调整有助于公司实现其保留员工与吸引员工的目标。在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摩擦情形下公司如何使用不同的会计财务决策以优化内部劳动与资本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本学位论文接下来从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主要构成部分:资源配置效率及技术创新为切入点,对劳动力空间流动性在微观企业层面的经济效应进行估计。具体而言,基于资源调整成本的思路,本学位论文借助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粘性特征识别员工流动性增强对用工单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后劳动力总资源粘性得以减弱,而且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劳动力逐利动机较强及公司调整成本受益较大的样本公司中。此外,证据也表明通过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户籍制度改革有助于提升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本学位论文最后部分考察了劳动力流动对公司创新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劳动力流动对公司创新活动的影响随劳动力流动方向不同而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劳动力流出地劳动密集型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户籍管制放松后显着增加,劳动力流入地劳动密集型公司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在户籍管制放松后显着减少。而且,公司技术人员配置在户籍管制放松随之进行调整:劳动力流出地公司会随之增加技术人员配置,而劳动力流入地公司则会随之减少技术人员配置。本学位论文借助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独特情境识别低层次劳动力流动对微观企业会计财务决策的潜在影响,研究贡献主要在于:首先,通过考察低层次劳动力流动性对微观企业会计财务决策的影响,从劳动力类型、流动方向及微观分析视角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通过提供更具全局观的实证检验与分析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借助国家之间移民流动考察劳动力流动性的相关研究(Card,1990;Kerr和Lincoln,2010;Hunt和Loiselle,2010;Peri,2012)。其次,已有研究主要是利用模型推导的方法考察户籍制度对城市层级体系(梁琦等,2013)、区域经济格局(朱江丽和李子联,2017)、国家经济增长(都阳等,2014)等方面的影响。本学位论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会计财务视角来解读户籍制度改革对公司行为决策的影响,通过提供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能够补充有关户籍制度的相关文献,也为理解户籍管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中间传导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第三,本学位论文从劳动力流动性视角对公司并购决策、员工激励方案、劳动力资源配置及技术创新活动进行解读,有助于补充和完善公司会计财务领域相关研究。

张延曼[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刘哲[8](2020)在《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治理,人口既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目标。而中国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国家的人口治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户籍制度不仅涉及人口信息的收集、登记以及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限制,还涉及与人口的生命过程有关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内容。国家正是运用户籍制度来对人的居住、迁移、工作、生活进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户籍制度作为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用以约束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守法程序,它首先是一种话语实践,即在国家治理场域中产生的一类话语陈述。本文从话语实践的视角入手,梳理1949-2019年在国家治理场域中出现的户籍话语。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从两个层面对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进行分析:一是从认知实践的层面,分析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中包含着什么样的建构话语和认知话语。即在每个时期户籍话语建构了怎样的“人口类型”或“户口类型”,又发展了什么样的认知话语来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的。二是从治理实践的层面,探讨户籍话语发展了哪些治理策略,这些治理策略又蕴含着怎么样的治理权力。通过这些分析,笔者试图勾勒出一幅国家通过户籍话语实践来建构人口概念,认知人口现象,干预人口生命历程的治理图景。本文将我国户籍话语实践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秩序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重点人口”这一人口类型,并发展出一系列人口认知策略。第二个时期是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户籍话语发展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样一种人口区分,并通过一系列治理策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第三个时期是发展主义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成为户籍话语实践新的主体,并且在户籍话语中,围绕着“流动人口”产生了一系列的人口治理策略。第四个时期是新型城镇化时期,这一时期“流动人口”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户籍话语中,它不再被视作会为城市带来负担的“外来人口”,而是被视为一种“人口资源”。这一时期的户籍治理策略的目标也是推动人口的城镇化和市民化。本文进一步分析认为,每一个时期的户籍话语,都是基于人口治理的需要而被陈述出来的。而当前的户籍制度是作用在人口之上的一种更审慎、更复杂、更精密的权力机制。这种权力不再通过一种强制的手段来制约个体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理的目的。而是通过更加科学的认知手段对人口现象进行认知,认知作为人口组成部分的行动者的行为、偏好、意愿,进而发展出一套更加科学的治理手段对人口的生命过程进行影响和干预,从而满足国家治理的目标。

王文超[9](2020)在《户籍新政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分新一线城市的DID模型分析》文中指出从2017年以来,国内许多城市陆续推进了新一轮户籍改革,学界将此称为“户籍新政”。本文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西安、长沙、成都和武汉四个新一线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本轮“户籍新政”出台的宏观背景和四个城市在政策上的差异,以此检验“户籍新政”能否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以往的户籍改革不同,本轮“户籍新政”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新的特征。四个新一线城市都无一例外都打出人才引进的旗号开始此次户籍改革。通过研究发现,它们的特征表现在:(1)人才引进规模大,每个城市都希望能在五年内至少引进100万人才。(2)人才引进范围广,除了技能型、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外,本次“户籍新政”将引才的范围进行普惠性扩展,符合一定要求的本人和家属都在引进之列。(3)落户更开放,本科及以上学历均可以实现零门槛落户,户籍不再是限制人才流动的障碍。(4)保障制度更健全,城市通过发放生活、工作以及购房补贴的方式提高新进人才的归属感。本文通过比较四个新一线城市的户籍新政,得出以下结论:在户籍落户方面,西安市学历落户门槛最低——在校大学生即可落户,综合来看是西安>成都>武汉>长沙;从住房优惠力度方面则是武汉>西安>长沙>成都;在收入补贴方面,四个城市制定了不同的最低收入、生活补贴等补助标准,综合比较则是武汉>长沙>成都>西安;在支持就业创业力度方面则是西安>成都>武汉>长沙;从配套的公共服务来看,则是武汉>成都>长沙>西安。户籍制度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竞争力。鉴于本次“户籍新政”从2017年才开始,积累的数据尚无法构建计量回归模型,我们只能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做一个大概的比较。研究表明,户籍新政在短期内对城市的国民经济都产生了促进作用。从直接和间接的传导途径来看,这种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扩大城市就业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扩大对外贸易、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和改善产业结构等途径来得到实现。通过对几个典型的新一线城市户籍新政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这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尚需要重视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要重视市场在要素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减少政府对人才要素合理流动的过度干预。其次要考虑到短期内对城市承载能力的挑战,户籍制度改革必须循序渐进。最后还要考虑到有可能存在的城市宜居能力方面的下降。本文建议各地区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时,要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的户籍改革观念,在落实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在制定政策时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平等对待存量人口和增量人口,以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张文婷[10](2020)在《进城务工人员应对子女入学政策的研究 ——济南L社区田野调查》文中认为新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庞大的流动人口规模带来一系列社会治理的发展与变革,同时也成为学者们孜孜研究的热门主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因为处于学龄阶段,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其身心变化和教育发展情况尤其受到社会关注。随着携家庭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显着,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分层越发分明,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生活和学习需求不断加深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使流入地政府在教育资源规划和发展上不得不深入考虑和全面统筹。现实是,许多大城市作为流动人口聚集的流入地,或者教育资源不够充分和均衡,或者是受制于城市承载力的限制,不得不以户籍为作为重要依据对本地儿童和随迁子女分别实施不同的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入学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另附各地不一的其他入学要求。面对城市既定的入学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家长群体为了争取让子女有学上、上好学,便需按照规则申请学位,这个过程包含了子女接受教育的准备、申请和就学阶段。教育资源不足决定了教育机会的竞争,这样的现实情况反映在进城务工家长身上就呈现出多种应对行为,通过现场捕捉和观察走访的田野调查,再现家长们在如何理解政策、契合要求、弥补劣势等方面表现出的具体做法和思想观念,以及这些背后潜在的社会规则是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说,第一,政策目标群体首先通过了解当地入学政策,对与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环境有了大体认知,同时接受社会引导和主动结合自身情况形成对社会规则的认同;第二,为了获得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努力契合入学政策的具体要求,争取中意的学校学位,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阶段——不同的城市、同一城市的不同年份情况不一;第三,提交申请后的入学或调剂、返乡等,既包含确定子女入学的学位问题,也包含后续就学中的教育获得的情况,表现出不同家庭对待子女教育的行为区别,是就学过程中对先前入学资源分配后的“优势”保持或是“劣势”弥补,更是对下一学段的升学——即再次入学的差异竞争力的塑造。通过对田野地点济南市L社区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的几个节点和不同阶段的的微观表现,一窥城市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所展现的群体文化。

二、户籍改革开始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户籍改革开始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城”和“乡”的概念
        2.1.2 城乡差距的概念
        2.1.3 城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
        2.1.4 城乡差距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2.2.2 城乡融合发展理论
        2.2.3 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理论
        2.2.4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第三章 中国城乡关系演变轨迹
    3.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与战略形成
        3.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逻辑框架
        3.1.2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战略的形成
    3.2 建国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
        3.2.1 改革开放前:立国战略下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和固化时期
        3.2.2 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富民战略下城乡二元结构逐渐破冰
        3.2.3 本世纪初到十八大前: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3.2.4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国战略下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3.3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问题
        3.3.1 城乡收入消费差距下降,但依然保持高位
        3.3.2 产业高级化与产业分化共存,城乡产业发展差距固存
        3.3.3 制度壁垒和市场分割问题凸显,城乡要素配置差距扩大化
        3.3.4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城乡社会民生差距显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乡差距的多维测度
    4.1 城乡差距测度的维度选择
    4.2 城乡差距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基础指标的选取
        4.2.3 数据来源、指标处理方法
    4.3 测度方法选择及权重的确定
        4.3.1 测度方法的选择
        4.3.2 基础指标和维度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城乡综合差距的测度结果
        4.4.1 城乡综合差距时序演变分析
        4.4.2 城乡综合差距空间格局分析
    4.5 城乡差距的多维度分析
        4.5.1 多维城乡差距的时序演变分析
        4.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动态演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成因及内在关联分析
    5.1 多维城乡差距形成机制
        5.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1.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择
    5.2 多维城乡差距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5.2.1 数据处理和模型估计方法选择
        5.2.2 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前检验
    5.3 估计结果分析
        5.3.1 基准估计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多维城乡差距内在关联性检验
        5.3.4 不同区域的估计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维城乡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
    6.1 城乡差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6.2 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6.2.1 城乡差距通过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2.2 城乡差距通过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6.3 计量模型、变量和数据
        6.3.1 计量模型
        6.3.2 变量说明以及数据来源
        6.3.3 内生性问题及处理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城乡差距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估计
        6.4.2 城乡差距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估计
        6.4.3 城乡差距对消费需求的机制讨论
        6.4.4 城乡差距对经济资本的机制讨论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与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成都市户籍制度“双轨并行”改革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相关概念
        1.1.1 问题的提出和依据
        1.1.2 成都市户籍制度“双轨并行”的相关概念
    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选题的理论基础
        1.4.1 人口迁移理论
        1.4.2 渐进式决策理论
        1.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典型性分析
    2.1 我国户籍改革制度演变历程
    2.2 我国特大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困境
        2.2.1 人口数量调控与人口结构调整的矛盾
        2.2.2 人口分布不均匀
        2.2.3 城市大量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2.3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双轨并行”的典型性
        2.3.1 成都市人口规模控制与人口结构调整并行
        2.3.2 创新积分落户指标,引导城市人口合理分布
        2.3.3 完善的居住证制度,为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打下基础
第三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案例描述
    3.1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3.2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3.2.1 调整条件入户政策
        3.2.2 全面建立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
        3.2.3 实施“双轨并行”的户籍制度
    3.3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双轨并行”的成效
        3.3.1 调控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
        3.3.2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
        3.3.3 提升了政府服务管理能力
        3.3.4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分析
    4.1 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的必要性
        4.1.1 公民权益需要得到保护
        4.1.2 城市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需要
    4.2 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2.1 保留国家层面规定的23项政策
        4.2.2 取消部分条件入户政策
        4.2.3 积分入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4.3 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的成效
        4.3.1 户籍制度一元化改革更深入
        4.3.2 政策的公平正义得以体现
        4.3.3 公民迁徙更加自由
第五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分析
    5.1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
        5.1.1 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迫切需要
        5.1.2 城市自身发展需要
        5.1.3 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根本目标的需要
    5.2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措施
        5.2.1 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全面推行
        5.2.2 居住证制度的建立
        5.2.3 以居住证为载体,向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
    5.3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
        5.3.1 居住证制度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
        5.3.2 提升城市综合人口服务与管理水平
        5.3.3 助力户籍改革,缓解社会矛盾
第六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服务流程改造分析
    6.1 户籍制度流程改造的必要性
        6.1.1 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6.1.2 传统的户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
    6.2 户籍制度服务流程改造的具体措施
        6.2.1 户籍办理流程简化,服务范围扩大
        6.2.2 开通绿色通道,创新学历落户办理流程
        6.2.3 政府各部门联动,共同完成积分申报
        6.2.4 创新工作模式,实现户籍网上办理
    6.3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服务流程改造的成效
        6.3.1 电子政务发展
        6.3.2 优化服务程序
        6.3.3 提升政府亲民形象
第七章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借鉴与启示
    7.1 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中的经验
        7.1.1 “双轨并行”的差别化户口迁移政策,均衡多方利益
        7.1.2 积分入户指标,学历、职称分数占比合理
        7.1.3 成都市积分落户门槛低,受益群体范围广
        7.1.4 创新推出精准服务模式
        7.1.5 一种积分,多种用途
    7.2 成都市户籍靠制度改革的优化建议
        7.2.1 父母子女相互投靠政策的优化建议
        7.2.2 扩大人才落户政策受众至市内外
        7.2.3 明确人才落户政策目标对象和完善入户条件
        7.2.4 进一步简化积分入户办理程序,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
        7.2.5 做好宣传引导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城市移民概念解析及移民社会权
    第一节 城市移民概念界定
        一、城市移民概念适用
        二、我国城市移民人口特征
    第二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内涵及构成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内涵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的构成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的特殊性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的特殊性原理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义务的特殊性
        三、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程度的特殊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化视阈下移民社会权保障功能
    第一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社会权保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
        二、社会权保障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
    第二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移民“城市化”的法治功能
        一、移民“城市化”遭遇困境
        二、保障社会权是移民“城市化”的法治路径
    第三节 移民社会权保障对促进移民城市融入的社会功能
        一、移民城市融入的阶梯与障碍
        二、社会权通过法治方式促进移民融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现状及制度成因
    第一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现状
        一、城市移民劳动就业权保障现状
        二、城市移民及其子女受教育权保障现状
        三、城市移民物质帮助权保障现状
    第二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不足的法律制度成因
        一、户籍制度制约了宪法平等原则落实
        二、行政规范性文件功能有限
        三、城镇化建设过度依赖“行政主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立法保障
    第一节 欧盟移民社会权保障制度经验与借鉴
        一、欧盟移民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二、欧盟移民社会权保障制度
    第二节 发挥我国宪法中社会权客观功能
        一、我国宪法社会权保障的规范分析
        二、宪法社会权规范对城市移民社会权的客观功能
        三、宪法社会权客观功能发挥路径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的应然性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专门立法原则与内容
        三、城市移民专门立法实施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
    第一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必要性
        一、社会权司法保障的价值
        二、司法保障对城市移民社会权的具体落实
    第二节 欧盟与美国的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的特点
        一、欧盟移民社会权司法保障特点
        二、美国迁徙者社会权司法保障特点
    第三节 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差异标准
        一、城市移民社会权最低保障程度
        二、城市移民社会权适度保障程度
        三、城市移民社会权最优保障程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我国的户籍制度演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一、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二、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一)人口登记功能
        (二)行政管理功能
        (三)福利分配功能
    三、我国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二)户籍制度的改革历程
    四、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章 H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与进展
    一、H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二、H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进展
        (一)实现一元制户口登记
        (二)优化户口迁移政策
        (三)推广居住证制度
        (四)保障农村土地权益
第三章 当前H市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不同步
    二、户籍制度改革缺乏主导性和规范性
    三、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无法得到保障
    四、农村土地制度无法与户籍剥离
    五、地方财政难以负担改革成本
第四章 其他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经验
    一、其他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实践分析
        (一)上海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分析
        (二)成都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分析
        (三)郑州市户籍制度改革实践分析
    二、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实践经验
        (一)全面放开人口流入
        (二)积极保证财政投入
        (三)保障居民合法权益
第五章 进一步深化H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建议举措
    一、树立新理念,明确新目标
        (一)城乡户籍利益均等化
        (二)自由迁徙、公平待遇
    二、H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双轨路径”
        (一)调整城乡利益格局
        (二)放宽户口迁移限制
    三、H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建议
        (一)剥离户籍背后的利益捆绑
        (二)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强化户籍领域的法治程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会计财务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户籍一元化与公司并购
        二、户籍制度改革与员工激励
        三、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成本粘性
        四、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创新活动
    第三节 研究结论和主要贡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贡献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一、章节安排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劳动力流动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三节 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后果研究
    第四节 劳动力资源与公司会计财务决策
        一、劳动力资源与公司并购
        二、劳动力资源与公司员工激励
        三、劳动力资源与公司成本粘性
        四、劳动力资源与公司创新
        五、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制度背景
    第一节 户籍制度及其改革
    第二节 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及其经济后果
第四章 户籍一元化与公司并购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二节 样本选择、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三、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一元化改革与公司并购概率
        二、一元化改革与公司并购业绩
    第四节 进一步检验
        一、公司员工结构和员工薪酬的变化
        二、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劳动力空间流动性增强
    第五节 本章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贡献
第五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员工激励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二、描述性统计结果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户籍制度改革对员工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影响
        二、进一步检验:横截面差异
    第四节 经济检验结果
    第五节 本章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贡献
第六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成本粘性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二节 样本选择、研究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设计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
        一、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劳动力资源粘性
        二、横截面差异检验
    第四节 经济后果检验
    第五节 本章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贡献
第七章 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创新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三、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户籍管制放松与公司创新活动
        二、横截面差异检验
    第四节 技术人员配置
    第五节 本章结论
        一、研究发现
        二、研究贡献
第八章 全文总结
    第一节 主要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贡献
    第三节 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8)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福柯话语理论及相关研究
        二、福柯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三、户籍制度相关研究
        四、对文献综述的总结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视角
        三、资料收集方法
        四、资料分析方法
第二章 秩序重建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49-1957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49-1957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户口与人口
        二、区分实践:户口类型与重点人口
        三、人口知识:户口资料与统计资料
        四、认知策略:户口登记制度与人口普查制度
第三章 重工业资本积累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58-198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区分实践: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形成与异化
        二、人口知识: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58-198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户口迁移治理:人口治理的常规模式
        二、人口动员:人口治理的非常规模式
第四章 发展主义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1984-2013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流动人口
        二、人口知识:以流动人口为中心的认知与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1984-2013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流动人口治理:暂住证与居民身份证
        二、户口迁移治理:地方发展主义的实践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时期的户籍话语实践
    第一节 话语档案:2014-2019年户籍政策文本梳理
    第二节 认知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认知意志
        一、话语主体:“农业转移人口”与“人才”
        二、人口知识:以城镇化为中心的人口统计
    第三节 治理实践:2014-2019年户籍话语中的人口治理策略
        一、流动人口治理:居住证制度
        二、户口迁移治理:市民化与人才争夺战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一、研究总结
    二、进一步的讨论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9)户籍新政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分新一线城市的DID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劳动力短缺
        1.1.2 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1.1.3 流动人口新趋势
        1.1.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1.5 户籍制度进入全面放开阶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户籍制度改革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3.2 户籍制度改革方向与涵盖范围
        1.3.3 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一线城市与户籍新政的综合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户籍制度改革
        2.1.2 户籍新政
        2.1.3 新一线城市
    2.2 户籍新政的“新”
        2.2.1 引才规模大
        2.2.2 引才范围广
        2.2.3 落户更开放
        2.2.4 保障制度更健全
    2.3 各城市户籍新政的相关进展研究
    2.4 几个典型城市户籍新政的内容比较
    2.5 户籍新政对城市经济影响的描述分析
        2.5.1 户籍人口增长速度
        2.5.2 经济增长现状
第3章 理论基础与传导机制
    3.1 理论基础
        3.1.1 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人口因素
        3.1.2 人才流动理论
        3.1.3 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效应
        3.1.4 循环累积因果论
    3.2 户籍新政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2.1 户籍新政基于人口数量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2.2 户籍新政基于人口质量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4.1 双重差分法的基本思想
        4.1.1 双重差分模型的基本条件
        4.1.2 回归分析中的双重差分法
    4.2 双重差分模型以及回归结果分析
        4.2.1 双重差分回归模型
        4.2.2 相关控制变量说明
        4.2.3 回归结果分析
    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第5章 户籍新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户籍新政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1 户籍新政缺乏对市场力量的重视
        5.1.2 户籍新政对城市承载能力提出挑战
        5.1.3 户籍新政造成城市宜居竞争力下降
    5.2 建议
        5.2.1 树立以人为本的户籍改革观念
        5.2.2 以人才落户为主的户籍新政应该尊重市场规律
        5.2.3 各地制定户籍新政时要发挥比较优势
        5.2.4 平等对待新进增量人口和本地存量人口
第6章 结论
    6.1 户籍新政是人口存量市场竞争
    6.2 户籍新政在短期内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10)进城务工人员应对子女入学政策的研究 ——济南L社区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一)关于户籍制度的研究
        (二)关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研究
        (三)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的研究
        (四)有关随迁子女教育获得的研究
        (五)评价与启示
    三、主要概念、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一)主要概念及其界定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选择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站稳脚跟”:了解规则,认知政策环境
    一、外来者对当地社会规则的了解与适应
        (一)落户选择从被动趋向主动
        (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淡化户籍二元分野
        (三)隐匿的户籍福利易被忽视
    二、外来者对当地教育政策的整体感知
        (一)感知政策,趋向成为社会维稳一分子
        (二)群体对比,门槛压力与缓和空间并存
第二章 “积分得高”:契合要求,争取入学机会
    一、入学政策的总体规定与具体措施
        (一)国家层面的入学规定
        (二)基于国家规定的地方性入学要求
    二、教育机会获得的博弈空间
        (一)多重运作下的竞争
        (二)多重竞争下的诉求表达
        (三)对竞争性入学政策的评价
第三章 “全凭自觉”:适应学习,展现后续发力
    一、L社区随迁子女的教育获得情况
    二、以依赖学校为主的教育措施
        (一)工作性质决定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度
        (二)流动经历增强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度
        (三)学校话语体系削弱家长的教育权威
    三、不同家庭的教育辅助措施
        (一)以辅导机构为主的补习途径
        (二)以家长辅导或监督为主的教育方式
        (三)以不同家庭氛围划分的教育风格
第四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一)研究概况总结
        (二)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一)对进城务工家庭的建议
        (二)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三、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一 地点、人员和学校
    附录二 图、表位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户籍改革开始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维城乡差距的测度、成因及经济效应分析[D]. 叶璐.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成都市户籍制度“双轨并行”改革的案例研究[D]. 陈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城市移民社会权保障研究[D]. 原新利. 东南大学, 2020
  • [4]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户籍管理改进研究[D]. 王正运.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5]地方政府户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以H市为例[D]. 刘晓蒙. 吉林大学, 2020(08)
  • [6]户籍制度改革与公司会计财务行为[D]. 马慧.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8]人口治理-中国户籍制度的“话语实践”[D]. 刘哲.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户籍新政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分新一线城市的DID模型分析[D]. 王文超.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10]进城务工人员应对子女入学政策的研究 ——济南L社区田野调查[D]. 张文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户籍改革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