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图书馆——21世纪的“藏书阁”(论文文献综述)
夏志宏,王念祖[1](2022)在《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数字科技的急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的存在价值产生了冲击。图书馆开始进行实体空间重塑、改造以吸引读者重新走入图书馆,重拾以往文化信息中心的社会地位与价值。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空间利用的案例,总结图书馆在面对数字科技冲击时做出的诸如开展自主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构建数字出版物制作与流通空间;融合数字化交互式体验技术,创建实景阅读空间;借力三网融合,打造休闲娱乐与学习共享空间等举措,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其使用效益:强化图书馆的传播职能,拓展信息服务渠道;深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全方位的幼儿启蒙教育;优化图书馆提供文化娱乐的职能,助推国家的创新发展。
龚蛟腾,易凌[2](2021)在《守正创新:“图书馆”机构话语的演变与趋向》文中认为从机构视角爬梳并构建"图书馆"本土化话语体系,是实现"中国的图书馆学"建设的重要途径。古代时期,昭显秘藏性质、突显图书对象、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是"图书馆"话语形态的具体表现。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全方位的竞合导致了图书馆、藏书楼等彼此纠葛的话语格局,最终"图书馆"术语成为机构话语的主流。现代时期,信息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社会多元力量等形成的合力,促进了图书馆话语的转变、创新与交融。图书馆要实现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杨丽丽[3](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曲玉霞[4](2021)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以汕头大学新医学楼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下,新技术、新理念的革新对高校教育造成巨大的冲击。知识的爆炸、教育理念的变化、学习模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等一系列的变化,对传统教育空间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领下,各高校需要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然而当代高校的学习空间无法满足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需求。本文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研究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平滑学习空间。首先,本文对我国高校学习空间的研究是从我国高校学习空间建设发展历程出发,梳理了本研究中高校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我国高校学习空间开放平滑化的发展趋势。其次,引入德勒兹哲学中的平滑空间思想来应对上述趋势,以构成新型学习空间——平滑学习空间。将构成平滑空间的“褶子”映射到平滑学习空间中,探索平滑学习空间所具有的五种特点:灵活多元化、连接拼合性、空间舒适性、开放嵌合性和动态生成性,并将这五种特点与空间属性中心、路径、边界、场所、领域对应,对传统学习空间与平滑学习空间进行上述五种属性的对比。同时点明平滑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的区别,前者为自下而上的空间生成形式,而后者为自上而下的空间生成形式。再次,选取汕头大学新医学楼为研究对象,采用语义分析法对学习者的使用感知进行定量分析,依据结果将其内部学习空间分为三类:平滑学习空间、条纹学习空间和有潜力成为平滑学习空间的区域。并进一步对该教学楼内平滑学习空间和有潜力成为平滑学习空间的区域进行平滑分析,归纳出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构成类型,最终总结出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整体化设计,功能高端复合模式;人性化设计,推广“泛式”学习方式;非正式设计,构建终生学习体系。最后,依据使用感知的调研结果,结合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对汕头大学新医学楼进行非平滑空间的平滑化设计。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平滑空间思想,对我国高校学习空间进行创新设计研究,以期对国内目前的学习空间研究提供积极的参考。
闫悦[5](2021)在《15-18世纪中朝弓角贸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朝鲜自古以射术为尚,朝鲜之长技,莫若弓矢,弓可谓是李氏朝鲜最擅长使用的兵器。朝鲜弓的形制与中国弓相似,是由弓干木、动物角、动物筋、胶等材料组合制成的复合弓。角是制弓的主要材料之一,弓角是否充足直接关系着李朝军用弓的储备数量,关系着李朝的军事防御力量。水牛角被李朝人认为是最适合造弓的动物角,水牛角弓具有不易折断、弹力大的优点。然而朝鲜半岛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宜水牛生存,水牛角产量少,供不应求,不足以供应军需,为了获取足量的军用弓角,自15世纪起,李朝与明清两朝展开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弓角贸易。明朝与李朝两国的弓角贸易以公私贸易形态并行。李朝世宗朝(1418-1450)至世祖朝(1455-1468),李朝在明朝辽东通过私贸易获得弓角,自李朝成宗朝(1469-1495)起,李朝向明朝官方奏请贸易弓角,得到了明朝的同意,获得了每年二百副的弓角贸易额。与此同时,明朝与李朝之间的私贸易持续进行。公、私贸易形态并行使得李朝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水牛角,基本满足李朝造弓的需求。清朝初期与李朝的弓角贸易以朝贡形态进行,清朝入关前后亟需水牛角以造弓矢,要求李朝每年向清朝进贡水牛角岁币。清顺治十一年(1654)水牛角岁币取消后,清朝与李朝的弓角贸易以私贸易形态进行。但由于清朝有严格的弓角贸易禁令,弓角私贸易数量不稳定。李朝分别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与清雍正三年(1725)向清朝奏请通过公贸易形态获取稳定的弓角供应,但遭到清朝的拒绝。除了清初的水牛角岁币外,李朝与清朝不存在官方层面的弓角公贸易。明清两朝为了保障国防安全,防止军事物资外流,禁止军需、军器、牛马的对外贸易行为,清朝更是明令禁止将弓角贸易出境。然而弓角是李朝军需必备物品,关系到军事能力,李朝不得不违反明清两朝的禁令,允许赴京使臣通过私贸易的方式从明清两朝贸易军用弓角。这是李朝考虑本国现实利益所做出的选择。
李媛俐[6](2021)在《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古籍是以纸为载体抄写或者印刷的古代书籍,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记载,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从秦汉时对简牍的杀青,到魏晋时期对纸张的染潢防虫处理,再到建造藏书阁,无处不体现古籍的重要性。我们在保护古籍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对古籍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充分挖掘古籍的价值,合理利用和开发好古籍资源是我们一直关注的课题。扬州大学古籍的馆藏资源共有100602册,从2009年开展古籍普查与整理工作以来,有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2部入选《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首批“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扬州大学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和利用古籍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及版本价值,实现文化的价值转化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课题。本文以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为解决现阶段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尽可能全面的了解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评估分析存在的古籍开发问题,如缺乏资金,设备不足;缺乏规划,保护不力;缺乏人才,专业不强;速度较慢,开发不够;数字化低,效率不高。以及,探讨现存的古籍利用问题,如管理观念落后,管理模式僵化;服务意识欠缺,服务模式单一;欠缺宣传,认知度较低;受众群体窄,利用率低;古籍利用的观念及方法,出现极端化。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对策。对于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可通过逐步解决资金、合理规划古籍开发、完善古籍开发人才队伍、揭示古籍馆藏及内容和深层次开发来解决;对于古籍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古籍服务形式、加强馆藏古籍宣传力度、提高古籍数据库的质量和古籍资源共享的对策。
颜俪娟[7](2021)在《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革新、新型设备的出现使得人们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广泛,迅速成长的信息资源需求压迫着传统图书馆的发展,人们注意力被分散,导致图书馆读者流失。但与此同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政策措施。区县图书馆上接省市级馆,下可将服务延伸至社区,是更贴近基层的文化服务单位,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临着复杂竞争环境的危机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下,区县图书馆如何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成为了新时代下需要解决的课题。因此区县图书馆应该引入营销宣传的概念来提高自身竞争力,树立品牌,扩大影响,整合自身优势,利用时代特色来应对危机承担起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职责,尽力将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到极致。本文以网络整合营销的4I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调研对象是重庆市区县图书馆,从区县图书馆的营销宣传实践出发,对重庆市区县图书馆的营销宣传现状进行调研,包括了主要的“两微”(微信、微博)营销宣传效果和读者问卷调研两个部分,通过总结分析调研数据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4I理论提出有利于区县图书馆工作开展的一些运营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区县图书馆今后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此外,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背景下,本文还简要分析了区县图书馆面对疫情的运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4I理论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服务运营措施,以应对特殊时期下的阅读需求。
朴禹勋,肖大平[8](2020)在《朝鲜後期骈文的两个流派》文中认为壶谷南龙翼是朝鲜时期重要的骈文批评家,其骈文思想主要反映在《壶谷漫笔(三)·俪评》一文中。壶谷自幼年时期即十分喜爱徐陵与庾信的文章,创作过不少骈文,同时编有骈文选本《俪选两体》,《俪评》即写在此书的编纂之後。在这篇文章中,壶谷将朝鲜时期的骈文分爲"徐庾体"与"馆阁体"两派,认爲徐庾体的特徵是"以格调高华爲宗,以音响清楚爲主",馆阁体的特徵是"以典重记实爲宗,以恳到写情爲主"。同时将疏庵任叔英视作徐庾体的代表作家,将泽堂李植视作馆阁体的代表作家。本文中选取任叔英的《统军亭记》《练光亭记》,与李植的《甲申讨逆後颁赦中外教书》《昭显世子谥册文》《王世子册封後颁赦中外教书》等文,分别作爲徐庾体与馆阁体的代表作品,对这些作品文体特徵进行了分析。认爲,壶谷提出的"徐庾体"与"馆阁体"的二分法是可以爲我们接受的。
陈纵[9](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支运亭[10](2020)在《关于《四库全书》申遗问题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四库全书》是17世纪中叶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是数千年传统文化及各学科经典古籍的全面整理。由皇帝亲自过问,其组织人员层次高,编纂人数多,时间长,内容宽泛,世界独有,是康乾盛世的象征。它与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几乎同时问世,但条目内容远超于它,是"世界丛书之最"、人类文化之瑰宝。
二、数字图书馆——21世纪的“藏书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图书馆——21世纪的“藏书阁”(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科技对图书馆产生的影响 |
1.1 改变了图书馆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 |
1.2 推动了文献典藏与利用方式的数字化发展 |
1.3 强化了图书馆的社交与休闲互动功能 |
2 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策略 |
2.1 开展自主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构建数字出版物制作与流通空间 |
2.2 融合数字化交互式体验技术,创建实景阅读空间 |
2.3 借力三网融合,打造休闲娱乐与学习共享空间 |
3 图书馆空间重塑改造后的效益 |
3.1 强化图书馆的传播职能,拓展信息服务渠道 |
3.2 深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开展全方位的幼儿启蒙教育 |
3.3 优化图书馆提供文化娱乐的职能,助推国家创新发展 |
4 结语 |
(2)守正创新:“图书馆”机构话语的演变与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 探寻古代图书馆发展的话语形态 |
1.1 昭显秘藏性质的机构话语 |
1.2 突显图书对象的机构话语 |
1.3 彰显多元特征的机构话语 |
2 透视近代图书馆主导的话语格局 |
2.1 晚清以前“图书馆”的名与实 |
2.2 戊戌变法前后盛行的“藏书楼” |
2.3 清末民初“图书馆”的确立 |
2.4 民国中期以来“圕”的发展 |
3 解析现代图书馆转型的话语取向 |
3.1 信息社会驱动话语转变 |
3.2 公共文化引领话语创新 |
3.3 多元力量促成话语交融 |
4 凝聚未来图书馆变革的话语力量 |
4.1 明确话语文本的嬗变趋向 |
4.2 把握话语权力的代际转移 |
4.3 推进话语体系的特色建构 |
5 结语 |
(3)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以汕头大学新医学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章 我国高校学习空间发展及设计现状 |
2.1 我国高校学习空间建设发展历程 |
2.2 我国高校学习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我国高校典型学习空间的分类 |
2.4 我国高校典型学习空间的缺陷及“互联网+”时代下的发展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习空间中平滑空间思想的引入 |
3.1 平滑空间思想引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2 褶子形成平滑空间 |
3.3 平滑空间思想在建筑中的转换 |
3.4 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特点 |
3.5 平滑学习空间与公共学习空间的区别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汕大SUMC平滑学习空间设计策略 |
4.1 汕大SUMC内的平滑空间思想概述 |
4.2 学习者对SUMC内学习空间的使用感知 |
4.3 SUMC内学习空间的分类 |
4.4 汕大SUMC平滑学习空间的构成 |
4.5 汕大SUMC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汕大SUMC非平滑学习空间的平滑化 |
5.1 SUMC内五层平台的现状 |
5.2 SUMC内五层平台平滑设计构思 |
5.3 SUMC五层平台的平滑特性改善 |
5.4 SUMC五层平台的平滑方案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汕头大学新医学楼内学习空间使用感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5)15-18世纪中朝弓角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目标 |
第一章 朝鲜弓与弓角 |
第一节 中国弓与朝鲜弓的历史 |
第二节 水牛角弓的特性及李朝的水牛角供应 |
小结 |
第二章 15 世纪中叶至16 世纪中叶李朝与明朝的弓角贸易 |
第一节 明朝与李朝前期对弓角贸易的禁令 |
第二节 李朝成宗朝与明朝围绕弓角贸易的交涉 |
第三节 李朝中宗朝至明宗朝对弓角私贸的放松 |
小结 |
第三章 17 世纪至18 世纪前期李朝与清朝的弓角贸易 |
第一节 清朝与李朝中后期对弓角贸易的禁令 |
第二节 17 世纪前期李朝的弓角岁贡 |
第三节 18 世纪初李朝与清朝围绕请买弓角的交涉 |
小结 |
第四章 李朝与明、清两朝的弓角私贸活动 |
第一节 李郁、庾思达私贸弓角事 |
第二节 文孝安私贸弓角事 |
第三节 严立、贵先私贸弓角事 |
小结 |
第五章 中朝弓角贸易的意义 |
第一节 15-18 世纪中朝弓角贸易量 |
第二节 弓角贸易对于李朝的意义 |
第三节 弓角贸易对于明清两朝的意义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问题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古籍与扬州大学所藏古籍及其价值 |
第一节 古籍的概念和开发、利用的原则 |
一、古籍的概念 |
二、古籍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资源及其价值 |
一、扬州大学古籍资源 |
二、扬州大学古籍的价值 |
第二章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及利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研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一、扬州大学古籍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
二、扬州大学古籍利用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
第一节 扬州大学古籍开发的对策 |
一、逐步解决资金问题 |
二、合理规划古籍开发 |
三、完善古籍开发人才队伍 |
四、充分揭示古籍馆藏及内容 |
五、进行深层次开发 |
第二节 扬州大学古籍利用的对策 |
一、转变观念培养专业人才 |
二、创新古籍服务形式 |
三、加强馆藏古籍宣传力度 |
四、提高古籍数据库的质量 |
五、古籍资源共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县图书馆运营中的营销宣传理论基础及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营销相关理论的发展 |
一、营销相关理论的变化 |
二、4I理论 |
第二节 区县图书馆运营条件的SWOT分析 |
一、区县馆的内部优势 |
二、区县图书馆的内部劣势 |
三、区县图书馆的外部机遇 |
四、区县图书馆的外部挑战 |
第三节 4I理论应用于区县图书馆的适用性分析 |
一、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
二、适应用户多元化的需要 |
三、改变大众认知的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营销推广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方法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研内容 |
一、微信营销情况分析 |
二、微博营销情况分析 |
三、读者问卷调查分析 |
第三节 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营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
一、运营发展不平衡 |
二、缺乏专业的营销推广宣传团队 |
三、资源推广范围小,公众认知和参与度低 |
四、缺乏对运营内容的系统规划 |
五、缺乏对读者需求和推广效果的快速反馈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4I理论的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 |
第一节 趣味性运营策略 |
一、把握热点趋势,提供趣味内容 |
二、拓宽宣传渠道,丰富传播形式 |
三、借助新兴技术,融入新鲜元素 |
第二节 个性化运营策略 |
一、利用大数据进行需求细分,做到精准运营 |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自身服务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服务 |
第三节 互动性运营策略 |
一、整合各种媒体互动,提高用户参与度 |
二、打造文化社交空间,实现读者圈层推广 |
三、鼓励读者反馈,完善服务增强用户体验 |
第四节 利益性的运营策略 |
一、构建内部营销宣传团队 |
二、外部力量合作参与,互相补足效益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疫情阶段区县图书馆的4I服务运营分析 |
第一节 高价值的读者需求服务运营策略 |
一、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 |
二、提供强有力的数字资源保障 |
第二节 互动答疑解惑的运营策略 |
一、开展心理疏导消除民众忧虑 |
二、多种互动形式解答读者疑惑 |
第三节 淡化疫情恐惧感的趣味性运营策略 |
一、组织各类线上活动,闭馆服务不打烊 |
二、文旅融合,让读者宅家云旅游 |
第四节 线上延续个性化服务的运营策略 |
一、停课不停学,联合开放专题资源 |
二、承担人文关怀责任,弘扬正能量 |
第五节 经验与思考 |
一、数字资源显优势,加强推广不可少 |
二、强化媒体宣传功能,打造网络服务优势 |
三、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应急对应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缘起 |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
1.2 研究的对象 |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
1.2.2 更新、改造设计 |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一、理论研究 |
二、策略建构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专着 |
中文专着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四、数字图书馆——21世纪的“藏书阁”(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科技冲击下的图书馆空间利用研究[J]. 夏志宏,王念祖.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2(01)
- [2]守正创新:“图书馆”机构话语的演变与趋向[J]. 龚蛟腾,易凌.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1(06)
- [3]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平滑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 ——以汕头大学新医学楼为例[D]. 曲玉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5]15-18世纪中朝弓角贸易研究[D]. 闫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扬州大学古籍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D]. 李媛俐. 扬州大学, 2021(09)
- [7]基于4I理论的重庆市区县图书馆运营策略研究[D]. 颜俪娟.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朝鲜後期骈文的两个流派[J]. 朴禹勋,肖大平. 骈文研究, 2020(00)
- [9]“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10]关于《四库全书》申遗问题探讨[J]. 支运亭. 四库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