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二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物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偏二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物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一、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吕福宁[1](2020)在《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具备设计多样性、环境污染小、制备成本低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传感器设计、有机发光二极管、防伪加密涂层、分子逻辑开关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本工作中,我们首次将适用于水性环保涂料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用于制备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研究发现,由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乳液制备的薄膜具有对金属基材优异的附着力和良好的阻隔性能。通过有机染料N-羟乙基-4-溴-1,8-萘二甲酰亚胺(HBN)与聚合单体共同预乳化的方法,实现了向疏水聚合物体系中成功引入微量(0.062 wt%)发光分子的同时,避免了对聚合物膜的阻隔性能和拉伸性能造成损害。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薄膜在室温环境条件下具有双重发射性质,分别为(1)紫外和可见蓝光区的荧光发射和(2)530~690 nm的室温磷光发射。共聚物中的聚偏氯乙烯链段对HBN的光致发光性质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工作中采用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具有非常低的结晶度,并且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不超过室温,远低于文献报道的常用于负载磷光分子的刚性疏水性聚合物(刚性体现为高Tg和高Tm)。基于此现象,推断出在室温环境条件下,室温磷光材料高效RTP发射的必要因素是聚合物基质限制磷光分子的运动,而不是聚合物基质的刚性。此观点对既有掺杂型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进行了补充。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对中极性至非极性溶剂具有一定的可逆选择性响应。这种对中极性至非极性溶剂的可逆性颜色响应可能会拓宽室温磷光共聚物薄膜在化学诱导逻辑门领域的应用。

易杰民[2](2020)在《高阻隔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氧气和水蒸气是加速食品腐败和金属制品锈蚀的重要因素,高阻隔包装能大幅延缓气体渗透过程。聚偏氯乙烯(PVDC)是一种高阻隔塑料包装材料,对水蒸气和氧气具有极好的综合阻隔性能,且阻隔性能不随外界湿度变化而变化。但由于PVDC的熔融温度与分解温度接近,且不同种类的PVDC树脂需要特定的热稳定剂,因此热加工难度很大。本文首先引入丙烯酸甲酯(MA)与偏氯乙烯(VDC)共聚,得到了可热加工的低熔融温度VDC-MA共聚树脂;然后将共聚树脂配合热稳定剂和其他加工助剂,成功制备出了高阻隔VDC-MA共聚树脂薄膜;最后通过热氧老化和热降解动力学研究了热稳定剂对VDC-MA共聚树脂结构、性能以及热降解机理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甲基纤维素(MC)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水分散液作为分散体系,以过氧化十二酰(LPO)作为引发剂,引入MA单体与VDC单体在65℃下进行8h悬浮共聚,通过水洗、醇洗、烘干得到了不同单体比例的VDC-MA共聚树脂颗粒。通过FTIR、1H-NMR和Py-GCMS证明了VDC-MA无规共聚树脂成功制备。探究不同单体比例对VDC-MA共聚树脂熔融温度、热稳定性、分子量和树脂颗粒表面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溶液成膜法制备的VDC-MA薄膜成膜性的影响。综合树脂的熔融温度、热稳定性和表面形貌,确定了VDC含量为89.87.mol%的VDC-MA共聚树脂适用于进一步热成型加工。其次将热稳定剂、增塑剂和增韧剂等与VDC-MA共聚树脂进行高速共混、开炼塑化和热压成型,制备了VDC-MA共聚树脂薄膜。通过热老化烘箱实验和刚果红试纸变色实验,证明有机锡类热稳定剂对所制备的VDC-MA共聚树脂无热稳定效果、钙锌类热稳定剂会引起严重的锌烧现象,而环氧大豆油(ESO)、硬脂酸钙(Ca St2)和硬脂酰苯甲酰甲烷(SBM)对树脂的热稳定性有明显提升,当三者用量份数为1.5:1.5:0.5时,热稳定效果最佳,175℃下薄膜耐黄变时间可达到50min以上。6~8份的增塑剂ATBC和4~6份的增韧剂ACR-175P可以明显改善共聚树脂薄膜的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所制备的VDC-MA共聚树脂薄膜的氧气透过量为6.6~6.9×10-6 cm3/m2·d·Pa,水蒸气透过量为0.079 g/m2·24h。最后以VDC-MA共聚树脂基体和添加了热稳定剂ESO、Ca St2的VDC-MA共聚树脂薄膜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氧老化和热降解动力学分析探究所制备的VDC-MA共聚树脂的热降解特性、机理以及热稳定剂对树脂热降解过程的影响。GPC和FTIR表明热氧老化将导致共聚树脂的分子链间交联并可能发生分子链断链,脱除HCl并产生大量不饱和C=C和O-H,DSC和DMA表明热氧老化会破坏树脂的结晶能力、降低树脂薄膜的储能模量并使Tg提升;热稳定剂ESO和Ca St2的加入,可以结合树脂中的不稳定氯基团和吸收分解产生的HCl,明显延缓热氧老化对共聚树脂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热降解动力学分析,发现ESO和Ca St2可以将VDC-MA共聚树脂的第一阶段降解活化能从158.3k J/mol提升至169.3k J/mol,Master-plot方法表明ESO和Ca St2可以使VDC-MA共聚树脂第一阶段的前期降解机理从D3机理转变为D2机理。

丁志成[3](2019)在《偏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偏二氯乙烯(PVDC)是众所周知的一种对氧、水蒸气和其他气体具有优异阻隔性能的材料。PVDC还具有高韧性、良好的热收缩性、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密封性能。目前,聚偏二氯乙烯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军事等领域。但由于其热稳定性较差,导致其难以加工,所以常常需要引入其它单体进行共聚,来改善其性能。不同的共聚单体会赋予PVDC不同的性能,本论文采用丙烯酸酯作为共聚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OP-1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亚硫酸氢钠(NaHSO3)为氧化还原引发剂,碳酸钠(Na2CO3)为pH缓冲剂,通过乳液聚合制备出了系列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和胶膜,并通过改变偏氯乙烯的含量、丙烯酸酯的组成、引入功能性单体对其进行改性,对所制备的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共聚乳液的粒径、表面张力减小,Zeta电位值增大,乳液的稳定性变好。通过对乳化剂配比的研究,得出SDS:OP-10=3:1,含量为3%时,乳液的各项性能较好。(2)向共聚体系中分别引入MA、MMA、BA、EHA、AN共聚单体,并对其乳液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可以得出VDC-MA的共聚乳液的粒径、表面张力较小,Zeta电位值较大,乳液的稳定性更好,不同共聚单体的引入都起到了降低聚合物熔点的作用,改善了共聚物的可加工性,对共聚胶膜的性能研究发现,VDC-MA共聚物的结晶度较高,胶膜更加致密,吸水率较低,接触角较大,耐水性能较好。不同单体的引入都起到了改善共聚物力学性能的作用,其中软单体BA的效果较好。(3)通过改变VDC与MA的配比发现随着VDC含量增加,乳液的粒径、表面张力变小,Zeta电位值变大,乳液更稳定,其中VDC90%、MA10%的乳液最稳定,VDC含量增加,共聚物的结晶度变高,胶膜更加致密,吸水率变低,接触角变大,耐水性能较好,但胶膜的质地变脆,力学性能变差,所以VDC含量不宜过高,VDC含量为90%、MA10%时,共聚物的各项性能较好。(4)向VDC-MA共聚体系中分别引入功能单体AA、AN、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O)发现随着AA含量的增加,乳液的表面张力减小,共聚物的熔点降低,胶膜的韧性增强,改善了乳液的成膜性能,适量的AA可以增强乳液的稳定性,改善共聚物的可加工性和力学性能。一定量的AN可以减小乳液的表面张力,降低共聚物的熔点,改善了其可加工性,胶膜的延展性得到增强,AN的加入对共聚物的成膜性能得到了改善,使PVDC的韧性变好,力学性能得到了提高。通过向VDC-MA、VDC-BA共聚体系中引入功能性单体VTEO,发现随着的有机硅引入降低了乳液的表面张力,胶膜的吸水率减小,疏水性能增强,胶膜变得更加致密,改善了共聚物的耐水性能,降低了共聚物的熔点,改善了其可加工性。(5)通过透氧测试得出随着VDC含量的增加,共聚物胶膜的氧气透过率减小,PVDC的阻隔性能增强,BA、AA、AN的引入使胶膜的氧气透过率有所升高,但也保持了其基本的阻隔性能,功能性单体VTEO的引入使胶膜的氧气透过率降低,共聚物的阻隔性能增强。将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能的PVDC乳液涂布于淀粉餐盒表面,使乳液在餐盒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平滑的、具有良好阻隔性能的膜,使其具有良好的防水、防油性能,也可使食物不易粘附于其表面,起到美观的作用,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特性,具有PVDC涂层的淀粉餐盒,使用更加方便,防渗漏性得到了改善。

赵飞[4](2017)在《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阻隔性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止氧气、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用作包装材料时,可以大大延长商品的货架寿命,因而在食品、药品、烟草、茶叶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聚偏氯乙烯(PVDC)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高阻隔性材料。然而,PVDC的熔融温度和分解温度非常接近,在加工的过程中极易分解,这一特点使得PVDC难以被加工,大大限制了PVDC的应用。本论文采用丙烯酸甲酯(MA)和偏氯乙烯(VDC)作为共聚单体,通过悬浮共聚法合成了VDC-MA共聚物,制备出了具有低熔点、表面疏松的VDC-MA共聚物树脂,并对所制备VDC-MA共聚物树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用L25(56) 的正交试验设计法,以VDC和MA为共聚单体,通过悬浮共聚合法制备出了VDC-MA共聚物树脂,并初步对共聚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氢谱(1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第二,在VDC-MA共聚物合成的L25(56) 正交试验基础上,分别改变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分散剂等聚合条件,进行VDC-MA悬浮聚合的单因素实验,以研究不同聚合反应条件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熔融温度、热分解温度、阻隔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具有单一低熔点(148℃的VDC-MA共聚物,其透氧率和透湿率分别可达0.080.12 cm3/m2·0.1MPa·24h和400600g/m2·24h。通过控制聚合条件和选择适当的复合分散剂,制备出了具有絮状疏松多孔结构的VDC-MA共聚树脂颗粒。采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共聚引入VDC-MA共聚物树脂以改善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将GMA改性的共聚物树脂与VDC-MA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第三,将所制备的VDC-MA共聚物树脂与加工助剂共混,研究了温度、气氛、润滑剂、热稳定剂对共聚物树脂加工性能的影响。将VDC-MA共聚物共混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成膜,结果表明在155℃和157℃的加工温度下VDC-MA的成膜性较好,并对所制得薄膜的透光率进行了测试。

印野[5](2016)在《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偏氯乙烯共聚树脂(PVDC树脂)是一类以偏氯乙烯(VDC)为主体的共聚物,一般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PVDC树脂因其对氧气、水蒸汽等的优良的阻隔性能,被大规模地应用于包装行业。本论文以偏氯乙烯(VDC)、丙烯酸酯(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共聚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VDC-MA-GMA)三元共聚树脂,系统地对悬浮聚合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共聚树脂的熔融与加工性能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为以下三大部分。(1)以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共聚单体,聚乙烯醇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复合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水为溶剂,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悬浮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VDC-MA-GMA三元共聚树脂。采用L25(56)正交试验对聚合配方进行初选优化,得出最佳配方及参数。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MNR)、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对聚合物进行表征。(2)基于VDC-MA-GMA三元共聚树脂合成的L25(56)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方,每次通过改变实验条件中的一个参数,进行VDC-MA-GMA悬浮共聚反应的单因素试验。研究主要工艺条件如:单体投料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共聚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还研究分散剂种类和配比、反应搅拌转速对树脂颗粒及形貌的影响。(3)对VDC-MA-GMA三元共聚树脂的熔融与加工性能进行了探讨。分别探究了树脂共聚组成和聚合温度对其结晶、熔融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表征了共聚前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变化情况。为该树脂的扩大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托。

杨彬,李晓巍[6](2013)在《我国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我国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研究进展,重点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了介绍。

郑世伟[7](2012)在《人造假发用PVDC树脂熔融纺丝成型研究》文中提出偏二氯乙烯(VDC)单体与氯乙烯(VC)、丙烯酸甲酯(MA)、丙烯腈(AN)等第二单体嵌段共聚而成的PVDC系树脂因分子中PVDC链段结构对称、分子间作用力强而具有致密的结晶结构及较高的结晶度,对水分子、氧分子等有较好的阻隔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等行业;因分子中氯元素含量高而具有较高的阻燃性,正开始用于化纤、涂料等领域;因VDC单元中两个氯原子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化学性质活泼,遇热易分解,熔融纺丝加工困难,对设备、原料、工艺参数要求严格,其生产技术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高度垄断。PVDC纤维具有目前市售的人造毛发用合成纤维都不具备的高阻燃性能,使之用于人造毛发领域有天然优势和广阔前景。目前,制约其应用的最主要因素为纺丝加工困难。而纺丝工艺主要受原料物性、生产设备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PVDC熔融纺丝的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设计对比试验、量化实验现象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逐步调整工艺参数,采用三步走的实验步骤依次考察工艺、设备、原料对纺丝及制品性能的影响。第一步为原有试验线上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第二步为考察不同牵伸设备对制品性能的影响,第三步为考察原料不同配方对制品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增大喷丝孔孔径有利于改善挤出性能;剂量喂料时相应增加螺杆转速及提高模头内壁表面光洁度均可改善PVDC挤出性能。对于大孔、多孔喷丝板、饱和喂料、低主螺杆转速的情况,螺杆前段温度设置宜稍低,由前到后各区温度曲线宜采用递增指函数的反函数形式;反之,宜稍高。螺杆压缩段温度设置过高不利于改善挤出性能。饥饿喂料时,随着喂料速率的递增,压力几乎线性递减,达到饱和点时几乎不变;相应的挤出量几乎线性递增,达到饱和点后几乎不变。主螺杆转速在饥饿喂料时对挤出量影响甚微,且不同转速时所对应的挤出量随时间变化也不大。一旦喂料螺杆电压达到饱和临界点,随主螺杆转速的增加,压力波动及挤出量将出现相反的情况。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量并对比各辊筒样品的结晶度大小,发现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牵伸后滚筒上纱样的熔融焓值大小差不多,说明结晶度相差无几,第一道牵伸机上纱已经达到或接近最大结晶度。可据此设置牵伸速度曲线(b曲线),结果表明采用此曲线(第一道牵伸)效果较好。采用L温度组合(螺杆从加料段至均化段温度递增,均化段、法兰、模头温度基本相同)、饱和喂料、大孔多孔喷丝板、无温控牵伸五辊机、c牵伸速度曲线(第一、二道牵伸)、水浴控温、干热烘箱热处理制得的成品丝细度达标、热收缩率较大、拉伸强力较大(模量高),且触感欠佳。热辊牵伸时在第一道牵伸时高速高倍拉伸,第二道牵伸的速度差保持在1015m/min,三道及四道牵伸速度差均保持在1m/min,三道牵伸速度差保持在5m/min左右,各热辊温度基本相同且温度适中时有利于得到细度达标、手感柔软的制品丝。采用此工艺条件制得的丝直径约0.07mm,热收缩率约12%,杨氏模量约1.21GPa。

吴启强[8](2011)在《偏氯乙烯共聚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及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多孔炭材料是具有丰富孔隙结构、比表面积大、物理和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可循环利用的炭素材料,在环境保护、工业催化、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传统多孔炭以含微孔为主,中孔很少,制约了其在含大分子物质废水的处理、以分子尺寸大的有机物为电解质的超级电容器等方面的应用。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制备中孔-微孔复合、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炭材料的新方法,即以直接炭化就可形成微孔的偏氯乙烯聚合物为炭前驱体,同时利用无机纳米粒子的模板作用形成中孔。首先以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物为炭前驱体,以初级粒子粒径为20~50nm的纳米水滑石为模板剂,通过原位悬浮聚合制备VDC-MA共聚物/纳米水滑石复合材料,再通过高温炭化和模板消除制备多孔炭材料。采用电镜、红外光谱、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N2吸脱附等方法对复合材料及多孔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纳米水滑石的引入使VDC-MA复合树脂的颗粒形态变得不规整;当水滑石含量小于15.84wt%时,水滑石基本以初级粒子形式分散在VDC共聚物基体中;VDC-MA共聚物与纳米水滑石复合后,热稳定性提高,但热降解历程并不改变。进一步考察炭化温度和水滑石含量对多孔炭表面形貌及孔隙结构的影响,发现炭化温度为800℃时,炭化物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和中孔率均较大;采用水滑石含量为8.43wt%的复合树脂制得的多孔炭的比表面积约为1000m2/g,平均孔径为2nm左右,孔径分布均匀,中孔率达26.5%。再以粒径为10M5nm的纳米SiO2粒子水分散液为原料,采用原位乳液聚合制备VDC-MA共聚物/纳米SiO2复合粒子,再通过复合粒子的炭化和模板消除制备多孔炭。考察了纳米SiO2含量对复合粒子形态,及炭化物孔隙结构、微晶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发现VDC-MA共聚物/纳米SiO2复合粒子基本呈“石榴”状形态;消除SiO2模板后的炭化物的等温吸脱附曲线为Ⅳ型,具有明显的H1型迟滞回线,呈现中孔材料的典型特征;800℃下炭化VDC共聚物/纳米SiO2复合粒子可制备炭化完全、结构稳定、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大、中孔率高且中孔孔径分布窄的多孔炭;随着复合粒子中SiO2含量的增大,多孔炭的平均孔径、中孔孔体积及中孔率增加,由SiO2含量为11.86wt%、22.68wt%和35.29wt%的复合粒子制备的多孔炭的比表面积高达1000~1500 m2/g,平均孔径分别为3.1nm、3.7 nm、5.3 nm,中孔率分别达到49.5%、63.6%、82.2%。通过电镜观察发现制得的中孔炭孔隙结构发达,存在大量中孔且孔径分布均匀,说明SiO2起到了明显的模板致孔作用。以上研究表明,采用以VDC-MA共聚物为碳源的无机模板法制备多孔炭,不仅可以利用共聚物热降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扩散和溢出形成微孔,而且可利用无机模板剂形成中孔,是制备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高、中孔-微孔复合的新型多孔炭的有效途径。

谢建武,包永忠,张静天,黄志明[9](2010)在《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的颗粒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悬浮聚合制备偏氯乙烯(VDC)均聚树脂和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VDC-AN)树脂,考察了AN含量对VDC-AN树脂颗粒形态和结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N含量的增加,VDC-AN树脂颗粒形态逐渐由疏松结构向致密结构变化。当AN的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8.8%时,共聚树脂具有疏松的颗粒结构,颗粒内部有0.1~2.0 μm的初级粒子间孔隙;当共聚物中AN的质量分数大于或等于12.3%时,颗粒内部初级粒子黏并严重,初级粒子间孔隙基本消失,且共聚树脂基本不结晶。AN单体的引入,使VDC聚合物结晶性下降,单体对聚合物的溶胀性增加,是VDC树脂颗粒由疏松向致密结构转变的主要原因。

刘兰丰[10](2010)在《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及共聚物溶解性》文中提出丙烯腈(AN)与氯乙烯(VC)共聚纤维,工业上称为腈氯纶,纤维经干法或湿法纺丝制得,兼有聚丙烯腈纤维和聚氯乙烯纤维的优点,可用于防火装饰材料等。国外VC-AN共聚物的生产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并已工业上成熟应用,而我国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在现阶段,工业上的难点是共聚物的溶解纺丝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VC-AN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丙酮中的溶解性,力求找到溶解性能好的VC-AN共聚物合成工艺。研究了VC-AN共聚物共聚组成的测定方法,对比实验发现采用氧瓶燃烧法可以准确地测定聚合物中的c1含量,进而计算共聚组成;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通过抽提的方法测定。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得到了VC-AN共聚物,采用YBR法计算了VC/AN悬浮共聚时的单体竞聚率,结果为rvc=0.041、rAN=3.65。在VC/AN悬浮共聚过程中,加料方式直接影响到VC-AN共聚物的共聚组成。将AN连续加入到反应釜中可以提高共聚物中VC单元含量,且AN的加入速度越慢,聚合物中VC含量越高;通过改变加料方式提高共聚过程中VC转化率的同时,可以使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降;升高聚合温度,或减慢AN的加入速度,均可以使VC-AN共聚物在丙酮中的溶解性得到提高。研究了VC/AN乳液共聚及共聚物的溶解性。采用间歇聚合的方法进行VC/AN乳液共聚,分别考察了单体投料比、引发剂、聚合温度对共聚组成及共聚物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聚合中单体活性AN远大于VC,AN的聚合速度很快,转化率在反应4h时已经达到最大转化率,在随后的反应中以VC的均聚为主。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中AN单体的比例下降,共聚物可溶于丙酮的比例提高。随着共聚体系中AN比例的提高,VC聚合速率加快,而AN始终保持较高的聚合速率,变化不大。VC-AN共聚组成与初始单体投料组成相对应,随着体系内AN比例提高,共聚物中AN单元含量也相应增加。共聚物的溶解性受初始投料影响显着,VC:AN的比例由9:1变为8:2的过程中,共聚物在丙酮中从全部溶解急剧下降到20%溶解。乳液聚合过程中,只采用KPS做引发剂时,引发效率低,加入少量SBS可使聚合速率明显加快。但随着SBS用量的继续增加,VC在2h内的转化率即其聚合速率基本不变,因此应保持引发体系氧化剂还原剂的比例适当。随着SBS初始加入量的增加,共聚组成中VC单元含量略有增加,而共聚产物在保持特定单体投料比的条件下,除不加SBS的情况外,均可全部溶解于丙酮中。提高聚合温度可以使AN、VC单体及总聚合速率升高,但由于AN聚合速率很快,过高的温度不利于体系内单体比例的相对稳定以及对共聚合的控制。共聚物中Cl含量暨共聚组成中VC的含量随聚合温度的提高而增加。而共聚物的溶解性受温度影响较小,在保持单体投料比的条件下,不同温度聚合得到的共聚物均可完全溶解于丙酮中。工业中VC/AN共聚乳液的破乳与洗涤关系着最终纤维产品的质量,因此研究了不同金属盐溶液对共聚乳液的破乳效果,最终选用A12(SO4)3做破乳剂,并通过测定洗涤液电导率的方法研究了聚合物的洗涤过程。

二、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和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金属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发光原理
    1.2 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非掺杂型室温磷光材料
        1.2.2 掺杂型室温磷光材料
    1.3 聚偏氯乙烯的研究进展
        1.3.1 聚偏氯乙烯的制备方法
        1.3.2 聚偏氯乙烯的性质性能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2.3.2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
        2.3.3 性质表征和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2.4.2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性质
        2.4.3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有机染料HBN的制备
        3.3.2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方法
        3.3.3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
        3.3.4 性质表征和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有机染料HBN的性质
        3.4.2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制备方法的优化
        3.4.3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膜的性质
        3.4.4 掺杂HBN的偏氯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膜的溶剂响应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2)高阻隔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VDC树脂简介
        1.2.1 PVDC树脂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1.2.2 PVDC树脂的性能
        1.2.3 PVDC树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3 PVDC共聚树脂的种类
        1.3.1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树脂
        1.3.2 偏氯乙烯-苯乙烯共聚树脂
        1.3.3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
        1.3.4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
    1.4 PVDC树脂的加工成膜方法
        1.4.1 PVDC薄膜吹塑工艺
        1.4.2 PVDC层合复合膜工艺
        1.4.3 PVDC多层共挤出流延膜
    1.5 PVDC的热降解及其机理
        1.5.1 PVDC在无氧气条件下的热降解
        1.5.2 PVDC的热氧降解
    1.6 PVDC树脂加工助剂
        1.6.1 热稳定剂
        1.6.2 增塑剂
        1.6.3 其他加工助剂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VDC-MA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TIR分析
        2.3.2 ~1H-NMR分析
        2.3.3 Py-GCMS分析
        2.3.4 XRD分析
        2.3.5 DSC分析
        2.3.6 TGA分析
        2.3.7 GPC分析
        2.3.8 SEM分析
        2.3.9 共聚树脂溶液成膜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VDC-MA共聚树脂薄膜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热稳定剂的影响
        3.3.2 增塑剂的影响
        3.3.3 增韧剂的影响
        3.3.4 阻隔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薄膜的热氧老化和热分解动力学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与原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VDC-MA共聚树脂及薄膜的模拟老化
        4.2.4 热降解动力学理论与分析
        4.2.5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PC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DSC分析
        4.3.4 DMA分析
        4.3.5 热分解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偏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VDC共聚树脂的发展历程
    1.3 PVDC的性能特点
        1.3.1 PVDC的热稳定性
        1.3.2 PVDC的结晶性能
        1.3.3 PVDC的阻隔性能
    1.4 PVDC的共聚物种类
        1.4.1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
        1.4.2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1.4.3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
    1.5 PVDC的应用领域
        1.5.1 包装材料
        1.5.2 涂料
        1.5.3 其它应用
    1.6 PVDC的合成方法
        1.6.1 乳液聚合
        1.6.2 悬浮聚合
        1.6.3 本体聚合
        1.6.4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1.7 论文的立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装置
    2.4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方法
    2.5 胶膜的制备
    2.6 测试与表征
        2.6.1 乳液固含量测定
        2.6.2 乳液粒径测试
        2.6.3 乳液zeta电位测试
        2.6.4 乳液表面张力测试
        2.6.5 胶膜吸水率测定
        2.6.6 接触角测试
        2.6.7 红外光谱测试
        2.6.8 DSC测试
        2.6.9 XRD测试
        2.6.10 胶膜力学性能测试
        2.6.11 阻隔性能测试
第3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VDC-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3.1.1 乳化剂含量对VDC-MA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3.1.2 乳化剂配比对VDC-MA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3.2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2.1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3.2.2 共聚单体对胶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3.2.3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
        3.2.4 共聚单体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
        3.2.5 共聚单体的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热熔融行为
        3.2.6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3.2.7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2.8 共聚单体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阻隔性能的影响
    3.3 单体含量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3.1 单体含量对VDC-MA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3.3.2 单体含量对胶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3.3.3 单体含量对VDC-MA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
        3.3.4 不同单体含量的VDC-MA共聚物的热熔融行为
        3.3.5 单体含量对VDC-MA共聚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3.3.6 单体含量对VDC-MA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3.3.7 单体含量对VDC-MA共聚物阻隔性能的影响
    3.4 功能性单体改性对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性能的影响
        3.4.1 功能性单体对共聚乳液性能的影响
        3.4.2 功能性单体对胶膜表面性能的影响
        3.4.3 含功能性单体共聚物的吸水率
        3.4.4 功能性单体共聚物的热熔融行为
        3.4.5 功能性单体共聚物的结晶性能
        3.4.6 功能性单体共聚物共聚物的力学性能
        3.4.7 功能性单体对共聚物阻隔性能的影响
    3.5 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应用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隔材料简介
        1.2.1 铝箔
        1.2.2 聚烯烃类
        1.2.3 聚酯类
        1.2.4 聚酰胺类
        1.2.5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1.2.6 聚偏二氯乙烯类
    1.3 偏氯乙烯共聚物种类
        1.3.1 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物
        1.3.2 偏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1.3.3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1.4 聚偏氯乙烯的性能
        1.4.1 玻璃化转变温度
        1.4.2 结晶熔融
        1.4.3 热分解特性
        1.4.4 阻隔性能
    1.5 聚偏氯乙烯的合成方法
        1.5.1 本体聚合
        1.5.2 溶液聚合
        1.5.3 乳液聚合
        1.5.4 悬浮聚合
    1.6 聚偏氯乙烯的加工工艺
        1.6.1 层合复合膜工艺
        1.6.2 乳胶涂布膜
        1.6.3 无溶剂复合工艺
        1.6.4 共挤-吹塑膜技术
        1.6.5 共挤出流延膜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合成的正交试验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2.3.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合条件对VDC-MA共聚物分子量及其树脂性能和形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3.3.2 聚合温度的影响
        3.3.3 单体配比的影响
        3.3.4 EDTA二钠盐对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3.3.5 水溶性盐的影响
        3.3.6 压力的影响
        3.3.7 水油比的影响
        3.3.8 分散剂的影响
        3.3.9 GMA共聚改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树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加工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与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润滑剂的影响
        4.3.2 气氛对共聚物热分解时间的影响
        4.3.3 温度对共聚物分解时间的影响
        4.3.4 热稳定剂的影响
        4.3.5 温度对共聚物成膜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PVDC共聚树脂的发展状况
        1.2.1 国外发展状况
        1.2.2 国内发展状况
    1.3 PVDC的应用领域
        1.3.1 包装材料
        1.3.2 乳胶漆
        1.3.3 纤维
        1.3.4 其它应用
    1.4 PVDC的结构
        1.4.1 PVDC均聚物的结构
        1.4.2 PVDC共聚物的结构
        1.4.3 PVDC分子量及其分布
        1.4.4 PVDC树脂的颗粒特性
    1.5 PVDC的性能
        1.5.1 PVDC结晶性能
        1.5.2 PVDC热稳定性
        1.5.3 PVDC高阻隔性
    1.6 PVDC树脂的合成工艺
        1.6.1 本体聚合
        1.6.2 光引发聚合
        1.6.3 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1.6.4 乳液聚合
        1.6.5 悬浮聚合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8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9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VDC-MA-GMA三元共聚物的合成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聚合装置及测试仪器
        2.2.3 合成与制备
    2.3 实验数据处理及表征测试
        2.3.1 转化率的测定
        2.3.2 红外光谱测试
        2.3.3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VDC-MA-GMA三元共聚树脂合成的正交试验
        2.4.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3 核磁氢谱(1H NMR)分析
        2.4.4 DSC熔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DC-MA-GMA三元共聚合工艺的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合成与制备
    3.2 实验数据处理及表征
        3.2.1 转化率的测定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3.2.3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子量的测定
        3.2.4 粒径尺寸和表观密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转化率
        3.3.1.1 单体投料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3.3.1.2 聚合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3.1.3 聚合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3.2 分子量及其分子量分布
        3.3.2.1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3.3.2.2 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3.3.2.3 EDTA对聚合物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3.3.3 树脂的颗粒特性
        3.3.3.1 搅拌转速对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
        3.3.3.2 聚合温度对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
        3.3.3.3 分散剂对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
        3.3.3.3.1 HPMC粘度的影响
        3.3.3.3.2 HPMC用量的影响
        3.3.3.3.3 复合分散剂的影响
        3.3.4 油水比对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DC-MA-GMA三元共聚物熔融与加工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原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样品的制备
    4.2 表征
        4.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2.2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
        4.2.3 热失重性能(TG)测试
        4.2.4 熔融指数(MI)的测定
        4.2.5 流变性能测试
        4.2.6 动态机械性能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聚组成与树脂结晶度的关系
        4.3.2 共聚组成与熔融性能的关系
        4.3.3 聚合温度与熔融性能的关系
        4.3.4 聚合组成与树脂加工性能的关系
        4.3.4.1 熔融指数
        4.3.4.2 最大扭矩和平衡扭矩
        4.3.4.3 树脂热稳定性
        4.3.5 聚合温度与树脂加工性能的关系
        4.3.5.1 熔融指数
        4.3.5.2 最大扭矩和平衡扭矩
        4.3.6 VDC-MA-GMA三元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我国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VC-丙烯酸酯二元共聚树脂
    1.1 VC-BA共聚树脂
    1.2 VC-g-ACR共聚树脂
    1.3 VC-MA共聚树脂
    1.4 其他
2 VC-丙烯酸酯三元共聚树脂
3 结语

(7)人造假发用PVDC树脂熔融纺丝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VDC 国内外现状
        1.1.1 国外 PVDC 发展状况
        1.1.2 国内 PVDC 的发展状况
    1.2 PVDC 的应用领域
        1.2.1 包装材料
        1.2.2 纤维
        1.2.3 工业应用
        1.2.4 清漆
        1.2.5 其他方面
    1.3 PVDC 树脂的合成工艺
        1.3.1 乳液聚合
        1.3.2 悬浮聚合
    1.4 PVDC 树脂的加工进展
        1.4.1 PVDC 树脂的加工方式
        1.4.2 我国 PVDC 树脂的加工进展
    1.5 PVDC 树脂用于人造假发的优势
    1.6 项目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PVDC 物性研究
    2.1 PVDC 的结构
        2.1.1 PVDC 分子链结构
        2.1.2 PVDC 分子链序列结构
        2.1.3 PVDC 分子量及其分布
        2.1.4 PVDC 结晶结构
        2.1.5 PVDC 颗粒形态
    2.2 PVDC 性能
        2.2.1 PVDC 结晶性能
        2.2.2 PVDC 熔融性能
        2.2.3 PVDC 热稳定性
第三章 PVDC 熔融纺丝工艺解析
    3.1 影响 PVDC 熔融纺丝性能的主要物性因素及改进方法
        3.1.1 影响 PVDC 熔融纺丝性能的主要物性因素
    3.2 改进方法
        3.2.1 化学改性
        3.2.2 物理改性
    3.3 挤出设备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3.1 螺杆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3.2 模头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4 工艺参数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4.1 喂料方式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4.2 温度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4.3 螺杆转速对挤出工艺的影响
    3.5 牵伸设备及工艺参数对牵伸工艺的影响
第四章 PVDC 熔融纺丝工艺试验
    前言
    4.1 试验
        4.1.1 试验技术路线
    4.2 试验原料及设备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设备
    4.3 产品性能测试及相关仪器说明
        4.3.1 热收缩性能
        4.3.2 直径测试
        4.3.3 强度测试
        4.3.4 挤出量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原试验线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
        4.4.2 不同牵伸设备对牵伸及制品性能的影响
        4.4.3 不同原料配方对纺丝及制品性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8)偏氯乙烯共聚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及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1.1 多孔炭材料的分类
        2.1.2 多孔炭碳源的分类
        2.1.3 多孔炭的分类
    2.2 多孔炭中形成中孔的方法
        2.2.1 催化活化法
        2.2.2 共混聚合物炭化法
        2.2.3 有机凝胶炭化法
        2.2.4 模板法
        2.2.4.1 无机模板剂法
        2.2.4.2 有机模板剂法
        2.2.4.3 中孔分子筛模板剂法
    2.3 偏氯乙烯共聚物基多孔炭的制备
    2.4 偏氯乙烯聚合物的合成
        2.4.1 悬浮聚合
        2.4.1.1 聚合工艺
        2.4.1.2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2.4.1.3 颗粒结构
        2.4.2 乳液聚合
        2.4.2.1 聚合工艺
        2.4.2.2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
        2.4.2.3 胶乳稳定性和乳胶粒径及其分布
        2.4.3 原位聚合制备聚合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2.4.3.1 原位聚合制备聚合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
        2.4.3.2 原位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SiO_2纳米复合材料
    2.5 课题的提出
3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水滑石复合树脂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3.2.2 VDC-MA共聚物/纳米水滑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水滑石的结构
        3.3.2 VDC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颗粒特性及复合材料形态
        3.3.2.1 树脂粒径
        3.3.2.2 树脂和复合材料形貌
        3.3.3 水滑石和VDC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的组成结构
        3.3.4 VDC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3.3.5 VDC共聚树脂和共聚物/水滑石复合树脂的热稳定性
    3.4 小结
4 偏氯乙烯共聚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4.2.2 VDC共聚物/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基多孔炭的制备
        4.2.3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孔炭的表面形貌
        4.3.2 多孔炭的微晶结构
        4.3.3 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分析
        4.3.3.1 炭化温度对多孔炭结构的影响
        4.3.3.2 水滑石含量对多孔炭结构的影响
    4.4 小结
5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5.2.2 原位半连续乳液聚合制备复合粒子
        5.2.3 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纳米SiO_2水分散液的表征
        5.3.2 聚合工艺的选择
        5.3.3 VDC共聚物粒子及复合粒子形貌
        5.3.4 红外光谱分析
        5.3.5 VDC共聚物的平均分子量及其分布
    5.4 小结
6 偏氯乙烯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主要原料、规格及来源
        6.2.2 VDC共聚物/纳米SiO_2复合粒子制备中孔炭
        6.2.3 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分析
        6.3.2 多孔炭的形貌分析
        6.3.3 多孔炭的微晶结构分析
        6.3.4 中孔形成机理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奖励与荣誉情况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情况

(10)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及共聚物溶解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腈氯纶的性质
        2.1.1 阻燃性
        2.1.2 耐化学药剂性
        2.1.3 耐热性
        2.1.4 热成型及染色性
    2.2 VC/AN共聚类型
        2.2.1 溶液聚合
        2.2.2 悬浮聚合
        2.2.3 乳液聚合
    2.3 VC-AN共聚物的制备
        2.3.1 VC/AN共聚速率及共聚组成
        2.3.2 VC/AN共聚引发、乳化体系的研究
        2.3.3 VC/AN三元共聚
        2.3.4 VC-AN共聚物的溶解及纺丝
        2.3.5 VC-AN共聚物的应用及复合材料
        2.3.6 VC-AN共聚物的工业生产
    2.4 竞聚率相差较大单体共聚组成均一性的控制方法
    2.5 课题的提出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 实验装置
    3.3 实验方法
        3.3.1 VC/AN悬浮共聚
        3.3.2 VC/AN乳液共聚
        3.3.3 VC-AN共聚组成(Cl含量)测定
        3.3.4 共聚乳液粒径的测定
        3.3.5 共聚乳液的破乳与洗涤
        3.3.6 共聚物溶解性测定
        3.3.7 DSC、TGA、NMR测试
4 VC/AN悬浮共聚及组成控制
    4.1 VC-AN悬浮共聚竞聚率的测定
    4.2 VC/AN悬浮共聚物的组成及溶解性
        4.2.1 VC/AN悬浮共聚组成
        4.2.2 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4.2.3 共聚物溶解性
    4.3 小结
5 VC/AN乳液共聚及聚合物的溶解性
    5.1 共聚物的制备
        5.1.1 聚合过程中转化率和共聚组成的变化
        5.1.2 初始单体投料比对转化率和共聚组成的影响
        5.1.3 引发剂对转化率和共聚组成的影响
        5.1.4 聚合温度对转化率和共聚组成的影响
    5.2 共聚乳液的破乳与洗涤
        5.2.1 共聚乳液的粒径及分布
        5.2.2 破乳剂的选择
        5.2.3 共聚产物的洗涤
    5.3 VC-AN共聚物的结构与表征
        5.3.1 共聚物的NMR谱图
        5.3.2 共聚物的DSC、TGA谱图
    5.4 共聚物的溶解性
        5.4.1 聚合过程中共聚物溶解性的变化
        5.4.2 初始单体投料比对共聚物溶解性的影响
        5.4.3 引发剂对共聚物溶解性的影响
        5.4.4 聚合温度对共聚物溶解性的影响
    5.5 小结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偏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树脂的合成和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偏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D]. 吕福宁. 天津大学, 2020
  • [2]高阻隔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树脂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易杰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偏氯乙烯-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性能研究[D]. 丁志成.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2)
  • [4]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D]. 赵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5]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印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6]我国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树脂研究进展[J]. 杨彬,李晓巍. 聚氯乙烯, 2013(04)
  • [7]人造假发用PVDC树脂熔融纺丝成型研究[D]. 郑世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3)
  • [8]偏氯乙烯共聚物/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及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D]. 吴启强. 浙江大学, 2011(04)
  • [9]偏氯乙烯-丙烯腈悬浮共聚树脂的颗粒特性[J]. 谢建武,包永忠,张静天,黄志明.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0(04)
  • [10]氯乙烯/丙烯腈共聚合及共聚物溶解性[D]. 刘兰丰. 浙江大学, 2010(05)

标签:;  ;  ;  ;  

偏二氯乙烯-氯乙烯悬浮共聚物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