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0年的顶级生物技术和药物

未来10年的顶级生物技术和药物

一、未来10年的热门生物技术及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罗紫薇[1](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后实现了果蔬产品从初级原料到高档商品的转变。作为连接生产和销售的中间环节,采后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到果蔬的质量安全,是实现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确保我国从“园艺大国”顺利迈进“园艺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加强弥补的产业短板。结合当前我国果蔬采后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迫切的技术需求调研,全面梳理果蔬采后领域近40年基础科学研究的进展,旨在为我国果蔬产业面向新时代的科研布局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论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文献,使用战略咨询智能支持系统1.0版对年度的文献发表数量、各国发文情况以及发表论文的期刊进行定量分析;使用Cite Space 5.7.R2软件进行学科领域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特征词共现分析,全面梳理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科技论文的发展态势。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设立园艺采后生产岗位的七种水果产业(柑橘、梨、荔枝龙眼、苹果、葡萄、桃和香蕉)、三类蔬菜产业(大宗蔬菜、马铃薯和食用菌)和两类粮食产业(木薯和甘薯)对采后生产中的产业问题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结果】(1)水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水果采后领域文献共18,472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5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巴西、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其他四国近5年发文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发文量呈持续增加趋势,到2020年,发文量为第二名美国的近3.2倍。近5年来,水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Scientia Horticulturae,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和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这5份期刊上,发文量占据了近5年总发文量的23%。当前水果采后基础研究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以农学、园艺学、植物科学和食品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为知识基础,逐渐引入如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高分子科学等其他领域学科知识,水果采后正在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相融合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领域。早在1981-2000年间,水果采后领域的研究框架已形成。基础研究涉及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果实采后生理失调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果实采后病害的机理研究及其防控和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无损检测,果实抗性诱导,以拮抗菌和植物激素为代表的生物防控,可食性涂膜,以及通过环境条件调控维持果实采后品质的物理处理方法。(2)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结果。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1981-2020年40年间收录蔬菜采后领域文献共3,877篇,年发文量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近5年发文量排名前6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和印度,除中国的发文量在近5年有较大变化外,从不足40篇到超过100篇,其余五个国家近5年的科技论文数量增幅不大,美国年发文量维持在40篇左右,其余四个国家发文量在20篇左右波动。近10年,蔬菜采后领域文章主要发表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和Scientia Horticulturae这5份期刊上,其中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的发文量占比达到近10%,远高于其他期刊。同水果采后领域类似,蔬菜采后领域的基础研究也呈现出跨学科整合的趋势,基础研究围绕着蔬菜采后生理、品质提升和货架期延长的采后处理方法的探索在展开。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为抗氧化物质、食源性病原菌、精油、可食性涂膜和短波紫外线。(3)水果和蔬菜采后文献计量分析共性结果。近年来水果和蔬菜采后领域的研究热点从传统的采后生理学转向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侧重对果蔬采后品质变化的机理解析。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和企业运营成本问题的关注,则促使采后基础研究朝着绿色化、机械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深入。(4)我国主要水果和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产业的问题和需求都极为相似,包括产品保鲜和冷藏冷链技术不成熟、冷链运输运力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土地和资金不足、贮藏智能化管理系统与装备依赖进口、精深加工水平较低以及环保治理压力大。【结论】(1)对比文献计量和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我国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第一,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需要时间;第二,学科交叉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发展,除了不同专业间的合作外,研究人员本身也需要熟练掌握多学科知识;第三,研究范式有待变革,基础研究应从单一环节研究视角发展为全产业链研究视角,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定量预测和人工智能;第四,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研究缺乏系统性,导致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间的研究成果彼此存在冗余、衔接性差的情况,致使基础研究成果的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难以实现。(2)未来果蔬采后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前沿生命科学技术与传统技术相融合,全面系统解析果蔬采后生命活动规律及调控机制;第二,工程技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和占比进一步提高,实现果蔬采后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管理;第三,系统研究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和作物品种的采后处理方式,基础研究逐渐成体系并与产业需求配套;第四,大力研发绿色高效的冷链储运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实现全程冷链并形成采后处理标准规范。

廖鹏[2](2020)在《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开发与实测》文中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作为21世纪技能和素养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其自身批判性思维水平影响着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其对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生活化的场景。因此开发针对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调查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水平,可以为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在职教师的培训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的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并进行实际调查。本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综合分析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要求,总结出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框架;在该测评框架内,参考国际上影响广泛的《加尼福尼亚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从“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受社会广泛关注的诸多社会议题中筛选出与生物学紧密相关的问题,经专家多轮评审及三次迭代修改后编制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信度与效度均良好的“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倾向量表”与“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试题”。本研究对某市高中生物学教师进行测试后发现,目前我国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水平较弱,不同教龄、职称、学历的教师在批判性思维倾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本科所学专业、本科毕业院校的教师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层次存在显着性差异。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批判性思维倾向中的开放思想、求知欲、认知成熟度与分析能力呈现显着正相关;认知成熟度、自信心则与推理能力呈现显着正相关;分析倾向与判断能力呈现显着正相关;寻求真理、系统化思维与评价能力呈现显着正相关。基于本研究结果,结合国内专家学者已报导的研究成果,最终本研究建议:在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中应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与教法中寻找创新;在职教师培训中应当注重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针对不同专业发展水平教师,改善培训结构,有针对性的对批判性思维进行培养。

Christopher McKenna,Steve Arlington[3](2020)在《生命科学创新报告新兴研发趋势的数据驱动观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介大多数从事生物医药研发或更为广泛的生命科学行业的人士都同意,创新很重要。但是,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在谷歌搜索里有超过10亿点击。然而,除了最热门的搜索结果外,谷歌字典并没有增加任何见解来解释这个问题:"创新的行动或过程"。不过,在完成这份报告以及寻找支持这份报告的数据时,对于如何定义和确定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我们得出了新的观

刘欣[4](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关晓娜[5](2019)在《恒瑞医药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产业战略规划及“一带一路”宏伟战略构想,创新与国际化己成为我国企业最关心和最热门的话题。医药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因而也是政府大力鼓励创新和走出去的产业。从全球的医药产业市场来看,欧美、日本的大型跨国医药企业规模大、技术与资金实力雄厚,基本垄断了全球专利药市场,而印度及欧洲的仿制药巨头则牢牢掌控着全球中高端仿制药市场。而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偏弱,国际化程度非常低,出口主要以低附加值的原料药为主,制剂出口非常少。我国的医药企业、尤其是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应如何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拓展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何由一家本土企业成长为一家真正实力强大、全球名列前茅的跨国制药企业?本文选择国内一家医药龙头企业恒瑞医药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主要运用企业国际化、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理论,采用案例分析与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恒瑞国际化战略的背景、动因、路径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展开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与研究,我们了解恒瑞国际化的动因,是希望借助当前欧美仿制药市场快速发展、以及化学制药向生物制药升级转型的产业机会,通过实施技术创新与国际化战略,成为一家全球性的专利药企业。恒瑞国际化的战略目标,是在全球主要市场实现快速、大规模销售。恒瑞国际化的路径,目前以间接出口为主,通过代理在海外销售,后期会逐步实施直接出口。除了出口模式,同时也采用专利授权、技术转让与战略联盟等合作模式作为补充。恒瑞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目前以全球化战略为主导,生产与研发主要集中在国内。根据公司一贯稳健、保守的做事风格,公司目前暂时不会通过海外设厂、国际并购等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恒瑞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是先难后易,先进入门槛最高的美国市场,然后是欧洲与日本,最后是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其次是先把公司目前现有的产品加紧国际申报与注册,进行出口,后期再以创新产品为主。恒瑞国际化战略的保障,一是强大的技术与研发实力,公司拥有2000多人的研发团队与国内最先进的研发创新平台;二是非常稳健的财务策略,公司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稳健发展。恒瑞的国际化战略,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目前恒瑞处于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在国际战略集团中处于相对落后的第四集团位置。但恒瑞背靠全球第二的巨大国内市场,依靠强大的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能力,丰富的产品管线,以及公司管理层制定与实施清晰、稳健的国际化战略,预计未来10年恒瑞有望很快超越第三集团的印度制药企业,销售收入有望达200亿美元,市值有望超过1,000亿美元。其次,国际化战略人才是关键,尤其是企业的高管。恒瑞的研发、生产、国内销售都有领军人物,但目前还没有国际业务与国际资本运作的领军人物。恒瑞应尽快招募和培养国际业务和国际资本运作的领军人物,这将推动公司国际化业务的快速成长。总而言之,恒瑞的国际化起点非常高,目前主导产品都是有技术难度的高端首仿药,国内市场销售稳定增长,研发实力也是国内第一。恒瑞国际化目标非常明确和远大,是做全球化的专利药企业。恒瑞通过制定和实施非常稳健的国际化战略,采用以自身积累为主、量入为出的稳健财务策略,以高端首仿和创仿结合的稳健研发策略,以国内做大做扎实后再进入国际市场的稳健市场拓展策略,恒瑞的国际化之路走得非常扎实平稳。恒瑞的国际化战略思想与经验对国内的医药企业如何走出国门、通过拓展国际市场做大做强有很好的参考与指导意义。

韩曦[6](2019)在《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双一流”建设大背景下,各高校机构及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排名和评价体系寻找参照标准,努力寻求获得一种能提供学科发展、跟踪、比较、评价等服务的评价方法或评价体系。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是当前用以评价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被我国教育部门和各省市采用以评价高校机构等其他科研绩效。高校图书馆承担着基于ESI的学科服务,为高校制定学科发展策略,为高校行政部门和上级决策部门提供学科评价参考咨询报告。此外,近年来研究前沿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ESI研究前沿成为主要数据源,而学科服务部门是ESI研究前沿的主要研究群体之一。因此,如何更高效地采集、追踪、分析ESI数据,如何探测并挖掘ESI研究前沿并据此总结规律或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梳理ESI数据库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可视分析法,以ESI数据库为研究对象,以R语言为研究工具,弥补学科服务部门传统分析方法的不足,解决ESI信息检索与咨询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发现ESI研究前沿尚未挖掘的价值并验证其合理性。充分了解ESI数据的数据结构、主要指标及重要功能后,通过R自编函数封装了采集的ESI数据,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ESI的排序功能,包括学科排名、国家排名、机构排名等。统计了ESI无法直接应用到ESI分析工作中的功能,发现学科服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均依赖于ESI的四组指标,利用ESI数据字典,通过R实现ESI四组指标的可视化,从ESI指标功能的角度补充排序功能不能直接显示的信息,提高研究人员的工作效率。最后,通过自动翻译、比较分析和文本分析,以新颖的角度、创新性的方法挖掘ESI研究前沿的学术内涵,其研究成果提高了ESI研究前沿挖掘研究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科服务部门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情报服务工作,更有利于各学科研究人员或机构发现研究前沿热点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分析研究。

张倩[7](2018)在《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断加强。作为医疗服务的供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医院的医疗质量评估与提升方面。医疗质量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医疗质量主要指临床直接相关的诊断、治疗、技术、效率等给患者治疗带来的效果。广义的医疗质量不仅包括临床医疗质量,还包括病人的满意度、医院的软硬件环境、系统性和安全性等。国际上对医院医疗质量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主要的体系有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标准(JCI)、国际医疗质量体系(IQIP)、医院质量改进的绩效评价工具(PATH)、英国星级评审制度、临床服务质量指标项目(CIP)、美国百佳医院评价体系等。国内主要的医疗质量体系有中国医疗质量指标体系(CHQIS)、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等。以上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评价角度及侧重点各有不同,但主要都遵循了质量评价三层次理论,即结构、过程、结果,将医疗质量分解为基础条件质量、工作环节质量和服务终末质量三个部分。生物医用材料(Biomedical Materials),又称生物材料(Biomaterials),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或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一类高技术新材料。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临床诊疗的进步,医用高分子生物材料、医用金属材料、医用生物复合物和医用生物衍生材料在医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医学模式与临床手段。西南医院近年来提出“生物强院”战略,不仅催生了诸如生物干细胞治疗、3D打印、组织工程等医疗高新生物材料技术来提升临床医疗水平,还推动了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了多篇高影响力的SCI论文,在这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是否影响临床医疗质量,如何影响临床医疗质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在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作用的理论基础上,力图阐明生物材料的投入与临床医疗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以西南医院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生物材料在医院的发展情况以及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综合评价其对构成临床医疗质量关键要素的影响,探讨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促进作用,为医院在生物科技时代的创立新型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焦点组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用于建立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利用西南医院的实证研究数据对指标体系及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Cronbach’s alPha)系数计算进行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评估,采用GLM模型和Logistic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生物材料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区分度。最后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探讨了使用了生物材料之后,西南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得分的变化趋势及其合理性。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以西南医院为研究对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临床医疗质量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将该指标体系与生物材料的使用联系在一起。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临床医疗质量的评价理论,确立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结构。(2)通过焦点组访谈法和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一步筛选指标体系。(3)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4)利用因子分析法、克朗巴赫α系数等统计方法计算指标体系的信效度。(5)利用西南医院妇产科、骨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生物材料使用对临床诊疗过程的影响。(6)采用加权累加综合评分法评价西南医院四个科室使用生物材料后临床医疗质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本研究最终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以质量基础、质量效果和质量发展三大类指标为结构的具有层次性的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6个,三级指标24个。其中质量基础包括人力资源、学科建设2个二级指标,质量效果包括诊疗强度、诊疗质量和诊疗效率3个二级指标,质量发展包括诊疗创新1个二级指标。(2)确定了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其中质量基础权重0.293,诊疗效果权重0.499,质量发展权重0.208,人力资源权重0.126,学科建设权重0.167,诊疗强度权重0.125,诊疗质量权重0.166,诊疗效率权重0.208,诊疗创新0.208。(3)因子分析显示,按特征根大于1的标准,共有6个公因子被提取,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4.4%。其中第一因子主要反应临床服务的强度及结果,第二因子主要反应科研创新能力,第三因子主要反应临床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因子主要反应科研相关的人力资源,第五因子主要反应科研成果的产出,第六因子主要反应诊疗过程的效率。因子分析结果与二级指标的构建基本一致,反应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效度。(4)通过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一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质量基础”0.732、“质量效果”0.807、“质量发展”0.863,二级指标的克朗巴赫α系数分别为,人力资源0.426、学科建设0.667、诊疗强度0.884、诊疗质量0.964、诊疗效率0.748、诊疗创新0.863,三级指标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879,说明内部一致性较高。总体而言,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较好,指标体系设计较为合理。(5)研究西南医院四个科室的患者数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的使用主要降低病人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长。妇科子宫悬吊术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7.05天,手术时长1.5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51天,手术时长1.75小时。骨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1.75天,手术时长3.67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66天,手术时长3.99小时。神经外科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8.85天,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30.35天。胸外科病例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3.59天,手术时长1.83小时,未使用生物材料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4.53天,手术时长1.82小时。(6)评价四个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妇产科2008-2013年的医疗质量得分为4.939、5.260、5.795、7.003、6.858、7.066。骨科2014-2016年医疗质量得分为5.752、4.958、5.270。胸外科2009-2011年医疗质量得分为2.406、3.008、2.938。神经外科2011-2013年医疗质量得分为3.429、3.532、3.557。(7)科室水平临床医疗质量总得分与生物材料使用数量的相关系数r=0.55(P=0.065),提示二者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及建议:(1)建立的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覆盖全面,信度、效度良好;(2)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是合理的;(3)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的方法是科学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4)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得分与生物材料的使用有一定的相关性。(5)生物材料促进临床医疗质量的主要机制是缩短住院天数和手术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和诊疗强度,从而提升医疗质量。(6)总体来看,生物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0.065接近0.05),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任俊[8](2018)在《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糖尿病移动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人数和患病率最高的国家,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最重要的环节是血糖控制,需要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以家用血糖监测仪为代表的移动医疗设备是现下帮助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从服务设计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对目标用户的行为,对现阶段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就诊流程,及对国内外糖尿病血糖控制领域的移动医疗设备、APP进行研究,分析总结了患者在整个就诊流程中的痛点与机会点。结合“互联网+”的技术特点,提出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以糖尿病为例的慢性疾病就诊的新流程方案与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的新思路。采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用户分析模型,通过对医护人员和刚确诊、确诊5年、确诊10年的三类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运用服务设计理论中的用户旅程、任务分析网络、服务生态图、服务蓝图等研究方法,发现患者在往返路程、排队等号、取药等环节的耗时长,与医生实际会诊的时间不多,总体就诊效率低。论文在医改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落实医改“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三甲”的具体方案,总结了更适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服务系统与就诊流程。即患者利用家用血糖仪检测血糖,将血糖值发送给三甲医院医生,与三甲医院医生进行远程会诊,收到远程处方,在实名制的前提下,患者可凭远程处方就近前往社区医院取药,从而保障患者在获得三甲医院医生资源的同时,缩短就医时间。同时,三甲医院与社区医院建立导师制,可进一步增加患者对社区医院医生专业度的认可,从而鼓励患者前往社区医院就诊,在提高患者就诊效率的同时,还能缓解三甲医院拥堵的情况。本文对上述创新进行反馈验证,咨询北京、成都、深圳、乌鲁木齐、泸州、南充等6个城市共32名三甲医院、社区医院、二甲医院,县级医院的医生专家。按照权重计算法,评估的可行性分数为8.9167,大于理论评估分数8.53,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姜文雅[9](2017)在《A企业药用辅料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药用辅料作为药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没有好的药用辅料就没有好的药品,可以说药用辅料已成为整个制药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药用辅料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和规范,自2010年以来,与药用辅料相关的国家政策不断出台,特别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和2016年的“药包材药用辅料与药品关联审评”的政策对国内整个药用辅料行业都有深远的影响。A公司在国内经过了近二十年的稳定发展。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制药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营销策略方面的问题也突显出来,因此在近几年出现了销售量增速放缓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现状,根据A公司药用辅料产品的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在营销策略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在产品结构方面,立足已有核心产品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热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国家的政策导向,通过开发老产品的新应用拓宽产品组合的深度,通过研发多功能的复配药用辅料以及和下游的制药企业联合开发产品等方式增加产品组合的广度,进一步延伸应用的范围。在价格方面,一方面通过与经销商签订相关协议以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减少由于窜货导致的价格混乱的情况;另一方面根据客户项目的重要程度完善技术服务价格体系,将公司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进行合理的分配与使用,以最大的效率促进产品的销售。在渠道管理方面,维护好现有的经销商渠道,进一步规范经销商的行为;同时,充分利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积极拓展新的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在市场促销方面,在现有的技术推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新媒体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需要以个性化的技术内容对客户进行差别化的技术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新客户。A公司作为一家以提供技术解决方案为中心的药用辅料生产商,要力求在制药政策频出、技术快速迭代的新形式下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改革现有的营销策略。通过新的营销策略在A公司药用辅料产品中的不断实践和应用,将有助于解决现存的问题,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希望对本行业的其它药用辅料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郭凤娇[10](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也日益重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研究机构、学术成果乃至学者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能反映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研学术价值以及其被社会公众认知了解的程度,还对项目成果、创新研究及前沿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科学交流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需要扩展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需要。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获得认可和被吸收;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知识信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得了大众群体关注,把两种模式融合才能全面的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全面研究,除了引言和总结与展望部分以外,还包含6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界定了相关术语,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次对科学交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再次,梳理了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学术论文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第二部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和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内涵、类型划分和产生过程;其次,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原生影响因素和次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框架;最后,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通过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数量的世界水平;然后,分别对学术论文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基金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传统影响力包括原生影响力和线下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对原生影响力进行分析,基于被引频次和ESI高水平论文对线下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原生影响因素(发表时间、研究机构、论文篇幅、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量)与各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在线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线影响力包括webl.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使用次数对webl.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基于Altmetrics指标对web2.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基于Altmetrics指标构建了含媒介传播、论文使用、读者数量、论文质量和公信力5个一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AIF得分。最后,根据原生影响因素与使用次数、Altmetrics指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首先,融合传统影响力指标和在线影响力指标,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两个数据组(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了实证,计算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力得分与学术论文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最相关;再次,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挖掘出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得分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机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了解了每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二、未来10年的热门生物技术及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10年的热门生物技术及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研究问题的由来
    1.2.文献综述
        1.2.1.农业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果蔬采后领域产业调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文献计量分析对象与方法
        2.1.1.分析对象
        2.1.2.数据获取
        2.1.3.分析工具
        2.1.4.分析方法
    2.2.产业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全球水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3.1.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3.1.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3.1.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3.1.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3.1.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3.2.全球蔬菜采后领域基础研究态势分析
        3.2.1.1981-2020年发文量分析
        3.2.2.1981-2020年不同国家发文量分析
        3.2.3.1981-2020年期刊分析
        3.2.4.1981-2020年学科共现分析
        3.2.5.1981-2020年文献共被引分析和聚类分析
    3.3.我国主要水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3.4.我国主要蔬菜作物采后问卷调查结果
4.讨论
    4.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异同
        4.1.1.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相同点
        4.1.2.水果采后和蔬菜采后基础研究的不同点
    4.2.果蔬采后研究的历史变迁
    4.3.我国果蔬产业采后生产发展需求
    4.4.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评价
    4.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不相适应的原因分析
5.果蔬采后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果蔬采后产业调查问卷
附录B 水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附录C 蔬菜采后产业主要问题和技术需求结果汇总
致谢

(2)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开发与实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批判性思维的理论发展与内涵要素
    三、国内外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的发展现状
    四、研究方案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框架与工具开发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现状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差异与相关分析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成果与结论
    二、教师批判性思维培养之建议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生命科学创新报告新兴研发趋势的数据驱动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简介
代表性创新摘要
关键信息汇总
我们周围的创新
    消费品/化妆品和保健品
    信息技术
    医疗器械
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指标
    定义
    关键信息
药物开发的关键趋势
    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
药物靶点创新
    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
生物药靶点
    关键信息
    关键信息
在研药物聚焦的疾病
    关键信息
IT的创新视角与趋势
算法的市场开发
    基于云平台的企业计算实施
    移动应用和数字健康
“研究前沿”的创新概况
    关键信息
“研究前沿”中的药物研发的代表性创新
    定义
方法学
    “研究前沿”的方法论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恒瑞医药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企业国际化
        2.1.2 企业战略
        2.1.3 国际化战略概念框架
    2.2 理论基础
        2.2.1 战略理论
        2.2.2 国际化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3 恒瑞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全球医药市场宏观环境
        3.1.2 我国医药产业环境分析
        3.1.3 国内市场竞争分析
        3.1.4 国际市场竞争分析
    3.2 恒瑞内部环境分析
        3.2.1 恒瑞公司概况
        3.2.2 恒瑞国际化现状
        3.2.3 恒瑞关键资源分析
        3.2.4 恒瑞关键能力分析
    3.3 恒瑞国际化SWOT分析
        3.3.1 恒瑞国际化SWOT分析
        3.3.2 恒瑞SWOT矩阵战略组合
4 恒瑞国际化战略目标与选择
    4.1 恒瑞公司战略分析
        4.1.1 恒瑞公司总体战略分析
        4.1.2 恒瑞科技创新战略分析
        4.1.3 恒瑞国际化战略分析
        4.1.4 恒瑞公司战略逻辑分析
    4.2 恒瑞国际化战略目标制定
    4.3 恒瑞国际化战略方案选择
    4.4 恒瑞国际化战略路径选择
5 恒瑞国际化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战略实施
        5.1.1 目标市场选择
        5.1.2 产品选择与组合
        5.1.3 产品定价
        5.1.4 渠道建设
        5.1.5 市场推广
    5.2 战略保障
        5.2.1 培养国际化战略思维
        5.2.2 储备国际化战略人才
        5.2.3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
        5.2.4 建立与国际化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
        5.2.5 加强国际资本运作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启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ESI分析方法
        1.3.2 研究前沿挖掘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R语言与ESI数据的封装
    2.1 R语言简介
        2.1.1 R语言概况
        2.1.2 R语言数据结构
        2.1.3 R语言编程
    2.2 ESI概况及基本原理
        2.2.1 ESI数据结构
        2.2.2 ESI指标原理
        2.2.3 ESI研究前沿原理
        2.2.4 ESI检索功能
    2.3 ESI数据的更新与下载
        2.3.1 ESI数据的更新
        2.3.2 ESI数据的下载
        2.3.3 ESI数据的特征
    2.4 ESI数据的封装
        2.4.1 封装的总体思路
        2.4.2 数据的读入与保存
        2.4.3 数据的合并与清洗
        2.4.4 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3 ESI指标的统计分析
    3.1 ESI字典集成
    3.2 ESI的排序功能
        3.2.1 学科排名
        3.2.2 国家排名
        3.2.3 机构排名
        3.2.4 期刊排名
        3.2.5 作者排名
    3.3 ESI指标功能
        3.3.1 ESI的四组指标
        3.3.2 ESI四组指标的可视化
    3.4 应用举例
    3.5 本章小结
4 ESI研究前沿挖掘
    4.1 ESI研究前沿的翻译
        4.1.1 有道智云API的自然语言翻译
        4.1.2 翻译结果测评
    4.2 ESI研究前沿的比较分析
        4.2.1 研究方法
        4.2.2 结果分析
    4.3 ESI研究前沿的文本分析
        4.3.1 高频词分析
        4.3.2 学科-主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3 研究工作的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xD;$#xA;
附录A:ESI学科高频词云图
附录B:R代码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医院医疗质量
    1.2 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情况
    1.3 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
第二章 医院临床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生物医用材料的使用对临床医疗质量的改善
    3.1 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与前景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医疗质量管理及常用工具的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8)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糖尿病移动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服务设计的研究背景
        1.1.2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1.1.3 移动医疗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涉及的交叉领域与研究意义
    1.4 论文研究的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2章 服务设计在论文中的交叉性作用
    2.1 服务设计概述
        2.1.1 服务设计的概念
        2.1.2 服务设计的产品层面与交互层面
        2.1.3 触点分析的研究思路
        2.1.4 服务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2.2 服务设计在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研究中的运用
        2.2.1 自我检测服务管理
        2.2.2 就诊机制服务管理
        2.2.3 家人联系服务管理
第3章 针对糖尿病的调研及分析
    3.1 糖尿病病理调研
        3.1.1 糖尿病病理
        3.1.2 血糖控制对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性
        3.1.3 移动医疗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3.1.4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现状
    3.2 用户调研
        3.2.1 用户调研方法
        3.2.2 糖尿病医护人员调研
        3.2.3 糖尿病患者调研
    3.3 与糖尿病血糖控制相关产品调研
        3.3.1 线下产品血糖检测仪的调研
        3.3.2 线上产品糖尿病APP调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4.1 目标用户模型的确立
        4.1.1 Persona人物志
        4.1.2 关系人地图
    4.2 目标用户行为分析
        4.2.1 用户旅程
    4.3 目标用户痛点分析
    4.4 任务分析网络
    4.5 本论文条件下的服务系统分析
第5章 基于服务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
    5.1 患者移动医疗服务的理论模型
        5.1.1 在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中的服务蓝图
        5.1.2 在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中的服务系统图
    5.2 针对糖尿病移动医疗的服务系统设计
        5.2.1 系统的移动应用端及交互
    5.3 反馈验证
        5.3.1 基于宏观环境下的PEST分析
        5.3.2 描述性论证
        5.3.3 基于权重及可行性分析的定量论证
        5.3.4 反馈验证计算模型修正
        5.3.5 反馈验证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与交叉性成果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A 国内外糖尿病相关APP功能整合分析
附录 B 国内外基于IOS系统糖尿病相关APP应用对比分析
附录 C 前期调研糖尿病医务人员及患者访谈原录音文件
附录 D 前期调研用户访谈深度解析原始数据
附录 E 三甲及社区医院医生反馈验证调研原始数据
附录 F 本服务系统中无创血糖仪的外观设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A企业药用辅料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营销组合理论
        2.1.1 4Ps理论
        2.1.2 其它营销组合理论
    2.2 STP理论
第3章 环境分析
    3.1 A公司药用辅料产品中国市场分析
        3.1.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2 竞争分析
    3.2 SWOT分析
第4章 A药用辅料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4.1 STP分析
    4.2 营销组合策略
        4.2.1 产品策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4.2.2 价格策略现状与问题分析
        4.2.3 渠道策略
        4.2.4 促销策略
第5章 针对A公司药用辅料产品营销策略的改进建议
    5.1 增加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
    5.2 完善价格体系
    5.3 规范和拓宽渠道管理
    5.4 优化促销模式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术语界定
        2.1.1 社会科学
        2.1.2 国际学术论文
        2.1.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
    2.2 科学交流的类型划分
    2.3 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
        2.3.1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2.3.2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原则
        2.3.3 引文分析法
    2.4 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
    2.5 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
        2.5.1 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5.2 比较与分类理论
        2.5.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5.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5.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
        3.1.1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1.3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过程
    3.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3.2.1 原生影响因素
        3.2.2 次生影响因素
        3.2.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
        3.3.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3.3 评价指标体系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分析
    4.1 论文数量增长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
        4.1.1 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4.1.2 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趋势
        4.1.3 论文数量与其它国家/地区论文数量的比较
    4.2 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2.1 学科结构的论文数量
        4.2.2 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3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
        4.3.1 高产研究机构
        4.3.2 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4.3.3 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机构
    4.4 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
    4.5 资助基金的论文数量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分析
    5.1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
        5.1.1 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转化
        5.1.2 发表时间对篇均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3 研究机构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4 学术论文篇幅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5 基金资助情况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6 参考文献数量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2.1 发表时间对篇均被引频次的影响
        5.2.2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3 学术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4 基金资助情况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5 参考文献数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3 基于ESI高水平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1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2 基于热门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4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分析
    6.1 基于使用次数的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
        6.1.1 发表时间对篇均使用次数的影响
        6.1.2 研究机构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3 基金资助情况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4 学术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2 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
        6.2.1 Altmetrics论文的数量发展影响分析
        6.2.2 Altmetrics论文的指标特征
        6.2.3 Altmetrics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
        6.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6.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7.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7.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7.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7.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7.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7.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7.2.2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7.2.3 研究机构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2.4 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未来10年的热门生物技术及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和问卷调查对我国果蔬采后科研与技术的进展研究[D]. 罗紫薇.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2]高中生物学教师批判性思维测评工具开发与实测[D]. 廖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3]生命科学创新报告新兴研发趋势的数据驱动观点[J]. Christopher McKenna,Steve Arlington. 科学观察, 2020(02)
  • [4]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5]恒瑞医药国际化战略研究[D]. 关晓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ESI数据的R语言分析及其研究前沿挖掘研究[D]. 韩曦. 江苏大学, 2019(02)
  • [7]临床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建立及生物医用材料与临床医疗质量的关系[D]. 张倩.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8]基于服务设计理论的糖尿病移动医疗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D]. 任俊. 清华大学, 2018(05)
  • [9]A企业药用辅料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姜文雅.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郭凤娇.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未来10年的顶级生物技术和药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