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春[1](2021)在《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文中指出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3 virus,BPIV3)是引起犊牛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世界各国的牛群感染BPIV3的抗体阳性率通常在50%到90%之间。BPIV3可感染肺上皮细胞与肺泡巨噬细胞,发生组织损伤和免疫抑制,随后继发细菌感染导致严重的支气管肺炎。IL10(Interleukin10,IL10)是极少数具有强大的负调节功能的抗炎性细胞因子,上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都是IL10发挥抑制性作用的靶细胞。许多病毒感染后依靠多种途径诱导宿主IL10表达来负调控宿主免疫应答,IL10负调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在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FMDV(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LCMV(Lymphocytic choroid meningitis virus)、PCV2(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RRSV(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等病毒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BPIV3感染中IL10是否及如何调控免疫应答尚未清楚。本研究分离BPIV3流行毒株并分析其致病特征,证实BPIV3流行株能够感染牛与鼠的上皮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建立小鼠呼吸道感染模型与鼠原代巨噬细胞感染模型。以小鼠与原代巨噬细胞的高通量转录组数据证实BPIV3可能利用IL10及其重要的下游产物SOCS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SOCS3)下调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应答。随后开展了牛IL10、IL10R1、SOCS3的生物学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证实牛IL10与IL10受体结合转导信号,激活JAK-STAT3通路来迅速高表达SOCS3,在小鼠与牛细胞上都具有类似的生物学活性。最终探索了BPIV3主要依赖My D88、p38 MAPK以及NF-κB信号通路来表达IL10,负调控宿主抗病毒应答并提高BPIV3复制能力的相关机制。本研究为阐明IL10/STAT3/SOCS3信号轴在BPIV3感染中的致病作用和抑制IL10通路防制牛呼吸道传染病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对2017年黑龙江省、河北省等地的群发犊牛肺炎1793份血清进行了BPIV3的抗体调查,结果表明近70%的犊牛呼吸道疾病可部分归因于BPIV3所参与的感染。随后自病牛鼻拭子中分离到了一株BPIV3,其具有感染MDBK、BHK21、BBEC、BL、BTB、BT、ML、PBMC、BMDM等牛与小鼠多种上皮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能力。分离株经呼吸道感染小鼠肺脏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的分析,感染鼠肺脏发生病理变化,并且肺内病毒在12 d内不能够被完全清除,感染肺脏发生了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检测到重要的调节性抑炎性因子IL10在感染后的12 d之内,大多数检测时间点的转录均显着高于对照。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差异表达分析与基因富集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在小鼠与原代巨噬细胞感染BPIV3前后重要宿主免疫与调控分子的变化模式。BPIV3感染小鼠与感染巨噬细胞后,在感染早期显着上调了IL10与SOCS3表达,SOCS3几乎在所有分组中都得到了显着的转录激活。大多数组别中Tyk2、STAT1、STAT2、IRF7、ISG15、Mx1、RSAD2、PML等关键抗感染免疫基因被显着下调,IL10与SOCS3参与了BPIV3感染后抑制宿主抗病毒应答。为进一步研究牛IL10的信号转导以及其是否能发挥免疫负调控作用,克隆了牛IL10、牛IL10R1与SOCS3基因并分析其生物信息与进化保守性。对IL10、IL10R1胞外区与SOCS3进行了蛋白表达与纯化,并制备了相应的高效价抗体。采用腺病毒系统表达了牛IL10、IL10R1胞外区,然后在牛与鼠细胞上证实重组IL10可快速并强烈诱导SOCS3的表达,这种作用可以被IL10R1胞外区所抑制。IL10与SOCS3都具有抑制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分子表达的功能,即牛IL10与SOCS3可用于牛与鼠细胞的负免疫调控研究,而IL10R1胞外区可作为IL10通路的阻断剂。进一步探讨BPIV3感染中IL10参与负调控的相关机制,研究表明BPIV3以时间与剂量依赖性的方式诱导原代巨噬细胞与肺上皮细胞在感染极早期迅速上调IL10的m RNA并大量分泌IL10蛋白,同时TNF-α与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蛋白Mx1的表达受到了显着的抑制。IL10在原代巨噬细胞中的产量远高于上皮细胞,外源与内源性的IL10都可提高BPIV3的滴度。IL10R1胞外区作为游离的受体竞争掉IL10或抑制剂阻断IL10产生的通路都能降低病毒的复制能力。在My 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缺失与My D88抑制剂处理的BMDM细胞上,IL10/SOCS3的表达大幅降低,表明依赖My D88分子转导信号的通路在BPIV3感染过程中诱导IL10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应用通路抑制剂证实NF-κB和p38 MAPK在BPIV3诱导IL10表达中为关键通路。JAK-STAT通路中的多种JAK与STAT分子均参与IL10与BPIV3之间复杂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BPIV3是我国犊牛传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可显着上调IL10与SOCS3的表达并引起宿主免疫抑制,主要下调以Ⅰ型干扰素及其下游分子介导的抗病毒应答,这种由IL10介导的负调控依赖于My D88、NF-κB和p38 MAPK信号通路。本研究可为进一步阐明BPIV3的分子致病机制与开发以调控IL10为靶标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王生淋[2](2021)在《Stattic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骨肉瘤(Osteosarcoma,OS)是最常见的来源于骨组织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很高的转移潜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多种肿瘤发生的驱动因素,针对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患者表现出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然而其对OS作用的研究仍存在较大争议。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EGFR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Gefitinib)对OS的抗肿瘤活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使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 PCR)检测人OS细胞与正常成骨细胞EGFR表达。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吉非替尼对OS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的影响。使用Transwell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吉非替尼对OS细胞的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和Western blot探讨吉非替尼对OS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了研究吉非替尼影响OS细胞的机制,我们使用Western blot检测EGFR、蛋白激酶B(Akt),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Western blot和RT-q PCR结果表明,具有成纤维细胞或混合特性的MG63、143B和MNNG-HOS细胞中EGFR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与成骨细胞比,基因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具有上皮特征的U2OS和Saos-2细胞EGFR蛋白和基因呈现为低表达状态。吉非替尼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OS细胞增殖和移植瘤生长。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吉非替尼通过升高E-cad和降低N-cad表达抑制了O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此外,吉非替尼处理后,OS细胞凋亡增加,G1期细胞比例增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现为Bax/Bcl-2比值和P27的增加,以及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DK4)的减少。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吉非替尼抑制EGFR、Akt和ERK的磷酸化,然而提高了STAT3的磷酸化水平。吉非替尼对EGFR、Akt、ERK和STAT3总蛋白的水平无显着影响。结论:吉非替尼通过阻断EGFR及Akt、ERK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抑制OS的发生和转移,并促进OS细胞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吉非替尼介导的STAT3蛋白负反馈激活可能参与了OS细胞对EGFR抑制剂的抵抗机制。第二部分EGFR沉默表达对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能够抑制OS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然而,EGFR活性抑制对OS发生和进展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OS中EGFR蛋白表达抑制的抗肿瘤活性。方法:使用EGFR沉默(sh-EGFR)和对照(sh-NC)慢病毒转染OS细胞,并通过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慢病毒转染后EGFR的m RNA和蛋白表达变化。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EGFR沉默对OS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Transwell法观察EGFR沉默对OS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计数法观察EGFR沉默对OS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RT-q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h-EGFR组143B和U2OS细胞EGFR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各自的sh-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h-EGFR组143B和U2OS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数量和裸鼠移植瘤生长明显低于各自的sh-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sh-EGFR组143B和U2OS细胞发生迁移和侵袭的数量显着少于各自的sh-NC组(P<0.01)。流式细胞计数结果表明,EGFR沉默后,143B和U2OS细胞凋亡比例增加,并且G1期细胞增多,S期期细胞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沉默EGFR表达能够抑制OS细胞的增殖、肿瘤生长、细胞迁移和侵袭,并促进OS细胞G1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第三部分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第一部分的研究中观察到,吉非替尼介导的EGFR磷酸化抑制能负反馈激活STAT3蛋白发生磷酸化。有研究表明,软组织肉瘤中STAT3磷酸化与肿瘤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性相关。然而,OS中EGFR与STAT3的相互作用尚未见相关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OS中STAT3在吉非替尼介导的抗肿瘤活性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首先使用Western blot检测STAT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attic处理OS细胞后EGFR蛋白的变化。通过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吉非替尼(G)、Stattic(S)及两者联用(G+S)对OS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的影响。使用Transwell法和Western blot比较G、S及G+S处理对OS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E-cad和N-cad的变化。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比较G、S及G+S处理对OS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并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最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G、S及G+S处理后OS细胞EGFR、Akt,ERK和STAT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使p-STAT3表达水平降低,然而却升高了p-EGFR水平。CCK-8实验结果表明,G+S组对143B和U2OS细胞的半抑制浓度低于G组或者S组。并且,G+S组143B和U2OS细胞的集落形成数量、裸鼠移植瘤体积和重量均显着小于各自的G组和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S组143B和U2OS细胞发生迁移和穿过基质胶的细胞数量显着少于各自的G组和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G组和S组相比,G+S组OS细胞E-cad表达最高,而N-cad表达最低。此外,G+S组OS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和G1期细胞比例显着多于各自的G组和S组OS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现为G+S组OS细胞Bax/Bcl-2比值和P27增加最明显,而cyclin D1和CDK4减少最明显。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G+S组同时抑制了EGFR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并且p-Akt和p-ERK水平也低于G组和S组。G、S及G+S对EGFR、Akt、ERK和STAT3总蛋白的水平均无显着影响。结论:Stattic通过抑制STAT3磷酸化阻断STAT3与EGFR之间的负反馈激活通路,从而增加吉非替尼对OS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以及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促进。EGFR和STAT3的联合靶向治疗有望成为OS治疗的潜在方案。第四部分Stattic对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目的:第三部分的研究中观察到,Stattic能够增加吉非替尼介导的抗OS细胞增殖、肿瘤生长、细胞迁移和侵袭,以及增加吉非替尼对细胞周期进展阻断和细胞凋亡的促进。然而,Stattic对OS细胞中EGFR沉默产生的生物学活性影响的协同作用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本部分研究旨在探究Stattic在EGFR沉默介导的抗OS活性中的协同作用。方法:通过CCK-8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比较Stattic(S)处理的EGFR沉默(sh-EGFR)和对照(sh-NC)组143B和U2OS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数量差异。通过Transwell法比较S处理的sh-EGFR和sh-NC组OS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量差异。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比较S处理的sh-EGFR和sh-NC组OS细胞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分布变化。结果:在相同S浓度作用下,sh-EGFR组143B和U2OS细胞的半抑制浓度均低于各自的sh-NC组细胞。sh-EGFR+S组143B和U2OS细胞的集落形成数量显着少于各自的sh-EGFR组和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h-EGFR+S组143B和U2OS细胞发生迁移和穿过基质胶的数量显着少于各自的sh-EGFR组和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sh-EGFR+S组OS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和G1期比例显着多于sh-EGFR组和S组OS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tattic增加EGFR沉默对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以及对OS细胞凋亡和细胞G1期阻滞的促进。未来的OS治疗中应考虑EGFR和STAT3的联合靶向治疗方案。

黎永良[3](2020)在《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脑肿瘤是一种发生在颅脑的原发性或者脑转移性肿瘤,其中脑胶质瘤占颅内瘤的45%,是颅脑肿瘤最危险的类型之一。在脑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具有高的细胞增殖速度、浸润性和转移性。当前脑肿瘤的化疗一般采用烷化剂药物替莫唑胺,然而该药物一般只能缓和其发病速度,病人平均生存期仅约1年。另一方面,替莫唑胺在治疗胶质细胞瘤期间产生的耐药性一直是临床的问题。并且,对其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研发新的抗胶质细胞瘤药物至关重要。蛋白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具有信号传导功能的激酶,它们在脑肿瘤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FAK、Src和FGFR1均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一员,具有相似结构的激酶催化区域,存在于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发生的多条相关信号通路上游,是当前恶性脑胶质母细胞瘤靶向抑制剂开发的重要靶点。目前已经有多种Src和FGFR1抑制剂在临床使用,用于治疗各种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另外,多种FAK抑制剂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实体瘤,包括脑肿瘤。本论文首先综述了脑肿瘤的发病机制,介绍了酪氨酸激酶,重点阐述了 FAK、Src和FGFR1激酶的结构特点,它们的信号通路与肿瘤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当前它们相关的抑制剂研究进展。本论文第一部分,根据酪氨酸激酶氨基酸序列的保守性与差异性、激酶结构相似性、以及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分别设计了一系列针对FAK激酶的共价不可逆抑制剂和共价可逆抑制剂。采用FAK激酶结构域与化合物7a1的共晶体结构证实了该系列化合物的共价结构,另外,利用LC-MS/MS的方法也论证了共价可逆抑制剂的性能。激酶活性测试显示该系列化合物对FAK激酶抑制IC50范围在0.6-16.3 nM,其中化合物7f对FAK激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验表明,7a1、7g、9b和9c对多种脑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的IC50值范围在0.13-7.2μM。该系列抑制剂抗脑胶质瘤机制研究表明,它们能使U87-MG细胞周期滞留在G2/M期,并能通过抑制细胞内FAK磷酸化导致下游AKT/NF-κB和ERK/NF-κB信号通路活性下调而抑制肿瘤生长。本论文第二部分,针对FAK和FGFR1靶点及其抑制剂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嘧啶类的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其中化合物2j、2k和2m对FAK和FGFR1激酶活性显示很好的抑制能力,并能明显地抑制肿瘤增殖、迁移和侵袭。该系列化合物抗U87-MG脑瘤细胞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它们主要通过抑制FAK和FGFR1磷酸化并降低下游Erk1/2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而起作用;体内实验的初步结果显示,化合物2k具有潜在作为抗脑肿瘤药物的前景。本论文第三部分,同样根据Src和FAK靶点及其抑制剂的结构特征,设计了 1,3,4-恶二唑类、1,3,4-噻二唑类和嘧啶类三个系列化合物来寻求Src和FAK激酶的双重抑制。激酶活性测试表明,嘧啶类系列化合物能较好地抑制Src和FAK激酶活性;相反,另外两个系列化合物仅对Src激酶显示较好的抑制能力,这些化合物对U87-MG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最后,通过化合物结构叠合、3D-QSAR、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研究,很好解释了 1,3,4-恶二唑类系列化合物3h和达沙替尼之间抑制活性的差异,其原因是引入1,3,4-恶二唑骨架导致立体和静电场的变化,引起结合位点移位而降低它的抑制活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成功地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FAK共价不可逆和共价可逆抑制剂、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和Src/FAK双靶点抑制剂,并为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修饰提供理论依据。

康莉[4](2020)在《食管鳞癌中AKT和GSK3β驱动SOX2蛋白高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食管鳞癌是原发于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长久以来,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列世界首位。改善食管鳞癌发病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现状,需要全面而深入地探究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表明,SOX2异常表达促进多种肿瘤发生发展。在食管鳞癌中SOX2呈现蛋白水平的高表达和基因水平的异常扩增,但在SOX2高表达的肿瘤样本中,其基因水平的扩增只占少部分,提示我们导致肿瘤中SOX2高表达的机制仍有待研究。因此,本论文主要致力于探究SOX2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对其蛋白稳定性的调控,并为精准靶向SOX2高表达的肿瘤治疗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在食管鳞癌细胞中,我们发现SOX2的高表达广泛地受到蛋白稳定性的调控。我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在胚胎干细胞中AKT激酶对SOX2蛋白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AKT激酶通路在肿瘤细胞中广泛激活,我们在多株食管癌细胞系中研究了AKT是否通过调控SOX2蛋白稳定性促进其在食管癌中的高表达。我们证明了AKT是促进SOX2在食管癌细胞中高表达的重要驱动因子,并阐明了AKT在食管癌细胞中促进SOX2蛋白稳定性的分子机制。我们发现AKT通过磷酸化SOX2的T116抑制SOX2的蛋白酶体降解,进一步研究发现AKT是通过抑制泛素连接酶UBR5介导的蛋白酶体降解来促进SOX2蛋白稳定性,并发现UBR5通过催化SOX2的K115泛素化促进其发生蛋白酶体通路介导的降解。此外,我们发现AKT抑制剂能够显着下调SOX2的蛋白水平,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干细胞的形成。综上,我们的研究揭示了AKT通过拮抗UBR5促进SOX2在食管癌高表达的新机制,并为通过靶向AKT治疗SOX2高表达的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深入探究SOX2高表达的分子机制,我们利用激酶抑制剂库在细胞水平上较系统地筛选调控SOX2蛋白水平的其它信号通路。我们发现GSK3β激酶抑制剂能显着下调食管癌细胞中SOX2水平,并且发现GSK3β激酶抑制剂通过下调SOX2蛋白稳定性下调SOX2蛋白水平。我们鉴定了GSK3β催化SOX2的磷酸化位点,发现GSK3β主要通过催化SOX2的251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来抑制SOX2蛋白酶体的降解。进一步的研究表明GSK3β主要通过抑制泛素连接酶复合体CRL4A与SOX2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SOX2的蛋白稳定性。在生理状态下,此通路发挥着维持SOX2在食管基底层干细胞中高表达的重要作用。在病理样本中,GSK3β呈现异常高表达并与SOX2的蛋白水平存在正相关性。我们还通过小鼠荷瘤实验证明GSK3β的抑制剂能够有效的抑制SOX2高表达的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综上,我们提出了GSK3β-SOX2通路是促进SOX2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高表达的新机制,此机制的阐释将有助于为食管鳞癌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指导方案。

刘凯雄[5](2020)在《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在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o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肺间质疾病。相关研究显示巨噬细胞极化和损伤模式识别在肺纤维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Macrophage-inducible C-type lectin,Mincle)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参与无菌性炎症。本课题拟研究Mincle介导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目的研究Mincle在肺纤维化肺组织的表达,以及识别特定配体介导相关信号通路,影响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IPF患者以及博莱霉素(Bleomycin,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肺Mincle的表达。体外研究BLM刺激MHS细胞Mincle的表达。2、研究IPF患者以及BLM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肺剪接体相关蛋白130(Spliceosome-associated protein 130,SAP130)的表达。明确纤维化肺组织Mincle能否识别和结合SAP130。3、采用功能获得或缺失策略,研究Mincle基因敲除和Mincle激活对博莱霉素(Belomycin,BLM)诱导肺纤维化的影响。4、研究Mincle敲除对肺纤维化小鼠肺部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肺泡巨噬细胞消除和过继方法研究Mincle+/+的肺泡巨噬细胞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5、应用RNA芯片对BLM诱导的肺纤维化的C57小鼠和Mincle KO小鼠肺组织进行差异性基因筛选。通过抑制脾脏酪氨酸蛋白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Syk)和Caspase召集区域9(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 9,CARD9)基因缺失手段研究6、Mincle/Syk/CARD9信号通路对肺纤维化影响。研究结果1、IPF患者肺组织和BALF,以及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Mincle的表达升高。BLM可刺激MHS细胞Mincle表达增加。2、IPF患者肺组织、BALF和血清,以及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SAP130升高。IPF患者和小鼠肺纤维化肺巨噬细胞上Mincle可识别SAP130。3、Mincle基因敲除减轻肺纤维化。Mincle激动剂TDB和配体SAP130可以加重BLM诱导的肺纤维化。4、Mincle基因敲除可减少肺巨噬细胞M2极化。转输Mincle+/+肺泡巨噬细胞可加重Mincle KO小鼠肺纤维化。5、RNA芯片显示Mincle KO肺纤维小鼠CARD9基因表达下调。Mincle基因缺失可通过下调Syk/Card9信号通路表达减少肺巨噬细胞M2极化,减轻BLM诱导的肺纤维化。研究结论Mincle识别SAP130介导Syk/Card9信号通路影响肺M2型巨噬细胞极化进而影响肺纤维化。

胡晨雨[6](2020)在《胰腺癌组织RON和MET共同过表达的病理意义及其药靶效应》文中提出目前癌症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胰腺癌作为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具有临床表现隐匿、预后差和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胰腺癌具有高度增殖性和化学耐药性且早期诊断困难,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丧失手术机会,目前的治疗选择(如放疗和化疗)对改善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几乎无济于事,因此迫切需要探究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有效的治疗靶点。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MST1R])和MET(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GFR])均属于MET原癌基因家族,在许多癌症中存在异常的表达和激活。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了人胰腺癌组织样本中RON和MET的表达水平,并且选择四种胰腺癌细胞系和四种MET超家族小分子抑制剂,分别通过细胞增殖毒性实验、划痕实验和Caspase-Glo 3/7实验来探究四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RON和/或MET信号通路后对细胞活力,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沉淀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来分析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信号分子。通过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进一步研究四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体内的靶向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胰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RON和MET的异常共表达,且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共同过表达RON和MET的患者生存时间最短。共同靶向RON和MET信号通路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以有效的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并且在体内实验中抑制肿瘤的生长。第一部分 RON和MET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目的: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和MET在许多癌症中存在异常的表达和激活,但RON和MET在胰腺癌中的共表达特征及其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仍值得进一步探究。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 RON和MET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时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我们纳入了 227例胰腺癌患者,并收集其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及患者生存时间等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RON和MET的表达水平。采用卡方检验分析RON和MET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log-rank检验,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明确RON和MET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在胰腺癌组织中RON和MET的异常表达广泛存在,且RON表达水平与肿瘤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9)。227例胰腺癌样本中,195例(85.9%)样本RON表达阳性,其中75例(33%)RON过表达;207例(91.2%)样本MET表达阳性,其中93例(41%)MET过表达;182例(80%)样本RON和MET共表达,其中35例样本RON和MET共同过表达,约占RON过表达样本的50%。RON和MET的表达水平高度相关,而且RON和MET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也显着相关,共同过表达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最短。结论:RON是远处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RON和MET表达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显着相关,共同过表达的RON和MET可以作为判断胰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第二部分 胰腺癌中靶向RON和/或MET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体内外抑癌效果目的:在许多癌症中,RON和MET的异常表达和激活促进癌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和耐药等。在本研究中,我们探究了胰腺癌中RON和MET之间是否存在交叉对话及其信号转导机制,并分析过表达的RON和/或MET作为抗胰腺癌药物治疗靶点的意义。材料和方法:采用了四种表达不同水平的RON和/或MET的人胰腺癌细胞系(BxPC3,AsPC1,L3.6p1,Panc1)和四种 MET 超家族抑制剂(BMS-777607,PHA665752,INCB28060,Tivantinib)。通过细胞增殖毒性实验,划痕实验和Caspase-Glo 3/7实验来探究四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细胞活力,细胞迁移和凋亡的影响。通过免疫沉淀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来分析胰腺癌细胞内信号分子和信号转导途径的改变。通过构建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探究四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体内抗癌作用。结果:BMS-777607和PHA665752可以通过共同抑制RON和MET的磷酸化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来抑制胰腺癌细胞活力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在体内实验中,它们可显着抑制肿瘤组织内磷酸化RON和磷酸化MET的表达并进一步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作为单独抑制MET的小分子抑制剂,INCB28060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均没有显着的抑癌效果。结论:RON和MET共表达及其交叉对话促进胰腺癌细胞的恶性生物行为,联合抑制异常表达的RON和MET可能是胰腺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有效的策略。

李学浩[7](2020)在《lncRNA RHPN1-AS1靶向MiR-299-3p/TNFSF12通路参与调控NSCLC耐药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癌是目前造成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肺癌病例的85%。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已经逐渐达到高峰,但在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特别是中国,肺癌的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目前NSCLC的诱因尚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表明吸烟是导致肺癌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随着大多数西方国家吸烟率的下降,NSCLC在患者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其诱因可能是环境、情绪、遗传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依据目前的治疗方法,NSCLC患者并不能完全治愈,多数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者出现转移。NSCLC的治疗方式包括早期手术、局部晚期肿瘤的同步放化疗、靶向治疗和转移性疾病的姑息性化疗等。肿瘤治疗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NSCLC中表皮生长因子磷酸激酶(EGFR TK)结构域的体细胞突变及其与表皮生长因子磷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反应的相关性。EGFR基因扩增在东方人群中更为普遍,而与之密切相关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扩增在东亚患者中更为常见,这也可能对NSCLC的治疗产生影响。抗血管生成药物和EGFR-TKI的引入提高了NSCLC患者的应答率。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会对一些药物出现耐药现象,尤其是对EGFR-TKI的耐药。所以探索NSCLC患者的耐药机制迫在眉睫,有利于新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编码RNA(Lnc RNA)与微小RNA(Micro-RNA)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对靶向药物的获得性耐药方面均具有调控作用,因此,我们从LncRNA入手,探究了新型Lnc RNA RHPN1-AS1靶向的Micro-RNA,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该LncRNA在NSCLC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目的:1、探究RHPN1-AS1在对吉非替尼耐药的患者和NSCLC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探究RHPN1-AS1调控NSCLC对吉非替尼耐药性的耐药机制方法:1、收集EGFR突变的NSCLC患者肿瘤组织,通过RT-qPCR技术检测耐药组织和敏感组织中RHPN1-AS1的表达水平。2、体外培养人肺腺癌细胞系(PC-9)和人NSCLC细胞系(HCC-827),两种细胞经RHPN1-AS1敲减和过表达处理,CCK-8实验测定RHPN1-AS1对两种细胞系的吉非替尼响应的影响。3、RHPN1-AS1敲减和过表达处理吉非替尼诱导的PC-9和HCC827细胞,Annexin V/PI染色,FACS分析检测细胞凋亡水平;Transwell结晶紫染色,显微镜下观察RHPN1-AS1对吉非替尼处理的上述两类细胞的侵袭的影响。4、通过建立裸鼠成瘤实验检测过表达RHPN1-AS1后是否可以影响肿瘤在体内的生长。我们使用LV-RHPN1-AS1和LV-NC构建稳定过表达RHPN1-AS1的NSCLC-PC9-GR细胞和对照组细胞,皮下注射入裸鼠,30天后测量肿瘤大小。5、生物信息学预测RHPN1-AS1的作用miRNA,采用免疫共沉淀RNA、实时定量和荧光素报告基因法确证RHPN1-AS1对MiR-299-3p的表达影响以及直接相互作用和位点。并在患者水平验证组织中MiR-299-3p表达水平。6、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99-3p结合的靶基因mRNA,并模拟其与MiR-299-3p的结合位点,采用实时定量法在组织和细胞水平验证靶基因TNFSF12的表达。7、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验证MiR-299-3p与靶基因TNFSF12的结合以及结合位点;用实时定量PCR和WB法分别在RNA和蛋白水平验证MiR-299-3p对结合靶基因TNFSF12表达的影响。8、采用回补实验分别从分子和细胞水平,验证RHPN1-AS1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并检测了该通路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功能的影响。结果:1、应用吉非替尼治疗的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了组织中表达水平的检测显示:吉非替尼耐药组中RHPN1-AS1的表达明显低于吉非替尼敏感组,随着RHPN1-AS1的表达增高吉非替尼的耐药性下调,代表吉非替尼的IC50与pcDNARHPN1-AS1量呈负相关。2、用小干扰RNA的转染吉非替尼敏感细胞来抑制RHPN1-AS1的表达,构建RHPN1-AS1低表达细胞系,发现可以提高吉非替尼处理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了细胞凋亡的细胞的数量,导致吉非替尼刺激下细胞移动性增加,说明NSCLC对吉非替尼耐药性需要RHPN1-AS1的存在。3、构建RHPN1-AS1过表达细胞系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RHPN1-AS1的过表达转染效率,结果显示过表达RHPN1-AS1的耐药NSCLC细胞对吉非替尼的IC50左移,在吉非替尼处理下的细胞凋亡比例增多,侵袭迁移能力下降,说明过表达RHPN1-AS1赋予NSCLC细胞耐药株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4、使用Starbase预测可结合miRNA,并采用了生物素亲和素下拉实验验证了MiR-299-3p对RHPN1-AS1的识别,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我们发现只有RHPN1-AS1-WT可以与MiR-299-3p结合。说明MiR-299-3p可以与RHPN1-AS1直接结合。5、使用Targetscan进行靶标预测。预测结果显示TNFSF12可能为MiR-299-3p的靶点,然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99-3p可以与TNFSF12直接结合,并用实时定量PCR和WB法验证Mi R-299-3p可以影响TNFSF12的表达,证实了预测结果的真实性。6、通过转染、CCK8、流式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水平,结果显示TNFSF12可以部分逆转细胞对吉非替尼的药物敏感性,说明RHPN1-AS1通过靶向MiR-299-3p/TNFSF12通路调控吉非替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实时定量PCR对44例吉非替尼敏感和40例吉非替尼耐药的患者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了组织中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吉非替尼耐药组中RHPN1-AS1的表达明显低于吉非替尼敏感组。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又在PC9细胞系上转染不同量的pcDNA-RHPN1-AS1,结果发现随着RHPN1-AS1的表达增高,吉非替尼的耐药性下调。接下来,转染一个小干扰RNA来抑制RHPN1-AS1的表达,然后检测沉默RHPN1-AS1后两株细胞的耐药性。与对照组相比,下调RHPN1-AS1表达可提高吉非替尼敏感株的耐药性,这些数据表明,NSCLC细胞对吉非替尼耐药需要RHPN1-AS1的存在。我们在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细胞中构建RHPN1-AS1过表达细胞系,检测了过表达RHPN1-AS1的耐药株对吉非替尼的耐药性,结果显示过表达RHPN1-AS1赋予NSCLC细胞耐药株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我们使用Starbase v.2.0来预测与RHPN1-AS1直接相互作用的潜在miRNA,发现MiR-299-3p和MiR-7-5p是最可能的靶点。为了进一步验证MiR-299-3p与RHPN1-AS1的结合,我们突变RHPN1-as1的序列,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发现只有RHPN1-AS1-WT可以与MiR-299-3p结合。采用qRT-PCR检测NSCLC患者中MiR-299-3p的表达,与敏感的吉非替尼NSCLC患者相比,显示对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患者中MiR-299-3p表达上调。总之,从我们的研究结果中证实,RHPN1-AS1对MiR-299-3p表达有抑制作用,并直接作为海绵作用于MiR-299-3p。我们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了TNFSF12在NSCL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吉非替尼耐药患者组织中TNFSF12的表达较吉非替尼敏感的患者中明显降低。然后,进行了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提示TNFSF12是MiR-299-3p的直接靶点。后续实验证明:RHPN1-AS1通过靶向Mi R-299-3p/TNFSF12通路调控吉非替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

张晓京[8](2020)在《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及耐药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肺癌是最常见的肺原发性恶性肿瘤,死亡率较高。临床肺癌基因组研究发现,非小细胞肺癌不同亚型中存在不同的驱动基因突变。这些发现不仅为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带来了希望,也为非小细胞癌的亚分类提供了理论基础。肺癌的分子特征极大地改变了肺癌的分类和治疗,成为病理诊断和肿瘤治疗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识别新的生物标志物,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易位等,确定有可能受益于靶向分子靶向治疗的患者亚群。靶向抗癌治疗成功开创了个体化治疗的新时代,也加速了肺癌治疗新药的开发。耐药性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在内的所有靶向治疗的疗效。了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生物学基础是成功开发未来治疗策略的关键。传统上,人们用二分法来研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耐药机制。肿瘤细胞可对靶向治疗药物表现出固有性耐药或获得性耐药。最近的研究强调了肿瘤细胞对靶向治疗药物耐药的多面性和遗传异质性,它随治疗的变化而动态发展。本文介绍我科收治的一例肺腺癌患者靶向治疗后颈部转移病灶向小细胞癌转化的病例报道,进一步探讨肺癌靶向治疗研究现状,以及对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金佩玉[9](2020)在《砷对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砷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类金属元素,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造成多器官、系统的损伤。我们学院和瑞士联邦水研究院合作开发的“砷污染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我国高砷暴露人口可能高达2000万。砷是国际癌症研究属确定的人类致癌物,可引起皮肤癌、肺癌和膀胱癌。研究显示,不仅持续性砷暴露可引起肿瘤,而且在停止砷暴露几十年后,膀胱癌和肺癌的发生风险仍然很高。我们研究组体外细胞实验已观察到长期低浓度亚砷酸钠处理的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出现恶性转化倾向。因此,探索砷致膀胱癌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和治疗方案尤为重要。由于砷本身不引起点突变,对其致癌机制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后生化机制,即通过扰乱特殊位点的外遗传控制,导致异常基因表达而致癌。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低浓度砷能够诱导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原癌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增高。HER2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其活化后,可激活多条与细胞增殖、生存、侵润和血管发生有关的信号通路,在乳腺癌、膀胱癌、胃癌、肺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由于HER2在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侵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果能以HER2为切入点,探索砷诱导膀胱上皮细胞HER2增加在其下游肿瘤发生相关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揭示砷致膀胱癌的机制,为制定高砷暴露人群膀胱癌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数据。研究方法:体内实验:本研究选用60只健康F344初断乳5周雌性大鼠(70-80g),经一周适应环境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20只,经饮水染毒。三组分别为饮蒸馏水的对照组;50mg/L亚砷酸盐iAsⅢ染毒组;200mg/L DMAV染毒组。各组大鼠自由饮水,染毒12周处死。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大鼠尿中三个处理组不同形态砷含量。用HE染色检测大鼠膀胱上皮细胞增殖情况,用RT-PCR检测大鼠膀胱上皮细胞增殖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膀胱上皮细胞HER2活化上述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技术检测大鼠尿液中生长因子(EGF、TGFα、s E-cad)的表达水平。体外实验:本研究选用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系(SV-HUC-1),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编号:CRL-9520),常规培养于F12K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100 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中,隔日换液,待细胞生长至85-90%融合后,以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短期砷处理细胞培养:细胞消化传代后,将细胞接种至60 mm培养皿中,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以F12K完全培养基配置各染毒浓度(0、1、2、4、8、10μM)NaAsO2溶液,持续培养24 h。细胞分别加入30 nM NC阴性对照,E-cad或EGFR siRNA,预处理4h后,对细胞进行短期砷处理;加入10μg/ml EGF中和抗体,5μg/ml TGFα中和抗体,10μM GA(HSP90抑制剂),50 ng/ml EGF重组蛋白,5 ng/ml TGFα重组蛋白,50 ng/ml E-cad重组蛋白,10 ng/ml HSP90重组蛋白,100 ng/ml IL-6重组蛋白和10 ng/ml NDRG1重组蛋白,预处理30 min后,对细胞进行短期砷处理。用RT-PCR检测HER2的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R2活化上述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HER2活化与伴侣蛋白HSP90之间共表达情况。长期砷处理细胞培养:细胞消化传代后,培养于无NaAsO2的完全培养液中24 h,待细胞完全贴壁,恢复生长状态后,将培养液换成含0.5μM NaAsO2的完全培养液,继续培养24-48 h。如此反复,长期培养40周,建立砷诱导的膀胱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模型,同时设立长期培养对照组。细胞分别加入30 nM NC阴性对照,EGFR或HER2 siRNA,加入10μg/ml EGF中和抗体,5μg/ml TGFα中和抗体,10μM GA(HSP90抑制剂),50 ng/ml E-cad重组蛋白,100 ng/ml IL-6重组蛋白和10 ng/ml NDRG1重组蛋白,预处理24h后,细胞收板测定。采用MTS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迁移实验和细胞划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使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ER2活化上述相关因子蛋白表达水平。采用ELISA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生长因子(EGF、TGFα、sE-cad)的表达水平。我们采用SPSS19.0软件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是均数±标准差表示。我们选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来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组间的比较采用Dunnett’s T3检验。两独立样本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F344大鼠尿中砷形态含量亚砷酸盐和DMAV处理组的大鼠24h尿中各种形态砷的浓度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长期砷处理导致F344大鼠膀胱上皮增生在DMAV治疗的大鼠中,膀胱上皮细胞增生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亚砷酸盐处理组的大鼠。两个染毒组细胞增生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3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EGFR和HER2蛋白及磷酸化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亚砷酸盐和DMAV处理组大鼠膀胱细胞中EGFR和HER2蛋白表达和磷酸化表达均显着升高,但两个处理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EGF,TGFα,E-cad,s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两个砷处理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中EGF、TG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E-cad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DMAV处理组的EGF和E-cad与亚砷酸盐组相比,蛋白表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5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HSP90,IL-6,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两个砷处理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中HSP90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NDRG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6蛋白表达水平不变。DMAV处理组的HSP90与亚砷酸盐组相比,蛋白表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6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增殖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两个砷处理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中CCND,COX-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CND,COX-2,PCNA,KI6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CNA mRNA表达水平不变。7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HER2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短期亚砷酸盐能刺激SV-HUC-1细胞HER2磷酸化;用2μM亚砷酸盐处理细胞24h时,HER2的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8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EGFR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短期亚砷酸盐能刺激SV-HUC-1细胞EGFR磷酸化;用2μM亚砷酸盐处理细胞24h时,EGFR的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与HER2的磷酸化变化趋势完全一致。9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GFR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亚砷酸钠活化的HER2依赖EGFR的激活作用,EGFR参与HER2的活化过程。10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在砷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EGF、TGFα、sE-cad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E-cad的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11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GF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在亚砷酸盐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EGF配体能刺激HER2磷酸化。12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TGFα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在亚砷酸盐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TGFα配体能刺激HER2磷酸化。13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cad不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在亚砷酸盐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E-cad与HER2磷酸化存在相互抑制,而且E-cad降低不是刺激HER2磷酸化的原因,而是HER2磷酸化可以抑制E-cad。14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内HSP90,NDRG1,IL-6表达的影响在砷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HSP90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DRG1,IL-6的蛋白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15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HSP90对HER2磷酸化的影响在亚砷酸盐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HSP90作为分子伴侣蛋白与磷酸化HER2相互作用。16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IL-6,NDRG1对HER2磷酸化的影响在亚砷酸盐处理的膀胱上皮细胞中,NDRG1,IL-6与p-HER2水平呈负相关。此外,砷暴露的SV-HUC-1细胞p-HER2水平升高可能是由于亚砷酸盐抑制IL-6表达之后下调NDRG1蛋白水平所致。17长期砷处理对SV-HUC-1细胞活力,增殖迁移水平的影响SV-HUC-1细胞经0.5μmol/L NaAs O2处理40周后,细胞活力,增殖迁移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8长期砷处理对SV-HUC-1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影响SV-HUC-1细胞经0.5μmol/L NaAsO2处理40周后,EGFR和HER2的磷酸化、TGFα、HSP90、增殖因子COX2、PCNA和CCND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加,细胞中的E-cad,IL-6和NDRG1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在培养液中TGFα、EGF和sE-cad蛋白也显着增加。而EGFR和HER2总蛋白表达始终不变。19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EGFR和HER2作用EGFR和HER2的基因敲除都可显着抑制长期亚砷酸盐处理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20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参与EGFR和HER2激活的相关因子作用在亚砷酸盐处理的SV-HUC-1细胞中,HER2可以通过与EGFR的异源二聚化作用被激活,并且由于EGFR和HER2的活化,引起E-cad、sE-cad、NDRG1、IL-6、COX2、CCND和PCNA的表达的改变,而TGFα、EGF和HSP90的上调表达可能不能通过EGFR和HER2的激活来介导。21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EGF,TGFα,HSP90激活EGFR和HER2磷酸化的作用在亚砷酸盐处理的细胞中TGFα、EGF和HSP 90均能参与调控EGFR和HER2的磷酸化。22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E-cad,IL-6,NDRG1抑制EGFR和HER2磷酸化的作用在亚砷酸盐处理的细胞中IL-6和NDRG1均能参与调控EGFR和HER2的磷酸化。且过程可逆。结论:1、体内外实验均证明长期、低剂量砷处理能够诱导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发生增殖。2、动物实验:饮水12周染砷组大鼠膀胱上皮细胞中,EGF,TGFα,sE-cad,HSP90,EGFR,HER2,p-EGFR,p-HER2和增殖因子PCNA、CCND和COX2表达升高;IL-6不变;NDRG1,E-cad表达降低。3、细胞实验:短期和长期染砷的膀胱上皮细胞中,EGF,TGFα,sE-cad,HSP90,p-EGFR,p-HER2和增殖因子PCNA、CCND和COX2表达升高;EGFR,HER2不变;IL-6,NDRG1,E-cad表达降低。4、在亚砷酸盐处理的细胞中TGFα、EGF和HSP 90参与调控EGFR和HER2的磷酸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调节作用。5、在亚砷酸盐处理的细胞中IL-6,NDRG1抑制EGFR和HER2的磷酸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相互调节的作用。

张磊磊[10](2019)在《ITK-SYK融合基因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ITK-SYK融合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以及细胞转染目的:ITK-SYK是非特指外周T淋巴瘤中最新发现的一种融合基因,对外周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我们通过构建ITK-SYK融合基因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转染Jurkat细胞使其表达SYK融合蛋白。同时观察慢病毒载体感染Jurkat细胞后的生物学行为变化。方法:用PCR方法分别扩增ITK,SYK基因片段,然后采用Fusion PCR方法将ITK、SYK基因融合,形成ITK-SYK融合基因。将融合基因片段插入到慢病毒过表达载体。通过酶切测序比对分析插入基因片段,测序成功后包装病毒感染Jurkat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检测以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析融合基因ITK-SYK在细胞系中表达情况。采用CCK-8,软琼脂克隆实验、ELISA分析ITK-SYK融合基因对Jurkat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特性的影响。结果:PCR方法扩增出ITK、SYK片段产物以及融合基因片段后进行凝胶电泳,发现在500bp,1000bp,1500bp处出现条带。同时将融合基因片段插入慢病毒载体后进行酶切测序,结果比对证实成功构建ITK-SYK融合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慢病毒载体感染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到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流式分析检测到细胞的转染率为85.23%,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融合蛋白SYK的表达。CCK-8实验提示转染细胞的增殖增加,软琼脂克隆实验发现转染ITK-SYK组细胞克隆数目增多,以及ELISA方法检测到转染ITK-SYK组细胞细胞因子IL-2分泌增加。结论:成功构建ITK-SYK融合基因,并且观察到转染融合基因的细胞生长增殖速度增加,克隆能力增强,IL-2分泌增加,进一步探索引起生物学行为改变的分子机制。第二部分基因芯片检测ITK-SYK引起Jurkat细胞基因改变目的: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对照和ITK-SYK基因融合的外周T淋巴瘤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注释和归类,显着性分析和网络分析,筛选出与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通路,在整体水平上探索ITK-SYK融合基因的发病机制。方法:将对照和ITK-SYK慢病毒载体转染的Jurkat细胞进行全基因表达谱测序,对差异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基于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基因功能注释,筛选差异基因所体现的显着性功能。基于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参与的pathway进行差异性分析,筛选出差异性通路。利用KEGG数据库中的基因与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发现差异基因之间的作用关系,定位上游与下游蛋白,从而构建基因的相互作用网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TK-SYK+Jurkat细胞存在7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278个基因显着上调,444个基因显着下调。这些差异基因进行注释,主要参与细胞周期,凋亡,DNA修复,信号转导,和细胞增殖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PI3K/Akt、MAPK、JAK/STAT信号通路。基因相互作用表明JAK3与STATs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JAK/STAT通路激活。结论:融合基因对外周T淋巴瘤的作用并不是单个分子的生物学行为,通过融合基因引起的上述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交叉,互相影响,形成了ITK-SYK融合基因外周T淋巴瘤的分子基础。第三部分ITK-SYK引起Jurkat细胞JAK/STAT通路激活目的:根据基因芯片结果分析,JAK/STAT通路在ITK-SYK融合基因外周T淋巴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验证JAK/STAT通路蛋白在ITK-SYK融合基因外周T淋巴瘤中表达情况,进一步观察JAK3特异性抑制剂托法替尼(tofacitinib)对转染ITK-SYK融合基因的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以及对ITK-SYK融合基因外周T淋巴瘤移植小鼠瘤负荷影响。方法:慢病毒载体感染Jurkat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比较对照和ITK-SYK组JAK家族总蛋白以及磷酸化水平改变,根据基因芯片结果提示,检测两组细胞下游STAT3和STAT5总蛋白以及磷酸化水平改变,同时计算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例。以转染ITK-SYK融合基因的Jurkat细胞为观察对象,通过CCK-8检测分别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特异性JAK3抑制剂对细胞的活力改变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浓度的特异性JAK3抑制剂对细胞下游STAT5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水平影响。流式检测JAK3抑制剂对细胞凋亡和周期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凋亡、周期蛋白变化。建立移植小鼠模型,以ITK-SYK融合基因阳性小鼠为观察对象,比较用药组与对照组之间肿瘤体积变化,荧光检测小鼠体积改变以及免疫组化检测SYK蛋白改变。结果:与ITK-SYK-Jurkat细胞相比,ITK-SYK+Jurkat细胞中的JAK1,JAK2和TYK2蛋白水平没有明显变化,JAK3蛋白水平轻微升高,磷酸化的JAK3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下游的STAT3,STAT5蛋白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p-STAT5在ITK-SYK+Jurkat细胞中有表达而不是p-STAT3。使用0,0.5,2.5,5μM的抑制剂托法替尼分别作用于ITK-SYK+Jurkat细胞和ITK-SYK-Jurkat细胞6,18,24,48小时后,观察到特异性JAK3对ITK-SYK+Jurkat细胞的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2.5μM托法替尼作用48小时抑制率为50%),然而对ITK-SYK-Jurkat细胞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5μM特异性JAK3抑制剂作用于ITK-SYK+Jurkat细胞后,磷酸化水平的STAT5蛋白表达完全抑制。0,0.5,2.5,5μM托法替尼作用ITK-SYK+Jurkat细胞24小时后,观察到用2.5μM托法替尼处理的细胞显示出更高的凋亡率(托法替尼17.11%对比对照4.12%,p<0.001),抑制剂增加至5μM浓度时,凋亡率反而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托法替尼处理组中裂解的半胱天冬酶-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以及全长半胱天冬酶-3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流式检测细胞周期显示G1/S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细胞停滞在G1/S期。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P27蛋白水平增加和CDK2蛋白水平降低。5×106个ITK-SYK+CEM细胞皮下接种到小鼠体内。给予托法替尼(20mg/kg/天)或等同的PBS连续口服28天。与对照小鼠相比,在实验结束时,用托法替尼处理的小鼠显示出肿瘤生长的延迟。在第13天,托法替尼对肿瘤生长的抗肿瘤作用潜力是明显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体内活体成像观察到托法替尼治疗组中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同时免疫组化检测到对照组中SYK蛋白的免疫染色强度显着强于托法替尼组。结论:ITK-SYK融合基因可以引起Jurkat细胞JAK3,STAT5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使用特异性JAK3抑制剂托法替尼,可以引起体外ITK-SYK+Jurkat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凋亡水平增加,周期阻滞在G1/S期,体内小鼠肿瘤生长受抑制。第四部分ITK-SYK引起JAK/STAT通路激活依赖于IL2RG受体目的:JAK3是一种酪氨酸激酶,通过共同的γ链(IL2RG)受体参与细胞因子通路,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通过沉默IL2RG,观察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方法:以ITK-SYK+Jurkat细胞为观察对象,将三种不同的抗IL2RG的si RNA和无义si RNA(对照组)用电转的方法转染到ITK-SYK+Jurkat细胞,筛选出有沉默作用的si RNA。以ITK-SYK+Jurkat细胞为观察对象,实验分两组,实验组(抗IL2RG的si RNA)和对照组(无义si RNA)。给实验组额外添加IL-2,IL-21。Western blotting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加IL-2,IL21的四组细胞的JAK3,STAT5总蛋白以及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同时计算出磷酸化蛋白/总蛋白比例。以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变化。流式检测两组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同时Western blotting分析凋亡、周期蛋白表达变化。ELISA检测四组细胞(IYK-SYK—Jurkat组,ITK-SYK+Jurkat组,抗IL2RG的si RNA组,无义si RNA组)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IL受体蛋白变化。结果:我们分析三种IL2RG特异性si RNA对ITK-SYK+Jurkat细胞中IL2RG抑制作用。与si IL2RG-1和si IL2RG-3相比,Si IL2RG-2有效抑制IL2RG的水平。生长曲线显示IL2RG敲低对ITK-SYK+Jurkat细胞存活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其随处理持续时间(24小时,48小时,72小时,96小时)而增加。类似地,与si RNA处理的对照相比,IL2RG敲低诱导ITK-SYK+Jurkat细胞凋亡增加。与通过流式细胞术获得的结果一致,在si IL2RG处理组中观察到裂解的半胱天冬酶-3的水平增加以及全长半胱天冬酶-3的水平降低。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i-IL2RG处理的ITK-SYK+Jurkat细胞中G1/S期细胞数量显着增加(对照76.23%对比si IL2RG-2 92.31%,p<0.01)。与G1/S期阻滞一致,在用si IL2RG-2处理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ITK-SYK+Jurkat细胞中P27蛋白水平增加和CDK2蛋白水平降低。然后我们研究了ITK-SYK+Jurkat细胞中与IL2RG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分泌。与ITK-SYK—Jurkat细胞相比,ITK-SYK+Jurkat细胞中IL-2和IL-21的分泌增加,而IL-4,IL-7,IL-9和IL-15的分泌没有明显改变。与无义si RNA对照相比,IL-2RG敲低的ITK-SYK+Jurkat细胞中的IL-2和IL-21产生并没有明显变化。Western blotting分析si IL2RG-2对IL2RG的沉默抑制了ITK-SYK+Jurkat细胞中JAK3和STAT5的活性,而空载体不影响JAK3或STAT5磷酸化。同时,外源性IL-2(25ng/ml)和IL-21(25ng/ml)不能恢复由si IL2RG-2引起的变化。与细胞因子一致,我们发现IL2R和IL21R的表达水平在ITK-SYK+Jurkat细胞中升高,而IL7R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JAK3/STA5磷酸化依赖于ITK-SYK+Jurkat细胞中IL2RG的存在,并且与IL-2和IL-21的分泌相关。所有这些数据都强烈表明ITK-SYK融合基因的外周T淋巴瘤中IL2RG/JAK3/STAT5通路激活。

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呼吸道疾病病原及其固有免疫应答
        1.1 牛呼吸道病原识别病原的分子基础
        1.2 气道和肺上皮细胞对牛呼吸系统疾病的抵抗能力
        1.3 固有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
    第二章 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及其逃避宿主免疫的研究进展
        2.1 宿主范围与传播特点
        2.2 流行病学与基因型
        2.3 BPIV3 编码基因与蛋白特征
        2.4 牛副流感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2.5 病原分离与鉴定
        2.6 BPIV3 造成的经济损失
        2.7 BPIV3 的治疗与预防
        2.8 副黏病毒拮抗Ⅰ型干扰素的研究概况
    第三章 IL10 的信号转导与其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
        3.1 白细胞介素-10 的来源细胞与基本作用
        3.2 IL10 的受体与信号转导
        3.3 IL10 的相关家族与病毒编码的IL10
        3.4 IL10 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
        3.5 IL10 重要产物SOCS3 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3.6 病毒诱导IL10 产生的信号通路
        3.7 阻断IL10 清除病毒感染的新策略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犊牛BPIV3 血清抗体调查与BPIV3 A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细胞、菌株与质粒
        1.2 血清与病料采集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呼吸道症状的犊牛BPIV3 抗体调查
        2.2 鼻棉拭子中的BPIV3 鉴定与分离培养
        2.3 病毒的鉴定与纯化
        3 结果
        3.1 呼吸道症状的犊牛BPIV3 抗体调查
        3.2 BPIV3 分离培养
        3.3 BPIV3 的特性鉴定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BPIV3 感染C57BL/6 小鼠与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
        1.1 主要动物、细胞与毒株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主要试剂配制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对C57BL/6 鼠的致病性
        2.2 转录样本的制备
        2.3 转录组测序
        2.4 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
        3 结果
        3.1 BPIV3对C57BL/6 鼠的致病性
        3.2 BPIV3 感染鼠巨噬细胞后细胞因子的变化
        3.3 BPIV3 感染C57 小鼠后肺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3.4 BPIV3 感染原代巨噬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牛IL10、IL10R1、SOCS3 的重组表达及特性分析
        1 材料
        1.1 细胞、菌株与质粒
        1.2 抗体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牛IL10、IL10R1、SOCS3 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2.2 牛IL10、IL10R1、SOCS3 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2.3 牛IL10、SOCS3 的真核表达
        2.4 牛IL10、IL10R1 腺病毒制备及蛋白表达
        2.5 牛IL10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载体的构建
        2.6 构建牛IL10、IL10R1、SOCS3 干扰载体
        2.7 牛IL10 的生物学活性及信号通路研究
        2.8 牛SOCS3 对I型干扰素表达的负调控
        3 结果
        3.1 牛IL10、IL10R1、SOCS3 的克隆
        3.2 牛IL10、IL10R1、SOCS3 的原核表达与多抗制备
        3.3 牛IL10、SOCS3 的真核表达
        3.4 牛IL10、IL10R1 胞外区的腺病毒感染细胞与表达蛋白鉴定
        3.5 牛IL10 启动子双荧光素酶载体的构建与活性分析
        3.6 牛IL10、IL10R1、SOCS3 干扰载体的构建
        3.7 牛IL10 和IL10R的生物学活性
        3.8 牛IL10 的信号通路
        3.9 牛SOCS3 对I型干扰素表达的负调控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IL10 在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细胞与质粒
        1.2 抗体和抑制剂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 感染细胞表达IL10 并发挥其活性
        2.2 IL10/IL10R1对BPIV3 感染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 结果
        3.1 BPIV3 感染细胞诱导IL10 的转录与表达
        3.2 BPIV3 感染对STAT3 表达的影响
        3.3 BPIV3 感染对SOCS3 转录的影响
        3.4 BPIV3 感染对其他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IL10对BPIV3 感染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6 IL10 受体阻断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IL10 与牛副流感病毒3 型感染的相互调控
        1 材料
        1.1 细胞与质粒
        1.2 抗体和抑制剂
        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BPIV3 感染诱导IL10 产生的信号通路
        2.2 调控IL10 相关通路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3 结果
        3.1 BPIV3 诱导IL10 产生所依赖的信号通路
        3.2 调控IL10 相关通路对BPIV3 复制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2)Stattic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EGFR在不同OS细胞和成骨细胞中表达
        2 吉非替尼对OS细胞增殖的影响
        3 吉非替尼对OS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4 吉非替尼对OS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5 吉非替尼对OS细胞凋亡的影响
        6 吉非替尼对OS细胞周期的影响
        7 吉非替尼对OS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相关机制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EGFR沉默表达对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EGFR慢病毒干扰对OS细胞EGFR表达的影响
        2 EGFR沉默表达对OS细胞增殖的影响
        3 EGFR沉默表达对OS细胞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4 EGFR沉默表达对OS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5 EGFR沉默表达对OS细胞凋亡的影响
        6 EGFR沉默表达对OS细胞周期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EGFR蛋白与STAT3 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3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移植瘤生长抑制的影响
        4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的影响
        5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凋亡促进的影响
        6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7 Stattic对吉非替尼介导的OS细胞活性变化影响的相关机制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Stattic对 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结果
        1 Stattic对 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OS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
        2 Stattic对 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OS细胞迁移和侵袭抑制的影响
        3 Stattic对 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OS细胞凋亡促进的影响
        4 Stattic对 EGFR沉默表达介导的OS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摘要(英文)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及其治疗手段
        1.1.1 脑胶质瘤
        1.1.2 脑胶质瘤相关的信号通路
        1.1.3 胶质瘤的治疗手段
    1.2 蛋白酪氨酸激酶
        1.2.1 FAK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2 SRC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2.3 FGFR激酶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FAK共价抑制剂的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研究
    2.1 前言
    2.2 FAK不可逆/可逆共价抑制剂的设计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对体外FAK的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2.3.2 共价抑制剂动力学测试
        2.3.3 化合物在生理pH下的共价可逆性测试
        2.3.4 共价抑制剂对激酶的选择性抑制
        2.3.5 化合物对脑胶质母细胞瘤的细胞毒测试
        2.3.6 ELISA测试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磷酸化抑制能力
        2.3.7 化合物在U87-MG胞内环境FAK的共价抑制验证
        2.3.8 化合物对U87-MG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
        2.3.9 化合物对U87-MG细胞形态的影响
        2.3.10 化合物影响U87-MG细胞的迁移能力
        2.3.11 化合物对U87-MG细胞FAK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第一部分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活性机理研究
        3.1.1 前言
        3.1.2 FAK/FGFR1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3.1 化合物对激酶活性抑制能力
        3.1.3.2 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毒性测试
        3.1.3.3 不同时间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的影响
        3.1.3.4 化合物对细胞克隆的影响
        3.1.3.5 化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1.3.6 化合物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1.3.7 化合物对U87-MG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3.1.3.8 化合物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生长
        3.1.4 小结
    第二部分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设计、分子模拟及其抗胶质母细胞瘤活性研究
        3.2.1 前言
        3.2.2 Src/FAK双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3.1 化合物的激酶抑制活性测试
        3.2.3.2 化合物对细胞的抑制活性
        3.2.3.3 3D-QSAR研究化合物对Src激酶抑制能力的构效关系
        3.2.3.4 化合物与Src分子对接研究
        3.2.3.5 MM-PBSA/GBSA计算结合自由能
        3.2.4 小结
第四章 实验部分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的实验仪器
        4.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化合物对FAK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2 化合物对FGFR1激酶活性抑制测试
        4.2.3 化合物Src激酶活性测试
        4.2.4 化合物激酶选择性测试
        4.2.5 化合物的共价动力学测试
        4.2.6 化合物的共价可逆性研究
        4.2.7 MTT法测试化合物对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4.2.8 ELISA测试实验
        4.2.9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及化合物洗脱实验
        4.2.10 细胞周期和凋亡
        4.2.11 细胞划痕实验
        4.2.12 免疫细胞化学和荧光染色
        4.2.13 化合物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实验
        4.2.14 细胞克隆实验
        4.2.15 细胞侵袭实验
        4.2.16 动物体内异种成瘤及化合物体内抗肿瘤实验
        4.2.17 3D-QSAR分析
        4.2.18 化合物的分子对接分析
        4.2.19 化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致谢

(4)食管鳞癌中AKT和GSK3β驱动SOX2蛋白高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转录因子SOX2的研究进展
        1.1.1 SOX家族成员简介
        1.1.2 SOX2功能的研究进展
        1.1.2.1 SOX2在胚胎发育中的作用
        1.1.2.2 SOX2在成体干细胞中的作用
        1.1.2.3 SOX2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1.1.3 SOX2蛋白的翻译后修饰
    第二节 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1.2.1 食管组织结构
        1.2.2 食管癌的分型
        1.2.3 SOX2在食管鳞癌中的作用
    第三节 磷酸化修饰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3.1 磷酸化修饰简介
        1.3.2 磷酸激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3.3 磷酸激酶AKT的研究进展
        1.3.3.1 磷酸激酶AKT简介
        1.3.3.2 AKT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1.3.4 磷酸激酶GSK3β的研究进展
        1.3.4.1 磷酸激酶GSK3β简介
        1.3.4.2 GSK3β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器材
        2.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2.1.3 试剂配方
        2.1.4 表达质粒
        2.1.5 引物序列
        2.1.6 抗体信息
        2.1.7 抑制剂信息
        2.1.8 细胞系
        2.1.9 小鼠类型
    第二节 实验方法
        2.2.1 RNA抽取和c DNA获取
        2.2.2 分子克隆
        2.2.3 细胞培养
        2.2.4 细胞转染
        2.2.5 稳定表达细胞系的建立
        2.2.6 细胞增殖检测
        2.2.7 免疫共沉淀
        2.2.8 Western blot
        2.2.9 免疫染色
        2.2.10 组织HE染色
        2.2.11 免疫组化染色
        2.2.12 体外纯化蛋白
        2.2.13 peptide-pulldown
        2.2.14 体外磷酸化反应
        2.2.15 小鼠异种移植模型
        2.2.16 提取基因组DNA
第三章 AKT驱动食管鳞癌中SOX2 蛋白高表达并促进肿瘤干细胞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结果
        3.2.1 食管鳞癌中SOX2 的蛋白水平不完全依赖SOX2 的基因扩增
        3.2.2 食管鳞癌中AKT正控SOX2 的蛋白水平
        3.2.3 食管鳞癌中SET7对SOX2 蛋白没有显着调控
        3.2.4 AKT促进SOX2 的蛋白稳定性
        3.2.5 食管鳞癌中SOX2对AKT不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3.2.6 AKT通过磷酸化SOX2-T116 促进SOX2 蛋白稳定性
        3.2.7 筛选介导AKT促进SOX2 稳定的泛素连接酶
        3.2.8 UBR5 促进SOX2 的泛素化降解
        3.2.9 AKT通过抑制UBR5与SOX2 的互作促进SOX2 的稳定性
        3.2.10 UBR5 催化SOX2的K115 的泛素化
        3.2.11 UBR5 通过调控SOX2 影响细胞增殖和肿瘤干细胞形成
        3.2.12 AKT抑制剂显着遏制肿瘤干细胞的形成能力
        3.2.13 AKT通过调控SOX2 蛋白影响肿瘤干细胞的形成
    3.3 总结与讨论
        3.3.1 AKT-SOX2 调控通路的广谱性
        3.3.2 多种泛素连接酶调控SOX2的蛋白稳定性
        3.3.3 AKT抑制剂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GSK3β促进食管基底层干细胞和食管癌中SOX2 蛋白稳定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结果
        4.2.1 筛选调控SOX2蛋白的磷酸激酶
        4.2.2 抑制GSK3β的活性促进SOX2 的泛素化降解
        4.2.3 GSK3β促进SOX2 蛋白稳定性
        4.2.4 GSK3β对 SOX2 的调控依赖于其激酶活性
        4.2.5 GSK3β对 SOX2 的调控不依赖于AKT
        4.2.6 质谱检测GSK3β磷酸化SOX2 的位点
        4.2.7 GSK3β磷酸化SOX2的S251 位点
        4.2.8 GSK3β通过磷酸化SOX2-S251 促进其稳定性
        4.2.9 筛选介导GSK3β促进SOX2 稳定的泛素连接酶
        4.2.10 食管鳞癌中CRL4A复合体调控SOX2 蛋白稳定性
        4.2.11 抑制GSK3β活性促进CUL4A与 SOX2 的相互作用
        4.2.12 激活态的GSK3β和 SOX2 在食管基底层存在共定位
        4.2.13 小鼠食管基底层存在Gsk3β对 Sox2 的调控作用
        4.2.14 食管鳞癌中GSK3β和 SOX2 蛋白异常高表达并呈正相关
        4.2.15 食管鳞癌中GSK3β转录水平异常激活
        4.2.16 GSK3β通过调控SOX2 影响细胞增殖
        4.2.17 GSK3β抑制剂影响小鼠荷瘤生长
    4.3 总结与讨论
        4.3.1 CRL4A复合体介导GSK3β调控SOX2 蛋白稳定性的机制探究
        4.3.2 GSK3β-SOX2 通路的异常对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4.3.3 AKT-GSK3β通路对SOX2 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4.3.4 GSK3β抑制剂对食管鳞癌的作用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5)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在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绪论
第一部分 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在肺纤维化组织的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剪接体相关蛋白130在IPF患者和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模型的表达及识别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剂
        1.2 耗材
        1.3 实验仪器
        1.4 常用溶液配制
        1.5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基因对肺纤维化发生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对肺纤维化小鼠肺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五部分 Mincle通过Syk/CARD9 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影响肺纤维化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6)胰腺癌组织RON和MET共同过表达的病理意义及其药靶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RON和MET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总体生存时间的关系
    1.1 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胰腺癌中靶向RON和/或MET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体内外抑癌效果
    2.1 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2.5 参考文献
综述 酪氨酸激酶受体RON和MET在癌症中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和作为抗癌药靶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lncRNA RHPN1-AS1靶向MiR-299-3p/TNFSF12通路参与调控NSCLC耐药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肺癌概述
    1.2 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
        1.2.1 临床表现
        1.2.2 病理分型与特征
    1.3 NSCLC的治疗
    1.4 吉非替尼及其耐药
    1.5 MicroRNA及 LncRNA在癌症病理及治疗中的作用
    1.6 TNF阻滞剂(TNFSF12)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和厂家
        2.1.3 临床样本来源与处理
        2.1.4 细胞系培养
    2.2 方法
        2.2.1 RNA的提取和RT-qPCR(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reaction)
        2.2.2 细胞转染
        2.2.3 细胞活力检测
        2.2.4 细胞凋亡流式检测
        2.2.5 克隆形成
        2.2.6 侵袭转移Transwell检测
        2.2.7 免疫共沉淀
        2.2.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9 免疫印迹
        2.2.10 裸鼠成瘤
        2.2.11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RHPN1-AS1 在吉非替尼耐药的NSCLC细胞系中显着下调,其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正相关
        3.1.1 RHPN1-AS1在NSCL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1.2 RHPN1-AS1 在不同NSCLC细胞株中的表达以及各个细胞株的耐药情况
        3.1.3 RHPN1-AS1 与吉非替尼耐药性以及患者生存率相关性分析
    3.2 RHPN1-AS1 可以增加NSCLC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
        3.2.1 采用干扰RNA敲减NSCLC中 LncRNA RHPN1-AS
        3.2.2 敲减LncRNA RHPN1-AS后,NSCLC细胞耐药和凋亡特征
        3.2.3 敲减LncRNA RHPN1-AS后,NSCLC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特征
    3.3 过表达RHPN1-AS1 赋予NSCLC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
        3.3.1 体外NSCLC中过表达RHPN1-AS1
        3.3.2 过表达RHPN1-AS1 后,对NSCLC细胞耐药和凋亡影响
        3.3.3 过表达RHPN1-AS1 后,对NSCLC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4 构建裸鼠成瘤模型,检测过表达LncRNA RHPN1-AS1 后,给予吉非替尼后对瘤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3.4 在NSCLC细胞中,LncRNA RHPN1-AS1是MiR-299-3p的分子海绵
        3.4.1 采用生物信息学寻找LncRNA RHPN1-AS1 的结合靶点
        3.4.2 验证LncRNA RHPN1-AS1与MiR-299-3p的调控关系
        3.4.3 采用荧光素报告实验验证LncRNA RHPN1-AS1与MiR-299-3p的结合
        3.4.4 MiR-299-3p在 NSCLC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3.5 TNFSF12是MiR-299-3p的直接靶点
        3.5.1 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299-3p作用靶点,并在组织和细胞中验证其表达
        3.5.2 TNFSF12 m RNA表达与MiR-299-3p的相关性
        3.5.3 TNFSF12为MiR-299-3p结合靶点
        3.5.4 验证MiR-299-3p调控TNFSF12 表达
    3.6 RHPN1-AS1 通过靶向MiR-299-3p/TNFSF12 通路调控吉非替尼耐药
        3.6.1 回补实验验证RHPN1-AS1 靶向MiR-299-3p/TNFSF12 通路
        3.6.2 回补实验验证RHPN1-AS1 靶向MiR-299-3p/TNFSF12 通路调控的细胞凋亡
        3.6.3 回补实验验证RHPN1-AS1 靶向MiR-299-3p/TNFSF12 通路调控的细胞迁移
4 讨论
5 结论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及耐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肺腺癌患者颈部转移病灶向小细胞癌转化的病例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及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砷对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长期砷处理对F344大鼠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增殖因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及染毒
        2.2.2 尿中砷含量测定
        2.2.3 免疫荧光
        2.2.4 免疫组织化学
        2.2.5 ELISA实验
        2.2.6 RNA提取、RT-PCR和 Real-time PCR检测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F344大鼠的一般情况
        3.2 F344大鼠尿中砷形态含量
        3.3 长期砷处理导致F344大鼠膀胱上皮增生
        3.4 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EGFR和 HER2蛋白及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3.5 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EGF,TGFα,E-cad,s 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
        3.6 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HSP90,IL-6,NDRG1蛋白表达的影响
        3.7 长期砷处理对大鼠膀胱上皮细胞增殖因子蛋白表达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短期砷处理对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处理
        2.2.2 细胞免疫荧光
        2.2.3 RNA提取、RT-PCR和 Real-time PCR检测
        2.2.4 细胞免疫共沉淀
        2.2.5 蛋白提取
        2.2.6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HER2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
        3.2 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EGFR表达及磷酸化的影响
        3.3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GFR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
        3.4 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外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GF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
        3.6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TGFα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
        3.7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E-cad不参与HER2磷酸化的激活
        3.8 短期亚砷酸钠染毒对SV-HUC-1细胞内HSP90,NDRG1,IL-6表达的影响
        3.9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HSP90对HER2磷酸化的影响
        3.10 在短期亚砷酸钠处理的SV-HUC-1细胞中,IL-6,NDRG1对HER2磷酸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长期砷处理对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及相关细胞因子和增殖因子的影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与处理
        2.2.2 细胞活力测定
        2.2.3 细胞划痕实验
        2.2.4 细胞迁移实验
        2.2.5 ELISA实验
        2.2.6 蛋白提取
        2.2.7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蛋白表达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长期砷处理引起SV-HUC-1细胞明显增生
        3.1.1 长期砷处理对SV-HUC-1细胞活力,增殖迁移水平的影响
        3.1.2 长期砷处理对SV-HUC-1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影响
        3.2 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导致EGFR和HER2激活的相关因素
        3.2.1 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增殖和迁移中的EGFR和HER2作用
        3.2.2 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参与EGFR和HER2激活的相关因子作用
        3.2.3 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EGF,TGFα,HSP90激活EGFR和HER2磷酸化的作用
        3.2.4 长期砷处理SV-HUC-1细胞中E-cad,IL-6,NDRG1抑制EGFR和HER2磷酸化的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ITK-SYK融合基因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ITK-SYK融合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以及细胞转染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因芯片检测ITK-SYK引起JURKAT细胞基因改变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ITK-SYK引起JURKAT细胞JAK/STAT通路激活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ITK-SYK引起JAK/STAT激活依赖于IL2RG受体
    引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表
附录 发表论文
致谢

四、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IL10在牛副流感病毒3型感染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D]. 高明春. 吉林大学, 2021
  • [2]Stattic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介导的骨肉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 王生淋.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新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设计及其抗脑胶质瘤活性机制研究[D]. 黎永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5)
  • [4]食管鳞癌中AKT和GSK3β驱动SOX2蛋白高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D]. 康莉.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巨噬细胞诱导型C型凝集素受体在肺纤维化中的机制研究[D]. 刘凯雄.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6]胰腺癌组织RON和MET共同过表达的病理意义及其药靶效应[D]. 胡晨雨. 浙江大学, 2020(02)
  • [7]lncRNA RHPN1-AS1靶向MiR-299-3p/TNFSF12通路参与调控NSCLC耐药的机制研究[D]. 李学浩.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肺癌靶向药物治疗现状及耐药机制[D]. 张晓京.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砷对正常膀胱上皮细胞癌基因HER2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金佩玉.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10]ITK-SYK融合基因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D]. 张磊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气管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