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纳米氟化铈(Ⅲ)的微波固相氧化还原合成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霞,刘海霞,温丰源[1](2016)在《无机纳米稀土氟化物制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特殊的光、电、磁性质,在光学器件、生物标记、光学晶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化学机械法、共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和微波法等制备方法,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对纳米稀土氟化物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侯远[2](2011)在《低维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氟化物由于具有低的声子能,是一类高效的稀士离子掺杂发光基质,在医疗检测、防伪、照明、显示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米颗粒、纳米棒和纳米管方面。为了深入研究其各种性能,迫切需要一种制备稀土氟化物纳米纤维和纳米带的方法。静电纺丝法在制备一维纳米材料方面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优点,成为最佳的选择。因此,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氟化物纳米纤维和纳米带是一个重要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研究了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形貌的PVP纳米材料,首次绘制了溶液的参数与产物间形貌关系图,并将其应用于实验方案设计。在该图的指导下,进一步采用PVP作为模板制备出了纳米纤维和纳米带、Y2O3:Eu3+纳米纤维和纳米带。在氟化钇纳米材料的基础上,首次通过控制焙烧温度获得YF3:Eu3+纳米纤维、YOF:Eu3+纳米纤维和纳米带和Y7O6F9:Eu3+纳米带,并研究了这些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能。通过Y7O6F9:Tb3+等现代材料测试分析技术,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原始纤维在700℃焙烧后得到立方相XRD、FTIR、SEM、TEM、PL+纳米材料,经过NH4HF2氟化,得到正交相YF3:Eu3+纳米材料,再经580℃焙烧9h得到正交相Y2O3:Eu3纳米材料,经700℃焙烧9h得到三方相Y7O6F9:Eu3+内米材料。所制备的纳米纤维直径约为70-200nm。纳米带宽度为3-10μm,厚度为YOF:Eu3+(?) 80-200 nm。YOF:Eu3+和Y7O6F9:Eu3+纳米材料的最强发射峰都为5D0→7F2跃迁,而Y2O3:Eu3+(?)内米材料的最强发射峰为5Do→7F1跃迁。其中,Y7O6F9:Eu3+纳米材料发光最强。
侯远,董相廷,王进贤,刘桂霞[3](2010)在《稀土氟化物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光、电、磁性质,在光学器件、显示、生物标记、光学晶体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者已用沉淀法、微乳液法、水热与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微波法、超声波法、前驱体热解法、静电纺丝法等成功地制备出了纳米颗粒、纳米线、纳米膜、多面体纳米晶、复合结构纳米晶、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等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本文总结了上述几种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优缺点,并结合课题组在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工作,对纳米稀土氟化物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蔡艳华[4](2009)在《中低热固相反应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低热固相反应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合成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已逐渐成为化学研究的热点,为此对中低热固相反应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列举了几种典型的中低热固相反应方法——研磨法、球磨法、微波法以及超音速气流低热固相反应法,并重点阐述了研磨法、球磨法、微波法和超音速气流低热固相反应法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提出了当前中低热固相反应方法的缺陷,对今后中低热固相反应研究进行了展望。
张志峰,李红飞,国富强,李德谦,孟淑兰[5](2008)在《溶剂萃取法制备的纳米CeF3紫外吸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Cyanex 923萃取法制备了纳米级CeF3微粉,并研究了分散剂、CeF3量、CeF3预处理灼烧温度和微粉粒径分布等因素对CeF3紫外吸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CeF3在255 nm附近有特征吸收峰;分散剂的极性强弱、分散物浓度的改变都会影响吸收峰的强弱;随着粒径的减小,紫外吸收峰发生明显的红移。此外还研究了TiO2包覆CeF3的紫外吸收性质,复合材料在250400 nm区间内同时出现了TiO2和CeF3的特征吸收峰,复合材料的吸光域范围扩展。
麻孝勇,莫羡忠[6](2007)在《微波在合成纳米材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阐述了微波在合成粉体,半导体,分子膜和载体等纳米材料的一些重要应用。
吴大雄[7](2006)在《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了纳米LaF3粉体和块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以及纳米LaF3块体材料的热稳定性,离子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等问题。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了纳米LaF3粉体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LaF3粉体为球形颗粒,粒径范围在15nm~25nm之间,平均粒径为16.7nm,单分散性较好;其晶体结构为氟铈矿结构,成分单一,不含杂质相。采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NaF、BaF2和CeF3粉体,并进行了TEM和XRD的表征分析。采用真空加压固结法制备了纳米LaF3块体材料样品,真空度为10-4Pa,成型压力为1GPa,样品的相对密度达到理论密度的91%。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NaF、BaF2和CeF3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断,在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氟化物粉体的过程中,生成物的水溶性(用溶度积常数表征)是决定生成物粒径大小的本征因素,只有当氟化物的溶度积常数足够小时(如KSP,0<10-9),相应的纳米氟化物才可能采用水溶液直接沉淀法制备。论文同时对其他的影响因素如反应物浓度、反应体系过饱和度、陈化时间的影响、溶剂体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法(TG)研究了常温至1000℃温度范围内纳米LaF3块体样品的晶粒长大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长大激活能为2.01eV。分别在真空(10-4pa)和大气中对纳米LaF3块体进行不同温度的长时间退火实验,用XRD分析退火后的样品,研究纳米LaF3块体的晶粒长大规律,发现退火温度高于600℃时,晶粒尺寸迅速增大;在大气中退火温度超过500℃时,纳米LaF3块体会被氧化。 采用复阻抗谱对纳米LaF3块体的常温离子电导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纳米LaF3块体在常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为10-5Scm-1,比单晶LaF3的离子电导率提高大约1个数量级。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纳米Laf3块体在交变电场反复振荡的作用下,其常温离子电导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纳米LaF3材料微观结构的亚稳定性。在纳米LaF3的晶界部分,F离子的排列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这种无序排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调整。在振荡电场的反复
谢复青,张志[8](2005)在《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微波加热的机理,综述了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展望了微波技术的前景,提出了微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建议。
钟声亮,张迈生,苏锵[9](2005)在《超声波低温快速合成球形4A分子筛》文中研究指明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低温条件下用超声波快速合成了性能优良的球形4A 分子筛,并用 XRD、IR、SEM和粒度分布等手段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分子筛的白度为95%,钙离子交换容量为318mgCaCO3/g 干沸石,产物的平均粒径为1.64μm,粒度小于4μm 的含量可达100%。此外,所合成的分子筛呈球形,更适合用作洗涤助剂。
逄莉,高善民[10](2004)在《纳米材料的模板法合成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对模板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二、纳米氟化铈(Ⅲ)的微波固相氧化还原合成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氟化铈(Ⅲ)的微波固相氧化还原合成法(论文提纲范文)
(1)无机纳米稀土氟化物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机械法 |
2 共沉淀法 |
3 水热合成法 |
4 微波法 |
5 结语 |
(2)低维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稀土氟化物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1.1.1 沉淀法 |
1.1.2 微乳液法 |
1.1.3 水热与溶剂热法 |
1.1.4 溶胶-凝胶法 |
1.1.5 微波法 |
1.1.6 超声波法 |
1.1.7 前驱体热解法 |
1.1.8 静电纺丝法 |
§1.2 静电纺丝理论研究进展 |
1.2.1 静电纺丝技术 |
1.2.2 静电纺丝过程模拟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化学试剂、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
§2.1 主要化学试剂 |
§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3 表征方法 |
2.3.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分析 |
2.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4 荧光光谱分析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三章 单喷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不同形貌的PVP纳米材料 |
§3.1 概述 |
§3.2 实验部分 |
3.2.1 改变前驱体溶液粘度制备不同形貌的产物 |
3.2.2 改变接收距离制备不同形貌的产物 |
3.2.3 Fe(NO_3)_3与PVP含量与产物形貌关系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前驱体溶液粘度与产物形貌关系 |
3.3.2 接收距离与产物形貌关系 |
3.3.3 产物形貌分布区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F_3:Eu~(3+)纳米纤维/高分子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
§4.1 概述 |
§4.2 实验部分 |
4.2.1 Y_2O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4.2.2 YF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4.2.3 YF_3:Eu~(3+)纳米纤维/PVP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X射线衍射分析 |
4.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4.3.3 透射电镜分析(TEM) |
4.3.4 荧光光谱分析(PL)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F_3:Eu~(3+)纳米纤维和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 |
§5.1 概述 |
§5.2 YF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
5.2.1 实验部分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3 小结 |
§5.3 YF_3:Eu~(3+)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 |
5.3.1 实验部分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4 小结 |
第六章 YOF:Eu~(3+)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
§6.1 概述 |
§6.2 实验部分 |
6.2.1 Y_2O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6.2.2 YF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6.2.3 YOF: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X射线衍射分析 |
6.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6.3.3 红外光谱分析 |
6.3.4 荧光光谱分析(PL)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Y_7O_6F_9:Eu~(3+)纳米纤维和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 |
§7.1 概述 |
§7.2 Y_7O_6F_9:Eu~(3+)纳米纤维的制备与表征 |
7.2.1 实验部分 |
7.2.2 结果与讨论 |
7.2.3 小结 |
§7.3 Y_7O_6F_9:Eu~(3+)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 |
7.3.1 实验部分 |
7.3.2 结果与讨论 |
7.3.3 小结 |
第八章 Y_7O_6F_9:Tb~(3+)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 |
§8.1 概述 |
§8.2 实验部分 |
8.2.1 Y_2O_3:Tb~(3+)纳米纤维和纳米带的制备 |
8.2.2 YF_3:Tb~(3+)纳米带的制备 |
8.2.3 Y_7O_6F_9:Tb~(3+)纳米带的制备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X射线衍射分析 |
8.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8.3.3 荧光光谱分析(PL)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Eu~(3+)离子在不同纳米纤维中的荧光性质研究 |
§9.1 概述 |
§9.2. 实验部分 |
9.2.1 Y_2O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9.2.2 YF_3: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9.2.3 Y_7O_6F_9: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9.2.4 Y_7O_6F_9:Eu~(3+)纳米纤维的制备 |
§9.3 结果与讨论 |
9.3.1 X射线衍射分析 |
9.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 |
9.3.3 荧光光谱分析(PL)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稀土氟化物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纳米稀土氟化物的制备 |
1.1 沉淀法 |
1.2 微乳液法 |
1.3 水热与溶剂热法 |
1.4 溶胶-凝胶法 |
1.5 微波法 |
1.6 超声波法 |
1.7 前驱体热解法 |
1.8 静电纺丝法 |
2 展 望 |
(4)中低热固相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磨法 |
2 球磨法 |
3 微波法 |
4 超音速气流低热固相反应法 |
5 中低热固相合成方法的缺陷 |
6 展望 |
(5)溶剂萃取法制备的纳米CeF3紫外吸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 验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方 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纳米CeF3的合成与测定 |
2.2 纳米CeF3紫外吸收性质 |
2.2.1 分散剂影响 |
2.2.2 不同CeF3量的影响 |
2.2.3 温度的影响 |
2.2.4 粒径的影响 |
2.2.5 表面包覆的影响 |
3 结 论 |
(6)微波在合成纳米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加热原理[2] |
2 微波在合成纳米材料中的具体应用 |
2.1 合成粉体材料 |
2.2 合成半导体材料 |
2.3 在合成载体和分子膜中的应用 |
2.4 在合成新型材料上的应用 |
3 结语 |
(7)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简介 |
1.2 固体电解质简介 |
1.3 氟离子导体的研究进展 |
1.4 纳米快离子导体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纳米LaF_3氟化镧的制备 |
2.1 氟化物的制备方法简述 |
2.2 纳米氟化物的制备方法简述 |
2.3 纳米LaF_3的制备 |
2.3.1 高能球磨法制备纳米LaF_3 |
2.3.2 水溶液沉淀法制备纳米LaF_3 |
2.3.2.1 实验部分 |
2.3.2.2 结果与讨论 |
2.3.2.2.1 LaF_3纳米粉体形貌及晶粒尺寸 |
2.3.2.2.2 溶度积常数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2.3.2.2.3 反应时间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2.3.2.2.4 陈化过程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2.3.2.2.5 溶剂体系对晶粒尺寸的影响 |
2.3.3 纳米LaF_3块体的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纳米LaF_3的热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纳米LaF_3的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法 |
3.3 纳米LaF_3的TG-DSC分析 |
3.3.1 实验部分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2.1 TGA曲线分析 |
3.3.2.2 DSC曲线分析 |
3.3.2.2.1 脱水、脱气和有机物挥发过程 |
3.3.2.2.2 弛豫调整过程 |
3.3.2.2.3 晶粒长大过程 |
3.3.2.2.4 晶粒长大激活能 |
3.4 纳米LaF_3的退火实验分析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真空中的退火实验 |
3.4.1.2 大气中的退火实验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2.1 真空退火的晶粒长大规律 |
3.4.2.2 大气中退火的晶粒长大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 |
4.1 引言 |
4.2 纳米LaF_3的导电性分析—交流阻抗谱 |
4.3 纳米LaF_3的常温离子电导率研究 |
4.3.1 实验部分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常温反复测试的复阻抗谱分析 |
4.3.2.2 振荡电场反复作用对纳米LaF_3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
4.4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和温度的关系 |
4.4.1 实验部分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2.1 纳米LaF_3在不同温度的复阻抗谱分析 |
4.4.2.2 纳米LaF_3的离子电导率及导电激活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纳米LaF_3的介电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样品制备 |
5.2.2 介电常数的测量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与频率的关系 |
5.3.2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
5.3.3 纳米LaF_3的介电常数在反复测量时的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加热的原理及其特点 |
2 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的应用 |
2.1 制备高纯超细粉体 |
2.2 微波烧结 |
2.3 制备纳米材料 |
2.4 制备碳材料 |
2.5 在功能材料制造及其它方面中的应用 |
3 微波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展望 |
(9)超声波低温快速合成球形4A分子筛(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合成方法 |
1.2 仪器及产物的表征 |
2结果与讨论 |
2.1 产物的XRD和IR分析 |
2.2 产物的SEM分析 |
2.3 产物的粒度分布及其他性能表征 |
3结论 |
四、纳米氟化铈(Ⅲ)的微波固相氧化还原合成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无机纳米稀土氟化物制备研究进展[J]. 李霞,刘海霞,温丰源. 河南化工, 2016(10)
- [2]低维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发光性质研究[D]. 侯远.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4)
- [3]稀土氟化物微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J]. 侯远,董相廷,王进贤,刘桂霞. 中国稀土学报, 2010(05)
- [4]中低热固相反应研究进展[J]. 蔡艳华.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9(06)
- [5]溶剂萃取法制备的纳米CeF3紫外吸收性能研究[J]. 张志峰,李红飞,国富强,李德谦,孟淑兰. 中国稀土学报, 2008(04)
- [6]微波在合成纳米材料中的应用[J]. 麻孝勇,莫羡忠.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07(02)
- [7]纳米LaF3的制备及热稳定性、导电性能研究[D]. 吴大雄. 浙江大学, 2006(09)
- [8]微波技术在无机化学中的应用进展[J]. 谢复青,张志. 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 [9]超声波低温快速合成球形4A分子筛[J]. 钟声亮,张迈生,苏锵. 材料导报, 2005(04)
- [10]纳米材料的模板法合成进展[A]. 逄莉,高善民. 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