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广域测量技术的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城[1](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能源数据,为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和协同自治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撑,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广域测量系统为智能电网提供信息平台,通过实时监测智能电网的状态,可以提前预测智能电网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广域测量系统在存储智能电网数据的过程中面临着数据被篡改、数据集中存储、数据存储内存大等风险,使得智能电网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利用新兴技术寻找广域测量系统中数据安全存储的新方法变得非常重要。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其去中心化、防篡改、可追溯等特点,为解决广域测量系统中的数据安全存储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传统的区块链数据层使用Merkle tree存储数据,无法满足数据删除、非成员证明、批量添加等特性。因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广域测量系统的数据存储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基于累加器的区块链数据存储以及累加器方案的改进,实现广域测量系统的数据安全存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传统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区块链在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等特点,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考虑到传统区块链Merkle tree存在不能提供非成员证明、数据删除等问题。而密码累加器具有强致性、普遍性、紧致性的优点,能够很好解决区块链数据存储存在的问题。因此,利用密码累加器替换传统区块链中的Merkle tree,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改进。(2)基于改进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考虑到区块链数据存储和安全性的扩展需求,提出了无上限累加器方案。该方案通过双线性对原理来实现,使累加器累加的数据没有限制,并且能够删除数据和提供非成员证明。通过正确性和安全性说明该方案可行,提升了区块链数据存储的扩展需求。(3)为解决传统累加器存在陷门、无法批量添加数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RSA累加器方案。改进的RSA累加器没有陷门,并且能够批量添加数据、删除数据并提供非成员验证。该方案通过RSA原理来实现,改进了传统累加器的功能,更符合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的需求。
王夏明[2](2020)在《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电能作为当今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在国计民生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我国电力系统日趋复杂,对于发电能源的利用效率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要求日益增加。在“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原则的指导下,我国正在建设适应大规模电能跨区传输的区域互联电网。大型互联电网,加强了各个区域电网的电气联系,提高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但是同时也使得电网运行工况更为复杂,导致危害系统稳定运行的区域间低频振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仍采用仅依靠本地信号的局域控制方法,已经难以对广域电力系统进行准确的稳定控制,因此电力系统的广域控制方法应运而生。广域测量系统的出现,大力推动了大型互联电力系统稳定控制技术的发展。由于采用远方控制信号,其延时不可忽略不计,提前准确分析广域时滞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对其可靠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针对广域电力系统中的信号传输时滞情况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针对互联的广域电力系统,考虑多条二次回路存在传输时滞,以及存在参数时变不确定性扰动的影响,然后在描述无时滞电力系统的微分代数方程基础上,加入时滞项以及不确定性扰动项,分别推导了用于研究其稳定性、鲁棒稳定性的数学模型;(2)给出了适用于多时滞控制系统的改进稳定判据,在LyapunovKrasovskii泛函增广向量中加入二重积分项,而且也剔除了泛函中的冗余部分,构造了描述系统更优的泛函,然后采用保守性非常小的改进积分不等式,界定泛函求导后仍存在的积分项,最后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格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该判据有着更加自由的求解空间,所以保守性非常小,而且并没有引入额外的松散变量,所以此判据决策变量非常少,具有良好的计算效率。该稳定判据比目前已有判据的保守性小,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计算出系统多个时滞稳定区间,并且计算结果是准确的,目前别的判据都不能揭示这一现象;(3)在适用于多时滞控制系统改进稳定判据的基础上,继续考虑广域时滞电力系统受到范数有界时变参数不确定性扰动的影响,通过构造更优的Lyapunov-Krasovskii泛函,然后配合改进积分不等式,同时应用两个引理处理扰动项,推导出线性矩阵不等式格式的多时滞控制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该判据充分利用多时滞不确定系统的时滞边界信息,来提供额外的求解自由度,所以此判据的保守性非常小。本论文推导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判据以及鲁棒稳定判据,能够给实际广域电力系统的稳定分析和控制设计提供参考,无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工程应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张湍[3](2020)在《配电网WAMS通信测试软件开发及规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量分布式能源接入配电网,导致电力系统的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对配电网的安全与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加快速、准确的监测配电网的运行状态以及各种故障情况,基于相量测量技术的广域测量系统(WAMS)在配电网中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配电网中的广域测量系统主要由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MU)、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PDC)以及WAMS主站构成,可以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测、控制与保护。由于配电网中分支线较多以及受馈线线路长度较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配电网中安装了数目较多的PMU设备。在对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中的PDC设备进行研究时,使用实际的各种仪器设备搭建测试平台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对于一些实际的通信情形也难以实现,例如PMU大数量接入、实时数据帧不均匀传输、传输帧格式出错以及实时通信出现延迟等情形。为了满足配电网PDC测试需求,构建配电网WAMS测试环境,本文根据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对配电网WAMS测试环境进行仿真实现。本文首先对电力系统数据传输协议GBT26865.2-2011规约进行分析研究,基于Linux系统的libuv异步事件驱动机制设计实现配电网PDC设备。此设备具备高接入、低延迟、稳定强等功能特点,经中国电科院检测符合配电网PDC的各种功能需求。已在上海临港区的各个变电站中进行了现场示范。其次在测试研究PDC功能及性能时,针对配电网WAMS环境中接入了大量PMU设备这一测试需求,本文在Windows系统下通过Visual Studio 2017仿真工具采用异步非阻塞CAsync Socket类以及高精度多媒体定时器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实现了一款可以模拟多个PMU同时通信的仿真软件,用来作为WAMS测试环境中的下行PMU数据源。此数据源软件不仅可以解决测试环境中PMU高接入量的测试需求,还可以模拟一个PDC数据源,具备时间延迟测试、PMU接入量测试、通信规约测试等功能。最后本文为了提高测试效率以及便于查看测试结果,又通过文档视图的结构化设计,编写了模拟主站测试工具。此测试主站具备连接下行PDC或PMU的基本功能,在通信中实时解析双方传输的各种通信帧并显示在界面上。方便了测试数据的观察,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
张婕[4](2020)在《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硬件设计与算法研究》文中认为电力行业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庞大和复杂,很难对电能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和可靠控制,实时监测和精确估计电网动态已成为一个必要的问题。在许多应用场合,电力系统需要实时测量相量幅度和角度以及判断电压和电流信号中存在的谐波,基于相量测量数据采集技术的广域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为电网运营商提供了系统实时监测的机会,是国内外公认最新的电网监测与控制手段之一。本文首先描述了相量测量技术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从相量测量原理和测量装置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对相量测量算法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三种提高相量测量精度的算法,设计开发了相量测量装置的硬、软件系统,并将其中一种改进算法移植到DSP中,从而提高了相量测量装置的测量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对同步相量测量装置及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对电力系统领域的行业标准进行了阐述。(2)提出了一种在稳态及动态条件下估计同步相角和频率的方法,该算法是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泰勒展开傅里叶算法(Weighted Least Squares Taylor Expansion Fourier,WLS-TF)的改进方法。详细介绍了改进WLS-TF算法的推导过程,并提出一种利用二阶多项式插值函数进行频率估计的新方法。在信号模型中考虑不同稳态和动态信号条件下,对比说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了一种估计相量参数的自适应块最小均方算法,将未知相量模型建模为线性滤波问题,使用二阶优化技术估计幅值和相位,不需要任何矩阵求逆运算,具有更少的计算复杂性,仿真验证该算法的收敛性,快速响应能力和准确性。(4)目前市场上推广的基于DSP的相量测量装置普遍采用快速傅里叶算法(FFT)作为数据处理计算方法。传统离散傅里叶变换作为电力系统中相量测量的基本算法,虽然计算简便,对谐波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但受栅栏效应和频谱泄漏影响严重,为提高电力系统相量的快速准确测量,本文提出了基于离散傅里叶的改进方法,仿真验证算法的实用性,并与前两种算法的测量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5)介绍了同步测量装置的基本原理及总体框架,分析了同步时标位置对相量测量精确性及实时性的影响,表明同步时标最佳位置的选取对于相量测量装置的重要性,提出一种判断时标位置最优值的方法。(6)介绍了相量测量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同步时标形成模块等,给出了各个模块的电路原理图,描述了模块的选型及相关电气特性。在硬件电路的基础上对装置软件进行了分块化设计,为提高电力系统相量测量的精度,以CCS3.3软件作为开发平台,将改进DFT算法移植到DSP中。(7)对同步相量测量装置进行调试和运行,在CCS3.3环境下仿真,验证改进DFT算法移植的准确性。用标准源测试装置的整体运行性能,设置标准源的电压电流参数,在CCS环境中读取电压和频率信息。最后在实验室内部进行了装置的整机调试,测试输出的电压和频率值。
马梦宇[5](2020)在《配电网PDC设计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规模间歇性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配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传统配电网逐步向主动配电网过渡,输电网中广泛应用的广域监测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相关的技术开始应用于配电网,目的是弥补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在配电网感知和控制等方面的不足。配电网WAMS在发展和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包括装置研发、测量精度、通信技术、优化布点、高级应用等方面。针对其中装置研发和通信技术两个问题,本文研究了配电网相量数据集中器(phasor data concentrator,PDC)设计和高效通信技术相关联的部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通信规约融合扩展、配电网PDC软件设计和数据压缩。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主动配电网通信业务流量、传统配电自动化系统及其规约面临的问题和配电网PMU的应用进行分析,明确了为满足主动配电网的通信需求,通信规约需要进行融合扩展;进一步对GB/T 26865.2-2011和IEC 60870-5-101/104规约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结合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面向主动配电网的同步相量传输规约的扩展方法。扩展规约增加了新的数据类型、划分了数据的优先级、增加了新的通信流程,满足了配电网PMU扩展遥控功能的需求,保证了相量数据的优先传输,降低了网络通信量和本地存储量。将扩展规约在模拟PMU、配电网PDC和模拟主站上实现,通过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2)通过分析配电网PDC的应用需求,提出了配电网PDC应满足的三个关键指标:接入能力、时差容忍度和数据延时;然后基于结构化设计,提出了一种配电网PDC的软件设计方法,对于不同的数据流,软件分别采用数据管道、管理管道和文件管道处理机制,程序的算法逻辑考虑了对关键指标的完成,保证了通信的可靠和高效。3)研究了无线通信中数据压缩的相关问题。通过对采用4G LTE技术传输PMU数据进行测试,说明了4G LTE难以满足PMU在高传输频次中对数据均匀传输的要求,为了减少通信流量,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通信的PMU数据压缩算法,该算法对相量数据进行无损压缩,并组合多帧数据,有效保证了相量数据的精度并减少了高频次通信的压力。4)搭建了实验室环境下的配电网PDC测试环境,介绍了所开发的模拟PMU和模拟主站软件;对所研发的配电网PDC进行了各项基本功能和性能测试,对其在关键指标方面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所提出的压缩算法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所研发的配电网PDC的功能和性能满足设计需求,也验证了压缩算法的有效性。最后介绍了本项目示范工程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了该型配电网PDC在本项目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张军号[6](2019)在《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及其在微型PMU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广域测量系统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授时技术,通过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实现带有精确时标的电网同步相量数据实时采集,为提高电力系统动态监控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电力系统不断发展,大量非线性设备的使用,新能源以及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并网,使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遭遇巨大挑战。然而,面向输电网络的传统PMU因体积大,成本高等缺点,无法满足配电网监控节点多的要求而难以在配电网中广泛应用。微型同步相量测量单元(Micro PMU,μPMU)凭借体积小、成本低、易于安装等特点,为解决配电网动态监控提供了新思路。PMU以同步相量测量算法为核心,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DFT)的相量测量算法得益于其计算量和相量测量准确度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广域测量系统。然而,非同步采样时,DFT受频谱泄漏和栅栏效应影响,其相量测量精度明显降低,难以符合相量测量要求。且面向配电网监控的μPMU要求低成本与微型化,即在软件、硬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研究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具有高精度、高计算效率、低延迟且低系统资源占用的同步相量测量算法,对提高μPMU在配电系统监视、控制和保护等各项环节的应用效果,保障电力系统供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满足配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要求,本论文提出了基于快速移频滤波的同步相量测量算法,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基于等效加权滤波器的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研究;2)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系统误差分析;3)快速移频滤波算法随机误差分析;4)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在μPMU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相量测量算法,针对传统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提出并建立了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移频滤波算法以移频技术和数字滤波技术为基础,其基本步骤为:1)用移频参考信号将被测信号的目标频率成分移至零频附近;2)应用基于平均滤波器的迭代滤波过程对移频后的被测信号滤波,将目标频率成分以外的其他频率成分滤除;3)根据移频滤波后所得单频信号的频率,计算得到被测信号相量值。虽然迭代滤波过程可提高相量测量精度,但增加了计算量,降低了相量测量效率。基于此,提出了基于等效加权滤波器的快速移频滤波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可在非同步采样条件下,以较小的计算量实现同步相量的快速准确测量,满足了面向配电网的μPMU同步相量测量需求。其次,论文分析了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相量测量系统误差。由于平均滤波器的非理想幅频响应,不能完全滤除被测信号中的干扰成分,导致快速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存在系统误差。论文从纯正弦信号开始,分析并建立了单频信号相量测量系统误差模型,然后给出了谐波干扰情况下的基波相量系统误差模型和谐波相量系统误差模型。根据系统误差特性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系统误差补偿的平滑移频滤波算法。仿真结果验证了系统误差模型的正确性,于此同时,也证明了通过系统误差补偿,可在小幅增加计算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相量测量精度,为进一步提高μPMU配电网同步相量测量准确度提供了支持。随后,论文分析了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相量测量随机误差。实际应用中,μPMU相量测量精度将因信号背景噪声以及采集系统引入噪声而产生随机误差。为分析随机误差对快速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的影响,论文以加性高斯白噪声为例,建立了白噪声对基于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的相量测量影响模型,推导了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的频率、幅值和初相位方差表达式;分析了白噪声影响下快速移频滤波算法相量测量方差与其克拉美罗下界的关系;为提高μPMU同步相量测量抗噪性提供了有效依据。通过仿真验证了本论文所推导方差表达式的正确性。最后,论文给出了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在μPMU中的应用研究。搭建了快速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的μPMU测试平台,介绍了其硬件组成、数据模型和传输协议;根据μPMU相量测量需求改进了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并给出了具体应用流程;分析了μPMU相量测量误差特性及其来源,给出相应误差校正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快速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可在不同条件下满足相关标准对μPMU测量精度的要求。
曾桂宏[7](2019)在《500kV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网对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化,国内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技术需求也不断提升,广域测量系统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网动态监测系统,通过布局于全网关键测点的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数据采集,实现对电网运行动态的实时监测。中国南方电网500kV榕江站作为电网的关键测点之一,PMU子站建设于2011年,并于2012年通过调度数据网接入南方电网WAMS主站。PMU作为揭阳地区电网的新技术应用,对地区的管理和运维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其进行应用研究,有利于加强对PMU基本原理和应用功能的了解,从而提高电网人员的运维手段和管理水平,促进地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简述了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背景和发展情况,分析归纳了同步相量测量和功角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总结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基本功能和在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中所起的应用,并对比PMU与SCADA这两种监测系统的异同点。结合中国南方电网500kV榕江站的PMU子站建设和投入运行的工程实例,重点分析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在电网关键节点中的应用。榕江站PMU子站的构成包括GPS同步时钟系统、分布在各继保小室的数据采集单元、数据集中处理器、用于当地监测的辅助分析工作站和光纤网络通信模块等,分析各硬件模块的网络连接方式以及各模块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总结归纳PMU子站的主要配置方法和内容,包括同步相量采集单元配置和数据集中器配置。PMU子站作为WAMS的前置采集单元,并与各级调度的WAMS主站进行通信,通信内容包括实时数据传输和文件传输两部分,分析传输的数据格式以及通信流程的建立过程。对照测试大纲要求,对PMU子站提出具体的离线检测方法,检测内容包括回路电阻检查、测量精度测试、时钟同步性能检查、数据记录功能检查、与WAMS主站通信功能检查、装置告警功能检查、人机接口功能检查和工作电源测试等。对500kV榕江站PMU子站接入南方电网总调WAMS主站的过程进行回顾,分析PMU子站接入的配置方法和测试方法,并解决实施过程中路由节点MTU值设置的问题。
朱志敏[8](2019)在《基于Linux的广域测量系统相量数据集中器的研发》文中指出随着配电网的快速发展,风电、光伏等分布式能源以及电动汽车接入配电网,对配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和可靠性产生大量影响,配电网的稳定监控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外正在积极探索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在配电网的应用。但是配电网采样节点数量多、线路之间交叉跨越大、通信方式多样化,对广域测量系统相量数据集中器(Phasor Data Concentrator,PDC)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因此研发一种适用于配电网的广域测量系统相量数据集中器具有切实意义。对配电网接入层的通信技术进行研究,并且针对通信方式多样化所带来的时延而带来的丢帧问题,在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的前提下,以最大可能降低PDC延迟为目的,设计了一种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PDC对实时相量数据的时间对齐方法。针对Linux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局限,研究了基于Xenomai的Linux实时性改造方案,并提出了PDC在改造的Linux实时系统的应用方法。针对配电网PDC的数据通信连接需求、实时传输速率需求、接入量需求以及实时数据处理等需求提出了配电网PDC的模块化设计方案并加以实现。其中采用基于TCP/IP的套接字实现数据传输通道通信,采用基于多线程技术实现通信连接的建立、实时任务的处理以及离线文件的处理,采用了select机制来避免阻塞从而接收大量的PMU数据。最后给出PDC的硬件配置,对PDC测试进行研究,并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文章研发的相量数据集中器具有支持多通信方式接入、实时性高、可靠性强的特点,适用于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
窦开明[9](2019)在《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or,DG)接入传统配电网,对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和继电保护产生巨大影响,配电网的稳定监控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全球定位时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能实时获取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具备对电网进行稳定监控的能力。业界研究提出以微型多功能同步相量测量单元(μMPMU)为基础构建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wide area measurement system,WAMS),可实现对配电网进行实时的监测和保护。本文对配电网WAMS的数据通信规约和通信网接入方式两个问题开展了分析和研究。通过介绍国内外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配电网应用的现状,对IEE C37.118系列标准和IEC 60870-90-5标准为代表的国际同步相量数据传输标准和国内GB/T26865.2-2011实时动态数据传输协议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配电网远动规约IEC 60870-5-101中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pplication Service Data Unit,ASDU),给出一种融合同步相量数据和配电网“三遥”数据的配电网WMAS通信规约扩展方案,该方案有效扩展了μMPMU的遥控功能,并采用多Socket技术实现μMPMU和主站之间的可靠通信,对μMPMU在配电网中的推广具有一定实用价值。针对配电网WAMS通信业务需求特点,结合业务数据流的类型,通过业务流量计算方法,计算配电网WAMS典型的流量需求。分析相量数据传输各部分的延时组成,得到各部分的延时范围,结合配电网WAMS的不同应用,给出不同业务数据传输的时延需求。为研究配电网WAMS通信网接入技术,分析了光纤通信、电力线载波通信、无线公网、无线专网以及5G不同通信技术的特点,并进行了相关实验测试验证。结合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选择要求,给出了具体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层组网方案,通过试点区的部署情况初步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祝鑫[10](2019)在《配电网WAMS通信高效传输与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新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配电网中接入大量的分布式电源(DG),使得传统配电网面临诸多挑战,广域同步测量技术是解决主动配电网控制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通过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以某个特定的速率采集配电网的动态数据并上传给数据集中器,由其上传给主站实现整个配电网的同步动态监视,从而对配电网实现实时的保护和控制。与以往既有的主电网广域测量系统有所不同是,配电网的自身结构决定了其广域测量系统中有较多的PMU装置,从而整个系统中有大量节点设备进行高频次通信,这使得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对通信频次和带宽要求较高。此外,由于配电网节点数量多、整体范围小,这要求总体通信成本较低。因而不同于主电网的单纯光纤通信,需要采用无线网、电力线载波和光纤等多种通信方式混合组网。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结合GB/T26865.2-2011规约对广域测量系统通信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并且搭建WAMS平台,借助Wireshark软件对整个通信流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高效传输的方法。针对已有的规约进行数据帧修改,进而实现广域测量系统实时数据高效传输。2)在评估了配电网通信状况和数据传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分析主动配电网中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功能需求。设计一种能够支持无线、4G LTE、电力线载波和光纤等多种信道混合组网的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3)针对所提的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进行相应的基本功能和关键指标测试。开发多通道PMU模拟软件,组建广域测量系统测试平台,对配电网PDC的基本功能进行测试。借助DIgSILENT软件搭建一种含有多DG的主动配电网模型,模拟配电网稳态运行、单相短路故障和相间短路故障的实际运行状况,并生成相应的同步相量仿真数据。为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关键技术测试提供模拟电力系统数据,使得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二、基于广域测量技术的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广域测量技术的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 |
1.2.2 区块链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研究现状 |
1.2.3 区块链技术简介 |
1.2.4 累加器简介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相关理论概述 |
2.1 广域测量系统 |
2.1.1 WAMS主站 |
2.1.2 相量测量装置 |
2.1.3 通信系统 |
2.2 区块链相关概念 |
2.2.1 区块链原理 |
2.2.2 区块链分类 |
2.2.3 P2P网络 |
2.2.4 密码学 |
2.2.5 共识算法 |
2.2.6 智能合约 |
2.3 累加器相关概念 |
2.3.1 静态累加器 |
2.3.2 动态累加器 |
2.3.3 RSA累加器 |
2.3.4 双线性对累加器 |
2.4 安全性假设 |
2.4.1 强RSA假设 |
2.4.2 q-strong Diffie-Hellman假设 |
2.5 素数代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研究 |
3.1 传统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方式 |
3.2 区块链在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中的可行性分析 |
3.3 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存储机制 |
3.4 基于累加器的区块链数据存储机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累加器的区块链数据存储的方案改进 |
4.1 无上限累加器 |
4.1.1 无上限累加器定义 |
4.1.2 安全模型 |
4.1.3 基于双线性对的无上限累加器 |
4.1.4 正确性分析 |
4.1.5 安全性分析 |
4.2 改进的RSA累加器 |
4.2.1 改进RSA累加器定义 |
4.2.2 具体方案 |
4.2.3 正确性 |
4.2.4 安全性分析 |
4.3 方案比较 |
4.4 安全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广域测量系统 |
1.2.1 广域测量系统的发展 |
1.2.2 广域测量技术的应用 |
1.2.3 基于广域测量系统的典型工程应用 |
1.3 电力系统中的时滞环节 |
1.3.1 广域控制中的时滞环节 |
1.3.2 智能电网下的时滞环节 |
1.4 时滞电力系统数学模型 |
1.5 时滞系统稳定性研究方法 |
1.5.1 频域法 |
1.5.2 时域法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时滞系统稳定理论与线性矩阵不等式 |
2.1 前言 |
2.2 动力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 |
2.2.1 平衡点及周期点概念 |
2.2.2 平衡点的分类 |
2.2.3 平衡点的稳定域 |
2.3 Lyapunov稳定性理论 |
2.4 时滞系统稳定性概念及相关结论 |
2.4.1 泛函微分方程 |
2.4.2 稳定性概念 |
2.4.3 Lyapunov-Krasovskii稳定性定理 |
2.5 线性矩阵不等式方法 |
2.5.1 LMI一般表示形式 |
2.5.2 LMI三类标准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 |
3.1 前言 |
3.2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稳定判据推导 |
3.3 稳定判据推导优越性讨论 |
3.4 仿真分析 |
3.4.1 经典二阶时滞系统 |
3.4.2 单机无穷大系统 |
3.4.3 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 |
4.1 前言 |
4.2 多时滞电力系统改进鲁棒稳定判据推导 |
4.3 仿真分析 |
4.3.1 经典二阶时滞系统 |
4.3.2 单机无穷大系统 |
4.3.3 WSCC三机九节点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开展的主要工作 |
5.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基金资助声明 |
(3)配电网WAMS通信测试软件开发及规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规约及测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软件设计及规约研究 |
2.1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具体需求分析 |
2.1.1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功能需求 |
2.1.2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性能指标 |
2.2 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数据传输协议GB/T26865.2-2011规约研究 |
2.2.1 .主子站实时传输数据报文格式 |
2.2.2 主子站离线传输数据报文格式 |
2.2.3 广域相量测量系统主子站通信交互流程 |
2.2.4 GB/T26865.2通信规约扩展方案 |
2.3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总体软件设计 |
2.3.1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数据结构 |
2.3.2 配电网PDC通信参数配置、看门狗及log日志 |
2.3.3 配电网PDC上下行通信设计实现 |
2.3.4 配电网PDC实时通信数据汇集排序 |
2.3.5 配电网PDC动态文件的保存与删除 |
2.3.6 配电网PDC实时通信TCP断开重连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模拟数据源设计 |
3.1 配电网WAMS模拟数据源软件需求分析 |
3.2 配电网WAMS模拟数据源软件总体设计 |
3.2.1 模拟数据源软件数据结构 |
3.2.2 模拟数据源软件初始化模块 |
3.2.3 模拟数据源软件实时通信模块设计 |
3.2.4 模拟数据源软件调度模块设计 |
3.2.5 模拟数据源软件功能界面 |
3.3 模拟数据源软件功能测试 |
3.3.1 数据源软件PMU模式下的实时通信测试 |
3.3.2 数据源软件PDC模式下的实时通信测试 |
3.3.3 数据源软件PMU运行模式下的离线通信测试 |
3.3.4 数据源软件PMU运行模式下的时延通信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模拟主站设计 |
4.1 配电网WAMS模拟主站软件设计需求分析 |
4.2 配电网WAMS模拟主站总体设计 |
4.2.1 模拟主站数据结构 |
4.2.2 模拟主站初始化模块 |
4.2.3 模拟主站通信功能模块设计 |
4.2.4 模拟主站程序通信调度功能模块 |
4.2.5 模拟主站显示界面 |
4.3 配电网WAMS模拟主站功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测试验证与应用 |
5.1 配电网PDC功能及性能测试 |
5.1.1 配电网PDC装置实时动态数据汇聚测试 |
5.1.2 配电网PDC设备接入PMU容量测试 |
5.1.3 配电网PDC接入PMU数据时差性能检测 |
5.2 上海临港示范区PDC示范工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硬件设计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PMU发展历史及应用状况 |
1.2.2 相量测量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行业标准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泰勒展开傅里叶的改进方法 |
2.1 算法简介 |
2.1.1 改进WLS-TF算法 |
2.1.2 频率估计方法的改进 |
2.2 算法仿真 |
2.2.1 稳态信号测试 |
2.2.2 动态信号测试 |
2.2.3 实际信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共轭梯度的BLMS实时相量快速估计算法 |
3.1 算法简介 |
3.2 相量估计模型建立 |
3.2.1 含谐波分量的相量估计模型 |
3.2.2 含直流衰减分量的相量估计模型 |
3.3 基于共轭梯度法的BLMS算法 |
3.3.1 块最小均方算法 |
3.3.2 共轭梯度法 |
3.4 算法步骤及收敛性分析 |
3.4.1 算法流程 |
3.4.2 收敛性分析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3.5.1 噪声测试 |
3.5.2 静态测试 |
3.5.3 动态测试 |
3.5.4 实际信号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频率跟踪的改进DFT算法及三种算法的比较 |
4.1 改进DFT |
4.1.1 算法简介 |
4.1.2 频率和幅值计算 |
4.2 实例分析 |
4.2.1 稳态信号分析 |
4.2.2 动态信号分析 |
4.3 不同算法测量精度对比 |
4.3.1 稳态测量结果对比 |
4.3.2 动态测量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相量测量装置总体框架及同步时标问题 |
5.1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简介 |
5.1.1 同步相量测量系统原理 |
5.1.2 基于DSP的相量测量装置结构 |
5.2 时标位置对相量测量的影响 |
5.2.1 同步时标定义 |
5.2.2 时标位置对相量测量精度的影响 |
5.2.3 时标位置对上送延时时间的影响 |
5.3 时标位置最优值选择 |
5.3.1 模型建立 |
5.3.2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6.1 硬件电路的总体框架 |
6.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6.2.1 信号调理模块及选型 |
6.2.2 模数转换模块 |
6.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6.3.1 数据处理模块选型 |
6.3.2 外围电路设计 |
6.4 同步时标形成模块设计 |
6.4.1 授时模块选型 |
6.4.2 授时模块的构成 |
6.5 同步测量装置的软件设计 |
6.5.1 DSP开发环境 |
6.5.2 软件设计总体框架 |
6.6 改进DFT算法的实现 |
6.6.1 DSP实现步骤 |
6.6.2 算法的C程序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调试运行 |
7.1 CCS仿真结果 |
7.2 标准源测试结果 |
7.3 整机调试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成果 |
8.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配电网PDC设计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广域测量系统应用于配电网的意义与挑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电网WAMS技术发展 |
1.2.2 WAMS技术在配电网中的发展与应用 |
1.2.3 WAMS高效通信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面向主动配电网的同步相量传输规约扩展方法 |
2.1 引言 |
2.2 主动配电网通信需求分析 |
2.2.1 主动配电网的业务流量分析 |
2.2.2 SCADA/EMS及其规约面临的问题 |
2.2.3 μMPMU的应用 |
2.3 规约分析 |
2.3.1 规约简介 |
2.3.2 规约比较 |
2.4 基于优先级的规约扩展方法 |
2.4.1 扩展帧类型 |
2.4.2 文件种类 |
2.4.3 数据优先级划分 |
2.4.4 扩展通信流程 |
2.4.5 数据流量计算方法 |
2.5 实验验证 |
2.5.1 μMPMU多优先级数据处理模型 |
2.5.2 实验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PDC设计 |
3.1 引言 |
3.2 DPDC的应用需求分析 |
3.2.1 μMPMU-DPDC组网结构 |
3.2.2 DPDC的应用需求 |
3.3 DPDC软件设计 |
3.3.1 DPDC软件架构 |
3.3.2 数据管道处理机制 |
3.3.3 管理管道处理机制 |
3.3.4 文件管道处理机制 |
3.4 DPDC硬件平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无线通信的数据压缩算法 |
4.1 引言 |
4.2 无线通信传输相量数据测试 |
4.3 压缩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PDC测试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测试环境搭建 |
5.3 DPDC测试 |
5.3.1 接入能力 |
5.3.2 时差容忍度 |
5.3.3 数据延时 |
5.3.4 实验室测试结果 |
5.4 压缩算法测试 |
5.5 实际工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6)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及其在微型PMU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同步相量测量系统概述 |
1.2.1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 |
1.2.2 PMU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微型PMU研究进展 |
1.3 相量测量算法的研究进展 |
1.3.1 现有主要相量测量算法 |
1.3.2 同步相量测量标准及性能评估方法 |
1.3.3 现有相量检测方法的不足 |
1.4 相量测量的要求与难点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传统相量测量算法及其局限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力信号相量 |
2.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相量测量算法 |
2.3.1 信号采样与截短 |
2.3.2 离散傅里叶变换 |
2.4 DFT相量测量存在的问题 |
2.4.1 同步采样和非同步采样 |
2.4.2 频谱泄漏 |
2.4.3 栅栏效应 |
2.5 基于DFT的改进相量测量算法 |
2.5.1 DFT相量测量的改进方法 |
2.5.2 时域加窗 |
2.5.3 频域插值 |
2.6 加窗插值DFT相量测量算法存在的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 |
3.1 引言 |
3.2 移频原理 |
3.2.1 移频参考信号 |
3.2.2 移频后频谱变化 |
3.3 数字滤波技术 |
3.3.1 卷积 |
3.3.2 平均滤波器 |
3.3.3 迭代滤波过程 |
3.4 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 |
3.4.1 算法公式 |
3.4.2 算法流程 |
3.5 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及其计算量分析 |
3.5.1 等效加权滤波器 |
3.5.2 计算量分析 |
3.6 仿真实验与分析 |
3.6.1 移频滤波算法参数设定原理 |
3.6.2 迭代次数对相量测量的影响 |
3.6.3 测量间隔对相量测量的影响 |
3.6.4 基波频率波动对相量测量的影响 |
3.6.5 白噪声对相量测量的影响 |
3.6.6 谐波相量测量 |
3.6.7 动态条件下相量测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移频滤波算法系统误差分析 |
4.1 引言 |
4.2 系统误差分析及建模 |
4.2.1 移频滤波算法系统误差来源分析 |
4.2.2 移频滤波算法系统误差建模 |
4.2.3 纯正弦时系统误差分析 |
4.2.4 谐波干扰时系统误差分析 |
4.2.5 系统误差特性分析 |
4.3 基于系统误差补偿的平滑移频滤波算法 |
4.3.1 系统误差补偿及算法流程 |
4.3.2 改进算法计算量分析 |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
4.4.1 系统误差验证 |
4.4.2 系统误差补偿效果 |
4.4.3 基于误差补偿的相量测量 |
4.4.4 动态条件下相量测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移频滤波算法随机误差分析 |
5.1 引言 |
5.2 随机误差来源与特性 |
5.3 等效加权滤波器性能指标 |
5.4 噪声对移频滤波算法影响分析 |
5.4.1 噪声存在情况下建模 |
5.4.2 噪声对频率估计的影响 |
5.4.3 噪声对幅值估计的影响 |
5.4.4 噪声对初相位估计的影响 |
5.5 基于移频滤波算法的参数估计与其CRLB的关系 |
5.6 仿真实验与分析 |
5.6.1 基于移频滤波算法的参数表达式验证 |
5.6.2 频率偏差以及谐波对测量方差的影响仿真 |
5.6.3 测量方差与其CRLB对比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移频滤波算法在μPMU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μPMU及其系统组成 |
6.2.1 μPMU硬件构成 |
6.2.2 μPMU数据模型和协议 |
6.3 基于μPMU的移频滤波相量测量算法 |
6.3.1 μPMU的工作流程 |
6.3.2 基于移频滤波算法的改进相量计算流程 |
6.4 基于改进移频滤波的μPMU误差分析与校正方法 |
6.4.1 误差来源及分析 |
6.4.2 误差校正 |
6.5 测试结果 |
6.5.1 测试平台介绍 |
6.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硕博连读期间申请和授权的发明专利 |
附录C 硕博连读期间完成和在研的项目与获得的奖励 |
(7)500kV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发展状况 |
1.3 国内发展状况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PMU综述 |
2.1 同步相量概述 |
2.2 功角测量概述 |
2.3 同步相量测量算法 |
2.3.1 DFT计算 |
2.3.2 频率计算 |
2.4 PMU的功能综述 |
2.5 PMU的应用综述 |
2.6 PMU与 SCADA的区别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榕江站PMU子站的应用分析 |
3.1 榕江站PMU子站的网络拓扑 |
3.2 榕江站PMU子站的系统构成 |
3.2.1 数据采集单元 |
3.2.2 数据集中器 |
3.2.3 辅助分析单元 |
3.2.4 其它辅助设备 |
3.3 榕江站PMU子站的配置方法 |
3.3.1 同步相量采集单元的配置 |
3.3.2 数据集中器的配置 |
3.4 PMU子站的通信流程 |
3.4.1 实时传输数据格式与通信流程 |
3.4.2 文件传输报文格式与通信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榕江站PMU子站检测方法分析 |
4.1 PMU测试大纲 |
4.2 PMU检测方法 |
4.2.1 文件检查 |
4.2.2 外观检查 |
4.2.3 回路电阻检查 |
4.2.4 装置接线正确性检查 |
4.2.5 测量精度测试 |
4.2.6 时钟同步性能检查 |
4.2.7 数据记录功能检查 |
4.2.8 与主站通信功能检查 |
4.2.9 装置告警功能检查 |
4.2.10 人机接口功能检查 |
4.2.11 工作电源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榕江站PMU子站接入主站所遇问题和解决方法 |
5.1 PMU接入主站时遇到的问题 |
5.2 问题的剖析和解决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Linux的广域测量系统相量数据集中器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广域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广域测量系统在主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广域测量系统在配电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配电网相量数据集中器关键技术研究 |
2.1 广域测量系统分析 |
2.1.1 广域测量系统主站系统 |
2.1.2 相量采集装置 |
2.1.3 相量数据集中器 |
2.1.4 通信网络 |
2.2 配电网WAMS通信技术应用研究 |
2.2.1 有线通信 |
2.2.2 无线通信 |
2.2.3 WAMS通信技术的多样化 |
2.2.4 5G在配电网通信的应用展望 |
2.3 配电网相量数据集中器的时间对齐方法 |
2.3.1 WAMS延迟分析 |
2.3.2 PDC处理时间分析 |
2.3.3 时间对齐方法 |
2.3.4 时间对齐具体步骤 |
2.4 基于Xenomai的 Linux实时性改造研究 |
2.4.1 Linux实时性局限 |
2.4.2 ADEOS的原理 |
2.4.3 基于Xenomai的 Linux实时系统架构 |
2.4.4 配电网PDC在 Linux实时改造系统的应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相量数据集中器的设计 |
3.1 规约26865.2 的研究 |
3.1.1 规约26865.2 的帧格式研究 |
3.1.2 规约26865.2 的实时通信流程研究 |
3.1.3 规约26865.2 的离线数据传输分析 |
3.2 配电网PDC需求分析 |
3.2.1 数据通信连接需求 |
3.2.2 实时数据传输速率需求 |
3.2.3 数据验证 |
3.2.4 配电网PDC的接入量需求 |
3.2.5 配电网实时数据处理需求 |
3.3 配电网PDC的实现 |
3.3.1 配电网PDC的模块化设计方案 |
3.3.2 网络初始化模块的实现 |
3.3.3 配电网PDC通讯模块的实现 |
3.3.4 PMU实时数据聚合转发模块的实现 |
3.3.5 实时命令处理模块的实现 |
3.3.6 数据暂存模块的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量数据集中器的实验测试与验证 |
4.1 配电网PDC硬件平台 |
4.1.1 PDC硬件参数 |
4.1.2 结构设计 |
4.2 配电网PDC功能测试研究 |
4.2.1 通信格式与流程功能的测试 |
4.2.2 多传输速率功能测试 |
4.2.3 配电网PDC的接入能力 |
4.2.4 配电网PDC的延迟测试 |
4.3 配电网PDC验证实验以及结果分析 |
4.3.1 搭建PDC实验室测试平台 |
4.3.2多传输速率功能测试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1.3 面向配电网的同步相量测量技术 |
1.3.1 配电网WAMS简介 |
1.3.2 配电网和WAMS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同步相量通信规约研究 |
2.1 同步相量相关标准的发展 |
2.2 国际同步相量相关标准 |
2.2.1 IEEE C37.118 系列标准 |
2.2.2 IEC61850-90-5 标准 |
2.3 GB/T26865.2-2011 数据传输协议 |
2.3.1 数据传输方式 |
2.3.2 实时通信的数据传输格式 |
2.3.3 实时通信流程 |
2.4 IEC60870-5-101 规约 |
2.4.1 应用服务单元 |
2.4.2 总召唤和遥控过程 |
2.5 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扩展方案 |
2.5.1 扩展帧格式 |
2.5.2 扩展通信启动过程 |
2.5.3 扩展遥控过程 |
2.5.4 循环遥测遥信数据传输 |
2.6 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实现 |
2.6.1 帧的构建 |
2.6.2 实时通信设计 |
2.6.3 软件界面 |
2.6.4 软件测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WAMS通信需求分析 |
3.1 配电网WAMS通讯业务特点 |
3.1.1 从业务的类型角度分析 |
3.1.2 从业务数据流角度分析 |
3.2 配电网WAMS通信业务需求 |
3.2.1 不同业务流量的计算方法 |
3.2.2 时延需求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通信网主要接入方式 |
4.1 配电通信网接入网 |
4.2 EPON接入 |
4.2.1 EPON的工作原理 |
4.2.2 EPON的组网模式 |
4.3 工业以太网接入 |
4.3.1 工业以太网的技术特点 |
4.3.2 工业以太网接入模式 |
4.4 电力线接入 |
4.4.1 电力线载波通信原理 |
4.4.2 PLC接入技术特点 |
4.5 LTE230MHz接入 |
4.5.1 LTE230MHz的系统构成 |
4.5.2 LTE230MHz覆盖范围和数据传输安全 |
4.5.3 LTE230MHz专网测试 |
4.6 5G移动通信技术 |
4.6.1 5G应用场景及其性能指标 |
4.6.2 5G对配电网WAMS的价值 |
4.6.3 5G通信测试 |
4.7 配电通信网接入方式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构架 |
5.1 配电网WAMS通信接入网选择整体要求 |
5.1.1 光通信技术的原则 |
5.1.2 无线通信技术的原则 |
5.2 配电网WAMS网络总体构架设计 |
5.3 不同接入方式部署设计 |
5.3.1 EPON接入方式 |
5.3.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接入方式 |
5.3.3 光与载波融合接入方式 |
5.3.4 光与无线专网融合接入方式 |
5.3.5 通信接入网经济性 |
5.4 上海临港示范区配电通信接入网方案 |
5.4.1 临港示范区配电网建设背景与通信网现状 |
5.4.2 通信组网总体架构 |
5.4.3 无线基站部署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10)配电网WAMS通信高效传输与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意义和研究背景 |
1.2 配电网广域测量系统通信高效传输的背景和意义 |
1.2.1 WAMS、PMU与配电网PDC介绍 |
1.2.2 配电网WAMS高效传输 |
1.3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同步相量数据高效传输研究 |
2.1 广域测量系统中数据传输协议的分析及研究 |
2.1.1 实时传输数据报文格式 |
2.1.2 离线传输数据报文格式 |
2.2 广域测量系统通信延时分析 |
2.3 结合数据传输协议对实时数据实现高效传输 |
2.3.1 PMU端数据帧压缩 |
2.3.2 PDC端数据帧解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的设计 |
3.1 主动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的功能需求分析 |
3.1.1 配电网PDC基本功能 |
3.1.2 配电网PDC关键技术指标 |
3.2 主动配电网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 |
3.2.1 配电网PDC硬件设计 |
3.2.2 配电网PDC软件架构 |
3.2.3 PDC软件高效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IgSILENT的配电网仿真与模拟工具开发 |
4.1 含有多DG的配电网特性和仿真意义 |
4.2 含有多DG配电网系统建模与仿真 |
4.2.1 含有多DG配电网系统建模 |
4.2.2 利用DIgSILENT仿真软件产生配电网仿真数据 |
4.3 基于MFC的模拟PMU工具开发 |
4.3.1 模拟PMU需求分析 |
4.3.2 模拟PMU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同步相量数据集中器功能测试 |
5.1 广域测量系统测试与装置测试 |
5.1.1 广域测量系统测试 |
5.1.2 PMU、PDC装置测试 |
5.2 借助Wireshark对广域测量系统通信分析 |
5.3 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基本功能测试 |
5.4 基于配电网仿真数据的相量数据集中器关键指标测试 |
5.4.1 PDC的接入能力测试 |
5.4.2 PDC的数据延迟测试 |
5.4.3 多信道融合传输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基于广域测量技术的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区块链的广域测量系统数据安全存储机制研究[D]. 陈文城.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2]基于积分不等式的多时滞电力系统稳定性研究[D]. 王夏明. 广西大学, 2020
- [3]配电网WAMS通信测试软件开发及规约研究[D]. 张湍.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硬件设计与算法研究[D]. 张婕.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配电网PDC设计与高效通信技术研究[D]. 马梦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快速移频滤波算法及其在微型PMU中的应用研究[D]. 张军号. 湖南大学, 2019(01)
- [7]500kV电网同步相量测量装置的应用研究[D]. 曾桂宏.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8]基于Linux的广域测量系统相量数据集中器的研发[D]. 朱志敏.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配电网WAMS通信规约及组网技术研究[D]. 窦开明.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10]配电网WAMS通信高效传输与测试技术研究[D]. 祝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