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分析在乳制品行业的应用

酶分析在乳制品行业的应用

一、酶分析法在乳品工业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施伽[1](2018)在《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有效应用》文中提出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不断进步,这推动着我国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在这样一种发展的态势上,高新科技的应用也成为了必要条件。城市的不断建设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都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有决定性作用,人们生活的品质也已经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下,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乳制品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之一,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传统乳制品产品形式较单一,由此高新技术的投入成为了乳制品工业创新产品的关键。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个人的综合实践能力,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营造校企双赢的局势。

陈笛,王存芳[2](2018)在《乳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及其在羊乳产业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羊乳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却也极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如何使用安全、便捷、成本低廉的保鲜方法促进羊乳产业的发展是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从乳过氧化物酶(lactoperoxidase,LP)的结构特性、组成成分、抑菌机理、热力学特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论述,并综述了LP在羊乳产业中用于保鲜、检测对原料乳、干酪和发酵型乳制品的影响,为了解LP在羊乳产业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参考。

孟静,霍胜楠[3](2017)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餐饮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餐饮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老百姓热议的话题,对餐饮检测来说,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能迅速得到检测结果是排在首位的要求,酶联免疫法以其方便、快速、价格低廉的优势进入我们的视野。本文论述了酶联免疫法的原理、应用和展望。

蒋玉香[4](2017)在《基于纳米材料增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化学生物传感分析法具有高选择性、特异性强、高灵敏度、低成本、简便快速等优点,已经在微量和痕量分析中逐步成为一种必要的检测方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纳米材料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为发展新型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分析系统提供了新的研究灵感和素材。将纳米材料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拟建中,不仅能够提高检测灵敏度,缩短检测时间,而且对其理化性质的稳定更加有利。研究和构建基于纳米材料增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乳品安全与品质检测,既能够保证乳品的安全与品质,而且对乳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保障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拟建了三种不同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乳品中大肠杆菌、Hg2+和Mg2+等物质的痕量检测。具体内容分别为:第一部分:GO/Au配比优化的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乳品中大肠杆菌的电化学检测本实验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GO-PDDA)与金纳米粒子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GO-PDDA@AuNP)作为传感平台构建了一个放大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这项工作的亮点就是研究和优化了GO-PDDA/AuNPs的体积比以提高灵敏度。实验证明,合适的GO-PDDA@AuNP纳米复合材料不仅能够为固定化抗体提供一个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微环境而且能够加速电子传递以提高电化学信号。而且,利用金纳米粒子的放大效应构建了{dAb-Au-THi}纳米探针作为生物识别分子。其中,金纳米粒子负载了大量的检测抗体(dAb)和硫堇(THi),检测抗体作为大肠杆菌的特异性识别分子而硫堇作为电活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峰值电流的变化(ΔI)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对数值在505.0×106 cfu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5 cfu mL-1。加标回收实验也对乳制品(新鲜牛奶、保质期内的牛奶和过期的牛奶)中的大肠杆菌进行了分析,回收率在89.7%112.6%范围内。本文提出的策略具有卓越的性能,表明其具有作为一个评估乳制品品质变化有效工具的潜力。第二部分:基于芳香羧酸有机框架材料作为仿生催化剂的电化学传感用于乳品中Hg2+的灵敏检测通过水热法合成GO@Au纳米复合材料用来构建传感平台。基于GO@Au纳米复合材料信号放大的电化学适体传感用于汞离子(Hg2+)的监测。本次工作的亮点是使用芳香羧酸有机框架(NH2-BDC(Cu)-MOF)作为仿生催化剂催化葡萄糖氧化,实现无酶信号放大。首先,将GO@Au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信号放大元素滴在电极上。其后,通过S-Au键将巯基化DNA捕获探针(CP)固定到GO@Au纳米复合材料修饰的电极上。当加入Hg2+和Au NPs/NH2-BDC(Cu)-MOF修饰的巯基化DNA信号探针(SP/Au NPs/NH2-BDC(Cu)-MOF),通过形成T-Hg2+-T复合物将功能化的SP/Au NPs/NH2-BDC(Cu)-MOF固定到电极表面。当检测溶液中存在葡萄糖溶液时,NH2-BDC(Cu)-MOF可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在最优条件下,提出的电化学传感的结果说明DPV峰值电流和Hg2+浓度的对数值在0.1 aM至100 nM的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低检出限为0.18 aM(S/N=3)。此外,研制的电化学传感对Hg2+具有极好的选择性和可重复性,适用于实际样品中的灵敏监测。第三部分:基于Au/MMPF-6(Fe)模拟催化羟胺的适体电化学传感用于乳品中Mg2+测定介绍了金纳米粒子(Au NP)通过静电吸附固定于金属卟啉框架表面制备Au NP/MMPF-6(Fe)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伏安法对Au NP/MMPF-6(Fe)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MMPF-6(Fe)显示出Fe(III)TCPP/Fe(II)TCPP氧化还原电对的一对氧化还原峰。由于金纳米粒子和MMPF-6(Fe)纳米材料的协同效应,基于Au NP/MMPF-6(Fe)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对羟胺的氧化明显展现出较高的电化学响应。以Au NP/MMPF-6(Fe)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HP/Au NP/MMPF-6(Fe)纳米探针构建了一个电化学传感器催化羟胺产生电信号,用于乳品中镁离子的快速定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峰值电流(I)与镁离子浓度的对数值在0.0150.0 m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达到3μM。加标回收实验也对乳品中的镁离子进行了分析,回收率在90.7%109.2%范围内。本文提出的策略具有高再现性和稳定性等卓越性能,表明其具有作为一个评估乳制品品质变化有效工具的潜力。而且,我们的工作不仅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金属卟啉的直接电化学行为也在生物分析方面拓展了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梁丽[5](2016)在《旋光法乳糖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乳及乳制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但是新生儿由于种族、遗传或肠炎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和成年人由于乳糖酶缺乏引起的乳糖不耐受,使得我们按精细化进行乳制品分类时要精确标注乳糖含量。目前我国国家标准中只给出了几种乳糖检测方法,国外只将乳制品分为有糖和无糖,都没有给出乳制品按乳糖含量精细划分的标准。原因是现有乳糖检测仪器多数从国外进口,品种少、价格高、操作复杂、专用性强、误差大,高达10%15%,无法达到精确测量。因此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仍在采用传统的滴定方法,不能在线、实时地测量出乳及乳制品中的乳糖含量。市场上需要能够快速、方便且检测精度高的检测仪器。本文在现有旋光仪的基础上,使用角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旋转角度,由角位显示器直接显示旋转角度值,由LCD直接显示光强强弱,设计了一种乳糖浓度检测装置。本装置以STC89C52RC+为控制芯片,设计了光电检测单元、模数转换单元、微处理器控制单元以及显示单元等,并设计了相应的软件驱动程序。通过测量旋转角度,最终计算出乳糖溶液的浓度。同时,对光电检测电路的检测精度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采用了3D打印技术打印检测台,不用开模、成本低、可以随时将设计图打印成实际装置,节约了开发及研究的成本,且材料色调种类繁多,用黑色PLA材料制作检测台,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度。最后,设计了可行的实验方案,使用本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并应用MATLAB软件对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数据拟合,得到了平面偏振光偏振面的旋转角度与乳糖浓度之间的数学模型。同时,验证了小温度变化对该实验结果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并计算出了测量不确定度。最终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关联模型具有0.95的相关系数,系统整体的检测精度优于95%,装置整体的测量不确定度约为2.163g/L,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以很好的实现乳糖浓度的在线测量,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何卫东[6](2015)在《多重增敏环保型传感器快速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重金属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其具有富集性、持久性、非生物降解性和毒性等特点,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了重大威胁。食品中重金属主要来源于食物链富集和生长期间接触到的水、土壤和空气环境;还可来源于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接触到的重金属。有害的重金属元素经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可浓缩到成千上万倍,并通过食品饮食进入到人体,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即开始显示毒性,成为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对重金属的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法、液相色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其中电化学方法因具有经济、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已被国内外作为标准检测方法使用。但目前电化学方法检测重金属元素在敏感性、稳定性、准确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需改进之处和较大改进空间。对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如下改进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具有好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本研究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1.简单综述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以及污染现状,并对常用的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电极及其修饰材料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2.快速检测食品痕量铅CHA/[BMIM]PF6/SDBS/Nafion SPCE多重增敏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用碳酸羟基磷灰石/离子液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afion共同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制成CHA/[BMIM]PF6/SDB 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对铅进行检测;优化检测条件后用方波溶出伏安法进行测定的结果为:Pb2+质量浓度在3~6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7μg/L (S/N=3),连续8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4%。茶叶样品检测结果与ICP-MS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干扰离子实验结果为1000倍Na+, NH4+, K+, Ca2+对Pb2+响应信号无影响,20倍以上的Cu2+以及50倍以上的Cd2+会使Pb2+响应信号减小。由此可见,CHA/[BMIM]PF6/SDBS/Nafion修饰SPCE的方波溶出伏安法电化学传感器快速检测痕量Pb2+具有灵敏度高、环保、稳定且经济的优点。3.CHA/[BMIM]PF6/SDB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与I-快速检测鱼粉中的痕量镉:用碳酸羟基磷灰石/离子液体/十二烷基苯磺酸钠/Nafion共同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制成CHA/[BMIM]PF6/SDB 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同时在底液中添加碘离子进一步使检测信号增大,峰形更好;优化检测条件后用方波溶出伏安法对镉进行测定的结果为:Cd2+质量浓度在10~3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524x+0.60924(R2=0.994),其中y代表峰电流强度(μA),x代表Cd2+质量浓度(μg/L),检出限为0.46μg/L (S/N=3),连续10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2%。鱼粉样品检测结果与ICP-MS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4.CHA与HAP修饰电化学传感器效果比较:为研究更好的同时快速检测Pb2、Cd2+和Cu2+的电化学传感器,研制用C032-取代HAP中的PO43-获得吸附重金属能力更强的CHA,结合前面的的研究,分别制成两种不同的修饰电极,即CHA/[BMIM]PF6/SDBS/Nafion SPCE和HAP/[BMIM]PF6/SDBS/Nafion SPCE,用方波溶出伏安法分别对100μg/L Pb2+、Cd2+和Cu2+进行检测,比较两者的响应信号大小、稳定性以及线性范围。结果为:在响应信号强度上,CHA明显优于HAP;在稳定性上,CHA略优于HAP;在线性范围宽度上,CHA对Pb2+和Cu2+有较宽的线性范围,而HAP对Cd2+有较宽的线性范围。总体效果,CHA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铅、镉、铜上的敏感性与稳定性略优于HAP。5.CHA/[BMIM]PF6/SDB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Pb2+、Cd2+、Cu2+、Zn2+四种重金属的初步研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用CHA/[BMIM]PF6/SDBS/Nafion SPCE传感器尝试同时检测铅、镉、铜、锌四种重金属,发现四种金属的峰能够完全分开,并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和电流峰高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优化后的最佳检测条件为:电解质溶液为0.1mol/L pH5.0NaAc-HAc缓冲液,CHA的质量浓度为5mg/mL,沉积电位为-1.1V,沉积时间为210s。由于CHA对铅和铜优先富集,因此在同时检测四种重金属时要求镉和锌有较高的浓度,否则无法出峰。因此,应对不同的检测对象可能存在的成分含量适当选择。6.微型DPSA-1仪-SPCE检测值与绿茶中铅含量对应关系的建立:对DPSA-1仪采用微分电位溶出法检测绿茶中铅的结果分析过程进行简化,尝试将DPSA-1的检测值(dt/dE)与绿茶样品铅含量建立一个直接对应关系。用DPSA-1仪对5份绿茶样品各进行20次铅浓度检测,得到100个数据点,将数据点拟合后发现其具有明显的线性趋势。拟合得到的线性方程为y=62.87821x+88.9789(R2=0.9904),其中y为DPSA-1仪的检测值dT/dE (s/V), x为绿茶中Pb2+含量(mg/kg)。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为: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7%,此法的稳定性良好。相对偏差不超过15%,有希望作为初筛方法使用,但是准确性还有待提高。7.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郭诚[7](2013)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于婴幼儿乳粉安全的重视,婴幼儿乳粉的化学分析的地位日益突显,而维生素又是婴幼儿配方乳粉中重要的营养物质,所以其准确、快速分析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采用Zorbax NH(5um,4.6mm×250mm i.d)色谱柱,以体积为750毫升正烷、250毫升甲基叔丁基醚和3毫升甲醇混合,还有纯正己烷作为流动相,进样量100μL,柱温箱25℃。方法检出限0.0001~0.02mg/kg,加标回收率95%~101%,相对标准偏差为0.4%~0.6%。该法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分析时间短等优点,适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的同时测定。

关聪,张冰[8](2013)在《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由于各行各业也都追求着高效的、经济的发展道路,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已成为目前各个工程中的必备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开始逐步的提高,因此,传统的生产方式,尤其是乳品生产的,已经不能达到工业生产化的目的,所以高新技术的运用成为了生产企业的重点。

魏斌[9](2011)在《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管理部门和消费者的极大关注。食品微生物卫生是食品安全中的重要环节,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评价的重要微生物检测指标,在食品安全中受到严格监控,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检测越来越受到生产企业和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机构的关注。我国乳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采用乳糖胆盐九管发酵法,方法应用成熟,仪器依赖程度低,但易受乳品基质干扰,影响检测结果的判读,同时检测耗时费力(72 h),难以满足大量乳品样本快速检测的实际需要。随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发展,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法、免疫法等新方法相继出现,但仪器试剂昂贵、操作专业性强、实验环境要求高,难以在基层企业和卫生监测机构推广。本研究以国标法中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为基本营养成分,分别研究构建了检测片法和细胞培养瓶剂法,并对模拟条件下的可逆性损伤大肠杆菌进行了复苏实验研究。为探索适合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的方法和提高检出率打下研究基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乳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片快速检测方法,以国标法中的乳糖发酵管培养基为基本营养成分,遴选、优化、添加辅助营养成分、酸碱指示剂、显色剂、缓冲剂、修复剂、选择性抑菌剂,通过冷水凝胶剂等均匀固化于基片上。样品滴加检测片上,培养16~18 h即可直接依据检测片颜色的变化定量检样中大肠菌群的含量,结果既可用cfu/mL报告,也可以MPN形式报告。优化后的(a)鲜乳检测片配方(g.L-1):胰蛋白胨10.0,大豆蛋白胨5.0,乳糖15.0,SDS 0.1,磷酸氢二钾4.0,氯化钠3.0,聚丙烯酸钠1.0,质量浓度为2%的TTC溶液5 mL,质量浓度为1.6g/100mL溴甲酚紫溶液4 mL,蒸馏水1000 mL;(b)酸乳检测片配方(g.L-1):胰蛋白胨10.0,大豆蛋白胨5.0,乳糖15.0,SDS 0.1,磷酸氢二钾20.0,氯化钠3.0,聚丙烯酸钠1.0,质量分数为2%的TTC溶液5 mL,质量浓度为1.6 g/100mL溴甲酚紫溶液4 mL,蒸馏水1000 mL。检测片对标准大肠杆菌等7株菌株和市售乳制品样本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检测片上的红色菌落清晰明显,菌落周围黄晕颜色深浅适宜,检测结果重复性强,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限为0~4cfu/mL,报告结果可在18 h内完成。实际使用检测片法和国标法对鲜乳、酸乳、奶粉各20份样本进行大肠菌群检测,两方法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7%,检测结果经χ2检验,χ2=0.5<χ20.05(1), P>0.05,表明两方法检出的阳性率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2)研究了一种用于快速检测大肠菌群的细胞培养瓶剂法,即以国标法中的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为营养成分,经浓缩、干燥后制成快速检测瓶剂,以遴选的3.5 mol/LNaOH配制的百里香酚酞溶液作为产气指示剂,并将其制成1×1cm规格产气指示试纸。样品滴加细胞培养瓶内,培养24 h,依据培养瓶盖上产气指示试纸颜色变化及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确定可疑阳性样品,并对其进行氧化酶实验及镜检,验证大肠菌群的存在性。实验对细胞培养瓶法进行了大肠菌群的重复性及实际样品检测,并与国标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细胞培养瓶法与国标法所测结果符合率达96%,样品检测报告时间只需24 h,两种方法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培养瓶剂法表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利于基层监测机构和生产企业对食品中大肠菌群的快速检测。(3)通过60℃恒温水浴和4℃酸环境冷藏两种应力对大肠杆菌细胞进行亚致死诱导,建立了不同处理方式和时间下的大肠杆菌损伤模型,并采用化学促进法、双层平板法、双层检测片法对这两种处理条件下的大肠杆菌进行修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化学促进法中,氯化镁、丙酮酸钠及吐温80可以使亚损伤菌体在选择性培养基上不同程度地得以修复,其中0.5%吐温80与0.15%丙酮酸钠的组合修复剂对4℃冷藏大肠杆菌的检出数量提高较为显着,相对检出数量提高了66.4%,吐温80与丙酮酸钠的组合修复剂对热损伤大肠杆菌的检出数量提高明显,较对照组检出提高了131.2%。在双层平板修复中,低温和热处理的大肠杆菌检出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231.25%和34%。将双层平板法的修复原理运用于检测片,制成的双层检测片对低温和热处理的大肠杆菌进行检测,其检出数量较单层检测片提高了76%、55%。

张东丽[10](2011)在《毛细管电泳与AD、C4D联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绪论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是以直流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分析物的多种特性(荷电性、大小、极性、亲和行为等)为分离依据的液相微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样品与溶剂消耗少等特点。目前,CE已被广泛应用于分离检测各种无机离子、有机酸、糖类和蛋白质等,在分析化学、药物化学、食品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临床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绪论中介绍了该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分离模式、仪器装置等,重点对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技术进行了闸述。本论文采用CE-ED技术着重探讨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早期无创诊断的可行性、水发产品中甲醛和乙醛含量的同时检测,以及肉制品中多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分析,为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监督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第二章毛细管电泳-双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尿样中的游离芳香酸——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早期无创诊断方法研究本实验采用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双电化学检测(MECC-C4D/AD)建立了一种应用于人体内氨基酸代谢类疾病——苯丙酮尿症(PKU)的早期无创诊断方法。将高分离效率的CE与高灵敏、高选择性的安培检测器(AD),以及通用型的电容耦合非接触电导检测器(C4D)联用,发挥两种检测器的各自优势,实现了尿样中苯丙酮酸(PPA)、苯乳酸(PLA)、苯乙酸(PAA)、邻羟基苯乙酸(oOPAA)、对羟基苯乙酸(pOPAA)等五种芳香酸的同时分析测定。考察并优化了影响分离检测的各个实验参数。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分离电压为16 kV,缓冲溶液为含有35 mmol/L SDS的60 mmol/L的硼砂-硼酸缓冲液(pH 8.2),五种芳香酸类代谢物和共存干扰物尿酸(UA)在23 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五种标志物的检测限达6.4×10-2-6.6μg/mL (S/N=3)。研究结果表明,未食疗苯丙酮尿症患者、接受食疗苯丙酮尿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尿样的毛细管电泳图谱具有明显差异。PPA作为苯丙酮尿症的主要尿样标志物,在未食疗苯丙酮尿症患者、接受食疗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尿样中均有检出,且未接受食疗患者尿样中含量偏高;而在健康志愿者尿样中,PPA未能检出。因为据文献报道健康人尿样中PPA的含量约为0.10-1.0μg/mL,低于本方法检测限。因而,尿样中PPA和其他四种芳香酸PLA、PAA、pOPAA、oOPAA的同时异常增加,可作为苯丙酮酸尿症早期筛查的预警信号。此外研究表明:苯丙酮尿症患者可通过长期的低苯丙氨酸食疗法将苯丙氨酸的异常代谢控制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该方法样品预处理简单、无需衍生、样品用量少,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新方法。第三章柱前衍生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食品中的甲醛和乙醛采用柱前衍生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mini-CE-AD)快速测定了食品中甲醛(FA)和乙醛(AA)的含量。通常情况下,FA和AA以中性分子形式存在,无电化学响应,因而不能直接采用安培法检测(AD);同时,这两种化合物也缺少发色基团,无明显紫外吸收,所以也不能直接采用紫外吸收(UV)检测法。因此,实际样品中小分子醛的分离检测成为一项挑战性工作。本实验中,选用具有良好电化学活性的2-硫代巴比妥酸(TBA)作为衍生试剂,对FA和AA进行柱前衍生,从而实现了电化学分析检测。在优化实验条件下,FA-TBA和AA-TBA加合物可实现基线分离,FA检测限达9.10×10-3μg/mL (13.2 fg)(S/N=3)。此法为小分子醛类化合物的灵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第四章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动物组织中的磺胺类药物残留本实验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安培检测法(CZE-AD),在改善现有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可食用动物组织中六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的分析测定。考察并优化了影响CZE-AD分离检测的各个实验参数,包括缓冲运行液的酸度、浓度、分离电压、氧化电位和进样时间等。六种磺胺类物质在分离电压为18 kV,40mmol/L Na2B4O7-25 mmol/L KH2PO4的缓冲溶液(pH 6.2)中,于17 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在优化条件下,六种磺胺类化合物在超过两个数量级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测限达4.4×10-3-0.17μg/mL(S/N=3)。一种溶剂萃取、离心、蒸发程序用于动物组织内的六种磺胺类药物的提取、净化和预富集。所得回收率在81.2%-92.3%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利用CZE-AD可对食用动物组织中六种磺胺类药物残留量进行快速、灵敏的分析检测,为食品中磺胺类药物残留分析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潜在新方法。

二、酶分析法在乳品工业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酶分析法在乳品工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有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中的超高温杀菌技术
二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中的超高压技术
三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中的生物技术
    (一) 生物荧光技术
        1. ATP生物荧光技术
        2. 细菌生物荧光技术
    (二) 酶联免疫分析
    (三) 固定化技术
    (四) 其它生物技术
四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中的膜分离技术
五结束语

(2)乳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及其在羊乳产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LP的结构特性
2 LPS的组成成分及其抑菌特性
    2.1 LPS的组成成分
    2.2 LPS的激活
    2.3 LPS的抑菌机理和特性
3 LP的稳定性
    3.1 影响LP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3.2 影响LP稳定性的外在因素
4 LP的热力学特性
5 LPS在羊乳产业中的应用
    5.1 LPS在羊乳保鲜中的应用
    5.2 LPS对发酵乳制品的影响
    5.3 LPS对干酪制品的影响
    5.4 LPS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
    5.5 LPS在婴幼儿羊乳粉中的应用
6 LPS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6.1 国外研究现状
    6.2 国内研究现状

(3)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餐饮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形势
二、酶联免疫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1. 在肉类、鲜乳、蛋类等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及应用
    2. 在水产品、粮食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及应用
    3. 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中的检测及应用
    4. 在食品动物源性成分、转基因成分中的检测及应用
    5. 其他方面的检测及应用
三、展望

(4)基于纳米材料增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品安全与品质检测的意义
    1.2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2.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原理
        1.2.2 电化学生物敏感元件的固定方法
        1.2.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类型
        1.2.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与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1.2.5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未来发展趋势
    1.3 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
        1.3.2 纳米材料的制备
        1.3.3 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
        1.3.4 生物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分析和表征
        1.3.5 纳米材料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
    1.4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GO/Au配比优化的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乳品中大肠杆菌的电化学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仪器
        2.2.3 GO-PDDA@Au NP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dAb-Au-THi}纳米探针的合成
        2.2.5 基于GO-PDDA@AuNP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2.2.6 免疫反应和电化学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PDDA@Au NP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2.3.2 {dAb-Au-THi}纳米探针的表征
        2.3.3 GO-PDDA@Au NP制备过程中GO-PDDA /AuNP体积比的优化
        2.3.4 实验条件优化
        2.3.5 基于GO-PDDA@AuNP电化学免疫传感策略的机制
        2.3.6 不同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性能的比较
        2.3.7 大肠杆菌的电化学测定
        2.3.8 特异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2.3.9 乳制品中大肠杆菌的评估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芳香羧酸有机框架材料作为仿生催化剂的电化学传感用于乳品中Hg~(2+)的灵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仪器
        3.2.3 NH_2-BDC(Cu)-MOF的制备
        3.2.4 SP/Au NPs/NH_2-BDC(Cu)-MOF的合成
        3.2.5 多孔GO@Au复合材料的制备
        3.2.6 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3.2.7 Hg~(2+)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H_2-BDC(Cu)-MOF及其模拟催化的表征
        3.3.2 传感器中使用多孔GO@Au作为基质提高灵敏度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Hg~(2+)的电化学测定
        3.3.5 特异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3.3.6 实际样品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Au NP/MMPF-6(Fe)模拟催化羟胺的适体电化学传感用于乳品中Mg~(2+)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仪器
        4.2.3 MMPF-6(Fe)的制备
        4.2.4 Au NP/MMPF-6(Fe)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
        4.2.5 HP/Au NP/MMPF-6(Fe)纳米探针的制备
        4.2.6 传感器的制备
        4.2.7 电化学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u NP/MMPF-6(Fe)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表征
        4.3.2 不同电化学传感器羟胺的循环伏安性能的比较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电化学传感策略的机制
        4.3.5 Mg~(2+)的电化学测定
        4.3.6 特异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4.3.7 乳制品中Mg~(2+)的评估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旋光法乳糖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乳糖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测试方法研究
        1.2.1 国内外乳糖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乳糖的主要检测方法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指标及检测方案的选择
        2.1.1 设计指标
        2.1.2 检测方案的选择
    2.2 系统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检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光源的选择
    3.2 光电检测单元的设计
        3.2.1 光电传感器的选型
        3.2.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3.2.3 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及实验分析
    3.3 模数转换单元的设计
        3.3.1 模数转换器选型
        3.3.2 模数转换单元与微处理器接口电路的设计
        3.3.3 模数转换单元的实验分析
    3.4 微处理器单元的设计
        3.4.1 微处理器的硬件设计
        3.4.2 系统功能的软件实现
    3.5 LCD显示单元的选择
    3.6 角度传感器及角位显示器的选择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检测台及检测方案的设计
    4.1 检测台加工方法的选择
    4.2 检测台及检测方案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乳糖检测实验研究及不确定度分析
    5.1 实验研究
        5.1.1 实验所需仪器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拟合
    5.2 验证温度对本实验的影响
    5.3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多重增敏环保型传感器快速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1.2 食品中铅、镉的污染现状
        1.2.1 茶叶中铅的污染
        1.2.2 鱼粉中镉的污染
    1.3 常用非电化学检测食品中重金属方法
    1.4 重金属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1.4.1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4.2 极谱法
        1.4.3 溶出伏安法
        1.4.4 溶出伏安法常用定量分析方法
        1.4.5 电位溶出法
    1.5 电极、电极修饰方法与材料
        1.5.1 电极与电极修饰方法
        1.5.2 电极修饰材料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1.6.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课题的意义
    1.7 创新点
第2章 快速检测食品中的痕量铅CHA/[BMIM]PF_6/SDBS/Nafion SPCE多重增敏电化学传感器研究
    2.1 试验部分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CHA的制备方法
        2.1.3 电极的修饰方法
        2.1.4 方波溶出伏安法检测痕量铅
        2.1.5 循环伏安法表征三重修饰对Pb~(2+)响应的方法
        2.1.6 实际样品预处理及铅含量测定方法
        2.1.7 样品铅含量计算
        2.1.8 检测结果比较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碳酸羟基磷灰石的红外图谱及修饰电极表面形态分析
        2.2.2 Pb~(2+)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
        2.2.3 条件优化
        2.2.4 工作曲线
        2.2.5 干扰离子影响
        2.2.6 茶叶样品检测
    2.3 结论
第3章 CHA/[BMIM]PF_6/SDB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与I~-快速检测鱼粉中的痕量镉
    3.1 试验部分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电极的修饰方法
        3.1.3 方波溶出伏安法检测痕量镉
        3.1.4 鱼粉样品预处理及测定方法
        3.1.5 样品镉含量计算
        3.1.6 检测结果比较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修饰材料表征及传感器表面形态分析
        3.2.2 Cd~(2+)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
        3.2.3 底液中添加KI原理
        3.2.4 条件优化
        3.2.5 工作曲线
        3.2.6 鱼粉样品检测
    3.3 结论
第4章 CHA与HAP修饰电化学传感器效果比较
    4.1 试验部分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电极的修饰方法
        4.1.3 方波溶出伏安法检测痕量铅、镉、铜
        4.1.4 CHA和HAP电化学传感器效果比较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Pb~(2+)条件优化
        4.2.2 Cd~(2+)条件优化
        4.2.3 Cu~(2+)条件优化
        4.2.4 响应强度及稳定性比较
        4.2.5 线性范围比较
    4.3 结论
第5章 CHA/[BMIM]PF_6/SDBS/Nafion SPCE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Pb~(2+)、Cd~(2+)、Cu~(2+)、Zn~(2+)四种重金属的初步研究
    5.1 试验部分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电极的修饰方法
        5.1.3 方波溶出伏安法同时检测铅、镉、铜、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修饰材料表征及传感器表面形态分析
        5.2.2 条件优化
        5.2.3 不同质量浓度4种重金属离子的溶出伏安曲线
    5.3 结论
第6章 微型DPSA-1仪-SPCE检测值与绿茶中铅含量对应关系的建立
    6.1 试验部分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微分电位溶出法检测绿茶中的痕量铅
        6.1.3 检测值与铅含量关系的建立
        6.1.4 绿茶样品中铅含量的计算
        6.1.5 检测结果比较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最优选择条件
        6.2.2 拟合曲线
        6.2.3 方法验证
    6.3 结论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与待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英文缩略表

(7)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婴幼儿配方乳粉概述
    1.2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分析方法
        1.2.1 气相色谱法(GC)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2.3 联用技术
        1.2.4 荧光光度法
        1.2.5 可见与紫外分光光度法
        1.2.6 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
        1.2.7 核磁共振(NMR)
        1.2.8 原子荧光光谱(AFS)
        1.2.9 现代酶法
        1.2.10 原子吸收光谱(AAS)
        1.2.11 原子发射光谱(AES)
        1.2.12 电化学分析
    1.3 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营养成分
        1.3.1 蛋白质
        1.3.2 脂肪
        1.3.3 碳水化合物
        1.3.4 维生素
        1.3.5 矿物质
    1.4 维生素 E、维生素 A、胡萝卜素具体介绍
        1.4.1 维生素 E 的介绍
        1.4.2 维生素 A 介绍
        1.4.3 胡萝卜素
    1.5 木瓜蛋白酶介绍
    1.6 高效液相色谱法
        1.6.1 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1.6.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
        1.6.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1.6.4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
    1.7 目前婴幼儿乳粉中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方法
    1.8 目前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分析的难点
        1.8.1 样品的充分溶解,混合均匀
        1.8.2 去除蛋白质的干扰
        1.8.3 维生素各个异构体在色谱上的分离
    1.9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对象及实施步骤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实施步骤
        2.3.1 确定选择婴幼儿配方乳粉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2.3.2 样品的采集
        2.3.3 样品的测试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乳制品中的维生素 A、维生素 E 和β-胡萝卜素
    3.1 前言
    3.2 仪器和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色谱条件
    3.3 样品处理
    3.4 定性定量方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维生素 A 棕榈酸酯的波长选择
        3.5.2 维生素 E 测定波长的选择
        3.5.3 维生素 A 与维生素 E 同时使用紫外检测
        3.5.4 流动相配比的选择
        3.5.5 色谱柱温选择
        3.5.6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3.5.7 木瓜蛋白酶 pH 的选择
        3.5.8 萃取溶液的选择
    3.6 标准曲线
    3.7 实际样品结果
    3.8 与国标方法的对比
    3.9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微胶囊技术
2 超高压技术
3 生物技术
    3.1 生物荧光技术
        3.1.1 ATP生物荧光技术
        3.1.2 细菌生物荧光技术
    3.2 酶联免疫分析
    3.3 固定化技术
    3.4 其它生物技术
4 膜分离技术
5 结论

(9)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肠菌群概述
        1.1.1 引言
        1.1.2 大肠菌群的定义及分布
        1.1.3 大肠菌群的种类
        1.1.4 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及危害
    1.2 乳制品微生物污染问题分析
        1.2.1 内源性微生物污染
        1.2.2 外源性微生物污染
        1.2.3 食品中常见大肠菌群的种类
    1.3 亚损伤微生物的修复
        1.3.1 亚损伤微生物的诱导因素及生物学特性
        1.3.2 亚损伤微生物的潜在危害
        1.3.3 亚损伤微生物的修复研究
    1.4 大肠菌群快速检测方法的发展
        1.4.1 快速检测和鉴定的特性
        1.4.2 经典检测方法
        1.4.3 快速检测方法
        1.4.4 快速检测法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局限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片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碳、氮源浓度对检测片检出和显色的影响
        2.2.2 凝胶剂的筛选
        2.2.3 革兰氏阳性抑菌剂种类及浓度的遴选
        2.2.4 缓冲剂浓度对培养基pH值和检测片显色灵敏度的影响
        2.2.5 TTC浓度对显色效果的影响
        2.2.6 检测片基质组成优化
        2.2.7 检测片性能测试
        2.2.8 快速检测片的检测应用
        2.2.9 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细胞培养瓶法快速检测大肠菌群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产气指示剂的筛选
        3.2.2 产气指示试纸的灵敏性
        3.2.3 培养瓶法的重复性
        3.2.4 培养瓶法与多管发酵法MPN值的比较
        3.2.5 培养瓶法的实际应用
        3.2.6 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品检验中损伤大肠杆菌的修复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同诱导条件对大肠杆菌的亚致死作用
        4.2.2 不同MgCl_2浓度的影响
        4.2.3 不同丙酮酸钠浓度的修复作用
        4.2.4 不同吐温80浓度的修复作用
        4.2.5 组合修复剂的修复效果及其对抑菌剂的影响
        4.2.6 双层平板法修复实验结果
        4.2.7 双层检测片修复实验
        4.2.8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毛细管电泳与AD、C4D联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概述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技术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在疾病诊断和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双电化学检测法测定尿样中的游离芳香酸——新生儿苯丙酮尿症早期无创诊断方法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柱前衍生小型化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食品中的甲醛和乙醛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法测定动物组织中的磺胺类药物残留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酶分析法在乳品工业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校企结合模式下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有效应用[J]. 施伽. 教育现代化, 2018(13)
  • [2]乳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及其在羊乳产业中的应用[J]. 陈笛,王存芳. 乳业科学与技术, 2018(02)
  • [3]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在餐饮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A]. 孟静,霍胜楠. 第八届食品质量安全技术论坛论文集, 2017
  • [4]基于纳米材料增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在乳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蒋玉香. 江苏大学, 2017(01)
  • [5]旋光法乳糖浓度检测装置的研究[D]. 梁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6(02)
  • [6]多重增敏环保型传感器快速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研究[D]. 何卫东.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5)
  • [7]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D]. 郭诚. 苏州大学, 2013(02)
  • [8]现代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J]. 关聪,张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14)
  • [9]乳品中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研究[D]. 魏斌. 南昌大学, 2011(05)
  • [10]毛细管电泳与AD、C4D联用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D]. 张东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标签:;  ;  ;  ;  

酶分析在乳制品行业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