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悦[1](2020)在《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的国家战略,而政府环境审计作为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相关的改革势在必行。2019年最高审计机关组织(INOSAI)环境审计工作组(WGEA)全球性环境审计调查显示,绩效审计是发达国家进行环境审计的主流趋势。目前,污染防治项目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其中水污染防治是重点建设项目。2020年4月22日《财政部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强化污染防治相关绩效审计工作,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结果为导向,将污染防治相关项目和投入全部纳入绩效自评和绩效监控范围,加强监督检查。然而,相较于其他审计领域,我国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理论起步较晚,在实践工作中还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如何进行绩效审计。本文研究的思路是:首先,对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并与国外水环境绩效审计经验对比,发现我国现有的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存在经验和发展上的不足;接着,以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为例对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在审计准备阶段,探讨制定了综合性绩效审计目标;在审计执行阶段,分析构建了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在审计报告阶段,探讨了如何增强审计结果的应用性;最后,分析了进行跟踪审计的有效方式,提出依据压力(Press)-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水环境进行持续监督。本文研究的结论及预期的创新点是:从绩效审计流程角度和绩效审计要素角度对我国水环境绩效审计进行了优化,为我国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张宁[2](2020)在《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经济体系,其中加强环境监管是重中之重。绿色审计作为环境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十分必要。然而当前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绿色审计实务的开展缺乏系统可行的法律依据,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我国绿色审计实务的发展。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是发展绿色经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公众环境权益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为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绿色审计法律法规及政策,在很多地区积极实施了绿色审计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我国资源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相比,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仍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绿色审计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缺少专门的绿色审计法律、绿色审计准则,导致目前我国绿色审计的实施主要还是依靠政策性文件和原有实践经验,我国绿色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争议。其次,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内容有缺失,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绿色审计的规定多为指导性意见,不够明确具体,导致目前我国绿色审计的审计主体单一、审计范围狭窄且审计结果的约束力有限,无法充分发挥绿色审计制度的环境监管作用。最后,绿色审计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绿色审计无法充分开展。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应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一是要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体系,制定专门的绿色审计法和绿色审计准则。二是要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内容,包括:扩大绿色审计主体,明确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绿色审计主体地位,并明确三类主体各自的绿色审计职责;扩大绿色审计范围;规范绿色审计程序;规范绿色审计报告;规范绿色审计法律责任。三是健全绿色审计配套制度,包括:健全绿色会计制度;健全资源环境定价制度;健全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熊琦[3](2020)在《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自然资源纳入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自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生态文明建设,拉开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序幕,正式步入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的轨道。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对这一制度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解读,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助于完善审计体系。本文以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在对审计报告、工作汇报等文献研究、与审计人员访谈基础上,首先从审计概况(审前准备、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审计组织实施方面对案例进行描述。其次,通过对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包括:离任审计结构不完整、离任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离任审计的基础不明确与对离任领导干部责任界定存在争议。导致问题的原因包括: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审计依据不足、审计力量薄弱导致资源整合难、数据采集困难与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追究问责难。最后,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依据、整合配置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力量、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与完善领导干部责任界定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
刘琪[4](2020)在《基于制度绩效的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矛盾不断升级,环境治理问题不断显现,政府顺应公众需求和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逐步完善的监督功能和推动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制度绩效和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政府审计还存在审计理念不成熟、评价指标不完善等问题,政府审计能否通过发挥其功能对制度绩效和环境治理效果起到进一步提升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和经验数据,进一步探究和检验政府审计功能发挥的作用程度。本文基于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理论、政府治理理论和制度绩效理论分析了政府审计对环境治理效果和制度绩效的作用原理,梳理了政府审计与制度绩效和环境治理效果的辩证关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制度绩效和环境治理效果分别进行测算,选取31个省2008年-2017年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制度绩效与环境治理效果具有双向提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择审计处罚功能和矫正功能作为调节变量,验证了政府审计能够协同制度绩效,通过发挥监督功能进一步显着提升环境治理效果。但是发现政府审计协同环境治理效果,通过发挥推动功能作用于制度绩效的程度较弱。这说明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主要以监管环境治理为主,在促进以环境重大问题为导向“倒逼”制度改革方面存在不足。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转变治理理念、完善审计治理机制等建议。
朱未[5](2020)在《P县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的政府环境审计开始发展,试点开展了一些环境审计项目,也在环境审计理论、实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我国环境审计还是不成熟的,一些政府环境审计项目流于表面,无法深入。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对政府环境审计展开分析。从对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入手,阐述了P县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P县政府的环境审计现状进行分析,为下文的案例分析打好基础。接下来通过分析P县T镇党政领导绿色责任审计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建议与效果评价。总结归纳得出P县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问题包括:审计方法和内容较为单一;审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审计评价介入环保项目时间滞后;审计信息披露不足,公开内容有限;审计后续跟踪整改缺乏实质。成因包括: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审计队伍缺乏系统培训;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方法落后;审计结果的执行不到位;审计披露要求不明确;舆论优势不明显。通过上文的分析对P县政府环境审计提出建议,包括:完善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组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强化审计结果公告与执行;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力度,提高环保公众参与度;强化审计整改与跟踪程序。
马薇[6](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邱梦瑶[7](2019)在《我国环境审计框架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环境审计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可和关注,尤其在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政策号召下,环境审计的重要性地位日益凸显。为了推进环境审计的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理论体系,这既是环境审计理论层面的进一步探索,也为其实务工作提供工具指引。本文以代际公平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同理论为基础,将环境审计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需要的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更为全面的探索环境审计框架的发展体系。本文设计的环境审计框架体系以环境审计主体为起点,环境审计目标为终点。理想状态下环境审计主体模式是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协调配合。政府审计为主,内部审计及民间审计为辅是我国当前条件下最适合的主体模式。但随着环境审计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审计需求的增加,将逐步形成社会环境审计为主、政府环境审计与内部环境审计为辅的格局。相应的,不同主体的环境审计目标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实现监督环境责任的最终目标,以满足社会对环境审计的需求。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框架体系中各环节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并从两个维度提出环境审计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需的要素,即提高环境审计执业质量与完善环境审计配套措施。环境审计执业质量既需要发现问题的能力,即环境审计能力,包括环境审计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披露问题的能力,即环境审计职业道德。环境审计配套措施为环境审计的整体发展提供外部保障,因此,通过健全环境审计法律基础,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强化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识,分别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维度出发,协同促进环境审计发展。
李蕾[8](2019)在《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研究》文中提出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生产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性产业,也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其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破坏,我国化工行业年年都会排放大量的废物,加剧了环境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污染事件也频繁发生,如天津港爆炸事件、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件、常州学校化工污染事件等,都深深印证着化工企业存有环境隐患,并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发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化工企业作为主要的责任主体,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摸清其当前环境状况,又要借助审计的力量审查环境风险。目前,国内还未形成统一的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体系,也未形成与其对应的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以后,本文首先借鉴审计理论、环境保护理论、风险管理理论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化工企业环保风险状况和环保风险审计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构建了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体系,具体包括审计要素体系、审计依据体系、审计流程体系;再次识别化工企业面临的环保风险,从化工企业环保政策执行、环保制度建立与实施、环保人员投入、环保经费投入、环保资源消费和环保技术利用等六个方面设计了 55个指标,构建了科学、完善的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贝叶斯网络构建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评估模型;最后以Z化工企业为例进行分析,评价了Z化工企业环保风险情况,对其高风险领域提出切实的审计建议。本文主要分析了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及环保风险审计开展现状,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构建了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体系,设计了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评估模型,为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标准;利用案例验证理论研究的正确性,为后续化工企业开展环保风险审计提供借鉴。
龚茜倩[9](2019)在《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作为生产生活之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审计署2009年提出要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响号召,开始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到工作中来。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是资源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计可以发现土地资源管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方面的相关文献,找出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环境资源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主体与客体、评价依据、目标、重点内容、审计方法和审计结果的运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地籍管理审计、土地权属管理审计、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审计和土地资源市场管理审计四个方面来构建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其次根据审计署和部分省市的地方审计机关近年来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情况,从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发现问题和整改情况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总结了目前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在审计方法、查出问题及整改情况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从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和审计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本文以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为研究案例,根据前文构建的理论体系,对该项目的审计要素进行具体分析,评价了该项目的审计过程,并提出审计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最后从国家层面、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层面和审计机关层面提出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建议。本文拓展了现有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文献,能够为审计机关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实务提供指导。
徐立菁[10](2019)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镇审计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人均占有量却较少。虽然多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绿色经济发展,实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但由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仍然频频发生,生态环境状况呈现逐步恶化态势。在此背景下,针对领导干部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该项审计制度孕育而生。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上的粗矿式发展致使我国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正逐步显现且有加剧的态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较为清晰的反映出被审计对象领导干部在任期间对地区环境的管理情况,以及在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哪些问题。有助于提高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这样也有利于实现我国一直倡导的绿色经济。该项审计已正式启动了三年,目前的研究阶段应总结之前在审计试点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并对实施过程中仍出现的问题和难点提出可以改进的解决对策。而无论是国内亦或是国外,该项审计制度都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和理论方法可以借鉴。我国专家学者从早期主要集中于研究该项审计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规划有何意义以及其发展方向,再到后来随着《试点方案》的出台,许多学者逐步转向对审计要素概念界定和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该项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对被审计对象任职期间是否履行对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进行审计评价,界定并追究其应当承担相关责任。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针对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这两大审计环节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选取J市S镇审计项目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围绕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思路与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展开,并总结与回顾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是明确了该项审计的相关概念,并对写作过程中所运用到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该项审计目前的现状进行概括,通过查阅《规定(试行)》、审计署近几年已披露的审计年鉴相关内容、新闻报道,比对各省市审计局所披露的操作指南、绩效报告等文献资料,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发现审计评价、责任追究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第四部分以J市S镇开展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进一步论证上述观点。由于J市作为全国离任审计试点中最早的一批,较其他地区来说已经累计了较多的审计经验,而S镇审计项目距离现今时间较短,案例较新,使得在一定程度上该项审计项目能够更为直观的反映出在全国领域内离任审计面临的最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第五部分主要针对上述问题与难点提出合适的解决对策,包括立法方面、技术方面。本文将解决路径的核心重点放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在大多区域具有普适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上,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而其他方面的解决对策只进行泛谈,不作进一步的深入。通过解决审计评价和责任追究这两环节中的一些问题起到防范评价和处理处罚这两方面的风险,真正起到降低该项审计风险的目的。第六部分主要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二、略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与研究框架 |
2 文献回顾 |
2.1 环境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 |
2.2 水环境治理项目审计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3.1 绩效审计概念 |
3.2 公共物品理论 |
3.3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与绩效审计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绩效审计 |
4 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现状分析 |
4.1 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的现状 |
4.1.1 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发展的现状 |
4.1.2 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
4.1.3 我国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要素分析 |
4.2 国外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经验借鉴 |
4.2.1 WGEA水环境治理绩效审计经验 |
4.2.2 OECD水环境治理实施原则 |
4.3 本章小结 |
5 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
5.1 案例的选择与研究方法 |
5.1.1 案例的选择 |
5.1.2 案例研究方法 |
5.1.3 案例数据资料来源 |
5.2 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案例背景 |
5.3 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已实施绩效审计 |
5.3.1 绩效审计准备阶段 |
5.3.2 绩效审计实施阶段 |
5.3.3 绩效审计报告阶段 |
6 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进一步发展建议 |
6.1 项目已实施绩效审计有待完善的方面 |
6.1.1 绩效审计的目标综合性有待加强 |
6.1.2 绩效审计内容深度有待拓展 |
6.1.3 绩效审计结果的应用性有待加强 |
6.2 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的优化路径 |
6.3 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的完善建议 |
6.3.1 绩效审计准备阶段 |
6.3.2 绩效审计实施阶段 |
6.3.3 绩效审计报告阶段 |
6.3.4 跟踪绩效审计阶段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调查表 |
附录 B 水环境治理绩效评价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是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三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
第四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是公民环境权益保障的必然要求 |
第二章 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四节 外部性理论 |
第三章 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现状 |
一 我国绿色审计制度的主要发展阶段 |
二 我国现行的绿色审计法律法规 |
第二节 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体系不完备 |
二 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内容有缺失 |
三 我国绿色审计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一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体系 |
第二节 完善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内容 |
一 扩大绿色审计的主体 |
二 扩大绿色审计的范围 |
三 规范绿色审计程序 |
四 规范绿色审计报告 |
五 规范绿色审计法律责任 |
第三节 健全绿色审计配套制度 |
一 健全绿色会计制度 |
二 健全资源环境定价制度 |
三 健全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 |
2.1.2 自然资源资产 |
2.1.3 离任审计 |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治理理论 |
2.2.2 行政监督理论 |
2.2.3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4 委托代理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
3.1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
3.1.1 审计目标 |
3.1.2 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 |
3.1.3 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
3.1.4 审计的组织与实施 |
3.2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2.1 离任审计结构不完整 |
3.2.2 离任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
3.2.3 离任审计的基础不明确 |
3.2.4 对离任领导干部责任界定存在争议 |
3.3 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规建设滞后导致审计依据不足 |
3.3.2 审计力量薄弱导致资源整合难 |
3.3.3 数据采集困难 |
3.3.4 责任界定不清导致追究问责难 |
第4章 完善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策 |
4.1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审计依据 |
4.1.1 完善离任审计相关规章制度 |
4.1.2 细化相关追责制 |
4.1.3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报告制度 |
4.1.4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 |
4.2 通过整合配置审计资源增强审计力量 |
4.2.1 加快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
4.2.2 通过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
4.3 建立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 |
4.3.1 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4.3.2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信息数据库 |
4.4 完善领导干部责任界定机制 |
4.4.1 通过审计资料汇编实现责任界定 |
4.4.2 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4.4.3 健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责机制 |
4.4.4 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基于制度绩效的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环境治理效果 |
二、制度绩效 |
三、政府环境审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环境责任理论 |
二、政府治理理论 |
三、制度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制度绩效的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内在关系及实现方式 |
第一节 制度绩效下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内在关系 |
一、政府审计推动制度绩效的环境治理效果 |
二、政府审计反向推动环境治理的制度绩效 |
第二节 政府审计推动制度绩效与环境治理效果实现方式 |
一、基于政府审计监督功能提升环境治理效果 |
二、基于政府审计推动功能提升制度绩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制度绩效下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审计监督下环境治理效果的现状分析 |
一、政府审计发挥监督功能下环境治理效果的现状 |
二、政府审计监督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政府审计推动下制度绩效的现状分析 |
一、政府审计发挥推动功能下制度绩效的现状 |
二、政府审计推动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制度绩效下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实证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
三、研究变量及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实证分析 |
一、因子分析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相关性分析 |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 |
一、审计监督功能协同制度绩效提高环境治理效果 |
二、审计推动功能协同治理效果提高环境制度绩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政府审计提升制度绩效与环境治理效果的程度不足 |
二、政府审计的监督功能还需完善 |
三、政府审计的推动功能有待加强 |
第二节 优化建议 |
一、完善制度绩效审计的建议 |
二、提升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的建议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P县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1.3.4 研究的不足 |
2 政府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 |
2.1 政府环境审计的概念 |
2.1.1 政府环境审计的含义 |
2.1.2 政府环境审计的特点 |
2.1.3 政府环境审计的进程 |
2.2 政府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
3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
3.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本情况 |
3.1.1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阶段 |
3.1.2 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本内容 |
3.2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基本情况 |
3.2.1 P县生态环境保护概况 |
3.2.2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
3.2.3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基本成效 |
4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案例——T镇党政领导班子绿色责任履行情况审计 |
4.1 项目概述 |
4.1.1 审计背景 |
4.1.2 审计目标 |
4.1.3 审计内容 |
4.2 审计程序 |
4.3 审计发现的问题 |
4.4 审计建议 |
4.5 审计效果 |
4.6 对P县 T镇党政领导班子绿色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的评价 |
5 P县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P县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
5.1.1 审计方法和内容较为单一 |
5.1.2 审计人员总体素质有待加强 |
5.1.3 审计评价属于环保项目的事后审计 |
5.1.4 审计信息披露不足公开内容有限 |
5.1.5 审计后续跟踪整改缺乏实质 |
5.2 P县政府环境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5.2.1 政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未进行落地 |
5.2.2 审计队伍自身配备不足 |
5.2.3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方法缺乏科学性 |
5.2.4 审计结果的执行不到位 |
5.2.5 审计披露要求不明确政府问责机制缺失 |
5.2.6 舆论优势不明显 |
6 P县政府环境审计的改善对策 |
6.1 将法律法规进行落地制定长远审计计划 |
6.2 组建高素质的审计团队 |
6.3 强化审计结果公告与执行 |
6.4 加大处理处罚力度 |
6.5 强化环境审计宣传力度提高环保公众参与度 |
6.6 强化审计整改与跟踪程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7)我国环境审计框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创新点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环境审计基本要素研究 |
二、特定资源环境审计研究 |
三、特定项目环境审计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第二章 我国环境审计框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代际公平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四、协同理论 |
第二节 我国环境审计框架设想 |
第三章 环境审计目标实现路线 |
第一节 逻辑起点——环境审计主体 |
第二节 逻辑终点——环境审计目标 |
第三节 环境审计目标实现路线 |
一、环境审计目标路线一 |
二、环境审计目标路线二 |
三、环境审计目标路线三 |
四、环境审计目标路线四 |
第四章 环境审计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发展环境审计技术 |
一、环境审计依据 |
二、环境审计方法 |
第二节 环境审计人员知识储备需求 |
第五章 规范环境审计人员职业道德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第二节 问卷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环境审计职业道德调查结论与建议 |
第六章 完善环境审计配套措施 |
第一节 健全法律法规基础 |
一、完善现行报告准则 |
二、设置争端解决机制 |
第二节 规范环境信息披露 |
第三节 强化公众参与环境审计意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一 环境审计依据相关文件汇总 |
附录二 环境审计相关法律规范汇总 |
附录三 环境信息披露相关文件汇总 |
附录四 环境审计调查问卷 |
致谢 |
(8)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 风险审计基础理论 |
2.2 环境审计基础理论 |
2.3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管理理论 |
3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现状及分析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2 调查问卷分析 |
3.3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开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4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体系构建 |
4.1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的要素体系 |
4.2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的依据体系 |
4.3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的流程体系 |
5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识别与评估 |
5.1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识别 |
5.2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评估 |
6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实例——以Z化工企业为例 |
6.1 Z化工企业概况 |
6.2 资料获取 |
6.3 Z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的具体实施 |
6.4 审计结论及建议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指标筛选表 |
附录3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边权值调查问卷 |
附录4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源(定性)发生概率调查问卷 |
附录5 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发生条件概率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基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理论分析 |
一、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二、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评价依据 |
三、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 |
四、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重点内容 |
五、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方法 |
六、审计结果的运用 |
第三章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现状、成绩及问题 |
第一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现状 |
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开展情况 |
二、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取得的成绩 |
一、摸清了土地资源的家底 |
二、揭示了土地资源管理的问题 |
三、揭露和查处了违法违纪的重大问题 |
四、总结了一系列的审计方法 |
第三节 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 |
二、土地资源管理审计问题的成因 |
第四章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案例分析 |
第一节 X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
一、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
二、项目实施背景 |
第二节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要素分析 |
一、审计主体及客体 |
二、审计评价依据及目标 |
三、审计的重点内容 |
四、审计方法 |
五、审计结果的运用 |
第三节 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评价 |
一、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过程分析 |
二、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成绩与经验 |
三、X项目土地资源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五章 完善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国家层面的建议 |
一、完善土地资源管理评价依据 |
二、在人员和资金上加大对审计工作的支持 |
第二节 对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建议 |
一、加强对土地资源信息数据的管理 |
二、积极理解和支持土地资源管理审计 |
第三节 对审计机关的建议 |
一、审计机关内部加强培训与学习 |
二、审计过程中借助其他专业力量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10)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镇审计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 |
2.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念界定 |
2.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要素 |
2.2.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 |
2.2.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要素 |
2.2.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 |
2.2.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流程 |
2.3 理论基础 |
2.3.1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
2.3.2 层次分析法 |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3.1 我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情况 |
3.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
3.2.1 审计证据:数据分散、计量口径不统一,证据获取困难 |
3.2.2 审计依据:法律建设滞后,评价依据不足 |
3.2.3 审计评价标准:缺乏统一公认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可比性较低 |
3.2.4 审计力量:人员配备不足,绩效评价受到限制 |
3.2.5 责任追究:责任界定困难,相关责任难以追究 |
4.案例分析——以J市S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项目为例 |
4.1 S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基本概况 |
4.1.1 审计前期调查基本情况 |
4.1.2 审计目标 |
4.1.3 审计对象和范围 |
4.1.4 审计类型与审计模式 |
4.1.5 审计结果 |
4.2 S镇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情况 |
4.2.1 水资源资产审计情况 |
4.2.2 土地资源资产审计情况 |
4.2.3 上级下达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审计 |
4.3 J市 S镇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实施情况分析 |
4.3.1 审计证据分析 |
4.3.2 审计依据分析 |
4.3.3 审计评价标准分析 |
4.3.4 审计力量分析 |
4.3.5 责任追究情况分析 |
5.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
5.1 审计评价方面 |
5.1.1 审计证据:运用云计算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提升审计效率 |
5.1.2 审计依据: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丰富完善评价依据 |
5.1.3 审计评价标准:构建具有普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强绩效评价 |
5.1.4 审计评价力量:多途径培养审计人员,壮大审计队伍 |
5.2 责任追究方面 |
5.2.1 责任界定:依据职责权限定责,明确责任层级 |
5.2.2 责任追究:建立环境决策行为档案,完善责任追究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略论环境审计的依据和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审计研究 ——以L省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D]. 李欣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2]完善我国绿色审计法律制度的研究[D]. 张宁. 郑州大学, 2020(02)
- [3]G市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D]. 熊琦. 南昌大学, 2020(01)
- [4]基于制度绩效的政府环境审计治理效果研究[D]. 刘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P县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朱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7]我国环境审计框架体系研究[D]. 邱梦瑶. 青岛大学, 2019(02)
- [8]化工企业环保风险审计研究[D]. 李蕾.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土地资源管理审计研究 ——以X项目为例[D]. 龚茜倩.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10]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S镇审计项目为例[D]. 徐立菁. 东华大学, 2019(03)
标签:环境审计论文; 离任审计论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