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氮复合聚合物织物的阻燃性研究

磷氮复合聚合物织物的阻燃性研究

一、含磷、氮复合型高分子物对织物阻燃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婷[1](2020)在《废纺毡的成型工艺优化及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提高和消费模式的转变,纺织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愈来愈快,在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产品的使用周期也日益缩短,预计到2020年我国废旧纺织品的堆积量将高达2亿吨。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难题,也是函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废旧纺织品的处理对缓解资源紧张、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废弃织物的再利用,本课题借助联合开松线对废旧纺织品进行前处理,将废弃涤棉织物再资源化为可用于非织造加工工艺的废旧涤棉纤维,并按不同比例与再生涤纶纤维及低熔点涤纶短纤混合,再经机械梳理成网与热风粘合联合工艺制备废纺纤维毡,相关的工艺参数包括原料配比、热烘温度、热熔时间、成型压力。设计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组方案制备不同的废纺毡,通过对其基本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完成了生产工艺优化。还采用粉末阻燃剂添加法和阻燃液浸渍法对废纺毡做阻燃处理,综合评判后选择阻燃功效好且经济适用的方案生产阻燃型废纺毡,并对阻燃型废纺毡进行锥形量热测试。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分析及探究得出:1、废旧纺织品经过分拣、消毒、开松、切割、梳理等预处理工序后能被再资源化为废旧纤维用于制备废纺毡,该材料的拉伸断裂强力和顶破强力都随着纤维原料中低熔点涤纶短纤含量的增多而增大,而随着热烘时间的增加、热熔温度的升高、成型压力的增大,拉伸断裂强力和破裂强力则是先增大后减小。2、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组的废纺毡热阻均大于0.29m2·K/W,导热系数都小于0.04W/(m.K),保温率高于84%,属于高效保温材料,且所用原料中废旧涤棉纤维的占比越高,保温效果越好。3、通过分析正交试验组废纺毡拉伸断裂强力和顶破强力的测试结果,得出各因素对该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原料配比>热烘温度>成型压力>热熔时间,以再生涤纶纤维:废旧涤棉纤维:低熔点涤纶短纤的配比为20:50:30,热烘温度185℃,热熔时间11min,成型压力0.3MPa为最优工艺,制成的废纺毡拉伸断裂强力约为480N,顶破强力约为1082N,保温率为87%,压缩模量为88MPa。4、经四种不同阻燃粉末复配的阻燃剂整理后,废纺毡的氧指数最高为21.8%,未达难燃标准且会造成强力损失。选择不同浓度的聚磷酸铵阻燃液一浸一轧处理废纺毡,随着阻燃液浓度的增大,材料的增重率变大,阻燃效果更佳,当浓度高于400g/L后,氧指数能高于25%,达到难燃三级标准。5、利用一浸一轧法将废纺毡在浓度为450g/L的磷氮复合型阻燃液浸渍2h后,制备得到的阻燃型废纺毡综合性能最优,拉伸断裂强力约为400N,顶破强力约为897N,材料的阻燃机理为凝聚相和气相阻燃,其氧指数能达到32.6%,在垂直燃烧测试中燃烧平均损毁长度约为97mm,不发生续燃和阴燃,属于阻燃B1级材料。本课题所做的实验及分析为利用废旧纺织品制备纤维毡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对提高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连思铭[2](2019)在《原位聚合型纳米材料阻燃协效体系尼龙66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尼龙66(PA66)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塑料。但其可燃、易滴落的缺点限制其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因此,提高阻燃性已成为PA66的必要研发方向。卤素阻燃剂由于其毒性较大逐渐被磷系阻燃剂所取代,磷酸酯对PA66有很好的阻燃效果,其制备方法可分为共混法与共聚法,两种方法各具优缺点,其中共聚法是将阻燃单体通过化学共聚的方法聚合到材料主链上,使复合材料本身具有阻燃性能,其使用持久性较好,但由于阻燃单体通常空间位阻较大,加大了聚合难度,而达到阻燃效果,其添加量通常较多,且制备过程较为复杂,存在制得的复合材料粘度较低,影响其力学性能。此时可通过加入一种协效剂与磷系阻燃剂共同实现阻燃效果。纳米粒子作为协效剂加入到聚合物中制备复合材料,会赋予材料某些优异的性能。例如,纳米粒子可以增强材料的阻燃性能,随时代发展,纳米粒子已经成为传统阻燃剂的有效的替代品。当单独用CPPOA[4-(2-(((羧基乙烷基)(苯基)磷酰基)氧)乙氧基)-4-氧代己酸]为阻燃剂制备阻燃PA66时,CPPOA添加量为6wt%时,其阻燃性能达到V1等级,力学性能下降较少,当CPPOA的含量增加到8 wt%时,阻燃等级达到V0等级,但其力学性能会有较大下降,导致材料的应用性大幅度下降。本文选取了颗粒状纳米二氧化硅(SiO2)与层状蒙脱土(MMT)两种协效剂与阻燃剂CPPOA通过原位聚合方法对PA66进行阻燃改性。在阻燃剂CPPOA添加量为6 wt%时,对其进行协效复配,使阻燃PA66阻燃等级提高到V0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本文对阻燃PA66进行了制备工艺的探索,并研究了改性后聚合物的阻燃性能、燃烧行为、阻燃机理、结晶性能和力学性能。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极限氧指数与UL-94等级测试对阻燃PA66进行了阻燃性能分析,在添加阻燃剂CPPOA添加量为6 wt%时,极限氧指数达到25.7,阻燃等级达到V1等级,加入协效剂纳米二氧化硅时极限氧指数提高到27.2,和加入协效剂蒙脱土后,极限氧指数提高到27,阻燃等级均达到V0等级。本文同时研究,加入6 wt%阻燃剂CPPOA与1 wt%纳米二氧化硅协效剂的阻燃PA66相比只加入6 wt%阻燃剂的阻燃PA66,其极限氧指数提高了 1.4。只加入1 wt%纳米二氧化硅协效剂的PA66与纯PA66相比,其极限氧指数提高0.5。前者的极限氧指数提高更明显,说明协效剂与磷酸酯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效作用。(2)通过微型量热仪对阻燃PA66进行了燃烧行为分析,在磷酸酯体系中加入协效剂(MMT,SiO2)后,其热释放量、热释放速率、热释放容量等有着明显的下降,说明协效剂有着较好的协助阻燃的作用。热降解分析结果表明,协效剂(MMT,SiO2)的加入使阻燃PA66的残碳率明显提升,且延迟了最大热释放速率,使其向高温方向移动。(3)采用热重-红外联用(TG-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mapping、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等分析方法对阻燃PA66材料的阻燃机理及结晶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协效剂(MMT,SiO2)促进了尼龙66成碳,使碳层更加致密,从而有着更多的阻燃磷元素残留在凝聚相中,更好的实现了阻燃效果。且协效剂(MMT,SiO2)提高了阻燃尼龙66的熔融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阻燃体系中引入协效剂(MMT,SiO2),与单加CPPOA相比,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

韦兰[3](2019)在《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及其阻燃改性尼龙6的研究》文中认为希夫碱作为一类分子结构中含有C=N双键的新型有机化合物,在催化、抗菌和医药等领域已有所应用。其中,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C=N双键均与苯环连接,在高温下可发生自交联反应形成稳定的聚苯并恶嗪和六元环结构;同时,苯环上连接的多个羟基,在高温下脱水交联炭化,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可形成较高残炭率的稳固炭层,用作阻燃剂有着广阔前景。基于此,本文首先合成了两种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同分异构体,并用于阻燃改性PA6,其次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协效阻燃PA6。这实现了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在阻燃聚合物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希夫碱的应用领域。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2,5-二羟基苯甲醛和4,4’-二氨基二苯醚为原料制备出两种同分异构的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4,4’-双(2,4-二羟基苯亚胺基)二苯醚(D1)和4,4’-双(2,5-二羟基苯亚胺基)二苯醚(D2),红外(FTIR)与核磁(NMR)测试证明了D1和D2的成功合成。热失重分析(TG)表明D1和D2的初始分解温度(T5%)均高于PA6的加工温度(240℃),满足PA6的成型加工要求;并且,700℃下拥有较高的残炭率,分别为63%和54%。结合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结果表明D2在267.4℃时熔融,D1在其分解温度249.7℃之前不熔融,这有助于D1在改善抗滴落性能作用的发挥。具有较高热稳定性和残炭率的D1和D2可通过熔融共混的方式用于PA6的阻燃改性,单独添加25 wt%D1的PA6/25D1在阻燃测试中达到UL-94 V-1@3.2 mm等级,且燃烧过程中无熔滴。然而,即使D2的添加量提高到30 wt%,PA6/30D2样品依旧存在有焰熔滴,仅能通过V-2级别。研究表明,D2更差阻燃性的原因在于其交联成炭能力低于D1,及其高温熔融所形成的低黏度熔体对于抗滴落的劣化作用。在对测试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D1的成炭阻燃机理。为了提高阻燃效率,将D1和D2分别与APP复配,用于PA6的无卤阻燃。单独添加20 wt%APP,几乎没有提高PA6的阻燃性能,并且燃烧过程依旧存在明显的熔融滴落现象。12 wt%APP和8 wt%D1复配可提升PA6的LOI值,形成明显膨胀炭层,UL-94等级提升到V-0@3.2 mm。然而,8 wt%D2与12 wt%APP复配则不能提升PA6的阻燃性和抗熔滴性。对比20 wt%APP单独阻燃体系和APP+D1复配体系的锥形量热数据,发现后者的热释放速率(HRR)和烟雾释放总量(TSR)均下降,残炭率提高。通过TG分析以及对残炭的拉曼光谱分析可知,D1的加入,提高了炭层颗粒的尺寸和连续性,从而形成了致密的炭层,阻碍了由APP分解的气相物质的逸出,形成膨胀炭层,使APP更好地发挥气相阻燃作用。D1和APP具有良好的协效作用,且产物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于丽[4](2018)在《核壳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对真丝与棉织物的应用》文中认为本课题采用预乳化-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一种含磷与氮元素的核壳型阻燃剂,制备的核壳型阻燃剂用于提高真丝与棉织物阻燃性能。主要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乳液聚合的影响以及整理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棉与真丝织物的阻燃及各项性能的影响。首先,丙烯酰氧乙氧基五甲氧基环三磷腈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作为核单体;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羟乙酯作为壳单体制备核壳乳液。通过观察乳液表观、钙离子稳定性、储存稳定性、粘度、粒径及粒径分布、固含量以及热分析结果优选因素。制备的乳液蓝光明显,钙离子稳定性与储存稳定性较好,粘度与表面张力适中,固含量达到16.5%。乳液粒径为200nm左右,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明显的核壳结构。其次,采用合成的核壳型阻燃剂对棉和真丝织物进行阻燃整理,以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强力以及白度作为参考指标,,探讨整理较佳工艺条件。在较佳工艺条件下整理的真丝与棉织物的氧指数分别为28.7%与27.5%;垂直燃烧损毁长度分别为122mm与128mm,焰燃时间与阴燃时间都为0s。与未整理织物相比,整理后真丝织物和棉织物的强力有所变化,白度略微下降。从红外谱图、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出,整理之后的真丝与棉织物表面覆盖了一层致密的聚合物薄膜。对整理前后的真丝与棉织物进行微型量热分析与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整理之后的真丝与棉织物的热稳定性提高,热释放量降低,进一步证明整理后的真丝与棉织物有良好的阻燃性能。

陈云博[5](2018)在《改性硅溶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文中认为溶胶-凝胶技术由于操作简单,反应温度低,反应过程易于控制,符合当今时代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而被广泛应用。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具有一定阻燃性能的含氨基硅溶胶,并将含有不同阻燃元素的阻燃剂以及相应的硅溶胶整理到蚕丝织物上,获得具有良好阻燃性能的蚕丝织物。通过多种燃烧性能测试,研究磷/氮、硼/氮以及磷/硼之间的协同阻燃效应。以含有氨基的N-氨乙基-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EPTES)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含氨基硅溶胶,通过探讨前驱体、乙醇、水的用量以及溶液p H值对整理后蚕丝织物极限氧指数(LOI)的影响,得出制备含氨基硅溶胶的较佳工艺条件。将制备的硅溶胶与苯膦酸一起共同对蚕丝织物进行整理,整理后织物的LOI值可高达29.7%。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残炭量有所增加,最大热释放速率、总热释放量和烟密度显着降低,垂直燃烧性能达到阻燃织物B1级(装饰用)标准。其中氮元素和磷元素共同存在时有最好的阻燃性能,体现出氮、磷协同阻燃效应。以硼酸作为阻燃添加剂,对制备的含氨基硅溶胶进行改性。探讨了各物质的用量以及溶液p H值对整理后蚕丝织物LOI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硼酸作为阻燃剂对整理后织物的LOI值有显着地提升,提升幅度可达近10%;织物的LOI值随着溶胶p H值的增加而增大,前驱体、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乙醇对织物LOI值的影响不大。通过扫描电镜(SEM)发现织物表面已被一层比较完整的薄膜所包覆;织物的微燃烧、热重分析、烟密度以及垂直燃烧的测试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和烟密度显着降低,重量保留率增加了15%左右,织物的损毁长度由30 cm降到12.51 cm。综合来看,硼元素有较好的抑烟效果,当与氮元素结合时,可提高其阻燃效果,实现硼和氮的协同阻燃。将磷酸硼(BPO4)掺杂于工业级硅溶胶中,以整理后蚕丝织物的LOI值为指标,探讨整理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硅溶胶100 m L,BPO4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30℃,焙烘时间3 min。以BPO4的最佳掺杂量为基础,再向其中加入柠檬酸、酒石酸和次亚磷酸钠(SHP),通过测试经不同配方整理织物水洗后的极限氧指数,得出各物质的较佳掺杂量。结果表明整理后的织物具有一定的阻燃耐久性,经30次水洗后,织物的LOI值仍有26.2%。红外测试和扫描电镜测试表明BPO4已被包覆在Si O2薄膜之中,且已与织物表面基团结合。燃烧测试结果表明,磷酸硼可以有效降低织物的热释放总量、烟释放量和损毁长度,实现硼和磷的协同阻燃效应。

郑丹丹[6](2017)在《新型棉用含膦酸铵活性基阻燃剂的合成与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织物因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及一定的耐磨性,不易产生静电,透气性好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服装、家居用品和各种产业用纺织品。但是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在18%左右,属于易燃材料。据统计,火灾中有50%是由纺织品引发和传播的,这使得棉织物的火灾隐患非常大。因此,为降低棉纺织品的火灾风险,筑起一道火灾屏障,提高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阻燃整理剂Pyrovatex CP和Proban虽然阻燃效果好、耐久性能优良,但会释放甲醛,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开发新型高效活性耐久阻燃棉用阻燃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二乙烯三胺五甲叉磷酸为原料反应合成了阻燃剂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铵(ADTPMPA)。以乙二胺、亚磷酸、甲醛和尿素为原料合成了乙二胺四甲叉膦酸铵(AEDTMPA),并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磷谱进行了结构表征。以二乙烯三胺五甲叉磷酸为原料合成的阻燃剂ADTPMPA,整理的棉织物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当ADTPMPA的浓度为70g/L时,整理后棉织物的增重率为14.42%,极限氧指数为40.0%,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经30次洗涤之后,极限氧指数为28.0%,表现为半耐久阻燃性。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测试结果表明经ADTPMPA整理的棉织物初始分解温度降低,燃烧过程中放热速率变缓,总放热量减少,残炭量增加,热稳定性提高,阻燃整理棉织物表现为凝聚相阻燃。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阻燃剂分子与纤维素之间存在P-O-C键,阻燃剂以共价键接枝到纤维素上,赋予阻燃棉织物良好的耐洗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知,整理之后棉织物结构基本保持不变。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阻燃整理后棉织物的结晶结构受到轻微的影响,部分形成了纤维素II结晶结构。阻燃棉织物的拉伸强度、折皱弹性、抗弯长度、白度等物理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整理之后棉织物强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织物的抗皱性能增加。以乙二胺、亚磷酸、甲醛和尿素为原料合成的阻燃剂AEDTMPA,整理的棉织物表现出出色的阻燃性能。当阻燃剂浓度为60g/L时,整理后的棉织物极限氧指数为40.5%,经30次洗涤之后,极限氧指数为26.4%,已可作为半耐久阻燃纺织品使用。随着阻燃剂浓度的增加,整理后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提高,耐洗性能加强。当阻燃剂浓度为80g/L时,整理后的棉织物极限氧指数达到43.6%,经50次洗涤之后,极限氧指数为28.3%,可作为永久性耐久阻燃纺织品使用。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等测试表明,AEDTMPA整理后的棉织物阻燃性能好,燃烧过程中放热量少且放热速率慢,燃烧之后形成的残炭量更多。测试结果表明阻燃剂AEDTMPA较ADTPMPA阻燃效果更好,整理后阻燃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和残炭量更高,表明阻燃剂具有凝聚相阻燃机理。由扫描电镜分析可知,整理后棉织物结构保持完整,燃烧之后炭架结构也保持良好,燃烧区域产生的残炭纤维表面可看到少量气泡,除了凝聚相阻燃外,AEDTMPA还显示了膨胀阻燃作用。红外光谱表明阻燃剂分子与纤维素之间存在共价键P-O-C键,阻燃剂与纤维素以共价键结合,耐洗性能优良。X-射线衍射分析可知,经AEDTMPA整理后的棉织物的结晶结构基本不受影响。整理后的棉织物的白度、强度及硬挺度等物理性能保持良好。经AEDTMPA整理的棉织物折皱弹性回复角可达260.0o,完全可作抗皱整理剂使用。新型棉用含膦酸铵活性基团阻燃剂,不含甲醛和卤素,整理的棉织物阻燃性能高,耐洗性能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葛骅[7](2017)在《含磷阻燃剂/单体的合成及其聚酰胺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酰胺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在机械、电子电气、通讯、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应用广泛,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工程塑料之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用途最广的基础性材料。但是聚酰胺材料存在严重的潜在火灾危险性,其易燃性和燃烧时伴随的有焰熔滴会导致火灾的迅速扩大,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目前,在聚酰胺材料中使用的阻燃剂主要是含卤化合物,研究发现这类阻燃剂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阻燃剂进行无卤化的研究十分契合当代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无卤阻燃剂中,磷系阻燃剂在阻燃效果和燃烧毒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此类阻燃剂在聚酰胺材料中的应用也存在如下问题:当前的磷系阻燃剂阻燃效率不高,而高添加量又会恶化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对小型化、薄型化的制件极其不利;当前在聚酰胺材料中研究较多的磷系阻燃剂,大多都是无机化合物,在界面相容性上与基体材料存在缺陷;聚酰胺材料的加工条件较为严苛,能够应用于其中的磷系阻燃剂种类较少。本论文在概括高分子材料燃烧行为与阻燃的基本理论和聚酰胺材料阻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无机物表面改性、有机分子设计和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技术,合成了几种含磷化合物并用于制备阻燃聚酰胺复合材料,研究并分析这些含磷化合物对材料热性能和燃烧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阻燃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选取MCA和MMA-GMA为囊材制备了具有不同囊材含量的MCAHP,通过FTIR、TGA、SE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 MCAHP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囊材的存在能够有效抑制AHP的热分解,延迟易燃易爆的有毒气体PH3的释放,提高了 AHP阻燃剂的安全性。将上述MCAHP共混入PA6中,研究其对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囊材MCA受热分解产生大量惰性气体,能够与AHP发挥出显着的气相与凝聚相的协同阻燃作用,表现出优异的阻燃效果;而囊材MMA-GMA在热分解过程中能够形成炭层覆盖在AHP表面,抑制了 AHP分解产生的磷酸类物质对于PA6基体的催化成炭作用,降低了阻燃剂的阻燃效率。2.选取含有羧基的新型有机次膦酸CEPPA与乙二胺合成出含有酰胺键的氨基次膦酸CEPPE,然后将这两种有机次膦酸通过共沉淀反应合成出两种新型的有机次膦酸铝CEPPA-Al和CEPPE-Al,并通过FTIR、NMR和SEM表征其组成、结构和形貌。采用TGA研究其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两种有机次膦酸铝的初始分解温度都在290℃以上,能够满足240℃左右的PA6加工温度,并且含有酰胺键的CEPPE-Al热稳定性更高,且表现出更高的残炭量。在PA6的阻燃改性中,CEPPE-Al由于磷氮协同阻燃效应,相比于CEPPA-Al具有更好的催化成炭能力,在PA6复合材料中的阻燃效果也更突出。3.将亚磷酸与仲胺单体PD和PIP分别通过Mannich反应,合成相应的有机单膦酸和双膦酸。将这两种有机膦酸通过氟配位法合成出两种具有不同层状结构的纳米层状有机磷酸锆,并通过FTIR、NMR、XRD、SEM、TGA等研究了其结构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两种有机磷酸锆具有典型的纳米层状结构,且其初始热分解温度都达到了 390℃以上,能够满足PA6的加工温度。采用熔融共混法将层状有机磷酸锆均匀分散在PA6基体中,采用TGA、LOI、UL-94、Cone等研究其热性能与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有机磷酸锆的片层结构能够使PA6的热降解推迟,提高其热稳定性;同时有机磷酸锆PD-ZrP显着提高了 PA6的点燃时间,同时降低了其热释放速率,这主要是由于其单片层结构的物理阻隔效应,以及PD-ZrP片层表面的有机官能团热分解后产生的磷酸根易与基体接触,能够充分发挥其催化作用而增强其在凝聚相中的阻燃作用,而PIP-ZrP具有双片层的结构,热分解后表面的磷酸根存在于双片层之间,不易与基体接触,无法充分发挥其催化作用,故其阻燃效果要低于单片层的PD-ZrP。4.以DOPO、BPOD和MPCP这三种含磷化合物为基础,合成四种不同结构的磷酰胺化合物。通过FTIR、NMR、TGA等研究了这四种磷酰胺化合物的结构与热稳定性,结果表明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能够适用于PA6的加工条件。采用熔融共混法将这四种磷酰胺化合物用于制备阻燃PA6复合材料,并利用TGA、LOI、UL-94、Cone等研究了其热危险性与阻燃性能,结果表明虽然这些磷酰胺化合物能够促使PA6基体提前降解,但其阻燃效率却很高:其中DOPO2-EDA、PPA-1和PPA-3三种磷酰胺化合物在10 wt%的添加量下就能使阻燃PA6复合材料达到UL-94 V-0级别。通过TGA-FTIR、Raman等对阻燃PA6复合材料气相产物和凝聚相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类磷酰胺化合物主要体现出气相阻燃机理。5.采用DDP、PIP和PPD通过界面缩聚法合成侧链含有DOPO基团、主链中含有PIP和PPD结构的本质阻燃共聚酰胺。通过FTIR、NMR、TGA、DSC等研究了共聚酰胺的结构与热性能,结果表明DDP、PIP和PPD结构的引入,使得共聚酰胺在氮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降低,但却提高了其在空气条件下的热稳定性;同时这些结构的存在破坏了共聚酰胺分子链的规整性,使共聚酰胺的Tm、Tc和Xc都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通过LOI和MCC测试研究了共聚酰胺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DDP含量的逐渐增加使共聚酰胺的阻燃性能得以提高,同时DDP分别与PIP或PPD在共聚酰胺中表现出优异的协效阻燃作用。通过TGA-FTIR分析了共聚酰胺的气相产物,结果表明DDP能够降低共聚酰胺气相产物中碳氢化合物和环戊酮的生成量,而PIP或PPD能够显着抑制环戊酮的生成,因而促使DDP与PIP或PPD具有很好的协同阻燃作用。

温淼琴[8](2016)在《笼型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棉织物由于来源广泛且产量大、吸湿性、透气性较好及易降解等特点,广泛的应用于服装、装饰材料及其他领域,在世界上是非常畅销的纺织品。纯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为18。棉织物是易燃的材料,如果遇到火源会迅速的燃烧,很容易酿成火灾。据统计,每年发生的火灾的50%是由于纺织品的燃烧引发的,因此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广泛的应用于职业安全、室内装饰、消防材料等领域。多年的科学研究及生活实践表明,合理使用阻燃剂是有效避免及减少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很有必要,且能够拓宽棉织物的应用领域。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lyhedral Oligomerie Silsesquioxane,简称POSS)是一类具有纳米尺度笼状构造的低聚硅氧烷,又称为立方硅烷。POSS结构规整,尺寸很小(直径为13nm),并且本身就具有有机无机两部分,是一类含有RSi O1.5结构的物质,它内部由Si、O组成无机骨架构成(内核),外面被有机取代基即R覆盖(外壳),是一种三维新型的分子程度上的有机/无机杂化的复合材料,笼型聚倍半硅氧烷拥有特殊的结构特点,所以它同时具有有机材料及无机纳米材料的特性,如良好的反应性、很好的耐热性等。笼型聚倍半硅氧烷在纺织品中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对织物拒水拒油的整理,抗皱整理,阻燃整理等。但POSS不溶于水,易溶于四氢呋喃、甲苯与氯仿等有机溶剂,在阻燃整理方面一般为熔融纺丝整理或直接以有机物为溶剂对织物进行整理,因此用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有一定局限。本课题目的为将环氧基POSS均匀分散在水溶液中,并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首先对含环氧基的POSS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以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为催化剂,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催化3-环氧丙氧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脱水缩合合成环氧基poss。讨论了环氧基poss的合成工艺,包括温度和质量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对合成的环氧基poss进行表征,用化学法测定poss的环氧值、用热失重法测定其耐热性、用红外光谱分析合成poss的结构及用凝胶渗透色谱测其分子量。然后研究了环氧基poss的乳化液的配制,首先以司班(span)-60和吐温(tween)-80复配的乳化剂测定环氧基poss的hlb值;在此基础上按照环氧基poss应用于棉织物阻燃整理的条件下,选择了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并对其离心稳定性及粒径进行了表征,为将环氧基poss以水为溶剂用在棉织物阻燃整理上做准备。最后,以环氧基poss与聚磷酸铵(app)为复合阻燃剂对棉织物进行阻燃整理,对处理前后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热失重等燃烧性能进行了测定,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表面形态进行了测定,确定了环氧基poss与app的配比及整理工艺。同时对处理前后棉织物的白度、拒水性及抗皱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kh-560与5%四甲基氢氧化铵的较适质量比为4:1,较适的脱水缩合温度为80℃,所得环氧基poss的产率为72%,环氧值为0.50mol/100g。所合成的环氧基poss主要为t8型poss,同时含有少量t6型poss及无规则、梯形和其他杂质。对环氧基poss进行热失重分析,发现失重5%时的温度为175℃,200℃开始快速失重,800℃时的残炭率为33.5%,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2)确定了环氧基poss的hlb值为7,以此为基础选用复配乳化剂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硬脂酸甘油酯(hlb=3.8)和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hlb=10.64)为复配乳化剂对环氧基poss进行乳化,且单硬脂酸甘油酯(hlb=3.8)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hlb=10.64)的比例为9.1:8。复配乳化剂的质量为环氧基poss的10%,该条件下乳化液的粒径为180.9。(3)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环氧基poss与app的配比为6:4。阻燃整理工艺为以15%环氧基poss、10%app为复合阻燃整理剂,在二浸二轧,轧液率为90%,100℃、3min预烘,150℃、3min焙烘的工艺条件下进行阻燃整理。在该条件下,处理后棉织物的loi是40.70,续燃时间及阴燃时间均是0s,损毁长度为1.5cm,处理后棉织物的快速失重温度为210℃、残炭率为31%,阻燃效果明显。(4)对纯棉织物与环氧基poss、app及环氧基poss/app处理后棉织物进行白度、拒水性及抗皱测试,其白度下降不明显,静态接触角为130.9°,折皱回复角由90°提高到180°,环氧基POSS/APP处理后棉织物的白度有所下降,但拒水性及抗皱性均高于纯棉织物及只有环氧基POSS或APP处理后的棉织物。

周艺[9](2014)在《基于磷氮协同机理的功能性阻燃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阻燃剂(FR)是一类可以提高材料抗燃性的助剂。随着阻燃剂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长,无卤、低毒、低烟阻燃剂成为阻燃剂的发展趋势。磷氮膨胀型阻燃剂(IFR)具有低烟、无卤、低毒的特性,是实现阻燃剂无卤化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制备了环状磷酸酯,与氮系阻燃剂和其他功能性整理剂复合,并应用在涤纶织物上,讨论了焙烘条件、用量及配比等对织物的阻燃性能、热性能及机械性能的影响。论文分为以下三部分:1.以亚磷酸三甲酯与三羟甲基丙烷为原料,在液态有机胺的催化作用下,合成中间体三羟甲基丙亚磷酸盐。首先,筛选出三乙胺/二乙胺为最佳催化剂。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为8h,反应温度为80~85℃,催化剂的用量是三羟甲基丙烷重量的2.0%,三羟甲基丙烷与亚磷酸三甲酯的物料配比为1︰1.1。以甲基膦酸二甲酯和中间体为原料,采用Arbuzov-Michaelis方法合成环状磷酸酯。最佳工艺条件:甲基膦酸二甲酯与中间体的物料配比为1:2.1,反应温度为175~180℃,反应时间为22h。采用红外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2.将环状磷酸酯与聚磷酸铵(APP)复配,并分别将环状磷酸酯、复配后的膨胀型阻燃剂用于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环状磷酸酯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6、阻燃剂用量为25%、焙烘时间为150s、焙烘温度为180℃。P/N阻燃剂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为6、环状磷酸酯:APP为1:0.4、阻燃剂用量为30%、焙烘温度为180℃、焙烘时间为180s。SEM、DSC和TGA分析表明,处理后的涤纶织物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不燃性气体和水,表面形成泡沫型炭层,残炭量大幅提高。3.将环状磷酸酯/APP与防水剂、柔软剂复配,并用于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筛选出了复合后防水、阻燃效果较好的防水剂,即有机氟TF-4105。其最佳整理工艺为:P/N阻燃剂的用量为35%、TF-4105用量为3%、有机硅-406用量为5g/L时,焙烘温度为180℃,焙烘时间为180s。阻燃剂和防水剂复合后,两种整理剂互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入柔软剂后,织物的手感明显变好。采用红外光谱对处理织物进行表征。

朱士凤[10](2013)在《基于高能辐照的熔纺纤维微交联法防熔滴机理和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针对目前热塑性纤维存在的防熔滴和阻燃与防熔滴兼备的难点问题,本课题根据TRIZ创新理论中的“改变物体性质原理”,认为使聚合物线性主链通过分子间的交联产生三维网状结构转变为热固性聚合物便可以解决熔滴的问题;辐照交联的专利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可用于辐照后能产生交联的所有聚合物,是产生三维网状结构便捷高效的方法,也是解决热塑性材料熔滴问题的有效的、有工程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题首次将辐照交联技术应用在熔纺合成纤维锦纶、涤纶防熔滴的研究上,证实了辐照交联可以有效地减少纤维燃烧时的熔融滴落现象,且机械性能变化在可应用范围内;同时获得了强化辐照交联对锦纶、涤纶纤维结构和性能影响的规律性,可作为纺织材料学的基础性数据及辐照强度范围的确定依据;进一步采用辐照交联技术获得了兼具优异阻燃性能且燃烧过程中无熔滴滴落的阻燃PA6,氧指数最高可达到30.1,自熄时间为0,明确了辐照交联阻燃防熔滴机理,为制备辐照交联阻燃防熔滴热塑性纤维提供了研究基础。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反应性、相容性、可纺性角度确定适合锦纶6的最佳辐敏剂为三烯丙基氰尿酸酯(TAC),用量为5%。纺丝时各螺杆段的温度分别为250℃、260℃、255℃、255℃、255℃、255℃、260℃。氮气气氛下进行γ辐照,剂量率5kGy/h,100kGy时防熔滴效果最好。辐照后第一滴熔滴产生的时间由4.24s延迟到18.43s,材料的总燃烧时间由29.19s延长到35.67s,熔滴数由辐照前的13滴降为6滴,减少了50%以上的熔融滴落。断裂强度由辐照前的3. OcN/dtex提高到3.61cN/dtex,伸长率由71.1%降为52.9%。其次为三甲代丙烯基异氰酸酯(TMAIC)和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复配使用,用量为2.9%TMAIC/3.4%TMPTMA。氮气气氛下进行高剂量率10kGy/h的γ辐照,100kGy时熔滴数由辐照前的16滴降为8滴,减少了50%,第一滴熔滴产生的时间由9.75s延迟到23.58s,燃烧时间由33.26s延长到59.36s。断裂强度由辐照前的3.27cN/dtex提高到3.34cN/dtex,伸长率由87.04%降低到63.70%。辐照并未改变锦纶6的α晶型结构,但辐照引起了结晶相的受损,熔点和结晶度随剂量的增大而下降;辐照后纤维的热分解温度有较小幅度的降低,600℃时的残留物含量大幅度增加。(2)辐照交联后锦纶6的动态流变测试表明其熔体粘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样就会使得材料在燃烧初期难以流动,不会产生熔滴。热重分析表明辐照大大提高了降解残留物含量。锥形量热仪测试的热释放速率和质量损失速率曲线轮廓类似,也说明了辐照交联在凝聚相起到的作用;燃烧后炭层呈褶皱状结构,有利于对熔滴的包覆。辐照交联对锦纶6的燃烧过程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提高了燃烧初期燃烧区熔融物的粘度,二是促进了燃烧过程中炭层的形成,这两方面共同作用提高了纤维的防熔滴性能。(3)在辐敏剂存在的情况下,辐照交联可显着提高三聚氰胺阻燃PA6体系的阻燃性能和防熔滴性能。随着三聚氰胺用量和辐照剂量的增大,极限氧指数逐渐增大,垂直燃烧性能和防熔滴性能逐步得到改善。在三聚氰胺用量为30%,辐照剂量为60kGy时,极限氧指数达到28.5,垂直燃烧达到UL94V-0级且无熔滴滴落。热重分析表明辐照后阻燃体系的残炭量较辐射前有明显地提高。对上述样品进行锥形量热分析,结果表明辐照交联延长了点燃时间,减少了热释放速率和质量损失速率,提高了残留物含量,辐照后材料的比消光面积和总释烟量减少,说明辐照交联还有抑烟的效果。(4)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以及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对辐照交联后材料的阻燃防熔滴机理进行了研究,认为主要是凝聚相成炭机理。辐照交联提高了成炭量,改变了炭层的物理和化学结构。材料在辐照后形成了厚实、细腻、紧密的炭层,同时炭层中存在的硅元素,进一步起到了固碳的作用,使碳层的强度增大,不仅阻止了热量的传递,还阻碍了熔融的聚合物向表面转移,从而起到了较好的阻燃作用和防熔滴作用。(5)涤纶辐照交联用辐敏剂主要是对比了TAC、TAIC、TMAIC及TMPTMA的敏化效果,TAC具有最好的交联效果,用量为5%时可纺性最好。在氮气气氛下进行电子束辐照,1000kGy时具有最高的交联密度和交联度,防熔滴效果最好,第一滴熔滴产生的时间延后,总的燃烧时间变长,熔滴数由最初的14滴减少为8滴。在200-1000kGy的辐照剂量范围内,断裂强度先下降而后上升,断裂伸长率则是先增大而后下降。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熔点和结晶度逐渐下降;辐照后涤纶的起始热分解温度有较小幅度的增加,失重温度范围变大,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值逐渐变小,600。C下的固体残留物含量逐渐增多。辐照增加了燃烧后固相残留物中碳的含量,使得炭层结构变得连续,孔洞减少。辐照交联可以提高磷系阻燃剂DPPP以及三聚氰胺-DPPP复配阻燃PET体系的阻燃防熔滴效果,极限氧指数提高,熔滴减少。

二、含磷、氮复合型高分子物对织物阻燃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磷、氮复合型高分子物对织物阻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纺毡的成型工艺优化及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废旧纺织品的处理现状
        1.2.1 废旧纺织品的来源
        1.2.2 废旧纺织品的去向
        1.2.3 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的方法及工艺
    1.3 国内外废纺再资源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废纺再资源化研究现状
        1.3.2 国外废纺再资源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废纺毡的加工成型工艺
    2.1 废旧纺织品的前处理工艺
        2.1.1 回收和分拣技术
        2.1.2 杀菌消毒处理
        2.1.3 切割与开松分解
    2.2 所用原料及其基本性能
        2.2.1 废旧涤棉纤维
        2.2.2 再生涤纶纤维
        2.2.3 低熔点涤纶短纤
    2.3 废纺毡的成型工艺
        2.3.1 实验设备
        2.3.2 机械梳理成网
        2.3.3 热风粘合工艺
    2.4 废纺毡样品的制备
        2.4.1 单因素实验组
        2.4.2 正交实验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纺毡的基本性能测试及分析
    3.1 废纺毡的力学性能测试
        3.1.1 拉伸断裂强力测试
        3.1.2 顶破强力测试
    3.2 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原料配比的影响
        3.2.2 热烘温度的影响
        3.2.3 热熔时间的影响
        3.2.4 成型压力的影响
    3.3 废纺毡的保温隔热性能
        3.3.1 测试原理和操作
        3.3.2 测试结果讨论分析
    3.4 成型工艺的优化
        3.4.1 正交实验及强力测试
        3.4.2 压缩性能分析
        3.4.3 优化工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纺毡燃烧特性与热解过程评价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测试方法
    4.3 废纺毡的燃烧特性
        4.3.1 易燃性
        4.3.2 燃烧速率
    4.4 各组分热重分析
        4.4.1 低熔点涤纶短纤
        4.4.2 再生涤纶纤维
        4.4.3 废旧涤棉纤维
    4.5 废纺毡热重分析
    4.6 影响废纺毡燃烧的因素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燃型废纺毡的制备及阻燃效果研究
    5.1 阻燃整理的必要性
    5.2 理想条件下的阻燃机理
    5.3 废纺毡阻燃性能的研究
        5.3.1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5.3.2 阻燃剂的选择
        5.3.3 阻燃工艺的设计
    5.4 阻燃效果分析及讨论
        5.4.1 干法粉末阻燃剂的阻燃效果
        5.4.2 聚磷酸铵阻燃液浸轧法的阻燃效果
        5.4.3 磷氮复合型阻燃液浸轧法的阻燃效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阻燃型废纺毡的锥形量热分析
    6.1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点燃时间
        6.2.2 热释放性能
        6.2.3 烟释放性能
        6.2.4 质量变化及残炭分析
    6.3 扫描电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原位聚合型纳米材料阻燃协效体系尼龙66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阻燃机理概述
    1.3 阻燃尼龙66改性方法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2 CPPOA/SiO_2协效阻燃尼龙66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CPPOA/SiO_2协效阻燃尼龙66合成工艺
    2.4 CPPOA/SiO_2协效阻燃尼龙66的结构与性能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CPPOA/MMT协效阻燃尼龙66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及其阻燃改性尼龙6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希夫碱及其性质
        1.2.1 希夫碱简介
        1.2.2 缩醛类希夫碱
        1.2.3 缩酮类希夫碱
        1.2.4 缩氨基硫脲类希夫碱
        1.2.5 氨基酸类希夫碱
    1.3 PA6 的无卤阻燃改性
        1.3.1 含氮阻燃剂
        1.3.2 含磷阻燃剂
        1.3.3 含磷-氮复合型阻燃剂
        1.3.4 复配协同阻燃剂
    1.4 希夫碱在聚合物材料中的应用
        1.4.1 功能材料
        1.4.2 催化剂
        1.4.3 阻燃剂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制备过程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核磁分析
        2.3.4 热重分析
        2.3.5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2.3.6 扫描电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对PA6的阻燃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样品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阻燃性能
        3.3.2 流变性能
        3.3.3 热重分析
        3.3.4 D_1和D_2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6 D_1 的成炭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与APP协效阻燃PA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样品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垂直燃烧性能分析
        4.3.2 强制燃烧行为分析
        4.3.3 残炭分析
        4.3.4 热降解行为分析
        4.3.5 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核壳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对真丝与棉织物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真丝的概述
        1.2.1 真丝的特性
        1.2.2 真丝的燃烧理论
        1.2.3 真丝的阻燃理论
    1.3 棉的概述
        1.3.1 棉纤维的特性
        1.3.2 棉纤维的燃烧理论
        1.3.3 棉纤维的阻燃机理
    1.4 真丝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方法
    1.5 核壳型乳液聚合及应用
        1.5.1 核壳乳液简介
        1.5.2 核壳乳液聚合机理
        1.5.3 核壳乳液制备工艺
        1.5.4 核壳乳液乳胶粒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1.5.5 核壳型乳液的应用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核壳型阻燃剂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乳化剂配比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2 乳化剂用量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3 引发剂用量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4 聚合温度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5 保温时间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6 功能性单体的含量对核壳型乳液的影响
        2.3.7 核壳型乳液的形态与粒径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壳型阻燃剂对真丝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3.1 引言
    3.2 试验部分
        3.2.1 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整理工艺对真丝与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
        3.3.2 红外光谱测试
        3.3.3 扫描电镜
        3.3.4 原子力显微镜
        3.3.5 垂直燃烧
        3.3.6 微燃烧性能分析
        3.3.7 热重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改性硅溶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织品阻燃整理的加工方法
        1.2.1 常规织物阻燃整理方法
        1.2.2 新型织物阻燃方法
    1.3 溶胶-凝胶技术在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1.3.1 溶胶-凝胶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溶胶-凝胶技术在织物阻燃整理中的应用
    1.4 复合型阻燃剂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1 氮磷复合型阻燃剂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2 硼氮复合型阻燃剂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4.3 硼磷复合型阻燃剂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氨基硅溶胶的制备及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硅溶胶制备工艺优化
        2.3.2 阻燃蚕丝织物制备工艺优化
        2.3.3 FT-IR分析
        2.3.4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2.3.5 阻燃蚕丝织物的性能分析
        2.3.6 物理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硼酸改性含氨基硅溶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硼酸改性硅溶胶制备工艺的优化
        3.3.2 FT-IR分析
        3.3.3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3.3.4 阻燃蚕丝织物的性能分析
        3.3.5 织物物理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磷酸硼改性硅溶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PO4质量浓度对整理后织物及硅溶胶性能的影响
        4.3.2 阻燃蚕丝织物的制备工艺优化
        4.3.3 耐久性阻燃蚕丝织物的制备
        4.3.4 FT-IR分析
        4.3.5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3.6 阻燃蚕丝织物的性能分析
        4.3.7 物理性能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6)新型棉用含膦酸铵活性基阻燃剂的合成与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的分类
    1.4 阻燃整理分类
    1.5 阻燃织物制备方法
    1.6 棉用磷系耐久阻燃整理
    1.7 纤维素织物阻燃整理的基本要求
    1.8 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铵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反应原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阻燃整理棉织物的增重率与极限氧指数
        2.4.2 阻燃整理棉织物垂直燃烧性能
        2.4.3 阻燃棉织物的耐洗性能
        2.4.4 热重分析
        2.4.5 锥形量热分析
        2.4.6 阻燃整理棉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2.4.7 红外光谱分析
        2.4.8 扫描电镜观察
        2.4.9 X-射线衍射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乙二胺四甲叉膦酸铵阻燃剂的合成与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3.3 反应原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阻燃整理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与耐洗性能
        3.4.2 阻燃整理棉织物的垂直燃烧性能
        3.4.3 热重分析
        3.4.4 锥形量热分析
        3.4.5 红外光谱分析
        3.4.6 扫描电镜分析
        3.4.7 X-射线衍射分析
        3.4.8 物理性能测试
    3.5 小结
第四章 阻燃整理对染色棉织物颜色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阻燃整理对棉织物K/S值的影响
        4.3.2 阻燃整理对染色棉织物产生的色差
        4.3.3 阻燃整理对棉织物的颜色相关值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硕士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7)含磷阻燃剂/单体的合成及其聚酰胺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阻燃剂及阻燃机理的研究概况
        1.2.1 阻燃剂发展简史
        1.2.2 阻燃剂的分类
        1.2.3 高分子材料的燃烧理论
        1.2.4 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机理
    1.3 聚酰胺及其阻燃研究现状
        1.3.1 聚酰胺的简介及燃烧特性
        1.3.2 阻燃聚酰胺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胶囊化次磷酸铝的设计、合成及阻燃PA6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2.2 微胶囊化次磷酸铝的合成
        2.2.3 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仪器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MCAHP的结构与形貌
        2.3.2 MCAHP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气相产物的研究
        2.3.3 PA6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
        2.3.4 PA6复合材料的逸出气体分析
        2.3.5 PA6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型有机次膦酸铝的设计、合成及阻燃PA6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2 有机次膦酸铝的合成
        3.2.3 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仪器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有机次膦酸铝的结构与形貌
        3.3.2 有机次膦酸铝的热稳定性
        3.3.3 PA6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
        3.3.4 PA6复合材料的逸出气体分析
        3.3.5 PA6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层状有机膦酸锆的设计、合成及阻燃PA6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2.2 层状有机膦酸锆的合成
        4.2.3 PA6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仪器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层状有机膦酸锆的结构与形貌
        4.3.2 层状有机膦酸锆的热稳定性
        4.3.3 PA6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
        4.3.4 PA6复合材料的逸出气体分析
        4.3.5 PA6纳米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添加型磷酰胺阻燃剂的设计、合成及阻燃PA6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5.2.2 DOPO二聚体磷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5.2.3 磷酰胺齐聚物的合成
        5.2.4 PA6复合材料的制备
        5.2.5 仪器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磷酰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5.3.2 磷酰胺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5.3.3 PA6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
        5.3.4 PA6复合材料的逸出气体分析
        5.3.5 PA6复合材料的炭渣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设计、合成及阻燃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6.2.2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合成
        6.2.3 仪器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结构表征
        6.3.2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热稳定性和热性能
        6.3.3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阻燃性能
        6.3.4 本质阻燃共聚酰胺的逸出气体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及进一步工作展望
    全文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

(8)笼型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笼型聚倍半硅氧烷(POSS)概述
        1.1.1 POSS发展史
        1.1.2 POSS的结构
        1.1.3 POSS的分类
        1.1.4 POSS的合成
        1.1.4.1 官能团转化法
        1.1.4.2 水解缩合法
        1.1.4.3 缺角-闭环法
    1.2 POSS的应用
        1.2.1 POSS在阻燃上的应用
        1.2.1.1 POSS阻燃机理分析
        1.2.2 POSS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1.2.3 POSS在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设备的应用
        1.2.4 POSS在平版印刷上的应用
    1.3 POS的乳化
        1.3.1 乳化方法
        1.3.1.1 水相的制备法
        1.3.1.2 油相的制备法
        1.3.1.3 油、水混合法
        1.3.1.4 转相乳化法
        1.3.1.5 低能乳化法(LEE)
        1.3.2 HLB值的概念
        1.3.3 HLB值的测定方法
    1.4 棉织物阻燃整理
        1.4.1 棉织物的燃烧
        1.4.2 阻燃剂概述
        1.4.3 阻燃机理
        1.4.3.1 吸热作用
        1.4.3.2 覆盖作用
        1.4.3.3 抑制链反应
        1.4.3.4 气相阻燃
        1.4.3.5 凝聚相阻燃
        1.4.4 棉纤维的阻燃整理方法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环氧基POSS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
    2.3 设备及仪器
    2.4 环氧基POSS的合成
    2.5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5.1 红外分析
        2.5.2 热失重(TGA)分析
        2.5.3 凝胶渗透色谱(GPC)
        2.5.4 环氧值的测定
    2.6 结果与讨论
        2.6.1 KH-560与 5% TMAH的质量比对合成环氧基POSS热性能的影响
        2.6.2 脱水缩合温度对合成环氧基POSS热性能的影响
        2.6.3 红外表征
        2.6.3.1 KH-560和中间产物的红外表征
        2.6.3.2 中间产物和环氧基POSS的红外表征
        2.6.3.3 KH-560和环氧基POSS的红外表征
        2.6.4 凝胶渗透色谱
        2.6.5 环氧值的测定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基POSS HLB值的测定及其乳化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
    3.3 设备及仪器
    3.4 环氧基POSS乳液的制备
        3.4.1 环氧基POSS HLB值的测定
        3.4.2 环氧基POSS乳液的制备
    3.5 性能测试
        3.5.1 乳液离心稳定性
        3.5.2 粒径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环氧基POSS HLB值的确定
        3.6.2 环氧基POSS的乳化
        3.6.2.1 复配乳化剂的选择
        3.6.2.2 复配乳化剂HLB值的确定
        3.6.2.3 复配乳化剂用量及乳化方法的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氧基POSS/APP复合阻燃剂对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3 设备及仪器
    4.4 阻燃整理工艺
    4.5 性能测试
        4.5.1 热失重分析(TGA)
        4.5.2 燃烧性能测试
        4.5.3 织物表面形貌分析
        4.5.4 接触角测试
        4.5.5 织物抗皱性测试
        4.5.6 织物的白度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环氧基POSS对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4.6.2 环氧基POSS/APP阻燃整理工艺的确定
        4.6.3 阻燃整理棉织物的热失重分析
        4.6.4 棉织物处理前后形貌对比
        4.6.5 环氧基POSS/APP处理前后棉织物其它性能对比
        4.6.5.1 环氧基POSS/APP处理前后棉织物拒水性对比
        4.6.5.2 环氧基POSS/APP处理前后棉织物抗皱性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磷氮协同机理的功能性阻燃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剂概述
        1.2.1 阻燃剂简史
        1.2.2 阻燃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2.2.1 卤系阻燃剂及研究现状
        1.2.2.2 磷系阻燃剂及研究现状
        1.2.2.3 氮系阻燃剂及研究现状
        1.2.2.4 复配阻燃剂研究现状
    1.3 氮-磷系膨胀型阻燃剂简介
        1.3.1 IFR 阻燃剂的组成
        1.3.2 IFR 阻燃机理
        1.3.3 IFR 研究现状
        1.3.4 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特色及创新点
        1.4.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2 本课题的研究特色
        1.4.3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环状磷酸酯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反应原理
    2.3 阻燃剂合成及结构表征
        2.3.1 中间体的合成
        2.3.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3.3 红外光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中间体的合成
        2.4.2 目标产物的合成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5 结论
第三章 环状磷酸酯对聚酯织物耐久性阻燃整理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2 整理及测试
        3.2.1 织物前处理
        3.2.2 阻燃剂配液
        3.2.3 阻燃整理工艺
        3.2.4 垂直燃烧测试
        3.2.5 热失重分析
        3.2.6 耐洗性测试
    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3.1 热重分析
        3.3.2 PH 对阻燃性能影响
        3.3.3 焙烘温度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3.4 焙烘时间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3.5 阻燃剂用量对阻燃性能的影响
        3.3.6 焙烘工艺对耐久性的影响
        3.3.6.1 焙烘温度对耐久性的影响
        3.3.6.2 焙烘时间对耐久性的影响
        3.3.7 交联剂对耐久性的影响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P/N 膨胀型阻燃剂的复配及应用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整理及测试
        4.2.1 阻燃液的复配
        4.2.2 阻燃整理
        4.2.3 垂直燃烧测试
        4.2.4 热分析测试
        4.2.5 扫描电镜测试
        4.2.6 极限氧指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阻燃剂质量比对阻燃性能影响
        4.3.2 阻燃剂的用量对阻燃性能影响
        4.3.3 焙烘工艺对阻燃性能影响
        4.3.3.1 焙烘时间对阻燃性能影响
        4.3.3.2 焙烘温度对阻燃性能影响
        4.3.4 涤纶织物燃烧残余物形貌
        4.3.5 热失重分析
        4.3.5.1 TGA 曲线
        4.3.5.2 DSC 曲线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家居内饰涤纶面料的防水阻燃柔软整理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1.2 实验仪器
    5.2 整理及测试
        5.2.1 整理液的复配
        5.2.2 整理工艺
        5.2.3 阻燃性能测试
        5.2.4 接触角测试
        5.2.5 硬挺度测试
        5.2.6 红外光谱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防水剂的筛选
        5.3.2 防水阻燃焙烘工艺
        5.3.3 阻燃剂与防水剂用量的确定
        5.3.4 柔软剂的选择
        5.3.5 红外光谱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高能辐照的熔纺纤维微交联法防熔滴机理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合成纤维阻燃防熔滴研究概况
        1.2.1 合成纤维阻燃防熔滴研究的主要方法
        1.2.2 合成纤维阻燃防熔滴最新研究情况
    1.3 高分子辐照加工概况及专利分析
        1.3.1 辐照加工概况
        1.3.2 电子束和Y射线辐照的特点
        1.3.3 辐照交联技术的专利分析
        1.3.4 聚酯和聚酰胺的辐射交联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的工作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试样的辐照
    2.3 纤维结构和性能的表征方法
        2.3.1 凝胶含量及溶胀度的测试
        2.3.2 抗熔滴性能测试
        2.3.3 燃烧性能测试
        2.3.4 其他测试项目
第3章 锦纶6-预置辐敏剂并经γ辐照交联的防熔滴效果
    3.1 预置辐敏剂锦纶6的制备
        3.1.1 辐敏剂的筛选和用量的确定
        3.1.2 预置辐敏剂锦纶6的纺丝成形
    3.2 预置辐敏剂锦纶6的γ辐照交联及防熔滴效果
        3.2.1 预置辐敏剂锦纶6的γ辐照交联
        3.2.2 辐照交联锦纶6的防熔滴效果和机理的分析
        3.2.3 辐照交联对锦纶6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辐照交联自由基的ESR测试
    3.3 辐敏剂复配方案及剂量率的研究
        3.3.1 复配辐敏剂的选择
        3.3.2 不同剂量率下复配锦纶6的辐照交联
    3.4 结构与分析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与模型解释
        3.4.1 各方法测量结果同异性的讨论
        3.4.2 基于结构测试结果的假设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辐照交联对阻燃PA6性能的影响
    4.1 阻燃剂的选择
        4.1.1 常用和可选的阻燃剂
        4.1.2 三聚氰胺在阻燃纤维中的应用
        4.1.3 三聚氰胺焦磷酸盐在阻燃纤维中的应用
    4.2 阻燃PA6样品的设计
        4.2.1 阻燃PA6样品的制备和辐照
        4.2.2 阻燃PA6样品的阻燃性能测试
    4.3 辐照交联对三聚氰胺阻燃PA6的影响
        4.3.1 三聚氰胺阻燃PA6样品的制备和辐照
        4.3.2 三聚氰胺阻燃PA6样品阻燃性能的测试
        4.3.3 辐照交联阻燃防熔滴机理的分析
    4.4 阻燃防熔滴性能与结构关系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锦纶6的电子束辐照交联及防熔滴效果
    5.1 锦纶6的电子束辐照交联和防熔滴效果
        5.1.1 锦纶6的辐照交联效应
        5.1.2 辐照交联锦纶6的防熔滴效果
        5.1.3 辐照交联对锦纶6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
        5.1.4 辐照交联对锦纶6晶区结构的影响
        5.1.5 辐照前后锦纶6的红外光谱和XPS分析
    5.2 γ辐照与电子束辐照的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涤纶的电子束辐照交联及防熔滴效果
    6.1 涤纶的电子束辐照交联和防熔滴效果
        6.1.1 预置辐敏剂涤纶丝的制备
        6.1.2 预置辐敏剂涤纶的电子束辐照交联和防熔滴效果
        6.1.3 辐照交联对涤纶力学性能和晶区结构的影响
        6.1.4 辐照交联涤纶结构模型的提出
        6.1.5 辐照交联对涤纶热性能的影响
        6.1.6 辐照前后涤纶燃烧残渣的元素分析和电镜分析
    6.2 低场核磁在交联密度测试中的尝试
    6.3 辐照对PET阻燃防熔滴效果的影响
        6.3.1 阻燃样条的制备和辐照
        6.3.2 阻燃PET样条的阻燃性能测试
    6.4 涤纶与锦纶电子束辐照交联结果的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含磷、氮复合型高分子物对织物阻燃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纺毡的成型工艺优化及阻燃性能研究[D]. 龙婷.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3)
  • [2]原位聚合型纳米材料阻燃协效体系尼龙66制备及性能研究[D]. 连思铭.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多羟基取代芳香希夫碱的合成及其阻燃改性尼龙6的研究[D]. 韦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核壳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对真丝与棉织物的应用[D]. 于丽. 苏州大学, 2018(01)
  • [5]改性硅溶胶对蚕丝织物的阻燃整理[D]. 陈云博. 苏州大学, 2018(01)
  • [6]新型棉用含膦酸铵活性基阻燃剂的合成与阻燃性能研究[D]. 郑丹丹. 西南大学, 2017(02)
  • [7]含磷阻燃剂/单体的合成及其聚酰胺的热稳定性与阻燃性能研究[D]. 葛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11)
  • [8]笼型聚倍半硅氧烷的合成、表征及其对棉织物阻燃性能的影响研究[D]. 温淼琴.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
  • [9]基于磷氮协同机理的功能性阻燃剂研究[D]. 周艺.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5)
  • [10]基于高能辐照的熔纺纤维微交联法防熔滴机理和技术研究[D]. 朱士凤. 东华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磷氮复合聚合物织物的阻燃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