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和翻译

论英语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和翻译

一、浅谈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翻译(论文文献综述)

赵轶哲[1](2021)在《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文中研究表明学界目前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的共性和殊性,尚未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采用“英汉时空性差异观”,基于自建的习语与习语翻译语料库,并从汉英大型平衡语料库与汉英口语语料库中获取真实的习语使用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探究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汉英习语内在组构有何异同?第二,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有何共性与个性?第三,汉英习语变异有何相同与相异之处?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本文从“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内生性与外生性”三个维度分别对汉英习语内在组构特征、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以及汉英习语变异展开探讨。主要发现有四:第一,汉英习语组构方式均具非均质性,均可大致分为词组式习语、单句式习语与复句式习语三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汉语偶对式习语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内在组构特征展开探讨。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其英译文与汉译文,揭示汉英对称式习语的本质特征及其个性差异产生的根源。汉语偶对式四字格习语是“汉有英无”的语言现象,在语言表征上无需任何关联词或语法标记,仅凭前后部分块状对称拼接便可理通意合,造就出词组及更复杂的语法单位,这与汉民族的强空间性思维密不可分。然而,英语成对式习语与之相去甚远,其成对词、成对短语与成对句分别由两两相对的词、短语以及句子构成,受制于其时间性特质,必须采用外显的连接手段,明示其内在组构关系。第二,对汉英习语超常规语法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主要有三:其一,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超越了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类型,简约而不简单,内部组构关系复杂,可大致分为潜隐与缩合两类。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虽然其内部组构关系也表现出复杂性,然而其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频率较低;其二,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在形式与内容之间构成张力,但其内生性可以消解张力,而张力与内生的深层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受制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具有外生性,只能凭借外在形式来消解张力,一旦违反语法结构的要求,其张力就难以消解;其三,汉语的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的强空间性表征具有同质关系,是汉民族强空间性思维的典型表现,昭显出汉语的个性特质;而英语的超常规习语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的语言表征之间具有异质性,其语言形式通常被视为违反语法结构而难以成立。第三,“固定”与“变异”是汉英习语既矛盾又洽和的两大特征。基于汉英口语语料库,对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即替换与嵌入,进行实证性考察。研究发现,汉英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类型中嵌入型变异最多,其次为替换型变异。汉语习语变异在偶对嵌入、逻辑嵌入及临时性替换等方面表现出强空间性,其变异方式不受外在形式的约束,变异之后仍保持以意驭形、语义内生的强空间性特质。而英语习语组构成分的变异,无论是替换变异还是嵌入变异,通常都须借助于外在有形的手段才可得以实现,具有强时间性特质。第四,对汉英习语异序的实证研究发现,汉语仅靠次序的变换便可实现异序,而英语习语偏好由形态句法引发的异序。同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与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本文聚焦于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现象,旨在揭示其异同及其背后的深层缘由。发现主要有三:首先,在语言使用中,汉英对称式习语虽具固定性,但多数习语也存在异序形式。然后,较之英语对称式习语,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结构更为复杂,其异序形式也更为多样。再者,汉英对称式习语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概而言之,本文针对汉英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分别从汉语习语的块状拼接、空间聚合关系以及内生性和英语习语的勾连延续、时间线性关系以及外生性展开探讨,研究证明了汉语习语的强空间性特质与英语习语的强时间性特质。以上这些研究,对汉英习语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以及词典编撰等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孙瑜[2](2021)在《浅谈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与文化》文中提出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精髓。所谓习语,广义而言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正是由于习语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译者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必须顾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此时就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动物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而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差异,同一个动物在英汉习语中承载的喻义可能是不相同的。本文从动物习语互译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了文化相似性和文化差异在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中的体现,并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在动物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冯聪[3](2020)在《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源于我对于英语影片的喜爱,以及对影视翻译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受到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的影响与启发。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影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了我国观众的视野,引进影片有配音的也有原声配字幕的,其中很多译制影视作品都引发了国内观众极大的热情。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找出英语电影译文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翻译策略,并找出其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以及影视翻译的共性。本研究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包括50部奥斯卡获奖或提名电影的中文字幕及其对应的英语原文字幕作为主体文本,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由215部中国现当代题材的故事片语料库,作为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文本,用来对比研究,发掘出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语料库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50部英语电影的译文字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研究。在语料库统计中,我们借助语料统计软件对英语电影译文和中国电影原文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从数据统计的角度来发现英语电影译文语言上的特性,及其可以改进完善之处。之后,在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定性分析,从多个角度研究电影字幕翻译策略及其成因。本论文旨在借助语料库翻译学对影视翻译从一个新的角度做出研究,弥补国内影视翻译研究在这个研究方向的空缺。本研究概述了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国内外在这两个研究领域有待改进之处,描述了影视翻译中最主要的两种译制模式,即配音翻译与字幕翻译。本研究在主体部分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电影译文的定量分析研究,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和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对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和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字和词汇的分级值,找出各个级别的特色字和特色词,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可以改进的地方。中国电影原文与英语电影译文的参照对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用词与句式上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的借鉴。通过中国电影原文特色字、特色词、特色句的对照,我们也发现了英语电影译文里翻译得极为精彩的许多例句,可供翻译学习者和研究者参考。本研究在主体部分还展开了基于语料库的我国英语电影翻译的定性研究,借助文体学、修辞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影视翻译中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又将网络字幕与影院官方字幕进行对比研究,已发掘出其中的差异和背后成因。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两点:首先是通过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分析方法,从高频、中频、基础这三个层面对电影文本进行了分段式的定量分析,发现中国电影在词长句长、用字用词用句、句首句尾、成语和四字格词语使用等方面有许多十分鲜明的特点,值得英语电影翻译学习借鉴;其次是在频值、倍值等定量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对英语电影在翻译的层面上进行了定性研究,发现口语小词和感叹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差异,粗俗语在汉译过程中有隐化倾向,中国电影在成语和四字格词汇使用上有明显的口语化和多样性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过程中经常采用归化策略,官方译文相比网络翻译明显更为口语化,这些都非常值得英语电影翻译高度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在研究的领域拓展方面,本文把国内外影视翻译研究和语料库翻译研究融合在一起,展开充分的定量定性研究,这在国内目前尚处于空白。二、在研究的视角拓展方面,本文把源语的原创作品在语言风格和特色上去对比翻译文本并指导翻译活动。三、在研究的指标拓展方面,本文采用了频值、均值、分级值、倍值等语料库数值以及分级字表和词表的分段式研究方法来分析电影文本。四、在研究的语料拓展方面,本论文用一个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与三个中国电影原文语料库做比较,为准确分析评判英语电影译文的字、词、习语、短句、句首、句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

朱秀丽[4](2020)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历来受到高中阶段师生的重视。但是,在词汇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重视词汇的音、形、义,而忽视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导致英语词汇的学习多停留在词汇的字面意思上,不了解词汇的文化蕴含,于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就会发生理解或语用的失误,甚至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本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Schumann(1978)的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 Adaptation)理论和语言迁移理论为指导,试图探究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能否有助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本研究中,文化意识即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词汇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个方面,所以笔者主要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怎样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笔者选取莱芜凤城高中两个英语水平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的高一班级,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班则采用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方法进行词汇教学,实验时长三个月。实验首先通过两次词汇文化知识测试来检验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又采用“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来检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对收集到的前测、后测以及调查问卷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两个班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词汇文化知识的习得。在本研究的词汇教学实验中,笔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文化渗透,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词汇所蕴含的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神话传说、社交礼仪、禁忌语、委婉语等社会文化各方面的知识,极大地增加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本研究证明了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从调查问卷可知,文化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随着文化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本研究进一步说明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必须导入渗透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习得英语词汇,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英语词汇的学习离不开它所代表的文化,并能为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刘明娟[5](2020)在《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对比与翻译》文中研究指明习语不仅是一个国家语言的精华,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习语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往往不能从其中的某个字、词、单词或短语中获取其意。习语形式多种多样,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话语权不断增强,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语言意象代表意义差异较大,习语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将从英语和汉语中习语的特征入手,探究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对比。

孙凤[6](2019)在《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尔比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思想家、语言哲学家、表意学家,致力于研究“意义之意义”问题,其构建的表意学开20世纪意义理论研究之先河,促成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符号学是意义科学,维尔比夫人以其对意义问题的奠基式探索,被奉为“符号学之母”。追寻意义是人类的内在需求,“所有科学,所有逻辑,所有哲学,所有关于美学,关于伦理,关于宗教的争论”,最终都归结于意义问题。然而何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始终处在悬而未解的境地,甚至很少有人认识到“意义之意义”本身应得到系统的研究。这种境况直至19世纪末,维尔比夫人在学界崭露头角,才得以改变。近年,国际学界认识到,长久以来未被充分重视的维尔比夫人及其表意学理论对人类思想诸领域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出现,但国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学术思想史上遗失的这一环有待进一步衔接,本文的写作旨在对此有所助益。开展表意学研究并非仅仅为了完善思想史的脉络,“言”(符号)与“意”之间依旧存在干扰思想认知的矛盾(当然这种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使得表意学理论仍适用于当下,这才是进行研究的真正动力所在。在理论层面回答“什么是意义?”这一问题不是表意学的根本目标,从解释者立场出发,找到用以引导释解符号意义活动、诊断意义的方法,从而廓清思想领域、人际间由表意不当撒下的迷雾,维护智识的健康、活力才是维尔比夫人的真正所求。表意学研究所有符号的意义,但语言符号对人类而言最为典型、重要,成为它着力剖析的对象。语言作为人类思想的工具,若想对此加以充分运用,确保思维准确、具有活力,就需要表意学的帮助。表意学的价值在于它是打磨“思想工具”、维持思维健康的方法,事实上,也是发展思想、更新知识的重要途径:虽然术语的混乱会使思想之争变成字眼之争,但意义活动并不只存在于语词层面,在更为广阔的思想认知领域、不同学科间的相互翻译转化也需要表意学的引导。发展表意教育,培养“语言良知”,将表意学锤炼为意义活动中具有实用性的方法论,使得人人都是表意学家,是维尔比夫人的期盼。表意学学科目标具有理论与方法两个指向,这决定了笔者对表意学的研究要兼顾两个层面,在充分把握其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探索方法论。论文正文部分共有六章,第一章到第三章侧重阐发表意学在意义问题上的基本主张,以此为基础,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探讨了表意学的翻译哲学、隐喻理论和交际思想,这一部分既是对表意学方法论的逐层剖析,论述过程本身也具体应用了其方法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揭示表意学意义理论与方法的独特性、合理性、现代性,析取其中值得哲学、符号学、文艺学等人文科学借鉴的智慧与方法。第一章介绍了维尔比夫人的传奇人生以及表意学的构建之路,这对理解她的独特思维方式与表意学是种怎样的学问、为何能够产生深远影响是必要的。维尔比夫人不曾接受常规的学校教育,刚满12岁便追随酷爱旅行的母亲周游世界,见识各地风土人情,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直至18岁时母亲死于叙利亚沙漠,来自“世界课堂”的授课才告一段落。如果说这段漫游世界的经历赋予她独特的思维方式,她的教母维多利亚女王则为她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无形的保护。维尔比夫人婚前在宫廷中侍奉女王两年,这不仅进一步开拓了她的眼界,也提升了她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设想,若维尔比夫人没有维多利亚女王庇护,至今仍令人惊叹的、网罗了维多利亚时代知名学者、思想家近460人的“维尔比交际网”或许很难成功建立,而这一学术沟通网络不仅直接作用于表意学理论的形成,也决定了它能在最大程度上施展自己的影响。此外,笔者通过与符号学、语义学进行对比以及释读相关界定等方法初步探讨了何为表意学。第二章明确了“意义三分”对于表意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关键作用。“意义三分”指“意义”可被划分为“感知”“意图”“意味”三个层级,从解释者角度出发,也可以理解为释读意义活动的三个阶段。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是维尔比夫人对“什么是意义?”这一问题的直接回答,为表意学理论夯实了基础,还为表意学的方法论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意义三分”充分凸显了释义活动中的语境(广义)、“感知力”的重要性,明确了表意学的伦理指向,意义的动态性由此得到确认。三分法是维尔比夫人惯常的思维模式,但她作出“切分”并不代表她认为事物可以截然分割,在“意义三分”中,“感知”“意图”“意味”彼此关联。比如“感知”,它既是意义的第一层级,也存在于意义的各个层级,在意义活动的任何阶段,没有对“语境”的准确、切实感知,就不存在合理、恰当的释义。但“意义三分”的复杂性在这一章中无法完全揭示,第三章对动态符义观、意义可塑性的论述,第四章对翻译中“存在之被遗忘”和“向上的翻译”的思考,第五章、第六章对“母性感知”、“感知之物”、对话理论的阐释都与之相关,共同构成“意义三分”问题的全貌。第三章从模糊性、动态性、可塑性出发探讨了表意学对符号意义活动基本特性的理解,确立了表意学的动态符义观。维尔比夫人对传统符义观不当之处的批判,都汇集在对这些特性的论述之中;她本人虽未曾系统阐发这一问题,但我们有必要将之综合起来。维尔比夫人认为符号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并强调通过语境来确定符号的意义,这是对传统符义关系的校正,有力地驳斥了认为下定义是解决意义问题的万灵药、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而言都一样的显明意义这类观点,提出模糊性是意义的内在特性,积极意义上的模糊性是意义活动得以充分展开的前提。表意学的意义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是其对话思想的体现,发生物符号学之先声,再次证实了“感知”在意义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四章讨论了维尔比夫人的翻译哲学思想。维尔比夫人理论中的“翻译”是一种在大脑中自主进行的“转化”能力,是自动进行且无法取消的认知活动,是思想翻译;在表意学理论体系中,“翻译”作为方法论而存在,意义混乱问题出现的根源之一就在于这种自主翻译功能的停滞或退化,对“翻译”功能的恢复是解决意义混乱问题的本要。将“思想”与“翻译”联系起来,标志着人类哲思的一大发展,它或许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思想家们的共识,但率先将翻译视作认知活动予以系统探讨者,正是维尔比夫人。此外,笔者将可译性、翻译伦理等问题置入表意学翻译思想中进行思考,获得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第五章揭示表意学对隐喻认知属性的阐发与确立。“隐喻”是维尔比夫人格外关注但不曾充分论述的问题,笔者对其观点进行整理与分析后发现,早于认知隐喻学研究近百年,表意学便在其研究中突出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或者说明确了隐喻具有的认知属性。维尔比夫人对隐喻的理解与其翻译哲学相呼应,超出了修辞层面而转向思想认知领域,因此,以认知理论为切入点,或许可以相对完备地呈现其隐喻思想。维尔比夫人提出“隐喻是认知的助力还是阻碍”这一问题,而表意学也许可以理解为使隐喻成为助力而非阻碍的科学。第六章以交际为主轴思考表意学问题与方法而展开论述,与此同时,本章采用与多学科对话(即翻译)的途径,结合沃恩的礼物-馈赠逻辑发现表意学“母性感知”概念中内含的语言能力培养机制,通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共时表现艺术,证实交际情境作为典型意义活动情境的必然性,通过莫斯对古时社会“礼物”馈赠的研究,揭示了关系在交际互动中得以缔结。本章内容既是对表意学交际思想的分析,也是对以交际对话为主要形式的表意学翻译方法论的应用。结语部分笔者探讨表意学与中国的渊源,认为瑞恰慈20世纪30年代在燕京大学的“意义的逻辑”课程(1930)与李安宅《语言的魔力》(1931)、《意义学》(1934)的出版,是表意学在中国的第一次传介。李安宅先生80多年前呼吁在中国创建“意义学”,在当时相关认知尚不成熟的学界难有回响,时至今日,这个局面已然改变。对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的研究,不仅完善了理解李安宅意义学设想的理论基础,使前辈学者的思想再次焕发生机,也为我们思考中国的意义理论、创建中国的“意义学”提供了参照。维尔比夫人学术兴趣广泛,其研究涉及神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诸多领域,但她对“意义”问题的思考贯穿始终,这意味着维尔比夫人的意义理论还有进一步系统化的空间。笔者以表意学中的重要概念(“意义三分”“母性感知”“感知之物”等)、重要主张(符义动态观、意义可塑性、对话思想等)、重要论题(翻译、隐喻、交际等)为切入点,理清、完善其理论脉络,阐释其理论观点,进一步促进表意学的系统化建构。维尔比夫人是索绪尔、皮尔斯之外第三位符号学理论奠基者,其观点应当得到符号学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作为国内第一本对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理论展开系统研究的博士论文,意在为表意学、符号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贺志超[7](2019)在《《狼图腾》不同版本中动物名称翻译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动物名称是一个民族文化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是跨文化传播重要行为,并且翻译作品也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桥梁的作用。本论文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视角对《狼图腾》不同版本中的动物名称翻译进行分析。论文由绪论、正文(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等三个部分组成。绪论中主要交代选题原因及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概况、资源来源与研究方法、相关术语理解等。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运用统计法将《狼图腾》汉文版为依据,三种蒙古文版本《狼图腾》中的动物名称加以分类,并分析其翻译特征。第二章,通过运用比较法对《狼图腾》四种不同版本中的动物名称翻译进行比较,并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和举例实证法,根据不同版本的动物名称翻译的区别,提出动物名称的翻译要不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建议。第三章,探索三个译者之间翻译法的相同之处和各自的特点。本文研究论点归纳为:第一、姜戎着作的《狼图腾》中共出现了164个动物名称,在哈斯毕力格等的译文中出现145个动物名称;德·宝乐德巴特尔的译文中出现了143个动物名称;王秀英等的译文中只翻译130。虽然三部蒙古译文以略译原文的动物名称为有共性,但是王秀英等的译文略译动物名称最多。第二、三部蒙古文译本中的动物名称翻译具有以下区别:使用完全不同的词来翻译;虽然被修饰成分相同,但定语不同;虽然定语相同,但被修饰成分不同;一个版本略译,而另两个版本中的翻译不同;两个版本中的翻译相同,另一个版本中的翻译又不同;省略定格定语附加成分差别。第三、《狼图腾》不同版本的动物名称翻译运用了意译法、直译法、释译法、略译法、音译法、字译法等翻译方法。第四、《狼图腾》不同版本动物名称翻译由各自读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王秀英等把原文内容及动物名称略译较多,在全部译文中用到的略译法中占46.15%,忽略了原文的生态题材。哈斯毕力格等的动物名称的释译较多,在全部译文中用到的释译法中占45.24%;并把源语动物名称的略译最少。德·宝乐德巴特尔的译文中动物名称的意译较多,在全部译文中用到的意译法中占34.05%;动物绰号名翻译的最具蒙古语文化特色,用语流畅。第五、《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相同动物名称的不同翻译具有以下多样性:因版本不同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因语境不同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因译者的知识差异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因译者得方言不同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因译者的信仰不同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因译者的认同不同而动物名称翻译不同等。

余傲男[8](2019)在《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的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与中国古典哲学、古典文学、中医理论、军事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武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对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武术英译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既有为了适应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价值观而忽视武术文化内涵的表达,出现武术文化形象的误译、错译等问题;也包括为了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性而全部保留武术文化的特色和语言的风格,忽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导致无法真正实现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的现象。这些问题都表明武术英译需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深入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中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选取带有多种文化形象的81个武术动作术语为研究对象。将武术动作术语按照文化共通、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进行分类并分析术语中的文化形象。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遵循武术英译的一般原则,采用音译、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进行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归化与异化理论是一种适用于表达武术丰富文化内涵的翻译理论。武术动作术语不仅仅是描述武术动作表象,术语中的动物、植物等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翻译时不仅要准确表达动作的表象,还要传达出术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过去常用的目的论、功能对等等翻译理论和技巧,无法实现武术文化内涵的翻译需求,运用归化和异化理论可以指导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2)在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民族性、读者相似反应、简洁性、翻译美学的原则。首先要准确理解和表达武术动作术语的意思;其次,把握住动作术语中文化形象在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让西方读者产生相似的文化联想;最后,注意术语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美感。(3)在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实践过程中,将武术动作术语分为文化共通、文化错位和文化空缺三类进行翻译。第一类如野马、老虎、玉女等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共性的文化形象,可以按照英语中的对应词汇进行翻译;第二类如仙鹤、孔雀、梅花等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内涵的错位,可以通过文化形象移植或者替代的方法进行翻译;第三类如龙、凤凰、麒麟等因为文化空缺导致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保留武术动作中的文化形象。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努力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本指引。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要转变过去以译入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主要目标,实现以源语文化表达为基础的翻译方式,践行文化自信,开创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新篇章。

章菁楠,董银燕[9](2019)在《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汉译》文中提出文化对等,是指原文文化词汇翻译为相似的译文文化词汇,其功能与原文词汇相同,引起译文读者类似的反应;与此同时,原文文化色彩得以最大程度保留。本文基于文化对等的视角,通过对英语中动物类隐喻习语的研究,将其分为两大类:喻体相近类和喻体缺失类。本文发现,喻体相近类习语所占比重较小,大多为喻体缺失类习语。因此,该类习语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朱月兰[10](2018)在《论双语词典编纂中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文中研究说明习语是英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也是英语的精华所在。因其文化含量高,习语翻译历来是双语词典编纂中的一大难点。比喻是英语习语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中动物类比喻习语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选取《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中的动物类比喻习语,以具体分析双语词典编纂中习语翻译的策略。

二、浅谈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翻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术语界定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选取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结构
2 研究综述
    2.1 汉英习语的对比基础
        2.1.1 汉英习语的界定
        2.1.2 汉英习语的规约性
        2.1.3 汉英习语的字长偏好
        2.1.4 汉英习语的文体差异
    2.2 汉英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1 汉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2.2 英语习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汉英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1 汉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3.2 英语习语变异的相关研究
    2.4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1 汉英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4.2 英汉习语对比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1 引言
    3.2 英汉时空性差异观
    3.3 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3.3.1 块状拼接与勾连延续
        3.3.2 空间聚合关系与时间线性关系
        3.3.3 内生性与外生性
    3.4 小结
4 汉英习语的组构方式
    4.1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1 汉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2 英语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
        4.1.3 汉英习语组构方式的非均质性对比
    4.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1 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2.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英译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1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词组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2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单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2.3.3 从汉语偶对式习语的复句式特征看汉语的强空间性特质
    4.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1 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
        4.3.2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组构方式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3.3 从英语成对式习语的汉译看英语的强时间性特质
    4.4 小结
5 汉英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1 引言
    5.2 汉语超常规习语与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2.1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2.2 汉语四字格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2.3 汉语超常规四字格习语与汉语强空间性表征的同质性
    5.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3.1 英语习语的常规语法结构
        5.3.2 英语习语的超常规语法结构
        5.3.3 英语超常规习语与英语强时间性表征的异质性
    5.4 小结
6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1 引言
    6.2 汉英习语变异现象概观
        6.2.1 汉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2.2 英语习语的变异现象
    6.3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现象
        6.3.1 研究问题
        6.3.2 语料与研究方法
    6.4 从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1 汉英习语组构成分变异的定量考察
        6.4.2 从替换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4.3 从嵌入变异看汉英的时空性差异
    6.5 小结
7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1 引言
    7.2 汉英习语异序现象
    7.3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
        7.3.1 术语界定
        7.3.1.1 对称式习语
        7.3.1.2 对称式习语的异序
        7.3.2 研究问题
        7.3.3 语料与研究对象
    7.4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定量考察
        7.4.1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形式
        7.4.2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的语域分布
        7.4.3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异序程度
        7.4.4 汉英对称式习语的类型对比
        7.4.4.1 汉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4.4.2 英语对称式习语的类型
    7.5 汉英对称式习语异序现象共性与个性溯源
        7.5.1 共性溯源
        7.5.2 个性溯源
    7.6 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成语九用词典》与《中华成语大词典》结构对比(节选)
    附录2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缩合型(节选)
    附录3 超常规四字格习语: 潜隐型(节选)

(2)浅谈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与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动物习语翻译对文化的把握
    1.1 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中体现的文化相似性
    1.2 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中体现的文化差异
2 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中采用的翻译方法
    2.1 归化法
        2.1.1 归化法的通俗释义
        2.1.2 归化法在翻译动物习语中的运用
    2.2 异化法
        2.2.1 异化法的通俗释义
        2.2.2 异化法在动物习语翻译中的运用
3 结束语

(3)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问题
    1.5 论文的主体与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影视翻译研究
        2.1.1 国内影视翻译研究
        2.1.2 国外影视翻译研究
    2.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2.2.1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2.2.2 翻译规范研究
    2.3 配音与字幕翻译的特点
        2.3.1 配音翻译
        2.3.2 字幕翻译
第三章 英语电影译文语料库定量分析
    3.1 语料分析方法概述
    3.2 英语电影译文用字特色
        3.2.1 高频特色字
        3.2.2 中频特色字
        3.2.3 基础特色字
        3.2.4 中国电影特色字的参照
    3.3 英语电影译文用词特色
        3.3.1 高频特色词
        3.3.2 中频特色词
        3.3.3 基础特色词
        3.3.4 中国电影特色词的参照
    3.4 英语电影译文句子特色
        3.4.1 一字特色句
        3.4.2 二字特色句
        3.4.3 三字特色句
        3.4.4 句子首尾特色
        3.4.5 中国电影特色句的参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电影翻译语料库定性研究
    4.1 基于语言层面的研究
        4.1.1 口语小词的比较与处理
        4.1.2 感叹词的比较与处理
        4.1.3 粗俗语诅咒语的比较与处理
    4.2 基于文化层面的研究
        4.2.1 尊称敬辞的比较与使用
        4.2.2 比喻词语的比较与处理
        4.2.3 习语的比较与处理
    4.3 基于官方译本的研究
        4.3.1 多译本语言的比较与处理
        4.3.2 多译本文化因子的比较与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工具书
附录一:影视剧字频表
附录二:影视剧词频表
附录三:影视剧句频表
附录四:中国影视剧独特成语表
附录六:中国影视剧独特四字格词表
附录七:中国影视剧特色四字格词表

(4)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的结构
    1.4 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文化意识
        2.1.2 跨文化交际能力
        2.1.3 英语词汇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适应理论
        2.2.2 语言迁移理论
    2.3 外语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2.3.1 外语词汇教学研究综述
        2.3.2 文化教学研究综述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词汇教学实施
    3.1 词汇教学及文化导入的原则
    3.2 词汇教学中导入的文化知识
    3.3 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3.4 词汇教学案例(见附录V)
    3.5 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工具
    4.5 研究程序
    4.6 数据统计和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结果分析和讨论
    5.1 学生测试分析
    5.2 调查问卷分析
    5.3 访谈分析讨论
    5.4 讨论
        5.4.1 实验前测结果讨论
        5.4.2 实验后测结果讨论
        5.4.3 问卷结果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展望
        6.3.1 研究的局限性
        6.3.2 对未来的展望
    6.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前测)
附录Ⅱ 英语词汇文化知识测试卷(后测)
附录Ⅲ 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Ⅳ 访谈提纲
附录Ⅴ 词汇教学案例
致谢

(5)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对比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汉习语的特征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3 英汉习语的翻译
4 结论

(6)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表意学的研究价值及研究可行性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可行性
    第二节 表意学研究现状
        一、早期研究
        (一) 主要着作书评
        (二) 渐进的探索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
        (一) 以施密茨为主导的研究
        (二) 以佩特丽莉为主导的再研究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维尔比夫人与表意学
    第一节 接受非常规教育的“漫游者”
        一、漫游者的人生轨迹
        (一) 贵族印记
        (二) 环游世界与宫廷生活
        二、世界课堂与教育反思
        (一) 来自世界课堂的启蒙
        (二) 反思常规教育方式
    第二节 “局外人”的学术探索
        一、学术研究历程与主要成果
        (一) 渐趋明确的“意义”主题
        (二) 表意学的构建之路
        二、表意学思维方式的践行
        (一) 批评质询是对话性思维
        (二) “什么是意义?”的提出
    第三节 何为表意学?
        一、从学科名称的确立释解表意学
        (一) 关于学科名称的推敲
        (二) 表意学与符号学、语义学之关系
        二、从有关界定阐析表意学
        (一) 表意学词条述评
        (二) 表意学的核心主张概述
第二章 表意学“意义三分”问题探讨
    第一节 “意义三分”是表意学的基础理论
        一、“意义三分”概论
        二、对“什么是意义?”的精要回复
    第二节 “意义三分”与表意学的“翻译-解释”活动
        一、意义问题就是“翻译-解释”问题
        二、“意义三分”是表意学“翻译-解释”的依据
    第三节 “意义三分”是表意学发展意味哲学的前提
        一、表意学是“意味哲学”
        二、“意义三分”是“意味哲学”的前提
    第四节 “意义三分”与表意学思维方式及表意教育
        一、恢复母性感知与理性活动的内在关联
        二、表意思维的凝缩与教育的依据
第三章 表意学的意义特性理论
    第一节 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特性
        一、模糊性是表达得以实现的前提
        二、下定义不是释义的万灵药
    第二节 “翻译-解释”的持续进行决定了意义的动态性
        一、符号意义动态观的确立
        二、显明意义神话的破灭
    第三节 可塑性是语言符号同语境的“对话”
        一、可塑性的“对话”内核
        二、感知语境是对话的前提
第四章 表意学的翻译哲学思想
    第一节 思想翻译:表意学的方法论
        一、表意学的“思想翻译”探索
        二、翻译是表意学的方法论
    第二节 可译性新思:“结构相似”与感知
        一、“结构相似”与译“不可译”
        二、“感知”的缺失与翻译中的“存在之被遗忘”
    第三节 “向上的翻译”:对话、意味与伦理
        一、表意学呼吁“向上的翻译”
        二、翻译的对话形式与伦理内涵
第五章 表意学对隐喻之认知属性的确立与阐发
    第一节 隐喻跨域映射的结构相似与相对性“关系”
        一、类比是隐喻的构成机制
        二、隐喻跨域映射的相对性关系
    第二节 隐喻是认知的助力还是阻碍?
        一、隐喻的系统性与隐喻理解的关联性视角
        二、“凸显/隐藏”对应“助力/阻碍”
    第三节 隐喻理解的表意学解读
        一、隐喻理解的“体验/经验”指向
        二、表意学隐喻理解的伦理维度
第六章 以交际为主轴审视表意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交际的前提:母性与他者意识
        一、礼物逻辑下的母性感知研究
        (一) 表意学的“母性”意识
        (二) 交际的礼物-馈赠逻辑
        二、表意学交际思想的他者维度
        (一) 自我与他者的表意学解读
        (二) 表意学的他者逻辑
    第二节 交际情境的确立:共时关系与言语行为
        一、共时关系是交际情境的真正主题
        (一) 重视交际情境的外因分析
        (二) 共时关系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二、表意学的言语行为研究
        (一) 表意学研究“感知之物”
        (二) 荷兰表意学运动的承继
    第三节 交际伦理:对话以及回应的义务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与表意学的碰撞
        (一) “意义三分”中的对话性
        (二) 巴赫金对话哲学的共鸣
        二、回应是一种义务
        (一) 来自莫斯《礼物》的启发
        (二) 关系在交互“回应”中缔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狼图腾》不同版本中动物名称翻译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8)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的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需要
        1.1.2 武术动作术语是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武术动作术语英译需要进一步改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武术术语相关译着
    2.2 武术术语词典
    2.3 武术术语的文化内涵
    2.4 武术英译的原则和策略
    2.5 武术术语英译的方法
    2.6 武术术语翻译的标准化构建
3.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理论基础与一般原则
    3.1 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理论基础
        3.1.1 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主要理论比较
        3.1.2 归化和异化理论与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适切性
    3.2 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的一般原则
        3.2.1 民族性
        3.2.2 读者反应近似
        3.2.3 简洁性
        3.2.4 美学性
4.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的武术动作术语英译实践
    4.1 文化共通类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实践
    4.2 文化错位类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实践
    4.3 文化空缺类武术动作术语的英译实践
5.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化对等与习语
    (一) 奈达的对等理论和文化对等
    (二) 习语的定义
三、英语习语中的动物类隐喻的汉译
    (一) 文化类喻体相近
    (二) 文化类喻体缺失
        1.“弃原形, 择新形, 保意合”
        2.“只译意义, 忽略形象”
四、结语

(10)论双语词典编纂中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语的翻译
二、比喻习语的翻译
三、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
    (一) 基本对应
    (二) 部分对应
    (三) 基本不对应

四、浅谈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汉英习语的时空性差异 ——习语的内在组构、超常规语法结构及其变异[D]. 赵轶哲.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浅谈英汉动物习语翻译与文化[J]. 孙瑜. 海外英语, 2021(08)
  • [3]基于中英电影语料库比较的英语电影翻译研究[D]. 冯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 朱秀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对比与翻译[J]. 刘明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5)
  • [6]维尔比夫人表意学理论研究[D]. 孙凤. 山东大学, 2019(02)
  • [7]《狼图腾》不同版本中动物名称翻译比较研究[D]. 贺志超.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8]基于归化和异化理论的武术动作术语英译研究[D]. 余傲男.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文化对等视角下的英语习语中动物类隐喻的汉译[J]. 章菁楠,董银燕. 戏剧之家, 2019(01)
  • [10]论双语词典编纂中动物类比喻习语的翻译[J]. 朱月兰. 长江丛刊, 2018(34)

标签:;  ;  ;  ;  

论英语成语中的动物名称和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