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武平盐黔方言“子”字尾

福建武平盐黔方言“子”字尾

一、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论文文献综述)

刘大伟[1](2021)在《汉语方言的“子”缀小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共时平面对"子"缀小称进行多维度的考察,揭示"子"缀小称的特点。从构成类型来看,"子"缀小称的形式多样;从地域分布来看,"子"缀小称主要分布在非官话方言区,官话方言中以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为多;从语法意义来看,"子"缀小称在各地的表义功能明显不同。考察发现,"子"缀小称的语义在汉语方言中呈衰落趋势。

闫淑惠[2](2020)在《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文中认为以近四十年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客家方言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客家方言的学术研究脉络。研究发现: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方言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客家方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特色凸显,呈现出内容系统化、视角多维化、理论多学科化等趋势;但也存在研究手段、理论支撑、研究条件等方面的不足,建议从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推动客家方言研究。

张学年,吴中杰[3](2020)在《汀州的墟市——以长汀、武平、上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汀州作为客家群体中重要的纽带,有着客家母亲河的汀江,汀江主要流经长汀、武平、上杭,由永定入广东大埔,汇流成韩江。通过对长汀、武平、上杭三地的墟市调查梳理,三地的墟市,为保障村民生活需求,基本上各乡镇皆有一个,三地方言受到墟市因素的影响,大抵皆以墟为集市用语的。三地墟市的设置与形成取决于人群的需要,形成规模依托于区域的人口;宋、明期间墟市的设置上仍旧依托着区域人口中的剩余物资交换;直到民国时航运、陆运的条件改善,随即在墟市数量上得到大量增长;时至今日,墟市的位置都以陆运为基础而存续。乡村之间的墟市功能,是否被新兴产业替代,取决于商业活动的进程和交通易达性。

闫淑惠[4](2020)在《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客家族群以对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着称,对自身族群文化有着高度认同感。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进行交际交流、维系族群情感的工具和纽带,被认为是客家族群界定的标志。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而言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家族群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客家方言的使用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认同的价值与意义也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从客家族群居住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入手,明确客家的形成时间、民族归属等问题,确立从族群视角看待客家的范式,梳理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过程,分析客家族群认同的特点,指出客家族群认同突出表现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并以客家歌谣为例,阐释客家女性族群认同的表现与特征。以梅县方言为主要参考,归纳客家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炼出体现客家方言特征的例字、例词、例句。根据客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特征,梳理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29条;根据词汇来源(古代汉语词、近现代汉语词、外来词)、使用范围(通用词汇、专用词汇、基本词汇)等梳理客家方言特征词汇82条;根据客家方言量词、形容词、词缀的特点,客家方言比较句、否定句、被动句等特殊的句式,提炼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例句17条。选定江西赣州凤岗镇、四川成都洛带镇、福建龙岩下洋镇、广东连山龙口村四个调查点,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进行调查。首先,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进行调查,即对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客家方言特征词汇、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与客家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特别是常用的语音特征字与客家族群认同各要素之间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在客家族群认同内部要素中发挥的作用之间也有联系;客家方言特征词汇与客家族群态度、族群归属、族群卷入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客家族群对于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使用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客家族群对客家方言中特殊的词序、语序、句式特点表现出积极的族群态度与较强的族群归属感。接着,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家庭域、生活域中客家方言使用占优势,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说客家方言时的语码转换比率相对较低;客家方言仍是客家区域人士第一习得语言,女性客家方言习得略占优势,女性客家方言能力较强;对客家方言“亲切”“有用”的评价高。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相关性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域中在与长辈交际时,被访者对于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较强、族群态度显着积极、族群卷入意识明显较高;从小语言习得为客家方言者族群自我认同、群体归属感强;客家方言能力强者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归属感强,族群卷入积极性最高。研究认为,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与族群认同之间有着显着性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客家方言对于族群认同的意义主要在于彰显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身份、反映族群态度,折射族群卷入。客家方言通过家庭代际传承、学校方言教育、社会方言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族群认同。基于以上对客家方言族群认同内外机制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主要有两种即语言内部具有区别性意义的语言特征形成的区别机制和语言外部由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合力形成的传承机制。这两种机制互相渗透、共同发挥语言的交往理性作用影响客家族群认同。最后,本研究建议正确认识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保护客家方言、传承族群文化,完善族群认同理论,积极发挥方言机制在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吴盼盼[5](2019)在《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标记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小称是指一个词被修饰后,可以使词根传递出小量、亲昵或可爱等意义的语法手段,是一种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汉语中,尤其是汉语方言中,小称更是普遍存在。安阳县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中的获济小片。本文以安阳县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其小称标记作出系统性的归纳和梳理。安阳县方言中的小称形式主要有:“儿”缀型、“子”缀型、“圪”头词、重叠等。论文通过对几种小称类型的详细描写,以及对不同的小称类型使用情况对比,以期构建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安阳县方言小称标记系统。本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关于小称的研究动态、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等。第一章——小称的相关问题。这一章主要对小称的定义、来源以及小称的基本形式和功能等进行详细阐释。第二章——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概况。本章主要结合安阳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等,简要叙述安阳县方言的形成和特点;根据对小称概念、形式、功能的宏观认识,对安阳县方言中的小称概况进行说明。第三章——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标记。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围绕表现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等对安阳县方言中的“儿”缀、“子”缀、“圪”头词、重叠等小称类型展开分析描写。结语。这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性论述,并结合社会、网络等因素,对安阳县方言中的小称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弱化、更新现象加以介绍。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作自我评价,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

龙国治[6](2017)在《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类型学,必须以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前提,因为从个别的语言材料是归纳不出类型来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除了大数据的前提以外,还必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语言类型学,特别是语言地理类型学在中国会姗姗来迟。我有幸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我的导师积二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庞大的汉语方言数据库。他给我提供了1283个汉语方言音系库,可以做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类型分析。又给我提供了1000个汉语方言字音库,每个库包括几千个汉字的读音,可以做汉语方言的音变类型分析。我导师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又为我提供了研究平台,光是空间数据库就有四百多万个方言点的地理数据,使我有可能绘制精确的语言地图。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新的音位观、音节理论、记音规范、历史层次分析、共演区概念、汉语方言的形成模式、从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的方法,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不过数据库的材料来源良莠不齐,各人的记音方法也各不相同,尽管我们做了几年的校对,规范,材料还会有不少的错误。不过,我们是在海量的材料当中,进行类型归纳、规则提取,本身就是一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统计,以量的规模来弥补质的不足。本文最重要的创新。1、以音节为基本内容的语音类型学分析,这与西方以音位为基本内容的分析不太一样。2、引入音变类型的概念,从而使语音类型进入到历时的领域。3、首次公布了汉语方言的一些类型特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以及使用符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共时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是从音系理论上把汉语音系结构同西方音系学理论统一起来。第三到第五章分别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历时篇,从第六章到第十章。第六章阐述音变类型及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的同演区理论。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提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时地理类型:百越语时期、三国时期、唐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地理类型,并依据音变类型,得出它们的同演区,把它与历史行政区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方言形成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金志军[7](2017)在《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既是一项基于社会发展对于语言的研究,也是一项基于语言变化对于社会的考察。既是一项基于新技术的实验过程,也是一项基于海量数据的解释分析。从传统的“同志”、“小姐”到流行的“驴友”、“月光族”、“单身狗”等等表示身份的词语,我们发现它们的爆发式发展,已经成为当代汉语语言生活最显着的特点之一。这不但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也给语言学界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问题一,任何研究都必须基于对于概念的有效界定,既有研究对于这类语言形式或称为“称谓语”,或称为“称呼语”,则,哪一种更准确,是否还可用其他方式表示?社会语言学不仅属于语言学,也关联着社会学,则我们的研究如何与社会学中的“身份识别”、“身份认同”、“身份紧张”等等问题衔接?问题二,语言研究离不开语料,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离散的(即使是一些带有系统性的研究也往往局限于某个小样本,如《红楼梦》专书才得以实现),则,面向海量数据的研究是否可能?语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既有研究却通常基于相对静止的语言材料(如某个语料库),则,即时性追踪每时每刻的语言系统性变化是否可能?既有研究的语料通常都是基于文献阅读(即使是语料库也主要基于文本阅读)采集获得,则,我们是否可能通过设计某种实验手段而获取?既有研究通常都是通过在语句中“摘取”词语的方式获得语料,则,既不依赖语句、语篇,又不依赖词典而“直接”提取词语作为语料是否可能?问题三,语言变化既是语言内部运功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某种表征,既有研究通常关注的只是这类词语对于汉语词汇学、语用学的意义,则借助语言统计与分析,建立辨识某种“即时性社会状态”的表征模型乃至建立某种基于语言统计的“社会问题量表”是否可能?本文的焦点就在于回应这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重新考察了既有研究习用的“称谓”与“称呼”概念,提出用“身份指称”涵盖“称谓”与“称呼”所表示的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主要功能可分解为指称、陈述、描写。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在社会交往中首要问题可描写为“我是谁”、“你是谁”、“他是谁”。所谓“身份指称”是指在语言中以语汇形式对于人的各自身份类型的指称。这表达了人们在文化语境中对于个人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的阐释和建构,既是语言生活的重要形式,也是社会变迁的一大表征。接着,我们在语言学研究中第一次设计了“基于键盘输入法的身份指称语料采集”的实验手段。中国网民达7.1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年数据)。“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是中国网民使用率很高的输入法,这一输入法会根据全国网民的使用而自动更新其词库的词语优先联想。这样,我们便可借助键盘输入来测量当下全国“搜狗通用键盘输入法”用户普遍使用的指称形式是哪些。由此,作为我们的语料搜集来源,论文以2015年1月2日搜狗键盘输入法词库为基础,通过追踪测量,建立了以这一动态词库为基础的“身份指称全数据语料库”。论文第一次采集到了前所未有的超大数量的身份指称形式共计13292个。其中,包括二字格身份指称6528个,三字格身份指称6764个。如此巨量的身份指称充分显示了当代社会身份识别与认同的空前多样性和复杂性。论文也第一次发现了数量高达500多个的身份指称“词语模”。为了在大数据量身份指称研究中分离出权重较高的影响因子,我们通过人工梳理,分析出所有身份指称中的“核心语素”,并由此发现了数量空前的身份指称“词语模”。如此数量的词语模的发现,不仅提升了语言学对于身份指称词语模数量的认识,并且,这种具有能产性的并如此高量的词语模的存在,也预示了身份指称总量在未来继续大规模膨胀的可能性。在对时间维度上的身份指称数据的前后对比分析中,论文不但观察到身份指称的动态性变化调整(身份指称年度隐显变化率约为200%)是社会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常态,而且观察到了身份指称所勾勒的与其时间维度相应的社会职业、社会心理和社会焦点等社会现象。为了更明确地认识在身份指称中所映射的当代社会问题,论文进一步集中考察了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权利与财富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身份指称与中国的族群问题。论文发现,“社会分层”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民众对社会的财富、权力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声望维度上的不平等的社会焦虑;“性与性别”类相关身份指称反映了中国社会在“性别维度”上具有男性化特征,其中,男性性别指称多映射中国社会贫富矛盾、官民矛盾、警民矛盾等社会重大议题,女性性别指称更多表现出女性炫富、炒作和任性等特点;“族群”类相关身份指称映射出中国“族群”的内外部分层,其中,民族歧视和“逆向歧视”是由事件性的社会力量推动而成的结果,而部分“族群”类身份指称体现了某些权力拥有者和社会普罗大众之间的分层、某些利益拥有者和普通网民之间的分层、某些非法获利族群与普通利益输送族群的社会分层。自然,这些社会问题都是处在变动过之中,而基于对全国网民输入习惯的“词库”变化的研究,也许可以为社会学“社会身份与社会冲突的焦虑度”的量表的构建提供一个基于语言学模型的思路。

周婷[8](2016)在《湘北官话小称研究》文中指出跨语言研究表明,小称是一个见于众多语言的语法范畴。在汉语方言中,小称更是一种显赫范畴。湘北官话中的小称拥有丰富的功能和多种形式手段,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利于全面认识湘北官话小称的特点,也可丰富汉语方言小称研究的成果,还可为推动汉语小称范畴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历史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湘北官话中的名词性小称、数量词性小称、形容词性小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并探索了湘北官话各名词性小称形式之间的弱化更新关系。全文除绪论与结语以外,共分五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小称的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以及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合作人简况等。第一章对小称的定义、形式、功能、分类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与阐释,介绍了与小称有关的量的概念。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对湘北官话各类小称的共时现状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二章讨论湘北官话名词性小称。本章首先介绍了名词性小称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本文对名词性客观小称、名词性主观小称、名词性元语言小称的界定标准,然后分别考察这些小称类别在湘北官话六个方言点(武陵区、汉寿县、桃源县、澧县、安乡县、石门县)的具体表现。名词性客观小称与名词性主观小称的研究方法类似,首先将每个方言点的语料按小称形式分类,然后将每类小称形式的语料按名词所属语义场进行再分类,在此基础上对语料进行描写分析,最后对每个方言点的多个小称形式在适用的语义场、构成名词的数量及具体语义(语用)功能三方面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名词性元语言小称的分析则按不同的说话对象展开,然后考察名词性元语言小称在不同言语行为中的具体功能。此外,本章还对湘北官话名词性小称的语音特点进行了初步探索。第三章讨论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小称。本章首先介绍了数量词性小称的研究概况并指出了本文对数量词性小称的界定标准,然后分析了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客观小称、数量词性主观小称、数量词性元语言小称的形式与功能,最后总结了各类数量词性小称的小称结构式对数词与量词的限制情况。第四章讨论湘北官话形容词性小称。本章首先介绍了形容词性小称的研究概况并阐明了本文对形容词性小称的界定标准,然后分别对湘北官话形容词性主观小称、叠置的形容词性元语言小称与主观小称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考察,最后就各类形容词性小称的小称结构式对形容词的限制情况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对湘北官话小称形式的来源与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和梳理。本章首先探寻了湘北官话小称形式的概念来源与地理来源,然后介绍了小称表小功能“弱化”与“更新”的概念,探讨了弱化与更新前后相接的关系,归纳了湘北官话六地名词性小称形式的弱化更新时间序列,并整理了名词性小称形式的新老竞争关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陆露[9](2016)在《同源异境视野下闽台客家方言的音韵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福建移民至台湾的客家,其原乡主要集中于闽南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与官陂镇,闽西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与下洋镇。移徙至台湾后,这些福建客家方言不仅有与原着民语言的接触,还有与强势方言闽南方言的接触,而且亦有与“四县腔”“海陆腔”等强势客家次方言之间的接触。这些不同层面上的接触,使这些源自相同移民原乡的客家方言在台湾产生了不同的变化。在综合调查、获有相关语料—尤其是台湾语料的前提下,本论文透过同源异境视野下的比较观察,密致梳理了由闽入台的客家方言在台湾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演化嬗变;并通过以中古音韵为纲的各点之间(主要是与移民原乡之间)的共时比较,考察出语音的历史面貌及演变路径。同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台湾闽籍客家方言在语言接触背景下语音存古与嬗变的不同规律。

练春招[10](2013)在《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牯”字》文中指出"牯"为客赣湘等南方方言中表示动物性别的词,本义指公牛。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牯"字意义和用法非常丰富,本文进行详细描写并探讨其泛化和虚化的过程。

二、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方言的“子”缀小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子”缀小称的构成类型
    (一)“A+子”
    (二)“A子子”或“A子子子”
    (三)子变音
二、“子”缀小称的方言分布
三、“子”缀小称的语法意义
    (一)物量
        1.用来表示体型较小的动植物或动植物的幼崽、果实
        2.用来表示体积不大、细小的事物
    (二)数量
        1.数词+量词+子
        2.数词+量词重叠+子
        3.量+把+子
    (三)动量
    (四)性量
        1.AA子
        2.指示词+形容词+子
        3.表量成分+单音节形容词+子
    (五)表情
        1.用于表人:通常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小名。表示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
        2.因职业、年龄等处于劣势而被小看,或者用于对具有某种属性的人进行贬损
四、“子”缀小称的语义演化
五、“子”缀小称的特点

(2)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客家方言语音研究
    (二)客家方言词汇研究
    (三)客家方言语法研究
    (四)客家方言历史文化研究
    (五)客家方言其他研究
二、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特点与研究趋势
    (一)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特点
        1.研究方法上重视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
        2.研究内容上重视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和文化研究
    (二)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趋势
        1.客家方言研究内容系统化
        2.客家方言研究视角多维化
        3.客家方言研究理论多学科化
三、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反思与建议
    (一)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反思
        1.客家方言研究手段依然以口耳听辨为主
        2.客家方言研究理论瓶颈有待突破
        3.客家方言研究条件相对欠缺
    (二)客家方言研究建议
        1.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引入和使用
        2.客家方言研究有待深入开展
        3.大力培养客家方言研究人员

(3)汀州的墟市——以长汀、武平、上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方言与区域文化融摄
二、墟的设置与形成
    (一)方志中的墟
    (二)墟期选择
    (三)墟的位置选择
三、墟的社会功能意义
四、结论

(4)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二章 客家与客家族群认同
    第一节 客家居住区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表现
第三章 客家方言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一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音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二节 客家方言典型词汇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三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及条目提炼
第四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音调查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词汇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法调查
第五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调查
    第一节 客家族群语言使用调查
    第二节 客家方言使用调查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调查
第六章 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
    第一节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客家方言之于族群认同的意义
    第三节 客家方言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式与途径
第七章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
    第一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区别机制
    第二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传承机制
    第三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的特点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标记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称的相关问题
    1.1 小称的定义
    1.2 小称的来源
    1.3 小称的基本形式和功能
        1.3.1 小称的基本形式
        1.3.2 小称的功能
第二章 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概况
    2.1 安阳县方言的特点
        2.1.1 地理位置影响
        2.1.2 人口迁徙影响
    2.2 安阳县方言的小称类型
第三章 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标记
    3.1 “儿”缀型
        3.1.1 名词+儿
        3.1.2 形容词+儿
        3.1.3 动词+儿
        3.1.4 量词+儿
    3.2 “子”缀型
    3.3 “圪”头词
        3.3.1 名词“圪”头词
        3.3.2 动词“圪”头词
        3.3.3 形容词“圪”头词
        3.3.4 量词“圪”头词
    3.4 重叠型
        3.4.1 名词性重叠
        3.4.2 形容词性重叠
        3.4.3 动词性重叠
    3.5 其他
        3.5.1 后缀“头儿”
        3.5.2 后缀“娃子”
        3.5.3 前缀“细”
    3.6 混合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方言地理学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1.1.1 语言地理学的产生
        1.1.2 语言地理学的发展
    1.2 语音类型学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4 材料来源说明
    1.5 符号的说明
    1.6 绘图软件说明
    1.7 章节安排说明
共时篇
    第二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
        2.1 音节的起源及发展
        2.1.1 西方音节音系学的发展
        2.1.2 音节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2.2 西方语言音节结构
        2.3 东亚语言音节结构
        2.4 汉语的音节结构
    第三章 汉语声母地理类型研究
        3.1 汉语方言声母数
        3.1.1 声母数量的分类
        3.1.2 地理分布
        3.1.3 讨论
        3.2 汉语方言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型
        3.2.1 双唇音
        3.2.2 唇齿音
        3.2.3 齿间音
        3.2.4 龈音
        3.2.5 龈后音
        3.2.6 卷舌音
        3.2.7 前腭音
        3.2.8 硬腭音
        3.2.9 软腭音
        3.2.10 喉音
        3.2.11 零声母
        3.3 特殊辅音音类
        3.3.1 内爆音
        3.3.2 音姿性辅音
        3.4 汉语方言声母其他类型
        3.5 浊音类型
        3.5.1 双唇及软腭部位的浊爆发音
        3.5.2 浊龈音
        3.5.3 浊唇齿音
        3.5.4 浊喉擦音
    第四章 汉语韵母地理类型研究
        4.1 汉语方言的主元音类型
        4.1.1 主元音数类型
        4.1.2 鼻化元音数类型
        4.1.3 音节性辅音数类型
        4.1.4 辅音元音比
        4.2 主元音的地理类型
        4.2.1 最高前圆唇元音
        4.2.2 高元音
        4.2.3 低元音
        4.2.4 儿化音
        4.3 汉语方言的介音和滑音
        4.3.1 介音
        4.3.2 滑音
        4.4 汉语方言的韵尾类型
        4.4.1 塞音韵尾
        4.4.2 鼻音韵尾
        4.4.3 元音韵尾
        4.4.4 近音韵尾
        4.4.5 边近音韵尾
        4.5 汉语方言中的音节类型
        4.5.1 音节数
        4.5.2 音节类型
    第五章 汉语方言声调地理类型研究
        5.1 汉语的声调数
        5.2 汉语的调形类型
        5.2.1 平调
        5.2.2 降调
        5.2.3 升调
        5.2.4 升降调
        5.2.5 降升调
        5.2.6 促调
历时篇
    第六章 历时地理类型学基本理论
        6.1 音变类型
        6.2 语言接触与历史演化
        6.2.1 音位的统计学概念
        6.2.2 语言演化
        6.3 克里奥语和同演区
    第七章 百越语的底层
    第八章 东吴同演区
    第九章 唐五代的音变类型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材料来源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7)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心术语的界定和研究目标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称谓语分类的研究
        1.2.2 称谓语泛化的研究
        1.2.3 称谓语简化的研究
        1.2.4 称谓语“缺环”的研究
        1.2.5 称谓语的文化释源研究
        1.2.6 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1.2.7 通用称谓语的研究
        1.2.8 零称谓的研究
        1.2.9 网络称谓语的研究
        1.2.10 称谓语的个案研究
        1.2.11 文艺作品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2 历史文献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3 少数民族、地区方言和村落中的称谓语研究
        1.2.14 称谓语和修辞关系的研究
        1.2.15 称谓语的理论研究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全数据的语料搜集是否存在可能的问题
        1.3.2 研究方法如何展开的问题
        1.3.3 研究的根本价值如何实现的问题
    1.4 研究的基本设想
        1.4.1 研究语料的获得
        1.4.2 研究方法的展开
        1.4.3 研究价值的实现
        1.4.4 论文的基本结构
    本章小结
上篇
    第二章 身份指称的采集和数据库的建立
        2.1 身份指称数据的来源
        2.2 身份指称数据的采集
        2.2.1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输入法选择
        2.2.2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拼写法选择
        2.2.3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音节数处理
        2.2.4 身份指称数据采集中的抗干扰处理
        2.3 身份指称数据的总量
        2.4 身份指称数据的序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及词语模的建立
        3.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提炼
        3.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分析和讨论
        3.2.1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性维度的分类
        3.2.2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词义维度的分析和讨论
        3.2.2.1 核心语素为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1 核心语素为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1.2 核心语素为非生命义名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 核心语素为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2.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动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 核心语素为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1 核心语素为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3.2 核心语素为非负面义形容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2.2.4 核心语素为其它词性成分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3.3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成词能力的观察
        3.4 身份指称核心语素引导下的身份指称“词语模”的建立
        3.4.1 强模标与弱模标:词语模和身份指称核心语素的呼应
        3.4.2 语素模与构式模:身份指称词类系统对于词语模的类别补充
        3.4.3 身份指称词语模的能产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分析和研究
        4.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
        4.1.1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提取
        4.1.2 高频使用的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归类分析和讨论
        4.1.2.1 家庭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2 朋友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3 职业、职位、地位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4 性与性别身份类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5 社会通称类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1.2.6 其他类别的身份指称的分析和讨论
        4.2 高频使用的三字格身份指称
        4.2.1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的提取
        4.2.2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词汇学意义
        4.2.3 末字声母为“B”“P”“M”的指称数据中的语用学意义
        4.2.3.1 社会新群体的勾勒
        4.2.3.2 社会新问题的映射
        4.2.3.3 社会新平等的表达
        4.2.3.4 社会新心理的呈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身份指称高频词的动态对比研究
        5.1 身份指称高频词动态对比数据的选取
        5.2 二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2.1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2.2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2.3 二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5.3 三字格身份指称的动态对比研究
        5.3.1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呈现
        5.3.2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的整理与对比分析
        5.3.3 三字格身份指称所选数据在不同对比条件下的讨论
        本章小结
下篇
    第六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社会的权力和财富问题
        6.1 富二代、房奴、石油系和中国的社会分层
        6.1.1 社会分层的理论探讨
        6.1.2 身份指称“X二代”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3 身份指称“房X”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4 身份指称“X奴”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1.5 身份指称“XX系”与中国的社会分层
        6.2 贪官、侠盗和社会“越轨”中之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6.2.1 社会规范的理论阐述
        6.2.2 以负面义动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3 负面义动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4 以负面义形容词性语素为核心的身份指称和社会“越轨”
        6.2.5 负面义形容词性核心语素类身份指称映射下的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
        6.2.6 社会“越轨”与社会不平等总述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性与性别问题
        7.1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
        7.1.1 扁担男、摘花女和中国的性别与社会事件
        7.1.1.1 “XX男”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2 “XX女”类身份指称在性别维度上的社会映射和讨论
        7.1.1.3 “XX男”、“X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表征
        7.1.2 盛女、煮男和中国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1 “X女”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评价
        7.1.2.2 “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社会对于男性的社会评价
        7.1.2.3 “X女”、“X男”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女性社会评价比照
        7.1.3 女汉子、男小三和中国的性别歧视
        7.1.3.1 “女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女性社会地位
        7.1.3.2 “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男性社会地位
        7.1.3.3 “女XX”、“男XX”类身份指称折射的中国男女性社会地位的讨论
        7.1.4 炫校姐、街净哥和中国的性别分层
        7.1.4.1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2 “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3 “X姐”、“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4 “X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女性性别表征
        7.1.4.5 “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的男性性别表征
        7.1.4.6 “XX姐”、“XX哥”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男女性性别分层
        7.1.4.7 “姐”类和“哥”类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男女性别分层的总体探讨
        7.1.4.8 “男、女”和“哥、姐”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社会性别分层的总体讨论
        7.2 身份指称与中国社会的“性”问题
        7.2.1 中性、颜性恋和中国的社会“性”风潮
        7.2.2 同妻、同官和中国特殊的同性文化
        7.2.3 小姐、先生与中国的性产业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身份指称和中国的族群问题
        8.1 切糕党、蚁族和中国的族类分层
        8.1.1 “XX党”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1.2 “X族”类身份指称映射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 大妈、大爷与中国的中老年族群的分层
        8.2.1 “X大妈”类身份指称映射的中国中老年族群的社会分层及讨论
        8.2.2 身份指称“大爷”暗示的中国中老年男性群体的社会存在表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身份指称数据库
附录二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数据统计表
附录三 “词语模”概念下的身份指称的类化数据列表
后记

(8)湘北官话小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小称研究概述
        一、国内关于小称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小称的研究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发音人情况
        一、调查布点情况
        二、语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
        三、符号体例说明
第一章 小称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小称是一种语法范畴
        一、小称的定义
        二、小称的形式
        三、小称的表义功能
        四、小称表义功能的语义基础
    第二节 量与小量的分类
        一、量的分类
        二、小量的分类
    第三节 小称的具体功能和小称的分类
        一、小称的具体功能及相关研究成果
        二、小称的分类
        三、湘北官话小称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湘北官话的名词性小称
    第一节 名词性小称的相关概况
        一、名词性客观小称与主观小称的研究概况与界定
        二、名词性元语言小称的研究概况与界定
    第二节 湘北官话名词性客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名词性客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名词性客观小称具体情况
    第三节 湘北官话名词性主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名词性主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名词性主观小称具体情况
    第四节 湘北官话名词性元语言小称
        一、湘北官话名词性元语言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名词性元语言小称具体情况
    第五节 湘北官话名词性小称的语音特点
        一、武陵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二、武陵方言名词性小称的语音情况
        三、武陵方言名词性小称的语音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北官话的数量词性小称
    第一节 数量词性小称相关概况
        一、数量词性小称的研究概况
        二、本文对数量词性小称的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 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客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客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客观小称具体情况
    第三节 湘北官话数量词性主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数量词性主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数量词性主观小称具体情况
    第四节 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元语言小称
        一、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元语言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数量词性元语言小称具体情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北官话的形容词性小称
    第一节 形容词性小称的相关概况
        一、形容词性小称的研究概况
        二、本文对形容词性小称的界定与分类
    第二节 湘北官话形容词性主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形容词性主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二、湘北官话形容词性主观小称具体情况
    第三节 湘北官话叠置的形容词性元语言小称与主观小称
        一、湘北官话形容词性元语言小称与主观小称的叠置
        二、湘北官话叠置的形容词性元语言小称与主观小称的形式与分布
        三、湘北官话叠置的形容词性元语言小称与主观小称具体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北官话小称的来源与发展
    第一节 湘北官话各小称形式的来源
        一、湘北官话小称形式的概念来源
        二、湘北官话小称形式的地理来源
    第二节 弱化、更新、并存竞争
        一、弱化
        二、弱化与更新
        三、并存竞争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一、构建了湘北官话小称范畴系统
        二、描写了湘北官话多样的小称形式
        三、揭示了湘北官话丰富的小称功能
        四、探索了湘北官话名词性小称的弱化更新关系
        五、提供了大量的湘北官话小称语料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调查范围有待扩大
        二、材料丰富性有待加强
        三、语音方面的内容有待丰富
        四、对小称范围和分类的界定有待完善
        五、对小称的比较研究有待深入
        六、湘北官话小称系统有待充实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同源异境视野下闽台客家方言的音韵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二、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四、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五、相关说明
        (一) 语料的选择与处理
        (二) 标记使用说明
        (三) 台湾闽南语材料来源
        (四) 相关术语
第一章 闽台客家方言的分布
    第一节 福建客家方言的分布
    第二节 台湾客家方言的分布
第二章 台湾“诏安腔”客家话与福建诏安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第一节 福建诏安客家话的形成与分布
        一、福建诏安客家话的形成
        (一) 福建诏安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二) 福建诏安客家话的形成
        二、福建诏安客家话的分布
        (一) 闽南客家话的的认定与分布
        (二) 诏安客家话的分布
    第二节 台湾“诏安腔”客家话的来源与分布
        一、台湾“诏安腔”客家话的来源与台湾诏安客的分布
        二、台湾“诏安腔”客家话的分布
    第三节 台湾“诏安腔”客家话与福建诏安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一、台湾“诏安腔”客家话与福建诏安客家话的研究概况及比较材料的选择
        (一) 台湾“诏安腔”客家话与福建诏安客家话的研究概况
        (二) 比较材料的选择
        二、两岸“秀篆源”诏安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一) 台湾云林仑背诏安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二) 台湾桃园大溪南兴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三) 台湾台东太麻里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四) 台湾桃园中坜三座屋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五) 台湾宜兰壮围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六) 台湾桃园八德客家话与福建诏安秀篆客家话的特点比较
        三、两岸“官陂源”诏安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一) 台湾云林二仑客家话与福建诏安官陂客家话的语音比较
        四、海峡两岸诏安客家方言的综合比较
        (一) 声母系统的综合比较
        (二) 韵母系统的综合比较
        (三) 声调系统的综合比较
第三章 台湾“永定腔”客家话与福建永定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第一节 福建永定客家话的分布
        一、福建永定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二、福建永定客家话的分布
    第二节 台湾“永定腔”客家话的来源与分布
        一、台湾“永定腔”客家话的来源
        二、台湾永定客及“永定腔”客家话的分布
        (一) 台湾永定客的分布
        (二) 台湾“永定腔”客家话的分布
    第三节 台湾“永定腔”客家话与福建永定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一、台湾“永定腔”客家话与福建永定客家话研究概况及比较材料的选择
        (一) 台湾“永定腔”客家话与福建永定客家话的研究概况
        (二) 比较材料的选择
        二、两岸“湖坑源”永定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一) 台湾芦竹羊稠客家话与福建永定湖坑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二) 台湾桃园观音三和客家话与福建永定湖坑客家话的音韵比较
        (三) 台湾杨梅秀才客家话与福建永定湖坑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四) 台湾新竹关西东平客家话与福建永定湖坑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三、两岸“下洋源”永定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一) 台湾桃园中坜水尾客家话与福建永定下洋客家话的音系比较
        四、海峡两岸永定客家话的综合比较
        (一) 声母系统的综合比较
        (二) 韵母系统的综合比较
        (三) 声调系统的综合比较
第四章 同源异境视野下闽台客家方言的语音演变
    第一节 两岸诏安客家方言塞音韵尾-k的消变
        一、两岸诏安客家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 福建漳州诏安秀篆客家话的语音系统
        (二) 台湾云林仑背诏安客家话的语音系统
        (三) 两岸诏安客家方言韵母系统的比较
        二、外部考察:与畲语的比较
        三、内部探讨:诏安客家方言的音韵结构考察
        (一) 元音与韵摄考察
        (二) 声母与声调考察
        四、结论
    第二节 台湾“诏安腔”客家话双唇浊塞音声母b-的来源与扩散
        一、两岸诏安客家方言的声母系统比较
        二、台湾“诏安腔”客家话双唇浊塞音声母b-的来源
        三、台湾“诏安腔”客家话双唇浊塞音声母b-的扩散
        (一) 仑背诏安客家话b-声母字在闽南方言中的分布
        (二) 中古微母在闽南方言和仑背诏安客家话的演变
        (三) 其他例证之一—吕嵩雁的描写
        (四) 其他例证之二—台湾永定客家话的演进过程
        (五) 其他例证之三—台东太麻里明母字的分布状态
        (六) b-的进一步扩散
        四、方言接触中的接触影响与扩散路径分析
    第三节 两岸客家方言韵母演变中的声母制约
        一、声母影响下介音的消失
        (一) -i-介音的消失
        (二) -u-介音的消失
        二、声母影响下介音的增加
        三、声母影响下韵母的高化
第五章 语言接触背景-下闽台客家方言的存古与嬗变
    第一节 闽台客家方言的存古性体现
        一、客家方言的基本特点
        二、特殊指标音
    第二节 闽台客家方言的嬗变
        一、嬗变的类型
        (一) 规律性演变
        (二) 零星的例外变化
        二、嬗变的速度
        三、嬗变的趋向
        (一) 趋异性
        (二) 趋简性
        四、嬗变的时间
第六章 结语
    一、本文总结
    二、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一) 加强两岸交流,系统调研两岸客家方言
        (二) 拓展研究方法,深入探溯两岸客家方言的源与流
        (三) 延展研究模式,全面呈现两岸客家方言的源与变
        (四) 开阔研究视野,扩大两岸客家方言比较研究的意涵
附录1:客家方言研究概述
附录2:闽台客家方言比较各点地图
附录3:闽台客家方言比较基础表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牯”字(论文提纲范文)

壹作实词或词根
贰作类词缀或词缀
叁作谓词性偏正结构的标志成分
肆作“程度副词+形容词”结构的后附成分
    4.1“牯”的意义和性质
    4.2能进入该结构的程度副词
    4.3能进入该结构的形容词
伍作状态词重叠的构形成分

四、福建武平岩前方言的“子”尾(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方言的“子”缀小称[J]. 刘大伟. 华中学术, 2021(01)
  • [2]近四十年来客家方言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反思[J]. 闫淑惠.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05)
  • [3]汀州的墟市——以长汀、武平、上杭为例[J]. 张学年,吴中杰.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01)
  • [4]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D]. 闫淑惠. 扬州大学, 2020(01)
  • [5]安阳县方言的小称标记系统研究[D]. 吴盼盼.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D]. 龙国治.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7]以“键盘输入法”为语料采集手段的身份指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金志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7)
  • [8]湘北官话小称研究[D]. 周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6)
  • [9]同源异境视野下闽台客家方言的音韵比较[D]. 陆露.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10]福建武平岩前客家方言的“牯”字[J]. 练春招. 方言, 2013(03)

标签:;  ;  ;  ;  ;  

福建武平盐黔方言“子”字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