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

刘继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

一、刘纪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论文文献综述)

吴广灼[1](2007)在《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在过去28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几千年的梦想,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术,亿万人民的艰苦努力,成就这惊天动地的奇迹。自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不过15岁多一点,却走完了相当于欧美国家资本市场100多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发展、危机和改革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国双轨制的一个典型样本,而且具有中国转型社会整体性制度特征。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一个时期内,中国资本市场的共同知识和共享信念,是约束市场参与人的内生制度。市场参与人在资本市场里,围绕着这个特定的制度,共生共荣,沉沉浮浮,形成相生相克的制度束,对应着多重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总是从资本市场输出利益,而没有输入利益,资本市场走向枯竭,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危机不可避免。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危机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性危机,标志着双轨制的危机。双轨制曾经是转型过程中的适应性制度安排,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在中国社会进一步转型过程中,成为转型的障碍。改革的成本由非流通股股东支付,是中国社会向市场化方向转型的必要条件,而如果由流通股股东承担,则意味着改革的倒退。改革的实践证明:结束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此,中国资本市场将翻开新的一页,迎来全流通的时代。本文主要从制度变迁和比较的角度,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前言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和创新,结构安排。第一章提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并作出简要的理论解释。第二章研究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分析参与人的行为。本章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起源的考察,结合参与人策略互动,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从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参与人影响的角度,分析参与人的预期和行为;通过研究参与人策略互动,用博弈论均衡分析方法,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第三章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机制和危机。本章主要研究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结构特点和演化过程,描述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再生产、动力机制和强化机制,从制度关联和历时演化的角度,深刻揭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实际上是中国资本市场整体性制度特点的信息浓缩和概要表征;结合国内外经济技术大背景,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内在缺陷和危机,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曾发挥积极作用,而今天则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必须进行改革。第四章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改革实践。本章首先介绍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几次尝试,分析其夭折的原因;接着解析关于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大讨论,分析几种主要的方案,介绍笔者的方案;通过分析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改革实践,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何种方案被选择、均衡解的形成和路径选择的特点。第五章提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本章首先指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分析当前改革的局限性;接着分析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本文通过对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发展、危机和改革全过程的描述和分析,总结出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并建立一些简要模型,得出经验、教训和启示,对未来作出预测和展望。

胡然[2](2006)在《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之辨》文中研究指明 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历史回顾——从国有股减持方案到全流通方案股权分置改革作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和一般的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我国政府致力于解决这一"顽疾"的寻方开方的努力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改革经过了若干个阶段,改革的方案也从原来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到了今天的全

谢晓冬,宫靖,范军利[3](2006)在《股改周年风雨录:尚福林的第二个“五一”》文中研究指明$T这个“五一”,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美国渡过。 5月2日,来自华盛顿的消息称,与尚福林签署《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合作条款》之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利斯托弗·考克斯在公开声明中表示,虽然中国的证券市场仅仅只有

朱军[4](2006)在《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处于转轨过渡期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起飞与市场经济体系的推进,原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已不能发挥其积极的功能,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又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保障支出上升过快,财政的筹集能力,企业转制及负担过重,基金统筹能力有限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国社保基金面临巨大的缺口,如不尽早解决,最终必将导致社保基金难以为继。那么如何弥补如此巨额的社保基金缺口?国家计划通过金融市场出售国有股权来变现资产,发布了国有股减持政策,并进行了国有股减持试点。国有股减持,具有国有资产增值、为社保基金筹集资金、强化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对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社保基金筹集模式、国有股减持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实践经验。通过对我国社保基金筹集面临的问题和国外国有股减持条件的分析,说明现阶段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相关对策: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确定合理定价、稳步减持以及在减持中实现新股全流通等国有股减持的原则;对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提出建设性的若干方案,并对各方案优劣进行评价分析;加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

李新平[5](2005)在《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论文的选题背景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大型跨国并购可谓愈演愈烈。超大规模并购的频频发生,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远的变化。行业中新的大型巨无霸的不断出现,使行业内的竞争格局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巨大变化。但是我国的利用外资始终停留在创建式(绿地)投资的方式之中,外资并购几乎被统计所忽略。中国建立资本市场后的1995年,产生了第一起战略意义上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案。这似乎是预示着外资并购这一新兴制度在中国股市上的萌芽,但是却很快被管理层喊停。事隔几年后的2001年,耐不住寂寞的证券市场终于向外资并购展开了怀抱。外资并购对于股市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缘起、消失又再生?如何促进外资并购制度在中国股市的健康规范的发展,对中国股市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上市公司在中国产业的地位非同一般。本文主要内容和观点: 本文试图从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出发,对中国的外资并购交易制度进行研究。从积极促进上市公司外资并购和对其适度规制两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围绕这一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对课题当前的主要研究情况作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了外资并购的一般理论,对兼并和收购的概念进行了鉴定,进而对外资并购的概念特征和分类进行了表述。本部分提出了本论研究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外资并购和创建式(绿地)投资进行了经济学的分析,简单阐述了外资并购动因涉及的一些传统理论。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世界外资并购的实践情况。首先对第五次世2界并购浪潮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其后分别对几个发达国家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制度实践进行了比较研究。笔者提出反垄断和维护公共利益成为发达国家规制外资并购的两大前提,政府作为规制主体是有限政府,依照法律法规透明进行,体现了法治精神。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政府外生性地提供制度安排,外生性制度变迁的痕迹明显。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实践。本部分对中国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制度变迁进行了回顾和制度经济学的评价。对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特点、趋势、动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部分:主要研究目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制度障碍,提出积极促进并购的建议。笔者认为应当首先重新定位政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笔者在本文运用了制度经济学关于契约经济学的原理,提出制度变迁的范式由行政性范式向契约范式跨越的重要理论观点。本部分提出 “非均衡二元结构”和外资并购“流动悖论”是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基础产权障碍。认为必须积极进行非流通股的协议转让。笔者从契约理论的角度,指出非流通股的流通其实质是契约的改变,从意思自治的法律精神讲非流通股的流通需要平等主体的谈判,达成新的契约。本部分深度探索了外资并购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后的性质和待遇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修改相关立法,确认外资并购上市公司股权后上市公司的外商投资性质和待遇。在外资并购领域中 B 股的作用是不容回避的,但 B 股的融资功能正在边缘化之中。发展外资并购上市公司要利用 B 股市场进行金融创新。第六部分:主要研究对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规制问题。笔者分析了对上市公司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基本理由,提出适度规制的观点。笔者重点在国家产业保护、反垄断和外汇监管方面及董事会反并购行为的规制展开论述。指出创生于“绿地”式的当前外商投资指南,在外资并购盛行时代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出在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中反垄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阐述了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反垄断的法律适用、规制标准和除外制度。针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给中国3外汇监管带来的冲击,提出我国外汇监管存在管理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监管部门不协调带来的体制性漏洞,以及当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几个重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最后笔者在实证分析了当前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反并购案例后,指出中国管理层反并购规定中的主要问题,重点提出中国必须从行政最终决定体制向司法最终解决体制跃进。二.本文的创新:(一)提出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职能变革---从行政范式向契约范式跨越。(二)提出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基本产权障碍是 “非均衡二元结构”和外资并购的“流动悖论”。进一步探讨了外资并购国有股、法人股的必要性并对股权分置问题作了深度思考。(三)提出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性质和待遇认定上的存在深刻的内部矛盾,指出应当将其统一认定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重要性;(四)提出B股市场中的定向增发是激活B股市场融资功能和打开外资并购通道的契机,并具体研究了其中的主要法律问题。(五)提出了中国董事会反并购制度的问题和建议。指出中国法律体制应当由行政最终解决体制向司法最终解决体制跃进。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在中国的利用外资历史上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都是新生事物,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决非笔者论文所完全涵盖。当前状况下,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案例多以战略性参?

敬景程[6](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公司资本结构理论是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西方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初关于资本结构的假说开始,到后来MM定理的诞生,再到此后长达多年的争论,西方学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从莫迪利亚尼和米勒(Modigliani & Miller)1958年纯粹的理论模型开始,研究者不断的将这一模型向现实世界推进,引入了代理成本模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冲突理论、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理论、非对称信息模型、基于产品/投入市场相互作用的模型、与公司控制权相关的理论,等等。对公司资本结构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公司财务理论的发展,进而不断地丰富了现代金融理论。 中国证券市场诞生于一个特定的时期,一系列独特的证券发行与交易制度,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微观主体——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呈现出与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资本结构一般模式的巨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从融资结构来看,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司资本结构比较,我国上市公司内源资本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外源资本;在外源融资过程中,又过度依赖股权融资,债务融资不足,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二是从股权结构来看,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分置问题(即股权分置问题)十分突出,约2/3的股份尚未流通,仅有1/3的股份流通,尚未流通的国有股约占股份总数的一半,占全部非流通股的七成以上,股权分置导致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利益的严重失衡,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三是从上市公司的治理绩效来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治理结构混乱,治理绩效低下的问题。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和公司价值的提高,严重阻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进程。

董雪峰[7](2005)在《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现实思考》文中提出国有股减持流通是备受政府、企业、投资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也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国有股减持流通关系到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关系到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和继续,关系到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健全,关系到证券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国有股要改变“一股独大”的现状,从不流通走向流通,这已成为共识。但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将会成为一个不稳定因素,干扰市场的正常进行,同时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政策方案的制定具有极高的难度。而中国证监会向社会各界征集的七大类方案则各具特点,各有所长,同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多数方案为减持而减持,忽视了流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共分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本文从国有股这一社会主义股份制和股票市场初级阶段的特色入手,追溯了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流通的历史成因,并结合现代企业理论分析了这一特殊的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接着又在明确了国有股减持与国有股流通的基本内涵及其区别的基础上,阐明了国有股减持流通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证监会规划发展委员会向社会征集的七大类方案和建议进行了介绍和分析,阐述了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多种思路。第三部分对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几个焦点问题--价、量、时、空--进行了探讨,是对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初步构想。最后,笔者在对国有股减持流通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及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股的减持流通及其前伸和后延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和构想,以期对我国国有股的减持流通实践有所帮助。

高晋贤[8](2004)在《针对股票市场两个重大缺陷的公共政策分析》文中指出我国股票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宏观背景是逐步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股票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逐步增强,股市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计划机制在股票市场的顽固存在及国有股独大且不流通的股权结构严重制约了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成为股票市场大量问题的总根源,是影响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这两个重大缺陷及其阻碍市场功能正常运行的机理。通过考察制定和执行股市政策的政策系统,揭示不同的政策主体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政策制定、执行和调整的影响力。根据对公共政策性质和特点的理解,对造成我国股市两个重大缺陷的股市政策进行了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在接受了对股市政策经济学分析的主要结论的基础上,运用“利益—力量”分析方法对股市政策进行了政治学分析,通过剖析不同利益主体在股票市场这个高密度的利益汇聚和再分配的场所中的利益和力量格局,揭示了股市政策产生的复杂背景,指出政策是多重利益力量平衡的产物。对股市政策的伦理学分析则从价值判断对政策主体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了股市政策的公平公正性问题。基于对股市政策和政策系统的多视角综合分析,展望了我国股市政策存续和变化的前景及政策调整的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解决国有股问题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张立勇[9](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历史分析、逻辑归纳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了中外MBO差异,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近年来仓促实施MBO的基本情况、异常的行为特征;通过财务分析与财富绩效的分析,进一步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MBO存在的问题以及研判了今后的演变态势。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多年来一直是社会的热点与难点。经过不懈的探索,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触及产权变革的“国退民进”、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在此大背景下,近年来管理层收购(MBO)在国企改制和上市公司中不断发生。MBO作为西方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一种有效的企业并购行为,是有它相当的合理性和生命力的。但是在中国的改革中,它被直接移植,实际被赋予过多功能,如希冀用MBO来明晰产权关系、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以及用于企业管理层激励等。实际上,中国的MBO涉及转轨经济中产权变革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社会的公平、效率与正义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这几年管理层收购(MBO)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争论之激烈,观点对立之尖锐,实属罕见,说明MBO在中国是否普遍适用是存在着问题的,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探讨。 1.论文对发达国家实施MBO的一般理论依据进行反思,在肯定这些理论依据一定合理性的同时,指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对实施MBO的理论依据的分析与实施MBO的后果是造就“两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的局限性分析,以认清MBO的本质及其作用、价值、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 2.论文试图构建关于MBO在我国是否适用的理论分析框架。 通过研究现代企业组织制度演进的一般逻辑、“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制公司的代理成本与代理收益比较,论证管理层收购(MBO)无法动摇现代股份公司制度。 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演进入手,分析了不触及国有产权变革的“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现代股份公司的“两权分离”。不能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由于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改革在中国的遇到了严重阻力、存在着困境和问题,就认为中国国企改革应进行“两权合一”的改革,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而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两权分离”混为一谈的学者的观点,正是那些主张在中国应该使MBO成为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主流形式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中国国有、乡镇集体中小企业股份合作制的建立到经营者持大股的“二次改制”的制度变迁的路径自然推演的分析,利用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制社会调查与国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阐明经营者持大股和管理层收购(MBO)对国有、乡镇集

姜璐[10](2004)在《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加入WTO后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节奏的加速,对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尽快解决“股权分裂”问题已成为各界的共识。自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已进行了几次国有股减持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不理想。因而,这样一个艰巨而复杂的课题已严肃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要求做出既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又能被相关各方所接受,从而在实施中能平稳运作的现实答案。本文首先从股权分裂的危害性入手分析了课题的研究现状,然后系统地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上国有股减持的历程,在总结既往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国有股减持必须在全流通的框架下进行。因为尽管“国有股减持”和“全流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国有股减持必须以全流通为基础,否则就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减持,难以真正体现同股同权的原则,难以真正形成产权明晰的企业制度。接下来,笔者对全流通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重点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基本流程是先解决全流通,即让所有的股份都具有流通的权利,再按照全流通后的市价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国有股减持。本方案设计股份全流通的思路是:保持股份总量不变,对原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依据其现时价值占所有股份总价值的比重进行股份数量的重新平衡分配。对于非流通股的现时价值确定的课题,本文提出了一项创新:以每股净资产为基础,以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市净率水平为调整变量的计算方法。

二、刘纪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刘纪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
    五、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与理论解释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概念的不同观点
        三、与欧美上市公司股权制度相比的异同点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制度和产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转型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三、制度分析的博弈论框架
        四、国内学者的有关理论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理论解释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整体制度观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双轨和转型制度观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博弈论制度观
第二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和参与人行为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形成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背景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过程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形成的模型分析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影响下的参与人行为分析
        一、政府和监管机构的行为分析
        二、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行为分析
        三、上市公司的行为分析
        四、中介机构和社会舆论的分析
        五、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分析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均衡分析
        一、均衡的不同含义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均衡分析
        三、参与人行为策略与均衡分析
第三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演化机制和危机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共时关联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上市公司的基础制度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制度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历时关联和演化机制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历时关联
        二、演化的动力学
        三、路径依赖与路径选择
        四、多阶段多重博弈模型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危机
        一、认知危机与制度变迁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内在缺陷
        三、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的危机
第四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方案比较和实践分析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首次尝试
        一、首次尝试情况
        二、尝试失败引发的大讨论
    第二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方案比较
        一、主要方案的特点和不足
        二、方案的竞争和参与人的利益博弈
        三、基本共识和重要意义
    第三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实践分析
        一、组织和制度准备
        二、改革试点和路径选择
        三、改革的阶段性
        四、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的基本完成
第五章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中国股权分置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方案的问题
        二、组织和管理的问题
        三、疑难杂症的问题
        四、市场承受的问题
    第二节 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进一步改革的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改革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对策
        一、创新方案解决疑难杂症
        二、清理旧规则和建立新规则
        三、推进整体上市
        四、慎重选择新股发行
        五、严格执行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承诺
结论
    一、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规律性
    二、中国股权分置制度变迁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及中译文部分
    外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关键词阐释
        1.1.1 国有股
        1.1.2 国有股减持
        1.1.3 社会保障基金
        1.1.4 社会保障基金筹集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背景
        1.2.2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筹集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2.1 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与实践
        2.1.1 国有股减持有关理论
        2.1.2 国外国有股减持的实践经验
    2.2 社保基金筹集模式
        2.2.1 国外社保基金筹集模式
        2.2.2 国内社保基金筹集模式
    2.3 国外社保基金筹集的经验借鉴
3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可行性分析
    3.1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必要性
        3.1.1 我国社保基金面临的问题
        3.1.2 我国社保基金筹集存在的问题
        3.1.3 我国社保基金筹集模式的必然选择
    3.2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合理性
        3.2.1 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必然产物
        3.2.2 国外国有股减持的条件分析
        3.2.3 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条件与效果分析
4 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对策
    4.1 制定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法规
    4.2 确定国有股减持的原则
        4.2.1 合理定价
        4.2.2 稳步减持
        4.2.3 在减持中实现新股全流通
    4.3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方案
        4.3.1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几种方案
        4.3.2 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方案的评价分析
    4.4 加强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的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5)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当前的主要研究情况
    1.3 论文的研究体系和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外资并购一般理论概说
    2.1 并购的概念和特征
    2.2 外资并购的概念、特征及其分类
    2.3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特征
    2.4 外资并购的经济学分析
        2.4.1 外资并购与绿地投资的经济学比较
        2.4.2 并购动因传统理论
第三章 世界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实践
    3.1 世界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特点和发展趋势
        3.1.1 总体情况
        3.1.2 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的特点
    3.2 世界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制度实践
        3.2.1 发达国家的实践
        3.2.2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3.2.3 各国外资上市公司并购制度的总结和评述
第四章 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实践
    4.1 中国资本市场上外资并购的制度变迁
        4.1.1 资本市场外资并购的制度演进:缘起消失再生
        4.1.2 对资本市场外资并购制度演进的评价
    4.2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现状
        4.2.1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途径
        4.2.2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动因、特点、趋势
        4.2.3 中国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法律框架
    4.3 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章 积极促进外资并购上市公司
    5.1 政府职能及其重新定位
        5.1.1 制度变迁从行政范式向契约范式过渡
        5.1.2 政府和证券市场的产权改革
    5.2 “非均衡二元结构”和外资并购“流动悖论”迷局及其破解
        5.2.1 国有股、法人股(场外)协议转让给外资的问题
        5.2.2 外商协议受让国有股、法人股后的股份流通问题
        5.2.3 外资并购的走向前瞻
    5.3 外资并购后上市公司的性质和地位研究
        5.3.1 我国法律关于企业的性质和待遇的规定及其冲突分析.
        5.3.2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后,上市公司的性质和待遇规定的应然分析
    5.4 发展外资并购需要金融创新——论B股市场定向增发利用外资
        5.4.1 B股市场回顾
        5.4.2 B股市场的外资并购——B股定向增发问题研究
第六章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适度规制问题研究
    6.1 对外资并购上市公司进行规制的理由
    6.2 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所涉及产业保护问题研究
    6.3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所涉及的反垄断问题研究
        6.3.1 当前外资并购所涉及的反垄断立法及相关的争论
        6.3.2 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涉及反垄断的主要问题分析
    6.4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涉及的外汇监管问题研究
        6.4.1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对中国外汇监管带来的影响
        6.4.2 当前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外汇监管中的规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关于完善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中外汇监管的合理性政策建议
    6.5 外资并购中董事会反并购问题研究
        6.5.1 目标公司“反并购”的主要措施
        6.5.2 关于管理层反并购规制的两种立法模式
        6.5.3 中国的反并购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0.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0.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0.2 论文的主要内容
    0.3 论文的重点与难点
    0.4 论文创新之处
1 资本结构理论:文献回顾与评论
    1.1 马克思关于资本结构的论述及评论
        1.1.1 马克思关于资本结构的论述
        1.1.2 对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的评论
    1.2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资本结构的论述及评论
        1.2.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1.2.2 MM定理
        1.2.3 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1.2.4 对西方资本结构理论的评论
    1.3 国内学者关于资本结构的论述及评论
        1.3.1 国内学者关于资本结构的论述
        1.3.2 对国内资本结构研究的评论
2 资本结构的基本理论
    2.1 资本结构的含义
    2.2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
        2.2.1 最优资本结构的含义
        2.2.2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2.3 最优资本结构理论的意义
    2.3 最优融资次序理论
        2.3.1 最优融资次序的含义
        2.3.2 最优融资次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3.3 最优融资次序理论的意义
    2.4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2.4.1 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2.4.2 非经济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2.5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5.1 样本和变量描述
        2.5.2 相关分析
        2.5.3 回归分析
        2.5.4 结论
3 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
    3.1 资本成本与公司融资决策
        3.1.1 资本成本的含义
        3.1.2 资本成本的计算
        3.1.3 公司融资决策
    3.2 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的比较分析
        3.2.1 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的国际比较
        3.2.2 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的国内比较
    3.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制度分析
        3.3.1 国有控股公司融资结构的制度变迁
        3.3.2 融资制度缺陷及其对公司再融资能力的影响
        3.3.3 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分析
    3.4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模式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
        3.4.1 样本和变量描述
        3.4.2 基本数据分析
        3.4.3 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
        3.4.4 股权融资偏好的影响
4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4.1 股权结构理论概述
        4.1.1 国外研究综述
        4.1.2 国内研究综述
    4.2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定价机制与股东利益冲突
        4.2.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概况
        4.2.2 股权分置的定价机制
        4.2.3 股权结构与股东利益冲突
    4.3 股权流动性抑制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4.3.1 问题的提出
        4.3.2 简要的文献回顾
        4.3.3 变量和样本数据选择
        4.3.4 假设检验
        4.3.5 相关与回归分析
        4.3.6 结论与建议
5 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
    5.1 债务结构的含义
    5.2 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状况与问题
        5.2.1 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状况
        5.2.2 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问题
    5.3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问题
        5.3.1 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5.3.2 中国债券市场的主要问题
        5.3.3 建立和完善债券流通市场
        5.3.4 建立和完善债权人利益保护机制
6 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6.1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理论概述
        6.1.1 公司的价值目标
        6.1.2 关于所有制与公司治理
        6.1.3 关于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
    6.2 股权结构、利益相关者博弈与公司治理绩效
        6.2.1 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与公司绩效
        6.2.2 股东与经理层的利益博弈与公司绩效
        6.2.3 公司重组中的利益博弈与公司绩效
        6.2.4 利益相关者利益失衡的制度缺陷
        6.2.5 结论与建议
    6.3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3.1 样本和变量描述
        6.3.2 回归分析
        6.3.3 结论
7 股权分置——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根本问题
    7.1 股权分置的基本情况
    7.2 股权分置问题的观点综述
    7.3 股权分置与交易费用
        7.3.1 交易费用的含义
        7.3.2 交易成本模型
        7.3.3 股权分置的交易费用
    7.4 有限理性:股权分置形成的原因
        7.4.1 交易费用、人的行为假定与有限理性
        7.4.2 有限理性与制度博弈
        7.4.3 有限理性与股权分置
    7.5 制度创新:股权分置的根治之道
        7.5.1 戴维斯和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
        7.5.2 制度创新的本质
        7.5.3 制度创新与“股权分置”的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后记

(7)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绪论
    一、“国有股”的概念
    二、我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的历史成因
        (一) 我国股市的最初定位是在融资而非转制
        (二) 国有股权不流通的设计方式符合传统计划经济的理论思维
        (三) 国有股权不流通的设计方式符合当时的经济状况
    三、分割的股权设计与上市公司治理缺陷
        (一) 分割的股权设计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二) 分割的股权设计与上市公司外部治理
    四、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必要性
        (一) 国有股减持与国有股流通
        (二)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多种思路
    一、配售方案思路介析
    二、基金方案思路介析
    三、预设未来流通权方案思路介析
    四、权证方案思路介析
    五、股权调整方案思路介析
    六、开辟第二市场方案思路介析
    七、其他方案思路介析
        (一) 其他方案基本思路简介
        (二) 其他方案评析
第三部分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几个焦点问题探讨
    一、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定价问题
        (一)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定价基础
        (二)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定价方式
    二、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数量问题
    三、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时机选择
    四、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空间选择
第四部分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现实思考
    一、国有股减持流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利益补偿原则
        (二) 公开透明原则
        (三) 通盘筹划原则
        (四) 市场稳定原则
    二、国有股减持流通经验的国际借鉴
        (一) 国有股减持流通应该是一项国家公共政策
        (二) 国有股减持应坚持低价发售
        (三) 国有股减持流通过程中给予政策扶植
    三、国有股减持流通的政策建议
        (一) 以全流通实现国有股减持
        (二) 国有股减持流通的顺序安排
        (三) 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促进国有股减持流通
    四、国有股减持流通的延伸思考
        (一) 加强国有股减持流通的配套设施建设
        (二) 综合平衡中央、地方和企业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8)针对股票市场两个重大缺陷的公共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股票市场的两个根本缺陷
    2.1 计划机制的顽固存在
        2.1.1 计划机制对股票发行市场的影响
        2.1.2 计划机制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2.1.3 计划机制管控股市的严重后果
    2.2 国有股问题
    2.3 两个缺陷作用下的股票市场
第三章 规范与发展股票市场的政策系统
    3.1 我国股市政策的主体
        3.1.1 政府
        3.1.2 政府之外的股市政策活动者
    3.2 我国股市政策的客体
    3.3 我国股市政策的环境
        3.3.1 政策环境概述
        3.3.2 政策环境中几个影响股市政策的重要关系
第四章 形成股票市场两大缺陷的股市政策分析
    4.1 对两大缺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结论
    4.2 对两大缺陷政策的政治学分析
    4.3 对两大缺陷政策的伦理学分析
第五章 克服股市缺陷的政策建议
    5.1 纠正计划机制管理市场的问题
    5.2 国有股流通与减持问题
        5.2.1 流通与减持关系辨析
        5.2.2 解决国有股问题应当遵循的原则
        5.2.3 本文解决国有股问题的思路
    5.3 解决两大缺陷的措施的组合运用问题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0.1.1 研究背景
        0.1.2 相关概念
    0.2 选题意义与论文研究目标
        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0.2.2 论文研究目标
    0.3 主要研究方法
    0.4 论文的逻辑结构
    0.5 论文的创新点
理论篇: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1 国内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1.1 国外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1.1.1 国外关于MBO的理论分析
        1.1.2 国外关于MBO的实证研究
        1.2 国内关于MBO的研究综述
        1.2.1 国内关于MBO相关理论的探讨
        1.2.2 国内关于MBO的实证研究
    2 中国MBO研究的理论框架
        2.1 MBO一般理论依据分析
        2.1.1 MBO与委托一代理理论
        2.1.2 MBO与现代企业产权理论
        2.1.3 MBO与人力资本理论
        2.1.4 MBO与企业激励理论
        2.1.5 MBO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2.1.6 小结:对上述MBO理论依据的评论与反思
        2.2 MBO与现代股份公司理论
        2.2.1 现代公司组织制度演进的内在机制
        2.2.2 从“两权合一”到“两权分离”
        2.2.3 “两权分离”的现代股份公司委托-代理模式及其代理成本
        2.2.4 代理关系产生的必然性
        2.2.5 代理关系的收益
        2.2.6 小结:现代股份公司理论演绎的逻辑结果——MBO一般不适合大型企业
        2.3 MBO与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
        2.3.1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选择
        2.3.2 中国国有资产股份化:“两权分离”的异化形式
        2.3.3 小结:MBO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有大企业
        2.4 MBO与中国中小企业改革
        2.4.1 中国股份合作制企业的MBO改革
        2.4.2 国有、集体中小企业MBO试点之一:湖北仙桃市的改革
        2.4.3 小结:中国国有集体小企业可以有选择的实行MBO改革
现状篇:上市公司MBO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 上市公司MBO在中国历史发展沿革与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3.1 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与股市偏差
        3.1.1 中国上市公司的特征
        3.1.2 中国股市的偏差
        3.2 上市公司MBO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沿革
        3.3 中国上市公司MBO利益相关者的博弈
        3.2.1 各级政府对上市公司MBO的审视
        3.2.2 公司管理层对上市公司MBO评判
        3.2.3 流通股东对上市公司MBO的质疑与反对
        3.2.4 中国上市公司MBO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4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困境与风险
        4.1 中国上市公司实施MBO的困境
        4.1.1 收购主体的选择困境
        4.1.2 法律困境
        4.1.3 公允定价困境
        4.1.4 融资困境
        4.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危害及其不可克服性
        4.2.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危害
        4.2.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风险不可克服性
比较篇:上市公司MBO的中外比较研究
    5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的历史发展沿革及启示
        5.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的历史发展沿革
        5.1.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公司的历史发展沿革
        5.1.2 上市公司MBO在英国公司的历史发展沿革
        5.2 上市公司美国、英国MBO发展演进的逻辑分析与启示
        5.2.1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历史发展演进的逻辑分析
        5.2.2 上市公司MBO在美国、英国发展演进的结论与启示
    6 上市公司MBO中外比较及差异的本源分析
        6.1 中国与美国、英国上市公司MBO重大区别
        6.2 中国与美国、英国上市公司MBO重大区别本源分析
        6.2.1 股权分置条件下的MBO变异表现
        6.2.2 股权分置引起的NBO异化效应分析
        6.3 股权分置下的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质分析
        6.3.1 股权分置下的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质
        6.3.2 股权分置下上市公司MBO对流通股东权益侵害分析
        6.4 小结:MBO不适合中国上市公司
实证篇: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7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7.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
        7.1.1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概况
        7.1.2 中国上市公司MBO对流通股东权益侵害的实证分析
        7.1.3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财务分析与财富效应实证分析
        7.1.4 小结:两点隐忧
        7.2 中国上市公司MBO的案例研究:3.12”后曲线MBO
        7.2.1 “3.12”后曲线MBO概况
        7.2.2 曲线MBO案例分析
        7.3 中国上市公司MBO实证与案例研究的结论
    8 全文总结、政策建议、MBO形势研判及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1 全文总结
        8.2 政策建议
        8.3 MBO形势研判
        8.4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10)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股权分裂的历史根源及其危害性
2 我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的实践
    2.1 国有股减持的涵义
    2.2 国有股减持历程回顾
    2.3 国有股减持实践的经验教训
3 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
    3.1 全流通的概念
    3.2 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的区别与联系
    3.3 在全流通的框架下进行国有股减持
4 全流通方案现有成果评价
    4.1 初步汇总的七大类方案评价
    4.2 国有股减持方案阶段性成果
    4.3 当前五大热点方案简介
5 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设计
    5.1 本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5.2 基本思路和原理
    5.3 全流通具体操作程序及实例设计
    5.4 实施全流通后的前景
    5.5 实现全流通后国有股减持策略
    5.6 相关配套措施
结束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刘纪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权分置制度研究[D]. 吴广灼. 武汉大学, 2007(03)
  • [2]全流通与国有股减持之辨[J]. 胡然. 公司法律评论, 2006(00)
  • [3]股改周年风雨录:尚福林的第二个“五一”[N]. 谢晓冬,宫靖,范军利. 上海证券报, 2006
  • [4]我国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对策研究[D]. 朱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4)
  • [5]中国资本市场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研究[D]. 李新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6]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D]. 敬景程. 四川大学, 2005(03)
  • [7]国有股减持流通的现实思考[D]. 董雪峰.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8]针对股票市场两个重大缺陷的公共政策分析[D]. 高晋贤. 天津大学, 2004(07)
  • [9]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研究[D]. 张立勇. 复旦大学, 2005(07)
  • [10]基于全流通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研究[D]. 姜璐.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刘继鹏:国有股减持必须加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