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魏征的法律思想

论魏征的法律思想

一、论魏徵的法律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范一丁[1](2022)在《《北齐律》与儒家伦理的制度化困结——和士开案反映的“礼法”对社会伦理关系规范的失序》文中研究表明《北齐律》"重罪十条"对有关伦理权利义务社会关系的规范,是试图以此实现"礼"对个人一般性社会行为规范的法律儒家化的中间过渡,具有典型性。然北齐有良法而无法治,引礼入法却礼治不张。权臣和士开跻身北齐政坛,因"卖官鬻狱""秽乱宫掖"被处死,但对其具体所犯何罪,相关记载并没有说明。若以和士开未触犯"重罪十条"而论,以其身份,则应入"八议"之列,按《北齐律》是有被赦免的法律依据的。而和士开被杀的"故事",至少从制度层面反映了儒家以伦理关系所表达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现实尚难以完全融合的事实,致使"官""商"之间在彼时形成了尤显突出的奇特关系。与"重农抑商"基本经济政策相适应的伦理规则对出仕者"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每时每刻都在与"官商一体"所反映的政治经济伦理对个人行为约束失范的现象相并存。而以其对"官""商"行为及他们之间关系规范的设计表明,此间儒家政治经济伦理的制度化并没有解决好与市场规律相适应的商人行为规范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将其"合法性"需要纳入秩序建立范围的问题。

王开倩[2](2021)在《王通“王道思想”与贞观之治》文中研究指明在经历了混乱的魏晋南北朝与短祚的隋朝之后,唐朝统治者面临着如何稳定统治秩序的难题,选择哪种政治思想作为统治路线提上了日程。在此背景下,唐太宗选择了隋末大儒王通的王道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此后太宗时期的许多政治政策都是基于此条路线施行,如王道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施行"仁政"等,都为太宗时期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因此这一时期"贞观之治"的形成也与王道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燕思睿[3](2021)在《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隋书·经籍志》作为我国第二部现存的史志目录,影响巨大,更标志着"四分法"的确立。与前作《汉书·艺文志》相比,其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发生了变化,与《论语》交换了位置,虽然只是一个小变动,但其背后却体现了唐代的政治背景以及魏徵的主观选择等问题。

王箬翾[4](2021)在《唐初“鉴隋”思潮与《隋书》历史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鉴隋”为中心,围绕唐初政治及史书编纂展开研究。在论述选题意义和相关回顾的基础上,笔者将正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首先,从中国传统史学中“史鉴”思潮的源起及史书编纂实践入手,梳理史鉴思想的发展脉络,着重揭示史鉴思想自“殷鉴”到“过秦”,所体现的从天命神意到理性判断的转变。其次,梳理唐初君臣对于隋朝功过的评述及隋朝灭亡原因的反思,因“鉴隋”以守国,将“史鉴”思想与唐初的政治实践相结合,运用于唐初建国施政之中。再次,以《隋书》编纂为中心,揭示《隋书》的编纂者,为使统治者从隋朝一代之兴亡全史汲取经验与教训,通过“过隋”叙事以行“鉴隋”之旨的具体实践。最后,对唐初君臣“鉴隋”思潮及《隋书》的叙事成就进行理论反思。为实现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彰显其政权的正统性,唐初君臣对于隋三世而亡的历史教训进行了认真总结与深刻反思,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隋书》的历史叙事之中。《隋书》虽成于多家之手,在叙事上不免出现朴素抵牾、记载不清的情况,但这些疏漏均不足以否定《隋书》的整体价值。由此笔者得出结论:“鉴隋”思潮是对自“殷鉴”、“过秦”以来传统史学鉴诫功能的发扬与升华。唐初君臣的“鉴隋”思潮,虽然出于宣示自身统治合法性的现实政治诉求,不免出现过分贬损、否定前代以拔高、美化自身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仍是符合真实历史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隋书》叙事之真实性、合理性及其现实政治功用的彰显,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官修正史融史鉴功能、史书编纂及政治实践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张志鹏[5](2021)在《虞世南及其诗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初唐着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在书法上继承了书圣王羲之的真传,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为贞观时期的一代名臣,太宗盛赞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由于唐太宗的推崇,虞世南曾是四大家中最知名者,唐代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一直兴盛抑欧扬虞。但虞体后来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究其原因,首先是他的传世作品相对较少;再就是虞体呈现柔中带刚的风格,初学者往往不易取法;也有人认为虞体对书圣王羲之继承过多,个性风格不够鲜明。但有时这种风格上的不鲜明也许恰恰就是他的特色,虞体师从了王羲之字体,反映的就是虞世南本人的风格,其中蕴含着道家的清静无为,抱朴守拙。纵观后世各种文学史着作,对于虞世南的文学成就评价和定位往往有所忽视,大体只将其看作一般的初唐宫廷诗人,甚至将他看成沿袭齐梁诗风的代言人,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虞世南诗歌的新变意义,评价和定位有所改观。虞世南经历了隋唐之际的历史转变,南北文化开始交融整合,他的诗文创作也留下了时代的投影,产生了新变的气象。但是,总体而言,当前对于虞世南的文学成就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本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缘起,虞世南诗文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主要考察虞世南的家族渊源,虞氏历六朝传承不绝,一直是江东知名的望族,虞世南的先人很早就奠定了优良的家风传统,虞氏族人继承先人遗志,并在各朝将家风不断发扬光大。第二章主要考察虞世南的生平事迹,他先后经历了求学、出仕两个主要人生阶段。虞世南早期拜名师的经历,奠定了他辉煌成就的坚实根基。在仕途上,虞世南历仕三朝,经历了宦海浮沉以及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入唐后,虞世南得遇明主唐太宗,二人保持了师友相处的君臣关系。第三章考察虞世南的交游,虞世南经历三代,和南北士人多有交游,促进他思想和创作上对南北文化的融合吸收。他的书法杰作《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同时也是文学名篇,因涉及存疑问题本章予以考辨。第四章是虞世南诗歌研究,将虞世南诗歌分门别类,概括揭示了各类作品思想、艺术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虞世南诗风上的特征。虞世南诗歌一定程度上革除了齐梁余绪,体现出合南北诗风之所长,在婉缛的主导风格外,尚有刚健、壮丽等多样性诗风。第五章为虞世南文与赋的研究,分析文、赋各类作品的特色,其文章体现出对经史的熟谙,具有蕴涵丰富的赡博特征。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简要论述虞世南诗文的价值和地位。

吴颖韬[6](2021)在《“青山万叠,佛峪精蓝”-泰山玉泉寺建筑及园林环境复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岳独尊的泰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儒释道三教文化交融之地。泰山古建寺观与庙宇作为其文化的物质载体,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岱阳绝大部分空间都被道教所占,佛教仅普照寺和新复建的竹林寺两处。玉泉寺作为岱阴东北麓影响最大的佛教寺院,是岱阴美景和山地佛寺的典型代表。本文从风景园林建筑历史研究的角度,结合佛教禅宗文化思想,通过解读院内留存的碑碣与石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实地测绘考察等方法,理清了其历史演变布局、相地选址特色、佛法与文化传承人物,最终建立了现状模型和明清鼎盛时期的复原推想模型。同时简要介绍了复原设计的主要建筑及附属设施,分析了玉泉寺盛期的园林空间形态序列的组织、盛期景观环境的营造,最后提出了院落外围园林景观的保护与提升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玉泉寺的现址研究及未来的全面复建工作提供借鉴。论文的研究架构如下:第一部分,阐述了玉泉寺的研究背景、研究范围、研究进展、联系与相关概念、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寺院园林、泰山古建、泰山寺院以及泰山玉泉寺的相关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分析了泰山佛教与道教之间密切联系、禅宗逐渐成为泰山佛教主流、佛教信仰不断传播发展等问题,并通过实地勘察总结出玉泉寺的相地选址“名山幽谷、风水宝地、天然成趣和合理选址”等特点。通过对石碑内容的解读,梳理了玉泉寺各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并绘制出其建筑平面历史沿变图。并整理出玉泉寺历代重要历史人物,如僧意、善宁、法朗、智崇、党怀英与杜仁杰、普谨、福公与觉宽、杨世焯与其母李氏、华峰上人,以上众人均对玉泉寺佛法与文化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三部分,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的方式,分析了玉泉寺现状的平面布局、空间布局和现址建筑,评述了院落园林环境,提出了院落保护和利用的策略,为以后院落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路。第四部分,分析了同时期古建寺院的布局、建筑配置、泰山明清古建寺观的建筑配置,比较了同时期寺院的布局、建筑配置,针对明清寺院建筑“布局无格、合院轴线、主次分明”等特点,并结合对石碑内容的解读、文献考证、实地建筑台基测绘和相关古建营造书籍,复原设计推想出了明清盛期玉泉寺的平面布局、轴线建筑及其东侧和西南侧的建筑布局,并绘制出了总平面图和复原设计方案效果图,得出了盛期玉泉寺呈“轴线分布、局部对称”的布局特点。第五部分,笔者通过图纸和文字,详细介绍了复原推想的殿堂佛阁等建筑的由来和依据、尺寸大小与风格特征。并分析论述了笔者对佛教相关佛教小品、构筑物的理解,如影壁、山石景观、放生池、石桌石凳、廊架,其均含有佛教景观与文化要素。笔者以其他佛教寺院的小品为参照依据,设计出了院落内部摆设的小品及构筑物。第六部分,通过分析明清盛期玉泉寺景观前导空间布局与营造手法、盛期院落空间构成形式和功能划分、空间组织、空间序列意境营造,总结出了意境营造“景随高异、开合相间、衔接随宜、端庄神秘”等四个方面的特征。在空间序列组织上分析了三种不同的景观路线:祭祀游赏路线、生活管理路线和人文景观路线。归纳了玉泉寺“起始、顺承、转折、高潮、平复”的景观空间序列形式,逐步引人入胜。第七部分,从玉泉寺整治地址、园林建筑景观营造、水景营造、植物配置、其他寺院景观、借景手法六部分入手,详细叙述分析了整治地址依山就势、园林建筑景观肃穆相趣、院址内外理水人作天开、植物配置特征古大珍奇、佛寺特色小景静修顿悟、内外园林景致交相辉映的景观营造特点,达到了“景尽其用、视至景致”的高度。第八部分,分析玉泉寺院落东侧的现代景观区和西侧的人文景观区所存在的问题,并以相关理论政策和景观设计手法、实际特点为基础,制定了对应不同区域、不同景观、不同特点的保护和提升策略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玉泉寺院落外部其他附属设施缺失和落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景观标识、景观坐凳、环卫设施与铺装、护栏的外观意向设计,相应的绘制出了外观图纸和设施分布图纸。通过对玉泉寺院落外部环境景观的全方位分析、总结、改造、提升,使玉泉寺院落的外部环境和景观空间更具合理性、关怀性、游憩性、生态性、观赏性和交互性。

吕丽,邱玉强[7](2021)在《我国司法治理的传统智识——以古代地方官“无讼”与“听讼”实践为中心》文中指出"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司法治理的核心,在司法实践中表现为"惠施于民"、"德教于民"、"刑威于小人,使之为民"等具体原则。"惠施于民"的根本在于与民同利,"德教"与"刑威"相辅为用亦是"惠"之表现。地方官以"以民为本"的理念,主导着治狱理讼之实践。导民"无讼"是救过于未然之策略,重视"明德既明"的作用,以榜文告示的形式广开示谕惠德教民、刑威于小人,以有限合理的方式和处事情以息民争;对于已然之讼狱,要重视听讼折狱以定曲直雪冤枉的裁判功能。"罪因情科,案凭证定"之处断在于使民信服。作为辅助性的"用谲"虽可"得情",但又不可为常,以免不正之"谲"肆虐于民。我国古代的司法文明对于当今的司法治理具有镜鉴与启示意义。

付鹏[8](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桂齐逊[9](2020)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义折狱”案例试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中国法制发展史源远流长,姑不论古史传说中所谓"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赎刑",1或《左传·昭公六年》所载叔向之言"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2即自李悝之制定《法经》,3商鞅传授,改法为律;汉相萧何,更加悝所造《户》《兴》《厩》三篇,谓之《九章》之律以来,4两千余年,5其间历代法典代代相传,从未中断,是为人类法制史上一大奇迹。此所以无论就世界十六法系,1乃至五大法系立言,2中华法系均占有一席不可轻忽之地位。

王亚萍[10](2020)在《论魏徵“体格清美”的骈文及其政本文学思想》文中研究指明清代骈文理论家孙梅对魏徵骈文评价很高,称其文"体格清美,蔚乎徐、庾之上"。经考证魏徵现存骈文39篇,逐篇分析之后可发现其骈文内容清雅质朴、声韵激越清切、用典雅正流利、词旨剀切清美,体现了文质并重、追求"清美"的政本文学思想。这也是初唐史学家文学思想的代表,是对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其理论的辩证认同,顺应了文学发展的历史潮流。魏徵雅正清美的骈文一扫六朝骈文靡丽纤弱的文风,奠定了初唐文坛的文学风尚,影响了中唐陆贽的骈体公文改革。

二、论魏徵的法律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魏徵的法律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北齐律》与儒家伦理的制度化困结——和士开案反映的“礼法”对社会伦理关系规范的失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齐律》及其“重罪十条”
二《北齐律》促成的儒家伦理规范向社会一般性行为规范的过渡
三和士开乱政案———对“卖官鬻狱”“秽乱宫掖”行为禁止的法无明文及礼制规范的失序
    (一)案情简介
    (二)和士开之罪不属于“重罪十条”范围,且无具体罪名
    (三)和士开案反映的北齐商人地位的提高及商人入仕所生之政治乱象
    (四)北齐政治中的“官”“商”关系反映的伦理关系与社会现实的内在矛盾
结语

(2)王通“王道思想”与贞观之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通与王道思想
二、贞观时期实行王道政治的社会背景
    (一)炀帝暴政
    (二)空谈误国
    (三)河汾之学
三、贞观时期“仁政为本”的王道政治
    (一)以民为本
        1.民本思想进入唐代,儒道释三家的冲突逐渐加剧,唐初统治者虽以扶植道教为主,但在统治思想上是离不开儒学的。
        2.身先垂范
    (二)君臣一体
        1.贤明君主
        2.察纳雅言
    (三)轻刑慎罚
        1.用刑审慎
        2.道德教化
结语

(3)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孝经》中“孝”的概念
二、《孝经》在唐代盛行的政治原因
三、《孝经》思想在魏徵言行上的体现
四、结语

(4)唐初“鉴隋”思潮与《隋书》历史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对《隋书》的研究
        1.2.2 对于唐朝“史鉴”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个案研究
        1.3.2 比较研究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 中国传统“史鉴”思想的源起与编纂实践
    2.1 殷鉴—过秦史鉴思想时代背景
        2.1.1 殷鉴不远
        2.1.2 过秦可追
    2.2 鉴殷—过秦史鉴内涵与发展
        2.2.1 殷周史鉴思想内涵
        2.2.2 殷周—秦汉史鉴思想发展
        2.2.3 秦汉史鉴思想内涵
    2.3 殷周—秦汉历史书写中的史鉴
第三章 初唐政治集团的亡隋之思
    3.1 近在隋朝:鉴隋思想的社会背景
        3.1.1 建隋与短祚
        3.1.2 隋末之论
        3.1.3 唐初之变
    3.2 鉴隋之论:鉴隋思想内容
        3.2.1 缓政爱民
        3.2.2 君臣关系
        3.2.3 储君问题
        3.2.4 鉴隋宣唐
    3.3 汉唐隐喻:秦汉隋唐现象
第四章 唐初“鉴隋”思想下的《隋书》编纂实践
    4.1 《隋书》的编撰与成书
    4.2 唐初史鉴与《隋书》史论
        4.2.1 缓政爱民
        4.2.2 君臣关系
        4.2.3 储君问题
    4.3 对隋炀帝的历史书写
        4.3.1 对比叙事
        4.3.2 寓褒贬于文辞
        4.3.3 夹叙夹议
    4.4 对于隋朝臣子的历史书写
第五章 “鉴隋”思潮之于《隋书》历史叙事的理论思考
    5.1 “鉴隋”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5.2 “鉴隋”历史叙事的客观性
    5.3 “鉴隋”历史叙事的合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研究专着
    (三)期刊论文
    (四)学位论文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虞世南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虞世南家族世系述论
    第一节 汉魏时期的余姚虞氏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余姚虞氏
    第三节 南朝时期的余姚虞氏
        一、宋齐时期的余姚虞氏
        二、梁陈时期的余姚虞氏
第二章 虞世南生平事迹述考
    第一节 转益多师
    第二节 仕宦经历
        一、陈隋时期
        二、初唐时期
    第三节 君臣之谊
        一、辅政师友
        二、志趣知音
        三、忠直谏臣
第三章 虞世南的交游事迹
    第一节 虞世南陈代交游
    第二节 虞世南隋代交游
    第三节 虞世南唐代交游
        一、武德时期
        二、贞观时期
        三、虞世南与唐太宗的交游
第四章 虞世南诗歌论析
    第一节 应制诗
    第二节 咏物诗
    第三节 边塞诗
    第四节 咏怀诗
    第五节 虞世南诗歌风格论略
        一、诗风婉缛的主体特征
        二、刚健之风
        三、壮丽之风
第五章 虞世南的文与赋
    第一节 赋
    第二节 议论文
        一、疏论等
        二、表奏
        三、书论文
    第三节 叙事文
        一、碑铭墓志
        二、哀册文
        三、文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虞世南年谱简编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青山万叠,佛峪精蓝”-泰山玉泉寺建筑及园林环境复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相关研究概况
    1.5 研究重点、方法与框架
2 玉泉寺历史演变发展概述
    2.1 建造背景及缘由
    2.2 相地选址
    2.3 营建历史
    2.4 佛法与文化传承
    2.5 本章小结
3 玉泉寺现状概述
    3.1 现址状况
    3.2 寺院景观环境及遗迹
    3.3 现址院落的保护与利用
    3.4 本章小结
4 玉泉寺明清盛期布局复原设计研究
    4.1 明清时期寺院布局
        4.1.1 明清寺院建筑配置
        4.1.2 泰山寺庙建筑配置
    4.2 明清典型寺院布局比较
    4.3 明清寺院共性总结
        4.3.1 建筑布局形式
        4.3.2 建筑配置名称
    4.4 玉泉寺院落平面布局复原设计
        4.4.1 记载中的建筑
        4.4.2 推测考证中的建筑
        4.4.3 契合传统精神的建筑
        4.4.4 中轴线建筑布局设计
        4.4.5 东侧建筑布局设计
        4.4.6 西南侧建筑布局设计
        4.4.7 布局分析图
        4.4.8 明清盛期复原设计总图
        4.4.9 明清盛期复原设计方案彩色效果图
    4.5 本章小结
5 玉泉寺殿堂佛阁建筑复原设计研究
    5.1 殿堂佛阁建筑复原设计推想依据
        5.1.1 寺内外碑文记载
        5.1.2 相关参考书籍
        5.1.3 实地发掘与测绘分析
    5.2 中轴线殿堂建筑复原设计
        5.2.1 大雄宝殿
        5.2.2 伽蓝殿
        5.2.3 祖师殿
        5.2.4 西侧僧房
        5.2.5 钟楼
        5.2.6 鼓楼
        5.2.7 魏徵殿
        5.2.8 菩萨殿
        5.2.9 南山门
    5.3 东侧生活区与七佛阁建筑复原设计
        5.3.1 药师七佛阁及其部分斗拱结构
        5.3.2 方丈室
        5.3.3 斋堂
        5.3.4 茶堂
        5.3.5 澡堂
        5.3.6 香积厨
        5.3.7 东侧僧房
        5.3.8 油库
        5.3.9 东司(厕所)
    5.4 西南侧禅院与栖隐堂建筑复原设计
        5.4.1 栖隐堂
        5.4.2 云会堂
        5.4.3 库房
        5.4.4 西净(厕所)
    5.5 其他建筑及构筑物设计
        5.5.1 廊架、画廊、石桌、石凳、石灯
        5.5.2 放生池、影壁、树池、山石景观
        5.5.3 净心亭
        5.5.4 玉泉亭
        5.5.5 玉泉山门
        5.5.6 禅院山门
        5.5.7 东山门
        5.5.8 西山门
        5.5.9 北山门
    5.6 特殊功能的建筑设计
        5.6.1 职事堂
        5.6.2 库司
        5.6.3 宝藏库
    5.7 本章小结
6 玉泉寺盛期园林空间形态序列的组织
    6.1 盛期玉泉寺景观前导空间序列——奥旷交织,曲折入胜
    6.2 盛期玉泉寺院落空间序列——逐台布殿,层叠互动
    6.3 盛期玉泉寺景观空间序列组织
    6.4 主轴线建筑视线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玉泉寺盛期景观环境的营造
    7.1 整治园林地址——依山就势
    7.2 园林建筑景观——肃穆相趣
    7.3 水景营造——人做天开
    7.4 植物配置——古大珍奇
    7.5 其他寺院景观——静修顿悟
    7.6 借景手法——交相辉映
    7.7 本章小结
8 寺院外围园林环境景观保护与提升
    8.1 保护与提升意义
    8.2 现存问题
    8.3 保护与提升策略
    8.4 玉泉寺院落外部其他附属设施设计
    8.5 本章小结
9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与不足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章图表
    附录2:玉泉寺相关诗歌
    附录3:玉泉寺内外现存石碑石刻石碣一览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竞赛获奖及专利实践情况

(8)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论魏徵的法律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齐律》与儒家伦理的制度化困结——和士开案反映的“礼法”对社会伦理关系规范的失序[J]. 范一丁. 国学论衡, 2022(01)
  • [2]王通“王道思想”与贞观之治[J]. 王开倩. 运城学院学报, 2021(04)
  • [3]论《隋书·经籍志》经部中《孝经》的次序变化[J]. 燕思睿. 皖西学院学报, 2021(03)
  • [4]唐初“鉴隋”思潮与《隋书》历史叙事研究[D]. 王箬翾. 河北大学, 2021(02)
  • [5]虞世南及其诗文研究[D]. 张志鹏.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6]“青山万叠,佛峪精蓝”-泰山玉泉寺建筑及园林环境复原设计研究[D]. 吴颖韬.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7]我国司法治理的传统智识——以古代地方官“无讼”与“听讼”实践为中心[J]. 吕丽,邱玉强.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21(03)
  • [8]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经义折狱”案例试析[J]. 桂齐逊. 法律史译评, 2020(00)
  • [10]论魏徵“体格清美”的骈文及其政本文学思想[J]. 王亚萍.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标签:;  ;  ;  ;  ;  

论魏征的法律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