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潘洪相[1](2020)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田东县为例》文中指出古今中外,土地问题历来映入研究者的眼帘,成为经济领域发展的重要议题。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人类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日益剧增,土地市场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土地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要求。随后决定以北京市大兴区等33个试点地区试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当前,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存在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难等现象,直接反映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存在偏差甚至扭曲的问题。深透地分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方式、严格的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提高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梳理、对比分析等方式方法,从政策执行的角度出发,以广西田东县执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的情况为基础数据,紧密结合公共政策执行理论,从政策本身、执行主客体、政策环境等层面进行深度剖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要增强政府对入市政策执行的研判、积极借鉴其它试点区政策执行经验、优化入市市场体制机制、臻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健全入市相关法律规制等提高政策执行质量的五点思考,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彭巨水[2](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刘轶杰[3](2019)在《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现有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发展需求,对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是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结合历史经验的一次伟大实践与制度创新。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是全国的粮食基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完整、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此项改革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本文将结合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情况,对本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情况做了一个全方面的了解。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湖南省于2017年12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行动。产权不明晰、经济组织成员难以界定、股权设置困难、集体产权保护不充分、农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等几大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研究数据显示,在改革过程中,涌现了以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醴陵市珊田村、临湘市龙窑山村为代表的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形式,为推动湖南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头作用。此外,为了进一步研究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本文举例分析了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展历史,借鉴了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最后结合已有资料和已学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对湖南省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明雅萍[4](2019)在《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成为现实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艰巨而重要的任务。杜润生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制定的核心人物,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曾在中央农业经济政策制定和农村改革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的重要思想。其思想对当下“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之间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研究杜润生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阐发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思想,归纳其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对当下三农问题解决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启示。本文梳理了杜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过程,总结其思想内容,分析其思想贡献,探索其思想对当下农村改革的启示。杜润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权分离”土地经营改革、农村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农村民主自治、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流转市场化等核心内容。其中,农村民主自治、农业合作组织、土地流转市场化以及“两权分离”等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然是可以实行和深入落实的重要手段。

周少新[5](2019)在《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 ——以科斯定理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土地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风向标。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作为“三农”基石的农地问题。经过社会各界尤其是经济学界、法学界多年的深入讨论和研究以及各地试点地区数年的实践积累,去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修订后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自今年伊始开始实施。一方面,新《农村土地承包法》贯彻落实了中央提出的“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政策目标,另一方面,该法又总结提炼了各地试点地区的经验教训。新《农村土地承包法》专节规定了土地经营权,第一次将农地“三权分置”的法权设计进行了立法确认和肯定。由过去的“两权分离”发展到现在的“三权分置”,标志着我国农地基本制度设计再次出现新的重要变化。农地基本制度的重大调整意味着相关配套制度体系需要重新进行整合。然而,对于我国农地“三权分置”的法权设计该如何正确认识,新的法律规范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导向,相关制度在实践中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构建怎样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确保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目的的顺利实现,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因为新《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出台和实施而随之终结,反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制度设计的实效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指出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配套建设也更加具有紧迫性。本文试图以法经济学的思维,用科斯定理的理论视角分析评价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以提高法律实效,促进制度目标实现为目标,从明确农地产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角度对农地“三权分置”制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在对这些问题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通过法律明确“三权分置”中“三权”的物权性质,以保障交易和经营主体预期,提高农地利用的稳定和效率;构建农地流转中邻地优先权制度,提高农地连片经营水平,方便农地的集中规模经营;完善土地经营权出资的退出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规范土地经营权出资,实现交易安全和农户利益的平衡;从缔约、履约和纠纷解决三个阶段入手,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配套机制,切实降低农地流转和经营中的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发生,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刘英杰[6](2018)在《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制度历来是农村变革的关键,其要义在于产权,产权制度核心在于公平和效率。本文以豫东平原河南省尉氏县为研究对象,对该县1949年以来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了多面向、多层次的研究,意在为尉氏县及全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创新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政策建议。两权合于农民(1948-1955):这一阶段改变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形成了完整的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尉氏县的土地改革是在1950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指导下展开的。土地改革将农业资源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中进行了重新分配,按照人口所在地分田地,初步建立了农业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地籍关联。土改后,尉氏县农村生产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税负相对较高,这些都是不利于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消极因素,也是农村面临的需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在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级阶段,合作社按照社员入社土地的数量和质量,从每年的收入中付给社员以适当的报酬。在合作化推行的过程中,土改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所有权并没有得到法律有效的保护。两权合于集体(1956-1981):该阶段即合作化与人民公社阶段。随着1956底高级社化的实现,农地集体所有制得以建立,土改后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并于集体。在农民逐渐失去土地的过程中,尉氏县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的生产计划,规划了周密的生产流程,以建立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联,但是小生产共同体并没有达到满足和保护农民经济需求的目的。1958年1月,国家颁布和实施了《户口登记条例》,严密的户籍制度阻断了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和向城市迁移的通道。1958年9月,尉氏县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人民公社化。1962年,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确立,大队和生产队两种基本核算形式在尉氏县并存。大队和生产队拥有的权利受到行政权力的严格限制,农地产权关系发生变异。从集体化到人民公社时期,在土地权属问题上,片面追求高公有化程度,集合农民财产为显着特点的集体化运动没有建立起农民的全国性联系和普遍自由交往,反而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某种背离。公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有一种根本性的改革才能改变僵化的现实。这一时期农地产权制度呈现出不完整性,工分制没有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人民公社、集体农作制度与农业生产利益不协调,政社合一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等特征。两权分置(1982-2013):“两权分置”在尉氏县的发展实践经历了包产到组、包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组织形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农地产权制度演化变迁历程。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尉氏县迅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克服了管理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的缺陷,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尉氏县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于集体格局,微观效率得到提升、产权关系进一步明晰,主要表现为: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内容完整化、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期限长久化、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性质物权化。“两权分置”作为实现农地集体产权有效形式,释放出了巨大的制度绩效。三权分置探索(2014-至今):2014年“三权分置”在尉氏县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了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相互关系理论和实践价值。农地流转三权分置制度,是在两权分置演化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制度创新。“三权分置”对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边界的清晰界定,在微观上有利于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促进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宏观上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三权分置”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奠定土地制度基础,为推动经济新常态下的国民经济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同时,“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存在制度和法律方面桎抬,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主体博弈造成权利益关系失衡风险,以及配套机制不健全限制经营权权能实现等障碍性因素。新时代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中共十九大报告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属于党的“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关的方针政策都具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转型的大环境下,创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特征下,加速农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布局,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突破为重点,来探索农地流转的新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与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应继续本着产权分割、产权明晰、产权完整的路径进行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

郭栋[7](2017)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地经营权制度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这项改革——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原则进行的。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与学界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相比,本文的特色在于,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国有化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地理论为基础,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实地调研方法,对现有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的产生、经验与不足等进行了客观、全面的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了土地流转模式治理的底线、目标、方式。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分析了土地流转模式的研究背景,论证了土地流转模式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土地流转研究的现状,阐释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理论基础。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地租理论、产权理论、土地国有化理论,毛泽东的集体所有制理论,邓小平的“两个飞跃”思想以及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需要遵循的“三权分置”原则。第三部分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主要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所面临的比较收益下降以及它的生存环境的改变,即短缺经济的终结,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兴起的制度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同时,从“种粮大户”、国营农场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伊始自发进行土地流转的实践,论证了土地流转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模式分析。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本部分从农民、政府两个角度,将现行的土地流转模式分为一般(或者说普遍)与典型(或者说特殊)两种模式。首先,站在农民的角度,梳理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一般或者说普遍模式——出租与反租倒包,转让或者转包,互换,入股与股份,信托等。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般或者说普遍土地流转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农民自发搞的、自愿实行的。当然,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改变农地用途。其次,站在农村基层政府参与的视角,笔者从现行土地流转模式中梳理出三个最具典型特征的模式——以政府主导的陕西杨凌土地流转模式、以政府引导的湖南益阳土地流转模式和以集体主导的山东安村土地流转模式。在实地调研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切身感受到,这三个土地流转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政府参与其中并发挥了一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农民增收并不明显、稳定。第五部分是土地流转模式的治理。依据我国土地流转模式的不足或者说局限性,本部分针对性地提出了土地流转模式治理的基本举措。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治理要坚守“四个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要坚持“三个目标”——坚持三农现代化、坚持乡村治理创新、坚持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等治理目标;要运用“三个方式”——政府引导、因地制宜、企业经营。

田胡杰[8](2017)在《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三方协调》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村集体范围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保留农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从而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行为。政府、农户和资本是土地流转中的三大主体,本文将法团主义理论中探讨“劳资”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引入到土地流转的讨论中,通过对嘉兴洪合镇和崇明仙桥村的实地调查,以及网上相关资料的搜集,分析了土地流转中政府、农户和资本三方之间的关系,认为和谐的三方关系是土地顺利流转的前提,而要保证三方协调机制的有序运行,则需要作为中介组织的村委会在其中发挥沟通与协调的作用。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涉及本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论文结构安排、研究意义、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第二部分正文,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文献回顾和理论框架。二、我国土地流转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和典型模式。三、通过所掌握的相关材料,分析政府、农民和资本三方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定位。四、主要分析政府、农户和资本三方在进行土地流转时所面临的困难。五、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村委会是土地流转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组织,土地的顺利流转需要积极有为的村委会。第三部分是结论。在对论文前面章节分析提炼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和谐的三方关系,是土地顺利流转的前提,而三方关系的和谐,不仅需要政府为土地流转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更需要一个积极有为的村委会发挥协调作用,把政府的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到基层,合理反映农民的需求,同时将分散的小农组织起来,提高农民在与资本协商过程中集体谈判的能力,维护自身的土地权益。

朱玉龙[9](2017)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三农”经济的稳定与高效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和利用问题,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14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富农的新政策,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土地问题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由此出现了农村土地弃耕、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有限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迫切需要改变我国当前农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在稳定土地产权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解决土地“三权分置”和规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土地流转效率一直不高,在实践中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阻碍因素。因此,进行中国土地流转问题和目标模式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安全,而且有利于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土地流转中土地地租、土地产权交易市场、规模经营、法律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马克思土地地租理论及其土地产权效益的平衡化对我国土地流转的作用;总结了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分离”,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集体经济,农业发展的动力是科学技术;高度概括了习近平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的重要论述及其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的推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和进行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进行土地流转和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坚持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促使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和合作经营等经营方式的创新化,尽快建立新型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三化”带“三农”,用产业发展的最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同时,运用西方土地产权的增效、激励、约束和匹配功能,农业经济学的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和增长方式等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完善土地流转体系,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其次,研究了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在探讨了城市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法律诚信规范化、社会保障完善等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与土地流转的关系的基础上,剖析了市场化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低和经营者利益差是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城市发展、劳动力转移、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土地交易市场的建立是土地流转的动力和前提,“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多元化土地流转方式,从而推动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企业(企业带动型)、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发展。揭示了土地流转对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资源配置和农业经济与社保体系建设的作用等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及其运行机制与发展趋势。第三,首次系统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与土地流转的成效与问题,剖析了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特点、功能与可持续能力。系统分析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十八大和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演变、土地流转对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阐述了土地非粮化利用、市场中介和土地银行匮乏、土地利用监督机制缺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业补贴与土地经营权分离、农田基础设施落后、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欠缺、农民技能素质低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了转包、出租、转让、抵押、互换、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探讨和研究了种粮大户、能人经营、集体经营、家庭农场、协会经营、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等9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的基本情况、特点、作用及前景,通过其缺点与长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种粮大户生命力与可持续能力较弱,更适宜近期的土地流转;集体经营、能人经营、协会经营型、企业带动型生命力可持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更适宜中、近期的土地流转;而家庭经营、专业合作社、股份制和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综合型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可持续能力,适宜中、远期的土地流转。第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检验标准、基本原则和目标模式。通过借鉴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等农业发达国家土地流转经营的成果经验,确定了我国土地流转是否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与规模经营、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资源安全、是否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等4项检验标准和坚持农民自愿、保障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土地农用、兼顾公平和效率、坚持适度推进等6项基本原则。研究提出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近期、中期、远期和未来土地流转的总目标和目标模式,其中未来总目标模式为大规模、超大规模的公司+合作社+股份制+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甚至跨国现代农业集团经营模式,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将会占据一定的份额;总目标为职业农民约占总人口的10%,农村土地全面流转、规模经营面积5000-20000亩/个以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智能规模农业占全国农业生产总量的80%,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人均粮食产量500kg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100%,粮食净出口量占5%以上,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达80%以上、农民收入翻两番达到9万元。近期土地流转呈现多元化模式并存,家庭农场、专业化合作社、能人经营、企业带动型等模式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种粮大户、集体经营、协会经营型等模式,大规模的股份制经营、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经营模式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达到40%50%、规模经营面积平均500-1000亩/个以上,市场化水平达4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50%以上、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3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3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50%左右。中期目标模式为日益发展成熟的家庭经营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等中等规模以上的土地流转模式占绝对优势,大规模的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股份制经营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得以发展,所占的份额将逐步扩大,现代化农业跨国公司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兴起和发展;发展目标为农村土地流转流转率达到65%以上。通过股份制或市场的有偿转让等将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10000亩/个,市场化水平达到70%以上,信息化覆盖率80%,智能化覆盖率30%以上,形成以知识创造为中心的技术生产体系,实现科技化农业生产,使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50%左右、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0%以上,农民经济收入翻一番,形成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远期目标模式为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企业带动型模式、集体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股份制经营等土地流转模式将升级换代,大规模的股份制家庭农场、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及其一体化模式、金融科技股份综合型模式所占的份额将首次超过中等规模以下土地流转模式的总和,出口创汇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日趋成熟;发展目标为全面实现农村土地的自由流转,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总面积的85%以上,市场化水平达到90%以上,规模经营规模平均20005000亩/个,农业生产全面实现生态化、智能化的特色现代化农业,有机绿色食品保证率75%以上,信息化覆盖率100%,智能化农业60%以上,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到65%以上,人均粮食产量480kg以上,农民经济收入增加150%以上,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良性生态循环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及现代化农业跨国集团群体。最后,提出了实现我国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针对我国土地流转的问题与目标模式,研究提出了深化改革、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反哺乡村、工业支援农业、发展规模经济与智慧农业等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以及强化农民技能教育、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资本化运作、完善城乡一体化土地产权流转市场与流转银行、拓展经营权实施保险制度、科教服务引领产业品牌化与标准化、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城镇化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法律诚信机制和推进“一带一路”跨国现代农业发展等11条实现我国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促进和激发我国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与壮大。

秦国伟[10](2016)在《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要素基础。对于农民,土地是其生产的经营载体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可以说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伴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始流转并迅速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的集中经营的可能逐渐成为现实。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处于中后期低速阶段的客观现实,农村土地流转不畅、不优、不活的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流转难度很大且经营绩效不高,同时“非粮化”趋势增加明显,适度规模也难以准确把握,这种交错复杂的土地流转形势与格局导致现代农业发展缓慢,迟滞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其日益深化必将延缓农村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鉴于此,本文立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全国领先的,在区位、地位、阶段和水平上具有鲜明时代性和显着典型性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安徽,在深入研究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行为和阶段特征,发掘了影响和制约农村土地流入和经营收益的因素,系统评价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经营绩效,对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度”的范围给出了数理界定。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论文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土地、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及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概念,包括农户、土地、农村土地流转、新型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并对这些概念涉及的国内外各种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及所有制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产权经济学理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理论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基本假设。(2)我国和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剖析。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流转现状和发展路径。然后,对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给予了详细介绍,围绕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主要模式和主要成效,总结出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存在问题和重要遵循。(3)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主体行为与阶段特征研究。通过分析各参与主体的流转收益和博弈特征,阐释各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决策的理论基础,进而系统分析了各参与主体的博弈选择,发现土地流转纳什均衡的结果是:农户规范流出、新型经营主体规范流入,政府干预不共谋,此时帕累托效率最优。基于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数据,指出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阶段特征是:处于政府主导、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户被动接受、流转形式较为规范的探索阶段,处于农村土地流转、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起步期。(4)安徽省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土地流入与经营收益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基于转实际和影响土地流入和经营收益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实证框架,利用logistic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入和经营收益的主要因素,发现土地流转中政府的关心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相关的金融、财税支持可以增强流转收益,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收益。(5)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的内在机理和指标构建,接下来从新型经营主体视角,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着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构建了涵盖4个方面40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方法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对安徽省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的流转绩效进行了全面测评,并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经营绩效进行比较排序,具体分析了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6)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隐忧与经营影响因素分析。首先从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出发,分析了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从调查样本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角度,分析了“非粮化”隐忧的出现原因。然后,基于Probit模型定量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非粮化”经营的影响因素,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营主体作物选择机制的内在机理。(7)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分析与界定。首先,分析了安徽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和规律特点。然后,基于有序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的关键要素。最后以农户为基本单元构建了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收益模型并进行参数拟合分析,实现了这三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数理界定,以资金成本与流转经营收益等价原则定量完成了农业龙头化公司(农业公司)适度规模的数理界定。(8)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研究。本章在借鉴国内外经验和本文其他章节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市场和农户关切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安徽省农村土地进一步稳健规范有序,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适度规模经营更加切实有效可持续的对策以及建议,包括正视阶段现实,健全支撑体系;紧密围绕市场,合理把握规模;切实提升治理,延伸价值链条;完善市场体系,降低交易成本;不断提高收益,实现全面发展等。

二、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田东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三、公共政策
        四、政策执行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政策执行综合模型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演变历程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主要特点
        一、法理性
        二、协同性
        三、效率性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基本内容
        一、政策执行的主体
        二、政策执行的客体
        三、政策执行的运行机制
    第三节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历史演进
        一、历史脉络
        二、发展趋势
第四章 田东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成效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田东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成效
        一、田东县基本概况
        二、田东县土地供应概况
        三、田东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基本梗概
        四、田东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情况
    第二节 田东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集体权力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宣传
        三、缺乏规范的市场机制
        四、缺乏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
        五、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第五章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剖析
    第一节 政策本身层面:政策目标过于宏观
    第二节 执行主体层面:组织体系不够臻善
    第三节 执行客体层面:利益观念根深蒂固
    第四节 政策环境层面: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第六章 国内试点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改革试点的总体情况
        一、总体入市交易概况
        二、部分试点入市概况
    第二节 改革试点取得的成效
        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建设一体化进一步加快
        二、农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三、农民土地财产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四、农村土地利用更加充分
    第三节 试点区的经验与不足
        一、试点的经验
        二、试点存在的不足
第七章 优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的思考
    第一节 增强政府对入市政策执行过程的研判
    第二节 试点区执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优化入市市场体制机制
        一、规范土地入市程序
        二、构建基准地价指标
        三、突破入市服务圈层
    第四节 臻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一、明确收益分配主体
        二、调整收益分配方式
        三、创新收益分配机制
    第五节 健全入市相关法律规制
        一、完善具有精准性的产权制度
        二、出台具有普适性的管理办法
        三、修善具有保障性的法律法规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论文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简要评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一、宏观制度层面
        二、中观体制层面
        三、微观机制层面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图表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概论
    2.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概念界定
    2.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制分析
        2.3.1 清产核资、权证登记
        2.3.2 经济组织成员界定
        2.3.3 股权量化
        2.3.4 成立经济组织
        2.3.5 制度保障
第3章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现状
        3.1.1 湖南省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集体制度改革的需求
        3.1.2 湖南省农村经济的情况
        3.1.3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外部环境
    3.2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3.2.1 湖南省农民对改革的认识程度不够
        3.2.2 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难以界定
        3.2.3 股权设置难以确定
        3.2.4 集体产权保护不充分
        3.2.5 农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
第4章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形式及比较分析
    4.1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形式
        4.1.1 土地集约经营形式
        4.1.2 企业兴村形式
        4.1.3 特色产业形式
        4.1.4 政府政策扶持形式
    4.2 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践形式比较分析
第5章 湖南省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案例分析
    5.1 浏阳市概况
    5.2 浏阳市集体林权改革措施
        5.2.1 明晰林业产权
        5.2.2 引导建立林业合作组织
        5.2.3 积极推进林权抵押改革
    5.3 浏阳市集体林权改革效果分析
    5.4 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5.4.1 自然灾害阻碍了林业经济发展
        5.4.2 林业权属不清引发了林农纠纷
        5.4.3 经济投入大且周期长,收益见效慢
        5.4.4 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改革需求
    5.5 浏阳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5.5.1 政府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5.2 惠民的改革政策
        5.5.3 农民改革积极性强
第6章 推进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6.1 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思想高度,强化农民改革意识
    6.2 加快湖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落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
    6.3 加强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6.4 强化农村集体产权经济组织,稳步发展集体经济
    6.5 确立好主导部门,各部门紧密配合
    6.6 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出台改革政策扶持
    6.7 完善监督机制,促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1.5.1 创新点
        1.5.2 难点
第2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地位和发展过程
    2.1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过程
        2.1.1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萌芽阶段
        2.1.2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正式形成阶段
        2.1.3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发展深化阶段
    2.2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贡献
        2.2.1 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践
        2.2.2 促进中央农业经济政策修订
        2.2.3 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制定和实施
        2.2.4 加速农村市场经济发展
        2.2.5 引导人们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
第3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内容
    3.1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思想
        3.1.1 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制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3.2 关于土地经营改革的思想
        3.2.1 扩大农民自留地份额,释放潜在生产力
        3.2.2 稳定家庭承包制度,建立土地法律框架
        3.2.3 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3.3 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思想
        3.3.1 放活农村工商业,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3.3.2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3.3.3 改革统购统销,开放农产品市场
        3.3.4 尊重价值规律,培育市场价格体系
第4章 杜润生对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4.1 对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思考
        4.1.1 扩大农民民主权利是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4.1.2 完善农村民主自治的建议
    4.2 对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的思考
        4.2.1 规模经营是当下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4.2.2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是实现规模经营的辅助工具
    4.3 对土地流转市场化的思考
        4.3.1 土地入股应给予高度重视
        4.3.2 实现土地流转市场化,规范土地流转
第5章 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当代启示
    5.1 对当代农村改革方法的启示
        5.1.1 遵循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5.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5.1.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1.4 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5.2 对当代农村土地改革内容的启示
        5.2.1 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5.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5.2.3 完善农村民主自治,建立新型农业合作机制
        5.2.4 农村宅基地产权再分离,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 ——以科斯定理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概述
    2.1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内涵
    2.2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和立法过程
        2.2.1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背景
        2.2.2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立法过程
    2.3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下农地流转现状
        2.3.1 农地流转现状
        2.3.2 农地流转现状的评价
第三章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权利性质问题
    3.2 土地经营权人权益保障问题
    3.3 第三方债权人权益保障问题
    3.4 农地融资担保难问题
    3.5 农地流转市场化运行问题
第四章 以科斯定理为视角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分析
    4.1 作为分析工具的科斯定理
    4.2 科斯定理视角下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症结
        4.2.1 产权界定问题
        4.2.2 交易成本问题
        4.2.3 公权力的“缺位”和“越位”
    4.3 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
第五章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有关问题的完善建议
    5.1 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的确定
        5.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的相关争议
        5.1.2 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性质的法经济学分析
    5.2 土地经营权法律性质的确定
        5.2.1 土地经营权法律性质的相关争议
        5.2.2 土地经营权法律性质的法经济学分析
    5.3 邻地优先权的构建
        5.3.1 邻地优先权设置的背景
        5.3.2 构建邻地优先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3.3 邻地优先权构建的基本设想
    5.4 完善土地经营权出资退出机制
        5.4.1 土地经营权退出机制的主要模式及评析
        5.4.2 土地经营权出资退出机制的完善
    5.5 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配套建设
        5.5.1 缔约环节的配套措施
        5.5.2 履约环节的配套措施
        5.5.3 纠纷解决环节的配套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溯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土地权能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时段选取与分期理由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期望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两权合于农民(1948——1955)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尉氏县农地产权变革
        一、土地改革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
        二、尉氏县土改过程
        三、两权合一在农地产权制度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农业集体化时期尉氏县的互助组和初级社
        一、互助组和初级社的发展
        二、互助组和初级社的特点及其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
    第三节 尉氏县农地产权制度阶段性特征及其历史价值
        一、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两权合于集体(1956—1981)
    第一节 尉氏县两权合一的高级社
        一、尉氏县高级社的建立和发展
        二、高级社之两权合一
    第二节 尉氏县两权合一的人民公社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尉氏县“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之建立
        二、公社集体所有制的人民公社之两权合一
        三、“包奖结合”的尉氏县模式
    第三节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时期尉氏县人民公社之特点
        一、人民公社的平调之风
        二、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和平均主义
    第四节 尉氏县土地产权的特点及其生产效率
        一、生产对土地所有权不完全
        二、劳动工分制无法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
        三、人民公社、集体农作制度与农业生产不协调
        四、政社合一不利于按经济规律办事
    小结
第三章 两权分置(1982—2013)
    第一节 尉氏县两权分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联产到组责任制的演进特征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
        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产权界定
    第二节 第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内容完整化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期限长久化
        三、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性质物权化
        四、两权分置与农村土地产权边界
    第三节 尉氏县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实践与绩效
        一、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实践
        二、两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绩效
    小结
第四章 三权分置探索(2014—至今)
    第一节 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变革与三权分置
        一、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分置的制度创新
        二、三权分置:维护所有权、保障承包权、放活经营权
    第二节 “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实践探索
        一、尉氏县农地流转情况的实践探索
        二、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三、开封市七彩虹农业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四、尉氏县欣富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地流转实践案例
    第三节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一、延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现实意义
        二、重构集体所有制下的农地产权结构
    第四节 农地三权分置历史意义和制度优化
        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历史地位及其评价
        二、尉氏县三权分置制度创新与优化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持续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创新选择
    第一节 尉氏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困境及发展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困境分析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尉氏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发展理念创新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运行环境创新
        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路径选择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 尉氏县农地流转实践案例承包经营相关合同

(7)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模式
        2.1.2 农村土地流转
        2.1.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1.4 治理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土地制度基本思想
        2.2.1 地租理论
        2.2.2 所有权理论
        2.2.3 土地国有化理论
    2.3 集体所有制理论
        2.3.1 集体所有制的提出
        2.3.2 集体所有制的内涵
    2.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政策
        2.4.1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2 中国农业发展和改革的“两个飞跃”
        2.4.3 农村土地流转的“三权分置”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兴起
    3.1 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面临的问题
        3.1.1 农业比较收益下降
        3.1.2 短缺经济的终结
        3.1.3 不少农民放弃农地经营
    3.2 土地流转的由来
        3.2.1 家庭承包责任制推进中的“种粮大户”
        3.2.2 国营农场中的“家庭农场”
    3.3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3.3.1 流转速度加快,但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还是承包农户
        3.3.2 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是主要模式
第四章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4.1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普遍模式分析
        4.1.1 土地流转的普遍模式
        4.1.2 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4.2 典型的土地流转模式分析
        4.2.1 以政府主导的杨凌土地流转模式
        4.2.2 以政府引导的益阳土地流转模式
        4.2.3 以集体主导的山东安村土地流转模式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治理
    5.1 治理底线
        5.1.1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5.1.2 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
        5.1.3 坚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5.1.4 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5.2 治理目标
        5.2.1 坚持农业现代化目标
        5.2.2 坚持乡村治理创新目标
        5.2.3 坚持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5.3 治理方式
        5.3.1 政府引导
        5.3.2 因地制宜
        5.3.3 企业经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三方协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第一节 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概况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历史概述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土地流转中三方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洪合镇土地流转现状
    第二节 农村土地流转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第三节 农民是土地流转的主体
    第四节 资本是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经营方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土地流转中三方关系有序运行的困境
    第一节 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的困境
    第二节 土地流转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
    第三节 土地流转中的资本下乡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村委会是土地流转不可或缺的中介组织
    第一节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中介组织
    第二节 村委会是土地流转不可或缺的中介组织
    第三节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积极有为的村委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9)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流转的概念
        二、国内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概况
        三、国外的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三、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指导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及运用
    第一节 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
        一、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理论
        一、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的论述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农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及经营权的重要论述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西方的土地产权基本理论
        一、西方土地产权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五节 农业经济学理论
        一、农业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六节 发展经济学理论
        一、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概括
        二、该理论与本论文相关联的核心内容
        三、该理论对本论文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研究
    第一节 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城市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二、市场化发展与土地流转
        三、农业现代化和二、三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
        四、法律诚信规范化与土地流转
        五、社会保障功能的完善与土地流转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一般规律性要求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二、土地流转的前提
        三、土地流转的方式、模式与动力
        四、土地流转的作用
    第三节 土地流转因素运行机理与发展趋势
        一、影响土地流转的若干因素
        二、土地流转的运行机理分析
        三、土地流转的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目前中国土地流转的基本概况
        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2012 年十八大前
        二、2012 年十八大——2017 年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方式与模式
        一、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方式
        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特点、作用及前景分析
        三、不同土地流转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国外土地流转问题研究
    第一节 美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美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二、美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美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美国农业土地流转模式对我国的借鉴
    第二节 以色列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以色列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以色列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以色列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三节 日本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日本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日本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日本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四节 法国土地流转的问题
        一、法国土地流转的简况
        二、法国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
        三、法国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我国土地流转的借鉴
第五章 我国土地流转的未来目标模式
    第一节 土地流转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
        二、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有利于推动土地经营使用权合理流动
        四、有利于粮食安全和资源安全的保障
    第二节 土地流转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
        二、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
        三、坚持土地农用的原则
        四、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六、坚持适度推进的原则
    第三节 未来土地流转的目标模式
        一、土地流转的未来总目标(2050 年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二、近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20 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三、中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30 年市场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阶段的基本内容)
        四、远期土地流转目标模式(2040 年市场经济水平发达阶段的基本内容)
第六章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路径
        一、深化改革,优化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
        二、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土地一体化流转
        三、工业支援农业,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推进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流转
        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进土地专业化流转
        六、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土地科学流转
    第二节 实现未来土地流转目标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鼓励农业出种田能人、农机大工匠
        二、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三、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转移农民
        四、鼓励农民财产权资本化、承包权资本化、经营权多元化
        五、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产权流转市场和流转银行,提供足量支持
        六、拓展经营权,服务经营主体,实施保险制度,确保经营收益率
        七、为经营者提供科教支持,综合支持引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八、建立农村社保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九、加快城市化和小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民市民化
        十、制定土地流转法律,保护承包权,给农民吃定心丸
        十一、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建设,树立中国品牌农业,积极参与跨国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2.2. 研究重点和结构安排
        1.2.3. 技术路线和研究步骤
2. 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范畴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现状的评述
    2.4. 相关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
        2.4.1.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及所有制理论
        2.4.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和产权经济学理论
        2.4.3. 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2.4.4. 其他国家和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国际经验
    2.5. 基本研究假设
3. 我国及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3.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变迁
        3.1.1. 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任意流转(1949-1955年)
        3.1.2. 集体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禁止流转(1956-1977年)
        3.1.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探索流转(1978-2007年)
        3.1.4. 产权制度改革基础上的鼓励规范流转(2008年至今)
    3.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3.2.1.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特征
        3.2.2.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成效
        3.2.3.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
    3.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路径
        3.3.1. 流转的动力机制与模式选择
        3.3.2. 流转的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
        3.3.3. 流转的问题导向和交易效率
    3.4.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3.4.1.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3.4.2.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3.4.3.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3.4.4.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存在问题
        3.4.5.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遵循
4.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主体行为与阶段特征研究
    4.1. 土地新型经营主体决策行为的理论分析
        4.1.1. 土地流转参与主体间的流转收益
        4.1.2. 土地流转三类参与主体间的博弈特征
    4.2. 土地流转参与主体间行为的博弈分析
        4.2.1. 农户与政府的行为博弈分析
        4.2.2. 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博弈分析
        4.2.3. 土地流转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分析
        4.2.4. 土地参与主体间的格局与地位分析
    4.3. 基于抽样调查的安徽农村土地新型经营主体和阶段分析
        4.3.1. 数据来源
        4.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安徽省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入与经营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1. 实证框架
        5.1.1. 数据来源
        5.1.2. 计量模型的设定
    5.2. 新型经营主体行为特征的分析
    5.3. 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流入影响因素分析
        5.3.1. 变量选择及其定义
        5.3.2. 模型检验与结果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4.1. 变量选择及操作性定义
        5.4.2. 模型检验与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6.1. 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机理分析
    6.2. 流转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6.2.1. 构建原则
        6.2.2. 指标体系
    6.3. 土地流转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6.3.1. 评价方法
        6.3.2. 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后“非粮化”隐忧与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7.1. 当前粮食安全的基本形势与“非粮化”隐忧
    7.2. 实证框架
        7.2.1. 数据来源
        7.2.2. 理论框架模型
        7.2.3. 计量模型的设定
        7.2.4. 变量选择与操作性定义
    7.3. 样本特征分析
        7.3.1. 基本数据描述
        7.3.2. 样本基本特征
    7.4. 新型经营主体“非粮化”经营影响因素分析
        7.4.1. 模型检验与结果
        7.4.2. 实证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适度规模分析与界定
    8.1. 安徽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
    8.2. 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
        8.2.1. 变量选择及操作性定义
        8.2.2. 模型检验与结果
        8.2.3. 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8.3. 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的范围界定研究
        8.3.1. 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判定标准
        8.3.2.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适度经营规模的判定
        8.3.3. 农业龙头化企业适度经营规模的判定
    8.4. 本章小结
9. 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研究
    9.1. 政府的服务视角
        9.1.1. 正视阶段现实
        9.1.2. 保护农民利益
        9.1.3. 健全支撑体系
        9.1.4. 确保粮食安全
        9.1.5. 增加预期稳定
    9.2. 新型经营主体的关切视角
        9.2.1. 紧密围绕市场
        9.2.2. 合理把握规模
        9.2.3. 切实提升治理
        9.2.4. 延伸价值链条
        9.2.5. 创新营销体系
    9.3. 流转市场的关切视角
        9.3.1. 完善市场体系、降低交易成本
        9.3.2. 打通金融血脉、强化服务支撑
        9.3.3. 严格管控风险、实现稳定发展
    9.4. 农户的关切视角
        9.4.1. 确保核心利益
        9.4.2. 不断提高收益
        9.4.3. 实现全面发展
10. 研究主要结论、创新与不足
    10.1. 主要结果与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广西田东县为例[D]. 潘洪相.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湖南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刘轶杰.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杜润生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 明雅萍.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农地“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 ——以科斯定理为视角[D]. 周少新.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6]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1949-至今) ——以河南省尉氏县为例[D]. 刘英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7]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D]. 郭栋. 山西大学, 2017(02)
  • [8]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三方协调[D]. 田胡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3)
  • [9]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朱玉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10]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 秦国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农村土地流转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