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个结合:“修养课”教育的有效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荣[1](2019)在《以大学生获得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形式,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时代的发展给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诸多困境,因此,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是当务之急。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原理,综合运用实证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总体效果满意,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堂参与的获得感较高,但也存在由于学生专业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新媒体对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大学生与思政课教师课后交流不足等因素而对思政课获得感产生制约的客观因素。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以教学理念的转变为先导,提出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对策:高校应坚持全流程管理,有效联结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关照和引导学生发现自身需求,避免“过度教育”,让学生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形成教学信息由不对称向对称的动态过程,促进师生间的同质性互动。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强化情感联结。完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和培训保障制度,在教学和生活上,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同时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张春胜,郭爽,王晓明[2](2015)在《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现状和有效途径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党员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领军人物和杰出代表,必须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全方位、多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廉洁教育。现阶段,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还存在着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不规范、不连贯,教育途径过窄、教育方法不科学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完善高校廉洁教育制度,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中廉洁专题教育,开展大学生党员廉洁自律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廉洁教育资源,探索廉洁教育宣传的新途径、新载体,对于培养大学生党员的遵规守纪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肖平容[3](201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合一的考核模式探索》文中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并践行到实际社会生活中,直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知行的高度合一。因此,该门课程必须采用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模式,坚持考核内容的综合性,考核主体的多元性与考核时间的动态性,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知行统一地进行自我道德修养,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刘昊[4](2013)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升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警察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是指警察通过学习理论和实行实践,建立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指导下,行成的较稳定的品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其核心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勇于奉献”。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后,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在此新形势下,人民警察在维护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以及治安管理的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情况,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这都对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无论是从国家、社会或是人民警察群体自身角度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分析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水准较低、学习观念淡薄,思想境界较低、服务意识欠缺,价值取向不当、职业认同下降,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探寻加强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从激发内在动力,解决“自觉学”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完善学习制度,解决“深入学”的问题;优化学习环境,解决“氛围不浓”的问题四个方面,强化理论学习,有效增强人民警察讲政治的具体能力。其次,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四个角度,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的思想觉悟。再次,从加强政工队伍建设,科学运用教育方法,发挥典型模范作用,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四个层面,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最后,从创建新型警务管理机制,健全考核奖惩制度,强化监督机制,依法治警四个方面,健全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机制建设和考核奖惩制度。
刘佳鹤[5](2010)在《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讲求礼仪的良好传统,礼仪是知识积淀和内化的结果,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潜在心理品质,又能通过人的仪表言行等外在表现出来,并且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礼仪修养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的、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礼仪的品质、意志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从而形成一种境界和涵养。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研究大学生礼仪修养十分重要。本文前三部分对大学生礼仪修养进行了概述,对其概念、内涵、特征以及礼仪修养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主要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讨论了礼仪、礼仪修养、大学生礼仪修养三个概念的内涵;对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其中,对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必要性加以详细论述,并提出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等观点。文章第四部分对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缺失现状进行了归纳,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重点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具体原因。本文的最后部分,基于礼仪修养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阐释了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实施途径,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对策,并对评价体系做出了相应解释。通过对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研究,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张宝歌[6](2009)在《实现四个结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文中研究说明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关键性环节。近年来,高校通过建基地、设课程、出理论成果等多样化形式,普遍加大了文化素质教育推进工作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王新文[7](2007)在《走出困境:制约高校“两课”教学的因素及对策》文中提出“两课”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它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非常重视,但是,现实的“两课”教学却和其应有的效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表现在学校管理层上是务虚的课程,务虚的重视,教师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和巨大的教学压力,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究其原因有多元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转型期环境因素,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教学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的主导和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现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中得到了“两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社会实践、灌输和启发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和重视榜样的身教作用等方法的启发。经过分析,“两课”教学还应该正确认识环境的制约作用,高度重视“两课”教学工作,加强学科建设,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两课”教学的效果。
刘桂芳[8](2007)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初探》文中研究指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要抓住两个基本点:其一,深度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体系;其二,拓展教学方法研究空间,探索实效性教学手段。
黄河[9](2006)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逐步调整及职业教育层次的日益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这一社会背景所决定的。而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既有过硬的职业技能素质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高职院校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对于保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和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及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以普通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为参照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面临的新问题从客观上进行系统地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形成完备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把加强高职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作为高职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从而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张盛文[10](2005)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国际、国内新环境。如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为了增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宏观上,我们必须作战略性思考与判断,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走实践战略之路,以社会实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有力的依托和改革的突破口,更好地贯彻新方案,探索教学新模式。 本文依据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文件,从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特点出发。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针指导下,我们客观分析了改革背景,经过具体实践和探索,提出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教学模式。即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专题讲座教学为补充,以社会实践教学为延伸、内化、检验、运用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这对加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四个结合:“修养课”教育的有效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个结合:“修养课”教育的有效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以大学生获得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对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
(三)对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研究 |
(四)各高校围绕获得感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以获得感为中心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学理依据 |
一、思政课与获得感的联系 |
(一)获得感的含义 |
(二)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
(三)思政课获得感的衡量标准 |
二、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生成过程 |
(一)前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 |
(二)重点:根据需求提供教学供给 |
(三)关键: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吸引力 |
(四)保障: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 |
第二章 大学生获得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设计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编制与处理 |
二、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现状及主要问题的调研 |
(一)大学生思政课的参与机会现状 |
(二)大学生思政课的认同程度现状 |
(三)大学生思政课的成就水平现状 |
(四)大学生思政课的满足状况现状 |
第三章 影响思政课教学学生获得感的原因分析 |
一、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
二、教学方式的针对性 |
三、师生信息的对称性 |
四、师生交流的情感性 |
第四章 围绕学生获得感进行的思政课教学改革 |
一、转方式坚持全流程管理 |
(一)课前对学习水平进行摸底 |
(二)课中对学习需要进行反馈 |
(三)课后对思想变化进行跟踪 |
二、从需求切入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 |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潜在的问题 |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自身的需求 |
(三)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 |
三、优化教学信息的不对称 |
(一)合理利用教学信息的对称部分 |
(二)创建合理的教学信息的不对称 |
(三)促进教学信息由不对称向对称转化 |
四、深化制度改革加强师生的情感联结 |
(一)强化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的合作 |
(二)深化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沟通 |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 |
五、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制度支持 |
(一)完善教学科研和专业培训制度 |
(二)健全教师的待遇和教学保障 |
(三)注重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录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调查 |
(2)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现状和有效途径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现状 |
(一)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
(二)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体制不健全 |
(三)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不规范、不连贯 |
(四)大学生党员的廉洁教育途径较窄、教育方法不科学 |
二、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途径和方法 |
(一)不断完善高校廉洁教育制度建设与管理 |
(二)努力加强高校廉洁专题教育课堂教学 |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党员廉洁自律教育活动 |
(四)合理利用各种廉洁教育资源 |
(五)积极探索廉洁教育宣传的新途径、新载体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合一的考核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修养》课的知与行 |
二、《修养》课考试知与行的脱节 |
(一) 考核内容单一使学生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分离 |
(二) 考核主体单一导致考核结果的片面性 |
(三) 考核的短期性弱化了道德的实践性 |
三、《修养》课考核的知行合一之改革策略 |
(一) 《修养》课考核应坚持知行合一原则 |
(二) 《修养》课知行合一考核模式的策略 |
1. 考核内容的综合性。 |
2. 考核主体的多元性。 |
3. 考核时间的动态性。 |
四、结语 |
(4)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升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
2.1.1 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 |
2.1.2 思想道德素质的内涵 |
2.2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定义及特征 |
2.2.1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定义 |
2.2.2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特征 |
2.3 和谐社会背景下对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
2.3.1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忠诚的政治本色 |
2.3.2 夯实群众路线,牢记为民的宗旨理念 |
2.3.3 坚持秉公执法,坚定公正的价值追求 |
2.3.4 筑牢思想防线,保持廉洁的基本操守 |
第3章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
3.1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
3.1.1 政治信念存在缺失 |
3.1.2 服务意识逐渐弱化 |
3.1.3 执法活动有欠公正 |
3.1.4 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
3.2 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 |
3.2.1 干警忽视政治理论的学习 |
3.2.2 市场经济不良风气的影响 |
3.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到位 |
3.2.4 相关监督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4章 提升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 |
4.1 强化理论学习,不断增强人民警察讲政治的具体能力 |
4.1.1 激发内在动力,解决“自觉学”问题 |
4.1.2 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
4.1.3 完善学习制度,解决“深入学”的问题 |
4.1.4 优化学习环境,解决“氛围不浓”的问题 |
4.2 加强教育引导,不断提高人民警察的思想觉悟 |
4.2.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 |
4.2.2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杜绝以权谋私 |
4.2.3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抵制腐化思潮 |
4.2.4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升服务意识 |
4.3 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工部门的职能作用 |
4.3.1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
4.3.2 科学运用教育方法,提升受教效果 |
4.3.3 树立先进典型模范,发挥榜样作用 |
4.3.4 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并重教育与管理 |
4.4 强化制度管理,健全监督机制及考核奖惩制度 |
4.4.1 创建新型警务管理机制,理顺警务关系 |
4.4.2 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调动干警积极性 |
4.4.3 强化监督机制,提升警察廉政透明度 |
4.4.4 依法治警,健全警察队伍建设模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主要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2 大学生礼仪修养概述 |
2.1 礼仪修养的内涵 |
2.1.1 礼仪修养的涵义 |
2.1.2 礼仪修养的特征 |
2.1.3 礼仪修养的社会作用 |
2.2 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内涵 |
2.2.1 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涵义 |
2.2.2 大学生的礼仪修养规范 |
2.3 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
2.3.2 公共关系礼仪 |
2.3.3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
2.4 本章小结 |
3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
3.1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
3.2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 |
3.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3.4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需要 |
3.5 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需要 |
3.6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
3.7 本章小结 |
4 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
4.1 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成绩 |
4.1.1 教育理念开始转变 |
4.1.2 政策法规日趋完善 |
4.1.3 理论建设初步完备 |
4.1.4 实践领域逐步拓展 |
4.2 当前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存在问题 |
4.2.1 认识不够深刻 |
4.2.2 课程不够合理 |
4.2.3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节不够一致 |
4.2.4 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
4.2.5 实践方面比较薄弱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缺乏继承和发扬意识 |
4.3.2 没能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
4.3.3 缺乏家庭教育配合 |
4.3.4 缺乏教育资源支持 |
4.3.5 缺乏有效的实施机构 |
4.4 本章小结 |
5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对策 |
5.1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原则 |
5.1.1 继承原则 |
5.1.2 自律原则 |
5.1.3 实践原则 |
5.1.4 整合原则 |
5.1.5 创新原则 |
5.2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内容 |
5.2.1 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
5.2.2 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 |
5.2.3 加强科学知识的修养 |
5.2.4 加强心理素质的修养 |
5.2.5 加强礼仪习惯的修养 |
5.3 加强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方法 |
5.3.1 转换礼仪修养教育理念 |
5.3.2 营设礼仪修养教育氛围 |
5.3.3 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协同教育体系 |
5.3.4 塑造教师礼仪修养形象 |
5.3.5 规范礼仪修养课程设置 |
5.3.6 创新礼仪修养实践形式 |
5.4 建立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
5.4.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5.4.2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
5.4.3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
5.4.4 评价权重的计算结果 |
5.4.5 评价体系解释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走出困境:制约高校“两课”教学的因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困境:“两课”教学备受制约的现状 |
一、管理层:务虚的课程,务虚的重视 |
二、教师:特定的学科要求,沉重的工作负荷 |
三、学生:“两课”教学内容空泛,厌学现象严重 |
第三章 探索:制约“两课”教学的诸因素分析 |
一、环境:多元化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影响 |
二、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
三、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 |
四、方法1:教学手段、组织形式和考核方法单一 |
五、师生: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
第四章 对策(上):从历史中寻求启示 |
一、可资借鉴的原则和方法 |
1. 教学原则: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
2. 拓展课堂:把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课堂 |
3. 教学方式:灌输与启发相结合 |
4. 考评方法:笔试与口试相结合 |
5. 重视身教:榜样示范法 |
二、辩证地看待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第五章 对策(下):走出“两课”困境的教学论思考 |
一、观念转变:正确认识环境对“两课”教学的制约 |
二、高度重视:突破“两课”教学制约因素的前提 |
三、“两课”学科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基础 |
四、师导作用:“两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 |
五、生本理念:贯穿“两课”教学的全过程 |
六、改进方法:丰富“两课”教学的课堂模式 |
七、科学考评:改革“两课”教学的考评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度整合教学内容, 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
二、拓展教学方法研究空间, 探索实效性教学手段 |
(9)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
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性 |
1.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
第二章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 |
2.1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
2.2 育人理念: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
2.3 教育目标和内容: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为主 |
2.4 途径和方法:注重并强化实践环节 |
第三章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策略 |
3.1 形成完备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
3.2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 |
3.3 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
3.4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
3.5 把加强高职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 |
3.6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成果目录表 |
(10)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序言 |
第一章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背景 |
一、新时期的变化发展决定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客观性 |
二、高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其改革的必然性 |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决定其改革的必要性 |
(一) 教学内容多而难,课时数少而散 |
(二) 教材内容重复性较大,理论性强 |
(三)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存在着问题 |
(四) 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手段落后 |
(五) 过于追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
第二章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指导思想 |
一、中共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指导方针 |
(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 |
(二)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针 |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自身规律要求 |
(一) 坚持贴近学生,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凝聚力提供坚实基础 |
(二) 坚持贴近生活,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提供有力保障 |
(三) 坚持贴近实际,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提供有力保证 |
(四) 坚持“双主教育”,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力提供有效途径 |
第三章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 |
一、优化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
(一) 树立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突显素质教育功能,提升教学思想底蕴 |
(二) 创新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
二、运用专题讲座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
(一) 专题讲座教学的特点 |
(二) 专题讲座教学法的步骤 |
(三) 专题讲座教学的意义 |
三、创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
(一)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是其教学的本质特征 |
(二) 创建立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途径 |
(三) 抓好重要环节,保证社会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
(四)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四、四个结合:“修养课”教育的有效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大学生获得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向研究[D]. 王玉荣. 南昌航空大学, 2019(08)
- [2]大学生党员廉洁教育的现状和有效途径的探析[J]. 张春胜,郭爽,王晓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知行合一的考核模式探索[J]. 肖平容. 经济研究导刊, 2012(30)
- [4]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升人民警察思想道德素质的对策研究[D]. 刘昊. 湖南大学, 2013(05)
- [5]大学生礼仪修养教育研究[D]. 刘佳鹤.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 [6]实现四个结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实效性[J]. 张宝歌. 中国高等教育, 2009(Z2)
- [7]走出困境:制约高校“两课”教学的因素及对策[D]. 王新文.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 刘桂芳.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6)
- [9]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 黄河.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
- [10]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教学模式探索[D]. 张盛文. 福建师范大学, 2005(04)
标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道德素质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