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宁[1](2021)在《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非离子型二聚体等渗碘对比剂碘克沙醇,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获准血管内应用的等渗碘对比剂,具有对心脏和血管内皮刺激性小、肾脏毒性小、临床安全性高、患者舒适度好、对循环系统干扰性少等诸多优点。受到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可和推荐。既往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了其良好的肾脏安全性,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高风险患者使用时,发生肾脏功能损害的风险更低。出于对比剂肾毒性的担忧,大部分研究大都评价指南推荐使用对比剂剂量内的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鲜见大剂量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的评价。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人们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干预越来越多,由于复杂冠脉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往往需要大剂量对比剂,因此有必要对PCI术中使用大剂量对比剂的肾脏安全性进行评估。本研究通过对比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ml)患者术前、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评估大剂量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本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临床病历系统筛选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所医院心脏病中心在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及门诊病历和相关手术资料,分析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功能损伤(Contrast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676例PCI术中使用大剂量(>300ml)碘克沙醇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5例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后,最终纳入651例患者。2.全部纳入患者中CI-AKI发生率为3.5%(23/651),合并糖尿病患者中,CI-AKI发生率为3.9%(8/204)。所有纳入患者中,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CKD 4期)患者术后行血液透析治疗,余纳入患者均未发生因病情需要紧急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无少尿或无尿情况出现。3.按使用碘克沙醇剂量分为300-500ml组和>500ml组,全部纳入患者中,两组之间CI-AKI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9%vs 1.7%,P=0.405);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两组之间CI-AKI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3%vs 2.3%,P=0.469)。4.在全部纳入患者中,e GFR<60 m L/min/1.73 m2患者CI-AKI发生率为2.6%(2/76),根据Mehran评分风险分层,各分层之间CI-AKI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低危5.1%vs中危2.6%vs高危3.3%vs极高危4.3%,P=0.332);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e GFR<60 m L/min/1.73 m2患者CI-AKI发生率为6.9%(2/29),根据Mehran评分风险分层,并没有低危患者纳入,其他各分层之间CI-AKI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中危3.8%vs高危3.5%vs极高危5.9%,P=0.77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部纳入患者中,女性(OR:4.044,P=0.004)及慢性肾脏病(OR:9.556,P=0.005)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贫血(OR:7.524,P=0.033)及慢性肾脏病(OR:30.942,P=0.046)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比剂剂量并不是CI-AKI的危险因素。结论: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ml),CI-AKI发生率并不高。

陆海龄[2](2021)在《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性别、肥胖、CKD分期的关系,以及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在CK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中的诊断界值与意义。2、研究CKD住院患者HF的发生率及CKD患者HF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分析CKD合并HFpEF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CKD合并HFpE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1223例CKD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ESC指南、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指南、2020年中国舒张期心衰诊断专家共识,根据患者症状、体征、BNP水平和心脏彩超结果对患者是否合并HF进行临床诊断,将患者分为有HF和无HF两组。比较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在不同性别、肥胖、CKD分期的的差异,以及有HF组和无HF组BNP水平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探究血浆BNP在CKD合并HF诊断的界值,对约登指数最大时两个诊断界值进行一致性和Kappa检验得出最佳的诊断界值。2、分析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比较不同CKD分期和贫血程度患者HF发生率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探讨CKD合并HF发生的影响因素。对HFpEF和无HF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KD合并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3、根据LVEF大小将CKD合并HF患者分为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组,比较CKD合并HFpEF组、HFmr EF组和HFr EF在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与合并症、实验室指标、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的差异,探讨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依据出院时患者症状、体征,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血浆BNP下降程度进行短期疗效的评估,将CKD合并HFpEF患者分为显效、改善、无效三组。比较疗效不同的三组患者住院天数、基线资料和入院前后药物使用情况的差异,探讨改善CKD合并HFpEF短期治疗的可能的策略。【结果】1、本组资料显示,血浆BNP水平在男性与女性,肥胖与非肥胖人群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s=0.241,P<0.001),与e GFR呈负相关关系(rs=-0.561,P<0.001)。在合并HF的患者中,CKD5期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CKD1~4期,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HF的患者中,血浆BNP水平也随CKD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其中CKD1-4期中位数均小于80ng/ml,CKD5期中位数为87.67ng/ml。每组间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KD1-4期患者中,当选择BNP浓度为86.07ng/ml作为诊断界值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55,敏感度为100%,特异性为85.5%。而以35.08ng/ml作为诊断标准的敏感度为100%,但特异性仅61.2%。在CKD5期患者中,选择395.53ng/ml和403.22ng/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819,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70%和83.20%,特异性分别为98.20%和98.70%。选用403.22ng/ml时Kappa值0.842,选用395.53ng/ml时Kappa值0.840,故选择403.22ng/ml作为CKD5期患者的诊断界值更为合理。2、1223例研究对象中,合并HF的有251例,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占89.24%(224/251)。随着CKD分期递增,HF的发生率逐渐升高,CKD3期患者HF发生率已明显增加,CKD5期最高,为34.44%,与CKD1、2、3、4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贫血、轻度贫血、中度贫血及重度贫血患者中,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HF的发生率升高(3.04%,16.44%,37.60%和3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度贫血与重度贫血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HF的病人相比,合并HF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SBP、DBP、血浆BNP、血磷、UA水平更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的比例较高,而H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65岁(OR分别为2.320、2.288)、糖尿病肾病(OR分别为2.635、2.711)、房颤(OR分别为6.879、5.974)、肺动脉高压(OR分别为6.467、6.398)、心梗病史(OR分别为7.342、8.146)、肺部感染(OR分别为3.359、3.127)、CKD分期(OR分别为1.593、1.615)、血磷(OR分别为1.925、1.880)、血尿酸(OR分别为1.002、1.002)和舒张压(DBP)(1.027、1.027)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OR分别为0.981、0.982)(P<0.05)。3、CKD住院患者中合并HFpEF、HFmr EF、HFr EF的患者各有224例、20例和7例。HFpEF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原发病类型、透析方式上与HFmr EF和HFr EF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D合并HFpEF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高血压(91.50%)、肺部感染(42.90%)、糖尿病(37.50%)、肺动脉高压(23.70%)、冠心病(12.10%)。CKD合并HFpEF与HFr EF组相比,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较高,冠心病的比例较低,血浆BNP水平较低,Hb水平较低,LVPWT、IVST较高,LVEDD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在糖尿病、肺动脉高压、肺部感染等其他合并症、血磷、UA等实验室指标、LVMI、CI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名HFpEF患者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12.50天,入院后接受治疗药物和肾脏替代治疗的比例均明显高于住院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短期疗效进行评估,其中显效患者22名,改善患者有126名,无效患者有76名,有效率仅为66.07%。无效组与显效组相比,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而BNP升高幅度较小,SBP和DBP较低,ACEI/ARB和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方面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在其他合并症、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率和住院天数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浆BNP水平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而逐渐升高,对CKD患者采用普通人群排除慢性心力衰竭的BNP诊断界值35ng/ml可能过低,建议根据是否为终末期肾脏病采用不同的诊断界值。其中CKD1~4期的诊断界值为86.07ng/ml,CKD5期为403.22ng/ml。2、住院CKD患者HF的发生率为20.52%,以HFpEF为主。CKD患者HF发生的影响因素与CKD患者HFpEF发生的影响因素相同,年龄≥65岁、糖尿病肾病、房颤、肺动脉高压、心梗病史、肺部感染、CKD分期、血磷、血尿酸和DBP水平为CKD患者HF、HFpE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水平为保护性因素。3、CKD合并HFpEF与CKD合并HFr EF相比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冠心病比例较低,BNP水平升高幅度较小,贫血更严重,心脏结构以向心性肥厚为主,短期疗效欠佳。

黄星荷[3](2021)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心衰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达50%以上,然而,血压水平与心衰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联性仍不清楚。不同于一般人群中血压升高与不良事件风险升高的线性关联,有研究表明心衰患者的血压水平越高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越低,也有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联。同时,在具有不同射血分数水平的心衰患者中也观察到血压水平与临床预后关联性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心衰住院患者的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以及在不同亚组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依托 China PEACE(Patient-centered Evaluative Assessment of Cardiac Events)心衰前瞻注册登记研究,入选来自全国20个省的52家协作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因心衰住院的18岁及以上患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住院病历信息提取的方式采集患者基线信息,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合并症及用药情况等,此外,研究还收集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等信息并采集生物样本。研究对所有入选患者随访至出院后1年,收集临床终点事件。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标为入院时和院内稳定期的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全因再住院和心衰再住院。根据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分组,绘制各血压水平组累积事件发生率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Frailty模型或竞争风险模型计算各血压水平与临床终点事件发生风险之间的相对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一步将血压水平作为连续变量,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函数拟合其与临床终点事件之间的平滑曲线。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心衰类型、合并症及药物使用情况的亚组中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在分析入院血压与临床终点的关联性时,研究共纳入4895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65.2±13.5岁,37.7%为女性。研究随访1年后,共有856例患者死亡,714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1954例患者发生全因再住院,1559例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在调整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后,与入院收缩压为120-129 mmHg组相比,收缩压<110 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54,95%CI:1.23,1.92),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59,95%CI:1.24,2.04),心衰再住院风险升高(HR=1.21,95%CI:1.01,1.45),收缩压≥150mmHg组死亡风险降低(HR=0.76,95%CI:0.59,0.97);与入院舒张压为80-89mmHg组相比,舒张压<70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37,95%CI:1.12,1.67),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42,95%CI:1.14,1.77),舒张压≥100 mmHg组死亡风险降低(HR=0.75,95%CI:0.57,0.98),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HR=0.72,95%CI:0.53,0.98);与入院脉压<40 mmHg组相比,脉压为40-49 mmHg组、50-59 mmHg组、60-69mmHg组和≥70mmHg组死亡风险均降低,HR(95%CI)分别为0.68(0.55,0.83)、0.68(0.55,0.84)、0.77(0.61,0.97)和 0.61(0.48,0.77)。不同入院脉压水平与心血管死亡风险的关联与之类似。研究没有观察到入院血压水平与研究终点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等亚组分析中的结果与研究整体结果基本一致。在分析稳定期血压与研究终点的关联性时,研究共纳入4564例心衰患者,平均年龄为65.3±13.5岁,37.9%为女性。研究随访1年后,共有771例患者死亡,668例患者发生心血管死亡,1886例患者发生全因再住院,1492例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在调整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特征、临床特征、药物使用情况和生活质量等因素后,与稳定期收缩压为120-129mmHg组相比,收缩压<110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59,95%CI:1.28,1.98),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63,95%CI:1.28,2.07),心衰再住院风险升高(HR=1.18,95%CI:1.01,1.38);与稳定期舒张压为80-89 mmHg组相比,舒张压为60-69 mmHg组死亡风险升高(HR=1.33,95%CI:1.04,1.68),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44,95%CI:1.11,1.87),舒张压为 70-79mmHg组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HR=1.39,95%CI:1.07,1.81);与稳定期脉压<40 mmHg组相比,脉压为40-49 mmHg组、50-59 mmHg组和≥60 mmHg组死亡风险均降低,HR(95%CI)分别为 0.67(0.55,0.82)、0.71(0.57,0.88)和 0.68(0.54,0.85)。不同稳定期脉压水平与心血管死亡及心衰再住院风险的关联与之类似。研究没有观察到稳定期血压水平与研究终点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联。在不同年龄、性别、住院原因等亚组分析中的结果与研究整体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本研究发现入院时和院内稳定期血压是急性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低的组别发生死亡的风险更高,发生心衰再住院的风险也有升高的趋势。稳定期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水平较低的组别发生死亡和心衰再住院的风险更高。对于入院血压水平较低的患者,应更密切关注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在心衰患者住院接受治疗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其血压水平,避免将血压降得过低。

胡丹丽[4](2021)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日常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等健康状况极大受损,患者除了关注临床结局外还较为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心衰特异性健康状况量表。当KCCQ作为结局指标量化心衰患者健康状况时,慢性心衰患者KCCQ得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缺乏急性心衰患者住院期间KCCQ得分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另急性心衰患者出院后短期和长期的KCCQ演变模式数据较少,且变化趋势存在争议。当KCCQ作为预测因子时,大部分研究报道了 KCCQ得分在慢性心衰患者中与长期不良事件风险呈负相关,但其在急性心衰患者中与长期临床预后的关联尚未得到确切结论。另外报道KCCQ在慢性心衰中对临床预后风险预测的研究大都来自欧美,我国的数据较为匮乏。KCCQ问卷还可作为心衰患者随访过程中病情监测的重要工具,其纵向变化值与临床预后的线性关系仍然存在争议。目的(1)采用简版KCCQ评估急性心衰患者的健康状况,比较不同特征心衰患者的得分并分析影响因素;并研究住院心衰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健康状况变化模式及各重要亚组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2)分别分析住院心衰患者在两个时间点(入院、出院后1个月)的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出院一年内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的关联。方法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力衰竭前瞻队列研究(China-PEACE-5p-HF)入选了来自全国52家医院的4907例因心衰入院的患者,通过住院病历提取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基线信息,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KCCQ-12问卷、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生物样本采集,于患者住院期间采集心电图资料和心脏超声资料。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六个月、一年时进行面访或电访,采集患者的临床结局事件和健康状况(KCCQ、EQ-5D)。KCCQ问卷总分在0-100,得分越高患者健康状况越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KCCQ-12得分的影响因素。以同时完成基线和三次随访KCCQ的患者为对象,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KCCQ的变化趋势及各亚组人群的变化情况,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影响KCCQ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元Cox回归分别分析住院心衰患者两个时间点(入院、出院后1个月)的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联。结果(1)共4869例患者完成入院48小时内KCCQ-12问卷,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IQR 57-75),女性占比 37.6%。KCCQ-12 中位得分(IQR)为 43.1(26.7-60.6)。多重线性回归中女性、年龄≥75岁、合并房颤、COPD、糖尿病、BMI>24kg/m2、抑郁、NT-proBNP水平增高、NYHA Ⅲ-Ⅳ级、低钠血症、白蛋白<35g/L是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心衰、院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患者KCCQ-12得分高的影响因素,不同射血分数的患者KCCQ得分无显着差异。KCCQ-12得分低的患者报告中度及以上行动困难、自我照顾困难、日常活动困难、疼痛不适、焦虑抑郁的比例显着增高、EQ-5D指数得分与VAS得分显着降低。共2328例患者同时完成一个月、六个月、一年随访KCCQ-12问卷。(2)三次随访KCCQ-12中位得分分别为 43.1(26.7,60.6)、71.3(56.3,81.9)、78.8(62.5,87.5)、79.0(62.5,88.5),其中体力活动受限中位得分分别为 50.0(33.3,75.0)、83.3(58.3,100)、83.3(66.7,100)、83.3(66.7,100),症状频率得分分别为 50.0(25.0,70.0)、85.0(70.0,100)、90.0(70.0,100)、90.0(70.0,100),生活质量得分分别为 25.0(12.5,37.5)、37.5(25.0,62.5)、50.0(37.5,75.0)、62.5(37.5,75.0),社交活动受限中位得分为 50.0(25.0,75.0)、91.7(66.7,100)、91.7(66.7,100)、87.5(66.7,100)。入院和三次随访EQ-5D指数得分分别为0.71(0.44,0.82)、0.83(0.71,1.00)、0.84(0.78,1.00)、0.84(0.77,1.00)。各亚组人群随访期间KCCQ-12得分变化趋势与总人群保持一致,其中女性患者随访期间得分持续低于男性,年龄‰75岁得分持续低于年龄<55岁患者,合并卒中、COPD、肾功能不全、抑郁、慢性心衰加重患者得分持续低于相应不合并者,HFpEF患者低于HFrEF患者,基线高NT-proBNP水平者得分持续低于低水平NT-proBNP者。(3)基线4898例患者完成KCCQ-12问卷,得分为0-24、25-49、50-74及75-100的患者分别占比22.5%、38.0%、29.2%、10.3%。经过一年随访,共有879(17.9%)例患者死亡,2304(47%)例患者住院,1872(38.2%)例患者因心血管事件死亡或因心衰住院。四组患者一年随访的粗死亡率分别为29.6%、17.6%、12.3%、9.7%,全因住院率分别为52.7%、47.3%、44.8%、40.0%,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率分别为50.6%、38.2%、33.2%、25.5%(P<0.05)。立方样条函数(RCS)显示入院 KCCQ-12 得分与上述临床结局均呈线性相关。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中 KCCQ-12 得分每降低10分,患者一年内发生死亡、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的风险分别增加11%、4%和7%。(4)出院后一个月随访共有4267例患者完成KCCQ-12问卷,0-24、25-49、50-74 及 75-100 的患者分别占比 5.5%、13.2%、37.1%、44.2%。四组患者出院后一年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30.9%、19.2%、13.5%、8.1%,全因住院率分别为 61.9%、52.0%、41.9%、32.2%,复合事件率分别为 67.4%、57.1%、41.8%、27.0%(P<0.05)。稳定期KCCQ-12得分与上述临床结局呈线性相关,多因素调整后KCCQ-12每降低10分,一年内全因死亡、住院和复合事件风险分别增加16%、14%和 19%。(5)KCCQ 变化值(ΔKCCQ)的中位数(IQR)为 22.9(5.4,40.2),健康状况好转(ΔKCCQ>5分)的患者占比75.6%,稳定的患者(-5<ΔKCCQ<5)占比11.4%,恶化(ΔKCCQ<-5)的患者占比13.0%。好转组(ΔKCCQ>5分)基线LVEF最低,NT-proBNP水平最高,NYHA心功能Ⅳ级者占比高,其基线KCCQ-12得分比稳定组低20.1分。调整基线临床特征和基线KCCQ-12得分后,ΔKCCQ与出院后一年的临床事件呈线性相关,其每降低5分心衰患者一年全因死亡风险增高7%(95%CI 1.05-1.09),住院风险增高8%(95%CI 1.06-1.09),心血管死亡与心衰住院风险增加7%(95%CI 1.06-1.09)。结论住院心衰患者健康状况严重受损,女性、年龄≥75岁、合并房颤、COPD、糖尿病、BMI>24kg/m2、抑郁、NT-proBNP水平增高、NYHA Ⅲ-Ⅳ级、低钠血症、白蛋白<35g/L是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差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发心衰、院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是KCCQ-12得分高的影响因素。住院心衰患者出院后一个月内健康状况得到显着改善,此后的半年到一年内趋于平稳。KCCQ-12各个维度得分变化趋势、各亚组人群的得分趋势与总人群得分变化趋势保持一致。KCCQ-12得分在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患者中分别与一年随访的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的风险呈线性负相关。调整基线特征和基线KCCQ得分后,KCCQ变化值分别与出院后一年内全因死亡、全因住院、心血管死亡或心衰住院复合事件风险呈线性相关,且随着KCCQ变化值下降,患者一年临床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加。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5](2021)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我国常见病与多发病,同时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DKD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已颁布了多种有关糖尿病诊断、治疗、管理的临床指南或专家共识,其中也涉及了DKD诊疗的部分内容,但并不能满足肾科医生的需求。对DKD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合理用药、规范诊疗、细化管理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随着医疗新技术的发展,有关DKD的知识不断更新,特别是新型药物的临床应用,拓展了DKD诊疗策略,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适用于中国人群的DKD诊疗指南。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组织了专家组编写了这部《DKD临床诊疗中国指南》。该指南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整合了中国肾脏病专家的临床经验,系统地介绍了DKD诊断、肾脏病理活检、治疗与管理、合并症处理及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等问题。另外,专家组在编写过程中本着严谨、简明、权威的原则,参阅了国际指南格式,提出诊疗要点、逐条列证说明。该指南反映了当今DKD诊疗的新趋势、新观点,对进一步加强DKD认识、规范DKD诊疗体系、制定合理治疗原则、指导精准用药、延缓肾脏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可供广大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谢飞飞[7](2020)在《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活素(重组人脑利钠肽Recombinan human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rh-BNP)对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新活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及尿液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AGL)、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尿α1微球蛋白(尿α1-MG)等指标的变化。收集相关数据以Excel形式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常规治疗后NT-porBNP较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及尿液NGAL、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尿α1微球蛋白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治疗后NT-porBNP、血清及尿液NGAL、血肌酐、尿素氮、尿α1微球蛋白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NT-porBNP、血清NGAL、血肌酐、尿素氮、尿α1微球蛋白均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2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显着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对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改善患者预后。图0幅;表3个;参171篇。

王晓娜[8](2020)在《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文中指出背景近年来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的患者越来越多,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CHD最严重的类型之一。肾功能不全和CHD有着密切的联系,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存在复杂的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导致药代动力学改变,影响着CHD患者在的药物选择、远期血管再狭窄率及死亡率。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广泛用于治疗CHD,可有效开通冠状动脉、恢复冠脉血流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复杂,分叉处、弯曲处易发生病变,且容易合并钙化。目前对于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选择何种安全有效的抗凝药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的比较比伐芦定与肝素在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且行PCI治疗的患者80例,年龄介于18~85岁,其中应用比伐芦定患者40例和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筛选出应用肝素患者40例。术前均按相关指南推荐给予患者口服负荷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或替格瑞洛片。术中根据说明书推荐剂量使用比伐芦定或肝素,比伐芦定组在PCI术中起始静脉推注0.75 mg/kg比伐芦定,术中给药剂量为1.75 mg/(kg·h),术后继续维持2-4 h;肝素组术中起始鞘管内给药给予普通肝素100 U/kg,首次给药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 U,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来判定比伐芦定或肝素的抗凝效果,两组患者首次给药后5 min监测ACT值,若ACT<250 s,比伐芦定组追加0.3 mg/kg静脉推注或肝素组追加20 U/kg静脉推注;若ACT>500 s,降低术中比伐卢定滴注剂量,增加术中ACT监测频次。术后继续根据指南给予双联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通过测定两组患者术前、用药后5 min、用药后30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1h、停药后2 h的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随访并记录PCI术后6个月内发生的任何形式的大出血事件、小出血事件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情况,来比较比伐芦定与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80例患者中:比伐芦定组40例,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60.50±8.12)岁;肝素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2.05±9.51)岁,两组患者年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伐芦定组与肝素组比较:体重(64.93±9.95 kg vs 64.83±8.79 kg,P=0.962)、低密度脂蛋白(1.91±0.82 mmol/Lvs 2.07±0.74 mmol/L,P=0.949)、肌酐(140.93±15.36μmol/Lvs 142.10±15.10 μmol/L,P=0.731)、肾小球滤过率[43.24±7.34 mL/(min·1.73m2)vs 43.27±7.40 mL/(min·1.73m2),P=0.985]、左心室射血分数(57.85±7.40%vs 58.60±3.18%,P=0.750)、血红蛋白(127.53± 18.15 g/L vs 127.80± 11.75 g/L,P=0.275)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既往史比较:患者在既往糖尿病(比伐芦定组14例,肝素组14例,35.0%vs 35.0%,P=1.000)、高血压病(比伐芦定组22例,肝素组24例,55.0%vs 60.0%,P=0.656)、脑梗死(比伐芦定组4例,肝素组3例,10.0%vs 7.50%,P=0.697)、血运重建(比伐芦定组3例,肝素组4例,7.50%vs 10.0%,P=0.69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管病变位置比较:两组患者病变发生在左前降支(比伐芦定组28例,肝素组30例,70.0%vs 75.0%,P=0.622)、左回旋支(比伐芦定组27例,肝素组29例,67.5.0%vs 72.5%,P=0.631)、右冠状动脉(比伐芦定组25例,肝素组29例,62.5%vs 72.5%,P=0.346)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用药后5 min ACT均可达到PCI术抗凝标准(ACT>250 s)。两组患者术前 ACT 值(156.08±13.47 s vs 157.08±15.69 s,P=0.76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 5 min(366.13±27.73 s vs 261.00±23.36 s,P<0.001)、用药后 30 min(425.55±28.03 svs 286.78±30.62 s,P<0.001),术后即刻(442.65±28.43 s vs 304.60±26.21 s,P<0.001),比伐芦定组均高于肝素组,说明比伐芦定抗凝效果强。停药后1h(232.05±22.65 svs 266.00±28.17 s,P<0.001)和停药后 2h(175.43±21.23 svs 208.88±23.96 s,P<0.001)ACT 值均下降,比伐芦定组下降速率更快,说明比伐芦定代谢较快,可较快恢复至术前ACT值水平。5.本试验有4例患者PCI术中ACT>500 s,给予患者降低比伐芦定的术中滴注剂量,并增加ACT值监测频次。6.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术。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出血情况如下:两组患者均有小出血事件发生(比伐芦定组20例,肝素组24例,50.0%vs 60.0%,P=0.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事件发生。7.术后院内及6个月随访MACCE发生情况如下: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心源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支架内血栓、脑出血、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术后两组患者再发心肌梗死(比伐芦定组1例,肝素组2例,2.5%vs 5.0%,P=0.562)、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比伐芦定组0例,肝素组1例,0.0%vs 2.5%,P=0.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STE-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PCI术中,与使用肝素相比,比伐芦定起效快、稳定性好、抗凝效果强,两者安全性相当,未增加6个月内MACCE发生率。比伐芦定组个别患者术中ACT值明显偏高,给予调整比伐芦定滴注剂量,并增加ACT值监测频次。

周燕[9](2020)在《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心力衰竭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有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出现,但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贫血被认为是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贫血对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EF;LVEF<40%)患者的影响。有证据表明贫血对不同类型心衰的影响可能不同,但这一趋势并未得到一致的报道。随着欧美及中国等国内外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对心衰分型的重新定义,贫血对包括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EF;LVEF≥50%)和新命名的射血分数中间值心衰(HFmrEF;LVEF40%-49%)在内的各种类型心衰患者的影响有待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对HFrEF、HFmrEF和HFpEF三种不同类型心衰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2年预后的影响。方法:使用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3月1日至2016年2月28日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三级医院(其中有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胸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人民医院、天津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天津市西青医院、塘沽医院等)住院主要诊断为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共纳入临床资料完整并完成2年终点事件随访的心衰患者共计1521例患者。根据2018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分类,按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不同分为HFrEF、HFmrEF和HFpEF三组有射血分数保留(HFpEF)、射血分数中间值(HFmEF)、射血分数减低(HFrEF)心力衰竭三种类型,每组根据是否合并贫血(贫血标准:血红蛋白男性<120 g/L,女性<110 g/L)再各分两个亚组,以心力衰竭再住院或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描述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比较心力衰竭及不同类型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探讨贫血及贫血严重程度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的2年预后影响。结果:本研究收集病例数共2284个,共1521例患者入选,对其进行随访,其中447例(29.4%)为贫血患者,1047例为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中HFpEF组有136(37.0%)例、HFmEF158(30.27%)例、HFrEF153(24.3%)例。2年随访共 411例发生心力衰竭再住院,441例发生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有705例。本研究对纳入的住院心衰患者分别按不分型及分类型合并贫血进行分析,基于我国关于贫血和心力衰竭的定义与诊断,显示:1、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贫血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男性贫血259人、患病率29.26%,女性贫血188人、患病率29.56%,P=0.901)。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均P<0.05)。2、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总体血红蛋白水平主要分布在130-139g/l、120-129 g/l、110-119 g/l,其中男性主要在 130-139g/l、140-149 g/l、120-129 g/l,女性是120-129g/l、110-119 g/l、130-139 g/l。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相比较(均P<0.05),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高分级的NYHA比率更多,更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值,较低的白蛋白值等,药物方面,ACEI、醛固酮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CEI)应用比例低,钙离子拮抗剂(CCB)应用比例高。心力衰竭分类型后有所不同(均P>0.05),在HFrEF组,冠心病、房颤患病率无差异。HFmEF组,高血压病及醛固酮拮抗剂应用无差异,HFPEF组,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房颤患病率均无差异。4、在对心力衰竭患者人群不进行分类的情况下,单变量COX分析,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及复合终点的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多变量调整年龄、住院天数、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扩张型心肌病后,表明贫血仍是全因死亡[1.439(1.177-1.759)P<0.001]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分类型心力衰竭中,贫血较非贫血患者发生三类终点事件,在HFmEF和HFrEF患者中,心衰再住院(35.44%对 24.74%、34.64%对 23.85%)、全因死亡(37.34%对 23.44%、37.25%对 23.43%)及复合终点(55.70%对 41.93%、55.56%对 40.59%)发生率在贫血组(P<0.05)均高,而在HFpEF中贫血组仅对全因死亡率[1.674(1.206-2.326)P=0.016]有影响。5、根据我国贫血的诊断和定义,对贫血程度进行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发现较血红蛋白≥120g/l的正常组相比,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2.633(0.979-7.079)P=0.055]没有影响,是全因死亡[4.274(1.899-9.619)P<0.001]和复合终点[2.964(1.403-6.260)P=0.004]的预后不良因素。在HFrEF中,轻度和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均没有影响,HFmEF中,轻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P>0.05)没有影响,中度贫血是心力衰竭再住院[2.18(1.310-3.645)P=0.003]、全因死亡[2.241(1.342-3.739)P=0.002]和复合终点[2.038(1.358-3.060)P=0.001]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6.201(1.520-25.299)P=0.011]的预后不良因素,HFpEF中,中度和重度贫血是全因死亡(均P<0.5)的预后不良因素,轻度贫血(P≥0.05)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不良没有影响。结论:本研究表明:1、贫血与HF的射血分数有关,贫血患病率随着射血分数升高有增加趋势。2、患病率及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特征上,本研究发现男女之间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无论是否分型,贫血患者患病年龄均较非贫血患者大,吸烟比率低,住院时间长,住院花费高。3、本研究人群的心衰合并贫血患者,有如下临床特征:更可能有冠心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病等合并症,而心律失常、房颤、扩张型心肌病患病率低,三种类型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合并症有差异。4、无论是否分型,贫血仍是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预后因素。5、进行贫血分层(轻度贫血即Hb<120g/l,中度贫血即Hb≤90g/l,重度贫血即Hb≤60g/l)后,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中,轻度、中度和重度贫血对心力衰竭再住院、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的预后影响有差异。

梁盛伟[10](2020)在《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的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指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并且闭塞病变的时间超过3个月,是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技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一种类型,占患有冠心病患者的33%~50%。虽然随着PCI技术发展,PCI应用于开通CTO患者闭塞血管的成功率接近90%,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CI对于改善CTO患者症状、心功能以及长期生存的获益上可能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是,限于技术、风险、医疗费用目前在我国仅有9~10%的CTO患者选择PCI治疗,因此PCI治疗CTO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其中风险的预测及管控是一个热点问题。多个研究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影响CAD患者早期及晚期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关于影响CRF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的分析却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目的(1)分析合并CRF的CTO病变患者行PCI治疗与单纯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对远期预后影响的差别。(2)分析不同严重程度的CRF对合并CTO病变患者行PCI治疗后远期预后的影响的差别。(3)分析对CRF合并CTO病变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影响的相关临床及理化因素。为更好的预测患者PCI术后的远期风险,减少CTO疾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改善CTO患者的预后提供有效的指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冠脉造影检查,造影结果提示患者存在至少一支冠状动脉主支血管的CTO病变,并且行PCI治疗后成功开通闭塞病变血管的CAD患者,共105例。以药物保守治疗的170例合并轻度、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术前血肌酐(Creatinine,Cre)值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以eGFR≥90 mL/min/1.73m2为肾功能正常组(A组,n=47),以60<eGFR≤89mL/min/1.73m2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B组,n=31),以15<eGFR≤59 mL/min/1.73m2为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C组,n=27)进行PCI治疗。比较4组患者各项临床基线水平、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中处理结果以及随访1年的终点事件之间的差异,终点事件定义为术后出现全因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al events,MACCE)。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了合并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行PCI治疗后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利用Kaplan-Merier生存曲线分析合并不同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行PCI治疗后出现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研究结果(1)比较基线质料发现C组患者心率最高,且对照组、A组、B组及C组患者心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患者收缩压最高,且对照组、A组、B组及C组患者收缩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分级中对照组、A组、B组及C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分级中为Ⅲ级的对照组、A组、B组及C组的比例分别为30.59%、25.53%、29.03%及37.0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最低,且对照组、A组、B组及C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及C组患者的CTO目标血管病变数量、位置及PCI术中用支架数量、长度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不同组患者治疗前后Cre、LVEF%、NHYAⅢ+Ⅳ级、CCSⅢ+Ⅳ级比例变化。结果发现治疗后A组、B组及C组患者的NHYAⅢ+Ⅳ级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治疗后的CCSⅢ+Ⅳ级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组及C组患者治疗后的Cre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A组及B组患者LVEF(%)明显的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随访期间出现死亡的人数为38例(22.3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人数为35例(20.59%),卒中人数为21例(12.35%),心力衰竭人数为59例(34.71%),再次血运重建人数为19例(11.18%),而再次住院治疗人数为69例(40.59%)。A组、B组、C组患者出现患者死亡人数为9例(8.57%),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人数为11例(10.48%),卒中人数为3例(2.86%),心力衰竭人数为16例(15.24%),再次血运重建人数为6例(5.71%),而再次住院治疗人数为28例(26.67%)。且对照组、A组、B组及C组患者出现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MACCE以及再次住院治疗的概率之间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各终点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利用Log-rank检验比较后发现,除A组与B组出现卒中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出现不同终点事件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OX模型进行风险比的分析,发现校正后对照组、B组及C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3.667、2.134及3.524,且相较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对照组、B组与C组的MACCE风险比分别为2.489、1.882及3.097,且相较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GFR水平<90 mL/min/1.73m2、年龄>70岁、3支血管病变、HGB<100g/L、术前LVEF<50%、Cre>100μmol/L、NT-pro BNP>350 pg/m是造成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eGFR水平低于90 mL/min/1.73m2、年龄>70、糖尿病病史、3支血管病变、HGB水平<100g/L、术前LVEF<50%、Cre>100μmol/L是造成患者出现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1)合并肾功能不全的CTO患者成功行PCI治疗,相较于药物保守治疗的合并肾功能不全CTO患者远期预后获益更明显。(2)肾功能不全是影响CTO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肾功能不全越严重,患者行PCI治疗后出现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等MACCE终点事件的风险越高。(3)eGFR低于90 mL/min/1.73m2、高龄、存在多支冠脉病变、贫血、心力衰竭均是影响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危险因素。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全部纳入患者不同剂量组比较
    3.2 全部纳入患者CI-AK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3.3 糖尿病亚组不同剂量组比较
    3.4 糖尿病亚组CI-AK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浆BNP水平及CKD合并HF的诊断界值评估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KD住院患者HF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CKD合并HFpEF的临床特点和短期疗效评价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肾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
    1.1 前言
        1.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设计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终点
        1.2.4 数据收集和变量定义
        1.2.5 数据管理
        1.2.6 质量控制
        1.2.7 统计学分析
        1.2.8 研究伦理及协作单位
    1.3 结果
        1.3.1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SB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3.2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DB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3.3 急性心衰住院患者PP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分析
    1.4 讨论
        1.4.1 入院S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2 稳定期S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3 入院D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4 稳定期DB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4.5 PP与临床预后的关联性
    1.5 研究优势、创新性及局限性
    1.6 总结
    1.7 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第二部分 论文综述 心力衰竭患者血压管理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综述引言
    2.2 国内外心衰和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
        2.2.1 国内外心衰流行病学现况
        2.2.2 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
    2.3 高血压对心衰进程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机制
        2.3.1 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衰发生的重要预防措施
        2.3.2 高血压进展为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
    2.4 降压治疗中的J型曲线
        2.4.1 DBP的J型曲线
        2.4.2 SBP的J型曲线
    2.5 血压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1 SBP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2 DBP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3 脉压与心衰患者预后关联性研究进展
        2.5.4 临床指南对心衰患者降压治疗策略推荐
        2.5.5 亚组人群中的研究进展及指南推荐治疗策略
    2.6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4)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
第一部分 急性心衰患者KCCQ得分及其影响因素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急性心衰患者入院到出院后一年内KCCQ-12分值的变化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住院心衰患者院内、出院后一个月KCCQ-12分值及其变化与一年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1 正文前言
    2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住院心衰患者KCCQ-12得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4 研究结果—心衰患者出院后一个月KCCQ-12得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5 研究结果—CCQ变化值与临床预后的关联分析
    6讨论
研究创新性和局限性
总结
综述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
    引言
    第一部分 健康状况在心血管健康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 KCCQ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在心衰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心衰患者健康状况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 心衰患者KCCQ评分与临床预后的关联
    综述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7)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及治疗
        1.1.3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心力衰竭导致肾损伤的机制
        1.3.2 肾损伤的标志物
        1.3.3 新活素对心、肾功能的影响
    1.4 局限性与展望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心肾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2.1 背景
    2.2 机制
        2.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2.2.2 RAAS系统过度激活
        2.2.3 氧化应激
        2.2.4 炎症介质的作用
        2.2.5 贫血的作用
    2.3. 肾功能不全的生物标记物
        2.3.1 肌酐
        2.3.2 尿微量白蛋白
        2.3.3 α1-微球蛋白(α1-MG)
        2.3.4 β2-微球蛋白(β2-MG)
        2.3.5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
        2.3.6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
        2.3.7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
    2.4 关于心肾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2.4.1 利尿剂
        2.4.2 托伐普坦
        2.4.3 多巴胺
        2.4.4 左西孟旦
        2.4.5 ACEI/ARB
        2.4.6 重组人脑利钠肽
        2.4.7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2.4.8 连续性的肾脏替代疗法 (CRRT)
        2.4.9 中医药治疗
    2.5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来源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质量控制
    1.2 资料收集
    1.3 分组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2.2 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特征
    2.3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
    2.4 影响贫血的相关因素
    2.5 贫血对住院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2.5.1 贫血对住院心力衰竭(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2.5.2 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影响
        2.5.3 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3.1 贫血定义
    3.2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患病率和人口学特征
    3.3 血红蛋白水平分布特征
    3.4 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合并贫血的临床特征
    3.5 影响贫血的相关因素
    3.6 贫血对心力衰竭(分型与不分型)预后的影响
        3.6.1 贫血对急慢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6.2 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影响
        3.6.3 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水平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3.7 治疗
研究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更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10)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的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PCI手术流程
    2.4 术后随访及终点事件定义
    2.5 统计与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3.2 患者的生物学检查结果比较
    3.3 患者冠脉造影及成功行PCI治疗的手术处理结果
    3.4 PCI治疗及药物保守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5 随访期患者终点事件比较
    3.6 终点事件的生存曲线分析
    3.7 终点事件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比较
    3.8 终点事件的COX比例风险模型预测结果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CTO-PCI对患者的预后影响
    4.2 肾功能不全合并CTO-PCI治疗的预后影响
    4.3 CTO-PCI出现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陆海龄.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水平与1年临床预后的关联性研究[D]. 黄星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联[D]. 胡丹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糖尿病肾脏疾病临床诊疗中国指南[J].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1(03)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的影响[D]. 谢飞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比伐芦定与肝素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PCI术中应用的疗效对比[D]. 王晓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9]贫血对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2年预后的影响[D]. 周燕.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肾功能不全合并CTO患者行PCI治疗的预后分析[D]. 梁盛伟.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