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油厂动态监测系统信息化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庆显[1](2021)在《采油厂生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研发》文中研究指明为建立数据一体化、应用集成化管理平台,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新疆油田公司研发并在各采油单位推广了日生产地质月报、综合井史、地质台账和动态监测等系统。这些系统在各采油单位的生产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油田不断发展、管理不断精细,以及智能油田建设不断深入,生产管理及科研工作对综合查询、集成应用分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系统综合应用方面的弊端日益突显,急需一套平台用于实现采油生产管理领域多套应用系统的融合集成、数据共享发布。
郝彦鹏[2](2021)在《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加速推进,我国油气开采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一方面,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国外石油企业纷纷将预算管理优化作为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国内油气开采企业增储上产与操作成本控制的矛盾不断加剧。2018年12月国家财政部出台《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204号—作业预算》,该指引为我国油气开采企业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操作成本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E采油厂为案例企业,将作业预算法引入其预算编制流程中,在对作业预算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E采油厂生产管理实践,探讨作业预算法应用的可行性及实效性,力求改善传统预算约束软化现象,发挥预算在成本控制、执行纠偏、绩效考评等方面的功能,满足E采油厂日益精细化的管理需要。本文对E采油厂作业预算操作成本管理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在背景分析和对国内外作业预算理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角度和研究思路;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预算管理及作业预算基本理论的梳理,为下一步研究分析做理论铺垫;第三章主要介绍了E采油厂基本情况、业务流程及操作成本构成,分析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管理体系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作业预算目标和指标确定、作业中心划分及成本动因分析、执行控制和考评;第五章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体系应用,运用企业相关数据,对预算表进行编制,对预算差异和实际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应用保障措施;第六章结论,总结全文观点。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作业预算法的应用可以帮助E采油厂加强操作成本控制,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刘斌[3](2020)在《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很多油田随着数十年的高速开采,特别是东部油田,浅中层油藏或被探明,或者正在开发,其中诸多区块已经处于特高含水期,储量的认识和挖潜难度越来越大。面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急迫需要,必须立足当前的客观实际,不断提高认识,掌握油气水储量状况,采取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为储量增值保值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针对特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储量价值评价研究也显得迫切和极为重要。基于上述目的,本文开展特高含水期的储量价值评价,选择开发四十年并且综合含水大于90%的ZY油田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对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掌握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结合石油行业油气储量价值评价目前所面临的客观环境,认真分析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发现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研究。在充分考虑到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地质可靠性与经济可行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勘探维度、技术维度、经济维度、定性维度的四个维度出发,筛选并确定了评价研究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确立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层级关键指标进行权重设计,形成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标准。通过针对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较好地解决了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确保综合评价结论能为ZY油田的管理体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提升,以促使特高含水期的油田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敬兴隆[4](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以来的低油价影响,使油气公司由资源扩张型转为降本增效型。我国能源安全矛盾集中体现在油气安全问题,当前国内油气资源已不能有效地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油气安全矛盾,XJ油田作为我国加快油气区建设主战场,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能源安全战略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直是制约XJ油田发展的核心问题,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引发原油价格一路下行,WTI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历史性跌至-37.63美元/桶,持续低油价以及老油区开采难度的增加使得提升采油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充分显现,传统管理改革及业务流程优化已无法根本解决,急需探索全新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及物联网相关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将物联网与流程再造结合的可行性。其次,以XJ油田S采油厂为例,对其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及诊断,得出了其生产管理中的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未能实现数据赋能生产管理及辅助分析决策、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等主要问题及困境,本文认为继续实行现有管理模式及业务流程将导致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常规的业务流程梳理及优化、小范围的改革创新、或资源整合已无法化解这种矛盾,必然借助新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思想探索全面的管控模式改革及业务流程再造。再次,本文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将数字化转型及数据驱动管理贯穿流程再造的全过程,构建围绕集中监控中心(数据中心)的采油生产管理模式,并阐述了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构建方法、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构建思路、新的组织结构构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思路、实施过程的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等内容。文章对其预期效果开展了分析,认为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将在生产状况全面感知;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等方面效果显着,是化解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矛盾的有效手段,将使采油生产业务流程整体从四级管理向“采油厂-班组”两级管理转变。该方法除应用于老油田业务流程再造,对于新开发油田管理模式选择及业务流程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刘力源[5](2020)在《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油田生产管理也逐渐向智能方向迈进。因此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应运而生,它在D采油厂的生产管理中,实现了记录油水井的开发状况并通过报表统计记录各项生产参数。但目前在各基层采油队使用过程和分析数据时,还是大量依靠人工来完成统计数据、查找问题,效率低下,因此,在生产管理中,急需智能、便捷的手段来减轻统计查询工作量,实现自动化、更新管理观念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实现效益最大化至关重要。应用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从全方位、多方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成为一项便利、快捷的管理工具,赢得更多的油田企业的重视及推广。首先对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进行了总体介绍,对比国内外油水井管理平台的文献研究,分析了当前D采油厂的油水井管理基本现状。其次,以油田生产为载体,采取深入基层调研同时参考油田生产管理相关文献,结合P-AI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P-AI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例如软硬件设施管理方面有待升级、员工操作综合素质提高、业务流程规范性差、管理权限分级风险、功能设计不完善、油田生产数据加密等级低、数据应用无法在生产管理中得到充分发挥。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P-AI管理平台软硬件升级措施,规范P-AI管理平台的业务流程、合理分配人员分工、操作管理平台权限规避系统风险、改进新增业务功能,将生产数据进行安全升级,在D采油厂从实际操作中提升P-AI管理平台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广泛性,并针对其他智能软件带来可操作性的借鉴意义。
刘洋[6](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彭琴[7](2018)在《作业成本管理法在GD油田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成本是衡量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石油行业的发展中,降低成本是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的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理,已经成为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石油企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产业的规模和产量都逐步呈现出扩张的趋势。虽然前期在成本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成本管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近年来,伴随着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如何解决成本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石油行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降低成本费用,有无更加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这是GD油田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作业成本管理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详尽、科学的战略、经营及财务方面的数据,通过进行数据分析,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及获利能力。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作业成本管理作为一种财务决策支持工具,具有面向未来的优越性和适应性。本文以GD油田作业成本优化管理为研究对象,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内容、研究思路等,以作业成本法为理论依据,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针对GD油田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通过建立作业库对成本动因进行分析,找到了GD油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GD油田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化方案、实施步骤及其保障措施,一方面为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同行业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借鉴。
刘旭东[8](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国内各大油田正在实施数字化油田建设并向智慧化迈进,物联网技术是数字油田向智慧油田转型升级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应用在油田应急救援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数字化油田国内外研究文献和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的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本课题通过分析延长油田某采油厂生产过程的危险因素、灾难事故类型,确定油田灾难事故的应急救援需求,结合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及相关技术设备,制定了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建设方案。设计由救援信息采集子系统、救援信息传输子系统和应急救援中心构成的应急救援系统物联网三层架构,并采用传感器、电子标签、阅读器、车载终端模块、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控机、服务器等主要设备及相关辅助设备构建了应急救援系统硬件平台。深入研究了应急救援系统应用软件组成及架构,通过组态软件Web Access平台,结合SQL Server 2005和视频监控软件,采用ASP.NET、C#语言开发系统应用程序,实现采油厂危险数据动态监测、综合预警、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及恢复功能。系统运行表明,基于物联网的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现场运行效果良好,不仅能对采油厂危险数据实时动态监测、综合预警,而且还能对应急物资和救援车辆进行有效管理和高效联动指挥,提高了该采油厂应急救援水平。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投入运行为物联网技术在应急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李肃[9](2014)在《塔河油田产量递减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产量自然递减是衡量油田开发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油田在生产潜力和能力一定的情况下,油田产量自然减少的速度。产量自然递减是油田开发的必然规律,但在油藏开发过程中由于调整不及时、技术对策缺乏针对性、管理运行不到位等客观因素造成自然递减加大,制约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和原油产量的平稳运行。因此,通过依靠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断挖掘油田生产潜力、提高油田生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产量自然递减速度,提高油田生命力的。针对目前塔河油田递减率较高的现状,本文对塔河油田递减影响因素和控制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以塔河油田所管辖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碎屑岩底水油藏、碎屑岩岩性油藏和凝析气藏为研究对象,以“十一五”以来各类油藏递减变化分析为基础,结合不同类型油藏特点及目前所处开发阶段和现场开发实践,总结了塔河油田不同类型油藏的产量递减规律。(2)通过应用执果索因分析法总结出了适合塔河油田的影响产量自然递减因素和因素控制点。(3)通过应用产量递减分因素模糊判别分析法,分单井、单元、区块、采油气队、采油气矿按月度落实影响产量递减分因素及统计各分因素影响的产量,明确了影响塔河油田特殊性油藏产量递减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4)借鉴东部油田自然递减控制管理成功经验,在准确把握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基础上,根据系统分析影响自然递减的分因素,编制了塔河油田分因素控制产量递减管理办法。本文通过对递减规律的研究、递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办法制定,使塔河油田递减分析方法更加系统化,递减控制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油气田开发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刘慧[10](2014)在《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桩西采油厂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自采油厂信息中心成立以来,围绕油田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动态,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使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日常管理中,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提升。目前采油厂的信息基础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信息管理、信息应用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信息化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本文通过对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管理的现状进行调研,系统地收集了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资料、基础信息。为了解近年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专门组织了桩西采油厂信息化调研,对采油厂的信息基础建设、数据中心建设、信息管理及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在对调查结论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查找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深化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对于进一步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体系,提升全厂信息化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参考意义。
二、采油厂动态监测系统信息化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油厂动态监测系统信息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采油厂生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及意义 |
2 总体思路 |
3 技术方案 |
4 平台架构设计 |
5 平台功能设计 |
6 软件开发技术要点 |
7 采油核心领域系统的集成应用 |
(1)成功构建了高效的数据资源体系 |
(2)集成了油田公司数字油田系统及自建系统的各专业生产数据 |
8 应用效果 |
(2)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预算管理 |
2.1.1 预算定义及功能 |
2.1.2 预算组织体系 |
2.1.3 预算管理体系 |
2.2 作业预算 |
2.2.1 作业预算产生背景 |
2.2.2 作业预算理论依据 |
2.2.3 作业预算基本概念 |
2.2.4 作业预算编制步骤 |
2.2.5 作业预算管理内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及问题 |
3.1 E采油厂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生产特点及业务流程 |
3.1.3 操作成本构成及项目 |
3.2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现状 |
3.2.1 预算组织机构 |
3.2.2 预算编制原则 |
3.2.3 预算编制方法 |
3.2.4 预算指标分解 |
3.2.5 预算执行调整 |
3.2.6 预算监控考核 |
3.3 E采油厂操作成本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预算认识不够全面 |
3.3.2 指标测算不够科学 |
3.3.3 成本控制不够精细 |
3.3.4 考评激励不够完善 |
3.4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3.4.1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必要性分析 |
3.4.2 E采油厂操作成本实施作业预算的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管理应用设计 |
4.1 作业预算应用思路及内容 |
4.2 作业预算目标及指标 |
4.2.1 作业预算目标确定 |
4.2.2 作业预算指标分解 |
4.3 E采油厂作业中心划分 |
4.3.1 采油生产作业中心 |
4.3.2 注水生产作业中心 |
4.3.3 集输生产作业中心 |
4.3.4 井下作业中心 |
4.3.5 其他辅助生产作业中心 |
4.3.6 动态监测作业中心 |
4.4 E采油厂操作成本动因分析 |
4.4.1 采油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2 注水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3 集输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4 井下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5 其他辅助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4.6 动态监测作业操作成本动因 |
4.5 作业预算执行控制 |
4.5.1 作业预算控制步骤 |
4.5.2 作业预算控制内容 |
4.6 作业预算考评 |
4.6.1 考评体系 |
4.6.2 指标选取原则 |
4.6.3 考评指标构建 |
4.6.4 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
4.6.5 作业预算考评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应用 |
5.1 作业预算表编制 |
5.2 作业预算执行差异分析 |
5.3 作业预算实施效果 |
5.4 E采油厂操作成本作业预算应用保障措施 |
5.4.1 重视成本文化建设 |
5.4.2 加强基础计量工作 |
5.4.3 调整预算管理机构 |
5.4.4 完善预算考评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1.4 储量价值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石油储量价值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石油储量分类与分级 |
2.1.1 石油储量概念 |
2.1.2 石油储量分类及分类结构图 |
2.2 储量价值评价内涵 |
2.3 储量价值评价影响因素 |
2.3.1 地质因素 |
2.3.2 开发因素 |
2.3.3 经济因素 |
2.4 储量价值评价相关方法 |
2.4.1 国外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
2.4.2 国内储量价值评价方法 |
2.4.3 储量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三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ZY油田简介 |
3.1.1 ZY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
3.1.2 ZY油田地层岩性特征 |
3.1.3 ZY油田开发概况 |
3.2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现状分析 |
3.2.1 评价依据和指标确定 |
3.2.2 评价指标体系 |
3.2.3 评价结果 |
3.3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中存在问题及分析 |
3.4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的必要性 |
第四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设计 |
4.1 评价优化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
4.1.1 设计目标 |
4.1.2 设计原则 |
4.2 评价优化设计的基本思路 |
4.3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1 勘探价值维度 |
4.3.2 技术价值维度 |
4.3.3 经营价值维度 |
4.3.4 定性价值维度 |
4.3.5 储量价值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
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1 层次分析法简介 |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
4.4.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
4.4.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指数计算 |
4.5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
4.5.1 评价油藏的选取 |
4.5.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5.3 评价指标的取值及处理 |
4.5.4 储量价值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综合技术集成应用确保精细认识 |
5.2 采取调整与挖潜措施落实分类治理 |
5.3 强化经营管理实现成本有效管控 |
5.4 创新管理方法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外物联网及其在油气生产管理中应用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
2.1.1 业务流程再造相关理论及发展 |
2.1.2 业务流程再造主要方法及步骤 |
2.2 物联网应用的油田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 |
2.2.1 物联网相关概念及主要特征 |
2.2.2 物联网的应用及基本架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业务流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XJ油田S采油厂基本概况 |
3.1.1 XJ油田S采油厂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
3.1.2 XJ油田S采油厂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3 XJ油田S采油厂生产业务流程现状 |
3.2 XJ油田S采油厂采油生产管理中存在问题 |
3.2.1 生产过程管控不到位、发现及处理问题滞后 |
3.2.2 数据不全面、数据质量差 |
3.2.3 业务协同及共享困难 |
3.2.4 提升生产及管理效率与降低成本的矛盾深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方法研究 |
4.1 制定流程再造的愿景和目标 |
4.2 制定基于物联网的流程再造方案 |
4.2.1 管理层决策及营造环境 |
4.2.2 关键业务流程及需求分析 |
4.2.3 构建物联网生产管理系统 |
4.2.4 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及管控模式 |
4.2.5 试点新的业务流程 |
4.2.6 推广实施新的业务流程 |
4.3 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保障措施 |
4.3.1 推进新的组织结构构建 |
4.3.2 加强标准化及制度建设 |
4.3.3 人力资源保障及培训提升 |
4.4 持续改进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XJ油田S采油厂流程再造预期效果 |
5.1.1 生产状况全面感知 |
5.1.2 采油生产管理效率、质量、安全的全面提升 |
5.1.3 采油生产成本的减少 |
5.1.4 业务协同及组织协作全面提升 |
5.2 本文主要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信息化管理相关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企业信息化管理 |
2.1.3 企业信息管理相关内容 |
2.2 P-AI油水井管理平台智能化项目管理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及应用现状 |
3.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概述 |
3.1.1 系统简介 |
3.1.2 系统硬件安装示意图 |
3.1.3 系统网络拓扑图 |
3.1.4 试验目标 |
3.1.5 实施标准及流程 |
3.2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需求 |
3.3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中的应用 |
3.3.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的组成 |
3.3.2 油水井日常生产数据维护管理模块 |
3.3.3 油水井井位连通模块 |
3.3.4 抽油机井动态控制模块 |
3.3.5 油水井App设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1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硬件管理方面 |
4.2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在人员管理方面 |
4.3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管理平台系统管理方面 |
4.4 油田生产数据在平台中数据管理方面 |
4.5 油田生产数据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 |
4.6 P-AI油水井管理平台权限管理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P-AI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在D采油厂生产管理中的对策建议 |
5.1 维护软硬件设施管理以提供长效持久数据供应 |
5.2 合理分配人员分工管理 |
5.3 新增系统应用管理功能 |
5.4 合理管理运用油田生产数据 |
5.5 油田生产数据进行信息安全管理升级 |
5.6 赋予管理权限合理化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油气资源开发 |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稀缺性理论 |
2.3.4 生态价值理论 |
2.3.5 生态伦理理论 |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
3.2.1 防治措施 |
3.2.2 防治效果 |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
3.3.2 对我国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3.1 参数的确定 |
5.3.2 估算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
6.2 优化的目标 |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
6.3.1 明确补偿主体 |
6.3.2 确认补偿客体 |
6.3.3 确定补偿标准 |
6.3.4 拓宽补偿途径 |
6.3.5 增加补偿方式 |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作业成本管理法在GD油田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历程 |
1.2.1 国外研究历程 |
1.2.2 国内研究历程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作业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作业成本管理概述 |
2.2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础概念 |
2.2.1 作业的概念 |
2.2.2 作业的分类 |
2.2.3 成本动因及分类 |
2.3 作业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
2.3.1 企业文化 |
2.3.2 组织规模 |
2.3.3 人力资源 |
2.4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区别 |
2.4.1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
2.4.2 成本层次分析不同 |
2.4.3 产品成本的经济实质与内容不同 |
2.4.4 理论基础上的不同 |
第3章 GD油田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GD油田的基本概况 |
3.2 GD油田成本管理现状 |
3.3 GD油田作业成本管理中存在主要问题 |
3.3.1 作业成本管理认识模糊 |
3.3.2 作业成本管理技术环节薄弱 |
3.3.3 作业成本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3.3.4 作业中心与成本动因划分不精确 |
第4章 GD油田作业成本管理的优化与实施 |
4.1 作业成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2 作业管理过程优化设计 |
4.2.1 框架设计 |
4.2.2 作业成本优化模型的设计原则 |
4.2.3 作业成本模型的优化设计 |
4.2.4 作业成本数据分析 |
4.3 作业成本管理优化的实施步骤 |
4.3.1 GD油田作业调研 |
4.3.2 作业管理模型的优化 |
4.3.3 价值链的确认 |
4.3.4 作业库的建立 |
4.3.5 成本动因分析 |
4.4 作业优化改进 |
4.4.1 注水作业的优化 |
4.4.2 集输作业优化 |
4.4.3 地面流程优化 |
4.4.4 管理流程优化 |
4.4.5 供应流程优化 |
4.5 作业成本管理优化在GD油田的应用效果 |
4.5.1 推动了企业资源管理 |
4.5.2 优化了作业管理 |
4.5.3 强化了企业成本管理 |
4.5.4 形成了内部转移价格 |
第5章 GD油田作业成本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保障 |
5.2 技术保障 |
5.3 制度保障 |
5.3.1 规范成本控制管理 |
5.3.2 完善成本控制的经济责任制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物联网的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应急救援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应急救援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应急救援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相关理论及技术 |
2.1 油田灾难事故分析 |
2.1.1 油田作业流程 |
2.1.2 油田灾难事故 |
2.2 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
2.2.1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
2.2.2 应急救援的运行机制 |
2.2.3 应急响应流程 |
2.3 应急救援系统 |
2.3.1 应急救援系统定义 |
2.3.2 应急救援系统组成 |
2.4 物联网 |
2.4.1 物理网的概念 |
2.4.2 物理网的特征 |
2.4.3 物理网的架构 |
2.4.4 物理网关键技术 |
2.5 ADVANTECH WEBACCESS组态软件简介 |
2.5.1 WebAccess系统架构 |
2.5.2 WebAccess功能特点 |
2.6 SQL SERVER数据库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急救援系统需求分析 |
3.1 采油厂概述 |
3.2 采油厂灾难事故类型分析 |
3.3 采油厂救援物资 |
3.4 系统建设目标 |
3.5 系统功能需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急救援系统方案设计与硬件实现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1 救援信息采集子系统 |
4.2.2 救援信息传输子系统 |
4.2.3 应急救援中心 |
4.3 系统硬件实现 |
4.3.1 应急救援系统的硬件组成 |
4.3.2 救援信息采集子系统 |
4.3.3 救援信息传输子系统 |
4.3.4 应急救援中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软件开发 |
5.1 应急救援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5.1.1 功能组成 |
5.1.2 功能描述 |
5.2 应急救援系统软件构成 |
5.3 应急救援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
5.3.1 动态监测程序设计 |
5.3.2 综合预警程序设计 |
5.3.3 应急预案管理程序设计 |
5.3.4 应急处置程序设计 |
5.3.5 应急恢复程序设计 |
5.4 数据库访问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 |
6.1 系统调试 |
6.1.1 硬件调试 |
6.1.2 软件调试 |
6.2 系统运行与结果分析 |
6.2.1 系统运行结果 |
6.2.2 运行结果分析 |
6.3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9)塔河油田产量递减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油田研究现状 |
1.2.1 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影响产量递减分因素及控制对策 |
1.2.2 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影响产量递减分因素及控制对策 |
1.2.3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影响产量递减分因素及控制对策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关键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塔河油田产量递减规律分析 |
2.1 不同类型油藏产量变化特点 |
2.2 塔河油田产量递减规律 |
2.2.1 不同类型油藏的递减规律 |
2.2.2 不同类型油气井的递减规律 |
第3章 油田开发各环节影响产量递减因素 |
3.1 影响产量递减因素分析现状 |
3.2 产量递减分因素执果索因分析法 |
3.3 影响产量递减因素分析 |
3.3.1 油藏管理因素 |
3.3.2 井筒管理因素 |
3.3.3 井下作业因素 |
3.3.4 地面管理因素 |
3.3.5 生产运行因素 |
3.3.6 不同油藏类型主要油藏细分因素 |
3.4 自然递减分因素影响产量统计方法 |
3.4.1 油藏管理因素 |
3.4.2 井筒管理因素 |
3.4.3 井下作业因素 |
3.4.4 地面管理因素 |
3.4.5 生产运行因素 |
3.4.6 统计注意事项 |
第4章 塔河油田产量递减控制对策研究 |
4.1 分因素控制产量递减管理办法 |
4.1.1 产量递减分因素管理职责 |
4.1.2 产量递减分因素管理办法 |
4.1.3 产量递减分因素控制实施要求 |
4.1.4 产量递减分因素控制考核办法 |
4.2 分因素控制产量递减对策、措施及对应部门和岗位 |
4.2.1 分因素控制产量递减对策、措施 |
4.2.2 分因素控制产量递减对应部门和岗位 |
4.3 产量递减控制岗位责任和操作流程 |
4.3.1 产量递减控制岗位责任书 |
4.3.2 产量递减控制岗位操作流程图 |
第5章 产量递减分因素统计分析软件系统 |
5.1 自然递减分因素模糊判别分析法 |
5.2 软件设计 |
5.3 软件编制 |
5.3.1 编制内容 |
5.3.2 系统架构 |
5.4 软件功能 |
第6章 递减分因素分析控制效果 |
6.1 自然递减分因素分析 |
6.2 减缓自然递减工作及效果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信息化建设基本理论概述 |
2.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内容 |
2.1.1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2.1.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2.2 当前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现状 |
3.1 桩西采油厂简介 |
3.2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历程 |
3.2.1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的初始阶段 |
3.2.2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的提升阶段 |
3.3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成果 |
3.3.1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基础建设成果 |
3.3.2 桩西采油厂数据中心建设成果 |
3.3.3 桩西采油厂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成果 |
3.4 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2 数据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3 信息应用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的方案 |
4.1 改善桩西厂信息基础建设 |
4.1.1 建设采油厂硬件服务中心,实现硬件资源集中管理 |
4.1.2 实施网络线路升级改造工程 |
4.1.3 规范三级和基层单位机房建设 |
4.2 改善桩西厂数据中心建设 |
4.2.1 共享数据中心建设,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 |
4.2.2 提高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和管理 |
4.3 改善桩西厂信息应用建设 |
4.3.1 优化采油厂一体化生产指挥平台 |
4.3.2 整合基层信息化应用,打造采油队信息化示范工程 |
第五章 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配套的保障措施 |
5.1 强化信息数据管理 |
5.1.1 建立源头数据质量控制体系 |
5.1.2 为数据采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
5.2 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 |
5.3 信息化考核机制的优化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采油厂动态监测系统信息化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油厂生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的研发[J]. 李庆显. 智能制造, 2021(S1)
- [2]作业预算在E采油厂操作成本中的应用研究[D]. 郝彦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3]ZY油田特高含水期储量价值评价研究[D]. 刘斌.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4]基于物联网的采油生产业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S采油厂为例[D]. 敬兴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5]D采油厂油水井智能专家平台应用中的管理问题研究[D]. 刘力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7]作业成本管理法在GD油田的优化研究[D]. 彭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基于物联网的油田灾难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研究[D]. 刘旭东.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9]塔河油田产量递减因素分析与控制对策[D]. 李肃.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9)
- [10]完善桩西采油厂信息化建设研究[D]. 刘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